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哲學與人生論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因此,對今天的兒童少年進行適當的抗挫折教育,增加一些磨練,使他們 懂得如何正確對待挫折、失敗、困難,從而具有較強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堅強的革命意志,對于他們將來的成長,對于我們民族未來的發展,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
一、實施抗挫折教育必須遵循科學規律。
要制訂科學的實施計劃,遵循教育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分步實施。學生的抗挫折能力低,表現千奇百怪,情況千差萬別,對學生實施抗挫折教育,一定要摸準病情把準脈,區別不同情況對癥下藥。必須充分注意到學生之間的差異,了解其行為的特征,破譯其內心的密碼,根據不同對象,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
比如,有些學生各方面都比較出色,或者在某些方面有著別人無法比擬的長處,經常受到表揚,成長比較順利的青少年,往往承受挫折的能力比較低。他們自身顯露出的“光芒”使他們看不到自己的不足,別人也容易只看到“光芒”而忽視他們的不足。一旦有人指出其缺點或不足,他們往往難以接受,更經不起挫折和磨難的打擊。因而,對于顯示出這樣那樣“光芒”的學生,可以故意設置一些挫折,故意不表揚,不肯定某些優點,使其在受挫中得到磨練,以彌補他們心理鍛煉上的缺陷。又如,那些學習較差的同學往往比較多地表現出怯懦和自信心不強,在挫折和失敗面前往往表現為無所適>:請記住我站域名/
二、實施抗挫折教育要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
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各教材中有關不怕困難,戰勝挫折的內容,采用講明道理、直觀引導、設置障礙、模擬訓練等方法,啟發學生懂得每個人在成才的過程中都會遇到困難和挫折 ,必須正確對待困難和挫折,挫折面前不氣餒,敢于奪取勝利,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抗挫折意識。在實施抗挫折教育中,心理測試和心理咨詢是必要的,它對矯正學生的不健康心理,正確施教,培養學生的優秀心理品質是不可缺少的。
三、活動課程和豐富多采的課外活動是實施抗挫折教育的重要途徑。
小學生都喜歡參加課外活動,我們可以根據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點確定切實可行的抗挫折教育內容和抗挫折目標。定時間、定地點、定輔導教師、定輔導內容,讓學生在各種各樣的活動中磨練意志。要充分發揮輿論導向的作用,利用板報、墻報、廣播的形式滲透抗挫折教育。重視環境氛圍的教育作用,努力營造抗挫折教育的內部和外部環境氛圍。如在櫥窗里設立抗挫折教育專欄,展示學生戰勝困難的事跡圖片;在班級墻壁上掛上名人戰勝挫折的警句等,使學生在良好的校園氛圍中接受教育。
四、要把抗挫折教育納入德育范疇,構建社會、家庭、學校三結合的抗挫折教育立體網絡。
首先要發揮教育委員會、校外教育基地的作用,請老、老八路講艱苦奮斗的革命傳統,請著名勞模、企業家介紹他們的創業之路,使學生從小培養艱苦奮斗,不怕挫折,敢于競爭的精神。其次,要把抗挫折教育的內容納入家長學校 教學和研究范疇,使家長在家庭中有意識地創造抗挫折教育的氛圍及和諧的家庭環境,配合學校實施抗挫折教育。第三,要設立家庭勞動崗,通過家務勞動培養學生的抗挫折能力。
五、實施抗挫折教育還需要目標適度。
1 哲學素質教育有助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大學階段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和發展的關鍵時期。由于中國社會正處在社會轉型時期,呈現出多樣化和多元化的社會狀況, 各種不良現象不斷出現,這勢必弱化大學生的理想信念,甚至使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產生偏離,如果不及時對他們進行正確的理想信念教育, 讓其確立科學的社會理想和人生信念, 就會在人生的旅途中走彎路。