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恩格斯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此外,演講中還要注意以下幾點: 難點互動探索
難點問題1把握演講詞的主旨
生1:老師,把握演講詞的特點與主旨是什么意思?
師:如何把握演講詞的特點?可以參看“興趣情境導引”中的解說。把握演講詞的主旨,就是概括性地了解演講詞的中心。
生2:怎樣概括性地掌握演講詞的中心呢?
師:可以通過分析演講詞的主要內容來概括中心。
生3:有哪些基本方法呢?
師:①抓住文題;②把握文中點明中心論點的語句;③分析歸納演講詞的論證過程,明確論據內容(事實、理論)以及論點之間的關系。
相關知識鏈接:把握主旨的基本內容
題常常直接明示演講內容
開 頭常常提出演講主題
結 尾常常總結演講主旨
關鍵段落深刻揭示或充分論證主旨
關鍵語句暗示或明示演講主旨
提示與注釋常常揭示演講背景與演講目的
文后習題題目含有演講主旨
文章層次在區別主次之中,理解演講主旨
范例1 簡述《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一文的主旨。
分析:
恩格斯對馬克思有“科學家”和“革命家”兩個評價性的稱謂,表明馬克思在創建革命理論與參加革命實踐兩個方面的貢獻。馬克思的革命理論內容極其豐富,革命實踐范圍又十分廣泛,恩格斯的演講詞用三段(3-5段)文字進行了概括;馬克思的革命實踐也是比較豐富的,文章通過兩段(7-8段)文字進行了概括。
解答: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從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介紹與頌揚了馬克思對無產階級革命事業的偉大貢獻。
相關知識鏈接
注意從特定稱謂、文章結構、關鍵語句等方面概括主旨。
范例2 試分析《我有一個夢想》與《我的呼吁》的針對性與鼓動性。
解答:
從標題看,“我有一個夢想”是針對美國黑人權益危機提出來的,比如當時曾發生一個黑人婦女沒有給白人讓坐而被拘捕的事件;“我的呼吁”是針對世界缺乏生命倫理提出來的,比如國家之間戰爭的威脅時時存在,和平出現的危機,人類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證。
兩篇演講詞的語言都有明顯的鼓動性。“我有一個夢想”有一種詩意和美感,對聽眾有較強的鼓動作用;《我的呼吁》通過直接“呼吁”聽眾,亦有鼓動作用。《我有一個夢想》中排比句的運用,如“讓自由之聲響徹紐約州的崇山峻嶺!讓自由之聲響徹賓夕法尼亞州的阿勒格尼高峰!讓自由之聲響徹科羅拉多州冰雪皚皚的洛基山!讓自由之聲響徹加利福尼亞州的婀娜群峰!……..”《我的呼吁》中對比句的運用,如“這時候,善就是:愛護并促進生命,把具有發展能力的生命提升到最有價值的地位”;“惡就是:傷害并破壞生命,阻礙生命的發展”。它們都具有非常強烈的鼓動性。
相關知識鏈接
側重從主題角度看演講的針對性,側重從語言角度看演講的鼓動性。
范例3 《我有一個夢想》與《我的呼吁》在內容方面相同的地方有哪些?
