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難忘的潑水節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2、我們進入到名族文化村后,先拍了一些紀念照片,還買了一些小玩意兒,7:30分的時候,潑水節開始了,我們換好泳褲,拿上買好了的盆子和水槍,隨著音樂得緩緩響了起,舞臺上突然噴出了五顏六色的噴泉。
3、我接了一盆水,就開始潑水了,潑水用的道具非常的多,有水槍,有盆子,有桶,還有的用手潑水,人們一擁而上,不管是小孩、大人,老年人都加入到了隊伍中,有的三五個人攻擊一個人,還好我準備了游泳鏡,可是我的鼻子卻沒那么幸運。
4、我猛的把水潑在一個大人身上,那個大人也向我發起了攻擊,戰場上一片混亂,在水里的人也更加的瘋狂,竟然潑灑岸上衣服還沒有濕了的人,讓岸上的老媽也成了落湯雞,讓他們也感受到潑水節的快樂與幸福,舞臺來了一個過著毛巾被的叔叔,臺上的主持人說,讓我們潑這位穿著毛巾被的叔叔吧!
5、這位叔叔來年肯定有好運,因為潑水可以洗去他身上的霉氣。
關鍵詞:小學語文;設計;有效提問;策略
提問是通過教師引導幫助或學生自讀自悟等方式來理解文本,體悟情感體驗,促進學生思維發展,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當今多少小學語文教師(包括我)在教學時一廂情愿地按照自身理解的方式,灌輸學生知識,從而限制了學生的思考,限制了想象力的發展,約束了探究式活動的空間,使學生在課上無效學習,久而久之,產生厭學心理。針對小學語文教學設計的提問存在的問題,對癥下藥相應提出課前設計有效提問的策略。
一、研讀課題,有效提問
課題是文章的眼睛,更是文章的靈魂。小學課本中有許多課題都能引導學生提出一些非常有趣或具有探究性的問題。教學中,我們應該根據標題的特點展開提問,導入課堂教學。研讀課題有多角度、多層面、多范圍的方式提問,激發學生對文本質疑的精神,有興趣地進入課文閱讀。鼓勵學生多讀課題,圍繞課題自主提問。二年級下冊語文《找春天》的題目,你想提什么問題?學生提問“春天在哪里?”“春天長什么樣子?”“誰去找春天呢?”“為什么要找春天呢?”“去哪里找春天呢?”“他們找到春天了嗎?”等等。
二、突破重難點,有效提問
在小學語文課本中,有的文章只要抓住全文重點段中的幾個詞句提出問題,就能收到牽一而發動全身的教學效果。根據這些重點詞句提出的問題,往往就是課文的重點內容,抓住了這些關鍵詞句來理解課文,教學效率高,效果好。例如,二年級下冊語文《難忘的潑水節》最后兩句“多么幸福哇,1961年的潑水節!多么令人難忘啊,1961年的潑水節!”根據“幸福”“難忘”兩個詞語提問,學生提問“1961年的潑水節為什么幸福?”“1961年的潑水節為什么令人難忘?”
