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青蛙折紙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2、第二步,沿著正方形的其中一邊對折。
3、第三步, 雙層的長方形折紙(雙層是為了增加彈跳力),沿著一角折成三角形,打開,沿著另一個角也折成三角形。
4、第四步,打開,翻轉到背面,沿著之前折三角形留下的印記,對折一半的位置。
5、第五步,翻轉到正面,沿著剛才對折一半的痕跡,壓進去,折成三角形。
6、第六步,同第三步到第五步相同,另一邊也折成這樣的三角形。
7、第七步,其中一個等邊三角形的銳角,沿著三角形的頂點折一個小三角形。其他同理。
8、第八步,小三角形的斜邊(就是最長的邊)沿著等邊對折。其他同樣的做法,折成青蛙的四只腳。
9、第九步,翻轉到正面,其中的一雙腳的頂點折成一個不正規三角形,另一邊同樣的折法。
10、第十步,把后邊對折上去,再上一步的不正規的三角形的鈍角放入其中的縫隙當中去。
11、第十一步,翻轉過來,沿著四條腿的中間對折。
兒子元元3歲那年,他見到元元正好奇地翻弄著一張白紙,心里一動,走了過去,對元元說:“來,兒子,爸爸教你折紙飛機。”元元媽在一邊驚訝地表示反對,說:“這么小的孩子,怎么會折紙?你教不會的?!?/p>
他瞪了元元媽一眼,責怪道:“你動搖軍心。沒有學怎么可以下定論?我的兒子我清楚。”聽著他義正詞嚴的話語,元元媽沒再多說什么。
他按步驟耐心教,元元笨拙地跟著做,最后,元元真折出了一架粗糙的紙飛機。
頗有成就感的他,準備順勢在兒子面前顯擺下自己的軍事知識,再講講飛機的種類,元元的心思卻完全沒在飛機上,一邊玩弄著手中的紙飛機,一邊興奮地問他:“爸爸,你還會用紙折什么?都教教我?!?/p>
那架紙飛機讓元元從此與折紙結了緣。
2
元元開始迷上折紙,家里的白紙被元元搜羅來,遞給爸爸,鼓勵爸爸想出更多的東西教他折。
于是,他回憶起了童年時折的紙船、紙電話、紙小狗……父子倆頭挨著頭,一步步地教和學。元元的手越折越巧,學得越來越快,一個月不到,他會的折紙兒子全學會了。
他搜腸刮肚地在記憶中搜索自己會的折紙,到最后,卻只能承認,自己的看家本領兒子全會了。
技窮的爸爸和媽媽帶著元元到書店,為元元買來了好幾本兒童折紙的書,然后,爸爸又教兒子如何看圖折紙。
元元在他幫助下,竟然能獨立地看著書折了。不久,那些他也不會折的紙蝴蝶翩然出現在兒子的手中,在兒子笑意盈盈的臉上,他感受到了長江后浪推前浪的喜悅。
3
元元一晃上小學了。
這時,他才覺得當初教元元折紙飛機原本就是一個錯誤。
元元成了折紙控,店里賣的所有的折紙書,他全會折了,本來不大的房間里擺滿了元元的成型了的、待成型的折紙作品,桌上、床上、地上……到處都是,一向有潔癖的他見到這些東西很是心煩。
最可怕的是,老師頻繁請家長,告訴他元元上課也在折紙,他開始對元元這一愛好產生了強烈的反感。
當元元又在家里埋頭折紙時,他終于爆發,對元元憤然吼道:“不要折紙了,家里的折紙堆積如山,你上課也不專心,折紙能為你成績加幾分?將心思用在學習上!”
元元申辯:“我折的第一架紙飛機還是你教的呢?!?/p>
他惱怒地一揮手,說了句元元覺得云里霧里的話,“這是一架偏離航道的紙飛機?!?/p>
是啊,如果說學習功課是學生的航道,元元的這一興趣已經偏離了航道。
元元見到他暴怒的樣子,不敢言語,悄悄地將紙收了起來。從此,元元不再在他面前折紙。
但他不知道,元元媽卻背道而馳,悄悄地支持著元元。他不在家時,元元在媽媽的掩護下,在網上搜折紙視頻學折紙,他掌握了很多折紙知識,還學折了不少國外的折紙作品。
元元媽還將元元的最新折紙作品拍照發在自己的微信上,邀請朋友們為其點贊,然后每晚母子倆悄悄地數這些作品贏得了多少贊,自娛自樂一番。
4
元元讀小學三年級時的一天,他帶元元上街去玩。下樓時,進了電梯,電梯里也有一個孩子,手中拿著折好的綠色紙青蛙,栩栩如生。
元元盯著這紙青蛙分析,那復雜的折痕不像是一張紙折成的,似乎是用幾張紙粘接而成,好奇地問:“你這青蛙是用一張紙折成的嗎?”
