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地殼中的元素

      地殼中的元素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地殼中的元素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地殼中的元素

      地殼中的元素范文第1篇

      迄今為止人類已經發現了元素周期表上110種元素中的90種元素在自然界存在,正是這90種元素構成了地球上的一切生命與非生命,包括動物、植物和礦物。因此,對地殼中所有元素精確含量和分布的探測,對于了解地球演化、生命起源、解決人類所面臨的資源和環境問題具有重大意義。

      要實現對地殼物質成分的探測,首先需要解決探測技術問題:高精度地殼化學成分分析技術地殼深部物質成分的地球化學示蹤技術盆地穿透性地球化學探測技術海量地球化學數據庫管理與圖形顯示技術。其次,對地殼化學元素的精確探測,需要一套基準參考數據作為探測數據可靠性的標尺,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建立一個覆蓋全國的地球化學基準網,按照地球化學基準網格,建立中國各主要大地構造單元不同時代地層、侵入巖和疏松物的76種元素基準值,制作元素含量基準地球化學圖,為全面地殼物質成分精確探測提供基準參考數據和圖件。在上述技術研制和基準參考值建立基礎上,通過選擇穿越不同大地構造單元和重要成礦區帶的3個走廊帶的試驗與示范,精確探測走廊帶內地殼的元素含量和時空變化,構建走廊帶上不同大地構造單元的地殼地球化學模型,揭示不同大地構造單元物質成分演化歷史和大型礦集區的成礦物質背景。最終成果表達需要一套搜索和檢索軟件,能對地球上化學成分信息(海量數據、圖像、空間坐標等)在全球不同尺度的分布進行快速檢索和圖形化顯示。類似于GoogleEarth軟件。我們暫且稱其為“化學地球”(GeochemicalEarth)。

      1地殼全元素探測的國內外研究現狀

      1.地殼化學元素組成、豐度、分布和基準值研究現狀

      科學家經歷了一個多世紀的努力,對地殼物質成分的研究已取得很大進展。迄今為止人類已經發現了元素周期表上110種元素中的90種元素在地殼中的存在(其他為人工合成的)盡管地球化學家對地殼元素的豐度的研究已取得很大進展(Clarke18891908;Clarke&Washington,1924;Goldschmidt1933;Taylor,1964;黎彤和倪守斌,1990;Taylor&McLennan,1995;Rudnick&Fountain,1995;WedepohL1995;Gaoetal.,1998;鄢明才和遲清華1997)但人類至今對這90種元素在地球的分布知之甚少(王學求等,2006)。這里所說的分布包括在地殼表層的分布和地殼不同層圈的分布。

      地球化學家一直在探索使用具有均一化的代表性樣品來研究元素在地殼表層的分布,并用地球化學圖來刻畫元素的空間分布。這種刻畫化學元素在空間上分布的地球化學圖為資源和環境問題的解決發揮了巨大作用(謝學錦,2008a2008b;Garretetal.,2008)。全球地球化學基準計劃(GlobalGeochemicalBaselineIGCP360)(Darnleyetal.,1995)目的就是為了盡快獲得化學元素在全球尺度的分布,并為研究全球變化提供參考基準。在全球部署5000個基準網格覆蓋整個地球陸地面積,每個格子大小為160kmX160km,落在中國的網格約500個(包括邊界不完整網格)。具有均一化特點的泛濫平原沉積物或河漫灘沉積物被廣泛接受作為全球基準值計劃采樣介質(Bolviken,1986;Darnleyetal.,1995;Xieetal.,1997;Salminen,2005)。這種次生均一化介質可以反映化學元素的空間變化特征,但它的缺陷是無法反映具有時間特性的地質演化特征。因此,要滿足對化學元素在全球時空分布和演化的了解,就需要能反映時間尺度的原生介質一巖石。

      從平面上研究化學元素的空間分布在技術層面比較容易實現,而對于垂向上的分布就要構建地殼參考模型才能實現。Staudigel等(1998)提出了地球的地球化學參考模型GERM(GeochemicalEarthReferenceModel)這一模型為我們研究包括大陸地殼在內的地球不同圈層及地球化學儲庫的化學性質提供有力的參考依據。張本仁等(19942003)構筑了東秦嶺地區華北陸塊南緣、北秦嶺、南秦嶺和揚子陸塊北緣4個構造單元的地殼結構一巖石組成一地球化學模型,RudnickandGao

          2總結了大陸地殼物質組成和演化方面的研究成果。

      地殼化學成分和分布的探測存在的問題主要有:①對元素周期表上所有元素含量的精確測定還存在困難;②對化學元素的含量的了解較多,但對其分布了解非常有限,如中國區域化探掃面計劃,只分析了39種元素,覆蓋的面積也只有6X106km2(Xieetal.,1997);③對元素分布的了解還僅限于使用次生的水系沉積物介質,這種介質是表生均一化以后的分布情況,還缺少對化學元素在各個時代地層和侵入巖中時空分布的了解,迫切需要能反映時間屬性的原生介質來研究化學成分在中國大陸的演化歷史和成礦的物質背景;④地球化學基準參考值還沒有建立起來,也就缺少衡量元素分布和研究未來變化的標尺;⑤對中下地殼化學成分的認識還缺少有針對性的地殼地球化學模型和實測數據。

