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以課堂為話題的作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多媒體;課堂作文;有效應用
中圖分類號:G633.3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3)09-0040-02
每到作文時,學生往往是皺眉頭,咬筆頭,遲遲無從下手。老師盡管費心講,勞心批,但收效依然甚微。如何讓學生由怕寫、不會寫到愛寫、善寫作文呢?多媒體的有效運用猶如一股春風,給課堂作文教學注入無窮的魅力。它不僅可以使老師的教事半功倍,而且在潛移默化中,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作文,筆下生花。
一、激發興趣,點燃學生的寫作熱情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心理學研究表明,在愉快而和諧的教學氣氛中,學生心情舒暢,大腦皮層處于興奮狀態,接受信息處理信息迅速而敏銳,能積極參與教學過程,進行創造性學習。作文教學更是如此。教師如果不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任你講得口干舌燥,任你講得精疲力竭,學生卻似一潭死水,“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多媒體集圖、文、聲、影于一體,形象直觀, 能將課堂教學引入全新境界。在多媒體教學環境下,教師可充分調動學生情感,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創設最佳學習氛圍,點燃學生寫作的熱情。
如在指導《美在我身邊》習作時,我讓學生帶上數碼相機,親自去發現身邊的美。學生有的定格了自然界的花燦爛開放的那一美景,有的定格了同學撿起地上垃圾的那一瞬間,有的定格了大街上義務獻血車旁,獻血的姑娘那如花的笑靨……我把他們自己拍攝的照片配上音樂,制成演示文稿。上課時,利用多媒體展示學生的“作品”。這樣,學生的興奮點被調動起來,寫起文章來自然也有話要說。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只有興趣被激發出來了,寫作熱情才會被點燃。
二、再現場景,激發學生的寫作靈感
“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荀子的話充分闡釋了“聞見”是教學的基礎。多媒體教學能有效地化抽象為具體,激發寫作的靈感和創造的火花,為學生營造一個色彩繽紛、聲像同步、動靜結合的學習情境。它可以把鏡頭定格在需要仔細觀察描寫的部分,引導學生留住轉瞬即逝的情感浪花;可以清晰地再現記憶中模糊的場景,幫助學生重拾一幕幕久遠的溫馨記憶……
如在“愛我家園”為話題的作文時,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天藍、碧水、花紅、柳綠的畫面,以及在這樣的環境下人們無憂無慮、自由自在地生活的場景。讓學生盡情感受美好的大自然,感受人們在美好環境下,舒適安康的幸福心境。之后播放數組地球遭受破壞、環境嚴重污染的畫面:灰灰的天空中,恣無忌憚橫竄的黑煙;烏黑的河水里,漂著奄奄一息的小魚;平整的地面上,無緣無故出現的天坑……以及沙塵暴肆虐區,人們痛苦不堪的生活畫面。前后畫面的對比,形成強烈的感官刺激,并在此基礎上,讓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學生在視聽感官的直接作用下,真情自然濃聚于胸,不吐不快。這樣,寫作的靈感自然就會被激發出來。
《文心雕龍》云:“情者,文之經。”“文章之作,在乎情性。”此時,憑著至誠至情發出的心靈之音,怎能不打動讀者?