孩子點點頭。
元元在一旁說:“你這種折法,是日本的神谷折紙吧?”孩子如同發現了寶藏,驚喜地說:“是的,你怎么知道?”
元元遇到知音,渾然忘記了旁邊站著反對自己折紙的爸爸,滔滔不絕地說:“我在網上看到的,我也會折。其實折紙本來起源于中國,但是將其發揚光大的卻是日本??上覀冎袊俗约簩⑦@項技藝慢慢丟棄了,中國至今沒有國家級折紙協會,我長大了,一定要成立中國折紙協會,教大家折紙?!?/p>
在那一瞬,他想起自己小時候癡迷看軍事方面的書,買來了一本又一本的軍事雜志,對軍事知識了如指掌,倒背如流,而父母卻反對他對這愛好的癡迷。說這方面了解得多,考試時又不多加幾分,該把時間用在學習上。什么時候,歷史又重演了呢?
回來的路上,遇到有人發廣告傳單,從來都不接這些廣告單子的他來者不拒,一一收下?;氐郊視r,他將那些彩色的單子隨手遞給兒子,說了句“給,折紙用”。元元驚喜地望向他,他卻不看元元,徑直換鞋進屋。
5
元元媽驚訝地在微信上發現有人在元元作品下留言,說:“我想請你兒子給我們幼兒園的孩子上一節折紙課,我會給你兒子一件小禮物作為報酬哦。”定眼一看,留言的是本城一家私立幼兒園的園長。
竟有人邀請10歲的兒子去講課,這是多大的榮耀。元元媽迫不急待地把這事告訴了兒子,元元激動地跳了起來:“耶,好棒哦,我有工作了?!?/p>
元元媽覺得這是鍛煉孩子能力的機會,元元性格內向,如果有勇氣站在講臺上講課,這就是一種成功,何況現在正好暑假,小學放假,而幼兒園有假期班,不會耽擱元元學習。她欣然同意了下來。
元元的第一節課教小朋友們折紙飛機,他站在講臺上,舉起一張紙,耐心地示范折出每一個步驟,認認真真地講解。
窗外站著元元媽,她看著兒子,想起了多年前兒子折的第一架紙飛機。那時,他的小手是多么的笨拙,他的神情是多么的認真,一如現在坐在下面的小朋友們。而今,兒子真的長大了,她的心里升騰起溫暖和感動,眼眶慢慢地濕潤了。
元元和媽媽誰也不知道,就在這時,元元爸正在給園長一本在網上買到的《神谷折紙》,這是一會兒園長要給元元的禮物。
一個月前,元元爸無意中從同事的微信中看到元元媽上傳的元元的作品,他從那些精致復雜的折紙作品中,驚訝地發現元元的夢想并沒有因他的反對而擱淺,反而如飛機一樣平緩飛行,隨風直上,他堅硬的心忽然變得柔軟了。
一、創設環境,激發興趣
在開展折紙教學活動中,首先在教室內布置好折紙環境。這對幼兒折紙的興趣極其重要。為了給幼兒一個身臨其境的感覺,我用五顏六色的紙折出各種蝴蝶在飛舞,用綠色紙折出許多可愛的“小青蛙”,和幼兒起名為“青蛙合唱團”。用紅色的紙折出各種花,用黃色的紙折出美麗的小金魚,還有“鳥的世界”等等。一一裝飾在室內,有的小朋友高興的說:“老師,我們的教室真漂亮。”有的說:“老師,快教我們折紙吧!”幼兒在這個時候興趣被調動起來,萌發了折紙的愿望。
二、給幼兒提供與材料充分接觸的機會
如:讓幼兒在使用各種軟硬不同的紙等活動中,了解紙的軟硬程度及易變化、易造型等特性;還可以讓幼兒在玩紙的同時進行各種活動,讓幼兒在于材料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對折紙活動產生興趣,愿意去操作。
三、提供多種材料,引導并激發幼兒進行聯想
材料是構思、設計得以物化的基礎,不同的物質材料具有不同的工藝性能和特征,分別適用于不同的造型要求。幼兒在手工制作活動時,為他們提供了豐富的活動材料,還創設了美工區。讓他們根據自己的意圖選擇材料,充分發揮想象力,構思出多種制作方案。如:請幼兒折出一架機關槍可用哪些材料(可用紙、剪刀....)。
四、幫助幼兒不斷積累多種表象