三、利用插圖,有效提問
插圖,作為一種直觀的視覺信息和教學媒體,是教材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傳遞著與教材內容相關的豐富信息,并提供了相關的背景。翻開人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一幅幅色彩鮮明、生動形象的插圖使人眼前一亮。文字是圖片的具w描述,插圖又是文字的形象體現,圖文并茂,構成了一個整體。這些課文插圖都是課本編寫者精心選配的,為語文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課程資源,也拓展了語文教師的教學視野。例如,二年級下冊語文《難忘的潑水節》的插圖,圍繞和傣族人民一起過潑水節的場面,你們猜猜誰是總理?你們看到什么?有什么想問的嗎?學生提問“總理為什么與傣族人民一起過潑水節呢?”“傣族人民是怎么迎接總理的呢?”“他們一起怎么過節呢?”等等,讓學生走到傣族人民內心的深處,感受總理的親和、平易近人、和藹可親的慈祥,體會傣族人民內心的喜悅和激動之情。
四、內容留白,有效提問
課文“空白”是作者有意或無意留下的、沒有寫明的、召喚讀者想象的意蘊空間,它能激發讀者與文本的對話,使讀者對作品有個性化的理解。人教版教材中“空白”很多,如果我們巧借教材的“空白”,引導學生想象提問,學生的思維、表達欲望就會被這些“空白”激發。《胖乎乎的小手》一文教完后,學生紛紛表示:我的小手也能做很多事呢!于是,我引導學生順著作者的思路以原文的終點為寫話的起點,聯系課文和自己的生活經驗,展開合理想象,延伸課文的內容,從而讓每一位學生在積極主動的情感活動中,加深閱讀體驗,享受審美情趣,迸發出創造熱情。
五、人文延伸,有效提問
關鍵詞:質疑問題; 提出要求; 教給途徑
習慣是人才素質的標志。良好的習慣讓人受益終身。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培養學生閱讀的能力和良好的讀書習慣。“邊讀邊想”是一種良好的閱讀習慣,也是閱讀的一種好方法。要求和激勵學生質疑,可促使學生在讀書的過程中,腦子轉起來,思維活起來?!皩W而不思則罔”,要發現問題,就必須一邊讀一邊想,一邊領會一邊揣摩。否則讀了之后,腦子里只有一片空白,發現不了問題。只有做到了邊讀邊思,讀后才有獲。此外,讓學生質疑問難,還可培養學生咬文嚼字,悉心揣摩比較推敲的良好讀書習慣。良好的閱讀習慣能促使學生自覺持久地進行閱讀實踐,并逐步內化成閱讀能力?!盁o疑者須教之有疑”。質疑問難能力需要培養和訓練。如何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能力呢?
1 提出要求,促使學生發現問題
1.1 有意識地引導激發,變無疑為有疑。剛開始,學生常常讀后無疑,教師可在指導學生讀書過程中有選擇地讓學生的思維在某句上定格,發現問題。如讀了“一只大雁從遠處慢慢地飛來,邊飛邊鳴”一句后,問:看到這種現象有疑問嗎?又如讀了“那只大雁直往上飛,拍了兩下翅膀,忽然從半空中直掉下來?!焙?,讓學生針對這句提出問題。
1.2 授課前讓學生先預習,并針對預習提出要求:邊讀邊想,嘗試讀懂課文,記下沒弄懂的問題,提出有困惑、有異議的和自己感興趣想知道的問題。明確的要求避免了自讀的膚淺性,促使學生把“讀”和“思”結合起來,把讀引向深層。探索屬于讀書,使注意力更集中,思維更活躍,更易發現問題。
1.3 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使學生敢問愛問。
在和諧的師生關系、寬松的心理環境中,學生的思維才會異?;钴S。教師應放下架子,以“先知先覺的朋友”或“服務生”的身份出現,創造一種推心置腹交談交流的氣氛,學生才敢無拘無束地把自己對文章的各種感覺、懷疑帶到課堂上來。對于出了問題的學生,教師都有應給予表揚。不管所提的問題是有思維價值的,還是幼稚可笑的,都應肯定學生動了腦,在思考,維護學生質疑的積極性。平時向學生強化這樣的觀念:能提問的孩子是聰明的孩子,是愛動腦的孩子。對每一個有思維價值的疑問給予獎勵,對善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學生封以美名,讓學生以能問、善問為榮,從而樂之愛之。
1.4 多示范,多比較,使學生善問。
敢問不難,善問不易。一個人的手指也有長短,學生的思維能力、理解水平各不相同,所提問題質量也就高低不同,如學生在自學《“綠色的辦公室”》時,提出這些問題:①辦公室為什么是綠色的?②列寧為什么化裝成割草工人?③列寧鍋里煮的是什么東西?④列寧為什么要隱藏起來?⑤為什么要蓋個人字形的草棚,而不蓋其他形狀的?這些問題,有的提得較好,有研討的必要,有的很幼稚,無意義。教師應引導學生比較哪些問題提出得好,為什么?通過比較,使他們認識到提問要圍繞中心,提出有思考價值的問題。培養學生多思的品質,善問的能力,教師要多示范,教規律于學生。如在《“綠色的辦公室”》一文中,我向學生示范質疑①“列寧化裝成割草工人”一句中,為什么用“化裝”,而不用“化妝”?②“只容得下一個躺在里面”一句中的“躺”能否換成“睡”字?討論之后要予以小結:可以對詞語的運用和選擇提出疑問。閱讀時,要留意文章的字、詞的運用,養成咬文嚼字,認真推敲詞句的好習慣。經過老師示范和小結后,學生再讀此文,發現了新問題:“隱藏在圣彼得堡西北的拉茲里湖畔”一句中的“隱藏”能不能換成“躲避”?“他埋著頭”一句中,為什么不用“低”字,而用“埋”字。
2 教給學生質疑的途徑
在培養質疑能力的過程中,老師要引導學生總結方法,找出途徑。
①對題目提出疑問。如《勞動最有滋味》——為什么說勞動最有滋味?《爬山虎的腳》——爬山虎是植物,它的“腳”是指什么呢?
