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音樂課教學反思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在備課過程中設計反思
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指出:“音樂課應充分發揮音樂藝術特有的魅力,根據高中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審美心理特征,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培養學生對音樂藝術持久而穩定的興趣和愛好。”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成功的音樂教學首先要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因此,音樂課的備課不同于語文、數學,不需要把注意力過多地放在某些知識點或者技能技巧的掌握程度上。
在設計教學方案時,應圍繞提高興趣、情感體驗等方面先給自己設計幾個問題以供反思。如果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發現學生特別有興致,或者無動于衷,就該問問自己是什么原因,積累經驗教訓,并在平行班嘗試不同的教學方式方法,以求得最佳效果。這樣,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就會覺得有的放矢,備課也不會流于形式。
二、在上課的過程中驗證反思
高中音樂教材中的音樂作品雖然都是音樂精品,但要使學生喜歡學習,樂于接受,還有待于教師對教學的優化設計,精心引導。
在教學中,教師根據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及學生的實際情況,精心設計教學環節,把優秀的音樂作品以“有意思”的方式呈現給學生,達到最優化的教學設計,可以極大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與主動性。但教師面對的是個性不同的學生,同樣的教學方式方法,五十名學生可能有五十種不同的反應,不同的班級課堂效果可能迥異。因此,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需要教師不斷地調整教學的方式方法,不斷驗證在備課時設計的反思,對癥下藥。課堂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再好的教學也總有它不足的地方,有待于進一步改進,進一步優化。因此,在課堂上發生的種種“意外”,就可以成為很好的反思材料,提供教師在不斷的實踐過程中進行探索。
三、在課后進行各種形式的反思
一、首次嘗試,顯出缺憾
在教研員的幫助下,我們商定以《秋天紅艷艷》作為公開課課題。第一次試教,教研員給予我的評價是:“整堂課,你就是在灌輸,講的太多,學生體會的太少,沒有讓學生真正地體會到紅艷艷的美景,體會到音樂的美感,課堂的語言組織也要好好醞釀。”這一次的評價給我極大的震撼,迫使我重新審視自己的教學。
二、二度試教,悟出真諦
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和反思,我進行了第二次試教,變更了我的教學設計,讓學生整體感知歌曲后,加入一遍視唱歌譜旋律,進而引導學生感受三個樂句的最后一個長音。在這些長音上,讓我們感受到紅艷艷的美景無限延伸,仿佛我們眼前都布滿了紅艷艷的美景,并讓學生嘗試著把手拿出來,將手揮出去,眼睛放遠望去,看到這邊也是紅艷艷的美景,那邊也是紅艷艷的美景,讓學生去真正的感受。歌曲的第二部分教學,從中隱藏著一個教學難點,2拍半時值的把握,在教到這部分時,我明顯感覺到學生的興趣一下就降低了,我教得也累,效果也不明顯。
課后,我反思了這節課失敗的原因,是我在課前充分設想了各種各樣可能出現的情景,做好了應變的準備,從而導致了我在預設的“樊籠”里掙扎,把教案掐得太死了,沒有真正關注到學生。