手工制作中所需要表象的積累應特別注意表象的空間存在形式。教師可讓幼兒看一看、摸一摸的方式加強對表象形體的記憶。如:知道幼兒對一只動物的形象進行分析,教師可啟發幼兒思考:它們的整體形態是怎樣的?頭是什么樣?耳朵是什么形狀?尾巴是長的還是短的?教師在分析時,還可利用兒歌、謎語等來幫助幼兒加深對表象形體的記憶。如:在分析兔子的形象時,可讓幼兒背誦兒歌:小白兔白又白,兩只耳朵豎起來,紅紅的眼睛短尾巴,蹦蹦跳跳真可愛。
要想使幼兒的手工制作逐步成熟起來,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指導和訓練。
一、學習各種工具和材料的基本使用方法。
教師首先要注意根據幼兒身心發展的年齡特征,有選擇地引導幼兒學習一些工具和材料的基本使用方法。不論是進行平面手工活動還是立體手工活動,教師首先要讓幼兒了解和認識制作工具的特征及用途,并學習其使用方法。只有讓幼兒在學習過程中,掌握各種工具和材料的基本使用方法,才能幫助幼兒形成技能,并將技能遷移到手工制作活動中去。所以,在制作手工時,教師可讓幼兒先思考,發現問題所在,然后再用確切、淺顯的語言講解制作步驟,讓幼兒通過自己的思考,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技能技巧。
二、提供練習機會,鍛煉幼兒手的靈活性。
注意訓練手的靈活性,是至關重要的??上冗M行分步練習,再進行整體練習。分步練習可以幫助幼兒確切掌握每一種動作的方法與要領:整體練習則可以幫助幼兒掌握系列中做之間的聯系與協調。例如:剪紙,幼兒需要分別練習剪短直線、長直線、曲線及各種形狀,還要分別目測剪、沿輪廓剪和折紙剪。同時教師還應注意幼兒練習時間應先密后疏,即開始分步練習時,時間短一些,進行整體練習時時間可以相對長一些。
三、引導幼兒將手工制作與繪畫結合起來。
手工制作與繪畫結合起來,可以起到相互促進的作用。在手工制作中添加繪畫,能激發幼兒對手工制作的興趣,發揮其制作與裝飾的能力。例如:當幼兒用紙盒制作出“電視機”后,可引導幼兒用彩筆畫上熒光屏及各種功能海關,為作品修飾、增色。在幼兒折紙完畢后,可引導幼兒將作品貼在底紋上,鼓勵他們通過想象,添畫上富有新意的形象,組成一幅有立體感的畫面,增強作品的表現力,從而培養幼兒的審美能力,進而提高幼兒的手工制作水平。同時想象力、探索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她們的思維也得到了發展。
四、將幼兒的手工制作與游戲相結合。
幼兒喜歡游戲,游戲幾乎和他們的其他活動緊密相連,把手工制作富趣味教育于游戲之中,潛移默化地使幼兒在玩中學、玩中玩、寓教于樂,達到游戲和教育的雙重目的。例如:折紙示意圖是幼兒看不清,感到有困難,我就以游戲“我是示意圖”的形式,向幼兒介紹幾種常見的折疊符號,和幼兒一起去認識、去記憶,如折疊線、折、剪開、反折等,這樣幼兒在游戲中就逐步認識了符號,開闊了幼兒的思路,激發了她們的興趣和熱情,充分調動了她們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有一次,我在宜家買了個儲物柜,動手用各種安裝螺栓把它組裝到一起。雖然我對自己的裝配手芝不敢恭維,但到最后終于看到了親手裝好的書柜時,我對自己的成就感到無比自豪,甚至過了好幾個星期,我只螫從它旁邊經過,都會不禁露出得意的笑容。
客觀地看,我很清楚它在我買的家具中絕非上乘,而且我一沒有參與設計,二沒有測量尺寸,三沒有托鋸操創,甚至連個釘子也沒敲進去。但是,我僅僅因為花費了幾個小時的工夫和力氣,就把我和書柜的距離拉近了,我對它的感情比對家中其他家具的感情都深。我想如果它有感覺,也會比其他家具更喜歡我。