三、積累素材,滋養學生創作蓓蕾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寫文章更是如此。要想寫出好文章,學生平時只有“厚積”,備足“米”,寫作時才能“薄發”,做出可口的“飯”。現在的學生,由于自身閱歷有限,平時課業繁重,很難進行課外閱讀,寫作素材積累有限,以至對寫作望而生畏。多媒體的運用,可以讓學生在有限的課堂內,積累大量的寫作素材。
如在以“堅守”為話題的作文訓練課上,教師可以提前搜集相關人物的資料:莊子“寧其生而曳尾于途”,對自由的堅守;陶淵明辭官歸隱后“采菊東籬”,對高潔人格的堅守;蘇軾“揀盡寒枝不肯棲”,對良知的堅守;蘇武寧可“渴飲雪,饑吞氈”,也不愿投降匈奴,對愛國信念的堅守;劉姝威,面對恐嚇信毫不畏懼退縮,對職業道德的堅守;楊善洲,退休后義務植樹22年,對人民熱愛的堅守……并把這些人物的資料,并配上相關插圖,制成課件。這樣,學生借助視覺、聽覺,在短時間內積累、掌握了大量的相關素材。
“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多媒體憑借大容量,為學生創作蓓蕾的綻放提供了豐富的養分。
四、修改作文,提升學生的潤文能力
“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傳統的作文批改,至少花費教師課下一二周的時間,可發到學生手里,學生卻只是象征性地瀏覽一下分數和評語。作文講評課,教師臺上講評得口干舌燥,激情澎湃;學生臺下卻聽得昏昏欲睡,不以為然。葉圣陶先生說:“‘改’與‘作’關系密切、‘改’的優先權應屬于作文的本人。”多媒體的運用,可以改變這種事倍功半,甚至事而無功的局面,充分體現學生在作文評改中的主體作用。
如在指導學生以“成長”為話題的課堂作文中,學生當堂完成作文后,可利用投影儀把學生作文投到屏幕上。引導對學生作文進行評改:精彩之處用紅線畫出,不妥之處用藍線標記。學生再集思廣益,一起交流修改不當的詞句,直到滿意為止。這樣,學生懂得了應該怎么寫,不應該怎么寫。
利用多媒體合作修改作文,不僅加快了反饋節奏,提高了評改質量,而且把作文評改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師生互動,提升了學生潤文的能力。
五、發散思維,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曾說“想象力是發明、發現及其他創造活動的源泉”。作文同樣離不開想象力。巴金也曾說過:“沒有想象就沒有文學。”可見,想象力在寫作中的地位舉足輕重。多媒體在課堂作文教學中,可巧妙地運用圖片、聲音、視頻剪輯和動畫文件,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培養學生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
如在教學以“換個角度”為話題的作文課上。我把幾幅經典的圖畫制成了課件。其中的一幅:“老婦和少女”。大家明顯的看到是個老婦圖(圖一),接著我讓學生仔細觀察,換個角度,看發現了什么?結果有一個同學看出了是個少女圖(圖二)。為讓沒有看出的學生確信“老婦”就是“少女”,我利用動畫,演示了“老婦”變“少女”的整個過程。由于多媒體的運用,學生親眼見證了“老婦”變“少女”這似乎不可思議的事實。他們真切地懂得了:當“山重水復疑無路”時,換個角度看問題,有時會“柳暗花明又一村”。學生學會了對同一事物能多從不同的角度去看,培養了他們豐富的想象力。
一、認真審題是寫好話題作文的前提
審題,就是詳細弄清題目的含義和要求。審題是作文的一項基本功。許多學生認為話題作文不存在審題,認為只要圍繞材料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其實這是不正確的,話題作文需要認真審題,我們不可等閑視之。
“先看話題,后看材料”這是因為“話題作文”審題立意的中心是話題,不是材料,也不是提示語。許多同學在審題時出現偏差,就是這個原因。如:以“共享生命”為話題,許多同學在審題時發生了錯誤,寫偏了題。他們圍繞“提示語”中“生命”做文章,寫成了:珍惜生命、謳歌生命、生命的意義等,沒有看到話題中“共享”一詞的“題眼”作用,沒在“共享”上做文章。
話題作文的話題,一般都是一個詞或短語,話題的字越少,說明外延越大;反之字越多,外延就越小。字多的話題,觀點比較明確,容易下筆。字少的話題,可在話題前加上一定的限制語,來縮小其外延。故審題時首先要準確地把握其內涵和外延,明確選材范圍。如話題“初三生活的煩惱”,它是一個偏正短語,在“煩惱”前冠以“初三生活”,不僅是為了縮小“煩惱”的外延,更是為了豐富和深化“煩惱”的內涵。如寫“初三生活的趣事”,“初二生活的煩惱”等,就不符合題意了。