三、三次實踐,不斷完善
第三次試教,我們決定把教學難點2拍半弱化,通過一個眼神或者動作來提示學生,試教下來,整堂課思路是清晰的,學生也能馬馬虎虎唱對這個難點節奏,可總覺得這樣忽略難點是我們在選擇逃避,而且這堂課是蘇州大市級公開課怎么能出現難點不解決?再三考慮,難點還是要加入進去,怎么教?大家很困擾,最后,教研員一錘定音和我說:“就用最傳統的節奏教學,返璞歸真。
四、再度展示,磨出高效
離公開課的日子越來越近,5月初,蘇州教研員來我校先試聽了我上的課,課后,2位教研員結合我上的這堂課給予了幾點意見:首先,導入得非常自然、流暢,采用學生學過的一年級的三首關于秋天的歌曲,學生邊聽邊唱邊跟著老師做動作,教學氛圍甚是濃厚。隨后,通過一系列的談話過渡到《秋天紅艷艷》。
歌曲的第一部分教學,教研員提出在誦讀歌詞部分,能不能讀得再美些;要讓學生完整的唱旋律,而不是接口唱旋律;劃“密密的爬山虎、翩翩的紅樹葉”這2句旋律線時,先讓學生自己嘗試著劃旋律線、感知旋律線,讓學生自己有一個思考的過程,然后出示特制的旋律線,學唱第一部分。
歌曲的第二部分教學,2拍半傳統教學模式,在兩位教研員眼中還是得到了肯定;我范唱的第二部分前三個樂句,音高走向越來越高,表現小朋友看到紅艷艷的美景,心情越來越激動,贊美之情越來越熱烈,我提問:“如何用我們的歌聲來表現這種不斷高漲的情緒?”由于是二年級的學生,對音樂理解、表現能力還較弱。這里教研員提醒我:你邊唱邊做動作,雙手由低到高打開,演唱力度越來越強,通過視聽來激發學生,引導學生,另外注意自身鋼琴伴奏的力度。有了教研員的點撥,我對教案進行了再次修改。
五、五度綻放,形成風格
本學期學校開展了同課異構的教學活動,我們音樂學科的內容是上一堂關于黃梅戲的音樂活動課。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我選擇了給黃梅戲填詞的內容。剛好二年級音樂教材第四單元的內容是古詩新唱,于是我就選擇了大家非常熟悉的黃梅戲《天仙配》里的片段《夫妻雙雙把家還》,并根據樂旬的字數選擇了古詩《絕句》,讓學生進行填唱練習。
本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感受黃梅戲曲調清新婉轉的特點,學習用“填詞”的方式改編戲曲。并嘗試為新詞創編帶有戲曲特點的動作,同時培養學生從小喜愛黃梅戲的情感。根據教學目標的要求我在課前導人時先清唱了一段黃梅戲《打豬草》里的片段《對花》,然后通過提問讓學生說出我唱的是什么,雖然是二年級的學生。但是對于家鄉戲多少還是有些了解的,學生很快就說出了我唱的曲目,接下來我就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熟悉的黃梅戲并哼唱一兩個片段,學生很活躍、很自信地回答并演唱了一兩個黃梅戲的片段。在學生的情緒被調動起來后我馬上問學生對黃梅戲了解多少,因為學生的年齡小,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于是我就向學生簡單介紹了黃梅戲的歷史:起源于黃梅縣,發展在安徽。然后教導學生,作為一個黃梅人。我們應該熱愛家鄉戲,會唱黃梅戲,從而引發學生對黃梅戲的學習興趣。隨后我在大屏幕出示黃梅戲《天仙配》的視頻片段《夫妻雙雙把家還》,讓學生跟著大屏幕學唱黃梅戲,為了加深學生對這段唱腔的了解,我還根據低年級學生喜愛故事的特點,簡單介紹了黃梅戲《天仙配》的劇情。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加濃厚。在學生對這段唱腔熟悉以后,我再揭示這堂課的任務是古詩新唱,用我們熟悉的古詩給黃梅戲填詞。于是我大屏幕出示古詩《絕句》,并把《絕句》填進《夫妻雙雙把家還》里演唱了一遍,學生覺得特別有意思,非常開心地跟著演唱了起來。在學生熟唱之后,我和學生進行了對唱,還簡單介紹了戲曲中的男女人物――生和旦,再讓學生自由組合搭配進行對唱并模仿戲曲演員的動作進行表演。在這一環節里學生開始還有點拘謹,后來在我的啟發帶動之下,幾個舞蹈隊的學生嘗試著表演,接著大部分學生都跟著大膽地表演起來。
