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古典詩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 古典詩詞 審美
古典詩詞有哪些審美特性呢?我們又該怎樣有針對性地挖掘古典詩詞的審美教育功能呢?我們認為古典詩詞的審美特性注要表現在以下三個個方面。
一、表現在語言上,古典詩詞具有語言的音樂美。
我國的古典詩詞和音樂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比如《詩經》中有不少作品就屬于勞動人民在勞作休息之余的創作,《伐檀》、《碩鼠》重章疊句的結構形式明顯帶有歌曲的結構特點;到后來格律詩和詞的出現,講究押韻、平仄等,更顯示出古典詩詞結構勻稱,句式整齊,音節和諧的音樂美。
針對古典詩詞語言上的這一審美特點,我們在教學古典詩詞時,就要充分加強吟誦訓練。吟誦是古典詩詞審美鑒賞的重要方法。當代詞學大師唐圭璋先生就十分重視吟誦對于學習古典詩詞的作用。據說當年唐老講授柳永的《八聲甘州》,就是通過反復詠誦"對瀟瀟暮雨灑江天"一句而引領學生進入那雨后江天清澈如洗而又大氣磅礴的意境中去的。通過吟誦,詞人的感情就會涌進學生的心田,從而激發學生的審美體驗,使學生在吟誦中獲得美的熏陶,獲得審美愉悅。
詩歌大多是押韻的,吟誦時將韻腳讀得明顯些,讓人聽起來優美和諧,委婉動聽,這也是顯示詩歌音樂美的一個方面。如讀明代詩人于謙的《石灰吟》:"千錘萬鑿出深山,烈火焚燒若等閑。粉骨碎身渾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間。"詩中"山""閑""問"為韻腳,可讀得稍昂揚些,以便敲響聽者心中的鼓點,充分感受作者那堅貞不屈的品格之美。當然,平仄的規律也是形成詩歌音樂美不可或缺的因素。
二、古典詩詞的審美特性,還表現在詩人所創造的意境上,是為"意境美"。
"意境"是我國古代詩歌創作的一個極其重要的藝術審美范疇。所謂"意",是指作者對生活的某種認識和見解。"境"就是對特定的環境和氣氛的描寫。著名美學家宗白華先生說:"意境是'情'與'景'的結晶品"。說得通俗點,意境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描繪的生活圖景融合而成的一種藝術境界。如陶淵明《歸園田居》描繪出一種清新自然、安謐美好的農村生活圖景,"榆柳蔭后檐,桃李羅堂前。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作品形象鮮明,情景交融,使欣賞者如身臨其境,感受到詩人那種淡泊寧靜的心情。
針對古典詩詞營造意境的這一審美特性。我們在教學中就必須引導學生分析詩詞,讓他們進入詩的意境,領會詩的思想內容和藝術特色,欣賞到詩的內在美。詩是用形象思維的,因此我們在教學中要以再現詩中形象為突破口進行審美教育。具體來說,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第一,借助聯想想象再現詩詞意境,領會詩詞的意境美。詩是通過形象來反映生活,表達思想感情的,形象是詩的本質。教師在指導學生鑒賞詩歌時,必須引導學生調動自己的生活積累,展開聯想和想象的翅膀,去再現作品中的形象,這是欣賞詩歌意境美的關鍵。例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開頭三句:"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詞一開始,就用雄渾的筆觸展現了萬里長江滾滾東流,波浪滔天的壯闊景象。