      1,大規模成礦物質背景一元素的巨量聚集研究現狀

      大規模成礦作用的必要和充分條件是必須有巨量成礦元素的聚集。地球化學省或地球化學塊體就是巨量兀素聚集的體現。Hawkes和Webb(1962)將地球化學省定義為:較大的地殼單元,其化學組分與平均值有很大差異。地球化學省是進行礦產資源的區域評價的有效方法。人們對地球化學省的認識大多是從礦床分布的密集程度以及有限的巖石和礦物分析數據而提出來的,如Peru和Chile的銅省、加拿大Abitibi帶的金省、東南亞的錫省、東格陵蘭的鍶省等。20世紀70年代以后,許多國家范圍的大規模的地球化學勘查計劃覆蓋了越來越大的地區,特別是中國區域化探全國掃面的全面開展,覆蓋面積的不斷擴大,從而使許多地球化學省,甚至更大的地球化學模式被發現(Xie&Yin1993)。

      Doe(1991)提出地球化學塊體(geochemicalblock)的概念,將其解釋為“具有某種或某些元素高含量的大巖塊,能夠為礦床的形成提供物質源'但他并沒有說明如何圈定這種塊體。謝學錦院士提出利用區域化探掃面數據圈定地球化學塊體,并將地球化學塊體定義為面積大于1000km2以上的地球化學異常(Xie,1995;謝學錦和向運川,1999)。地球化學塊體實際上是大規模立體地球化學異常,即在平面上具有一系列套合的地球化學異常結構,在垂向上具有一定的深度,也就是說具有較大規模立體異常的地殼物質體(王學求和謝學錦,2000)。

      地球化學省與成礦省是密不可分的,地球化學省或地球化學塊體在資源評價中能較早的圈定出 來,而成礦省或礦集區直到發現大量礦床才能確定,二者的關系更像是因果關系,地球化學省可以作為確定成礦省的地球化學依據,地球化學塊體可以作為確定礦集區的依據(王學求等,2007)。過去在使用水系沉積物圈定地球化學省,進而發現礦床起了巨大作用,但水系沉積物這種表生均一化介質,無法確定礦源層,也無法給出地球化學塊體的厚度,因此使用原生介質圈定地球化學省或地球化學塊體,追蹤礦源層和進行資源量預測將更為科學。這就給我們提出了一個問題:如何去圈定這種立體的地球化學塊體,更為科學地預測資源量?對全國元素分布的了解還僅限于使用水系沉積物或泛濫平原沉積物做為采樣介質,這種介質是表生均一化以后的分布情況。盡管對找礦發揮了巨大作用,但對深入研究中國大陸元素的時間演化歷史就無能為力。也無法知道地球化學異常源是來自于那個時代,那個地層。對地球化學省、地球化學塊體的圈定用于資源評價都是使用的表生介質,要真正圈定立體的地球化學塊體,追索礦源層還需要利用原生介質,目前利用原生介質圈定地球化學省或地球化學塊體還是空白。1.3千米深度穿透性地球化學研究現狀

      人類所賴以生存的地球資源都集中在地表及不超過幾千米深度之內,因此對地殼千米深度的物質組成和時空分布的探測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澳大利亞的“玻璃地球計劃(GlassEarth)”主要目的是查明1km以內的金屬礦產資源。對金屬礦而言,中國約占1/2的陸地已被盆地和各種覆蓋層所掩蓋,成為找礦的“處女地”或“甚低工作區”。據統計我國500m深覆蓋區面積約50X104~80X104km2,相當于我國已調查、勘探的陸地面積的1/5,是一片極具潛力的金屬礦產的新區或“找礦新空間”。因此對能探測這一深度的礦產資源直接信息的地球化學勘查技術的要求已迫在眉睫。

      自上個世紀70年代開始,國際找礦界都在致力于研究能探測更大深度的地球化學找礦方法,統稱為‘深穿透地球化學”(王學求,1998;謝學錦和王學求,2003)。這些深穿透地球化學方法包括電地球化學方法(CHIM)(Ryss&Goldberg1973),地氣法(GEOGAS)(Kristiansson&Malmqvist,1982);酶提取法(ENZYMELEACH)(Clark,1993),活動態金屬離子法(MMI)(Mannetal.,1995)金屬元素活動態提取方法(MOMEO)(Wang,1998)和動態地球氣納微金屬測量法(NAMEG)(Wangetal.,

      地下水化學測量和活動金屬離子測量列入探測技術研究內容。

      目前國內外深穿透地球化學技術的發展趨勢是:①建立覆蓋區元素從深層向表層傳輸和分散的三維地球化學模型,為覆蓋區地球化學勘查提供理論支撐;②將探測技術擴展到盆地地球化學調查和幾百米覆蓋區;③發展專用提取試劑和技術的標準化與可操作化;④建立能適應各種復雜景觀、各種比例尺和各種礦種的技術系列。

      2地殼全元素探測的關鍵技術

      要實現對地殼物質成分的探測,必須重點突破地殼物質成分探測的4項關鍵技術,包括①地殼全元素精確分析技術;②深部物質成分識別技術;③盆地穿透性地球化學探測技術;④多層次海量地球化學數據管理與圖形顯示技術。

      2.1地殼全元素精確分析技術

      要實現對地殼成分的精確了解,發展能分析地殼中所有元素(約80個)的分析技術是關鍵。建立81個指標(含78種元素)配套分析方案和難分析樣品的精確分析技術重點是突破含碳質巖石和有機物土壤的貴金屬(金、鉑族)元素精確分析技術。配套分析方案是以現代先進的大型分析儀器等離子體質譜儀(ICP-MS),等離子體光學發射光譜儀(ICP-OES)和X射線熒光光譜儀(XRF)為主,配合其他多種專用分析儀器及技術而組成的方法體系(表1),所有元素的檢出限、報出率、準確度、精密度等指標均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2.2中下地殼物質成分識別技術

