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觀察日記四年級植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提前閱讀積累
要想提高作文教學實效,我認為教師需做“有心人”,要有“大局觀”。比如,四年級第一學期伊始,我即引領學生通覽課本,讓他們知曉本學期八個單元依次分別要寫“景觀或景物”“觀察日記”“童話”“喜歡的動物”“導游詞”“生活中的真實故事”“成長的故事”“奇思妙想”等。同時,我會告訴學生寫好作文的秘訣就是“三大一細”,也就是大量閱讀、大量積累、細心觀察、大膽聯想。只有在大量閱讀的基礎上進行大量的語言素材的積累,再加上細心觀察生活,寫作時進行海闊天空的聯想,才能下筆如有神,筆下生花。
緊接著就布置課外閱讀任務。我要求學生在預備周和第一周重點閱讀描寫“景觀或景物”的文章;第二周和第三周重點閱讀各類“觀察日記”;第四和第五周重點閱讀古今中外的“童話”;第六和第七周重點閱讀描寫“動物”的范文;第八和第九周重點閱讀“記敘生活中的真實經歷”的習作;第十和十一周則重點閱讀關于“成長的故事”的記敘文;第十二和十三周就重點閱讀描寫“奇思妙想”的想象作文;第十四至第二十周,可以自由選擇閱讀自己喜愛的課外讀物。
不動筆墨不讀書。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應該把讀書筆記作為作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一。”的確,如果學生能多掌握一些好詞佳句,就能為寫作做好鋪墊,能夠讓他們有詞可用、有話可說。所以,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課外閱讀的實效,我堅持要求學生每人準備一個積累本,摘錄課外閱讀中自己喜歡的好詞、好句、好段,并且要求學生寫讀書筆記,或寫閱讀感受。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經過提前閱讀類似的文章,提前積累語言素材,學生就能克服“沒什么可寫,語言貧乏”的通病,就能在規定的時間內寫出符合題目要求的文章。
二、堅持先說后寫
說話是寫話的前導和基礎。從人類語言發展的歷程來看,先出現口頭語言,然后產生記錄它的符號――文字,最后才形成書面語言。從學生學習語言的過程來看,最先學習的也是口頭語言。兩歲左右,兒童已能和成人進行簡單的對話交流,具備了一定的口語交際能力。上學之后才開始認識字詞,學習書面語言。
我認為“說”和“寫”不應當脫節,而應該交錯進行、互相滲透、緊密結合。“說”和“寫”的訓練應當一直貫穿在小學中高年級的作文教學過程中。
三、適時化整為零
時下的作文教學多為按部就班,教完每組課文的講讀課文和閱讀課文后,即進行“布置任務”式的作文教學。其基本套路就是,一明確寫什么,二明確怎么寫,三明確注意事項,四布置作業。
要破解學生“畏懼作文”這個難題,我認為教師必須要提前謀劃,在講讀課文讀寫結合的練習中,讓學生在讀寫小練筆中不知不覺地逐步完成單元習作。
比如,為了完成人教版小學語文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作文教學任務――觀察日記,我的具體做法是:在教學第一單元講讀課文《鳥的天堂》時,即要求學生完成讀寫結合的作業――觀察你最喜歡的植物的葉子,仿照第八自然段總分的寫法描寫你看到的葉子;接著,在教學第二單元講讀課文《爬山虎的腳》時,則要求學生完成讀寫結合作業――觀察你最喜歡的植物的莖和花(或果),仿照第二自然段抓住顏色變化的寫法,描寫你看到的植物的莖和花(或果)。
這樣,通過讀寫結合,適時把單元習作的任務分解在課堂讀寫結合的練習中去完成,不但學生學得輕松、壓力驟減,而且能讓學生把學到的表達方法應用到寫作中,促進了學生讀寫能力的養成。
四、學會構思提綱
學生步入中年級,知識較為豐富,見聞較為廣博,為什么仍有部分學生看到作文題目就發愁,不知從何下手呢?我認為主要原因在于學生不懂得構思,不知怎樣把自己的“隱性思維”顯現出來。
為此,在教學過程中,我設計板書時有意識地綜合運用了“圓圈圖”“氣泡圖”“雙氣泡圖”“樹形圖”“括號圖”“流程圖”“復流程圖”“橋形圖”等思維導圖,讓學生潛移默化地熟悉這些思維可視化工具。
通過板書,讓學生懂得“圓圈圖”可用于聯想,“氣泡圖”可用于描述,“雙氣泡圖”可用于對比,“樹形圖”可用于分類,“括號圖”可用于拆分,“流程圖”可表示程序,“復流程圖”可表示因果關系,“橋形圖”可用于類比。
通過實踐學生就會明白,寫作文時,只要恰當使用這些思維導圖進行構思,就可以幫助我們打開思維、拓寬思路,不僅讓我們的思維更加活躍,而且可以讓我們對事物的理解更加全面,寫出的作文會言而有序、言之有物,更加具體、生動。
參考文獻:
今天,老師讓我們觀察一樣植物并寫成觀察日記,我打算觀察蒜。回到家后,我找到了一個花盆,在里面裝滿了泥土,然后把蒜種了進去,只露出一個頭。最后澆了一些水。這樣,蒜就種好了。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好好地照料它們,使它們成為餐桌上的調味品。蒜,請你快點發芽吧!
