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論語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美育;禮;樂;仁
在深邃的時空長河里,在厚重深沉的文化積淀中,中國孕育和滋養了對自身文明乃至世界文明影響深遠的儒學思想。孔子作為儒學創始人,其著述學說宏大豐富,涵蓋分野,包羅萬象。孔子的門人弟子將其極具魅力的人格力量和博大精深的思想統統寫進了浩如煙海的文章典籍之中,在如此浩繁的符號載體中,諸如倫理學、教育學、美學等諸多學科均能在孔子那里找到源頭。早在諸子論戰、百家爭鳴的春秋戰國時期,孔子就構建了其獨具特色的美學理論,并將之用于教育實踐,首開中華民族美育之先河。
聶振斌在《中國美育思想探源》一文中認為,“中國古代審美教育乃至整個教育思想最早產生于春秋時代早期,經過孔子及儒家的進一步發揮,才形成較系統的理論。”《論語》直接記述孔子的言行思想,是儒家思想的奠基之作,被學術界稱作“東方圣經”。管中窺豹,可見一斑,我們重拾經典,擇取《論語》來就孔子的美育思想斟酌損益,以期能夠對當下后現代背景下的生態美育有所啟示。
一、禮樂相濟――孔子美育實施的途徑
孔子繼承并發展了西周的“六藝”教育,即“禮、樂、射、御、書、數”。六藝教育覆蓋面廣,既有知識技能教育,也包括道德情感教育;既有音樂、舞蹈等藝術教育,也包含政治、法律教育。如此眾多的教育內容各具特色,但都圍繞著一個中心展開――即通過飽含美感的教育來養成德行完美的高尚人格。“禮樂”教育在孔子審美教育中尤其重要。“禮”,本為祭祀祈禱的儀式,后來發展為社會行為的規范。據權威統計,“禮”在《論語》中出現了74次,均作禮儀,禮制,禮法釋。[1]孔子推崇周禮,他說:“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論語?八佾》)“不知禮,無以立也。”(《論語?堯曰》)禮是“定親疏,決嫌疑,別異同,明是非”的依據。孔子對弟子講“禮”,目的在于修養心性,子曰:“恭而無禮則勞,慎而無禮則葸;勇而無禮則亂,直而無禮則絞。君子篤于親,則民興于仁;故舊不遺,則民不偷。”(《論語?泰伯》)在這些著述中,孔子提及了禮的本質,即人們立身處事、行為規范的基本準則。篤行“禮”,就可以增進人們的親緣關系,改善社會的倫理關系,從而維系社會秩序的有效運行,進而促進社會的良性發展。
朱光潛曾說:“詩、禮、樂三項可以說都屬于美感教育。詩與樂相關,目的在怡情養性,養成內心的和諧;注重儀節,目的在行為儀表就規范,養成生活上的秩序。”18世紀的英國哲學家休謨曾經說過:“美是各部分之間的一種秩序和結構;由于人性的本來的構造,由于習俗,或是由于偶然的心情,這種秩序和結構適宜于使心靈感到快樂和滿足,這就是美的特征,……”[2]休謨這里揭示的美的特征,實際上是美的中介論意義,從根本上講即主觀與客觀的統一,主張一種內心和諧、外有秩序的生活才是合乎倫理、臻于美善的。孔子所提到的“禮”的本質與休謨關于美的陳述顯然是相契合的。
孔子的“樂教”思想源于西周。“樂教”在孔子看來有著重要而獨特的作用。孔子常常“禮樂”并稱,他認為一個人的道德修養要“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 (《論語?泰伯》)。意思是“讀《詩》使人振奮,守禮可使人立足于社會,而音樂則能讓人完成學業并形成好的思想修養。”子曰:“禮之用,和為貴”(《論語?學而》),即“禮”之為用,要由音樂來輔助,“禮”才能發揮積極的意義。可見孔子對音樂的教化作用篤信不疑。另外,孔子本人還有著深厚的音樂造詣,他曾在魯國“學琴于師襄”,去齊國“聞韶樂,三月不知肉味”。當然孔子不僅僅把音樂作為賞心悅耳、愉悅感官的工具,更將其作為感化教育學生的良方。孔子曾“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糝”,卻“弦歌鼓琴,未嘗絕音”(《莊子?讓王》)。說的就是孔子用弦歌教化弟子,即使困于窘境,也堅持用音樂鼓勵自己和學生,要堅持信仰和操守。
孔子作為一位熱心救世的教育家,其美育理論與實踐須臾也離不開政治上的教化。孔子崇尚從堯舜到周公的禮樂之治,歆慕那種在美的浸潤中實現的理想社會。“樂也者,圣人之所樂也,而可以善民心,其感人深,其移風易俗,故先王著其教焉。”(《禮記?樂記》)意思是“音樂可以使人心歸善,感人肺腑,并且能移風易俗。”音樂演奏井然有序,便能使人目明耳聰,心氣和平,改易風俗,天下臻于至治。在音樂的情感陶冶中,去實現社會的美滿和諧。禮樂相濟,在禮數的秩序規范下,在音樂的熏陶感化下達成人與人的和睦相處,這種“和”就是一種“大美育”。孔子就是要用這種“大美育”來治國冶情,從而使個人實現發展,使社會得以進步。
二、完美人格――孔子美育思想的旨歸