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科學地揭示了自然界、人類社會和人類思維三大領域中的普遍規律和本質。在哲學教學中加強對自然和社會本來面目的全面和科學的闡述,能讓學生更正確、更真實地理解和認識世界。所以,學習哲學理論,能夠幫助學生正確地認識人與社會的關系、人與自然的關系、人與人的關系,從而樹立正確的社會理想、生活理想、職業理想、人生理想,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2 哲學素質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專業素質
當今社會的飛速發展,科學技術的巨大進步,要求大學生們必須具備合理的、完善的知識結構,必須做到文理知識的交叉和滲透。如果只具備專業知識,不具有哲學及人文知識,其知識結構是有缺陷的,會對個人的長遠發展有較大的阻礙作用。哲學所研究和探討的是整個世界最普遍、最一般的規律,而各門具體科學是以世界的某一局部領域的特殊規律為研究對象;哲學所提供的知識是有關世界整體的最根本的知識,而不是局部現象和特殊經驗的知識。哲學知識和具體科學知識相互融通,才能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和運用產生較大的促進作用。哲學知識是任何專業人才都不能缺少的,努力提高大學生的哲學素養,是大學生建立和完善知識結構的必然要求。大學生的哲學素養增強了,其思維能力和認識能力就會隨之提升,就能夠自覺運用辯證的思維方法,去解決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特別是能夠運用哲學來指導專業領域里的疑難問題。
3 哲學素質教育有助于形成和完善大學生的道德素質
目前大學生道德失范現象較為嚴重,主要表現為消費主義、功利主義、個人主義、不文明的戀愛行為、誠信危機、社會責任感淡薄、價值取向偏差、集體主義和法紀觀念淡漠、生活追求新潮、安逸享樂等,致使他們不能正確地認識和處理人與世界、人與人、人與社會等各種關系。哲學作為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為我們提供了有關世界整體的根本看法和觀點,特別是提供給了人們解決問題的根本方法。人們對于人與世界、人與人、人與社會各種關系的理解,都是以一定的哲學觀點為根據和指導。哲學世界觀包含了一定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哲學包含著倫理學,倫理學也歷來是哲學這門學科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大學生必須學好哲學理論,只有全面把握哲學的內容,深刻領會哲學的精神實質,才能提高分辨善惡的能力和水平。
4 哲學素質教育有助于塑造大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
在科技進步、社會發展、知識經濟已成為時代主流的新的歷史條件下,大學生面臨著人生的抉擇、理想的追求、專業的學習、求職就業等一系列現實問題。社會責任感與競爭的壓力,價值觀與人際關系的困惑,理想與現實的矛盾,都會引起大學生的心理失衡甚至心理疾病的發生。近年來有調查顯示,大學生中心理疾病的發病率高達16%~25.4%左右,嚴重影響著大學生的健康成長。良好的心理素質的形成同心理科學的訓練有密切關系,但是在更根本的意義上,更主要地是依賴于良好的哲學素質。一定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決定著人們的基本生活態度,同時還決定著人們的心智結構,決定著人們對待各種環境和生活壓力的態度。因此,大學生要通過對哲學的學習全面提高心理素質。
5 哲學素質教育有助于提升大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目前大學生中普遍存在著從眾型思維、權威型思維、經驗型思維、書本型思維、自我貶低型思維等狀況,很難對于現實社會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作出科學的認識和評價,要培養大學生創新思維能力,就要沖破這些思維方式的束縛。哲學是辯證性的思維方法、是批判性的思維方法、是超經驗的思維方法,它具有高度的抽象性、概括性、邏輯性等特點。大學生要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就需要在自己的知識結構中強化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哲學教育的根本作用在于給學生提供一種正確的理性思維模式,培養和鍛煉他們的思辨能力;在于讓學生接受批判精神的熏陶,培養他們不迷信、不盲從、不僵化、不保守的批判精神,從而使他們掌握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正確方法。
