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免疫學基礎

      免疫學基礎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免疫學基礎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免疫學基礎

      免疫學基礎范文第1篇

      1本課程采用多媒體教學的優勢

      靜態圖片與視頻動畫結合,有利于調動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本課程包括“醫學免疫學”“醫學微生物學”和“人體寄生蟲學”等三個部分的內容,不僅教學內容抽象難懂、枯燥乏味,而且內容多而雜,要求學生掌握的內容非常多。但中醫藥院校的教學課時與西醫院校相比較明顯偏少,這對任課教師提出更高的要求,不僅要在有限的課時內講授更多的知識,而且要讓學生能夠聽懂、理解和掌握。傳統的教學模式以教師課堂講授為主,一些抽象的內容(如醫學免疫學部分的抗原、抗體、補體的概念非常抽象)不好理解,也很難形象地展示在學生面前。而多媒體教學的課件往往圖文并茂、動靜結合,通過將大量靜態圖片與動態視頻和動畫相結合、文字與語言相結合的方法,使枯燥的教學過程轉變為生動活潑的教學過程,極大地刺激學生的眼、耳、大腦等多種器官,學生很容易接受,加上展示過程生動形象,在課堂教學中可以充分活躍課堂氣氛,極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講授醫學免疫學的“補體系統”一章時,補體的激活過程非常抽象,為了便于學生理解,參照國外教學資源制作了補體激活的動畫過程,通過動畫形式展示三條補體激活途徑中從補體與激活物的結合開始,至C3轉化酶、C5轉化酶、膜攻擊復合物形成以及靶細胞溶解的完整過程,同時結合大量圖片對三條補體激活過程作了系統比較;在講授人體寄生蟲如鉤蟲、蛔蟲、鞭蟲和蟯蟲的生活史時,通過大量的視頻資料展示蟲體的生長發育與感染的動態過程等。通過圖片與視頻素材的綜合應用,使本課程的教學內容形象、生動,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與積極性,顯著增強了教學效果。靜態圖片與視頻動畫結合,有利于重點與難點內容的掌握與理解本課程“醫學免疫學部分”有許多內容如免疫球蛋白結構、MHC分子對抗原的提呈、T細胞與B細胞對抗原的應答過程、I-IV型超敏反應的機理等內容抽象難懂,運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往往難以將其講解透徹,而這些內容又是本課程教學的重點與難點,學生對其理解、掌握的程度與教學效果關系密切。因而在本課程的多媒體教學中,筆者借助大量靜態的平面與立體圖片,并結合相關的視頻對其進行詳細講授,學生通過直觀、生動的圖片和視頻輕松理解和掌握課程的重點和難點內容。如在講授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時,運用Ig平面及立體結構圖片,詳細講授其基本結構與功能分區,在此基礎上結合動畫講授解不同水解蛋白酶對Ig的作用部位及水解片段的生物學作用;在講授MHC分子對抗原的提呈作用時,通過網上下載的動畫將MHC分子對內源性和外源性抗原的提呈過程完整展示出來,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講解MHC分子的遺傳特點及其在臨床組織器官移植方面的應用;在講授T細胞與B細胞對抗原的應答過程時,通過大量的圖片和視頻顯示抗原的加工處理和提呈過程、處理后的抗原如何被T、B淋巴細胞識別結合以及T、B淋巴細胞如何活化、增殖和分化為效應細胞的具體過程,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結合動畫講授效應細胞如何發揮免疫效應和清除抗原異物的生物學作用,通過圖片、視頻和動畫的綜合運用,讓本來抽象難懂的免疫應答過程很容易被學生理解和掌握;在講授Ⅰ-Ⅳ型超敏反應時,運用大量圖片和視頻展示各個不同類型的超敏反應機理的要點和區別,如Ⅰ型超敏反應中大量IgE抗體的形成及其結合于肥大細胞和嗜堿性粒細胞導致機體處于致敏狀態是引起此類反應的關鍵,Ⅱ型超敏反應中自身抗體與靶細胞上抗原結合或自身抗體與抗原結合形成免疫復合物再吸附于靶細胞是引起此類反應的關鍵,Ⅲ型超敏反應中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復合物的形成、免疫復合物在毛細血管壁上的沉積以及通過激活補體所造成的組織損傷是此類反應發生的關鍵等。通過近五年的多媒體教學情況課堂調查結果顯示,超過83.8%的學生認為多媒體課件的應用大大提高了對本課程中重點和難點內容的掌握和理解。能夠提供大量的信息,豐富了教學內容,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由于多媒體課件的特殊表現形式,極大擴充了課堂教學內容的容量,除了課本知識以外,教師在制作多媒體課件時還可將與授課內容相關的靜態圖片、視頻、動畫、文本、聲音等各種素材加入到課件中,使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可以學到更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解決了傳統教學方式中教師花費大量的時間去板書,而學生獲取的信息量偏少的問題。如在講授細菌各論時,細菌的種類繁多,每種細菌都會涉及生物學性狀、致病性、免疫性、微生物學檢查以及防治原則等內容,要求掌握的知識點多而雜,而學生沒有臨床經驗和感性認識,導致學生在學習這些抽象知識的過程中難度很大。為了克服這一難題,在多媒體課件中將每種細菌感染所引起的典型臨床表現圖片放在課件的首頁,然后應用一個典型病例,通過圖片展示病人的主訴、病史、癥狀、體征,再提出相關診斷和治療方面的問題,就可牢牢抓住學生的好奇心;在此基礎上再講授細菌的基本知識和理論,讓學生在問題的基礎上去學習理論知識,就可保證學生在學習時不再感覺枯燥乏味,而是積極學習解決問題的辦法。利用多媒體課件開展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課程教學,不僅保證了課程重點和難點的教學效果,而且讓教師有時間、有機會在課堂上講授本課程的新知識、新理論和新技術等。通常來講,專業教科書和教材的出版周期較長,不能及時將學科的一些新知識、新成就和新進展寫進教材,加上教學課時的限制和不足,教師沒有時間將這些新知識傳授給學生。而多媒體課件的制作靈活多變,通過將這些知識插入相關內容的多媒體課件中,就可很方便地介紹給學生。如2010年下學期上課期間,正值“甲型H1N1流感病毒”從美國開始流行,筆者從英特網上收集、整理了大量的有關“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圖片、視頻等素材,并運用這些素材生動形象地向學生講解了當時國內外“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流行情況、傳染源、常見傳播途徑、實驗室與臨床診斷標準、防治原則及中醫藥抗流感病毒的作用特點。通過將這些最新研究結果的引入,不僅激發了學生學習本課程的積極性,同時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加強了醫學生的責任感,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2多媒體教學的不足