②對不懂的詞句提出疑問。如“也把一個堅定的信念深深地刻在心里。”(《三味書屋》)“堅定的信念”指什么?這句話是什么意思?
③對詞語的選擇運用提出疑問。如上述《“綠色的辦公室”》中對“隱蔽”、“化裝”、“躺”幾個詞的運用提出疑問。
④對重復語句提出疑問。如“多么幸福,1961年的潑水節!多么令人難忘啊,1961年潑水節!”(《難忘的潑水節》)為什么要重復說“1961年的潑水節”?
⑤對句式的選擇提出疑問。如:“多么幸福哇,1961年的潑水節!”為什么不說成“1961年的潑水節多么幸福哇!”(《難忘的潑水節》)
⑥對打比方提出疑問。如“字橫著,很像一個還沒有開放的花骨朵,又像一支小小的火把?!保ā度稌荨罚白帧睘槭裁磿窒窕ü嵌?,又像火把呢?
⑦對反義詞的運用提出疑問。如《溫暖》一文中,“深秋的早晨是寒泠的,卻送來了春天般的溫暖。”為什么是寒冷的,又是溫暖的呢?
⑧對人物的行為提出疑問。如《苦柚》一文中,賣柚子的小姑娘為什么說自己的柚子確實不在好吃,苦味很濃?伯父為什么明知柚子苦,還要買下呢?
⑨對標點符號提出疑問。如《“綠色的辦公室”》的課題為什么要加上引導?
⑩對時代背景提出疑問。如上述《“綠色的辦公室”》一文中,列寧為什么要化裝成割草工人,當時的社會情況是怎樣的?
B11對不明白的現象提出疑問。如為什么水中的石筍在陽光照射上能像折光鏡,把陽光折射成不同的色彩?(《五彩石》)
B12對景物的描寫提出疑問。如《曼谷的小象》一文中,為什么要先描寫近郊的景色呢?
關鍵詞:小學語文;新課程;教材教法
背景一:日前,由《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制作團隊原班人馬打造的姊妹篇《中國成語大會》正式啟動,并確定于2014年3月至4月完成地區的選拔工作。成語大會將于2014年4月份在央視播出。這是語文界的盛事,意味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回歸,將再次掀起全國性的文化熱潮。
背景二:目前各地紛紛出臺的高考方案中對語文學科的重視力度加大。有的省市或地區,將語文分值的150分增至180分。這真是語文界喜事、幸事、盛事!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也必須加大課改力度,在重視傳統文化教育的同時,進一步注重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小學語文新教材如何教,如何踐行新課改的理念?方法當然有很多,我個人認為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更多關注以下幾個方面。
一、抓關鍵字詞,引導學生品味和積累語言
在研讀課文時,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進行理解、比較和品味,由此體會文章中表達的情感,這也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的一種有效方法。如,在教學《一夜的工作》時,我讓學生抓住“一張” “一盞”“兩把”“如此而已”等詞語,學生通過極其簡單的擺設,由此得出結論:的生活極其簡樸,又將辦公用品簡單與工作任務繁重進行對比,將工作異常辛苦與食物非常簡單進行對比,從而使學生深刻體會到的偉大。
再如,關于對詞語的積累和運用,在《難忘的潑水節》中“身穿對襟白褂,咖啡色長褲,頭上包著一條水紅色的頭巾,笑容滿面地來到人群中。”本句中,可以引導學生勾畫出表示顏色的詞語,并讓學生當堂運用表顏色的詞語造句,這樣一來,積累的語言通過活用就變成學生自己的東西。
二、創設情境,鼓勵學生想象和體悟情境