一堂成功的音樂課,不僅能使學生對音樂產生一定的興趣和愛好,并能使審美教育滲透在各個教學環節中,浸潤孩子們的心田,讓孩子們在音樂課中認識美、感受美、創造美,不斷提高鑒賞美的能力,全面實施和推進素質教育。所以,只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才能進行輕松愉快的課堂教學。
(作者單位 湖北省黃梅縣第三小學)
關鍵詞:初中音樂;課堂;反思;對策
一、初中音樂教學存在的問題反思
(一)教師授課照本宣科,忽視音樂教學的靈活性。
由于廣大教師工作者并未意識到音樂教學對初中生成長的重要性,而缺乏對音樂教學的重視,在上課的時候存在敷衍了事的應付情緒。盡管在授課之前任課教師也會認真備課,上課時按部就班照本宣科,表面上課程節奏銜接緊密連貫一氣呵成。而事實上這種看似順利的授課對學生其實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學生需要的是教師的引導,在學習中感受音樂的魅力享受音樂的熏陶,這種死板的教學中學生根本感受不到音樂之美,享受不到音樂帶來的愉悅,除了抹殺學生對音樂探索的積極性之外起不到作用。
(二)課程授課結構單一,忽視教學內容的多樣性。
初中音樂教學包括識譜教學、樂曲欣賞教學、發音教學、獨唱教學、合唱教學等,每一項教學內容都有著不同的教學結構和方法,但在初中教學中部分教師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里,在音樂教學中對識譜教學和發音教學等基礎教學教授較少,對合唱等難度較大的教學也僅僅是蜻蜓點水般一筆帶過。上課的時候只是簡單的放放音樂,然后帶領大家唱幾首歌就完了。至于對音樂的欣賞和評價基本上沒有細致和深入的教導,學生自然也就無法從情感上體驗歌曲的意境,課堂教學效果也因此無法得到有效提升。
(三)單一和低效的傳統教學模式。
現在常用的初中音樂教學方法大致為兩種。一種是“梨園式”教法,這種方法是一種傳統的民間藝人常用的方法,也就是師傅唱一句學生跟著唱一句。另一種為“專業課堂”,這是專門練習發聲、識譜、范唱、教唱等古板的課堂。現在,我們的音樂教學的模式沒有什么突破,大多還是這種一成不變的模式。
二、初中音樂教學的立足點
(一)提高學生注意力,增強學生音樂技能
音樂教學的目的歸根到底還是要通過課堂教學實踐來先學生傳遞一定的音樂鑒賞能力、認識能力和演唱能力,從而提升初中生對音樂的認知和感知,通過音樂的熏陶培養學生高尚的情操。提升音樂教學的有效性,意味著教師更加認真的對待教學,在教學方法和內容上更加貼近學生需求,因此也就能夠使學生在課堂上學習到更多的音樂技能,提升學生的對音樂鑒賞及演唱能力。
(二)陶冶學生情操,提高學生審美能力
良好的課堂氛圍加上生動活潑的音樂教學,在課堂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和講解下欣賞更多的優美曲目,細細品味其中的意境和內涵,讓音樂的魅力深入每一位同學的心靈,用音樂起啟發學生的思維和想象,讓學生在音樂中感受生命的愉悅,從而提升學生對音樂、對人生、對社會的審美。這樣的教學才是有益的,這樣的音樂才是符合素質教育發展理念的。提高初中音樂教學有效性,對學生的心靈成長可謂是意義重大。
(三)激發學習主動性,提高學習積極性
有效的音樂教學不僅僅重在技能的訓練和理論的傳遞,更是一種心靈的交流和思想的引導,通過有效的教學方法,音樂教學將會變得更加生動活潑,才能讓學生更容易接受和認可。通過音樂教學的改進,學生對音樂才能產生強烈的熱愛,對音樂的學習才能更加的主動和積極。學習是一個互動的過程,有效的學習是教師與學生相互培養的結果,缺乏任何一方的配合課程結果都會非常糟糕。
三、初中音樂課堂教學對策