      多媒體教學是現代教學手段的標志,在中醫藥教學活動中多媒體教學手段的應用提高了中醫藥院校學生學習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課程的熱情,保證了教學質量,也體現了多媒體教學在教學過程中的優勢。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對多媒體的使用不科學,也會給中醫藥教學活動帶來不利的影響。筆者認為在多媒體教學過程中容易出現的問題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多媒體課件的制作質量差。

      課件制作的質量直接影響到教學質量和效果,有些課件直接將原來板書在黑板上的內容輸入電腦,只是簡單地將多媒體屏幕當成黑板來使用;有的教師只是盲目追求多媒體課件畫面的美觀,而忽視了基本的教學內容,雖然能夠吸引學生,但是重點不突出,要掌握的內容沒有充分展示出來,影響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有的教師在制作多媒體課件的過程中,將所有的書本內容都羅列到多媒體課件中,導致在教學過程中重、難點不分。由于受到時間的限制,導致在教學過程中部分教師只能照本宣科,學生沒有時間做筆記,甚至幻燈片還沒有看清,教師就播放下一張,結果學生一頭霧水、頭暈目眩。因此,教師應依據本課程的教學大綱,把握重點和難點內容,以教材為藍本來制作多媒體課件,精煉教學內容,突出重點內容。課件采用的圖片、視頻資料要清晰,動畫要簡潔了當,素材補充應以教學重點、難點為主。

      2)忽略教學過程中的互動,影響課堂教學質量。

      教師要明確一點:多媒體教學只是一種輔助教學手段,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突出教師的主導作用。有的教師在應用多媒體課件教學時,過度依賴多媒體課件,對教學內容不熟悉,把臉轉向屏幕,照著幻燈片把內容讀出來;有的教師坐在電腦前,看著幻燈片宣讀,板書很少,與學生基本沒有交流,忽略師生之間的互動。這一點在各高校的多媒體教學檢查中均發現有類似現象。因此,在進行多媒體教學時,教師首先要熟悉教學內容,把握教學重點,在此基礎上注意采用多種教學方法來活躍課堂教學氣氛,加強與學生的交流。如幻燈片的切換速度,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反映情況進行適當調整,可以通過口頭語言和肢體語言與學生互動,遇到重點、難點內容要提醒學生,要講透,同時要在黑板上進行板書等。

      3結語

      免疫學基礎范文第2篇

      國家規定中職學校滿三年的應屆護理專業畢業生,完成實習8個月,就可以參加當年的全國護士執業資格考試(下文簡稱為護資考試) ,取得護資考試資格證明,方可從事護理工作。可見護資考試對護理專業畢業生的重要性。