      深部地殼物質組成研究的現有方法主要包括:①根據因構造運動抬升出露到地表的深部物質(如麻粒巖、榴輝巖、角閃巖等)②根據產于火山巖中的深部地殼包體如麻粒巖包體;③根據地球物理測深與深部巖石物理性質的高溫高壓實驗測定結果之間的擬合;④殼源巖漿巖源區地球化學示蹤法。由于以上4種深部地殼物質成分組成研究方法均存在不確定性,因此對深部地殼研究最好是各種方法相互結合,互為補充。

      根據中國大陸地殼特點,不同構造單元出露的巖石類型,初步構建地學斷面的巖石組成模型;不同構造單元內各類巖石的地震波速高溫高壓實驗室測試;將實驗獲得的巖石地震波速數據與實測地震波速數據進行擬合,完善地學斷面的地殼結構一巖石

      球化學示蹤研究成果,綜合限定和進一步約束區域地殼結構一巖石組成模型;根據獲得的不同巖石單點樣的地球化學數據,計算每類巖石單位的平均成分;在所建立的地殼結構一巖石組成模型基礎上,按照有關的每類巖石單位在地殼每個結構層中所占的比例,進行面積加權平均計算地殼每個結構層的元素豐度;按照每個有關結構層在整個地殼中所占體積比例,通過體積加權平均計算出地殼總體的元素豐度;根據其他學科研究的最新成果,檢驗深部地殼物質成分計算結果的合理性。

      圖1是Wedepohl所構建的大陸地殼巖石組成模型(Wedepohl,1995),根據其代表性巖石組成,就可以獲得元素的含量,構建地球化學模型。張本仁等(2003)、路風香等(2006)以東秦嶺造山帶各類巖石實驗測定的v,,值與地震測深獲得的秦嶺地殼v,,觀察值的相互擬合為主,配合巖石變質相、深部巖石包體、殼源巖漿源區等研究,構筑了東秦嶺地區華北陸塊南緣、北秦嶺、南秦嶺和揚子陸塊北緣4個構造單元的地殼結構一巖石組成一地球化學模型。

      1.盆地穿透性地球化學探測技術

      盆地及其周邊蘊涵著重要的戰略性資源,如盆地中的地浸型砂巖型鈾礦、石油等,盆地邊緣的大型金屬礦。但盆地及周邊被認為區域化探掃面禁區,覆蓋物的影響、技術條件不具備和獲取指標的單一,難以滿足對盆地及周邊資源潛力的全面了解。發展能探測盆地礦產資源直接信息的穿透性地球化學技術,將地表采樣與鉆探取樣相結合,建立立體地球化學分散模式,為盆地及周邊覆蓋區深部礦產資源調查提供有效方法。

      對盆地千米深度探測有兩種途徑:一是利用深穿透地球化學技術,在地表快速獲取深部信息;二是利用鉆探手段,直接獲取深部樣品。

      深穿透地球化學(Deejrpenetrationgeochemistry)是探測深部隱伏礦或地質體發出的直接信息的勘查地球化學理論與方法(王學求,1998)。礦床本身及其圍巖中的成礦元素或伴生元素,可以在某種或某幾種營力作用下(地下水、地球流、離子擴散、蒸發作用、電化學剃度),被遷移至地表,在地下水和地表土壤介質中形成異常含量,使用水化學測量技術、地球氣測量技術、元素活動態提取技術和電化學測量技術可有效發現深部隱伏礦信息。

      深穿透地球化學方法有以下幾類:①物理分離提取技術;②電化學測量技術;③活動態提取技術(MOMEO);④氣體和地氣測量技術;⑤水化學測量技術;⑥生物測量技術。澳大利亞的“玻璃地球計劃(GlassEarth)”在地球化學技術上使用地下水化學測

      即使少部分地區進行了區域化探掃面工作,但由于量和活動金屬離子測量技術中國的盆地深穿透地

      球化學探測擬使用4種技術:①細粒級采樣與分離技術;②金屬活動態測量技術;③ICP-MS地下水化學測量技術等;④空氣動力返循環鉆探粉末取樣技術。圖2是使用穿透性地球化學技術在吐哈盆地對砂巖型鈾礦的探測試驗,可以有效探測300m埋深的砂巖型鈾礦(王學求等,2002;Wangetd.,2007)。

      3全國地球化學基準網的建立

      對地殼化學元素的精確探測,需要一套基準參考數據作為探測數據可靠性的標尺,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建立一個覆蓋全國的地球化學基準網,按照地球化學基準網格,建立中國各主要大地構造單元不同時代地層、侵入巖和疏松物沉積物的76種元素基準值,制作元素含量基準地球化學圖,為全面地殼物質成分精確探測提供基準參考數據和圖件。地球化學基準值的建立,對我國基礎地質、理論地球化學、勘查地球化學、礦產資源潛力預測、大地構造劃分、地球動力學、生態與環境、農業、衛生與健康等研究領域提供準確可靠的基礎地球化學數據,對中國大陸化學元素的時學基準值研究體系,對全球地球化學基準值的建立和最終建立‘化學地球”具有重要奠基性意義。

