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負荊請罪是什么故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一、導入
1、上課!大家好,請坐!同學們,在2000多年前的戰國時期,中國被分裂成了七個國家(課件:七國方位圖)秦、齊、楚、燕、韓、趙、魏。其中,趙國比較弱小,又地處強大的秦國之東,因而常受至秦國的欺負,由此,也就有了《將相和》這個流傳至今的動人故事。(板書課題)
2、一齊讀讀課題
3、《將相和》課題三個字中,你會特別注意到哪個字?
4、為什么,“和”字使你想知道什么?(將相為什么會和?)你還想知道什么?(將相為什么不和?)師:也想知道的舉手,很好,有了強烈的求知欲就一定能學好!
二、體會將相不和的原因
1、 將相不和,文章哪寫了將相不和?劃出相關語句(課件出示問題)
2、學生劃句子,師巡視
3、文章哪寫了將相不和?誰來讀讀你劃的句子?(課件出示:廉頗說的話)很好,也劃到這的舉手!
4、廉頗是什么人?他是一位怎樣的將軍?師介紹:有一次,廉頗攻打齊國,長驅直入齊國境內,威震列國。
5、然而,此時,這位驍勇善戰的廉頗將軍心里是什么滋味?我們一起讀讀這段,體會體會。
6、廉頗心里什么滋味?(不服、忌妒)很不錯,你會從人物語言去感受人物內心,表揚!
7、我們看,廉頗為了表達自己心中強烈的不滿,不服,他用了一個什么句?(感嘆句)對,很明顯,感嘆句有利于表達強烈的感情。還用了一個什么句?(反問句)哪句是反問句?意思是什么?
8、但廉頗用反問句來說,那表達 的語氣和感情就更強烈,誰來讀讀這個反問句?抽兩個學生對比讀。(表揚,他鉆到廉頗心里去了。)
9、不知同學們有沒有注意,這段中還有哪個字也表達了廉頗極度的憤慨?(哼)很好,你哼一下,這廉頗生氣嗎,誰再來哼一下
10、看來,廉頗雖是武將,也很會表達,我們要表達內心強烈的感情可以用感嘆句,反問句,還可以用語氣詞。我們一起讀讀廉頗說的話,讀出廉頗 不服,氣憤。
11、廉頗說藺相如沒能耐,你贊同嗎?(不贊同)你的意思是藺相如有能耐?認為藺相如有能耐的舉手!
三、感受相的勇敢機智
1、口說無憑(課件出示:藺相如的哪些言行可以證明他是有能耐的?劃出相關語句)
2、學生劃句子,師巡視。
3、好的,我看大部分同學都劃好了,我們小組內快速交流一下,看看劃得對不對?
(一)學習“完璧歸趙”
1、誰來讀讀你們組劃的句子(課件出示:騙璧部分)也劃到這的舉手!
2、這句能證明藺相如有什么能耐?(機智)何以見得?
3、藺相如不僅這一騙的方法機智,而且在表達上也很機智,(板書:機智)想想,藺相如說這話時的語氣會是怎樣的,秦王才會相信?(溫和的,假裝膽小的)
4、誰來讀讀他說的話?抽兩個學生對比讀,看看哪位藺相如更會讓秦王相信?(嗯,很好,他簡直是藺相如的化身)
5、還有哪也能證明?(課件出示:撞璧部分)
6、從這,能證明藺相如有什么能耐?(勇敢并板書)為什么?師:秦王是什么人,強盛的秦國之君,是天下最可怕的人,藺相如呢,一個小小的趙國的名不見經傳的一個小小的使臣,竟然敢威脅秦王,這要何等的勇氣!可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
7、如此勇敢,又是如此機智,用個成語來贊美他?(智勇雙全,有勇有謀、大智大勇)
8、完璧歸趙這個故事中還有很多地方都體了藺相如非常機智,勇敢的,我們就不一一分析了。
(二)學習“澠池之會”
1、我們再來看看,在澠池之會上藺相如又是怎樣的?誰來讀讀你劃的句子?(課件出示:逼秦王擊缶部分)
2、我們一起來讀讀這段話,看看這段中,哪個詞會一下就跳入你的眼簾?
