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涼州詞王之渙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王之渙 《涼州詞》 探究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7)14-0120-02
盛唐詩人王之渙的佳作《涼州詞》,始見于唐芮挺章《國秀集》,后流傳期間因選本異同而歷來備受爭議,至清朝編纂《四庫全書》時,《涼州詞》選本形式最終定型。為方便觀其異同,現將歷代選本中出現的《涼州詞》的內容做大概摘錄:
表1 王之渙《涼州詞》歷代選本匯總表
縱觀上表,可一覽《涼州詞》選本的歷代演變,觀其版本的差異,關于文本的來源及統一相關問題,王勝明的《王之渙三題》(《文學遺產》2006年第3期)一文有所提及,此文不再涉及。
一、王之渙行第再考證
迄今為止,唐代芮挺章《國秀集》是最早收錄王之渙《涼州》內容的著作,此書自敘中說收詩截止于天寶三年,觀其書,所錄大多數詩人都載其官銜,而王之渙卻無,加之新舊《唐書》均無傳,直到《唐故文安郡文安縣太原王府君墓志》的發掘,才觀其全貌。眾所周知,王之渙曾與高適、王昌齡齊名,“嘗或歌從軍,吟出塞,兮極關山明月之思,蕭兮得易水寒風之聲,傳乎樂章,布在人口。”[1]是唐代著名的邊塞詩人。而就《涼州》提到的“黃河”“孤城”“玉門關”等詞,不妨先從“玉門關”說起,那么王之渙是否到達過玉門關?這一疑問可在岑仲勉先生《唐人行第錄》中有所闡釋。書云:“全詩三函高適《和王七度玉門關聽吹笛》‘胡人吹笛戍樓間,樓上蕭條海月閑。借問落梅凡幾曲,從風一夜滿關山。’押間、山二音同之渙詩,余認為此王七即之渙?!盵2]照此看王之渙可能去過玉門關,但據墓志記載,王之渙為王昱的第四子,本應為“王四”而不該為“王七”,且墓志由岑仲勉先生在《 續貞石證史》(前《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15本)中最早公布,豈會不知,該又作何解釋?此后,王爾遷在《〈王之渙墓志銘〉注及其它》(《運城師專學報》1988年第1期)一文中對王之渙墓進行了注解并對《墓志銘》外的相關史料輯錄出來。傅璇琮在《唐代詩人叢考》一書中對此墓志做過專門研究,與此同時在與新舊《唐書》對比的基礎上,參證了王之渙祖系的關系,得知“王之渙與王之咸當是同祖不同父,即其祖王表有二子,一為王景……一為王昱……二人的名字都從日,也可見是兄弟。王景生之咸、之賁,之咸生緯,之渙據墓志則有子炎、羽,后未知名”[3]??梢哉f是對寫墓志的作者靳能考證及王之渙祖系脈絡梳理得最翔實的了。據他對比得出,之渙應是之咸的堂兄,然并未對之渙整家族行第問題再作深究,我們不妨在此基礎上再作推敲。
唐朝時期盛行的“行第”稱謂,是按同一祖系排行所計,那么根據上述結論梳理可得:墓志記載曾祖王信,祖王表,王表有二子王景和王昱,王景生王之咸、王之賁,王之咸生王緯,王之渙為王昱第四子且為王之咸的堂兄。至于之賁與之咸的排行不妨用新舊《唐書》《王緯傳》(卷159和卷146)中所記之咸為之賁的兄長。顯然,王之渙“行第”問題已躍然紙上,王之渙為王昱第四子,又王表、王景和王昱排前三,可知王之渙在整個家族祖系排行“第七”。此觀點與岑仲勉先生所云不約而同,由此斷定,“王七”即“王之渙”,加之寫詩的風格,用高適詩來佐證,順理成章。由上述可知,王之渙一定是去過玉門關的,但對于詩中出現黃河又作何解釋?