      地球化學基準值(GeochemicalBaselines)的概念來源于全球地球化學基準值計劃(GlobalGeochemicalBaselinesProjectIGCP360)它的原意是用系統的全球網格化采樣,獲得全球地球化學基線圖,作為未來衡量全球化學元素含量變化的參照標尺。從它的原創性含義不難看出:地球化學基準值不僅以數據的形式表述含量特征(abundance),而且還以圖件的形式表述空間分布特征(distribution),它是用一組數據來刻畫元素含量的總體變化水平。這種刻畫比采用單一的豐度值能更為客觀地反映地質體或某一區域元素的含量值分布。可以是系統采集均一化介質的土壤、水系沉積物、泛濫平原沉積物等來刻畫元素的總體分布,也可以是采集不同時代的典型巖石來刻畫元素在某一特定地質體中的分布值。基準值既可以作為“點”上某種物質成分含量的基準參考值,又可以作為“面”上元素含量變化的基準地球化學圖,用于衡量元素在空分布和演化歷史的研宄’對創建全新的中國地球化自然界含量和分布的標尺。克拉克值和元素豐度不

      考慮空間分布,只用數值來表達,而地球化學基準值要考慮空間分布,可以制作出基準地球化學圖,因此它既可以以數值來表達,也可以以圖件的形式來表達。克拉克值和元素豐度表述的是含量特征,而地球化學基準值不僅表述含量特征,而且還表述空間樣品地質年代表述時間屬性,因此地球化學基準值具有時空分布特征。

      根據上述特點,筆者將地球化學基準值定義為:按照統一的基準網系統采集有代表性的樣品,在嚴格標準監控下實測元素含量,以一組數據和圖件形尺,即它不僅表示元素含量,還表示元素分布。

      “全球地球化學基準計劃”(GlobalGeochemicalBaselines)部署5000個基準網格覆蓋整個地球陸地面積(Darnleyetal.,1995)。全球基準參考網網格(GlobalReferenceNetworkGrid,GRN)大小為160kmX160km,全球共有約5000個網格。落在中國的網格約500個,完整格子300個左右(圖3)。此次全國地球化學基準值的建立將遵循國家基準值數據密度應高于全球數據密度的原則,將每個全球地球化學基準網格劃分成4個子網格作為中國基準網格,每個網格大小相當于1個1:20萬圖幅,因此根據中國的實際和便于巖石樣品的采集以及地質解釋需要,將采用1:20萬圖幅作為中國的地球化學基準網格。中國大約有1500個1:20萬圖幅,也就是布設1500個基準網格。在每個1:20萬基準網格內系統采集有代表性的不同時代沉積巖、火成巖、變質巖和疏松沉積物組合樣品,總樣品量約18000件,精確分析元素的含量,建立中國大陸地球化學基準值,制作化學元素時空分布基準地球化學圖。為下一步地殼物質探測提供基礎參考數據,并為研究元素在中國大陸的時空分布奠定基礎。

      4地球化學走廊帶試驗與示范

      地球化學走廊帶是指沿著穿越不同大地構造單元和重要成礦區帶的地質剖面,并跨越一定的寬度,構建一條化學元素的含量和時空變化走廊。國內外尚無可借鑒的現成技術和經驗。將“地殼全元素探測技術與實驗示范”項目的其他3個課題所發展的技術(全元素分析技術、深穿透地球化學技術、地殼地球化學模型構建技術和圖形顯示技術)進行地球化學走廊帶探測試驗,為下一步地殼探測奠定技術基礎,并起到示范作用。

      選擇穿越不同大地構造單元和重要成礦區帶的3條地球化學走廊帶進行試驗與示范(圖4)。3條

      走廊帶總長度3300km,每條走廊帶寬度100km,

      預計樣品數約14000件。通過常量元素分析、微量元素分析和同位素分析,精確探測走廊帶內沉積蓋層與結晶基底,不同時代巖漿巖、沉積巖和變質巖76種元素的含量和變化,構建地球化學模型,揭示大型礦集區形成的物質背景和地球化學標志。編制3條走廊帶元素時空分布地球化學圖,提供給社會使用。

      4.1華北陸塊一興冡造山帶走廊帶

      華北陸塊一興蒙造山帶地球化學走廊帶(約1500km)精確探測地球化學走廊帶內76種元素含量和變化,構建走廊帶地殼地球化學模型,研究華北陸塊北緣和大興安嶺大型礦集區地球化學特征和找礦標志。東海縣大陸科學鉆為起點,穿過郯廬斷裂、勝利油田、燕山造山帶、興蒙造山帶。該走廊帶具有重要科學意義和找礦意義。如跨越兩大地質單家16個油田中金含量最高的油田,石油中金含量可達0.132~1.06g/1(林清等,1993)。Wang(1998)發現沿郯廬斷裂存在巨大金異常帶,同時在勝利油田上方和膠東金礦上方出現Au高含量濃集中心。勝利油田金來源與膠東金礦金來源有什么關系?是因為膠東隆起剝蝕的物源沉積到渤海灣盆地帶來的高含量金,還是金是來自于深部(油金同源)?

