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六一兒童節手抄報簡單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活動目標
為了讓學生度過一個“快樂、品味、藝術”的“六一”國際兒童節,展現我校“律動一小、藝美百年”的辦學特色,彰顯我校藝術教育成果,激發學生愛祖國、愛生活、愛校園、愛藝術的高尚情懷,讓學生表現自我、展示特長、樹立自信。現根據學校的要求,特制定本活動方案。
二、組織機構:
組長:ZZZ
副組長:XXX
成員:CCC
三、活動主題 :“律動一小、藝美童年”
四、活動時間:2013年3月-6月
五、活動內容及要求:
(一)“律動一小、藝美童年”開幕式
3月26日,學校舉行“律動一小、藝美童年”開幕式(會標,宣讀《方案》,校長強調、宣布活動開始)。
(二)“復興中華、從我做起”讀書征文、演講比賽。
1、以“復興中華、從我做起”為主題,在我校三至六年級學生中開展征文比賽。
(1)題目自擬,文體不限, 1500字以內。三至六年級各班分別推薦優秀作文1-2篇,征文電子稿保存為。doc格式,以征文題目作為文件名。排版要求:題目居中,二號黑體;正文四號宋體,單倍行距;用A4紙打印并拷貝U盤于5月10日前交學校教導處。
(2)表彰獎勵:設一等獎5名,二等獎10名,三等獎15名,優秀獎若干名。
2、以“復興中華、從我做起”為主題,在四五六年級學生中開展演講比賽。
(1)各班級推薦優秀選手1名,于4月26日前把名單和演講稿送少先大隊部。演講比賽的時間不超過6分鐘。
(2)表彰和獎勵:學校按年級設一等獎1名,二等獎2名,三等獎3名。
(三)誦讀暨歌唱比賽
比賽時間:藝術周(5月29日:1至3年級;5月30日:4至6年級)
參賽對象:1至6年級以班級為單位參賽。
比賽形式:全校分低段、高段進行,先誦讀后歌唱。
比賽要求:
1、誦讀方面:(1)可配樂、領誦、隊列變化、簡單造型,可有道具和表意的表演等等。(2)根據學生年齡特征選擇合適的一首誦讀內容,用A4紙打印并將誦讀內容、配樂拷貝U盤于5月15日前交少先隊。(3)誦讀時間控制在5分鐘以內。
2、歌唱方面:(1)各班以兩首歌曲參賽,一首為必唱歌曲:《中樞一小校歌》或《中國少年先鋒隊隊歌》;一首為選唱歌曲,根據學生年齡特征選擇教材歌曲。(2)各班于5月15日前將伴奏音樂U盤拷貝光盤交少先隊。(3)可分聲部、有隊列變化、簡單造型,可有道具等等。
3、服裝統一,隊形新穎,人人參與,有伴奏音樂帶或現場器樂伴奏。
比賽設獎:各年級分別設一、二、三等獎各一名,每年級評選一名優秀指揮。
(四)、唱歌、舞蹈、課本劇比賽
比賽時間:藝術周(5月27、28號)
參賽對象:1--6年級學生
比賽形式:個人或小組參賽均可(其中:唱歌、舞蹈以班級為單位各1—2個;課本劇以年級組為單位排練1—2個)。
比賽要求:(1)各年級、各班級組織排練,將參賽節目名于5月10日前交少先隊辦公室。(2)學校少先隊、藝術組將于5月20日前組織報名參賽的節目進行初試,選出有一定表演水平的節目進入藝術周展演比賽。
(五)器樂比賽
比賽時間:藝術周(5月27、28號)
參賽對象:3---6年級學生
比賽器樂:鋼琴、電子琴、小提琴、手風琴、長笛、單簧管、
薩克斯、小號、打擊樂、古箏、二胡、琵琶、竹笛、葫蘆絲等
比賽形式:個人參賽或小組參賽均可。
比賽要求:(1)各班參賽人數不限,但參賽選手要在具備一定基本功的基礎上報名參賽。(2)各班將參賽選手名單于5月10日前交少先隊辦公室。(3)學校藝術組將于5月20日前組織報名參賽的選手進行初試,選出有一定演奏水平的學生進入藝術周展演比賽。
(六)書法、繪畫、攝影、手抄報比賽
比賽時間:藝術周(5月中旬)
參賽對象:1至6年級學生(其中:手抄報參賽對象:3---6年級學生)
比賽形式:參賽選手自行安排主題制作作品。
比賽要求:(1)各班各類作品分別選取3幅,于5月10日前將作品交美術組,由美術組對參賽作品進行評比,并挑選優秀作品在藝術周進行展示。(2)參賽作品主題健康、積極向上。