接著再由空間的廣闊轉入時間的久遠,引出了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在赤壁活動過的風流人物。我們通過聯想和想象,不僅感受到了詩人描寫的不盡長江滾滾來的雄奇景色,還浮現出一條歷史人物的豐美畫廊,并且進一步體會到詞句的意境美,提高了感知、再現詩詞意境美的能力。第二,抓住"詩眼",挖掘深厚內涵,深入領會詩詞的意蘊。詩歌的語言是精煉的,往往一個詞,一句話就包含著豐富的內容,即所謂"詩眼"。古人作詩,非常講究錘煉字句,節骨眼處煉得好字,全句乃至全詩,便如被點晴之龍,颯然浮空,搖曳生姿。唐代大詩人杜甫堪稱點睛圣手。他有《曲江對雨》一詩題于石壁,其中"林花著雨胭脂( )"一句,末字模糊不清,令后輩名家頗費思量。蘇軾填"潤"字,黃庭堅填"老"字,秦少游填"嫩"字。后來找來杜甫詩集一查,卻是一個"濕"字。眾人皆欽佩老杜用字之準確生動。
三、古典詩詞的審美特性還表現詩人的人性美、人格美上。
古典詩詞的思想內涵是豐富復雜的。不管哪一類作品,它們都是詩人真實情感的流露,充滿了真實的人性美和人格美。例如,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一詩的結尾段,表現了詩人內心的復雜矛盾。世間行樂總是樂極悲來,古來萬事總是像流水那樣轉瞬即逝,這種對人生的傷感情緒和遠離現實的態度,是李白率真心情的自然流露,唯其如此,才更顯李白是一個生活在現實社會的人,而不是一個不食人間煙火,不懂七情六欲的"神",更顯出詩人李白的"人性美"。另一方面,也許是更為強烈的方面,"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我怎能低頭哈腰去侍奉那幫達官貴人,使自己不能歡心愜意呢?這種蔑視權貴的反抗精神,表現了李白剛直不阿的性格,閃爍著傲然獨立的高尚的人格美。李白內心世界的這種矛盾,在古代詩人身上有著廣泛的代表性。針對古典詩詞思想內容上的這一審美特性,我們在鑒賞時就要運用辯證分析和歷史分析的方法,引導學生具體分析,批判吸收,從而逐步提高學生的審美判斷能力。
先來看看唐代詩歌的代表人物李白。李白既被稱為“詩仙”,也被稱為“酒仙”,關于“酒”這一意象在他的詩歌中占了16%,很顯然,把酒置于詩中使詩人的歡樂、愁苦、別離、豪邁之情得到了酣暢淋漓的體現。
在著名詩篇《將進酒》中,李白狂呼“鐘鼓饌玉不足貴,但愿長醉不愿醒”,他真的喜歡喝酒嗎?他真的“不愿醒”嗎?李白少年時代所受的多方面教育,使他的思想兼具有儒釋道之精華,具體體現就是他既熱衷功名,又浮云富貴,糞土王侯,隱逸求仙,不屑于科舉。在寫《將進酒》之前,李白為實現他的政治抱負,曾四處漫游,欲憑借其出眾的才學,直取卿相。他曾在唐玄宗時供奉翰林三年,但事與愿違,最終懇請還山,離開長安。“鐘鼓饌玉”的富貴生活留不住詩人的腳步,一位天生有用之才,本當位至卿相,飛黃騰達,然而“大道如青天,我獨不得出”。說富貴“不足貴”,乃出于憤慨。“但愿長醉不用醒”表達出的則是寂寞之情了。詩人曾喟嘆“自言管葛竟誰許”,所以說“自古圣賢皆寂寞”,那詩人也寂寞了,也不愿醒了。李白的一生,有喜也有悲,酒也同他起起伏伏的人生經歷一樣,有甜也有苦,酒是李白生命中的伴侶,是他生命中的慰藉,他借酒消愁,借酒佯狂,揮墨題詩,上天入地,不亦樂乎。酒成就了李白的詩名,也隨著他的詩文千古流芳。