      護資考試大綱明確規定,考試模塊主要包括與護理工作密切相關的醫學基礎知識、護理專業知識和技能以及與護理工作有關的社會醫學、人文知識。其中,與護理工作密切相關的醫學基礎知識部分的考試內容包括免疫、醫學微生物和寄生蟲,即病原生物免疫學基礎的學習內容。可見深入學習病原生物免疫學基礎,在護資考試中具有重要作用。為了提高中職護資考試通過率,病原生物免疫學基礎的教師應積極分析護資考試大綱、剖析護資考試真題、研究相應的教學對策。

      二、分析護資考試大綱,剖析考試真題

      認真學習近三年護資考試大綱,且研究2014 年、2015年、2016年護資考試統一試題。試題分為兩個科目,即專業實務和實踐能力,2014年每個科目題量各為 135 題,2015年、2016年每個科目題量各為 120 題,全部為選擇題,考試題型有 A1、A2、A3、A4四種題型。對試題內容的知識點在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中直接和間接所占分值進行了分析。

      1.護資考試情況變化

      (1)時間縮短。時間將由150分鐘縮短為120分鐘,將要縮短為100分鐘。

      (2)題量減少。由135道減為120道,但在護士考試大綱中明確規定“每個科目題量為120~160道”。

      (3)各題型內容中,病例分析題是考試的主力軍。

      (4)考核側重點的變化。基礎知識比例有所下降,而護理倫理與法規、護理禮儀與人際溝通的比例明顯增加,側重實際應用能力的培養和考核,使用人機對話考試方式。這些內容與護士的具體工作息息相關,體現了以人的健康為中心的發展理念。這就要求學生們在學習時切忌死記硬背,一定要理解理論知識,靈活運用。

      2.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約占分值

      三年護資考試中,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直接和間接涉及的知識點所占的分值約為:2014年專業實務占26分,實踐能力占28分;2015年專業實務21分,實踐能力占22分;2016年專業實務占31分,實踐能力占27分。由此深知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知識的重要性。

      三、結合考題,分析實情

      根據護資考試大綱,高等院校和中職學校的護理畢業生參加標準一致的護資考試,這對中職學生而言,難度是顯而易見的。

      1.護資考試難度加大

      在專業實務和實踐能力這兩個考試科目中,尤其是從2016年人機對話試點考試情況來看,護士資格考試內容變化很大。考試方式不同于原先直截了當的知識點考查,更傾向于知識的臨床實踐運用,最突出的表現就在于病例分析題增多,輔以少量考查概念的A1型題。

      2.學校的生源情況

      現在的問題是中職學校生源質量下降。中等職業學校招生難,為保證數量,降低門檻,初中生不管分數高低都可上,雖有了生源但學生綜合能力差,基本上是初中“被遺忘的一群”“混天的一族”了。學生“聽不懂”“學不會”,不僅基礎差,而且學習習慣不好,教學難度很大。

      3.護資考試真題中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的相關內容

      研究護資考試近三年的真題,出現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知識點較多的是:細菌的外界環境和細菌的致病性;免疫學中超敏反應、人工自動免疫和人工被動免疫有直接和間接考題;常見病原菌化膿性球菌所致疾病出現概率比較高,破傷風梭菌和結核分枝桿菌考點多;常見病毒中呼吸道病毒和腸道病毒都有,甲肝病毒、乙肝病毒、人類免疫缺陷病毒的傳染源、傳播途徑和致病性,還有狂犬病病毒、乙型腦炎病毒、輪狀病毒的相關知識;寄生蟲章節考點是蛔蟲和溶組織內阿米巴。

      四、對策

      為提高護資考試通過率,基礎醫學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的教師應積極探討教學對策。

      1.全校一盤棋,強化護資考試通過率的重要性

      首先是校領導重視,教師才有狠抓護考的熱情,學生才有備考的動力,從而提高護考的通過率,提高學校的知名度,為招生宣傳增加資本。病原生物與免疫學基礎的教師集體學習護資考試內容,加深對執業考試的認識和理解;和臨床科室老師進行知識的交流,增加護資考試的臨床資料;圍繞護資考試這一指揮棒進行教學改革,與護資考試早早接軌,提升護資通過率。

      2.根據護資考試內容,調整教學大綱,重新構建教學內容

      學習護資考試大綱,分析近三年護資考題內容,及時調整教學大綱,加強消毒滅菌等外界環境對細菌影響章節的內容,免疫學基礎重點在超敏反應和免疫學防治,常見病原菌的重點為細菌的致病性。注意教學內容與護資考試內容的相關性,在課堂中加大人文知識的滲透,重新構建教學內容,保證教學內容的適用性。