3、哪個詞?(課件:“同歸于盡”變色)
4、從這個詞你體會到了什么?(藺相如愛國)師:是啊,藺相如為了趙王的面子,為了國家的尊嚴連命都不顧,真可謂是赤膽忠心。
5、從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可以證明,廉頗是錯的,藺相如之所以封為上卿靠的是什么?(課件出示:填空)
四、將相握手言和
(一)相顧全大局
1、奇怪了,我們能看出藺相如有能耐,為何與他同朝為官的廉頗將軍沒看出呢?他比我們傻嗎?為什么?(他當時在氣頭上)師:是啊,當一個人產生忌妒心理時,在氣頭上時,對別人的評價總是有失公正的,我們就不要犯廉頗將軍這樣的錯了。
2、(課件出示:負荊請罪圖)可為什么后來,這位驍勇善戰,居功自傲的廉頗將軍又去向藺相如請罪呢?為什么?什么原因促使廉頗來個180度轉身?到文中找原因,劃出相關語句。
3、誰找到了廉頗負荊請罪的原因?(也就是藺相如說的一番話,課件出示)
4、請同學們閉上眼睛,聽老師讀藺相如說的話,看看,從藺相如的話中,你聽出了什么?
5、你聽出了什么?(他愛國,顧全大局)板書:顧全大局
師:是啊,面對廉頗的有詆毀,廉頗的咄咄逼人,藺相如沒有斤斤計較,沒有肥唇相譏,而是寬容忍讓,顧全大局,一心為趙國著想,這不是一般人能有的肚量,我們一起讀讀這段,一同感受藺相如的高尚品質。
(二)將相“和”
1、藺相如的這些話最終傳到了廉頗的耳朵里,你想想,廉頗聽到藺相如的這番話,他心里會怎么想?文章寫了嗎?但我們可以體會得到,他怎么想?(課件出示:情境寫話)
2、誰來說說,你認為廉頗會怎么想?
3、廉頗不僅這樣想了,還這樣去做了,從他這一舉動,可以看出廉頗是個怎樣的人?(板書:知錯能改)
4、就這樣,將相和好了,但將相和好的關鍵是什么?
師:是啊,他們都是為了誰?可見他們都有一顆愛國的心(板書:愛國)
五、總結全文
1、是啊,(課件出示:對聯)藺相如“宰相肚里能撐船”是為了趙國,廉頗“將軍背上可負荊”也是為了趙國,正是這種愛國情結,使他們握手言和,成為流芳千古的美談。
2、這個故事離我們已有2000多年了,可我們仍然在學習,不僅因為故事中的藺相如,廉頗感動了千千萬萬的人,而且還給后人于啟示,想想,這個故事,給了我們一個什么啟示?(要團結)
一、在閱讀中豐富學生寫作素材
俗話說:“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那么在學生的寫作中沒有豐富的寫作素材能否寫出優秀的文章來呢?答案是否定的。閱讀是收集信息、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通過閱讀可以讓學生通過分析與思考來將文本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這樣寫作才不會無話可說,無內容可寫,才能信手拈來,寫出內容豐富的作品來。在教學中我們要將課內閱讀與課外閱讀結合起來,讓學生展開充分而主動的閱讀,在閱讀中思考,獲取更多的間接感受。
(一)大量閱讀
杜甫寫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只有多讀書、讀好書,才能不斷增加閱讀面,開闊視野,提高閱讀水平與寫作水平。我們除了要利用好手中的教材,讓學生充分閱讀外,還要積極開拓課外閱讀空間,為學生指定書目或是學生自由選擇,讓學生接觸內容更豐富、題材更多樣的書籍。如科普知識、幽默故事、唐詩宋詞、名人傳記等。讓學生在大量的閱讀中來感受不同的文風、不同的寫作態度、不同的文化知識,這樣更能豐富學生的文化沉淀與素材積累。
(二)善于摘抄
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要想真正讓所閱讀過的書籍成為自己的營養品,就必須要讓學生來動筆摘抄,將那些好詞佳句、精彩片斷、優秀文章記錄在自己的摘抄本上,并時時翻閱,這樣學生才能真正將這些內容進行內化,才能形成對自己有用的寫作素材。同時可以在同學之間進行傳閱,這樣就可以讓學生接觸到更多優秀的內容,可以讓學生從豐富的閱讀中來汲取養分。
(三)寫讀書筆記
讀書筆記是對閱讀的延伸、擴展與總結,是讀者與作者進行直接對話的途徑。這既是積累素材的主要手段,同時也是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重要途徑。寫讀書筆記是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是對知識的內化,是最佳的寫作時機。因此在教學中當學生閱讀完畢,不要急于收尾,而是要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理解來寫讀后感,在思考中提高學生的認知,積累豐富的素材。