再看唐代的另一位大詩人白居易。有人統計,在白居易留給我們的2800首詩歌里,其中飲酒詩就有900多首,抒寫詩人與朋友間的贈答與酬和的又有440多首。曾有人說“以酒的淳美,比喻感情的誠摯、忠貞,以酒的相互饋贈來聯系和加強彼此的感情,從古至今都是人們常用的方法。”而這個觀點,在白居易的詩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比如,期盼朋友時,詩人便“時撫臺上石,一舉風前杯,花枝蔭我頭,花蕊落我懷。”;朋友忽至時,詩人則“愿君且同宿,盡此手中杯。”;感謝朋友時,詩人是“愧君冒寒來別我,為君沽酒張燈火。”;與朋友同醉時,詩人就“百歲幾回同酩酊?一年今日最芳菲。”;送別朋友無限傷感時,詩人說“百年愁里過,萬感醉中來。惆悵城西別,愁眉兩不開。”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白居易的飲酒,不是孤獨的飲,而是與朋友同酌,與朋友同醉。酒是詩人對朋友的濃濃真情,是微熏里的溫暖,是詩人那一顆對朋友的赤誠之心。
酒,不僅溶于詩,還浸于詞。
無論從哪個角度上說,辛棄疾都可以稱為曠世英雄。這是個千年一現的蓋世奇才,無論文韜還是武略,無論政治還是經濟,無論才情還是功底,不說有宋以來,在中國歷史上也實屬罕見。他豪放的氣質與胸懷,他狂傲咨肆的個性,以及他對千百年來文學史的影響力,無一不令我們敬佩。面對生命中的挫折與困難,雖然我們不能說他已經具備了“寵辱偕忘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觀天上云卷云舒”的放達修養,但可以肯定地說,他絕對是那種拿得起放得下的漢子DD但,那得有酒。
唐圭璋先生《全宋詞》中收錄的辛棄疾詞一共六百二十七首,連同有題無詞的,居然有三百一十二首與酒有關,整整占了辛棄疾詞全部的一半!一個詞人一生中一半的詞在記錄自己的暢飲與酣醉,在我了解的歷代文人中絕無僅有,恐怕單以壯志難酬后的借酒澆愁來解釋就不夠了。
看看下面這些詞句,便知道辛棄疾是如何看待酒的了。
“富貴浮云,我評軒冕,不如杯酒。待從公,痛飲八千余歲,伴莊椿壽”(沁園春)。
“問人間、誰管別離愁,杯中物”(滿江紅)。
“若解尊前痛飲,精神便是神仙”(清平樂)。
“但將痛飲酬風月,莫放離歌入管弦”(鷓鴣天)。
“總把平生入醉鄉,大都三萬六千場”(浣溪沙)。
“老我傷懷登臨際,問何方、可以平哀樂。唯酒是,萬金藥”(賀新郎)。
“千古光陰一霎時,且進杯中物”。“八十余年入涅盤,且進杯中物”。“萬札千書只恁休,且進杯中物”(卜算子)。
“憶對中秋丹桂中,花在杯中,月在杯中,今宵樓上一尊同”(采桑子)。
“醉鄉深處,不知天地空闊”(念奴嬌)。
………………
從這些詞作之中我們可以清晰地感到,在辛棄疾的文化人格之中,酒已經成了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成了成就辛棄疾一代文武雄豪的催化劑。
酒,不僅僅頻繁的出現在男性作家的筆下,在女性文人的詞作中也有聲有色。
李清照的生活和寫作均與酒有著密切的關系,她的詞作中寫酒,寫醉,寫樽(酒杯)的詞句多達22處,占她現存詞作的40%還多。不管是琥珀,綠蟻,還是玉尊,酒盞,還是殘酒,淡酒,都反映著李清照人生的起起伏伏。
《如夢令》中就記載了她一段難忘的出游經歷:“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群聚出游,飲酒至醉,蕩舟池塘,在理學氣息漸濃的宋代,這絕非尋常女子能為之事,但李清照則從不拘于禮數,甘做刻板乏味的封建女性,而是任由己興,時常為之,并且留下了藕花之中驚鷗鷺的不尋常回憶,其豪爽之情不亞于任何男子,最是讓讀者印象深刻。沉醉是全詞的點睛之筆,使得日暮溪亭、藕花鷗鷺、蕩舟爭渡興致高至化境,非但醉了作者,更使我們讀者沉醉。
關于古典詩詞,人們常說的就是“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作”。沒有人會否認,“腹有詩書氣自華”。作為中國文化的瑰寶,古典詩詞浸潤著一代又一代中國文人的心靈,滋養著他們的精神。他們通過詩詞的創作,或言志,或敘事,或寫情,或描景……又不斷給它注入新的內容,使之更加豐富。