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情境式教學方法,非常符合小學生的認知特點。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引導下,發揮豐富的想象,會獲得身臨其境的感覺。
比如,為了讓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在遇到課文中的動詞時,可以讓學生從座位上站起來做做這些動作,讓學生置身于這些動作情境中,他們會興致盎然地投入進去,并從中感悟課文中詞語運用的準確。
再如,教學《難忘的潑水節》一課時,我先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想象自己的面前就是一個潑水的廣場,讓學生做出拎起水桶、端起盆、拿起瓢的動作,朝著自己的好朋友潑去。學生非常興奮,都走出座位,四下里張望,然后朝自己的好朋友做出各種各樣潑水的動作,有的學生還互相追趕、尖叫,體驗與想象潑水的快樂。情境的設置是靈活多樣的,還可以播放傣族潑水節的視頻,讓學生在聲、象營造的情境中體驗學習的快樂。
三、鼓勵質疑,培養學生的探究和創新精神
在小學生的心目中,教師是至高無上的。誠然,學生對教師的崇拜無可非議,但教師必須將自己放置于與學生平等的地位,與學生一起朗讀、一起討論、一起探究,營造平等、和諧、民主的學習氛圍。我們要學會傾聽,尤其要注意傾聽學生的不同意見,對于在課上敢說和愛說的學生,有時即使說錯了,也千萬不能打擊和批評,要鼓勵學生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有一次,聽一位教師的公開課――《麻雀》,在最后的小結環節中,這位教師引導學生對課一個總結。有學生說:“老麻雀奮不顧身去救自己的孩子,我感受到了它偉大的母愛?!苯處煯斕帽頁P了這位學生。但是此時有一位男學生馬上舉起手,大聲反駁:“老師,他怎么就知道那只老麻雀是媽媽而不是爸爸呢?”那位教師笑著豎起了大拇指,然后說:“你讀得真認真。那么我們再快速看一遍課文,看課文里有沒有說這只老麻雀是媽媽還是爸爸?!睂W生嘰嘰喳喳地邊看課文邊議論。最后發現沒有提到是媽媽還是爸爸。所以,教師最后總結:“我們平時聽的關于母愛的故事比較多,習慣了母親保護孩子,其實父親也會很好地保護孩子,所以這篇課文應該表現的是一種親子之情?!闭n上到此處,學生不但明確了教材內容,更重要的是今后思考問題不再會受固定模式的限制,敢于探究、敢于創新,這大概就是本節公開課最大的收獲吧。
四、注重感悟,引導學生讀有所思,學有所獲
縱觀歷年各地的高考試題,在考查學生基礎知識的同時更多關注的是學生的語文素養與閱讀能力。而閱讀能力如何提高?讀書時邊讀邊思考,有想法就批注,有感悟就表達,這種能力必須從小學抓起,而且越早培養對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越有幫助。
那是個我們應該學會遺忘和留住的季節。
那是個令人難忘的季節。
那是個充滿幻想的季節。
我們奔跑在操場,
彼此互相追逐、打鬧?;ハ嘀v笑話……
雨下過了,打濕了我們的衣裳。
可那天真無暇的我們并不在意這場暴風雨。
仍舊在雨天下打球、奔跑、玩耍、打鬧。
我們在教室里,
互相抄作業、互相討論。
上課了,我們互相傳紙條、偷偷述說著感人的故事。
上勞動課,我們的“潑水節”到了。
一盆盆水撲向我們,嬉笑打鬧聲充滿了整個教室。
……
再也回不去了。
心中只能回想著,
我們該學會外表的遺忘了,而在心中也應該留住。
留住最好的時光,憧憬未來。
……
心中有很多事應該學會遺忘,學會留?。?/p>
只記得,淚水所釀成的露珠是花蕊的最初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