分析:
(1)《我有一個夢想》反對種族歧視;《我的呼吁》也主張種族平等:“白人和有色人種必須以倫理的精神相處,始能達到真正的和解。為了實踐的這種精神,我們應該推行富有將來性的政策。凡受人幫助,從艱難或重病中得救的人,必須互助,并幫助正在受難的人們。這是受難的人們之間的同胞愛。我們對所有的民族都有義務以人道行為及醫療服務來幫助他們。”
(2)《我的呼吁》“呼吁”尊重生命,反對戰爭;《我有一個夢想》要求黑人斗爭不要施行暴力:“我們應該永遠得體地、紀律嚴明地進行斗爭。我們不能容許我們富有創造性的抗議淪為暴力行動。我們應該不斷升華到用靈魂力量對付肉體力量的崇高境界。”
解答:
兩篇演講詞至少在主張種族平等與反對暴力方面是相同的。
相關知識鏈接
注意篩選彼此相同的信息,盡管文章側重點不同。
“諱飾”修辭是指不直接說出本意,而是用含蓄、婉轉的語言把本意暗示出來,使之意在言外的一種修辭方式。如我們生活中把懷孕說成“有喜”,有些老同志把自己的死說成“去見馬克思”等就是用了這一修辭。
“諱飾”一般可分為美飾和掩飾兩種。
一、美飾就是因犯忌怕說而改用別的話加以裝飾美化。如:
1、3月14日下午兩點三刻,當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讓他一個人留在房里還不到兩分鐘,等我們再進去的時候,便發現他在安樂椅上安靜地睡著了——但已經是永遠地睡著了。(《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
句中的“停止思想”、“安靜的睡著”、“永遠地睡著”,都是指“死”。對于馬克思的死,恩格斯不忍心直接說出,因而用了諱飾手法。這樣既把自己的心情委婉而含蓄地表達出來,又符合全世界勞動人民的心愿。
2、包扎所的擔架不夠了,好幾個重彩號不能及時送后方醫院,耽擱下來。(《百合花》)
句中的“彩號”即“重傷員”。用“彩號”二字替代,可見作者對人民子弟兵的熱愛。
二、掩飾就是遇到犯忌觸諱的事改用一種模糊的說法去掩蓋。如:
3、湊近一看,見她臉上流下來的血已經把她胸前的白衣染紅了,眼睛已經閉上。我知道他不行了,才趕忙跳出門外。(《誰是最可愛的人》)
句中的“不行了”在這里的意思是“死了”,無法救活了,有了前文的交代——“她臉上流下來的血已經把她胸前的白衣染紅了,眼睛已經閉上”,這個意思就可以理解了。
4、“祥林嫂?怎么了?”
“老了。”(《祝福》)
句中的“老了”即“死了”。因魯府的忌諱頗多,那些不吉利的話不可直說。為了避諱,短工們把祥林嫂的死說成“老了”。
5、他的母親端過一碟烏黑的圓東西,輕輕說:“吃下去罷——病就好了。”(《藥》)
關鍵詞:研究生哲學專業英語課程;專業與英語的結合;課程改革;教師考核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2851(2009)09-0103-02
一
筆者作為英語專業教師擔任哲學專業研究生英語課程教學已經兩年有余,在教學過程中,筆者逐漸發現,研究生專業英語課程的教學存在很多問題,如課程目標,實施手段,教材建設等等。關于這些問題已經有不少論文進行討論。本文只探討一個問題,以此為突破口,并提供一個自己的解決方案。
本文要討論的是研究生專業英語教學這個最常見的問題:專業和英語分別是兩張皮,無法有機結合。學哲學專業的英語水平不夠,學英語專業的人哲學水平不夠。導致的問題是,哲學專業老師擔任專業英語教學,將重心放在專業內容的講解上,復雜一點的原著語言自己都讀不明白,遑論給學生講清楚,學生受到的專業英語訓練自然不足;英語專業的老師擔任專業英語教學,則哲學理論修養不足,只能小心翼翼地在語言圈子內徘徊,學生對原著的提問一旦超過語言進入內容層面,老師就無法將理論問題闡述明白。筆者當年曾旁聽過一門哲學專業英語課程,講義是馬克思早年未完成的著作,《路德維希.費爾巴哈和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英文版。當時的課程教師不是哲學專業的老師。筆者清楚記得該老師在整理這部著作的思路時遇到的尷尬。講義中有這樣一段英文:
Truth, the cognition of which is the business of philosophy, was in the hands of Hegel no longer an aggregate of finished dogmatic statements, which, once discovered, had merely to be learned by heart. Truth lay now in the process of cognition itself, in the long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science, which mounts from lower to ever higher levels of knowledge without ever reaching, by discovering so-called absolute truth, a point at which it can proceed no further, where it would have nothing more to do than to fold its hands and gaze with wonder at the absolute truth to which it had attained[1].