10月2日
今天早上我去看的時候蒜還沒有發芽。逛街回家后,我再次來觀察的時候發現,蒜已經發芽了。一根綠色芽兒從大蒜里鉆了出來。雖然現在芽很短,但我對我的蒜苗有信心,再過幾天,它一定會長得很長。
10月3日
小蒜苗長得很快,今天,它們已經長高了0。5厘米,花盆的水被它們吸收了,于是我又澆了一些水。澆水后,小蒜苗好像更精神了,它們好像還在感謝我,要報答我呢!
10月4日
小蒜苗真的沒有辜負我對它的期望。現在,它已經有1。7厘米了,而且長出了根。它的根是一些白色的一根一根的東西。它們的葉子是嫩綠色的,顯得很有生機。
10月5日
小蒜苗今天又長了0。3厘米,已經有2厘米高了。看著茁壯成長的小蒜苗,我真的是太高興了!于是,我又給小蒜苗澆了一點水,并盼望它長得快些,再快些!
10月6日
小蒜苗好像真得聽懂了我的話,今天晚上,它們竟然有了2。5厘米。真是太不可思議了!我真高興啊!今天,我還意外地發現花盆里有一根雜草,我趕緊把它拔掉,不讓它影響小蒜苗的生長。
10月7日
關鍵詞:耕樂園;科學課程;整合;研究
中圖分類號:G623.6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8-3561(2015)13-0042-01
科學課程的實踐性很強,尤其是動植物單元的教學,需要我們教師能夠帶學生到大自然中去實踐和體驗。然而,現實中的種種困難往往阻礙了科學教師的步伐,除了最近的校園,哪兒都去不成。校園有校園的局限性,那整齊一致的花壇和現代化的塑膠場地,并不是進行科學探究的好去處。值得令人欣慰的是,學校開辟了一塊可以專供學生種植用的“耕樂園”,給科學教學帶來了很多的方便。如何將“耕樂園”與科學課程有效地整合起來,讓“耕樂園”更好地服務于科學課堂,值得我們思考與實踐。
一、充分利用“耕樂園”,輔助課堂教學
1. 科學課堂進耕樂園
陶行知先生說:“我們要活的書,不要死的書;要真的書,不要假的書;要動的書,不要靜的書;要用的書,不要讀的書。總起來說,我們要以生活為中心的教學做指導,不要以文字為中心的教科書。”我們將科學課與“耕樂園”很好地整合起來,根據學的需要,把科學課堂搬到“耕樂園”,讓學生親身去讀大自然這本活的書、動的書,到大自然里去實踐,收到了比較好的效果。比如在“種植我們的植物”這一課,學習了播種方法及養護、觀察鳳仙花的注意點后,給每個小組發鳳仙花種子(保證每人一粒)和播種用的小鏟,然后帶領學生來到“耕樂園”,讓他們像農人一樣體驗播種的樂趣。每個小組都在自己播種的地方做上了記號,并且做好分工,輪流照看。在大自然中,在“耕樂園”里,孩子們變得多么活潑,他們身上似乎多了一份責任,他們對鳳仙花的觀察熱情似乎比以前的孩子更加積極,他們成了“耕樂園”中的常客。我想,教學效果已經達到了。
2. 科學種植延伸課堂
陶行知先生提倡:教學做合一,以做為中心。手腦并用,在勞力上勞心。我們的科學課也是如此,需要手腦并用,真正做起來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在科學課堂上需要用到很多植物的花、果實和種子等等,科學課程與“耕樂園”整合起來之后,教師就可以事先帶領學生去種植相關的植物,需要用的時候就可以到耕樂園中取,這是一種很有意義的做法,使得科學課堂無限地擴大,讓學生學到了很多課本上學不到的東西。同時在課堂上所研究的植物,也可在課后進一步探究。比如“種子的萌發”這一課,學生在課堂上研究已經發芽的蠶豆、黃豆、油菜等種子,課后還可到耕樂園中進行種植,繼續觀察它們的生長變化,并且做好觀察記錄。這使科學課堂得到延伸,使學生的能力得到進一步提高。
二、巧妙運用“耕樂園”,開展課外活動
1. 課外種植親歷探究