      3.多種教學方法靈活使用,提高學生知識掌握能力

      面對基礎知識薄弱、學習習慣不好的學生,為了讓這些學生掌握知識,教師在課堂中要多種方法并用。

      首先,運用護資考試真題導入,引起學生對教學內容的重視。

      如講授結核分枝桿菌時,應用2016年真題。

      例1:我國縮窄性心包炎最常見的病因是

      A.創傷 B.腫瘤 C.結核菌感染 D.化膿性細菌感染 E.非特異性感染

      答案:C

      例2:共用題干

      患者男,43歲,開放性肺結核,咳嗽、咳痰1周入院。

      作為隔離病區的護士在護理該患者時,應明確該病的傳播途徑是

      A.直播接觸傳播 B.間接接觸傳播 C.消化道傳播

      D.共同媒介傳播 E.空氣傳播

      答案:E

      對于該患者的護理措施,正確的是

      A.必須單間隔離 B.家屬可以隨意探視

      C.患者離開病房應該不受限制 D.注意開門開窗使病室內空氣流通 E.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必須消毒后方可丟棄

      答案:E

      使用真題引起學生高度關注,學生用心聽講,扎實掌握了結核分枝桿菌的相關知識。

      其次結合臨床知識,使微免基礎與臨床知識緊密相連。強化微免基A知識與臨床的緊密結合,比如在講Ⅰ型超敏反應時提出問題:為什么在給病人用青霉素前必須做皮試?皮試多長時間觀察結果?皮試結果可以用注射青霉素,但注射青霉素后還要在醫院內觀察多長時間才能離開,為什么?這樣不僅提高了學生學習興趣,而且使學生加深了對理論的理解,輕松地掌握了教學的重點、難點。多種教學方法并用,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知識的動力,又促使學生牢記了知識。

      4.改變考試形式,提高學生適應能力

      免疫學基礎范文第3篇

      關鍵詞: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專業;《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02-0279-02

      《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包括了醫學免疫學、醫學微生物學和人體寄生蟲學等三門學科的知識。國內絕大多數中醫藥院校都將它作為中醫藥專業學生的一門專業必修課,凸顯其重要性。本課程是一門十分重要的基礎課程,同時也是橋梁課程,與中醫藥臨床聯系十分密切,可作為中西醫結合的紐帶,有助于中醫藥專業學生對現代醫學的掌握和對傳統醫學的繼承和發揚。早在三千多年前《黃帝內經》中就有記載“正氣存內,邪不可干”。這從理論上奠定了中醫學與免疫學緊密聯系的基礎;中醫外感病邪的癘氣往往與醫學微生物學的細菌、病毒和真菌的感染有關;西周時期的《周禮?疾醫》里描述“四時皆有疬疾”,而“秋時有瘧寒疾”,其中描述的瘧寒疾即是人體寄生蟲學的瘧疾。而且,隨著現代醫學發展和中醫藥研究的廣泛開展,科學工作者發現某些中藥具有很強的免疫調節與免疫增強的功能,可以保護免疫器官、滋養免疫細胞、調節增強免疫分子的活力,發揮抗感染、抗腫瘤等多種免疫作用。目前,中醫藥界已經從多種中草藥中提取出具有廣泛免疫作用的多糖,比如,甘草活性多糖具有抗感染、抗腫瘤的作用,還可廣泛調節免疫功能,增強免疫活性,從根本上強身抗病,延緩衰老,健康長壽。從這些文獻的記載可以看出,中醫藥與《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課程的聯系十分密切。因此,中醫藥專業特別是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專業學生掌握好《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的理論知識和相關的實踐技能,對于本專業學生未來學習中醫內科學和將中西醫有機結合會奠定良好的基礎。

      一、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專業《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的教學現狀

      通過對國內中醫藥院校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專業和相關專業《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課程的教學情況調查,我們發現在本課程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方面存在諸多問題。一是由于中醫院校學生要學習的科目多,學校教務部門在課程安排和設置上傾向于以中醫學科和中藥學科為主,而《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作為一門西醫基礎課,往往不能引起學校和學生的足夠重視,加之在一些中醫院校,很多專業都是將這門課作為考查課或選修課,因而不少同學都認為學習這門課程對以后的臨床實踐用處不大,因而學生學習本課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普遍不高;二是中醫院校內西醫基礎課的課時數普遍不足,對于《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課程,大部分中醫院校的中西醫結合專業都只安排了60~72學時的教學學時(其中理論教學60~64學時,試驗教學8~12學時),部分專業(如護理學專業)僅安排了48學時,而在西醫院校中,臨床醫學專業和相關的臨床專業都將本課程拆分為《醫學免疫學》、《醫學微生物學》和《人體寄生蟲學》等這三門課程,往往安排的180~210教學學時。從學時安排上來看,中醫院校《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課時數的嚴重不足使得本課程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往往不能充分展開,而《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又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課程,與臨床醫學各課程的聯系緊密,因而是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橋梁學科。本課程中醫學免疫學、醫學微生物學以及人體寄生蟲的理論和基本技能在疾病診斷、預防和治療方面往往需要大量的實驗教學才能得到理解和掌握。然而在本門課程的實驗教學學時安排方面,中醫院校由于受課時安排不足的限制,往往僅僅安排12~16學時的實踐教學,與西醫院校安排的60~80學時的實踐教學相比,僅為其五分之一,這使得本門課程的實踐教學環節嚴重受限,極大地影響了學生對醫學免疫學與病原生物學知識的理解和全面掌握。然而,期望像西醫院校那樣大規模增加《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教學的課時也不現實,這對于中醫藥院校的學生而言勢必會大大增加他們的學習壓力。因而要在較少的實驗學時安排下提高《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的教學效果,對《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課程的教學改革就勢在必行。

