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雨霖鈴寒蟬凄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作者】柳永 【朝代】宋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2、譯文:
2、月有盈虧花有開謝,想人生最苦離別。---張鳴善《普天樂·詠世》
3、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李商隱《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
4、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賀鑄《金銅仙人辭漢歌》
5、多情只有春庭月,猶為離人照落花。---張泌《寄人》
6、昔去雪如花,今來花似雪。---范云《別詩》
1、理解詩人在作品中抒發的感情。
2、鑒賞詞融情于景、虛實相濟手法。
3、體會詞纏綿婉約的風格。
教學重點:
1、理解詩人在作品中表達的感情。
2、鑒賞詞融情于景、虛實相濟手法。
教學難點:
1、鑒賞本詩融情于景、虛實相濟手法。
2、對“今朝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的賞析。
具體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俄國著名文學評論家別林斯基說:“詩人是用形象和圖畫說話的,大凡一首好的詩或詞,都是詩中有畫,具有自己獨特的意境、風格。”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詞作《雨霖鈴》就是一幅優美的畫。現在讓我們一起走進《雨霖鈴》的世界,請同學們和我一起,用耳朵去聽,用心去感受這首詞吧!
二、一進感覺:初步感受。
(一)聽錄音
(二)全班齊讀
(三)初步感受:
剛才我們第一次共同走進這首詞,聽了錄音,自己也讀了一下,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對這首詞的第一感覺,你們覺得這首詞美嗎?
——學生發言,言之成理即可。
我的感受這首詞很美,它是一種凄美,不知道大家是否同意。
(三)介紹作者和寫作背景:
是誰創作了這樣一首凄美的詞?
——柳永
柳永:(約987--約1053年),北宋詞人婉約詞派創始人。原名三變,后改名永,字耆卿,福建崇安人。排行第七,又稱柳七。他少年時代到汴京應試,屢試不中,后流連于秦樓楚館,常為歌伎填詞作曲,和她們生活在一起,放蕩不羈。最后,他在飽受世態炎涼,“怪膽狂情”逐漸消退時,才改名柳永,47歲考取進士,官屯田員外郎,世稱柳屯田、柳郎中。柳永死之日,家無余財,群伎合金葬之于南門外。
寫作這首詞的時候作者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壓抑,決定離開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從此將不能跟心愛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愛的慰藉,更覺得痛苦萬狀。這首詞就集中地反映了他這種復雜的心情。
(四)明確基調:
通過我對柳永生平以及這首詞創作背景的介紹,結合同學們對這首詞的第一感覺,我們朗讀這首詞,應該如何正確把握呢?換句話說,這首詞的基調應該是?請幾位同學談一談,讀一讀。
——基調:低沉、哀婉、悲傷、凄清。
三、二進文字:整體把握。
下面請同學們以這樣的基調自己誦讀這首詞,再次共同走進這首詞的世界。如果說第一次是走進這首詞的第一感覺的話,這一次我們要走進這首詞的文字,請同學們結合注釋,疏通這首詞的文字,理解詞的字面意思,有疑問舉手,并且思考詞的上下闋分別寫了什么內容?(同桌討論,回答)
——上片寫詞人和他心愛的人分別的情景;
下片是詞人想像別后羈旅生活的情狀。
四、三進意境:體會情感。
到底詞人和心愛的人是如何分別,他想象的別后生活到底是何種情狀,讓我們第三次走進這首詞,去感受詞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情感。(齊讀)
設問,串講:
(一)“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1、我相信同學們的頭腦中已經有了一幅愛人離別之圖,那么你們頭腦中的這個圖景發生在什么時候,什么地點?
——時間:傍晚
地點:長亭(古人送別的地方)
2、怎樣的一個傍晚?
——陣雨初停的傍晚
3、你們是從哪里獲取這些信息的?