自清末民初之后,古典詩詞的創作隨著白話文的崛起而逐漸消退。由于教育制度的變遷,古典詩詞隨著古文一起,被白話文所寫的現代詩所取代。然而,古典詩詞的地位仍不可取代。在陶冶性情等方面,與今天的我們仍然有著難以言喻的親近感。
從2006年下半年開始,一股解讀古典詩詞熱在書市悄悄興起。名不見經傳的80后女子安意如憑著自己對古詩詞的理解寫出了《人生若只如初見》、《當時只道是尋常》、《思無邪》、《陌上花開遲遲歸》。這些書本本暢銷,多次在卓越銷售排行榜名列前茅。按照發行方北京華文天下圖書有限公司總經理辛繼平的說法,“安意如的書有這么大的銷量,確實出乎我們的意料之外。后來我們分析,這是因為社會很浮躁,所以讀者需要追求內心的平靜。而安意如解讀古典詩詞的文字又很優美,恰好適應了這種審美需求。”
之后,媒體爆出了安意如涉嫌抄襲網友江湖夜雨的負面消息,安意如在博客上向江湖夜雨表示了歉意,同時否認抄襲。因為安意如的走紅,江湖夜雨也簽約最早出版安意如三部著作的公司,近日推出了解讀《全唐詩》的《長安月下紅袖香――盛世浮華下的女子背影》。
對比安意如和江湖夜雨的著作可以發現,兩人文風確有不同。有讀者評論稱,“聽江湖夜雨談詩詞,如坐山中松下聽高士論道,剪燭論心,天蒼蒼野茫茫,自知‘人間正道是滄桑’;聽安意如說詩詞,如聽戀愛中的小女兒說情話,執子之手,情切切意綿綿,只愿‘人生若只如初見’。”而一部分對古詩詞毫無興趣的讀者則表示,通過江湖夜雨和安意如的解讀、品味,感覺理解了詩詞的意境,江湖夜雨所講述的那些詩詞背后的故事和引述,不僅能加深讀者對于詩詞的理解,還融匯了很多古代社會、文化的知識。
[關鍵詞] 語文 課堂教學 古典詩詞
中國是詩的國度。在中國古代各種文學樣式中,詩歌產生最早,發展也最為充分。博大精深的詩詞文化,哺育了一代代士子學人,成為中國文學史上一朵奇葩。孔子就曾教導孔鯉說:“不學詩,無以言”。因此,我們沒有理由把中國古典詩詞拒之于語文課堂教學之外,在平時的語文教學中,我們應注意古詩詞的滲透教學,力求使它與教材的學習相得益彰,豐富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欲望,拓寬知識的深度和廣度。
一、課題的提出
為什么提倡把古典詩詞融入課堂呢?我認為原因有四:
首先,是為了促進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的轉化。眾所周知,近年來,國內自上而下倡導素質教育,其實質是全面貫徹教育方針,全面提高教育質量,使學校的一切工作著眼于學生個性的和諧發展和整體素質的全面提高。為此,在教學中就不應該只囿于薄薄的一本教材,應該把目光多投向中國燦爛的古代文學特別是詩詞上,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使他們獲得美的享受,提高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他們積極、活躍的思維能力。中國古典詩詞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種積淀、一種文化底蘊。不言而喻,對學生多進行一些這方面的熏陶,定會對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有所裨益。
其次,是為了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能力。高考考綱有明確的規定:要初步鑒賞文學作品的內容、語言、表達技巧。人教版高中新教材語文第三冊選編了大量的古典詩詞,意味著編者也意識到古典詩詞在語文教育及審美取向中的作用。因此,讓學生多進行一些詩詞鑒賞活動,既符合考綱的要求,又能提高學生的素質,何樂而不為呢?