二、詩中的黃河解析
王之渙寫《涼州詞》從題目上看,涼州及詩句中的玉門關隸屬河西走廊,從地理位置上講與“黃河”相距甚遠很難扯上關系,再加上歷代《涼州詞》選本差異,使該詩的首頷兩聯成為眾多學者研究的熱點。如上表,學者們對“黃河”“黃沙”之辯各抒己,總體形成兩派。王汝弼《讀卜冬》(《文學評論》1961年5期)、史鐵良《也談王之渙的》(《文學評論》1980年6期)、稗山、竺可楨等學者持“黃沙”觀點;卜冬《王之渙的涼州詞》(《文學研究》1958年第1期)、而林庚《漫談王之渙的》(《詩刊》1961年第4期)、譚優學《也談王之渙的涼州詞》(《西南大學學報》1981年第3期)等學者持“黃河”觀點。
王之渙詩中的“黃河”我想除了詩人所用意境的成分外,是真實存在的。首先,《涼州詞》是當時唐朝時期的歌曲,起初,“《涼州》,宮調曲。開元中,西涼府都督郭知運進?!瓘埻队拈e鼓吹》曰:段和尚善琵琶,自制《西涼州》,后傳康昆侖,即《道調涼州》也,亦謂之《新涼州》云。”[4]后廣泛流傳,詩人以《涼州詞》抒寫邊塞情懷。其次,據《舊唐書》卷40《地理志》史料記載,唐設涼州刺史,初管三縣,后增至五縣。此外,設涼州置都督府,管轄涼、甘、肅、沙、瓜、伊州,可知當時管理范圍之廣,不僅僅只限于涼州地區。最后,管轄如此遼闊的地方,黃河是否真有?答案是肯定的。古代中國人在追溯黃河的源頭時,有“河出昆侖”之說,并一直把今天新疆的塔里木河認為是黃河的上源。而到了唐朝時期,人們仍持這一觀點。為縱觀古人對“黃河”源頭的認識,先將史料中的相關記載摘錄如下:
觀上表可知,至少在元代以前,古人對“黃河”的源頭問題皆認為出自今天的昆侖山,而到了元朝,其觀念發生改變,這與元朝時期遼闊的版圖擴張有直接關系,而通讀《元史》《地理六》可知隨著視野的開闊,人們逐漸認為“黃河”的源頭來自青海。那么,我們再看王之渙的《涼州詞》中出現的“黃河”時,就淙菀桌斫饌踔渙相信玉門關外有黃河,遠遠望去,昆侖山脈高聳入云,黃河似從白云間流出,所以才有了“黃河遠上白云間”奇妙意境詩句。
三、結語
如今,對于王之渙的研究成果不少,但這決不意味著與他相關話題探究的結束。相反還有許多問題至今仍然疑而未決,需要作進一步的研究。作為唐朝時期著名的邊塞詩人,寫詩造詣超群,享譽甚高,然留后人傳唱僅六首。我們應加強對史料的收集、整理方面的工作,在深挖史料的基礎上,對史料本身的價值進行考證,辨別其真偽。只有在真實史料前提下,我們才能對某一問進行全面系統的研究。同時,應結合當時的時代大背景,從宏觀上把握,微觀上著手,才能更好地解釋和還原歷史。
參考文獻:
[1]周紹良.唐代墓志匯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549.
[2]岑仲勉.唐人行第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2:10.
[3]傅璇琮.唐代詩人叢考[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80:59.
[4](宋)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七十九)[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79:1117.
The relevant problems of Wang Zhihuan reconsidered
Kang Jiya
(Department of History,Collage of Humanities of Xin jiang University, Urumqi ,Xinjiang 830046, China)
2、《敕勒歌》北朝民歌:敕勒川,陰山下。天似穹廬,籠蓋四野。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
3、《詠鵝》駱賓王(唐):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
4、《風》李嶠(唐):解落三秋葉,能開二月花。過江千尺浪,入竹萬竿斜。
5、《詠柳》賀知章(唐):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6、《涼州詞》王之渙(唐):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7、《登鸛雀樓》王之渙(唐):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8、《春曉》孟浩然(唐):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
李白《贈裴十四》
“黃河落盡走東海,萬里寫入襟懷間。”
王之渙《涼州詞》
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王維《使至塞上》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
王之渙《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李白《行路難》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劉禹錫·唐《浪淘沙》
2、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王之渙:《登鸛雀樓》)
3、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
4、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5、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王維:《鹿柴》)
6、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李白:《關山月》)
7、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李白:《獨坐敬亭山》)
8、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淵明:《歸園田居》)
9、日照香爐升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李白:《望廬山瀑布》)
10、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過故人莊》
11、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赌咎m詩》
12、孤山寺北賈亭西,水面初平云腳低。白居易《錢塘湖春行》
13、山回路轉不見君,雪上空留馬行處。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14、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李白《早發白帝城》
15、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王昌齡《出塞》
2、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鲎郧宕叨Φ摹洞寰印?。
3、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出自唐代王之渙的《涼州詞二首·其一》。
4、春城無處不飛花,寒食東風御柳斜。——出自唐代韓翃的《寒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