——第一句:“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4、這里不能忽視一個小東西——寒蟬,這蟬鳴助添了悲涼,“凄切”一詞一開始就為這個畫面乃至這首詞定了調子,展開了一個凄切的氛圍。時當秋季,景已蕭瑟,且值天晚,暮色陰沉,而驟雨滂沱之后,繼之以寒蟬凄切:詞人所見所聞,無處不凄涼。此句雖明寫景,卻暗含情,環境氛圍多悲戚之意。
(二)“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1、這樣的情境下,叫人如何能夠忍受這離別的痛苦!戀人在都門外長亭擺下酒宴給他送別,雖然有酒相送,但是也無心飲用,因為心中有百般留戀,依依不舍,難舍難分。但是人要留,船卻要開了“蘭舟催發”。“留戀處、蘭舟催發”這七個字以精煉之筆刻畫了典型環境與典型心理:一邊是留戀情濃,一邊是蘭舟催發,這樣的矛盾沖突何其尖銳。如何是好呢?
2、正因為如此,后面迸發出:“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這時應有千言萬語,為何卻無言了呢?
——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當登舟分別之際,兩個人手拉著手兒,含淚相視著,大約是想把心上人的面容身影再最后一次深深地印進記憶中去吧。此時此地,他們心里該有多少話啊,然而卻只是默默相對,誰也說不出一個字來,而他們相互真摯深沉的愛和內心極度的痛苦卻正是通過這彼此極力抑制著的無言的哽噎而得到了最大限度的體現。一個“竟”字,突出地強調了這種極為矛盾復雜的感情表達方式。“此時無聲勝有聲,一切盡在不言中。”古往今來戀人離別都是一樣的。
有人說這兩句“當屬離別之情的”。
這里通過“蘭舟催發”這個場景,抒發了作者不舍之情。
(三)“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1、除了寒蟬、長亭、驟雨、蘭舟,上闋里還有哪些景物?
——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2、三種景物與詞人離別的愁緒有何聯系?
——浩渺無際的江面上的粼粼水波與詞人心頭長時間難以排解的愁腸相似;
傍晚云霧濃重的特點與詞人心情的沉重壓抑相似;
楚地天空的空闊遼遠與愁緒的無邊無際相似。
詞人用比喻的修辭方法選取了三種有代表性的景物充分表現了離別的愁緒:如千里煙波般的綿長,如沉沉暮靄般的濃重,如楚地天空一樣無邊無際。
全句寫景,又全句寫情,詩人想到前路茫茫,自己將越走越遠,離心愛的人越來越遠,心越來越苦,愁思也越來越深。
通過上闋的學習,我們感受到了詞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請女同學帶著這樣的情感誦讀上闋。
(四)“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下面我們就要進入詞人想象的別后情景了。請男生一起誦讀下闋,讓我們感受一下別后的生活。
離別總是令人神傷。自古以來多情的人最傷心的是離別,更何況又逢這冷落凄涼的秋天,這離愁哪能經受得了!下片緊承上片的“念”字推展開去,泛論離愁別恨,“傷離別”點明這首詞的主旨。再用“更那堪”翻進一層,突出當秋而悲,甚于常情。離愁別緒不斷涌上心頭,只能借酒消愁,但是酒醒之后又會是何種景象呢?
(五)“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被明代詞評家賀賞稱這一句是“千古俊句”,那么這句俊在哪里呢?(四人一組討論,品讀)提示:切入點:什么時候看到的景象?哪些景象?