孔子所處的時代,是各種思想相互激蕩的時代;所處的社會,是禮崩樂壞的社會。正是在這種動蕩的歷史背景下,孔子懷揣悲天憫人的救世情懷,言傳身教,游說于各諸侯國之間,意圖重塑人性,樹立一種以“仁”為核心的高尚的理想人格。
縱觀整部《論語》,孔子講“仁”達109次之多。孔子曾說:“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論語?八佾》)他認為沒有仁,就談不上禮,沒有仁,也就談不上樂,即所謂“仁是禮之本,無仁非真禮”。可見孔子以“禮樂”為途徑的審美教育,其精神旨趣就在于“仁”。孔子說“克己復禮為仁”,或曰“能行五者(恭,寬,信,敏,惠)于天下,為仁矣”,或曰“仁者愛人”。“仁”的本質究竟是什么呢?那么究竟什么是“仁”的本質呢?孔子講“仁者愛人”,“仁”就是對同類的相愛的感情,是發自內心的一種德行。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里仁》)按照朱熹的解釋,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忠”即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以說“仁”的內涵包容寬廣,但其核心乃是求美求善的心理情感和精神境界卻是毫無疑問的。
如何看待“禮樂”之手段與“仁”之目的這兩者之間的關系呢?“仁”與“禮”相對,“仁”是內發于心的,孔子強調“為仁由己”,即把是否遵循“仁”作為主體自主的選擇;而“禮”是外制于人的,即社會所定的行為規范、法律條文。可以說“仁”是“禮”的內在心理依據,“禮”是“仁”的外在行為表現,兩者是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的結合,意即只有認識到了“仁”的高尚性,并決心用“仁”支配自己的行為時才產生了守“禮”的道德行為。孔子將“仁”視作“禮樂”的價值本源,把“禮樂”視作實行“仁”的途徑,著力在“禮樂”藝術教育上做功夫,形成了一種以“禮樂”藝教為手段、人格道德教育為心理基礎的美育體系。
那么是否做到了“仁”就可以達到孔子理想中完美人格的巔峰了呢?孔子美育思想中的“禮樂”教育和道德教化都以人格境界為旨趣,不僅在“禮樂”藝術教育中追求完美人格的“道德境界”,并且在道德教化中追求人格的“藝術境界”,兩者相互貫通,各有側重。如果說遵“禮”守“仁”的“道德境界”追求的是一種理性自覺的話,那么“藝術境界”中所追求的是一種超乎理性的情感體驗,即一種審美境界。這種更高一層的審美境界便是儒家所力倡的“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精神境界。
《論語?先進》中記載了孔子與子路、曾皙、冉有和公西華四位弟子之間的一段對話,子曰:“以吾一日長乎爾,毋吾以也。”居則曰:“‘不吾知也!’如或知爾,則何以哉?”意思是說“因為我比你們年長許多,沒有人肯啟用我了。你們平日說人家不了解我啊!假如人家了解你們,那么你們怎么辦呢?”子路回答:“千乘之國,被逼迫在幾個大國中間,外憂內困。我去治理,及至三年,可以使民眾有勇氣,而且懂得大道理。”孔子聽罷,撇嘴笑之。冉有接著答道:“國土縱橫各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國,我去治理,及至三年可使民眾富足。至于修明禮樂,那就等待賢德君子了。”公西華則說:“不是說我有能力了,只是我愿意這樣學習:宗廟祭祀或者諸侯盟會,我愿意穿著禮服,戴著禮帽,作一個小小的司儀。”孔子又問:“點!爾何如?”曾點說:“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夫子喟然嘆曰:“吾與點也!”這段對話中既有愿意修明禮樂的冉有,也有甘做禮儀表率的公西華,孔子都沒有贊同他們的志向,卻對“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的曾點大為贊同。借曾點之口孔子向世人表明了他對人與自然合為一體、超脫功利、追求閑適的審美境界的追求與向往。在這種境界中,人不僅能夠認識到自己是社會的一員,應當遵循規范與法度,于社會有所貢獻,更重要的是要意識到人和宇宙萬物是一體的,要知天,事天,樂天,這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同時也是孔子審美教育的鵠的,完美人格的終極旨歸。[3]
三、孔子美育思想對中國現代美育理論的啟示
在孔子的美育思想中,無論是對理性功利“道德境界”的追求,還是對感性超功利的“藝術境界”的推崇,都沒有偏離儒家傳統所謂“美育和德育之不可分離”的觀念。