二 大學生哲學素質教育的路徑與對策
1 改革哲學課程體系的設置
哲學原理,是高校最為核心的人文課程,它在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以及人文素質上具有其他課程不能替代的作用。要提高大學生的哲學素質,就需要在開設《哲學原理》的基礎上,改革課程體系的設置,非哲學專業有必要開設哲學類選修課程,如中國哲學史、西方哲學史、現代西方哲學、科技哲學、歷史哲學、藝術哲學、文化哲學、法哲學、教育哲學、政治哲學、經濟哲學、管理哲學、社會哲學、生物哲學、技術哲學、體育哲學、宗教哲學,等等。這些課程不是面向全校所有專業普遍開設,可以根據專業特點開設與本專業相關的哲學類課程。公共哲學類選修課程要突出哲學的應用性,它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學習哲學的興趣;它可以加深對哲學基本原理的理解;它可以提高學生運用哲學原理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自覺性和能力;它可以使學生加深對所學專業的理解,可以幫助學生從哲學的高度研究和探討專業學科中的一些根本性的理論問題、具有前瞻性和整體性的問題,能突破專業的局限性,拓展大學生對自己所學專業的視野。
2 改革哲學課程的教學內容
哲學教學內容改革要同中國的社會實踐、科學技術的發展以及大學生素質的培養緊密結合起來。第一,編寫符合學科專業實際和學生素質培養的教材。哲學教學改革的許多新成就只存在于學術雜志、專著、學術會議上,并沒有真正走進哲學教材。教師要破除教條主義、形式主義的思維方式,在教材中注重研究具有基礎性、現實性、前沿性和世界性的重大問題。第二,教學中充實現代科學的新成就。自然科學的新發展不斷為社會、為人們提出新的研究課題,需要人們去研究和解決,同時自然科學的新成果又不斷詮釋和豐富發展著的哲學原理,不斷地豐富著哲學的理論寶庫。第三,加強人文精神的教學和研究。在哲學教材、教學、考試等諸多環節中人文精神淡薄,缺乏人論及其價值論等方面的內容,沒有對人的實際生存問題、價值問題等進行專章論述,增進人文關懷方面的內容應成為哲學理論的生長點。第四,增加哲學史方面的知識。在講授哲學原理時,介紹歷史上一些哲學家的觀點以及問題發生、發展的歷史過程;積極把中西、古今哲學素質教育相結合,讓學生在融會貫通古今中外的歷史知識中學習和理解哲學。
3 改革哲學課程的教學方法
哲學的教學方法多表現為傳統的灌輸式、教條式教學方法,大部分教師采用“原理+實例”的教學方法,把理論當成枯燥的條文和現成的結論,只是用實例去論證原理或用理論去解釋實例,失去了“以理服人”的精神力量,這種教學方法對于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具有較大的阻礙作用。要培養大學生的哲學素養,教師就要不斷地改革和創新教學方法。第一,運用多元化的啟發式教學方法。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針對理論和現實提出的問題,運用對話式、辯論式、討論式、延伸式、情感式、問題式、專題式等教學方法,鼓勵學生參與教學的全過程,將“滿堂灌”變為師生雙向交流過程。通過諸多教學方式的運用,激發學生的思維,挖掘學生的心智。第二,注重理論聯系實際的教學方法。理論的教學方法是教給學生掌握哲學基本理論知識,實踐的教學方法是教育學生關注社會實踐。加強實踐教學和應用哲學的研究,讓學生把理論學習和實踐鍛煉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夠培養出既懂理論又會實踐的創新人才。
4 改革哲學課程的考試方式