——俊在:
(1)“楊柳岸”、“曉風”、“殘月”三個典型意象組合在一起,引起讀者無盡的想象和遐思。寓情于景,融情入景,意在言外。“楊柳”、“風”、“月”這些本是自然界的景物,不少文人曾予以特殊意義,從《詩經》開始,“昔我往矣,楊柳依依”,就首開了詠柳寄情借柳傷別的先河。天下千樹萬樹,“長安陌上無窮樹,唯有垂楊管別離”(劉禹錫《楊柳枝詞》),“楊柳”成了送別的象征,古人往往于黎明時分踏上征程,送別也是在這個時候,韋莊就有“惆悵曉鶯殘月”(《荷葉杯》)的詩句,因而“曉風殘月”更見依依惜別之情。作者把楊柳、風、殘月這三件最能觸動離愁的事物集中成為一幅鮮明的畫面。這樣一幅凄清的畫面會使離人勾起對往事的回憶,深感眼前的孤寂、落寞,并渴望再次團聚,言外之意無窮。
(2)這幅畫面又是出現在一個特定時刻里——“酒醒”之后。句中的“醒”字,更提醒了兩個世界的存在——一個過去沉醉的熟悉;一個醒后對面的陌生。離人飲酒,為的是消愁,然而“舉杯消愁愁更愁”(李白詩句),更何況是在“酒醒”之后!試想,柳永此時不過是他離開心愛的人的第二天早晨,“執手相看淚眼”的圖景依然鮮明地留在心上,面對著眼前的凄清景象,而前路是“千里煙波”,他還要繼續前行,離自己心愛的人更遠,真是“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歐陽修詞句)啊!
(六)連綿不斷的愁包圍著詞人,詞人日后的生活將是“此去經年,應試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這兩句歷來被評為“余恨無窮,余味不盡”,你有沒有體會到這不盡的余味?請談談你的感受。
——學生談感受。
(1)作者設想了以后什么樣的情景?
——推想到離別之后慘不成歡的情景。
(2)為什么會是這樣一幅圖景呢?
——因為詞人深沉地感到即使有良辰好景值得欣賞流連,可也等于“虛設”,而千種情、萬種意又能向誰傾訴呢?以孤寂落寞之情收束全詩,既突出了前景渺茫,又表露出余恨無窮的哀怨。
五、歸納寫作特色:
1、融情于景的寫法:
2、虛實相濟
六、課堂小結:
經過一堂課的學習,我們對這首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讓我們和著錄音一起誦讀,去品味詩歌的意境,體會詩人的感情,欣賞這幅美麗的畫。
七、布置作業:
1、完成《贏在課堂》中《雨霖鈴》的內容。
2、準備字詞默寫
3、準備全詞默寫
4、預習《聲聲慢》
八、拓展:(時間允許的話)
讀完這首詞,讓我想到了當代人寫的一首歌——黃磊的《背影》。這首歌的意境與《雨霖鈴》有幾分相似。讓我們在歌曲中,去體會去品味吧。
附一:板書設計:
雨霖鈴
景情
寒蟬驟雨長亭悲戚
別時蘭舟不舍
(實)煙波暮靄楚天愁苦
1.鴛鴦
比喻不分離的情侶,恩愛的夫婦。如:“得成比目何辭死,愿作鴛鴦不羨仙。”(唐?盧照鄰《長安古意》)
2.鴻雁
鴻雁為大型候鳥,每年秋季南遷,它們結隊排成“人”字或“一”字秩序井然向南飛去。常常引起游子的思鄉懷親之情和羈旅傷感。如:“鄉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王灣《次北固山下》)
3.杜鵑
杜鵑,又叫杜宇,子規。相傳古代蜀國郡主望帝,名叫杜宇,因被迫禪讓給自己的臣子而隱居山林,思歸朝而不得,郁郁而終,化為杜鵑,叫聲凄切哀傷,聲如“不如歸去”。因杜鵑鳥口角鮮紅,人們又附會出“杜鵑啼血”之說。古典詩詞中的杜鵑往往和哀怨、思歸有關,是凄涼、哀傷的象征。如:
“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白居易《琵琶行》)借寫“杜鵑啼血”渲染江州的荒涼,表達自己被貶江州的哀怨之情。
4.丁香
指愁思。如:“自從南浦別,愁見丁香結。”(唐?牛嶠《感恩多》)
5.鷓鴣鳥
鷓鴣的鳴叫聲聽起來像“行不得也哥哥”,極容易勾起人們對旅途難險的聯想和滿腔的離愁別緒。如:“落照蒼茫秋草明,鷓鴣啼處遠人行。”(唐?李群玉《九子坡聞鷓鴣》)
6.寒蟬
秋后的蟬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蟬兒便剩下幾聲時斷時續的哀鳴了,可以說是命折旦夕。因此,寒蟬就成為悲涼的代名詞。如:“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宋?柳永《雨霖鈴》)渲染一種離愁別緒的氛圍。
