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保護環境的格言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精神病患者;人格尊嚴;法律保護
一、引言
精神疾病和其他普通病癥一樣客觀存在于社會群體中。隨著國家改革開放的持續推進,社會的發展進步導致人們承受的壓力越來越大,精神壓力的增加成為了我國精神病患者數量急劇上升的重要原因。例如:社會的進步帶來了流動人口數量的增加,外出打工人員由于長期處于不穩定的工作環境中,加上缺少親情友情的支持,心理壓力不斷上升,進而產生了嚴重的焦慮情感和抑郁情緒。根據國家疾病衛生控制中心調查數據顯示,我國已經有1億人口正在承受著不同程度的精神疾病的壓力,精神疾病不再僅僅是社會公共衛生問題,而是國家面臨的綜合問題。目前,社會中精神病患者實施的違法犯罪活動越來越多,但是國家尚未出臺統一的精神衛生法律條例,不能對精神病患者的個人權益給予有效保護,導致精神病患者經常受到惡意侵犯。精神病患者的個人權益得不到根本保障帶來的社會問題日益突出。本文在分析了我國精神病患者人格尊嚴法律保護現狀的基礎上,提出了精神病患者人格尊嚴法律保護制度的若干建議。
二、我國精神病患者人格尊嚴的法律保護現狀
目前,我國對于精神疾病和精神病患者的重視程度遠遠不夠,對精神疾病缺乏基本常識的了解,進而容易對精神病患者造成人格尊嚴的侵犯。大多數人對于精神病患者仍然持有傳統的偏見和看法,認為“精神疾病”、“精神病患者”與暴力事件、危險事件不可分割。社會公眾對精神疾病的消極看法逐漸形成了對精神病患者的歧視,使精神病患者承受了來自疾病之外的痛苦折磨,更帶來了人們對精神病患者人格尊嚴的漠視。而且,社會對于精神病患者缺乏必要的關懷和愛護,尤其是現代社會中普遍存在的“冷嘲熱諷”風氣,更導致了精神病患者的人格尊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踐踏。同時,還存在著遺棄精神病患者、虐待精神病患者的現象。
從目前國際和國內的法律法規制度建設來看,的確存在著已經出臺的關于對精神病患者人格尊嚴的法律法規制度。從國際層面來說,《國際人權法》中有著專門保護精神病患者個人權益的原則,包括《精神病患者人權宣言》、《精神發育遲滯者權利宣言》等。1991年年初,國際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保護精神病患者和改善精神保健的原則》,以國際標準為精神病患者創建了人權體系制度,該原則的出臺表明國際社會對精神病患者個人權益的保護邁出了堅實的一步。從國內層面來說,我國雖然沒有出臺針對精神病患者人格尊嚴保護的法律法規制度,但是,我國法律中有關公民人格尊嚴的保護規定,可以作為我國法律保護精神病患者人格尊嚴的標準和依據。
2001年,上海市政府出臺的《上海市精神衛生條例》是我國第一部由地方政府頒布的精神衛生法規條例,從某種層面上來說大力推進了我國精神衛生工作立法的進程。《上海市精神衛生條例》出臺之后,北京、天津、杭州、寧波和武漢等城市先后制定了關于保護精神患者人格尊嚴的法規條例。我國憲法第三十八條已經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目前,我國出臺的《殘疾人保障法》是對精神病患者個人權益保護的主要依據。但是,國家仍然沒有出臺關于保護精神病患者人格尊嚴的精神衛生法,最重要的一方面原因是由于人們對強制醫療制度的爭議較大,而且涉及到精神病患者的個人基本權益,同時影響著精神病患者的人格尊嚴。因此,國家立法部門對于出臺精神病患者權益保護的法律法規問題非常謹慎。
三、精神病患者人格尊嚴法律保護制度的若干建議
(一)出臺專門的反疾病歧視法
國家在研究制定反疾病歧視法方面,很多專家學者建議制定出臺統一的《反疾病歧視法》,專門對精神病患者的人格尊嚴提出有效保護。本文認為,國家應該專門制定保護精神病患者人格尊嚴的《反疾病歧視法》,該法律法規的出臺能夠促進我國精神衛生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其原因是:第一,疾病歧視問題在社會中普遍存在,國家應該針對其自身特征,加強法律領域與醫學領域的合作關系;第二,歧視問題來自于社會各個方面,如果國家制定出臺統一的《反歧視法》,內容涉及層面廣泛,過于復雜龐大,進而帶來廣而不專的局面;第三,從國際領域層面來看,加強對反疾病歧視的立法已成趨勢。
(二)建立完善的救濟與責任機制