二、在閱讀中開展豐富寫作訓練
(一)補寫
留白是一種藝術,許多優秀作品正是運用這一藝術,來給讀者留下無限遐想的空間。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些留白,讓學生順著文章思路來進行補寫。如學習《將相和》時,關于廉頗負荊請罪這一細節并沒有詳細敘述,而給讀者以充分想象的空間。我們可以利用這一空白來進行補寫,讓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想象負荊請罪這一千古流傳的故事,當時具體是什么樣的場景,他們都說了什么?這樣的寫作訓練基于文本,可以讓學生在深入理解人物性格特點,聯系時代背景的基礎上來想象當時所發生的情形,如臨其境。這對于學生來說不是閉門造車,而是親身體驗與感受,這樣學生才能結合特定的背景與場合來進行描寫。
(二)續寫
續寫是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礎上通過想象、構思細節、緊接原文的一種再創作。許多文章結尾“文盡而意無窮”,此時我們可以引導學生展開豐富的想象,對原延伸,讓學生續寫相關細節。如《窮人》一文,“桑娜拉開了帳子……”文章到此戛然而止,給讀者留下了懸念。此時我們就可以引導學生想象接下來又會有什么樣的故事呢?這樣就可以順著文章的情感與特定的背景來展開文章的續寫。
(三)改寫
古詩詞是我國古代文化的結晶,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也是難點,古詩語句精煉、意境深邃,以最簡短凝練的文字或描繪美麗的畫卷、或展現生動的場景、或敘寫生動的故事。讓學生對古詩進行改寫,既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激情,加強學生的理解,同時也是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重要途徑。因此在學習古詩時,我鼓勵學生將古詩改寫成現代白話文,學生寫作的積極性非常高,主動思考,寫出了許多富有新意與個性的作品。
(四)仿寫
寫作始于模仿。模仿為學生提供了更佳的范本,大大降低了寫作難度,更能激起學生寫作的動力,這正是提高學生寫作水平的有效途徑之一。如在學習時遇到巧妙的修辭運用,排比句、比喻句、擬人句等;描寫人物、抒感、描繪景色都可以讓學生進行仿寫。讓學生在仿寫中掌握基本的句型與寫作方法,感受作者構思的巧妙、用詞的精練,這樣既可以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同時也是提高學生表達水平、寫作水平的重要手段。
關鍵詞: 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形象分析 閱讀能力
閱讀是語文教學的核心內容,學生的各項語文能力都可以在閱讀中得到訓練和提高。因此,重視閱讀教學,著力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我們要不斷夯實學生的語言基礎,增加學生對語言知識接受的量,還要重視他們自主閱讀能力的提高。這就要求我們重視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
一、閱讀能力是語文能力素養的著力點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是實施教育教學活動的綱領文件,我們在教學中要研究和落實標準要求。在學生語文閱讀方面,課程標準提出加強學生的閱讀實踐的要求,要求老師注意學生閱讀興趣培養,通過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讓學生獲得感知語言材料的能力和意識,在增加語言積淀中提高讀書能力。但是,培養學生閱讀能力首先應該重視閱讀教學,讓學生學好教材,在課文學習中掌握和豐厚語言知識,提高理解分析和鑒賞評價能力。學生需要廣泛閱讀,但不是那種無意識或者休閑式的閱讀,應該培養他們有重點地吸收性閱讀。“讀書百遍,其義自現”的前提是沉入文本,而不是走馬觀花。也就是要理解語言文字的內容,感受作者所描繪的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知人論世、設身處地,從作者角度切入,體會文中的深刻思想和美好豐富的感情,從而增長見識,提高文化素養,陶冶情操,提升道德品質與辨別是非、分別善惡的能力。