      4.2華南造山帶一揚子陸塊東南緣走廊帶

      華南造山帶一揚子陸塊東南緣(武夷山一南嶺一揚子陸塊東南緣)走廊帶(約1000km)穿過武夷山成礦帶和南嶺成礦帶,精確探測地球化學走廊帶內76種元素含量和變化,構建走廊帶地殼地球化學模型,提供大型礦集區成礦的地球化學背景和找礦標志。

      4.3西秦嶺一阿拉善走廊帶

      地殼中的元素范文第2篇

      [關鍵詞]邢北勘查區 微量元素 相關性

      [中圖分類號] P641.4+61 [文獻碼] B [文章編號] 1000-405X(2014)-8-35-2

      煤炭的形成是一種特殊的地球化學過程,由于環境和體檢的差異使得煤層中富集了多種微量元素,伴隨著煤炭的開采,燃燒等,這些微量元素將會發生轉化和遷移,并進入大氣環境,進而影響人類的健康。我國是煤炭消耗大國,長期以來煤炭一直是我國的主要一次性能源。因此,對煤中微量元素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河北省煤炭資源豐富,尤其是邢臺地區是我省主要的煤炭輸出地區,因此本文對邢北勘查區9、8、7、6下、6、5、5上、3上、2下、2、1號煤層中7種微量元素進行了分析。

      1研究區概況

      邢北勘查區煤系為古生代的石炭二疊系含煤巖系,主要含煤地層為太原組和山西組。晚石炭世地殼間歇性升降,海進與海退相互交替,多次形成瀉湖相及泥炭沼澤相,故太原組聚煤層數較多,含煤8-12層,自下而上為9下、9、8、7、7上、6下、6、5、5上、4下、3、3上,煤層平均總厚度約13.04m,其中可采煤層有6、7、8、9號煤層。從早二疊世起,隨著海水的進一步退移,形成以陸相三角洲平原沉積為主的山西組含煤地層,含煤3-6層,自下而上為2下、2、1下、1、1上號煤層,煤層平均總厚約5.52m,可采及局部可采煤層為2及2下煤層,兩層總厚約5.23m。

      2樣品的采集及試驗

      勘查過程中,采取了各煤層煤芯樣,共采集樣品165個。將樣品在實驗室自然條件晾干后機械粉碎至200目,然后置于80℃烘箱中干燥8h,再將樣品移至聚四氟乙烯坩堝中,加入1mlHF,在電熱板上低溫溶解,烘干;加入6mlHClO4,烘干;加入1ml濃HNO3和少量的去離子水加熱提取;再轉移至25ml容量瓶中,加In內標,以扣除基體效應和儀器漂移帶來的測試誤差,然后置于電感耦合等離子質譜(ICP-MS)下進行測定。

      3結果分析與討論

      3.1煤中的微量元素的含量及分布

      表1中列出了邢北勘查區煤中微量元素的含量算數平均值,并分別與華北晚古生代煤中微量元素含量均值、中國煤中微量元素含量均值及地殼中元素含量均值做了對比。

      煤中微量元素的富集受多種因素和多期作用控制,是多因素疊加的結果[2],其聚集和分布受多種因素控制,如泥炭化作用、煤化作用及風氧化作用等[3,4],任德貽等研究發現在成煤泥炭化作用階段,陸源區母巖性質、成煤植物類型、沉積環境、微生物作用、氣候以及水文地質條件直接影響著元素的富集;在煤化作用階段,煤層頂板沉積成巖作用、構造、微生物、地下水和巖漿熱液對微量元素的富集起主要的控制作用;到了含煤盆地經過后期改造時期,煤層進入表生作用階段時,風氧化作用影響著煤中的微量元素的富集或淋失[2]。本次對山西組和太原組中煤中微量元素做了對比分析,為便于作圖,V的單位為10μg/g,如圖1。

      由圖1可以看出,兩組煤中Ge和V含量比較接近,Ga、U、Th、Ti、As在太原組中含量較高。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可能為煤質或者成煤環境。

      3.2各元素間相關性分析

      在煤中,地球化學性質相似的元素的賦存狀態具有相應的一致性,或者是由于成煤過程中和成煤后期受同期地質作用等因素的影響,其賦存模式也具有相似性。本次研究是利用excel對微量元素原始數據求取對數,再通過數據分析求取相關系數,得出相關系數矩陣,如表2。

      從表2中可以看出:

      4結論

      (1)與華北晚古生代煤中微量元素含量均值相比,Ga、U、Th、含量較高;Ga、U、Th、As含量明顯高于中國煤中微量元素含量均值;與地殼中元素含量均值相比, Ga、U、Th、 Ti、 As表現為明顯富集,Ge與地殼中元素含量均值接近,V表現為虧損。

      (2)由于煤質及成煤環境的差異,使得微量元素在垂向分布上產生了明顯的不同,Ga、U、Th、Ti、As在太原組中含量高于山西組。

      (3)相關性分析結果表明,Ga與Ti,U與Th、V高度正相關;Ge與As,Th與V中度正相關,說明這些元素賦存與富集存在一定的聯系。

      參考文獻

      [1]代世峰.煤中伴生元素的地質地球化學習性與富集模式[D].北京,中同礦業大學,2002.

      [2]任德貽,趙峰華.煤中有害微量元素富集的成因類型初探[J].地學前緣,1999,6(5)5:17~22.

      地殼中的元素范文第3篇

      鋁相對原子質量:26.981539。鋁元素在地殼中的含量僅次于氧和硅,居第三位,是地殼中含量最豐富的金屬元素。航空、建筑、汽車三大重要工業的發展,要求材料特性具有鋁及其合金的獨特性質,這就大大有利于這種新金屬鋁的生產和應用。應用極為廣泛。

      化學元素(Chemicalelement)就是具有相同的核電荷數(核內質子數)的一類原子的總稱。從哲學角度解析,元素是原子的電子數目發生量變而導致質變的結果。

      (來源:文章屋網 )

      地殼中的元素范文第4篇

      關鍵詞 新疆;深部構造特征;成礦特征

      中圖分類號:P6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7597(2014)13-0162-01