(一)利用多媒體教學手段,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與傳統的教學模式相比,新課改更加強調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動參與性,由過去重在知識的灌輸轉變為重在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和交流的能力。音樂教學作為一項集理論教學與實踐于一體的課程,對學生的體驗和參與度要求更高,然而現實卻常常是講臺上面教師費盡心思,下面的學生確實茫然冷漠甚至昏昏欲睡,這種消極現象的出現對音樂教學是巨大的打擊。我們的教師必須認識到這種情況存在的根源,其實并不是學生對音樂的學習真的毫無興趣,而是授課方法或者內容無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初中音樂教師應當關注學生的興趣點和年齡特性在哪,然后有針對性的利用多媒體教學播放生活可愛的情景音樂劇,把音樂教學融入到劇情的欣賞當中,這樣可以最大限度的提起學生對音樂的熱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二)借鑒先進教學方法,促進師生共同進步
音樂教學的學習不是教師或者學生單方面的獨角戲行為,更重要的是雙方的默契配合,老師教得好學生學得認真,如此知識和技能的傳達才是有效的,才能實現初中音樂教學的宗旨和目標。在合作教學上,德國音樂教育家卡爾?奧爾夫說創立的獨特教學方法獨樹一幟,它更加強調音樂教學的全面性和綜合性,主張通過開展有益的游戲、配合幽默的語言、動作、表演等全面提升音樂教學的趣味性豐富音樂教學內涵,從而提高學生音樂素養。該方法對國內初中音樂教學有著很好的啟迪和借鑒價值,廣大教師應當積極學習國外先進教學理念,結合國內實際,開展與學生互動式的教學方法,促進老師與學生之間的共同進步。
(三)組織音樂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競爭與合作能力
有經驗的教師都知道,在教學的過程中鼓勵學生認真學習積極上進的最好辦法就是開展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自己去發現不足尋找他人的優點,然后進行取長補短促進自我進步。這種微妙的方式可以有效的激發學生的競爭意思和合作意識,他們明白要想超越他人自由讓自己變的更加強大;他們也明白要想團隊更強大,需要每一個人的同心協力。所以通過開展音樂活動的方式,讓大家在活動中展現自我,學生自己就會在心里進行默默的對比,這種競爭意識對激發學生上進心是非常有用的。
結語:新課改下初中音樂教育對初中生成長發育的重要性更加明顯,通過多種方式提高初中音樂教學有效性,將對初中生音樂素養的培養以及審美能力的提升有著巨大幫助。音樂教育之路漫漫,需要的是千千萬萬一線老師的不懈努力與探索,只有深刻把握素質教育的真正內涵,在實踐中切實做到一切為了學生,才能提高音樂教學的成效。
參考文獻:
[1]閻娟莉.初中音樂課堂教學反思及對策神州.2013(10)
一堂無效的音樂課嚴肅地告訴我,我應該認真地進行反思。通過自己認真檢查教案、與有經驗的教師探討教學方法等過程,我反思出以下幾點。
1.所采用的“識譜知識和視唱聽音”這種關于知識技能教學的方法有可能存在問題。以教師講授為主,學生被動模仿,那么學生就缺少參與體驗,孤立地進行知識技能的傳授與訓練,忽視了學生音樂興趣的激發和培養。這樣的教學方法顯然有悖于中學音樂教育的特點和青少年身心的發展規律。
2.在整個音樂教學中,教師過分地強調了“識譜知識和視唱聽音”的教學重要性,無論哪方面內容的教學都有意識地圍繞著知識技能的傳授和訓練來展開,實際上把掌握知識技能確立為音樂教學的最主要目的,剝奪了學生表現與創造音樂、享受音樂的機會,使學生對知識技能的學習產生了一種本能的反感和畏懼心理。
3.音樂欣賞的內容只限于民族民間音樂和外國音樂。我們不得不承認無論是民族民間音樂還是外國音樂都是人類音樂寶庫中不可或缺的內容,但對于中學生來說,根據他們心理發展的特點――“成人感”的出現,使得他們對社會音樂(流行音樂)更感興趣。流行音樂確有良莠不齊的問題,有的作品對青少年身心的健康成長的確具有一定的負面影響,但因此而全盤否定流行音樂,并把它們一概擋在中學課堂之外,這是不科學的,也是不負責任的。應該說,正是由于流行音樂對青少年一代有可能產生負面的影響,我們的中學音樂教學才更需要將流行音樂引進課堂,擔負起因勢利導、提高學生的流行音樂審美品位的責任,并力爭消除流行音樂可能對青少年一代產生的負面影響或把這種影響降到最低限度。