      二、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專業《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教學改革的反思

      1.確定課程定位,強化教學理念。隨著社會對高素質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專業人才需求的增加,《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的課程功能應從原有的知識定位向著知識、技能和創新并重的定位轉變。

      2.加強教材建設,優化教學內容。教材是學校教育的經典,是課堂教學的范本。以中西醫結合專業培養目標為導向,重新構建教材體系、優化教學內容,重新編寫和出版供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專業教學使用的教材。

      3.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綜合素質。高素質的中西醫結合臨床醫生工作人員除應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外,還應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人文素質。

      4.基于綜合性和創新性試驗,加強學生實踐操作技能和創新意識培養。目前醫學院校開展的實驗多為驗證性實驗,即由老師設計好,由學生按一定的程序實施讓學生直接觀察,由此來驗證課堂所學理論。這種傳統的、單一模仿式的實驗教學,難以激發學生對實踐課的學習興趣及創造熱情,缺乏開拓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忽視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國內大多數中醫藥院校開設的《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實踐教學多是以驗證性實驗為主,而我校目前開設的《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實踐教學也是如此。如:玻片凝集試驗、補體溶血反應、病原微生物形態與結構觀察、細菌代謝產物的鑒定等,而綜合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開出率低;有些實驗內容簡單,實驗方法落后,已經不能夠適合于臨床和科研應用,如:單向瓊脂擴散法、雙向瓊脂擴散法5]。因而,改革實踐教學的內容和教學方式意義重大。目前,綜合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在實驗教學改革、培養具備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人才方面應用廣泛。所謂綜合性實驗是指實驗內容涉及本課程的綜合知識或與本課程相關課程知識,讓學生綜合運用所學專業知識而完成的復合性實驗。綜合性實驗所涉及理論知識多,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像驗證性實驗那樣單一,要求的是要有綜合能力。因而,對學生的要求比較高,學生不僅要掌握本課程的相關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而且還要熟悉其他相關課程的知識,這有助于學生將學過的知識體系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綜合運用各種知識來達到實驗既定的目的和要求,變學生的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極大地促進實驗教學的效果。每次實驗教師抽取一個小組對當前實驗進展情況進行匯報,提出所遇到的問題,學生一起討論給出解決方案。通過小組式教學能有效地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加深對知識的理解,拓寬思路,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在設計性實驗過程中,學生要選擇使用的實驗材料,要自己配好試劑,實驗的儀器要調整,操作、記錄、結果分析等均由自己獨立完成,其中每一步驟對學生來說都是全新的,充滿挑戰,容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生通過設計性實驗的完成,不僅提高了查閱文獻的能力,而且學到了傳統教學中不做或由教師代做的許多實驗方面的技能,對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會有很大的提高。設計性實驗能使學生養成獨立的分析、動手、反思、創新的精神,對培養科學研究的能力和應用型能力有很重要的作用。

      基于中醫藥院校《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課程教學的現狀,我們未來擬將綜合性實驗和設計性實驗的實踐教學模式引入本課程試驗教學,通過改進實驗內容、改變實驗考核方式等一系列改革,探索其在提高中西醫結合臨床醫學專業《免疫學基礎與病原生物學》教學效果方面的作用,為培養具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中醫藥合格人才提供思路和借鑒。

      參考文獻:

      [1]羅晶,劉艷明.中藥學專業微生物學教學新模式的研究與實踐[J].微生物學通報,2008,35(8):1235-1238.

      [2]諸欣平,蘇川.人體寄生蟲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3.