但是小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鑒賞水平畢竟是有限的,在以記敘文為主的教材學習中,我們需要從記敘中人物描寫的方法等較小的點入手,才能逐個擊破和化解閱讀難點,也就是學會對寫人敘事文章中的主人公形象進行分析是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的切入點和抓手。這能為學生寫好寫人記事的文章打下堅實基礎。
二、指導學生學會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小學語文教材的選擇貼近生活,在難度和閱讀要求及能力培養上也是逐漸加深的。我們在指導學生在人物分析能力提升的基礎上獲得閱讀能力卻應該是長期的,也要注意前后聯系,讓學生在不斷學習和訓練中增強分析能力,獲得分析鑒賞的方法。
1.關注主人公語言,感知人物形象。
什么樣的人說什么樣的話。人物所具有的人文思想感情是寓于語言之中的。在寫人類文章的課堂教學中,我們就要引導學生關注人物語言,通過對人物的語言分析感受人物形象。首先是抓住人物自身的語言。如《狼和小羊》這篇寓言故事主要是通過狼和小羊的對話展開的。我們可以就狼三次“故意找碴兒”設問:狼三次提問說了什么話,進行簡要概括;想想狼應該是什么樣子的?這里學生第一次從“你安的什么心?”這句話可看出狼是裝出很有理的樣子,應該是“很生氣”的。第二次的語言中出現了“壞家伙”“背地里罵我”,這是狼別有用心的猜測,可以說是無中生有的;于是,它蠻橫、兇惡的性格就顯現出來。最后說“你這個小壞蛋!”“反正都一樣!”更是強詞奪理。于是,狼壞人的形象凸顯出來。一個為了達到不可告人目的而又掩飾自己的“壞人”形象就清晰起來。我們在教學中,還可以讓學生嘗試著角色朗讀,以粗而低沉的語調在讀中感受狼的惡意,還可以在狼的語言和小羊的語言對比中朗讀感受狼的形象。
在人物語言賞析中,我們要讓學生感受關鍵性詞語,如《誠實與信任》這篇課文中出現人物的對話,可以引導學生感受兩人在電話中的語氣,想想這兩人應該有什么樣的品質?其中“我打電話是向你表示感謝的”句中“感謝”就是一個關鍵性詞語。自己的車子被別人刮壞了,自己修好之后為什么還要打電話表示“感謝”呢?學生深入閱讀,就能逐漸感悟這個小紅車主人寬容大度,愿意與人為善,肯定誠實的品質。
2.抓住描寫主人公語言,感知人物情感。
寫人記事的文章中寫人的形象是為了表現人物的精神面貌,是為表現主題服務的。我們感受、理解人物形象,還要注意文中主人公語言之外表現人物的語言。這樣語言的理解不僅是理解文中的人物,更是理解人物身上傳遞的品質和情感所必需的。如《雨后》中“小哥哥使勁地踩著水,把水花兒濺起多高”一句中,我們可以讓學生讀讀感受這個小哥哥的形象。我們可以啟發學生,從這句話中的哪個詞能夠看出“小哥哥”在雨中玩耍的快樂呢?于是學生能夠找出“使勁地踩”,讓學生選擇一些詞語替換“使勁”,也試著在“使勁”的前面加其他修辭的詞語。這樣學生就能在語言操練中感受到小哥哥的自由、快樂。于是活潑好動、天真自然的人物形象就呈現在眼前。如此,學生感知小哥哥的形象,感受到了小哥哥當時快樂無比的心情,也能走進人物內心世界,想想自己就是雨中的小哥哥與文中人物有了心與心的碰撞,獲得童心童趣,為理解課了很好的鋪墊。再如《負荊請罪》這篇課文的學習,這一劇本刻畫人物的方法是多樣的,要理解這一劇本就要注意人物的刻畫。如顯現藺相如深明大義、寬容大度的臺詞前,潛臺詞有“笑笑”“依然笑笑”,這里的笑就說明了藺相如深明大義,以大局為重而甘愿不去與廉頗正面沖突的。再有就是廉頗上門請罪時藺相如“吃驚地”“連忙取下荊條扔在一邊,伸手去扶廉頗”等潛臺詞都在刻畫藺相如的性格,表現他的形象。在教學中,我們還可以引導學生對藺相如的表情、動作進行補充,從而讓人物的形象更加鮮明。如果學生添加得正確合理,就說明學生已經初步掌握了表現人物的方法,這不僅是他們準確有效閱讀的體現,更是他們寫作能力提升的表現。
另外,教材中有大量課文配圖,這些插圖是與教材的內容高度吻合的,我們在教學中也可以指導學生由表及內觀察、感受主人公形象,獲得對人物的形象和性格品質的把握,從而理解課文所表達的意思和思想。有些課文如《負荊請罪》還可以讓學生在表演中感受人物形象,滲入學生自己的獨特情感體驗,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提高閱讀感受能力。