當精神病患者個人平等尊重權益受到外來侵犯時,如果不能授予精神病患者請求政府救濟的權利,則精神病患者的基本權益保障形同虛設;如果不能追究侵害精神病患者人員的法律責任,則屬于對侵害精神病患者權益人員惡意行為的放任。因此,如果發現社會中存在對精神病患者進行歧視的行為,政府應該給予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屬追究對方恢復受害者名譽的權利;對于針對精神病患者帶來物質損失的侵害行為,精神病患者應該享有追究對方進行賠償的權益;如果發現存在對精神病患者公開侮辱的現象,要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中相關規定,追究對方承擔行政責任,情節嚴重或構成犯罪的,還需要承擔相關刑事責任。
(三)盡快完善一般人格權制度
對于國家完善一般人格權制度來說,第一,應該明確出臺一般人格權制度。國家民事立法部門要將名譽權和人格權相互區分,將人格尊嚴權明確為一般人格權的地位,同時建立一般人格權的法律法規保護體系,以此對精神病患者的人格尊嚴進行有效保護,必要時作為民法依據。第二,在精神病患者人格尊嚴案件處理過程中,要正確適用一般人格權的制度。目前,我國針對一般人格權僅僅存在部分零散的制度規定,但對于此類問題還是有著比較豐富的研究成果。因此,在司法實踐過程中,如果能夠正確適用一般人格權制度規定,能夠從根本上起到對精神病患者人格尊嚴的有效保護。第三,在司法實踐中不能僅僅將一般人格權比照名譽權進行處理,要在實踐中積極適用一般人格權制度。
參考文獻
[1] 姚錫濤.論精神病患者治療中的權利保護[J].中國醫學倫理學,2009,02:36+45.
[2] 蔡連秀.精神病患者活動保護手套的研制與臨床應用[J].贛南醫學院學報,2010,01:144.
[3] 李艷萍.精神病患者家屬對保護約束態度的調查分析[J].中國民康醫學,2010,23:3091-3092.
1、下列選項中,屬于家庭美德基本要求的是( ) 正確答案:B
A、 保護環境
B、 男女平等
C、 服務群眾
D、 平等尊重
2、下列選項中,屬于家庭美德基本要求的是( ) 正確答案:C
A、 誠實守信
B、 保護環境
C、 夫妻和睦
D、 平等尊重
3、下列選項中,屬于家庭美德基本要求的是( ) 正確答案:D
A、 愛崗敬業
B、 保護環境
C、 服務群眾
D、 尊老愛幼
4、我國自古就有“君子成人之美”、“為善最樂”、“博施濟眾”等廣為流傳的格言,把幫助別人視為自己應做之事,看作自己的快樂。這是社會公德中( ) 正確答案:D
A、 保護環境的要求
B、 遵紀守法的要求
C、 愛護公物的要求
D、 助人為樂的要求
5、公共生活屬于“( )社會”。 正確答案:B
A、 熟人
B、 陌生人
C、 外國人
D、 無職業者
6、維護公共程序的基本手段是( )。 正確答案:D
A、 法律
B、 道德
C、 風俗
D、 法律、道德、風俗、宗教教規、禮儀等
7、社會公德涵蓋了( )之間的關系。 正確答案:D
A、 人與人
B、 人與社會
C、 人與自然
D、 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
8、下列哪項不屬于治安管理處罰( ) 正確答案:D
A、 警告
B、 罰款
C、 拘留
D、 逮捕
9、公民之間應該和睦相處,互助友愛,與人為善。這是公民基本道德規范中 ( ) 正確答案:A
A、 團結友善的要求
B、 明禮誠信的要求
C、 勤儉自強的要求
D、 敬業奉獻的要求
10、人們在公共的領域、公有的環境、公用的場所中,彼此開放透明,且相互關聯的共同活動,被稱為( ) 正確答案:D
A、 公共領域
B、 公共場所
關鍵詞:英語教學;德育滲透
中學生正處在增長知識和才干、養成道德情操、心理素質和行為習慣的黃金時期,是形成科學的人生觀、世界觀基礎的重要時期。因此,德育在中學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應該滲透到各個學科,滲透到教學的各個方面,與各科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共同發揮作用,促進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和身心全面發展。
一、新課改下對英語教學中德育滲透的要求
在教育部頒布的《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中,再次明確陳述了德育教育在英語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并指出英語學科教學與德育教育的關系,“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就人文性而言,英語課程承擔著提高學生綜合人文素養的任務,即學生通過英語課程能夠開闊視野,豐富生活經歷,形成跨文化意識,增強愛國主義精神,發展創新能力,形成良好的品格和正確的人生觀與價值觀。”而通常人們普遍認為,人文素養的內容包括:具有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有社會責任感,有祖國意識和國際視野;有獨立思考和批判的能力,以及與人溝通和合作的能力。這也是與課程標準里的陳述相吻合的。