王國維曾說:“孔子教人‘始于美育,終于美育’。”所謂的“始于美育”,就是孔子講“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從而達于道德教化;他還與學生一同“玩天然之美”“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這不獨是一種感官快適,更是孔子對“純粹美”的追求,對崇高人格的向往。所謂“終于美育”就是借此養成“純粹”“無欲”之“我”,進入“無希望、無恐怖、無內界之爭斗,無利無害,無人無我,不隨繩墨而自合于道德之法則”的境界。這種境界,對個人而言,就是高尚圣潔;對于社會來說,就是理想國。[4]
孔子美育思想是王國維等在語境中所力倡之“審美功利主義”的理論基石。可以說孔子的美育思想構成了中國現代美育的兩大傳統:道德功利主義和審美功利主義。前者主張以審美和藝術的手段(禮、樂)作為政治和道德說教的工具,要求審美和藝術直接“服務于”政治和道德的目的;后者主張為人生的美學,反對審美藝術直接充當政治或道德的工具,而是要求審美和藝術作用于人生境界的提升和完美人格的養成。中國現代美育的內涵就是通過審美的“超越性”和“普遍性”使國人的本能和情感得到解放和升華,擺脫物欲和私欲,最終形成完整的人格和高尚的德行。
由此可見,孔子的美育思想以其歷史的穿透力和跨越時代的生命力,深刻地影響著后世的美育理論和實踐,形成了區別于西方美學的獨特傳統。他的美育思想滲透在理性社會秩序的建立和理想人格的達成過程中,提供給我們“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審美態度和生存方式。在此,我們從孔子美育觀中吸取精華,這些精華在推動當代美育建設和人格塑造中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和巨大的社會倫理價值。
參考文獻:
[1] 楊伯峻.論語譯著[M].北京:中華書局,1980.
[2] 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教研室.西方美學家論美和美感[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關鍵詞:論語,成語,學習
《論語》是先秦時期一部重要的儒家經典著作,也是一部具有重要文學價值的散文著作。《論語》主要記載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語言,因此,基本是口語,明白易懂,又具有很強的藝術性和說理性。其中有許多內容被后人頻繁使用,逐漸發展成成語,對后代漢語語匯的豐富和發展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本文按照用途和意義對《論語》中的成語做一簡單的介紹。
第一,關于學習方面。
這一類成語在《論語》中出現的比較多,現在仍在使用的也很多,大多數人也比較熟悉。
例如:①《公冶長》第十五章,子貢問曰:“孔文子何以謂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成語“不恥下問”出自此章。其原義是:不以向地位不如自己的人請教為恥。后來用以表示虛心好學。
②《述而》第二十二章,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這是成語“三人行,必有我師”的出處。講的是:即使在很少的幾個人中,也有在某一方面值得自己學習和借鑒的。后人用“三人行,必有我師”來表示應努力向別人學習其長處。
除此之外,《論語》中用于學習的成語還有: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溫故知新;朝聞夕死;舉一反三;聞一知十;發憤忘食;循循善誘;有教無類;后生可畏;篤志好學;等等。
第二,關于人的修養方面。
例如: ①《述而》第十六章,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于我如浮云。”意思是:“吃粗糧,喝涼水,彎過手臂當枕頭,也自有快樂在其中。不仁義的富有和尊貴,對于我來說,就像天邊漂浮的白云一樣。”成語“樂在其中”、“富貴浮云”都出自此章,這句話也成了儒家安貧樂道精神的最高境界。
②《學而》第四章,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成語“三省吾身”就出自曾參之口。意思是“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替別人謀劃是否忠心?與朋友交往是否守信?學業是否經常溫習?”這是儒家所提倡的對自己人格的解剖,具有鮮明的自我批判精神。