這段英文比較平易,理解難度相對較小。但是,學生問了一個問題:真理不再是既定教條的集合體,而是一個過程。這個觀點在哲學史上有什么意義?往小處說,恩格斯在討論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為什么要總結黑格爾的這個貢獻?筆者清楚地記得,專業課程的老師當場傻眼,其他同學則在臉上寫滿了鄙夷。同樣,在另一次哲學專業英語課堂上,哲學專業老師講解《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的英文版。恩格斯專門用一段話討論馬克思的第一個重大理論貢獻:唯物史觀。英文原文如下:
Just as Darwin discovered the law of development of organic nature, so Marx discovered the law of development of human history: the simple fact, hitherto concealed by an overgrowth of ideology, that mankind must first of all eat, drink, have shelter and clothing, before it can pursue politics, science, art, religion, etc.; that therefore the production of the immediate material means of subsistence and consequently the degre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ttained by a given people or during a given epoch form the foundation upon which the state institutions, the legal conceptions, art, and even the ideas on religion, of the people concerned have been evolved, and in the light of which they must, therefore, be explained, instead of vice versa, as had hitherto been the case[2].
恩格斯一氣呵成,把唯物史觀的基本含義講得非常清楚。但是這位老師被復雜的句法徹底攪暈,最后直接要求同學去找官方譯本對照閱讀。他的要求引來學生毫不客氣的白眼。
這就是研究生哲學專業英語教學的一個很大問題:課程老師無法同時解決自己的語言問題和專業問題,因此不是在語言上,就是在專業上遇到問題。更糟糕的是,在研究生擴招的情況下,大量老師也匆忙上馬,專業課程出現老師語言能力和專業能力雙重不過關的情況。
二
仔細思考,便能發現問題來自以下的未經反思與檢驗的錯誤認識:英語專業的老師認為,上課前瀏覽教材或講義內的生詞即可。沒有生詞,自己的閱讀能力又強,講解就應該沒有問題。這個想法是十分膚淺有害的。因為一個英語詞匯,你不認識它,你認為查閱字典后就認識了。但是這樣你只是知道了一個詞的名稱(常常就是漢語翻譯),而不是內涵。哲學不是經驗科學,基礎性詞匯內涵很大,只知道一個哲學詞用漢語如何說遠遠不夠。例如, “metaphysics”一詞,老師僅僅知道翻譯成“形而上學”就遠遠不夠,因為這詞在理論話語中和在西方哲學話語中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涵義。科任老師對哲學專業詞匯的掌握如果不能從名稱上升到涵義,可想而知他的教學經不起學生的任何發問。