考試是檢驗教師教學效果和學生學習效果的一種必要的手段。為了使哲學考試規范化、科學化,需要建立合理、全面的哲學課程評估、監測體系。目前哲學考試方式過分刻板,用絕對統一的標準答案評判學生的成績,這種方式對教師教學個性和學生學習個性都具有很大的限制。根據哲學學科的特點,可以有別于其他課程的考試方式,除了考察學生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識、基本原理以外,還要看學生運用基本理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水平。考試題除了有一定的客觀題以外,還要有一定數量的主觀題,要把筆試、口試、開卷、閉卷、課堂討論、心得體會、調查報告、論文、參加社會實踐等各種不同的考試、考察方式靈活地結合起來,要把考試的內容放在哲學原理的運用和材料分析上,還要注重平時成績。每門課程的分數比例應該是,平時成績30%、第二課堂40%、知識成績40%。通過這些考試方式的改革,更好地、更系統地培養學生多方面的素質和能力。
關鍵詞:伊壁鳩魯;德謨克里特;必然;自由
馬克思看到,德謨克利特與伊壁鳩魯的“原子論”對原子理解的出發點是不同的。德謨克利特的原子直線運動、排斥運動只是產生在原子間的外在的、強制性的運動,但是這樣一來,經過無窮遞推也無法解釋原子自為的運動到底是什么,源于什么的問題。如馬克思所言“德謨克利特只是從現象世界的差別的形成這個角度,而不是從原子本身來考察原子的特性的。”更為重要的是,德謨克利特關于原子直線運動和排斥運動的理論,只把原子看成是被一個定在所規定的另一個定在,是單純由空間規定的彼此外在的關系,這就忽略了原子本身的堅實性、原子的內部矛盾,從而摒棄了原子本身的多樣性和復雜性。而“伊壁鳩魯的原子偏斜說就改變了原子王國的整個內部結構,因為通過偏斜,形式規定顯現出來了,原子概念中所包含的矛盾也實現了。”
對原子理解的不同出發點,形成了德謨克利特、伊壁鳩魯對于原子構成世界的理論差異。馬克思通過對盧克萊修對伊壁鳩魯的評價間接表達了自己原子偏斜創造世界的觀點,認為正是由于原子的偏斜,原子間才有了沖擊與碰撞,世界才得以形成。世界的多樣性在原子偏斜理論中得到了最原初的論證。在這一點上,德謨克利特的原子直線下落的結論是無法達到的。“把作為‘本原’即原則的原子同作為‘元素’即基礎的原子區別開來,這是伊壁鳩魯的貢獻。”
馬克思在博士論文中對兩位哲學家生活的進一步解讀,逐步為我們剝開了他們的唯物主義中人與世界對抗抑或和諧的關系的微妙差別。德謨克利特從世界多樣性的現象來界定原子,從外在空間規定和“元素”的意義上來理解原子,看不到原子本身具有的自在自為的矛盾對立統一運動,無法真正把握世界多樣性的和諧內涵。德謨克利特認為原子下降只作直線運動,這種思想折射到他對世界的理解中表現為單一、表面。他看到的只是必然性統治了世界,人受到必然性規律的支配無可奈何。伊壁鳩魯從原子作為本原的角度來理解世界,規定了原子本身在直線運動外還會發生一點點偏斜,原子具有自在自為的矛盾對立統一運動。伊壁鳩魯的這種思想反映到對世界與人的關系的把握上,即相信世界在原子的偏斜運動中產生必然性的同時也產生著偶然性,人本身是自由的。
德謨克利特與伊壁鳩魯同樣是唯物主義者,但是,由于對世界與人的關系上的不同理解而走上了不同的生活道路。德謨克利特認為人為必然性所支配,人的感覺妨礙了對必然性規律的認識,感性世界是主觀假象,他懷疑所有感覺到的東西。德謨克利特的一生是對世界充滿懷疑與探索的一生。他致力于追求超越感性知覺的真實性,一生的足跡走遍半個世界,求學不倦。為了不使感性的目光蒙蔽了理智,他甚至弄瞎了眼睛,最后,帶著對知識的絕望離開了人世。伊壁鳩魯則恰恰相反,他認為人面對世界并非完全是必然性的奴隸,世界充滿偶然性,人在世界面前能夠獲得愉悅。他熱愛哲學,熱愛思考,相信自己對事物的感覺與思考,致力于從哲學思考中獲得快樂,伊壁鳩魯認為快樂的最終目的“是指身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紛擾”追求肉體與精神的和諧。伊壁鳩魯尋求生活的自足,一生僅為探望朋友外出了兩次,在臨終前,他洗了熱水澡,喝了葡萄酒,安然而平靜地離開了世界。伊壁鳩魯由于其對快樂的理解與生活的方式被稱作為“逍遙學派”。
我是XX大學經濟管理學院國貿專業的學生,愿意將二十余年所積累的學識和鍛煉的能力貢獻給貴單位,并盡自己最大的所能為貴公司的進步與發展貢獻自己的全部力量。
我深知,“機遇只垂青于有準備的頭腦”。在校期間,我抓住一切機會學習各方面知識,鍛煉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使自己朝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具有創新精神的復合型人才發展。我的英語達到六級,計算機通過國家二級、省二級(優秀),并連年獲得獎學金。在努力學習專業知識的同時,我還廣泛涉獵了哲學、法律、文學、經濟學等領域,修完了專業以外其它經濟領域的多門課程,并輔修了經貿英語,自學了第二外語----德語。