再次,是為了對學生進行美的熏陶、心智的啟迪。古典詩歌中蘊含著豐富而鮮明的音樂美和繪畫美。通過對學生進行古典詩詞的教育,使他們在不斷的學習中既獲得了文辭,又得到了美感。語文教育是人的教育,更是一種審美教育。它是體現寓教于樂、感染陶冶,從悅人到怡人到感人到育人的過程,是培養學生感悟能力的突破口,能使學生產生追求“真、善、美”這一崇高美好愿望的精神內驅力。無疑,詩詞教育就是達到這一教學目的的捷徑之一。
最后,即使是新教材,一學期也不過讓學生見識了幾十首詩詞,這樣的接觸量是不足以普遍提高學生的“詩意”的。語文學習不同于科學分析,實踐表明,閱讀數量的積累,語文例子的極大豐富,才是形成語文能力的首要的前提條件。新版教材也特別指出“重視積累、感悟、熏陶、培養語感”。“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只有通過量的積累,才能達到對詩境的“感悟”。
二、課題的實施
那么,怎樣把古典詩詞融入課堂呢?教育名家魏書生在這方面給了我很好的啟發,他一直堅持每天給學生補充詩詞,讓學生吟詠其中。我也是利用課下或課堂,有機地把名家名詩補充給學生,擴大他們的知識面,弱水三千,即便只取一瓢,也會使我們的課堂充滿詩意。下面就結合本人的教學實踐,談幾點粗淺的見解。
首先,聯想導入,激發興趣。如講授《故都的秋》時,我是在讓學生回憶歷代文人騷客筆下的秋的詩文中進入課文的學習的。我們共同回憶了上至《詩經》中的“蒹葭蒼蒼,白露為霜”,下至劉禹錫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杜牧的“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再到蘇軾的“荷盡已無擎雨蓋,菊殘猶有傲霜枝”,陶澹的“秋風秋雨愁煞人,寒宵獨坐心如搗”等詩句。通過上述詩文的欣賞,學生自然會沉浸在秋意之中,對本文產生深厚的求知欲。又如《鵲橋仙》,我是用杜牧的《七夕》導入的: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從而在濃郁的浪漫色彩中進入課文的學習。
其次,引經據典,全面理解。有的課文,為了需要只引用了詩詞中的幾句甚至只提到了題目,在教學中,可以把全詩列出,并加以分析,這樣可使學生更加明確地理解所引詩句在課文中的意義及作用。例如朱光潛的《咬文嚼字》在談到字的聯想意義時,提到了宋代詞人賀鑄《青玉案》中的“一川煙草”,并未詳細展開,在講授這個地方時,我補充了這首詞:“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錦瑟年華誰與度?月臺花榭,瑣窗朱戶,惟有春知處。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筆新題斷腸句。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這樣不僅理解了課文,加深了思想認識,而且還擴充了知識面,使學習學習到了如何把抽象的感情形象化。周瘦鵑的《杜鵑枝上杜鵑啼》更是涉及了有關杜鵑的詩文詞句,通過整理并熟記,同學們了解了中國傳統文化中杜鵑的有關知識,感知了悠久豐富的中國歷史文化。
再次,追根溯源,對比分析。課文中也有一些地方并不是直接引用古詩詞,而是變了形,巧妙地化入字里行間。針對這種情況,可以先分析課文中這些語言的意義作用,然后引出它的本體,讓學生充分體會其不同的藝術效果。如《長亭送別》開頭中的“碧云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作者用幾個帶有季節性特征的景物,襯托出離人的情緒,把讀者引向那富有詩情畫意的情境里。而這正是巧妙地化用了范仲淹的《蘇幕遮》:“碧云天,黃葉地。秋色連波,波上寒煙翠。……明月高樓休獨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通過引導學生對兩者的分析,使他們既體味到課文的特點,又領略了原詩詞的意境。而在《揚州慢》中,詩人更是多處化用了杜牧以揚州生活為主題的七言絕句。通過補充與對比分析,同學們更能深刻領悟了這首被稱為有“黍離之悲”的慢詞。