      1 新疆深部構造研究的現狀

      20世紀30年代,新疆地區開始研究地質構造,直到80年代,都是一直以觀察地表地質為主,然后運用觀察所得的數據進行研究。但是這種研究方法趨于表面,沒有深部地球的物理資料進行印證,缺乏二維以及三維的研究方法,較為片面。對于地殼、地幔等也沒有科學的認識。

      在20世紀90年代之后,深部構造探測技術逐漸得到發展,關于殼幔的組成和結構的認知在地球物理探測、碰撞造山帶、地幔巖包體研究等的具體研究之下也在不斷地科學化、具體化,變相地促進了深部構造與成礦關系的研究,提出了許多關于制約成礦區的觀點與看法。在宏觀上把巖石圈的構造、元素轉移以及巖漿活動和成礦作用聯系起來。

      深部構造對礦床起著控制、保護甚至破壞作用,也對成礦范圍起著重要的影響作用。在地球化學和礦產研究的不斷豐富完善下,對于深部構造的研究體系從單一向多元,從定性到定量,從靜態到動態,從幾何學向動力學這幾個主要方向深入發展。在不久的時間內,人們對深部構造的研究也將會有質的飛躍[1]。

      2 新疆深部構造的分類與特征

      1)幔隆區。幔隆區域的地幔很大一部分都會上隆。它的地殼性質以及結構和厚度總體來說非常穩定,其中在中心區域的位置穩定,深部構造活動微弱,幔源斷裂情況少見;在周邊區域處于亞穩定狀態,會出現幔源斷裂的情況。中部地區的火山、巖漿活動發生次數少,而邊界地區的巖漿、構造活動發生次數頻繁。新疆地區出現幔隆區的地方分別是準噶爾以及塔里木地區。準噶爾地區的地殼薄而穩定,規模小,起伏小;塔里木地區的地殼厚并且活躍,規模大,起伏也大。

      2)幔坳區。幔坳區與幔隆區相反,其地幔大部分下降。其地殼性質、結構、厚度相比幔隆區更為活潑、復雜深厚。因此它的深部構造活動強烈,幔源斷裂成熟。幔坳區大多出現在高山盆地或者剝蝕區。淺部構造則表現在裂陷盆地、島弧、裂谷等地區,在其邊界會有幔源斷裂的出現。幔坳區又分為幔谷和幔坪,前者地幔類似山谷的不均勻下降;后者地幔較為平坦。幔坳區在伊犁、西南天山等都有出現。

      3)幔坡區。幔坡區與前兩者不同,其地幔呈帶狀分布,在一邊隆起,另一邊下落,莫霍面等深線變化較小,呈條帶狀。地殼性質與幔坳區相似。其深部構造活動較為強烈,幔源斷裂發育較多,多在褶皺造山帶常見,會發育出深大斷裂,便于巖漿上涌,火山、巖漿等發生較為頻繁;淺部構造主要以島弧、巖漿弧等活動板塊。幔坡區又可以分為陡幔坡、中幔坪、緩幔坡、幔坡帶中幔臺。新疆地區出現慢坡帶的典型地區主要是阿爾泰、天山西部、阿爾金等。

      4)幔源斷裂。幔源斷裂指的是發育在地殼深部的一種斷裂構造,它主要是以線性分布。幔源斷裂按表現形式、形成時代不同分為古幔源斷裂、恒幔源斷裂、今幔源斷裂三種。古幔源斷裂在古生代之前形成,根部已處于封閉狀態,但其仍具有區別古深部與大地構造類型的意義。恒幔源斷在古幔源斷裂的基礎上得以發展,在地表和深部構造都有反映,大規模斷裂帶的形成都與其有重要關系。是劃分深部與大地構造的重要因素。今幔源斷裂是指于數十萬年前形成,現今正在逐漸發育的幔源斷裂,不能劃分古深部與大地構造。在額爾齊斯、天山都有幔源斷裂的分布[2]。

      3 新疆深部構造與成礦關系

      眾多科學研究表明,科學家發現了地幔的隆起等因素控制礦床的分布這一規律。新疆地區深部構造對成礦的影響主要由以下幾個方面。

      1)深部構造為成礦的運動提供場所。深部構造在不斷的演化中會逐漸發育出斷裂,這些斷裂的孔隙就是成礦運動的主要場所。斷裂的空隙深厚,適合流體的運移滲透,在漫長的歷史中慢慢發展為成礦流體上移的運輸管道,為成礦作用提供了必要的保障。而且在深部構造中不同層次的地震也促進了流體的上移,加速了礦床的形成。除此之外,還有一個重要的推動力就是大氣降水,大氣降水在開放的空隙中的滲流而導致的氧化環境促進了成礦物質在流體中的析出,使成礦物質得到高效的利用。

      2)深部構造為成礦作用提供動力。深部構造的地震、巖漿活動以及地幔的上隆所釋放出的巨大能量可以加速成礦流體在成礦系統中的內部循環,更可以活化處于經過區域內部的惰性成礦元素,使其參與到礦床的循環之中。這不僅加速了成礦流體的循環,也增加了成礦元素,使礦床更加豐富。深部構造活動提供的熱能能夠使成礦作用在漫長的地質過程中周而復始的進行,也就能源源不斷地進行成礦作用。

      3)成礦作用中的成礦物質依賴于深部構造。大量研究數據表明,銅、鋅、金、鉛等親硫金屬元素在地殼深部和上地幔部分的含量較高。在已經被發現并利用的位于地殼表層的許多礦床中,以金礦床為代表的大部分都是來源于地殼深部。因為地殼深部所屬的深斷裂系統十分有利于深部成礦物質移動到地表。而就外部形成條件來講,只有深層的地幔物質提供大量的成礦必需元素,而地幔內部的原始物質保有其成分的多樣性,這樣,成礦元素才能在局部大規模形成出現,從而產生獨一無二的超大型礦床[3]。