“在工作中學會工作,在學習中學會學習”。作為一名學生干部,我更注重自己能力的培養。樂觀、執著、拼搏是我的航標,在險灘處扯起希望的風帆,在激流中凸現勇敢的性格,是我人生的信條。由我創意并組織的多次大型活動得到了老師的認可,同學的贊許,使我以更飽滿的熱情投入到新的挑戰之中,向著更高的目標沖擊。
為了更全面的鍛煉自己的能力,我利用假期先后在政府機關、企事業單位進行了社會實踐,我的實習論文被評為“優秀實習論文”,這些經驗為我走入社會,參與商業經營運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而且從中學到了如何與人為善、袒露真誠。
在即將走上社會崗位的時候,我毛遂自薦,企盼著以滿腔的真誠和熱情加入貴公司,領略您公司文化之魅力,一傾文思韜略,才賦稟質為您效力。
一 尼采認為,正如人種的發展來自于兩性的交媾,藝術發展的動力來自于人生中兩種自然的藝術力量的沖突。這兩種藝術力量是酒神精神與日神精神。酒神精神是對人生原始苦難(意志)的承擔和體認,表現為沉醉;日神精神是在靜觀中把苦難的人生幻想為光輝明麗的形象,表現為夢感。日神精神產生造型藝術,它通過阿波羅式的完美形象的塑造,肯定個體存在的價值;酒神精神產生音樂,它在音樂中展現原始意志的本質——在個體的不斷毀滅和再生中展現自身的永恒力量。悲劇是這兩種極端對立的藝術力量的結合,一出悲劇展示的就是個體在阿波羅式的形象中被肯定,又被毀滅于酒神式的原始意志的永恒沖動中的過程。悲劇最終給予觀眾的是戰勝了日神的酒神的智慧,是從中體驗到返回永恒意志的原始統一性的形而上的慰藉。朱光潛將尼采的悲劇哲學的核心思想概括為:“這是酒神原始的苦難融入到日神燦爛的光輝之中”,并且認為,這就是尼采在《悲劇的誕生》中提出的“從形象中得解救”的本義。人生的真理,是善與惡、痛苦與歡樂、希望與絕望兩面的結合;尼采視酒神精神與日神精神兩種對立力量的結合為悲劇的本質,是對人生真理的深刻揭示。朱光潛認為,“尼采的一大功績正在于他把握住了真理的兩面”,《悲劇的誕生》“也許是出自哲學家筆下論悲劇的最好的一部著作”。(第2卷,第363頁)
在《悲劇心理學》中,朱光潛不止于贊揚尼采的悲劇哲學,而且把它作為靈魂熔鑄到這部著作中;準確地講,“從形象中得解救”就是《悲劇心理學》的靈魂。這部著作的副題是:。各種悲劇理論的評述。。在書中,朱光潛用。從形象中得解救。作為準則去剖析西方自古希臘至20世紀初的悲劇理論,分別給予肯定或否定的評價。朱光潛認為無論是康德-克羅齊的純粹形式主義的美學,還是柏拉圖、黑格爾和托爾斯泰的明顯道德論的美學,都不能作為合理的悲劇心理學的基礎。他給悲劇心理學確定的任務是:“我們不僅要把悲劇的欣賞作為一個孤立的純審美現象來描述,而且要說明它的原因和結果,并確定它與整個生活中各種活動之間的關系。”(同上,第239頁)朱光潛堅持人生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根據這個觀點,他認為悲劇表現的并不是一個孤立絕緣的世界,而是“理想化的生活,即放在人為的框架中的生活”。因為是理想化的生活,即將現實的苦難經過了藝術形式的“過濾”,悲劇中的苦難就不再是真實的苦難,而是想象的苦難;但因為悲劇畢竟是對生活的表現,它以自身特有的形式傳達和交流了人們對人生命運的基本情感和普遍感受。這讓我們記起尼采關于人生只有作為一種審美現象才有充足的理由的觀點和藝術是生命的形而上學的觀點:“藝術不只是自然現實的模仿,而且本來是對自然現實的一種形而上補充,為了征服它而放置在它旁邊的。”(Nietzsche,p.89)
朱光潛用布洛(E.Bullough)的審美心理距離說來闡釋他關于悲劇與人生的雙重關系,并把它作為悲劇心理學的一個基本原理。但是,朱光潛對布洛距離說的引用,目的是為了用心理學的理論說明尼采“從形象中得解救”的悲劇哲學觀念。它幫助解答這個問題:悲劇的非現實的形象為什么對人生有一種拯救的力量。借助距離說,我們就可以說,悲劇形象并非是與生活無關的形象,相反,它是藝術化即理想化的生活形象;它借助于一定心理距離的作用,不僅向我們展現生活,而且賦予我們自由面對生活的精神力量。在論述悲劇的心理效果時,朱光潛認為悲劇使觀眾在感受到人類自我渺小之后,會突然有一種自我擴張感;在一陣恐懼之后,會有驚奇和贊嘆的感覺:悲劇給人的不是純粹的悲哀,還有一種鼓舞人心的振奮力量——崇高感。“命運可以摧毀偉大崇高的人,但卻無法摧毀人的偉大崇高。”(第2卷,第418頁)這句話無疑是尼采關于悲劇的智慧就是個體通過自我毀滅體驗到返回原始統一性的快樂的轉述,因為它肯定的不是個體生命本身,而是個體生命所體現的偉大精神(意志)。最后,朱光潛借助“活力論”(Vitalism)揭示悲劇的本質是觀眾在暫時的壓抑之后,感到一陣突發的自我生力的擴張。這實際上是尼采酒神精神的另一種表達。