二、“擬好題目”是寫好話題作文的基礎
題好一半文,題目猶如文章的眼睛,它可以洞悉文章的靈魂,新穎獨到的題目,可以引人入勝,發人深思,使內容豐富多彩,從而起到畫龍點睛的效果。話題作文也和其他非命題作文一樣,一定要擬好題目,那么如何擬好題目呢?現在,以“書”為話題,介紹幾種常見的擬題方法:
1、加詞法。所謂“加詞法”,即在話題的前面或后面盡可能多地加上一些修飾、限制、補充性詞或短語,將寬泛、抽象的話題具體化、形象化,再選擇自己熟悉的方面確定寫作范圍和作文題目。如:《談讀書》、《書是我的摯友》等等,這種方法可使話題由大化小,避免了出現“下筆千言,離題萬里”的現象,利于學生把握文章的重點。
2、想象法。引導學生由所給的話題想象開去,讓學生的思維在虛幻的世界里自由翱翔,從而擬出新穎獨到的題目。如《假如世界沒有書》、《22世紀的書》等等。指導學生用想象法擬提,既訓練了學生的想象力、創造力,又活躍了課堂氣氛,同時也使寫出的文章富有新意,讀來令人耳目一新。
3、擬人法。就是指導學生把所給的話題擬人化,擬出人性化的題目。如:《書與筆的對話》、《書的自白》等等,這樣的題目使文章生動、形象,引人入勝。
4、懸念法。即指導學生巧設懸念,擬出能充分激起讀者興趣的題目來。如將以上話題擬為:《書中這樣說》、《你同意書中的觀點嗎?》,這樣的題目頗具懸念,能使人產生不讀不快之感。
除此之外,還可用引申法,引用法擬題,即分析話題的引申義,由引申義來確定作文的題目。或引用與話題有關的名言、詩詞等加以變更作題目。
三、選好文體是寫好話題作文的關鍵
話題作文的主要特點之一便是“文體不限”,打破了命題作文規定體裁的單一要求,讓學生有廣闊的選擇余地。但 “文體不限”不等于 “不要文體”。因此,在話題作文的文體選擇上,變隨意為理性,變無序為有序,變不自覺為自覺,準確地選擇好能整合自己智能優勢,充分展示自己寫作才能的文體,是寫好話題作文的重要基礎。
(一)結合自身優勢、揚長避短
文章是寫作主體與客體互動的產物,面對同一話題的作文,作者主體素養的高低對文章的成敗往往起決定作用,但主體素養千差萬別,體現在作者的理想情趣、性格氣質、學養專長、生活閱歷等許多方面。
文本天性,所以宜順性為文。性格與文體的對應選擇也是相對的,后天的學習,可以使人移情更性,也可以使人擅長多種文體。
(二)正確理解題意,因題選體
這一點包含兩層意思:一是審題準確,切合題意,而不僅僅是“符合題意”或“基本符合題意”,更不能偏題;二是在正確審題的基礎上,確定主題,然后根據主題的需要和作者主體的優勢,選擇恰當的文體。如果想直陳觀點,發表見解,宜采用議論文;如果要針砭時弊,激濁揚清,宜采用雜文;如果要抒發感情,情理交融,宜采用散文;如果要寫敘事,借事明理,宜采用記敘文體。總之,以最能表現主題為選擇文體的基本原則。
四、構思上以小見大,立意上創新是寫好話題作文的核心
話題作文的話題,范圍一般是非常寬泛的,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在構思、選材上下功夫,盡量做到以小見大,于“一點水中見世界,一粒沙里說乾坤”。文章要想出新、立意必須新奇。
以讀書為話題的作文參考范文
莎士比亞曾經說過:書是全世界的營養品,智慧里沒有書,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當生活失去陽光,當鳥兒失去翅膀,那宇宙將會黯然失色,世界將不再精彩……
讀書帶給我無窮無盡的知識,讀書也可以帶給我快樂。俗話說:“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書是我心靈的歸宿,也是我心靈的解剖刀。
讀書的樂趣不是在于你讀的書多,而是在于你有沒有用心去讀;有沒有用心去體會;有沒有用心去記住書中帶給你的道理;有沒有真正的運用它。
我很愛讀書,每次借到或買到好書都迫不及待的去讀。我學會了讀書的方法,書里的知識自然而然的印在我的腦海里。慢慢地,我覺得讀書帶給我許多快樂。讀書其實很輕松,只要你有好的方法,書中的知識一定不會忘記。
就是書,讓我的生活變得充實。“書中自有黃金屋”,書是作者給讀者無窮的寶藏,它讓我忘記悲傷,變得快樂。
書是當今社會人類的瑰寶,書中的知識像寶藏一樣,它等待著我們一點點的開啟、挖掘、獲得。書是知識的源泉,我們應該多讀書,讀好書,那么你就會體會到書帶給你的無限樂趣。
以讀書為話題的作文參考范文
我是一個愛好廣泛的女生,但我最喜歡的還是讀書。書是打開知識寶庫的鑰匙,我認同這句話。我喜歡看童話書,也愛啃啃情節多變的古典小說,我有時會被令人捧腹大笑的漫畫笑得從床上滾下來;有時會被感動人心的故事感動的流下淚來。我與書之間發生了許多事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件吧!