二、要能夠深刻認識到德育滲透的重要性
教師作為教學的具體組織和實施者,必須要充分認識到在英語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只有老師在思想上對德育滲透有了高度的重視,才會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更加的注重對學生們的品德的教育。與其他許多學科的老師相比英語老師有著更多的向學生進行德育滲透的機會。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接觸到的全是英美等西方的文化和思想,這就意味著會有一些中西方文化的碰撞。因此在這一過程中,英語老師不僅僅只是要向學生傳授英語知識,培養聽、說、讀、寫、譯等基本的英語應用能力,還要求他們能夠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養他們高尚的精神境界和完美的道德品質。
三、如何在英語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
(一)以老師的人格魅力進行德育滲透
人們常說,孩子是父母親的鏡子。其實,在某種程度上,學生也是老師的鏡子。筆者在任教的學校里以不同的年級和不同科任老師的學生為對象做過100人的抽樣調查,“一個對生活充滿熱情、有著強烈責任感的老師,他/她所教的學生也大多積極樂觀、富有責任心。反之亦然。”87%的受訪學生對此持認同的態度。
著名的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Ushinski)說過,“教師個人的榜樣,對于青年人的心靈是一種非常有益的陽光。”初中是孩子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初中生還沒形成完整的人生觀、世界觀,這個階段的孩子模仿能力非常強,而孩子們每天待在學校里、與老師相處的時間大都比較長,因此,老師日常的語言、行為習慣乃至性情、品格對學生都有著很大的影響。因此,首先老師們應該具有陽光的心態,以其熱情、樂觀感染學生,讓學生先學會做人。在教學當中,應時刻保持客觀、嚴謹的治學態度,讓學生不單能學習老師的知識,更能學習老師的學習方法、學習習慣和專業的態度。
(二)在教學的常規環節中加強德育滲透
教材是品德教育的載體,是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主要依據。英語教學中的德育不僅僅需要聯系教材,還要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體現出來。教師應深入鉆研教材,明確教育目的,充分挖掘教材和利用教材中積極、健康的思想情感因素,抓住結合點,通過融合滲透的方法,有目的、有計劃、自覺地育德于英語課教學中。這既遵循語言教學與思想教育相一致的原則,又符合英語教學的規律。
例如,我國是禮儀之邦,而禮儀既是每個人本身的道德和個人修養的體現,也是與人交往的基本前提。英語老師完全可以鼓勵學生將書本里學到的日常交際用語用于生活實踐,師生之間、同學之間見面打招呼可以說“How are you?” “What’s up?” “How’s everything going?” 等,有人來參觀學校時可以說“Welcome to our school.”等,應該鼓勵學生把“Hello!” “Thank you.” “Please”等話語掛在嘴邊,讓禮貌用語既在課堂上得到操練,也能在生活中付諸實踐,讓學生感受到語言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
另一方面,不少英語老師都有要求學生進行積累,鼓勵學生平時多看書籍,隨身攜帶一個小筆記本收集和整理一些英語格言和諺語。老師可以通過堂上點撥、課后學生討論的方式讓學生能夠更多、更深入地推敲,理解格言、諺語中表達的哲理,并讓學生們選擇一條英語諺語來作為自己的座右銘。常規工作重在后續的跟蹤,有些學生只管把東西寫下了,而從不去讀、從不去看,這時老師需要加以引導與督促,適當時候可以通過舉行知識競賽來檢查學生對這些課外知識的積累和學習,通過舉行辯論等加深學生對這些諺語、格言的理解,最終回歸到生活中,讓學生在日常行為中能以此為規范。
孝親敬老主題教育活動案例一、活動背景