在朱光潛的重要著作中,《詩學》是另一部表現了尼采影響的著作。朱光潛在這部著作中提出了他的詩歌美學觀念:詩歌的意象世界是一個情趣與意象契合的境界,而這兩者契合的實質是“主觀化為客觀”——“情趣化為意象”。如果說情趣與意象的統一是中國古典詩學的傳統觀念,朱光潛對它的強調是突出了他的詩歌美學的中國化趨向;那么,以主觀化為客觀(情趣化為意象)來規定情趣與意象的統一,卻又表明了朱光潛對傳統中國詩學的創造性改造。然而,朱光潛這一思想,正是來自于尼采的悲劇誕生于“酒神智慧通過日神的藝術而獲得象征表現”(Nietzsche,p.82)的觀點。朱光潛移尼采的悲劇理論于詩歌(和一般藝術),認為尼采揭示出了主觀的情趣與客觀的意象之間的隔閡與沖突,同時也很具體地說明了沖突的調和。朱光潛說:“詩是情趣的流露,或者說,狄俄尼索斯精神的煥發。但是情趣每不能流露于詩,因為詩的情趣并不是生糙自然的情趣,它必定經過一番冷靜的觀照和熔化洗煉的功夫,它須受過阿波羅的洗禮。”(《朱光潛全集》第3卷,第63頁)
在《悲劇的誕生》中,尼采指出詩人要經過兩度客觀化才能完成悲劇的創造:第一,擺脫個人的意志,成為與原始意志統一的酒神藝術家;第二,酒神狀態的客觀化,即酒神的沖動靜化為日神的美麗夢象。朱光潛則把這兩個過程統一為一個過程,他認為客觀化就是詩人自我情感的客觀化。華茲華斯說:“詩起于經過在沉靜中回味來的情緒”,朱光潛則說:“感受情趣而能在沉靜中回味,就是詩人的特殊本領”。所謂“在沉靜中回味情感”,按照朱光潛的看法,就是在寧靜的心態中將情感化為詩歌的意象。情感的形象化,即主觀的客觀化,也就是主體自我“由形象得解救”的過程。尼采認為由酒神沖動靜化為日神的夢象是希臘人從形象中解脫苦難的歷程,朱光潛則認為情趣化為意象,即詩的境界的構成,是詩人自我解放的實現。“在感受時,悲歡怨愛,兩兩相反;在回味時,歡愛固然可欣,悲怨亦復有趣。從感受到回味,是從現實世界跳到詩的境界,從實用態度變為美感態度。在現實世界中處處都是牽絆沖突,可喜者引起營求,可悲者引起畏避:在詩的境界中塵憂俗慮都洗濯凈盡,可喜與可悲者一樣看待,所以相沖突者各得其所,相安無礙。”(同上,第64頁)
如果說尼采的酒神/日神沖突說是動態與靜態、激情與形象的循環永恒的沖突,朱光潛則突出并強調一瞬間的沖突的調和——阿波羅形象的靈光閃現。這就是朱光潛極力推崇尼采的“從形象中得解救”說的真實意義。由此,朱光潛確立了他的“靜穆”的詩歌(藝術)理想觀。所謂“靜穆”,是本來有隔閡和沖突的情趣與意象、主觀與客觀,達到了沖突的調和(“融合得恰到好處”),即情趣化為意象(主觀化為客觀)的境界。“靜穆”的根源是詩人自我情感沖突的調和,正如酒神的激烈的苦痛化為了日神的光輝寧靜的形象。這是尼采對朱光潛最根本的影響,它契合了朱光潛對中國古典詩歌的閱讀經驗。在美學實踐時期(1936-1949年),“靜穆”是朱光潛最重要的詩學(文藝批評)觀念,它被普遍使用于朱光潛的文藝批評中。進一步講,“靜穆”是寄托了朱光潛最高美學理想的概念,他認為一個藝術的極境就是傳達了人生由沖突達到調和的理想的境界。1945年朱光潛發表了長篇文章《陶淵明》,實是借陶淵明的人生與詩歌為最高典范來闡發他自己的“靜穆”的美學理想。
二 將《美學》與《美學綱要》比較,可發現克羅齊的直覺概念有不容忽視的變化。《美學》是克羅齊《精神哲學》體系中的第一部(其他三部是《邏輯學》、《實踐的科學,即經濟學與倫理學》和《歷史學》)。卡西爾指出:“克羅齊的哲學是一種精神哲學,它只關注藝術作品的精神屬性”,“克羅齊感興趣的只是表現這一事實,而不是表現的方式”。(Cassirer,p.928)這是作為精神哲學基礎理論的《美學》的前提制約。在這個前提制約下,直覺概念是作為精神活動的初級形式的一般性的直覺,它的本質是對印象(感觸和情感)的形式化處理——表現。克羅齊在這里強調的是直覺作為精神活動的非邏輯性(非概念性)、主動性(創造力)和直覺形象的整一性。簡言之,直覺是精神的綜合作用和創造力活動的初級形式。這是克羅齊“藝術即直覺”的基本含義。在這個前提下,情感作為未表現的、無形式的質料是直覺的被動對象,而精神是直覺的主動的推動力。然而,在《美學綱要》中,克羅齊明確提出了“藝術即抒情的直覺”的定義,不僅突出了藝術中的情感因素,而且把情感提高到直覺(藝術)原動力的地位。他說:“是情感給了直覺以連貫性和完整性:直覺之所以真是連貫的和完整的,就因為它表達了情感,而且直覺只能來自情感,基于情感。”這與《美學》中的反情感的純形式主義立場是大不相同的。