認為只要沒有生詞就能勝任哲學專業英語教學,這種看法還有一個錯誤:每一門學科都有自己的理論體系和話語模式。如果老師不深入其中,接受熏陶,那么他的課程講解就無法顯示專業水準,出現理論表述的根本錯誤也不知道,尤其是概念混亂而不自知。比如黑格爾的著作《精神現象學》的序言是“論科學認識”,第一節和第一小節分別是“當代的科學任務”和“真理之為科學的體系”。 要理解序言,別的不說,先得知道黑格爾所講的科學是什么東西吧。記得我在講課過程中提到這本書時,就有學生問我“李老師,黑格爾是個哲學家,為什么一直在講科學的問題?”這個學生的問題概念混亂而不自知的典型。這個學生理解的科學是自然科學,可能還有社會科學,但多半是社會科學。啟蒙運動以及科學技術的發展使得自然科學逐漸確立自己的地位乃至霸權。但是在黑格爾的理論話語中,科學根本不是那種科學,尤其不是以數理邏輯為基礎,借重試驗的那種意義上的科學,而是對經驗,常識的超越,是用辯證法構建的一種整體性體系性的把握精神歷程的方式。可見,沒有理論學習,出現概念的混亂是不容易被覺察的。
鑒于以上描述和分析的問題,筆者認為,哲學專業英語的課程應該實行改革,以提升課程老師的水準:
第一,對課程老師實行水平測試,以鑒定老師的英語水平。課程老師首先應該具備很強的基礎閱讀能力,能夠從語言的角度,把專業課程的語言讀清楚,說明白,杜絕直接用權威翻譯取代英語閱讀理解的做法。尤其是哲學專業課程教師,對文獻很熟悉,在專業英語課程上,常常直接用講解取代閱讀。這些老師腦子里裝的是權威的漢語版本,學生上課根本沒有得到英語專業閱讀的訓練。經過鑒定,合格的老師應該在講課的時候和學生一起,從專業英語中來,到專業英語中去,這樣才能取得該有的效果。
第二,對課程老師(尤其是來自英語專業)提出專業理論素養的要求,熟悉理論體系和話語模式,明白基礎性概念的內涵。通過這種要求,可以讓老師跳出語言的圈子,進行理論的闡述和梳理,并回答學生的語言之外的問題,建立真正的課堂互動。比如,在講解德國哲學家Hans Gerog Jadamer的著作《真理與方法》時,進行過理論學習的老師就能對這部著作的標題進行正確的解讀:真理并不是近代符合論意義上的真理觀,而是藝術作品揭示的真理;但方法卻是近代自然科學的研究方法。作者要證明的是:使用在近現代占霸權地位的自然科學研究方法,我們沒有辦法獲得藝術經驗中的真理!作者想要證明,“科學認識不是我們認識世界和藝術經驗的唯一方法,我們決不能以近代自然科學的認識和真理概念作為衡量我們其他一切認識方式的標準。”這種準確的理論話語能力是專業英語教師必須具備的。哲學專業研究生英語的課程教師如果在課程要求的壓力之下,能獲得理論修養和理論表達能力,那么這門課程的質量就會有很大提高了。
參考文獻
一、轉變教育觀念,推行開放式教學,創設良好的教學創新氛圍
創新是人的智慧充分自由、生動活潑地展現,沒有身心發展的自由就不可能有真正意義上的創新。實踐證明,寬松開放的彈性氛圍有利于學生直抒己見,更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如有一位教師在教學《黃鸝》一課時,提問:“課文先后四次寫到黃鸝。每一次,黃鸝的境況和作者的感受各不相同,你認為哪一次描寫得最好?說說你的理解。”學生經思考后回答,學生甲說:“第二次描寫黃鸝寫得最好。因為,時期,作者見到了聲音誘人、色彩鮮麗、姿態矯健的黃鸝”;學生乙說:“第一次描寫黃鸝最重要,寫出了作者童年迷戀捕鳥,從而引出黃鸝。而且沒有第一次,就沒有第二、第三和第四次”;學生丙說:“第四次描寫得最好。因為,黃鸝在春季的江南,‘那里的湖光山色、密柳長堤、茂林修竹、桑田葦泊’,使黃鸝的全部美麗都展現出來了”;學生丁說:“我也認為第四次描寫得最好。因為作者由江南春季黃鸝的美麗,黃鸝與大自然的和諧,聯想到其他動物,進而升華到我們人類,說明人在‘適宜的環境’中,才能達到‘極致’”。學生戊卻說:“我認為四次對黃鸝的描寫都很重要。因為,第一次寫童年時迷戀捕鳥,但作者‘沒見過’黃鸝;第二次,在時期,作者見到了姿態矯健的黃鸝,但‘一閃而過’;第三次,病中見了黃鸝,可惜被‘嚇走了’。