自己的千紙鶴最值錢
投入勞動會產生依戀,這種看法當然不是今天才有的。過去幾十年里,很多研究表明各種領域里勞動的增加都會導致價值的提高。例如。人們為了加人某一團體所作的努力越艱、越痛苦、越屈辱,成員們對該團體就越珍視。
我把家里那個漂亮書柜的故事講述給哈佛太學商學院教授麥克,諾頓和耶魯大學的博士后研究員丹尼爾,莫孔聽。我們特別想搞清楚勞動促進喜愛的過程。而且最終目的并不僅僅是記錄宜家效應的實驗過程。我們真正要弄明白的是宜家效應引發的價值高估是基于情感的依戀(盡管書柜歪七扭八不太結實,放不了多少書,但它畢竟是我裝起來的),還是基于自欺欺人(這個書柜比創易家具店里出售的那個價值500美元的也差不到哪里去)。
我們決定用折紙工藝來進行實驗,招募學生折紙制作青蛙和紙鶴,兩種作品復雜程度相同。我們告訴參與者,按實驗規定他們完成的作品屬于我們,但事后他們有機會通過競拍買回自己的作品。
我們告訴參與者,他們將會與電腦進行競拍,參與者對某一個剪紙作品出價后,電腦自動給出一個任意數字,如果參與者出的價格高于這個數字,他(她)就按照電腦出的價格付錢,可以買下這個作品,如果參與者出的價格低于這個數字,就不必出錢。也得不到作品。使用這一規則的理由是為了最好地保護參與者的利益,讓他們根據自己的意愿出價。
最早來到臨時實驗室的學生叫斯科特,我們把斯科特放到“創作者”一組,他嚴格遵循操作指南的步驟,最后他折出了一個相當標準的紙青蛙。我們問他出價多少?他停了一下然后很有把握地說:“25美分?!彼龅膬r格與該組的平均出價23美分差不多。
就在這時,一個叫賈森的學生走到桌子旁邊看了看斯科特的小小作品?!斑@個青蛙你出價多少?”實驗主持人問他。賈森只是路過,他處在“非創作者”的狀態下,他的任務只不過是評估斯科特的作品值多少錢。賈森拿起那個折紙作品仔細地看著:頭部折得不錯,但兩條腿有點不對稱。最后他給出了5美分,也正是“非創作者”那組人給出的平均價格水平。很明顯,處于兩利,不同狀態下的人對價格的估計截然不同。像賈森這樣的非創作者認為這不過是不專業、皺巴巴的折紙,折紙作品的創作者卻覺得它們非常值錢。
但是,我們仍然無法從出價差別中確定估價差異的原因。是不是僅僅因為創作者們大都喜歡折紙藝術,而非創作者對折紙藝術沒有興趣?我們又請了兩位折紙大師制作了一些青蛙和紙鶴。然后,我們請另外一組非創作者對這些制作精美的藝術品客觀地州價競買。這一次,他們的平均出價是27美分。這些非創作者對專業水平的折紙作品給出的價格與創作者對自己的業余水平作品的出價(23美分)接近,而這一價格遠遠高于非創作者們對業余作品的出價(5美分)。
這一結果向我們表明,制作者對自己作品的估價帶有相當大的偏見。非創作者認為業余水平的作品毫無價值,但是對真正的專業藝術品卻大加贊賞。與此相對。制作者們把自己的折紙作品看得與專業作品一樣高。創作者與非創作者對折紙藝術的總體觀點似乎沒有什么不同,但是,創作者們對自己的作品更加偏愛。
總而言之,這些實驗表明一旦我們制作出某種物品。事實上就會把它看得更加可愛。就像古阿拉伯諺語說的那樣:“即使是丑陋的猴子,在它母親眼里也是美麗的羚羊。”
制作出來的自豪感
對自己制作和擁有的物品感到驕傲,人類擁有的這種感情根深蒂固。我們親手做了一頓飯,打了一個書柜,會春風得意地自言自語:“這是我做的,真值得驕傲!”問題在于,為什么我們有時候把東西看作自己的,有時候卻不這樣認為?我們在制作過程中要投入到什么程度才能心安理得地為它感到自豪?