除此之外,《論語》中用于修養方面的成語還有:言而有信;言必信,行必果;見義勇為;見賢思齊;志士仁人;當仁不讓;殺身成仁;樂以忘憂;以德報怨;文質彬彬;君子固窮;富而無驕;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等等。
第三,關于待人接物方面的。
例如: ①《顏淵》第十六章,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成語“成人之美”就出自于此章。這一章講的是君子要成全他人的好事,不助長他人的錯誤。
②《衛靈公》第二十四章,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子貢問道:“有沒有一句話可以終身奉行的呢?”孔子說:“那就是‘恕道’吧!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要強加給別人。”成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出自這里,說的是推己及人之意。
除此之外,《論語》中用于接物的成語還有:四海之內皆兄弟;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以文會友;不念舊惡;三思而行;敬而遠之;過猶不及;道不同不相為謀;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小不忍則亂大謀;有始有終;和而不同;聽其言而觀其行。
第三,關于人生的體會。
例如: ①《為政》第二章,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或,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渝矩。”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學習,三十歲能夠自立,很多事情到了四十歲時就明白了。五十歲時,我知道萬事都有天命,六十歲時,什么話都能夠聽進去,到了七十歲,就是隨心所欲也不會超越法度和規矩了。”從這句話里引申出來了“三十而立”,這段話可謂是孔子對自己一生的簡單回顧,蘊含了圣人對人生的深刻體會。
②《子路》第三十五章,子曰:“莫我知也夫!”子貢曰:“何謂其莫知子也?”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成語“怨天尤人”就出自這一章。在這里,孔子的感慨顯得是那樣的沉重,雖然孔子說:“不怨恨上天,不責怪別人,只要自己能夠不斷學習,不斷地進步就可以了。”但他還是發出了“知道我的,大概只有上天”的感慨。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孔子空有滿腹的才學和滿腔的熱情,卻找不到施展才華的地方,只有對天長嘆了。
這一類的成語還有: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巧言令色;人之將死,其言也善;等等。
參考文獻
1.肖烈雄.《論語﹒待坐》中的教育價值觀 [J].文學教育(下)2008(10)
2.李英姿.《論語》半月刊“幽默文化初探”.[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5)
3.呂尚.孔子與《論語》[J].學理論.2008(4)
4.李寶川.成語中的古詞義里例談[J].廣播電視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3)
1、論語作者:孔子與其弟子及再傳弟子。
2、《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集,成書于戰國前期。全書共20篇492章,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及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來源:文章屋網 )
那一個游走于天下的孤魂,他的治國思想未被采用,然后致力于弟子三千,創立私學。孔曰:“巧言令色,鮮矣仁。”王肅應之曰:“巧言無實,令色無質。”《論語》使多少人領悟了“仁德”二字。
那一個“仁”字啊!緊緊地握住了華夏的手,時時為其號脈,在無意之中,觸動并融入了華夏的靈魂,喚起了多少人的仁愛之心,刻在了中華靈魂的禮節上。
《論語》維護著動亂中的血脈,時間將《論語》打磨得通透耀眼: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學而常思,思不忘學;溫故而知新……