      免疫學基礎范文第4篇

      后基因組時代,網絡提供了豐富的生物信息資源,網絡資源已成為教學內容必要的補充。筆者結合免疫學知識的講授,介紹相關的網絡免疫數據庫page=immunology)。網絡資源的利用,延伸了課堂教學,開闊學生的學習思路,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例如,在介紹免疫分子的同時,介紹國際免疫遺傳信息系統,IMGT,)[12]。這是一個綜合性免疫學數據庫,收集了人和其它脊椎動物的免疫球蛋白(Ig)、T細胞受體(TCR)、主要組織相容性復合體(Majorhistocompatibilitycomplex,MHC)、免疫球蛋白超家族(IgSF)、HMC超家族(MhcSF)、免疫系統相關蛋白。筆者讓學生在課后練習通過搜索IMGT結構數據庫,獲得Ig和MHC的二級與三級結構圖、Ig-抗原肽復合物和MHC-抗原肽復合物的三級結構圖。通過這些練習,幫助學生認識免疫分子如何與抗原相互作用。又如,講抗原表位時,介紹了一些免疫表位數據庫如免疫表位數據庫。IEDB數據庫不僅收集了已發現的所有B細胞表位和T細胞表位,而且提供免疫表位預測與分析服務。表位的準確預測對獲取基于表位的高效抗體至關重要。筆者讓學生在課后用IEDB網站預測蛋白質抗原表位。