如果把創造過程用標尺衡量,比如制作即食芝士通心面,這沒有什么技術含量,也花費不了多少力氣:認準包裝買回家,打開盒子,把水燒開,加上奶油等調料,攪拌均勻就可以上桌,這樣做出來的東西很難讓人把它看成是自己的,并且為它自豪。另一個例子是從頭到尾自己動手做飯。從自家后院里采摘的柿子椒和蘋果做的餡餅,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它是自己的作品,并為此感到驕傲。
不過,更有意思的例子是什么呢?比如做飯,如果我們“照方配藥”,商店買的甜椒與自家同子里種的有區別嗎?簡而言之,我們在制作過程中要有多大的投人,才會把它視為己出而感到驕傲?
為了了解所有權和自豪感的基本成分,我們回顧一下半成品的歷史。2D世紀40年代后期,各種“即食”烘烤配料,如餡餅脆皮,餅干粉等半成品一上市,就在美國得到廣泛應用。不過。并非所有的配料制品都受到同樣歡迎。家庭主婦們尤其對蛋糕配制粉持有保留態度,雖然它只需要加水調和就可以入爐烤制。
有的市場研究人員懷疑這些配制蛋糕粉是否太甜或者為人工添加色素太明顯,但是誰也無法解釋為什么那些與蛋糕粉的配方基本相同的餡餅脆皮和餅干粉卻賣得很火。為什么那些家務繁重的主婦們做餡餅時并不在意脆皮用的是不是配制粉,而對蛋糕就這樣敏感呢?
一種理論是蛋糕粉問題恰巧說明在蛋糕制作過程中有個分界點,到了這一點,女人們會感覺蛋糕不是她們“親手做的”了。餅干和餡餅脆皮雖然重要,但它們本身畢竟不是一道獨立菜品。一位家庭主婦可以很高興地面對別人的稱贊受之無愧。盡管她的菜品里包含某些采購來的成分。不過蛋糕卻經常作為一道獨立的點心端上桌子,用“只不過是”買來的預制混合粉制作生日蛋糕。不但她本人會覺得丟臉和愧疚,她的客人也會感到失望,認為桌上的東西并不是特意為他們準備和制作的。
于是,有位叫歐內斯特,迪希特的研究人員猜測把蛋糕粉的部分配料去掉,讓主婦們根據各自的喜好添加配料,可能會解決這個問題。結果一點兒不錯,把配方里的蛋黃去掉。讓主婦們
自己加入鮮雞蛋、牛奶、食用油,蛋糕粉的銷量立即大增。只需要在蛋糕粉里加入雞蛋和其他一兩種配料就足以把蛋糕從“柜臺貨”提升為拿得上臺面的家制點心。
一方面,人們希望事情是自己做的而為此自豪,另一方面又想盡量減少廚房勞作,如何在兩者之間取得微妙平衡?桑德拉?李已經發現了準確計算平衡點的公式:半成品烹飪“70/30黃金分割原理”。疲于奔命的廚師為了節約時間在烹調過程中用了70%的半成品和30%自己獨出心裁的加工,就能夠感受到創造的快樂。在烹飪這一活動的心理過程中。廚師是否加上“專屬”自己的一勺。就是成品歸屬的關鍵。
對所有權的自豪當然絕不僅限于女人和廚房。比如汽車公司可以讓客戶親自設計,并用大約4天時間造出自己的汽車。你可以先選擇基本配置,按自己的品位設計定做其他配件,還可以考慮到當地的地域和氣候特點。當然你無須親自動手,有一群專家會幫助你完成。汽車公司這一高招背后的真諦是讓客戶親身經歷自己汽車的“誕生”。與某種寶貴的切身體驗緊密相連。這真是了不起的創新策略!你在制造汽車的過程中投入的時間和精力會讓你把汽車當成你的孩子,像心肝寶貝一樣去關愛呵護。
DIY帶來消費滿足
汽車工業剛剛誕生時,亨利?福特發表了他語帶雙關的名言:“顧客想要什么車都可以,只要是黑色的就行?!敝圃靻我活伾钠嚹軌旱统杀荆尭嗟娜速I得起汽車。隨著制造技術的發展,福特公司無須增加太多成本就可以制造不同車型和不同型號的各種汽車。
物換星移到了今天,成百萬計的產品任你挑選。商店櫥窗里各式各樣的女鞋日新月異、爭奇斗艷。讓你目不暇接。不過,越來越多的公司邀請客戶參與生產設計,這種生產銷售的模式也在改變。由于互聯網技術和自動化的發展,生產商給顧客提供機會,讓他們根據個人的興趣愛好創造適合自己特點的產品。