      4)深部斷裂構造可以控制巖漿。火山巖的巖漿源于上地幔,而上地幔中會混雜地殼物質。深大斷裂能通過控制火山的噴發來形成火山巖。在火山巖中主要為鈣堿性巖系。而在斷裂交匯處會形成侵入巖。巖漿和礦物質產生及發展依靠于大地構造,而深部構造就可以通過控制巖漿的活動等控制成礦作用。

      4 結束語

      總而言之,新疆地區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以及其他因素的輔助為其帶來了豐富的礦產資源。但是如今對深部構造與其成礦的關系方面研究存在的一些誤區與漏洞造成了許多資源上的浪費以及不科學的采掘。我們應該積極利用深部構造與成礦之間的關系,找出礦床所在與其特點,并對其進行科學合理地開采與應用,對于發展相對應的科學研究,繁榮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有很大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王哲.新疆深部構造基本特征與成礦關系[J].西部探礦工程,2011(3).

      地殼中的元素范文第5篇

      關鍵詞:人類細胞;基因;時間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0)09-0250-04

      人類細胞的基因最早出現在5-4.3億年前的寒武紀末期到志留系初期。

      前蘇聯地質學家阿?阿波契夫在《地質學基礎》中寫到 元古時期的地殼是建立太古時期地殼折皺,斷裂的基礎上的,太古時期折皺(斷裂后的地殼形成),元古時期的沉積,在元古時期的海洋沉積物中出現了第一批甲殼綱,海綿物的化石,沉積巖也是在元古時期開始形成的,太古時期的歷史持續了上十億年,那個時期沒有任何陸地,也沒有留下任化石,但是太古時期的碳水化合物為有機物,至生命的出現提供了條件,它們都產生于火山灰的泥中。

      元古時期結束后,開始古生代,古生代的生命已經包含了多種多樣快速發展的遺留和基礎,元古時期被劃分為寒武紀,志留紀,泥盆紀和石炭紀,它們之間的的時間間隔比元古紀和太古紀的間隔時間,持續時間的短多了,它們的區別在于動物和植物的不同種類在地球上稱王稱霸的時間,以及陸地植物的巨大發展,在元古時期,還發生了兩次巨大的地殼物理變化,加里東和瓦力地殼折皺時期,在加里東褶皺期,西伯利亞發生了大規模的海進,在加里東折皺的中期和晚期,那里發生了大規模的海退,火山活動變得頻繁了。寒武紀是加里東折皺的第一個時期,這個時期也是天山,昆侖山從海底開始出現的時期,喜馬拉雅山脈尚未出現。這一時期還是 鈷、錳、鐵、鉻、銅、鉑、鉛、錫、等礦產的形成期,在哈薩克期坦的東北部有銅、鉬、礦,和金礦形成。

      還發生這兩次大的地殼折皺又被稱為幾個小的階段,在這兩次地殼折皺時期發生了大規模的火出噴發,海進、海退,并以冰川期終結。

      在寒武紀,所有的生物生活在水里,陸地還是空白。但是已經出現了巨大數量的甲殼綱動物(三葉蟲)第一批腕足綱和腹足綱動物也出現,水草是海洋的主要植物。

      志留系結束了海洋統治地球的時期,出現了第一批陸地動物( 釉科)和陸地植物(裸劂類),在海洋還是甲殼綱以及腕足綱的天下,但是已經出現了頭足綱的動物,筆石,軟體動物和第一批魚類。

      在泥盆紀,在海洋,腕足綱的動物獲得極大量的繁殖,同時,甲殼綱達到了極大驚人的數量,三葉蟲開始減少,筆石消失,這一時期發生,大規模的海進、海退和火出噴發。

      太古時期距離現在的38億年,那個時期的地球基本是液態水覆蓋了整個表面,到處類似于熱噴泉一樣的火山。

      根據《德國之聲》科學與技術節目2008年俄語節目的報道,德國科學家認為煤和石油形成在20―30億年,當時的死亡動植物所形成,今天的化石能源其實就是太古時期所有簡單生命,元古時期從24億年開始,結束于大約6.2億年前。

      在新疆地質館,作者看到了序號為7,館號為S0085,由原地質部七二二隊在東天山采集到的2塊賈氏復州蟲的化石(Fuchouia chiai)這種賈氏復州蟲與前蘇聯地質學家阿波契耶夫1956年出版的《基礎地質學》中的三葉蟲畫圖一模一樣,賈氏復州蟲生活于中寒武世(O)距離現在6億年前。

      此外,作者還看到序號為99,作為SO213出產于湖南永順,生活于早奧陶世(O)5.2億年前的永順湘西(Xiangxiia youshensis)以及粗面副四川蟲(p ara szechanella salbrosa)化石,這種蟲子可以看出是由三葉蟲進化到腕足綱動物后再次快速進化來的巨大蟲子,這種蟲子外觀與今天的蒼蠅類似,但是體積有蒼蠅的數百倍大。

      在沉盆紀的新疆,正如前蘇聯地質學家所總結的那樣,甲殼綱的動物在海洋達到了驚人的巨大數量,如序號為24館號為SO152―SO159的7塊全臍螺化石。(EuomphalusL)(sp),產于距離5億年前的早一中泥盆世(D1―2),由新疆地礦局第一區調大隊在新疆阿克蘇的坷坪發現,為今天的蝸牛外形和結構,與地質館的y0050火山凝灰巖一樣完全呈現出以氧化鐵高溫凝固,冷卻后的褐色金屬斑塊,已經看不出類似于1.4億年前侏羅紀的硅化木中的那種乳白硅灰石的絲毫跡象。