“立志于仁矣,則可無惡也”,壞事由內心產生,這就告訴我們人生應立志追求,手握單程票的我們追求高潔居世,成為追逐月亮的星星,無限的接近月亮的光輝,照亮了人們清澈的內心,則可無惡也。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這是謙虛之心;“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大度之心;“與朋交須信,與人謀須忠”,這是處世之心――感到《論語》之香迎面撲來,輕輕捧起慢慢讀出其蘊味。
當孔子將仁德埋在了一炷香之下,而默默祈禱了千年之久,終于《論語》變成了一泓清泉繞在人的心間,將泉水的仁德、處世之道、治國之計與善心緊緊地融合在了一起。
醉心于孔夫子的論化人心,其滿心抱負與君統思想碰撞時無法迸發出美麗的火花,《論語》所以成為一份使命,承擔起了人們幾經沉醉的內心。
《論語》以星漢之輝,靜謐地灑入了太多人的心中,使仁德對人們的感染久久不肯離去;你以“獨善其身,德政化民”從而獲得了“半個華夏,分三分給儒學,一分給《論語》”的美稱。
文章應如《論語》,高處摘月不經寒,刺痛了人們沉浮不已的心靈,讓人心的灰塵迎著《論語》隨風即散,恣意揮灑于世間之中,“仁、愛、尊、德”總是攜帶中華,擁之以刻刻內涵、悠悠深遠而三省吾身之感,也許《論語》正是:
仁自融心三千年,
德當游走滿天下。
處處乃見涵韻在,
一種是把孔子“圣人”化,許多儒學大家這樣讀。“圣人”化的讀法常常能夠使人領悟到孔子學說很深刻的真諦,那是一般人領悟不到的。只是在把孔子“圣人”化的過程中,有時也會偏離歷史和人物的某些真實,看不到孔子既是圣人又是普通人,看不到孔子如何從一個普通人成長為圣人的真實軌跡。這種讀法無疑是崇尚傳統的,是尊古的。他們中的極端派別和人士有時可能表現得過于迂腐。
另一種讀法是“去圣”化,從哲學、思想和歷史的角度解構孔子和儒家學說。這種讀法打破迷信,在許多方面滌蕩了幾千年來將孔子學說迂腐化的污泥,在某種程度上還原了歷史真實,使人們看到孔子普通人的一面。這種讀法也有偏頗,往往不能領會孔子和儒家學說的精神奧秘。雖然他們從社會批判的角度對儒學的歷史地位做出了種種分析,但是對其缺乏身體力行的真實體驗,在對《論語》的“解構”中,有時會把一些深刻的道理圖解得十分可笑。這個人群一般是反傳統的,薄古的。最極端的說法是:“孔子死了,中國傳統文化本該后繼無人。”
那么,什么是對《論語》的正確讀法呢?
我以為,是上述兩種讀法的結合。既從哲學、思想和歷史的角度分析儒家學說產生的根源和背景,包括看清楚孔子本人的人生軌跡,諸如分析他成長的經歷、當時的社會現狀等等(在這個意義上,讀孔子可以是“去圣”的);同時還必須看到孔子的偉大,承認他是個了不起的圣人,有著一般人無法企及的精神境界。孔子是一個從普通人中“千錘百煉”成長起來的圣人。作為普通人,難免有他的局限;作為圣人,孔子的精神是永恒的。我贊同儒學大家陳頤的觀點,讀《論語》,如果你讀之前是那個人,讀完之后還是那個人,那你就從根本上不會讀《論語》。我對《論語》的讀法是,除了以歷史和思想的眼光看清孔子學說的來龍去脈,更重要的是要真正領會并身體力行,化為自己的人格。
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這是《論語》開篇的第一句話,何其普通,又何其意味深長。“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包含了一種以學習為幸福的快樂情操,這是一種值得贊揚和向往的精神境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因為你學習了,有知識有本領了,就有朋友從遠方來交流切磋,這句話進一步豐富了以學習為幸福、為快樂的概念。接下來的話特別重要:“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你雖然有學問有本事,但不被世人和環境理解,這時怎么辦呢?孔子的教導是,不生氣,不怨恨,這才是君子,這才是高水平的表現。
孔子的每一個教導都如同這句話,是他閱讀歷史和探究當代總結出來的,不僅是理論,更是他切身的體驗。孔子作為一個普通人,而且是從小社會地位低下的普通人,一定經常身處不被人理解的困境,他在《論語》中也發出“莫我知也夫”的感嘆。在發出這種感嘆的同時,孔子也多次談到“人不知而不慍”,即不怕別人不理解,不怕別人不知道。“人不知而不慍”,從最低層次講,可以減少自己不被理解時的心理傷害;高一個層次,可以使自己努力提高,更有作為;再高一個層次,能帶給人完整的信仰力量。孔子把它提煉為一種時尚的美德:即使你得不到理解,也依然樂而“不慍”,于是你更成長了,更堅強了,你也便有更多的朋友自遠方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