逛鳥市,卻見到了‘被玩弄’的黃鸝。前三次都有遺憾,其實都是為第四次寫黃鸝,展現它的‘美麗的極致’作鋪墊的。”由此可見,開放式教學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有助于活躍學生的思維,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能夠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自身的創新潛能,從而逐步形成創新思維能力。
二、發散思維與聚合思維相互結合,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品質
創新思維的方式主要是發散思維與聚合思維,兩者既對立統一,又相輔相成。因此,在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必須在實踐中注重把這兩種思維方式有機結合起來進行訓練。如在教《致橡樹》時,首先,可引導學生運用聚合思維,通過“凌霄花”、“癡情的鳥兒”、“泉源”、“險峰”、“日光、”“春雨”等事物的并列來聚合出一個“依附對方”的陳舊愛情觀,從而突出“木棉和橡膠”之間“獨立平等又緊密結合”的正確愛情觀念。然后再通過一個問題引入發散思維――“喜歡哪些句子?不喜歡哪些句子?為什么?”學生在深入分析的過程中得到自己的答案,甚至提出一些疑問。顯然,這些問題的提出,把詩歌解讀推向更深的層面,同時也有效地鍛煉了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三、鼓勵學生大膽質疑,積極參與討論,提出與眾不同的觀點
提問是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師在精心設計問題,引發學生探究、思考的同時,還要鼓勵學生主動質疑問難,培養他們敢想、敢說的創新精神。如教學《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一課時,可以詞語揣摩為切入點,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對馬克思的逝世,恩格斯為什么不用人們常說的“停止了呼吸”或“心臟停止了跳動”來表述,卻用“停止思想”來表達?這個提挈全文內容的關鍵問題的提出會馬上引發學生的思考興趣,從而打開思維的大門。通過教師引導學生閱讀琢磨,結合下文內容的比較研究,不但能從中深刻領會文章的基本內容,理清文章的結構安排,而且能激發學生思維的靈活性,活化學生的創新思維源流,培養學生根據語境創新表達的能力。
尷尬一:故弄玄虛,目標迷失
《在馬克思墓前的講話》公開課的一段“情境導入”:教師身穿白襯衫,臂戴黑袖章,手持小白花走進教室,然后,哀樂響起,師生一起默哀三分鐘。
這樣的導入設計可稱得上是匠心獨運,老師所營造的氣氛與課文似乎天衣無縫,預想中學生一下子被所營造的氣氛感染,好像真的身處莊嚴肅穆的馬克思墓前聆聽恩格斯的講話,這是一個多么精彩的導入啊。然而,臺下的學生卻竊笑不已,聽課老師有芒刺在背之感。為什么會這樣呢?其實,這不是導入,這是作秀。導入貴在自然,貴在貼切,貴在能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教師的“精心”需用在點子上,不能擺噱頭,引起所謂的“轟動效應”。
再看魯迅的小說《祝福》。上課鈴一響,執教老師滿臉嚴肅地說:“昨天晚上,在魯鎮郊外發現一具女尸,我已派出三個調查小組分赴魯四老爺家、賀老六家和衛老婆子家做了調查,要求迅速偵破此案,現在就請三個調查組匯報各自調查到的案情。”最后老師總結:三個小組的同學辦案迅速準確,很有偵破天賦,將來可以做出色的偵探。