河北省三河市第二小學于2014年4月18日,對本校三至六年級的學生進行了感恩教育的問卷調查。通過調查研究,初步地了解了對學生、對父母、對社會、對學校、對同學的感恩狀況,為了解學生的心理狀況,探索孝親敬老教育的方法,提高活動效果提供了很好的資料。
二、情況分析
從調查結果的情況來看,絕大多數人都能孝敬父母、尊敬長輩、主動做家務活、學會照顧自己、積極與父母、與同學、老師面對面的交流,學習主動,不會讓父母有過多的操心。但目前在校生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父母的寵愛,生活的安逸,助長了學生奢侈浪費、盲目攀比、拈輕怕重等不良習氣。以學校教育為切入點,開展孝親敬老教育活動,使學生在感激父母養育之恩的同時,學會感激他人,感激祖國,從而從小養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點內容。為此,學校又一次廣泛深入開展了“盡孝心,行孝道,孝親敬老”主題教育活動。
三、活動程序
(一)宣傳發動(2014年5月中旬)
研究制定詳實的實施方案,召開全體師生動員大會,對活動開展進行詳細的安排部署。利用黑板報、校園廣播校報宣傳欄等陣地,全方位地進行孝親敬老教育活動的宣傳發動工作,創設濃厚的孝親敬老教育氛圍,迅速掀起孝親敬老教育活動的熱潮。
(二)全面推進(2014年5月下旬至11月)
1.學――知德明理。
(1)以班級為主體,開展《弟子規》誦讀會。
(2)教會學生傳唱孝親敬老歌曲。
(3)開展觀看孝敬影片、吟頌孝敬詩歌、孝親敬老故事會、閱讀孝敬美文、征集孝敬格言的活動。
(4)舉辦“孝親敬老”手抄報展覽
2.“做”――導行明辨。
(1)回報父母養育之恩。開展為父母多做力所能及事,對父母多說知心話,給父母一個微笑,為父母過生日,給父母送禮物,為父母揉揉腰、捶捶背、洗洗腳,幫父母做飯洗衣等孝敬活動,讓學生體會父母的艱辛,感激父母的養育之情。
(2)教育學生從身邊做起、從小事做起、從孝敬爺爺、奶奶做起,“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培養敬老、愛老的品德。
(3)學會自立,自主。對學生進行自立、自強、自主的教育,讓學生認識到不讓或少讓父母操心,也是對父母的孝;不給他人添麻煩,也是對他人的愛。
(4)感激老師的教誨之恩。開展尊師教育,要求學生講文明禮貌用語,遇到教師自覺問好,人人會講“老師早”“老師好”;遇見年長者自覺問好,過路讓座,培養學生尊重師長、尊重長輩的情感。
(5)感激社會、報效祖國。利用學雷鋒活動、服務社區活動、志愿者小隊活動和德育基地、勞技基地等形式,培養和增強學生感激社會、報答社會、報效祖國的情感。
(6)感激自然的賜予。開展愛護自然、保護環境活動。要求每一個學生主動植一棵樹、養一盆花、保護一片綠地,成為愛護自然、保護環境的志愿者;最終達到“愛護自然、保護自然”成為學生們自覺行為的目的。
(7)抓好節假日教育活動,使孝親敬老活動常規化、制度化。把周日固定為孝敬日,把“三八”節、重陽節、春節等節日所在的周定為“孝敬周”。要求學生為父母、孤寡老人等長輩做好事、善事。“七一”“十一”開展頌黨恩、愛祖國活動。
3.“評”――評價激勵(2014年12月)
對本次活動中積極參與組織策劃的班級和個人通過學生自薦,家長、老師、同學考查的方法進行篩選,評選孝親敬老主題教育活動示范班,在學生中評選“孝敬之星”,進行全校表彰。
奧運匹克擁有著更高、更快,更強的精神,也是我們每個人在人生道路上不斷地前進,不斷地向上地堅強支撐。它代表著挑戰自我、挑戰極限,奮力拼搏,永不言敗。
除了“更高、更快、更強”,奧運會還有一句閃光的格言:“重要的是參與”。奧運的大門始終敞開著,只要你愿意參與,就會有收獲。
北京奧運會總計將建36個場館,最引人注目的要數國家體育場——“鳥巢”和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它們將會給北京留下一份不同尋常的回憶。
2008年奧運會的吉祥物分別是“貝貝、晶晶、歡歡、迎迎、妮妮”。這五個活潑的小精靈把激情,幸福傳遞給世界各地,使世界各地的朋友歡聚北京。
舉辦奧運,構建和諧社會,是需要每一個人的微笑。微笑,是愛的象征,是快樂的源泉。我們應號召每一個人積極行動起來,用微笑傳播文明,用微笑表達情感,用微笑構建和諧。我們應爭當微笑使者,散播微笑的種子,加深人與人之間的信任,了解與友誼。
我們應該從自己作起,從身邊點滴的小事作起。我們要講文明,懂禮貌,規范言行舉止,熱情迎接海外朋友,展示中華文明的風采。我們不能隨地吐痰,不能亂丟雜物。要愛護一草一木,因為它們也能為奧運增添綠色,增添激情,增添活力。保護環境,建立一個綠色奧運,綠色中國。為奧運貢獻自己微薄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