記得那時,我讀五年級,署假在家十分郁悶,突然我想到了:前兩天我不是買了一本書嗎?我便拿出了那本書-—《嘭嘭嘭》,書中的人物惟妙惟悄,仿佛就出現在我眼前。我津津有味地讀著,到了忘我的境界,忘掉了周圍嘈雜的聲音,也忘掉了夏日的炎熱。仿佛我也到了這本書中,我與童喜喜和寶寶樹在一起和她們一起度過了一個上午,這個上午充滿喜怒哀樂。因為看得太著迷了,所以沒有聽到叫我吃飯。我的肚子早已餓得在喊了:“咕咕—咕咕—好餓啊!我要吃飯!”因為對下一個故事的可求,使我再讀了下去。不知不覺中鼻子酸了一下,淚水浸濕了我的眼眶。落下了兩三顆冰涼的雨點—淚珠。我對這本書愛不釋手,直到看完。當我下去吃飯時,飯菜都冰涼了,就像冬天結的冰一樣。但是我很開心,因為書籍給我帶來了無限的快樂。
讀書不但開闊了我的事眼,而且還讓我的水平提高了許多。我與書為伴,我把書當成我最信賴的朋友。我愛讀書,勝過一切游戲,在讀書時我會忘掉所有的煩惱,只會給我帶來無限的快樂。讓我們愛上讀書,與書為友吧!。讓我們一起讀書,讀一本好書,學會讀書吧!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以讀書為話題的作文參考范文
常聽老師說,讀書能使愚陋著變得聰慧;能使粗俗者變得文雅;能使幼稚者變得成熟;能使空虛者內心豐富;能使憂郁者樂觀;能使驕傲者清醒,能使自卑者自強……讀書有這么大魅力嗎?是的,最近讀了《愛的教育》這本書后,我才真正領悟到什么是“真愛”。
《愛的教育》這本書介紹了意大利小孩恩利科生活和學習中感人的小故事、父母在他日記本上寫的文章,以及十則老師在課堂上宣讀的精彩的“每月故事”。書中處處洋溢著愛,它使我在愛中找到了教育,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精神講話》。
《精神講話》講了這樣一件事:馬可爾的媽媽為了還債,決定去工資豐厚的布宜洛斯艾利斯工作,可是不久,她和家里失去了聯系。家人給她寄去的信也石沉大海,13歲的馬可爾自告奮勇決定去找媽媽,開始了萬里尋母的旅程。途中,他歷盡了各種困難,嘗盡了人生的甜酸苦辣。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和人們的熱心幫助,馬可爾終于找到了幾乎奄奄一息的媽媽。馬可爾的出現使母親堅強地生存了下來,在醫生的幫助下,馬可爾和媽媽終于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馬可爾這種對母親深深的愛令我感觸良深,自愧不如。平常,媽媽每天上學前總給我添上幾句“用心學習啊”“要多向老師問問題”等的話,但我卻嫌她嘮叨,總會不耐煩地敷衍媽媽。媽媽問我幾句學習上的東西,我也懶得回答。還常常為了一點芝麻綠豆的小事,跟父母賭氣,甚至向父母發脾氣,卻絲毫沒有考慮過父母的感受,現在想想真是太不應該了。父母對我們問長問短,嘮叨,這正是對我們愛的表現。看看身邊離異家庭的同學,想得到父母的疼愛,而又得不到呀,我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啊!此時此刻,我才真正明白“父愛如山,母愛似水”真愛就在我身邊,它就像茉莉般,藏在媽媽的嘮叨中,躲在爸爸并不結實的臂膀上,透著一股純潔、芳香,雖然平淡卻回味無窮。
1.通過唐詩對自然景物的描繪,感受色彩美。
在指導命題作文“我心目中的家鄉”時,先引述杜牧的“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楊萬里的“接天蓮葉無窮碧,映日荷花別樣紅”讓學生思考。這樣,學生在探索出自然景色所包含的深刻內涵時,也領略到楓葉似火,蓮葉如碧,荷花如日的絢爛景色,體會其字里行間透露出的對家鄉的熱愛之情,感受到一種燦爛的色彩美。
2.巧析唐詩的畫面,體驗和諧美。
在指導學生以“人與自然”為話題寫作時,為了幫助學生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美,增強學生的生態意識和環保意識,引入駱賓王的《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接著和學生一起分析:鵝,“曲項向天歌”時是多么地歡暢啊!為什么呢?因為有綠水,有清波,白鵝有一個寧靜、安詳、舒適的自然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悠哉悠哉地戲水、覓食,能不歡暢、能不引吭高歌嗎?鵝是這樣,人更是如此。接著,引入孟浩然的《春曉》:“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引導學生感受春風細雨、鳥鳴雀歌、香甜酣睡的美景,感受人與自然和諧統一之美,進入“我為花醉,花為我開,鳥為我鳴,我為鳥歌”的純美境界,激發學生為建設一個美好生態環境而努力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