我們在前面已指出,朱光潛具體接受克羅齊美學是從《美學綱要》開始的。因此,克羅齊在《美學綱要》中偏重于情感、以情感為直覺的原動力,亦即“藝術即抒情的直覺”的觀念首先影響了朱光潛。克羅齊修正后的直覺觀念,富有浪漫主義詩學色彩,更接近于尼采的早期詩學觀念,也使他更易為朱光潛認同。更重要的是,《美學綱要》也影響了朱光潛對《美學》的認識,它不僅使朱光潛把克羅齊前后的直覺觀念混為一談,而且使他將《美學》中的作為精神形式的直覺觀念情感化、心理化。朱光潛在《文藝心理學》中,沒有對克羅齊直覺觀的前后變化作區別說明,而是混同地引用了它們。共2頁: 1
論文出處(作者): 三
進一步,我們會發現,如果說朱光潛的美學道路是從學習克羅齊美學開始的,那么,它也是從批判克羅齊美學開始的。包括《悲劇心理學》、《文藝心理學》和《詩論》在內,朱光潛一生中所有重要的論著,都在進行著對克羅齊美學的批判。因此,朱光潛的美學道路,與其說是接受和闡發克羅齊美學的歷史,不如說是批判和超越克羅齊美學的歷史。朱光潛究竟在什么意義上接受了克羅齊美學?在《詩論》中,朱光潛說:“各種藝術就其為藝術而言,有一個共同的要素,這就是情趣飽和的意象:有一種共同的心理活動,這就是見到(用克羅齊的術語來說,‘直覺到’)一個意象恰好能表現一種情趣。這種藝術單整性(unity)以及實質形式的不可分離,克羅齊看得最清楚,說得最斬截有力量。就大體說,這部分的價值是不可磨滅的。”(第3卷,第94頁)的確,終其一生,朱光潛對克羅齊美學的批判,幾乎涉及其所有觀點,但始終給予肯定的只有這段話中指出的“意象表現情感說”和“藝術整一說”兩個觀點。這就是說,朱光潛真正接受克羅齊的是直覺說對藝術(審美意象)的兩個規定:情景統一,形式完整(獨立)。朱光潛反對克羅齊的核心問題,則是后者的直覺說在肯定藝術(審美意象)的獨立性、完整性的同時,割裂了藝術與人生整體的內在聯系,同時也就取消了藝術對于人生的基本價值。
朱光潛堅持人生是一個有機整體,在這個整體中,“美感的人”和“倫理的人”與“科學的人”在根本上是不可分割的;因此藝術作為形象的直覺與人生“分離”,是暫時的、有限度的——只是藝術與實際生活的分離,而不是與人生本身的分離。他說:“我們把實際生活看作整個人生之中的一片段,所以在肯定藝術與實際人生的距離時,并非肯定藝術與整個人生的隔閡。嚴格地說,離開人生便無所謂藝術,因為藝術是情趣的表現,而情趣的根源就在人生;反之,離開藝術也便無所謂人生,因為凡是創造和欣賞都是藝術的活動,無創造、無欣賞的人生是一個自相矛盾的名詞。”(第2卷,第90-91頁)
但是,朱光潛對克羅齊美學總是處于一種矛盾態度——認識到克羅齊的根本錯誤,但是始終不能放棄他的直覺說。這特別反映在他關于審美經驗是否必然產生移情作用的矛盾論述上:有時他從克羅齊直覺概念出發,排斥審美經驗中具有移情作用(審美經驗不必然具有移情作用);有時又從移情美學出發,明確主張審美經驗就是移情作用。朱光潛在直覺與移情問題上的矛盾,牽涉到審美經驗中形象與情趣、直覺與想象、形式與內容等多重矛盾,但更根本的是牽涉到藝術與人生(道德),即藝術的獨立性和功用性的矛盾。一方面,為了衛護藝術的獨立性,他堅持直覺說,認為美感經驗是對孤立意象的純粹直覺,是無所為而為的觀賞(玩索),觀賞者心目中只有單純的意象;另一方面,為了主張藝術的功用性即“為人生而藝術”的觀點,他堅持移情說,認為正因為審美經驗具有移情作用,它一則可以表現主體自我的情趣,一則可以通過主體對物的姿態(情趣)的吸收(模仿)陶冶性情,起到道德教育不能起到的心靈教化作用。朱光潛主張最高的道德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這是自由超脫和深切投入的統一;在他看來,這恰是審美經驗的無所為而為的觀照和物我交流的移情的統一。總之,藝術的世界是一個意象的世界,但是這個意象世界并不是與人生無關的空洞的形式(形象),而是更深刻地啟示人生奧秘的世界。這樣,朱光潛美學以“為人生而藝術”為指歸,面臨著直覺說與移情說的矛盾,但他利用矛盾的兩個方面而達成自己的美學理想。