      免疫學原來很精彩

      免疫學具有一定的理論深奧性、抽象性,素來被學生認為比較難學。后基因組學內容的補充,無疑使學生對免疫學的理解更加困難。照本宣科式的講授方式是后基因組時代免疫學教學方法中的大忌。筆者通過采用講故事、形象化講解、探索過程的介紹、將免疫學知識與日常生活中的事物關聯等方式,激發學生對免疫學知識的學習興趣和對免疫學研究的激情,并加深學生對免疫學知識的理解。同時,注重學生科學精神的培養與科學素養的提高。講故事式授課筆者在授課時,采用類似講故事的方式,以環環相扣的問題引出各種涉及到課堂教學的內容。這些問題猶如一個個懸念,使學生聽起來有所期待,并激發他們思考。這種不斷提問、循序深入的方式增加了師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緩解了以往填鴨式教學造成的學生課堂注意力無法持續集中、易疲倦的心理狀態。下面以MHC為例說明。MHC是免疫學中難以理解但非常重要的概念。筆者在授課時將MHC的發現、生理功能、結構的研究等內容以時間為主線,采取講故事的方式講授MHC。早在20世紀初就已經發現組織不相容現象,即同一種屬不同個體間組織移植會產生排斥反應。那么,MHC基因是如何發現的?MHC基因的發現,得益于免疫遺傳學的發展。1936年,P.Gorer在小鼠移植瘤研究中發現了血型抗原Ⅱ,并發現該抗原與移植瘤移植排斥反應有關。Gorer將該抗原稱為H-2抗原。1948年,G.C.Snell發明了人工培育同類系小鼠(Congenicmice)的方法,并用同類系小鼠確定了小鼠MHC基因座在染色體上的位置。不久,Gorer從英國Lister研究所不遠萬里來到Snell所在的美國緬因州Jackson實驗室,利用Jackson實驗室提供的近交系小鼠(Inbredmice)確定了H-2基因座在染色體上的位置。Snell意外地發現,小鼠MHC基因座與H-2抗原的基因座竟然是一樣的,因此稱小鼠主要組織相容性基因座為H-2。1958年,J.Dausset在人白細胞上發現了與小鼠H-2具有同樣功能的人類的白細胞抗原,并命名人MHC為人白細胞抗原(Humanleukocyteantigen,HLA)。介紹MHC的發現后,順理成章地介紹小鼠及人的MHC的分布、結構、定位、遺傳特點。MHC是在組織器官移植的研究中發現的,但是組織器官移植是一種非自然現象,那么,MHC的生理功能究竟是什么呢?MHC基因復合體在適應性免疫應答中起重要作用。MHC遞呈抗原肽激活T細胞的證據,最初來自于B.Benacerraf的研究。1963年,Benacerraf發現了免疫應答的基因(Immuneresponsegenes,Irgenes)。Ir基因與MHC基因座緊密連鎖,并編碼Ⅱ類H-2分子的α和β鏈。進一步研究發現Ir基因參與向輔T細胞遞呈抗原,并在輔T-B細胞相互作用中發揮重要的作用。此外,MHC對細胞毒性T細胞(CytotoxicTlymphocyte,CTL)的抗原識別功能起限制性作用,稱為MHC自身限制性。那么MHC自身限制性是如何發現的呢?1974年,兩位博士后研究員R.M.Zinkernagel和P.C.Doherty在澳大利亞國立大學Curtin醫學院邂逅相遇,因興趣相投,決定合作研究T細胞對病毒的特異性。他們發現病毒感染小鼠后,激活的CTL不能殺傷未感染或被不同病毒感染的小鼠。此外還意外發現CTL只能殺傷帶有相同H-2單體型的病毒感染細胞,而不能殺死感染同一種病毒但帶有不同H-2單體型的靶細胞。這是由于H-2基因型控制了T細胞的抗原特異性。那么,MHC的特異性是如何決定的呢?1987年,P.J.Bjorkman等首先借助X射線晶體衍射技術弄清了人Ⅰ型MHC分子HLA-A2的立體結構。例如,在介紹抗體之前,先介紹抗體研究過程中一系列震撼人心的發現:1890年,E.A.vonBehring成功用含有抗白喉毒素的動物血清治療白喉,開創現代血清療法的先河;1897年,P.Ehrlich提出了抗體與抗原相互作用的側鏈理論假說;20世紀20年代,M.Heidelberger和O.Avery發現抗體是蛋白質及抗原能被抗體沉淀;1937年,A.Tiselius發明了電泳技術,并通過電泳方法證明了抗體活性是存在于丙種球蛋白(γ球蛋白);1948,A.Fagreaus發現抗體是由B細胞產生的;1957年,F.Burnet提出了抗體形成的克隆選擇學說;1959年,G.Edelman和R.Porter解析了抗體的基本結構;1975年,S.Tonegawa從基因水平闡明抗體多樣性的遺傳學基礎;C.Milstein和G.Kohler發明了單克隆抗體技術,證實了Burnet的一個細胞克隆產生一種特異性抗體的假說。這些重大事件,見證了人們對抗體認識的不斷深化、不斷完善的過程。圍繞這些重大發現,我們不光看到了大師們敏銳的觀察力、豐富的想象力、強烈的懷疑和批判精神、震撼的創造力,也看到了大師們的冒險與探索精神。正是通過無數次艱難的探索,才建立了免疫學完整的知識體系,并造就了免疫學研究的輝煌。筆者認為,傳授科學知識固然重要,但介紹人類探索科學奧秘的過程也非常重要。因為通過介紹知識探求過程,可以讓學生感知科學探索歷程的艱辛與漫長,對培養學生探索和創新精神、提高科學素養有積極作用。在講免疫學知識探索過程時,還介紹了獲得諾貝爾獎的免疫學研究成果。自從1901年Behring第一個獲得免疫學諾貝爾獎到2011年B.A.Beutler,J.A.Hoffmann和R.M.Steinman獲得第111界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免疫學研究一共創紀錄地十七次獲得了諾貝爾獎。通過介紹免疫學領域諾貝爾獎獲得者及其主要成果,讓學生了解免疫學的探索是一個充滿巨大挑戰與機會的領域,同時讓學生感受到探索科學奧秘的樂趣和喜悅,從而激勵學生從事免疫學研究的激情。與日常生活關聯對與日常生活相關的知識,學生自然感到比較貼近,學起來也有興趣。因此,授課時,注重將免疫學知識與學生生活實際相關聯。這是比較容易做到的,因為沒有一門基礎課像免疫學那樣與人體的健康密切相關。例如,免疫細胞的介紹比較枯燥無味。為了提高興趣,介紹血常規化驗單,讓學生明白掌握免疫細胞的分類與功能對看懂血常規化驗單有幫助。又如,介紹Ⅱ型超敏反應前,先提出:新生兒黃疸與新生兒溶血癥是怎么回事?并指出,要揭開新生兒溶血癥的秘密需要學習Ⅱ型超敏反應發生機制。又如,如果直接介紹MHC,學生可能會感到陌生,但對器官移植的排斥反應比較熟悉。因此在講MHC前,先提問:器官移植的排斥反應是怎么回事?并指出接下來講授的內容就是為了幫助學生從理論上理解這個現象。這樣,激發了學生學習MHC的興趣。

      小結

      免疫學基礎范文第5篇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在接觸平面幾何之前,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更多地是接觸一些數字信息,但是在學習平面幾何的過程中,學科內容就由以前的數逐漸向形過度,再加上在平面幾何中會涉及到大量的概念定理,很多學生一時之間難以接受這些變化,如果再加上一些教師在平面幾何教學中對于教材的駕馭能力有限,采取的教學方式不科學,這種種的因素都會導致學生對于平面幾何缺乏興趣,因此,教師要想搞好平面幾何教學工作,首先要做的就是激發學生對于平面幾何的興趣,平面幾何是一種數形結合的數學知識,因此,各種圖形在學習幾何的過程中占據著很大的比例,而幾何知識中的很多圖形我們都可以在現實找到其原型,因此,教師在進行幾何教學的時候就可以充分利用幾何學科這一特點,盡量地做到把幾何知識同生活實際相結合,同時教師也可以改變過去只是用耳朵聽、用眼睛看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勤于動手,做到邊動手邊學習,在自己的實踐活動中來掌握知識,例如,我在講到“勾股定理”的內容時就事先讓學生準備四個大小一樣的兩直角邊不等長的直角三角形,然后讓學生在課堂上把這四個三角形拼成一個正方形,這樣很多學生在拼出了一個正方形以后感到既有趣又新奇,并且在拼接圖形的過程中,學生也能夠活動一定的新知,這樣這種學習的過程就不再同于以往那種枯燥的理論性很強的教學,這樣的課堂很顯然更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二、重視平面幾何的概念教學