3.借助唐詩中如畫的景色,領略自然美。
在指導學生以“環境保護”為話題的寫作時,指出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的生存環境越來越惡劣:溫室效應、酸雨、水土流失、山洪暴發、資源匱乏、能源危機、人炸和環境污染等等,這些問題嚴重地影響著人們的身心健康,制約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類究竟該怎樣與自然相處呢?歷史上是不是一直都這樣呢?此時引入白居易的《憶江南》:“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再引導學生想象:清晨日出時候,江邊盛開的花朵,在朝陽的輝映下,簡直比火還要紅艷。春天來了,江里的水,清綠得就像是藍色的一樣。江邊,各種動物在盡情地嬉戲、玩耍,不時傳來鳥鳴、鴨叫、雞啼……好一幅江南水鄉美景!遠離城市的喧囂和污染,遠離人類的掠奪和破壞,這就是自然美、生態美!學生在發出由衷感嘆的同時,心底自然也會升起保護環境的愿望。
4.巧借唐詩對生命現象的描述,感悟生命美。
在指導以“生命的意義”為話題的寫作時,引用白居易的《草》:“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詩中描述了古原上的草,無情的野火燒也燒不盡,溫暖的春風一來,又喚醒了它們的生命。小草這種堅韌剛強的生命力,會強烈地感染學生,使之產生熱愛生命,珍惜生命,敢于奮斗,勇于拼搏,追求生命之美的美好愿望。
5.巧用唐詩中涉及的植物,領會親情美。
一、寫作教學問題分析
教育的發展,有效推動了教學方式的創新,但是在寫作教學中,還存在著諸多問題,對寫作教學問題進行分析,具體內容
如下:
1.教學理念陳舊
在教育不斷發展的同時,大部分教師的教學理念還是十分陳舊,對于自身與學生的關系還不能夠明確。在教學時,不斷強調知識的講解,使課堂教學十分枯燥,學生自然而然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必然導致學生學習效率低下。如此一來,教師教學任務就難以完成。此外,在長時間的這種模式學習下,師生之間的關系出現不和諧,學生對教師存在反感心理,從而使得學生在課堂學習過程中,極度不配合教師課堂教學活動,如此一來,教師就無法進行課堂教學活動的開展。對于學生而言,不利于學習質量的提高。
2.寫作與閱讀的聯系匱乏
在進行寫作教學時,大部分的教師還保留著傳統的思維教學,對閱讀教學作用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現階段,大多數家長都認為子女的人生,需要贏在起跑線上,家長對子女要求較高,從而在學習過程中,還補報了許多的課外補習班,導致學生學習任務巨重。如此一來,學生課外閱讀時間幾乎沒有,導致其課外知識的缺乏,從而促使學生在進行語文寫作時,經常面臨著不能動筆情況,同時經常出現語文語法錯誤。此外,語文教師在進行語文作文教學時,對閱讀教學的重要性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如此一來,學生就不能通過閱讀提高自身寫作能力。
二、情境教學的應用
在上述分析中,在寫作教學過程中,還具有較多的問題,不利于學生提升寫作能力。因此,有必要在初中語文寫作教學中引入情境教學方式。具體內容如下:
1.創設想象情境
在進行初中語文教學時,有效的情景教學應該重視與學生實際生活的聯系,讓學生對自身生活的一些經歷進行想象,展開作文的學習,有利于學生想象作文的學習。例如,教師在進行有關未來話題作文教學時,諸如《未來的科技》,語文教師就需要創設想象情境,具體是將課堂與學生實際生活相聯系,利用多媒體展示現階段的科技產品以及先前的科技產品,讓學生對多媒體展示的科技對比,如此一來,學生發現隨著時代的進步,科技不斷發展,從而使得學生就能明白未來的科技同樣在發展,進而在面對想象話題作文寫作時,能夠發揮想象,有助于學生想象話題作文的寫作能力的提升。
2.利用現代技術,創造教學情境
現階段,科技在不斷發展,并且在教學中推廣使用。多媒體通過動畫、聲音以及圖片直觀展示教學內容,促使抽象的知識變得直觀,有助于學生理解。例如,語文教師在講解以有關“祖國”為話題的作文時,對于祖國,學生只能理解到自己屬于一個中國人,要使學生在生活中表達自身對祖國熱愛具有一定的難度,一旦在教學過程中,利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如此一來,學生就能通過一段有關祖國的影片,同時加強學生有關祖國作文的閱讀,學生就能夠快速融入教學情境中,有助于學生寫作能力的提升。
3.創設情境,增加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