在匡威“你制造”,你可以在這里設計制作自己喜歡的體閑運動鞋。選中自己喜歡的式樣、材質,然后先從色板上選擇顏色和圖案,點擊鞋子把各個部分按你的喜好進行裝飾??锿屇惆醋约旱钠肺辉O計鞋子,提供的不僅是你最喜歡的產品,而且是獨一無二的。越來越多的公司逐步實行了這種客戶化定制方式。你可以自己設計廚房的櫥柜,定做自己的汽車,自己的鞋子等。
但并不是所有商業公司都應該完全要求顧客自行設計,并且親自動手制作所有產品。毫不費力與費心勞力之間有種微妙的關系。你讓人們投入太多勞動就可能會把他們嚇跑,你讓他們投入太少,那么你就會讓他們失去量身定制、個性化,還有依戀產品的機會。問題取決于工作的重要程度和某一類產品需要的個人投入。對我來說,頭腦中有特定的想法來買鞋或買自己裝的書柜正好是這個問題的最佳平衡;如果投入再少一點就不能激發我對宜家效應的渴望,如果投入再多一點就會迫使我放棄。隨著商業公司開始了解客戶化定制的真正好處,他們可能會推出更能反映客戶特點,價值更高和可以享受的產品。
總之,我們的實驗展示了人類努力的四條重要法則:
一、我們對某一事物付出的努力不僅給它帶來改變,也改變了自己對它的評價;
二、付出越多,產生的愛戀越深;
三、我們對自己的作品估價過高,這一偏見深入骨髓,誤以為別人也和我們的看法相同;
四、如果付出巨大的努力仍然沒有獲得成功,我們就不會感到過多依戀。
而因為擁有所以我快樂,是一張白紙??赡苣銈儠X得,世上那么多東西是能使自己快樂的,為什么我卻說是一張微不足道的白紙能使我快樂呢,也許我自己也找不到答案,但它確實讓我快樂了。
小時候,當我拿到了這么一張白紙,我興奮到了夜晚,我根本無法入眠,我不停地在想象我能在白紙上畫出怎樣一幅圖片,我是不是能像高梵一樣畫出令人驚嘆的畫面,白紙是讓我創新的開始,讓我知道什么是想象,什么是最美妙的東西。當我拿到了白紙,我會隨即拿出一支蠟筆,在上面涂涂畫畫,一會兒是一只蝴蝶,一會兒是一個房子,一會兒是美麗的風景,凡是世界上最美妙的畫面,我都會畫在白紙上,讓我在聯想的海洋中遨游。讓我看到了藏在我內心深處最美麗的仙境。
有時我還覺得,大人們也很喜歡白紙,他們教給孩子折紙,這也許是我最喜歡做的事情了。在我小的時候,爸爸媽媽每個星期都帶我去逛商店,他們總會買折紙的小書給我,還買了很多漂亮的折紙,我總高興得合不攏嘴。一回到家,我就愛不釋手地開始鉆研起折紙的書來了,不一會兒,我就可以自己開動了,我邊折邊笑著,仿佛我已經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了。我能折蝴蝶、螞蚱、房子、青蛙等等,連父母和老師都贊不絕口,我已經認為自己是一個小小的發明家,讓我在快樂里成長。
現在我長大了,但我還是認為自己擁有了白紙所以我快樂,上學了,我在身邊總會帶著一張白紙,把自己身邊的事情都記下來,學習也能寫作,有日記、周記,我都沒有拉下,我認為白紙能讓我看清身邊每一個事物,讓我學會了怎樣觀察,怎樣看書,讓我讀到了很多的好句好段,寫下了自己的感受,讓我有了一個完全屬于自己的空間。我還是對自己擁有了白紙感到驕傲,因為我擁有了它所以我才能如此快樂幸福。它促進我成長,可以說是一個不會說話的老師,默默地支持著我。
同學們,我們要學會怎樣認識自己身邊的每一個事物,怎樣發覺它給自己帶來的快樂,這會使你的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告訴自己“因為擁有所以我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