最后,由此及彼,求同求異。中國古典詩詞,浩如煙海,其中有許多或題材相同,或意境相同,或題目相同。即使同一作者,也有許多意境或相同或相反的詩詞。遇到此類情況,我們可以立足課本,廣泛聯系,由此及彼,融會貫通。在充分賞析課文的同時,可選擇內涵或意象與課文相似的詩詞來充實閱讀量。如學習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可以引入他的《飲酒》;學習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可以聯想他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這樣,既在內容上相輔相成,又可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同時還使學生對作者有了一個更全面的了解。再如,學習《越中覽古》,可以補充李商隱的《詠史》;學習荀子的《勸學》,可以把朱熹的《勸學》“少年易老學難成,一寸光陰不可輕。未覺池塘春草夢,階前梧葉已秋聲。”帶入課堂,兩相比較,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學習《促織》一文,為了幫助同學們深刻理解主旨,我補充了清代詩人鄭板橋的《題墨竹》:“衙齋臥聽瀟瀟竹,疑是人間疾苦聲。些小吾曹州縣吏,一枝一葉總關情。”使他們認識到了本文的諷諫之旨。尤其是在學習《紅樓夢》專章時,我給學生匯總了原蓍中的“十二支曲子”及判詞,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探究興趣。
三、課題的總結
關鍵詞:古典詩詞;“用典”
中圖分類號:G62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851(2010)02-0178-01
古典詩詞的閱讀鑒賞,常常遇到語言方面的障礙,障礙之一,就是詩詞中的“用典”。“用典”是詩詞中經常采用的一種修辭手段,六朝劉勰在《文心雕龍》里詮釋“用典”,為“據事以類義,援古以證今”,也就是說,借助既往的事情熔鑄自己的思想,既有“類義”的比喻作用,又能夠“以古證今”。
古典詩詞中的“用典”,是古典詩詞固有的一種特色,這是由詩詞本身的性質決定的。詩詞貴在含蓄,立意要精深而不淺露,用語要簡潔而又意味深長,經得起反復吟詠。顯然,不用典,就很難抵達這樣的境地,因此,詩人常常借助于用典來塑造形象、烘托氣氛、創設意境,在最為經濟的有限天地里,最大限度地融匯深邃曲折的內涵。
從典故的性質上看,有“舉人事以征義”和“引成辭以明理”(劉勰語),前者為“用事”,就是引用既往的故事,借此類比現實,或引發聯想,使語意更豐盈、更深厚;后者為“用辭”,即引用現成的辭語,借此明證事理,或概括形象,使用語更清幽、更委婉。
“用事”可分為“直用”、“活用”、和“反用”。
“直用”,就是直接引用典故的本來意義,借以表達自己的情感。
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整闕可以說用的全是周瑜破曹的故事,詞人多層面地展示了周瑜的颯爽英姿,特別是“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周瑜雄才大略的非凡風采躍然紙上,詞人謳歌周瑜的豐功偉績,折射出的是詞人內心深處的真切渴望。
曹操《短歌行》一詩的最后,“周公吐哺,天下歸心”,引用了“周公”的典故,說周公“一沫三握發,一飯三吐哺,猶恐失天下之士也。”意思是周公為了招攬天下有識之士,一次沐浴要三次握著頭發,他念叨的是如何讓賢士歸依自己;一餐飯要三次把飯從嘴里吐出來,他擔憂的是因自己接待賢士遲慢而失掉了人才。詩人巧用這一典故,以周公殷勤待賢,禮賢下士之不凡氣度來勉勵自己,以求一統天下偉業的實現。可謂用心良苦。
李商隱《錦瑟》詩中的“望帝春心托杜鵑”,是用望帝化為杜鵑,“至春則啼,聞者凄惻”的民間傳說,來寄托詩人的難言的冤情;同樣,白居易《琵琶行》中也借“杜鵑啼血猿哀鳴”來暗示自己“遷謫”的憤懣。
“活用”,是靈活地變用典故,它既可以突出典故某一個側面的意義,從新的角度加以引用,又可以對整個典故的原有意義加以引申發揮。