      很多學生之所以學不好平面幾何,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平面幾何中各種紛繁的概念,概念是數學之本,我們要想學好數學這門學科首先就要牢固掌握數學概念,然而,很多教師在進行平面幾何教學活動時對于概念教學卻缺乏足夠的重視,很多教師認為學生只需要把各種幾何概念背熟、記住就可以了,而不會深究學生到底有沒有掌握概念中的深層含義,這樣就導致很多學生在學習了幾何以后對于很多幾何概念還是一知半解,而一旦在做題目的過程中遇到一些稍微復雜的問題就會無從下手或者出現錯誤,因此,我們要想提高平面幾何教學質量,首先就要重視概念教學,不但要在講授概念的過程中科學地表述概念、分析概念,并且還要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例如,可以讓學生根據概念畫出相應的圖形,并找出各種不同的例子加以運用等,同時為了加強概念的運用能力,教師還要通過不斷的練習來鞏固概念,提高概念的實際運用能力。

      三、注意培養學生一定的作圖能力

      平面幾何本身就是一門數形結合的學科,在平面幾何中包含大量的圖形,培養學生認識、利用以及做出圖形也是我們進行平面幾何教學活動的重要目標,因此,在平面幾何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一定的作圖能力,只有做出了規范準確的圖形,這樣才能進行接下來的學習和解題工作,例如,學生在做平面幾何題目的時候,常常會遇到一些需要自己添加輔助線的題目,而這個時候,輔助線添加的合適與否往往直接決定著做題的結果,因此,具備一定的作圖能力也是學好平面幾何的一個重要前提條件。

      四、重視幾何語言的使用

      任何一門學科都有自己一套獨特的學科語言,平面幾何當然也不例外,在進行幾何教學的過程中,教師一定要注意幾何語言的科學使用,例如,在幾何學科中有很多的概念、定理、公式等,他們往往就是用幾何語言加以描述的,學生首先要能聽得懂這些幾何語言,其次,還要學會運用這些幾何語言,這樣才能夠為以后的學習掃除語言障礙。

      五、重視在幾何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論證能力和發散性思維

      在幾何教學中,其中有相當一部分的知識是一些關于推理論證的內容,尤其是到了初二、初三階段,很多學生在作證明題目的時候有著嚴格的證叫過程,多說一點或者少說一點都可能出現重大的錯誤,因此,我們在幾何教學中一定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嚴密的邏輯論證能力,在學習之初就讓學生養成嚴謹、科學的學習習慣,除此以外,在幾何學習中,經常會遇到一些一題多解的題目,這個時候,我們就要抓住這個機會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這樣,學生的綜合能力才能不斷地獲得提升。

      六、適當引入多媒體工具進行教學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久久区| 亚洲AV无码专区在线观看成人 | 亚洲区小说区激情区图片区| 亚洲国产精品xo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AV无码AV男人的天堂 | 狠狠入ady亚洲精品| 亚洲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四页| 亚洲国产精品自在自线观看| 亚洲精品人成网线在线播放va |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综合色在线婷婷| 亚洲av无码无在线观看红杏| 亚洲成AV人在线播放无码| 亚洲AV人人澡人人爽人人夜夜|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美女| 亚洲国产一二三精品无码|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不卡 | 亚洲精品无码mv在线观看网站| 亚洲精品无码乱码成人| 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乱码在线观看 | 亚洲AV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AV日韩AV永久无码下载| 久久久久亚洲AV无码专区网站 | 亚洲综合区小说区激情区| 国产啪亚洲国产精品无码| 亚洲免费在线视频观看| 亚洲AV无码乱码麻豆精品国产| 亚洲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 亚洲AV成人无码网站| 亚洲国产一区视频|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无线码二区 | 久久青青草原亚洲av无码app| 中文字幕亚洲综合久久| 亚洲人成人77777网站不卡| 亚洲高清有码中文字| jzzijzzij在线观看亚洲熟妇| 亚洲日韩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不卡| 亚洲VA综合VA国产产VA中| 亚洲精品专区在线观看| 国产v亚洲v天堂无码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