7.烏鴉
如:“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馬致遠《秋思》)渲染秋日蕭瑟、肅殺的氣氛。
8.黃鸝(黃鶯)
它善于鳴叫,歌喉圓潤,啼叫宛轉,歌聲優美動聽。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杜甫《絕句》)因其寫春天之美,給人以明快之感,有力地烘托了詩人的歡樂之情。
9.燕子
春天的象征。如:“幾處早鶯爭暖樹,誰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錢塘湖春行》)通過對燕子啄春泥的描寫,渲染出一派融融春光,抒發了詩人對春天的熱愛。
10.月亮
思鄉的代名詞。如李白的《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表現了李白濃濃的思鄉之情。
11.折柳
折柳,多傳達惜別懷遠、思鄉之情。據《三輔黃圖?橋》記載:霸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折柳是漢代的“惜別風俗”。杜牧《獨柳》:“含煙一株樹,拂地搖風久。佳人不忍折,悵望回纖手。”
12.
作為傲霜之花,有人稱贊它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清高的氣質。屈原《離騷》中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詩人以飲露餐花象征自己的高尚和純潔。
13.梅花
梅花在嚴寒中最先開放,然后引出爛漫百花的芳香,因此梅花也同樣受到了詩人的敬仰與贊頌。陸游的《詠梅》:“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借梅花來比喻自己倍受摧殘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
14.松
松是傲霜斗雪的典范,自然是眾人謳歌的對象。李白的《贈韋侍御黃裳》:“愿君學長松,慎勿作桃李。”韋黃裳一向諂媚權貴,李白寫詩規勸他,希望他作一個正直的人。
15.蓮
由于“蓮”與“憐”同音,所以古詩中有不少寫蓮的詩句,借以表達愛情。南朝樂府《西洲曲》:“采蓮南塘秋,蓮花過人頭;低頭弄蓮子,蓮子青如水。”“蓮子”即“憐子”,“青”即“清”。這里是實寫也是虛寫,語意雙關,運用雙關的修辭,表達了一個女子對所愛男子的深深思念和純潔的愛戀。
16.蓮花
指純潔高尚的情操。如:“從來不著水,清凈本因心。”(唐?李頎《粲公院各賦一物得初荷》)
17.梧桐
梧桐是凄涼悲傷的象征。如:“梧桐更兼細雨,到黃昏。點點滴滴。”(宋?李清照《聲聲慢》)寄托了詞人凄涼的秋思。
18.梅子
以梅子的成熟比喻少女懷春。如:“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李清照《點絳唇》)
19.浮云
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
20.紅豆
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
楊柳岸,曉風殘月。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柳永『雨霖鈴·寒蟬凄切』
夏天,適合離別嗎?
我只知道,夏天適合考試--中考,高考……然后決定一個人的轉折點,有時候甚至是一生。
我只知道,這個夏天結束的那一刻起,我們會各奔東西,那都是一種叫夢想的東西在作祟。
“亦,記得以后每天要想我一次。”
“好啊!不過……我會每天想你兩次!”
EASY總是一本正經地對我說,我總是很爽快地回答。其實,又何止兩次呢?而是遠遠--遠遠--遠遠--超過兩次。
原來,保送不僅僅意味著先別人一步解脫,還意味著先別人一步離開。
記憶里。
也許講“記憶”還為時過早吧,但我只能這么說。
記憶里,EASY是一個每時每刻都洋溢著笑容的人。她很快樂?也許未必吧。但至少她快樂過,因為有很多事情值得她快樂。我相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