難道這表面上的分組調查就是研究性學習課?我認為這是因為沒搞清什么樣的問題值得探究。首先,問題問題必須是學生學習中需要著重理解和掌握的,是學生自己可以完成的。一般情況下,學生的閱讀鑒賞常常流于對文本內容的粗略感知和理解,對于文本中重要語句所蘊含的意義不愿做更為深入的揣摩,對作品深層的意蘊不愿做進一步的發掘,至于文本反映的人生價值和時代精神只等著老師告知,而這些恰恰既是有效地進行閱讀鑒賞的關鍵,又是高考語文探究能力考查的主要內容,因而必然是探究的主要內容。其次,問題要具有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如果課文已經對問題提供了明確的信息,或者學生想一想就可以獲得解答,那就沒有什么探究的價值了,符合學生的實際并不等于學生不動腦筋就能獲得結論。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學生找不到探究的思路或者需要課文以外的信息,在老師的幫助下獲得結論,這種探究對學生的能力提高作用更大。最后,應具有開放性的特點。實際上,與閱讀鑒賞同時產生的就是個性化的審美,每一個讀者都擁有自己解釋文本的權利,因而對同樣一個問題,每個人都可能做出自己的解釋,獲得自己的結論。問題本身如果不具有開放性,是否值得探究就是一個問題了。
其實這堂課根本沒有必要上成這樣的“研究性學習課”。何況,再怎么課改也不會把分析人物形象、訓練語言表達、挖掘主旨內涵等最基本的教學目標給改掉。
尷尬二:荒誕搞笑,內容空虛
有位老師教學《陳奐生上城》時,安排兩位學生進行陳奐生“住招待所”一節的情景表演,女生扮演服務員(大姑娘),男生扮演陳奐生,老師自己做旁白朗讀。
這一教學設想無疑很有新意。可是,表演中,除了學生蒼白無心的對話、滑稽逗笑的動作、矯飾無神的表情和老師故作投入的旁白外,還有什么呢?那位男生從上臺之始的拘謹笨拙到最后在講臺上的活蹦亂跳,引得觀看的學生捧腹大笑,在場的教師也忍俊不禁。笑過之后,我們不禁要問,高曉聲筆下的陳奐生竟是這副形象嗎?陳奐生這個普通農民花5元高價住一宿(做7天還要倒貼1角)的那份肉痛的感覺“扮”出來了嗎?沒有,陳奐生想尋個究竟的惶惑不安,接到發票時的驚疑、忐忑,出了高價卻遇冰霜的憤恨不平,報復泄恨的自私、等一系列復雜難言的心理變化“演”出來了嗎?也沒有。剛剛摘掉“漏斗戶主”那頂物質貧困的帽子,卻又暴露出精神貧困的轉型時期的農民典型形象,從那位男生扮演的角色身上體現出來了嗎?更沒有。角色是扮演了,課堂氣氛也活躍了,然而學生一節課得到了什么呢?
“角色扮演”是體驗性教學形式之一,它與課堂教學的對話、討論、辯論、研究、演講等互動式教學一樣,在一定程度上給語文課堂增添了勃勃生機,促進了學習方式的變革,然而學生對文本理解的膚淺和幼稚,導致“角色扮演”成為荒誕的鬧劇表演,不但起不到幫助學生提高理解、感悟的作用,反而造成了學生對文本信息的曲解,產生認識上的偏差,這樣的體驗還有教學效果可談嗎?難道我們對這樣的體驗不應慎重嗎?
尷尬三:虛情假意,意境全無
教《荷花淀》“夫妻話別”一節,老師樂此不疲地叫一男生一女生課堂話別。
夫妻間微妙的情感和心理變化,學生怎么可能扮演得了呢?作為“聽眾”的學生又如何能從他們假意的扮演中真實感受到水生嫂的憂慮、關心、埋怨而又顧全大局的內心世界呢?學生缺乏必要的生活積累與情感體驗,拙劣的表演不具有真情實意,不能激起“觀眾”的情感漣漪,教學便流于形式。難怪有學生當堂向老師提出:“我怎么沒有水生嫂的那種感受呢?”
教學《長亭送別》一文,扮演崔鶯鶯的女生用“送君送到小村外,有句話兒要交代,路邊的野花呀你不要采”的歌詞來向扮演張生的男生話別,引得部分學生在一旁起哄,聽課的老師也嘖嘖噓嘆。
鶯鶯的離愁別恨固然反映了她對愛情的執著,但也是她對不能把握自身命運的悲哀和抗爭。崔張泣別,凝重的離愁創造了悲涼、感傷的意境,卻被學生前俯后仰的笑聲所取代。這樣的一些情境式體驗,實屬課堂上的鬧劇,是一種形式主義的教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