五、說明:
1、學校藝術節時段:2013年3月至6月。
2、學校藝術周時段:2013年5月27日至6月1日。
3、2013年5月31日:學校將邀請社會藝術界部分人士到學校與師生開展藝術類互動(參與的100名學生由學校藝術組提供名單)。
4、2013年6月1日(兒童節):在藝術節期間評選出的精品節目展演【包括學校合唱團、學校朗誦隊的展示,學校師生組合表演的節目(由少先隊、藝術組負責組織排練)】。
六、工作要求:
1、各工作部門、各節目負責人員保質保量、按時組織完成相關工作。
2、學校總務處做好經費和后勤保障;學校辦公室做好資料搜集整理、上報工作,以及活動獎狀制作、填寫工作。
3、各班主任加強學生安全文明禮儀教育,學校保衛人員在活動期間做好安全保衛工作。
關鍵詞:成語經典 教學 建議
學習成語經典是我園的特色課程之一,目的是以傳統文化中的精髓熏陶我們的孩子,讓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精髓根植于下一代的心中,潛移默化地智化孩子的心靈,從而使孩子們得到全面、和諧的發展。本文將從五個方面為幼兒園的成語教學提供一些可行性建議。
一、創設豐富的成語環境,營造和諧的學習氛圍
著名教育家蒙臺梭利說過:“幼兒的發展是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進行的,因此應該重視環境的創設,即為幼兒提供一種有準備的環境。”因此,我們幼兒園非常注重通過創設豐富的成語環境,在幼兒目及的一切地方,例如幼兒園走廊的墻壁上、教室里、活動室里都貼滿了成語標識。我們在利用周圍環境對幼兒帶來刺激、誘導和啟示的同時,還在生活中努力讓各種氛圍潛移默化的激發幼兒的情感,豐富幼兒的知識。
1.創設“每天一看”的環境讓幼兒意會成語
為了能讓幼兒活動在成語活動中,我們從環境中充分挖掘幼兒學習成語的資源,從營造豐富的成語環境入手,讓幼兒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文明行為,充分利用有限的空間,在課室的墻壁上粘貼成語連環畫,成語手抄報,在長廊的上空掛有關成語的吊飾等,這樣,每天的課前課后時間,我們可以帶領孩子邊散步邊看周圍的成語環境,使孩子在與環境的交互作用中潛移默化地意會成語。
2.創造“每天一說”的環境讓幼兒分享成語
在教室里開設自己班的成語主題活動角,每天請不同的孩子講述一個成語故事,每天組織孩子進行“成語接龍”游戲,孩子還可以把自己喜歡的或已經學會的成語和伙伴共同表演及分享,孩子們還可以把自己對成語故事中尊老愛幼、關愛他人以及團結互助等方面的理解用繪畫、剪貼等形式表現出來粘貼在展示板上和同伴們一起分享,讓孩子感受分享的快樂。
3.創造“每天一聽”的環境讓幼兒感受成語
由于幼兒對聲音、動畫很感興趣,我們可以充分發揮電教設備的教育作用,讓幼兒通過聽《成語故事》的錄音磁帶、CD等學習成語。
二、采用形式多樣的教學手段,激發孩子對民族文化的喜愛
幼兒最有效的學習是以興趣為動力的學習,最有效的學習內容是他們可以感知的、具體形象的內容。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充分運用多種教學法習手段,讓孩子走進成語的世界,體驗成語的意境,感受成語的魅力,從而激發孩子對民族文化的喜愛。
1.有選擇性地選擇內容,激發幼兒關注成語的愿望
在經典成語的教學過程中,由于許多成語都有較強的情節性和趣味性,讀起來瑯瑯上口,孩子們也非常喜歡。所以在活動剛開始時,我會選五彩繽紛、五顏六色、相親相愛等一些較接近生活的成語讓幼兒學習,這樣他們學起來就顯得容易理解,運用起來也較簡單。慢慢地我們才開始選擇“巾幗英雄”、“井底之蛙”、“同心協力”、“正大光明”、“誠實可信”等成語讓幼兒輕松地進行學習,并能很快理解成語,從而引起幼兒學習成語的興趣。
2.圖文與多媒體并用,激發幼兒了解成語的愿望