《義務教育小學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教學應當是開放的,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僅僅依靠課堂教學是不夠的。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延伸。”通過課外的種植活動,可以豐富學生的經驗,培養學生的興趣,鍛煉學生的能力,在活動的過程中,還可挖掘學生的特長,進而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提高實踐能力。學校根據當地農作物的分布情況,選擇了紅薯、小麥、大豆、玉米、蠶豆等糧食作物,選擇了絲瓜、茄子、青菜、蘿卜、菠菜、黃瓜、西紅柿等蔬菜作物,選擇了向日葵、棉花等經濟作物,供3~5年級每個班選擇并種植,并且每班所選農作物各不相同。然后各班根據自己班級情況,安排同學定期對農作物進行澆水、施肥、除草等管理,還對農作物進行觀察記錄、寫觀察日記等。經歷這樣一個種植的過程,同學們的收獲都特別大,這是他們在課本上永遠都學不到的。很多科學的探究精神在慢慢滋長,很多科學的素質素養在慢慢提升。
2. 金秋收獲感悟生活
貼近于學生生活的課外活動,往往最受學生歡迎,也最能夠鍛煉學生。“耕樂園”里最受學生喜歡的課外活動,莫過于金秋的收獲節了。那是學生經歷耕種的辛勞之后,進而享受勞動果實的幸福時刻。每次活動學校都會設計一個活動方案,先由科學老師組織四年級的學生了解不同的植物供人們食用部分的名稱,然后由班主任和任課老師帶領四年級各班同學進入“耕樂園”進行采摘活動,比如:采玉米、挖紅薯等。接著帶領部分學生將勞動所得的果實進行清洗,部分學生來到“食尚小實踐”基地自己動手添火、下鍋,進行燒煮,體驗勞動的樂趣。其他學生則在食堂或操場上開展農作物知識趣聞競答活動。等燒煮完畢,將鍋子端進食堂,大伙兒一起品嘗香噴噴的勞動成果,體驗食物的美味,個個都樂開了花。這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深深體驗到了學習中的生活味,讓生活與教育結合起來,增加學生的閱歷,鍛煉學生的能力。這不僅是勞動教育,更是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讓學生在活動中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耕樂園”與科學課程的有效整合,打開了學生學好科學、用好科學之門,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學生的科學素養,同時也為科學課程的更好實施提供了保障。我們還將繼續努力,致力于“耕樂園”的建設,讓“耕樂園”能更好地為科學課程服務。
參考文獻:
22世紀神起在哪兒呢?別急別急,請聽我慢慢道來——
22世紀神奇之——房子
22世紀的人們終于開竅了!他們懂得了保護環境。現在,他們的房子不再用木塊和磚頭了,他們用了高科技,制造了一種全能的房子。
這種房子的防御性那可是超一流!有小偷來,主人在屋子里會看見,而小偷看不見里面的人。監控錄像將門外的舉動清清楚楚地拍了下來,同時將錄像傳遞到警察局,這樣,警察就會在最短的時間內趕到。房子中啟動捕捉系統:房子外的小洞向小偷射起高壓電,這種高壓電只會讓人麻痹,下次來的話就沒命了;然后房子四周的草叢消失,露出一個光環圍住小偷,放射光,把小偷困在里邊,一邊受懲罰,一邊保證。這下,你不用擔心夜晚有人來偷了吧?如果家里沒人呢?哈哈!小偷就慘嘍!房子啟動保護系統,全力保護房子,一邊攻擊一邊保護,是不是兩全其美啊?而且,這種房子的售價只需2100元!超實惠哦!
22世紀神奇之——校園
想知道22世紀的校園是怎么樣的嗎?哈!別急嘛!這不是要告訴你了嘛!
22世紀的校園,教室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地板是由巨型海綿制成,同學摔倒,不會感到疼,也不會影響樓下的同學;課桌是浮在空中的,桌邊上有一本“課課通”,包含了我們全部要學的,而且是聲控的;黑板變成了電子黑板,老師只要提前備好課,制成錄像,放入電子黑板,就會出現,老師就不用費力上課了。怎么樣,22世紀的教室神奇吧!