總之,在小學語文教材寫人敘事的文章教學中,指導學生學習分析主人公形象,能夠營造輕松活潑的氣氛,培養學生自身的獨特個性,獲得一定的閱讀分析鑒賞的方法,從而提高學生閱讀興趣,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與能力。
一、善于體驗情感
教師要能用教學內容所內含的情感打動學生、感染學生,自己必須首先被這種情感打動、感染。深入鉆研教材的過程,就是教師體驗作品的過程。教師理解得越透,感受得越深,給學生講解就越透徹,對學生的感染就越深。在教學《和他的大黑騾子》一課時,我考慮到學生在理解愛大黑騾子的這段感情時著實有些困難。我認真閱讀文本,搜集有關個人資料以及有關他和大黑騾子的資料閱讀,了解他的為人和工作作風以及和大黑騾子之間難舍關系之后再組織教學,學生在理解與大黑騾子之間這份特殊情感的基礎上再去體會下命令殺大黑騾子的情感,從而真正體會愛大黑騾子,更愛戰士們的大愛胸懷,果真收到了良好的情感教學效果。
二、善于表達情感
一般的教學要求比較強調教學語言的通俗易懂、簡明扼要,邏輯性強,條理性好,以做到授課準確、明晰。滲透情感的語文教學還強調教學語言生動、活潑、形象、富有情趣和感染力,甚至有一定的幽默感,以便使講課語言不僅能傳知,也能傳情,獲得科學性和藝術性的完美統一。
三、用情境烘托情感
教師為配合教學內容,可運用一定的教學手段,創設某種教學情境,使學生更好地體驗教學內容中的情感。我是這樣做的:
1.音樂渲染
將音樂恰當地引入課堂也是撥動學生情感之弦的好方法。因為,音樂能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能調節學生情感使人產生共鳴,能激發學生想象,啟迪學生思維。在教學《愛如茉莉》一課時,我先播放一首江蘇民歌《茉莉花》。當播放完這首清麗、婉轉的歌曲,學生還沉浸在優美動聽旋律中時,我關掉錄音機,問道:“同學們,剛才聽的這首歌唱的是什么?”學生回答:“茉莉花”。“你聽出茉莉花有什么特點呢?”我問。“茉莉花很香。茉莉花很美。”學生搶著說。“那你還聽出了這首歌表達了人們什么情感呢?”學生回答:“人們很喜愛茉莉花,要贊美它。”接著老師揭示課題:“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新課文叫《愛如茉莉》,你猜猜看,作者想表達怎樣的情感?”學生猜測:可能也要贊美像茉莉那樣的愛。我接著說:“作者眼中的茉莉是怎樣的呢?像茉莉一樣的愛又到底是怎樣的愛呢?今天我們一起學習課文。”這樣的導入不僅新穎別致,而且創造了熱烈的課堂氛圍,奠定了課堂的情感基調,激發了學生求知的欲望。學生正是在音樂的渲染下,不自覺地進入到語言文字描述的情境中,不知不覺地接受了人文教育。
2.畫面渲染
小學語文課文中的畫面內容非常廣泛,涉及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鳥魚蟲、林海雪原、古今建筑、風土人情、人文故事、童話故事等方面,它們無一不是經過精心挑選的珍品,這些都能引導學生暢游其中從而引起學生心靈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鳴。因此,我們要善于利用這些畫面去激發學生的情感。教學《莫高窟》一課時,我讓學生欣賞了精妙絕倫的彩塑,宏偉瑰麗的壁畫,面積不大的藏經洞,通過畫面展示、語言渲染、音樂烘托來展現課文內容,讓學生看到了栩栩如生的飛天,并展開了想象的翅膀,把學生一下子帶到甘肅省敦煌市境內的莫高窟內,從而創設出一種“融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情境。
3.實物演示
一幅幅畫面吸引著學生,如果把生活中的事物拿給學生觀察,就更能激發學生的情感。例如,在教學《廣玉蘭》一課時,課文介紹到廣玉蘭的葉片富有光澤,好像涂了層蠟,葉背配有鐵銹色短柔毛,還有微呈波狀的邊緣。為了讓學生能更好地明白這些特點,我讓學生親眼看一看,親手摸一摸,再讓學生在原文中標畫出相對應的句子,使抽象的知識具體化,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增,并由對現實的感受轉到對語言文字的賞析上,學生朗讀這些句子時,充滿感情,沉浸在語言文字描述的美的情境之中。
4.表演體驗