幼兒學習的興趣是一種具有積極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所以在教學過程中,為了讓幼兒更能自發地去認識這些成語,我將圖畫與文字相結合,制作成圖書或多媒體課件,激發幼兒了解成語的愿望,從而引導幼兒通過觀察來理解成語的意思。這樣,孩子對學習成語的興趣逐漸濃厚,對學習成語的喜愛逐漸擴展到對中華民族文化的喜愛。他們開始為中國有冼夫人這些愛國英雄而自豪,為自己是中國小朋友而自豪,所以說學習經典成語既激發他們對民族文化的喜愛,又提高了他們民族自豪感。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游戲活動,促進孩子禮儀習慣的養成
只有讓孩子把學習當成一種游戲,而不是一種負擔時,他們才會樂意地去學,主動地去學。因此,我們注重將學習成語融于幼兒的游戲活動之中,從而促進孩子禮儀習慣的養成。
四、多給予孩子表現的空間,增強孩子的自信心和表現力
心理學家托蘭斯說過:“我們要促進創造力,就需要提供一個友善和有獎賞的環境空間,以便使之在其中繁榮發展。”學習成語故事的過程是愉快的,它特有的音韻、瑯瑯上口使孩子一旦吸收了,就不容易忘記,因此孩子們容易體驗到成功的。
1.通過表演成語來展現自我
朗誦表演、講述成語故事時,每個孩子都可以做到,孩子是天生就喜歡表現表演的,于是我抓住契機,結合六一兒童節讓幼兒穿上具有本班成語主題特色的服裝進行表演,經常在班上開展的“成語接龍”的游戲活動,成語故事表演,以家庭為單位的親子說成語擂臺賽等弘揚民族文化的大型匯演活動,讓孩子每次都有一種新的感受,孩子的表演欲提高了,性格也開朗了,一些性格膽小,怯懦的幼兒,在老師的鼓勵下,也變得自信大膽起來了。
2.讓所學成語在生活中發生作用
在學習成語的過程中,孩子詞匯量增多了,無形中增強了判斷能力,但我們要讓幼兒所學的成語在生活中發生作用,就要做到及時的鞏固和運用。
五、多提供交流與討論的機會,發展幼兒的發散性思維
交流與討論是孩子學習成語的一種有效方法,在成語故事中蘊含了許多人文故事,例如,大班的孩子理解能力強,老師可以利用形象的解釋,動情的描述,把相符的表現栩栩如生地融合在講述中,幫助他們理解成語的意義;同時又結合提問、感受分析,創造表現等方法,使孩子受到啟迪,拓展孩子的認知能力、發展孩子的發散性思維能力。但由于小、中班孩子的思維具有具體性、形象性,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充分運用成語形象、成語內容、成語情感,讓孩子體驗成語的意境,從而發展幼兒的發散性思維。例如:在學習“亡羊補牢”這個成語時,我組織孩子們手拉手圍成一個“羊圈”,其中有兩孩子的手是松開的表示洞,再請幾個孩子站在羊圈內模仿羊動作,配班老師扮演狼。狼從洞中偷走兩只羊后,老師問:“你們數數羊的數量有變化嗎?為什么會少了?狼為什么能偷走羊呢?現在該怎么辦?有什么方法能防止狼再次來偷羊?讓幼兒圍繞這些問題進行討論,這樣幼兒在學習中左右腦均衡運用,思維得到發展。最后才進行講述故事,孩子們就能輕松地懂得在錯誤沒有出現前,要避免讓它發生產;當錯誤出現后要想辦法補救,避免繼續受損失的道理。
孩子學習成語的過程就是閱讀經典的過程,總之,孩子通過不斷地背誦成語故事,不斷地學習那些言簡意賅、寓義深刻的成語,已經能夠在最精辟的成語故事中初步感受到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從中領悟到中華民族勤勞勇敢、不屈不撓的偉大氣概,我們努力讓孩子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中智化自己的心靈,使孩子從小就懂得怎樣克服困難,怎樣感恩,怎樣與人相處等,使自己在、智、德、體、美等方面得到了全面和諧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劉冬梅.酷玩成語.山西人民出版社.2005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