校園的操場既可以凝聚成一個,也可以劃分成無數個。當同學們集體上體育課時,操場就凝聚成一個,由體育老師的標準,來控制操場的大小。如果到了課間,操場就分成無數個,供同學們使用,當然,大小也是自己調制的。
22世紀的學校增加了植物園、動物園,供同學們欣賞。學校舉行春游時,可以讓同學們進入植、動物園進行春游。學校就不用擔心學生的安全了。同學們也可以進入植、動物園,觀察、思考、玩耍,寫寫觀察日記,多思考生物之間的秘密,多去體驗生活的酸甜苦辣……
22世紀神奇之——車
22世紀的車也改變了。22世紀的車的形狀由主人制定,圓形、三角形、長方形……顏色也是隨意的,藍色、綠色、黃色……這么多,全由你的心情來做主。22世紀的車不是在地面上開,而是浮在空中前進:別以為浮在空中很危險,不是這樣的!這種車浮在空中不危險,反而比在地面上更安全!這種車在行駛時,車輪下有一朵巨大的云,背著車前進。而且也不會發生車禍,如果兩輛車馬上要發生車禍時,兩輛車的前面都裝了隱形磁鐵,利用“同極相斥,異極相吸”的道理,使兩輛車互相排斥,就不會發生車禍了。這種車沒有方向盤,沒有油門,全靠聲控,你要往前,說一聲“往前”,要減速,叫一聲“減速”。怎么樣?是不是超方便?是不是超安全?
一、發現問題,確定課題
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圍繞主題活動實施的,主題選擇要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探究動機,要富有生活性、趣味性、時代性,面向學生生活與已有經驗。貼近學生年齡和心里特點,符合學生的發展需要。在確定綜合實踐活動主題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實際的學習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或自然生活中發現自己感興趣的問題、確定活動組織形式,通過討論、交流確定活動主題、項目或課題。
如我校五年級同學在回家的路上發現本市的內溝河經常渾濁不堪,散發著惡臭,為了弄清內溝河的污染狀況和因此造成的后果,同學們經過觀察、討論,確定了活動課題“關于內溝河的污染研究報告”;三年級同學確定“清源山傳說(民間故事收集)”;四年級同學確定“用電的安全”等。
在綜合實踐活動中主題是靈魂,選擇好主題是活動的首要環節。學生進行綜合實踐活動的主題或課題越貼近生活、貼近學生的經驗、貼近社會現實,學生越能夠較好地操作,越有積極性。
二、精心組織,確定方案
方案是活動的藍圖設計,是活動的關鍵環節。方案設計得優劣直接影響探究活動的進行。設計方案是一個師生互動的過程。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各個小組將自己的計劃在全班交流,并組織生生之間的互動,即讓學生在與人交流的基礎上,在別的小組匯報后,能展開充分的討論,學習其他小組的方法,反思自己計劃的不足,進一步完善計劃,在此基礎上,各小組再修改完善計劃。
如在“關于內溝河的研究報告”中,同學們設計了各自的研究方案,有的主張沿路調查,有的主張問卷采訪,有的主張實驗,……通過討論綜合,我們確定了最終的實施方案:1、設計活動計劃表格;2、沿路觀察、訪問、拍相;3、查閱資料:內溝河的原貌;4、用河水進行種養植物和喂養金魚的實驗;5、總結報告。
三、實踐活動,突出主題
實踐活動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實施的核心。綜合實踐活動應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注重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在小學階段,由于學生的知識量有限、自主性不足等原因,教師要對學生的活動加以有效指導,幫助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和探究方式。在“關于內溝河的研究報告”中,由于學生的組織能力、語言表達能力、繪畫能力、思維能力各部相同,故而在本次活動中安排了小記者、攝像師、植養員、宣傳員、信息員等幾種角色,學生根據能力特長自主選擇擔任的社會角色。
通過豐富多彩的活動,增加學生親身體驗的機會,經歷活動的各種感受,在實踐中鍛煉學生的創造意識,培養學生的個性品質,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在這一過程中教師應根據小學生的知識水平、年齡特征和性格特點向他們介紹科學探究的方式,使學生減少活動的盲目性。另一方面,針對學生的疑問,提供必要的指導,根據學生的思維進程進行啟發,使學生的探究活動始終處于教師的有效指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潛能。再次,教師應注意自己的角色特點應做到不憤不啟,不悱不發。
四、總結評價,注重互動
《綜合實踐活動指導綱要》指出:綜合實踐活動要求新的評價理念與評價方式,主張采用“自我參照”標準,引導學生對自己在綜合實踐活動中的各種表現進行“自我反思性評價”,強調師生之間、學生同伴之間彼此的個性化的表現進行評定、進行鑒賞。總結評價的作用是使學生再現活動過程,對活動中的體會進行回味,對活動的探究成果進行陳述評價,從而激起學生再次探究的欲望,為下一個主題的開展奠定良好的心里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