體驗指的是少年兒童通過自身的經歷和實踐,獲得知識和能力的過程。在教學《負荊請罪》一課時,我讓學生小組表演,學生興致盎然,通過表演,進一步認識到廉頗的知錯就改和藺相如的深明大義,寬容大度。
作為一名教師最需要的是什么?一個字:愛。
作為一名有愛心的教師最需要的是什么?兩個字:情感。
小班化教學由于班級生員的減少,空間相對增大,座位從原先單一的“秧田式”變為弧形、對稱型等多種形式,這樣,不僅能迎合各種教學的需要,也便于師生間、生生間的討論交流和合作。
教師依據學生的智能情況、個性特點、組織能力等進行編組,每組4~5人,并按照語文綜合素養的高低,分為1號、2號、3號……有差異的個體在小組中優勢互補,有利于互合作活動的開展。每個小組設組長一名,組長通過學生選舉與教師權衡之后產生。因為學生往往只會推選成績優秀的同學擔任組長,這樣在小組討論的過程中,就可能會出現小組長“一言堂”的現象,而忽視了其他組員的思想和交流意見,導致合作流于形式。因此,在教師的權衡下,選出的組長要有較強的責任心,能夠協調小組成員之間的關系,善于聽取并總結其他組員的意見,鼓勵小組中的學困生多發言,敢于表達自己的意見。這樣,才能增強教師對學生的個別化關注程度,學生有較多參與和展示才能的機會,從而提高語文學習的效率。
此外,給小組個性化命名,既是小組的象征,又是組員內心情感的表達,能促使小組成員在心理上產生一種巨大的內在激勵因素,增強集體的向心力和歸屬感。可用動物命名,如“小蜜蜂”“雛鷹”;也可用植物命名,如“向日葵”“春筍”等。
二、 凝練合作話題,凸顯研討價值
在小組合作中,要凸顯研討價值,就必須凝練出有針對性的話題。比如,蘇教版三下《“你必須把這條魚放掉”!》一文的教學時,教師依據本課的教學目標,圍繞“這是一條什么樣的魚?該不該放?為什么放?”這一組重點問題,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討論,在辯論中明理,認識到遵守社會公約的重要性,教育學生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要遵守社會公德這個道理。這樣,在小組合作研討中,話題緊扣文本與教學目標,使學生在合作學習中,有準確導向和學習重、難點,做到了有的放矢。
三、 把握合作契機,體現以生為本
教學中,教師滿足了學生的心理需求,他們就會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所以,當學生產生好奇、疑惑時,意見分歧時是小組合作學習的最佳時機。如在教學《和他的大黑騾子》一文時,圍繞著“殺”與“不殺”大黑騾子,與戰士們產生了分歧,的內心也充滿了矛盾。此時,教師相機讓學生進行辯論,組織合作學習,讓學生憑借課文語言材料,特別關注描寫神情、動作、語言的句子,引導學生品讀感悟,從而感受深愛著大黑騾子,但更愛戰士的思想情感,體會他與戰士同甘共苦的高尚品質。
四、 調控合作時間,提高學習效率
新“課標”倡導課堂教學實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方面目標的達成。這就要求學生在小組合作中,能有較為靈活的學習時間來完成學習任務,根據自身實際得到更多的實踐機會。因此,教師一定要給足時間做好調控。例如,在《將相和》一文教學中,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廉頗跟藺相如不和的原因是什么?“完璧歸趙”“澠池之會”和“負荊請罪”這三個小故事之間存在著什么樣的聯系?這是學生學習的重、難點所在。為了解決這一問題,我引導學生展開小組合作討論,知曉“完璧歸趙”“澠池之會”的故事,這就需要教師隨時深入小組,了解學習狀況,根據實際給足時間,讓學生充分地學習、交流,體會“國家利益高于一切”“和為貴”的道理。
五、 合理開展評價,關注個體發展
要充分發揮小組合作的有效性、優越性和主動性,關注學生發展,就必須科學合理地運用評價方式。在教學中,教師及時對學生在合作中的表現進行針對性評價,使學生的個體發展得到關注。
1. 要遵循實事求是原則。教師評價應該實事求是,恰如其分,既要充分肯定學生的成功與進步,也要準確地指出其不足與錯誤,讓學生在評價中體驗成功,發現不足,進而主動改善自我,促進自身發展。比如,在教學中,教師對學生朗讀情況的及時評價,要善于發現并贊揚學生在朗讀中的優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個體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