4.只注重課堂音樂教學而忽視了課外音樂活動和社會音樂環境的影響作用,從而使音樂教學得不到滿意的效果。音樂教育是一項系統工程,課堂音樂教學、課外音樂活動、家庭音樂教育以及社會音樂環境等各個方面只有密切配合,形成合力,音樂教育才能真正獲得成功。在音樂教學的理論研究和實際中,我們應該更多地傾聽來自音樂教育主體――學生的聲音。
2.解決方法
通過教學反思,我在之后的備課中著重注意了中學生心理的發展特點,重新制定了教學目標、精心設計了教學過程和選擇教學方法等,這樣一來的確使我的音樂課受到了更多學生的喜愛。下面是我在教育實習中聯系中學生的心理特征總結出的一些教學方法,以求教于所有音樂教育工作者。
2.1以激發興趣為引擎,培養音樂學習的積極性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說過:“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同樣在音樂教學中,以興趣為引擎,培養學生音樂學習的積極性是音樂課堂成功教學的前提,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保障。興趣是一種帶有情緒色彩的心理傾向,它的產生與人的需要有很大的關系。根據中學生心理上在認知方面有“對周圍世界充滿好奇,求知欲強烈、喜好新鮮事物”等特點,我在歌唱氣息訓練這一環節再沒有要求所有學生一起發“思”音。課前我讓每一位學生自己準備一張小紙片(為了讓每個學生都參與進來,我自己也為他們準備了很多。)在布置這個事情的時候,很多學生就忍不住的跑來問我,“老師,你要干什么?”聽到他們的詢問,我知道這個設計已經成功了一半,他們開始感興趣了。我將準備好的紙片放到他們的手中,以保證每個同學都參與了進來。我將小紙片放到嘴邊,要求同學們仔細觀察紙片的變化。我深吸了一口氣,慢慢地、均勻地將氣呼出,由于氣息均勻,紙片一直保持向同一個方向倒,而不是來回擺動。還不等我做完示范,同學們就在自己研究和練習了!隨后我向大家提問:“要怎樣呼氣紙片才穩定呢?”學生們通過自己的體驗總結出了他們認為正確,實際上也就是正確的答案。這樣不但起到了基本氣息訓練的目的,還減少了這項練習的枯燥性,提高了學生的學習參與性和主動發現問題并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緊接著我們還開展了一個“氣息大比拼”的音樂課外活動,使學生對音樂課產生了興趣,在音樂訓練中找到了一種自我成就感,當然,也使得我的音樂課可以更好的開展。
2.2利用音樂空間性特征,培養創造性思維
“音樂繪畫法”“音樂敘事法”“音樂色彩法”“音樂舞蹈法”等這些都是教師們在利用音樂的空間性特征對學生進行創造性思維的培養。音樂有空間性嗎?現在大多數學者持有這樣的觀點:音樂通過聲音的高低、和聲的連接、音色的明暗變化,勾勒出了不斷運動著的空g立體范圍,這個巨大的空間立體范圍通過想象和聯想來實現,是心理空間,這個空間無邊無際,流動變幻,任你的思緒在其中自由翱翔,任你賦予它任何色彩和形象。正是這種巨大的心理空間為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提供了可行性。在培養學生音樂創造性思維能力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步驟:
“聯想”是音樂創造活動的第一步。學生以生理聽覺為基礎,心理聯想為出發點,有思考的聽賞音樂。其中必須注意:選擇新鮮的音樂,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提醒學生感受音樂。同樣根據中學生的心理發展特點和社會音樂環境,在上欣賞課時,我先放比如恩雅、班德瑞、英格瑪等屬于“新音樂”的欣賞材料給學生們聽,由于這類音樂大部分使用的是電子樂器和純樂器相結合演奏,節奏多變復雜,音樂具有強烈的時代性和想象空間。對于這樣的音樂形式,學生們很快就自然而然的將注意力集中起來,一段音樂過后,學生的想象空間就被打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