1946年朱光潛開始翻譯克羅齊的《美學》,同時著手撰寫長篇論文《克羅齊哲學述評》。這篇文章在全面介紹克羅齊精神哲學體系的基礎上,對它的唯心主義立場、內在矛盾、違反常識的趨向等問題,作了系統的批判或質疑。在對世界的基本看法上,朱光潛不贊成克羅齊及其所代表的唯心主義用“心”去統一“物”,主張有一客觀真實的世界,認為否定自我以外的一切人和物,將之看作自我心靈的創造,是違反常識的。就美學而言,除了繼續批判克羅齊否定藝術傳達、藝術價值差別外,朱光潛集中批判了克羅齊的直覺即表現說。他指出,克羅齊有三個方面的錯誤:第一,混淆了一般事物的形狀和藝術形式的區別,同時也就混淆了一般直覺與藝術直覺的區別。第二,混淆了一般直覺對普通感觸的把握和藝術直覺對情感的表現。只能說藝術直覺是表現,不能說一般直覺也是表現。第三,克羅齊把直覺的根據(材料)限定為未知解的無形式的物質(感觸、印象),混淆了普通直覺的材料(未經認識的感觸、印象)和藝術直覺的材料(已認識的情感)。朱光潛對克羅齊直覺說的批判的明確目標,就是要把藝術直覺從一般直覺中區別出來:前者是二度認識活動,后者是一度認識活動。但是,朱光潛所做的這三個區別,實際上否定了克羅齊直覺概念的藝術內含,“藝術即直覺”的定義被挖空了。因此,我們可以援引意大利學者沙巴蒂尼(M.Sabatini)的話說,在《克羅齊哲學述評》中,朱光潛雖然糾正了某些對克羅齊的誤解,但“背離克羅齊是更顯著了,他更自覺地擯棄了克羅齊的某些基本命題(藝術與直覺的同一,藝術與表現的同一,以及從藝術事實中排除傳達等)。”
四
克羅齊與尼采,構成了朱光潛美學的二律背反。根據克羅齊的直覺說,朱光潛堅持藝術(審美意象)作為純粹直觀形象的獨立完整,認為藝術(審美意象)是與概念、道德、功利脫離的直觀形式:根據尼采的悲劇哲學,朱光潛堅持藝術(審美意象)是對現實人生的一種解救行為,藝術的造型活動本身就是人生(生命)的解放活動。朱光潛反對狹隘的“文以載道”、“為道德而藝術”,反對一切形式的藝術功利主義,這使他與克羅齊的直覺美學站在一起;但是,朱光潛也反對“為藝術而藝術”,而且主張藝術作為一種“無所為而為的玩索”在根本上是“為人生的”,這又使他站在尼采的悲劇哲學立場上。
克羅齊與尼采是矛盾的——朱光潛既不能割舍克羅齊也不能割舍尼采,就是因為他的思想本身處于這個二律背反的立場上;他的意圖不是做非此即彼的選擇,而是試圖折衷調和兩者。當然,克羅齊與尼采,并非單純是對立的,而是仍然有統一點:審美形象。朱光潛正是在這個統一點上把兩者結合為自己的美學思想。克羅齊的美學仍然把藝術歸為認識問題,屬于認識論的美學傳統;尼采的美學則開始把藝術歸為存在問題,是反認識論美學的開端。這是兩者的根本區別。朱光潛并沒有意識到這個根本區別,因為他長期主要在認識論美學傳統中,這也使他更多地表現出克羅齊的趨向;但是,正如他晚年意識到的一樣,在心靈根底上,他是以藝術為存在的解放形式的,他又是尼采主義的。
參考文獻
《朱光潛全集》,1995年,安徽教育出版社。 Nietzsche,F.,1995,The Birth of Tragedy,tr. by C.P.Fadiman,New York:Dover Publication,lnc..
摘要:
Nietzsche and Croce:The Antinomy of Zhu Guangqian.s Aesthetics
Nietzsche and Croce were the two Western philosophier from whom Zhu Guangqian got the most important influence on aesthetics. However,their influences on Zhu Guangqian were never illuminated deeply in our academic society till now,due to the many social-historical factors in China in 20th century,as well as Zhu’s inconsistent presentation of his thought indifferent periods. By studying Zhu’s main works,this paper takes the influences of Nietzsche and Coreon Zhu Guangqian into Zhu’s inner logic of the whole development of aesthetic thought. First,Croce’s intuitionism and Nietzsche’s tragic philosophy conjugated into the duality between epistemology and existence. Second,upon the base of this duality,Zhu Guanqian’s aesthetics received and adjusted Nietzsche’s and Croce’s aesthe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