秦觀《鵲橋仙》,全詞引用的是牛郎織女的民間傳說,可詞人不落前人之窠臼,從一個新的角度詮釋故事,賦予古老的故事以全新的內涵,“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一洗嗟嘆悲戚之態,突出牛郎織女難得一見的珍貴,從而引發出“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這樣一個頗具哲理意味的命題。顯然,詞的立意較之于《迢迢牽牛星》,勝出了一籌。
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的“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用的是《南史?謝靈運傳》的記載:謝靈運游山,必到幽深高峻之處,為了登山省力,他特地準備了一種屐底前后裝有活動齒的木屐。李白以此,顯示“夢游”中的身心放松,輕快如燕。
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一詞的最后,“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用的是有關廉頗的舊事:廉頗免職后,跑到魏國,趙王想再用他,便派使者去察看他身體狀況。廉頗為了顯示自己尚可以用,“為之一飯斗米,肉十斤”,而趙使為廉頗的仇人所賄賂,回去稟告趙王:“廉將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于是,趙王以為他確實老了,便不再起用廉頗。詞人活用此典,以廉頗自況,抒發內心的感慨,自己雖年事已老,可為國效力的雄心不泯,只可惜無人問津。正所謂借他人杯酒,澆自己胸中塊壘。
“反用”,是按典故的固有含義反其意而用之。
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佛貍,后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小名。他擊敗宋文帝,率軍追到瓜步山,在山上建立行宮,即后來的佛貍祠。詞人渴望早日實現恢復中原的宿愿,可現實卻是“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讓人倍覺失望。詞人用“可堪回首”,標明其鮮明的批判態度。詞人反用這一典故,融自己的思考于舊事之中,發人深思。
關于“用辭”,也可以分為“借用”、“活用”和“反用”。
“借用”,即直接借用前人的一些詩句,雖用的是別人的詩句,但已賦予了新的意境。
曹操《短歌行》“青青子衿,悠悠我心”,是《詩經?鄭風?子衿》中的詩句。原詩是寫熱戀中的女子對情人的思念期待,詩句的意思是說,你那青青的衣領呦,牽動我對你綿綿不斷的愁緒。曹詩借用這詩句,其義早已超越了男女私情的意味,而賦予她更為豐盈的內涵。“青衿”原是周代讀書人的服飾,詩中以此借代才識淵博的人,而那些人也正是詩人心中綿延不絕的期待之所在。
為了進一步強化這一心志,接下來詩人再次借用《詩經?小雅?鹿鳴》開篇的四句詩:“呦呦鹿鳴,食野之萍”,原詩以鹿鳴起興,以瑟笙渲染氣氛,展現出的是一派和樂融融的歡宴嘉賓的景象。而這樣的景象也正是詩人心中所描畫的圖景。兩處引用,形成比照,先表求賢不得的日夜思慕,后抒求賢既得的由衷歡欣,其思賢若渴的心跡,便也昭然于筆墨。
“活用”,是用前人具有典型意義的辭語,融化到自己的意境或形象中,成為具有新的含義和色彩的藝術語言。
陶淵明《歸園田居》“虛室有余閑”,“虛室”,語出《老子》:“虛室生白”。詩人用此辭含有雙關的意味,既指有形的屋室,又暗喻無形的心房,由此,充分傳達出詩人對環境清幽,心境閑適的田園生活的向往。
姜夔《揚州慢》“縱豆蔻詞工,青樓夢好”,前者出自杜牧《贈別》中的“豆蔻梢頭二月初”,后者出自杜牧《遣懷》中的“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詞人話用杜牧詩句中原有的辭語,以彰顯杜牧出眾的才華,緊接著的“難賦深情”,則暗示了現實的揚州,就連杜牧也難摹其狀,揚州之凄冷可見一斑。
“反用”,就是在與原義相悖的基礎上引用既有的辭語,它在表情達意上有一種反襯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