      魚類最早出現在距離現在4.5億年前的志留系,現在有特別多的證據表明:最早的人類祖先來自于魚類的進化,從各種元素的含量,到人體的骨骼結構都與魚類特別接近。這表明:類似人類細胞基因的出現從寒武紀那猖獗了幾乎8000萬年的甲殼綱動物(三葉蟲),腕足綱和腹足綱動物到包含了類似于今天人類細胞基因結構的魚類的出現花費了足足8000萬年的時間,當然,人類細胞基因最古老的結構還是來自于甲殼綱海洋生物的細胞基因結構。從甲殼綱到魚類這種細胞基因結構的改變居然花費了8000萬年的時間。

      如上所述,如果不是這個時期發生了兩次巨大的地殼物理變化,加里東和瓦力地殼折皺時期,則魚類是絕對不會出現的,更加不會有今天的人類。很可能是劇烈的火山活動使海洋變熱了,甲殼綱才演化出了魚類。

      在加里東褶皺期,西伯利亞發生了大規模的海進,在加里東折皺的中期和晚期,那里發生了大規模的海退,火山活動變得頻繁了。寒武紀是加里東折皺的第一個時期,這個時期也是天山,昆侖山從海底開始出現的時期,喜馬拉雅山脈尚未出現。這一時期還是 鈷、錳、鐵、鉻、銅、鉑、鉛、錫、等礦產的形成期,在哈薩克期坦的東北部有銅、鉬、礦,和金礦形成。

      在5-4.3億年前是火山活動在整個今天的中國大陸,特別是古新疆海洋非常劇烈的時期,那7塊塊全臍螺化石,與地質館的y0050火山凝灰巖一樣完全呈現出以氧化鐵高溫凝固,冷卻后的褐色金屬斑塊,已經看不出類似于1.4億年前侏羅紀的硅化木中的那種乳白硅灰石的絲毫跡象。這是最好的證明。過去那些深埋于海底地殼數十公里深度,以液態存在的鈷、錳、鐵、鉻、銅、鉑、鉛、錫、等也同時涌出海面形成滾滾熱浪,鐵水和蒸汽。這些鈷、錳、鐵、鉻、銅、鉑、鉛、錫以及金、銀等十幾種金屬元素的大量地注入了熱浪滾滾的古新疆海洋,雖然燙死,蒸發、立刻熔化、并且凝固了無數的甲殼綱、腕足綱和腹足綱動物,但是卻為殘余的甲殼綱動物產生細胞基因的變異,向魚類的逐漸進化提供了機會,不光這些,這個時候還是月球第二次遭受非常密集的流星轟擊的時期,這個時期正好趕上太陽系死亡了一顆大行星,碎裂的隕石不但密集地轟擊了月球也轟擊了地球,并且誘發了地球地殼的加里東大褶皺,原來埋藏在海底的平原和丘陵和幾乎被90%的海洋液體覆蓋的地球突然出現了海水的倒灌和退卻,這個時期的西伯利亞古陸地完全被海水淹沒了,而新疆的古海洋則退卻了,塔里木和準葛爾古陸地遍布湖泊以及完全被浸泡在這些湖底的灼熱的花崗巖物質,巖漿涌出的碎宵慢慢沉積上升為今天的綿延1500公里的天山,以及蔓延900公里左右的昆侖山。

      根據俄羅斯科普讀物2003年的報道: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貝克萊分院地質年代研究中心穆勒教授和他的同伴在2003年3月研究了一克155粒由月球玄武巖分解后形成的月球土壤顆粒,這些月球土壤顆粒是在小行星、慧星、流星撞擊月球表面后所形成的局部高溫和高壓的條件下形成的,這些月球土壤顆粒來源于1971年美國阿波羅14號宇宙飛船登陸月球后,把采集的巖石樣本帶回地球的那些石頭。

      科學家們通過測量這些巖石顆粒當中放射性同位數氬的分布密度和含量,在提前得知了氬同位數的放射性衰變速度后,科學家們可以知道由這些巖石顆粒所形成的月球土壤的年齡。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這也促使他們能夠測量在月球的什么年代有這樣的由小行星、彗星、流星給月球造成的撞擊和轟擊。換句話說,在月球的什么年代,這些由流星、彗星、小行星所造成的撞擊和轟擊的頻率是多少。月球在過去30-40億年前,似乎遭受到非常密集地小行星、彗星、流星的撞擊和轟擊,最密集的撞擊時期發生在大約32億年前,流星、小行星、彗星給月球的第二次撞擊發生在大約5億年前。

      在西伯利亞海進,新疆海退、加里東褶皺造成的古天山和昆侖山隆起,火山碎宵沉積為天山和昆侖山以及遍及天山南北巖漿花崗巖形成時期也是地球上最近的一次大規模的造巖活動時期,雖然形成基性火山巖石的巖漿巖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在32億年前就基本上穩定下來了,但是5-4.5億年前是地球上第二次大規模的造巖時期。46億年前的地球是氣態巖石行星,從45-5億年前,地球是液態,少部分氣態巖石行星,則5億年前的地球開始從液態巖石行星向巖石行星緩慢地轉變。(見加里東時期形成的新疆干溝橄欖巖和花崗巖混合山脈照片)

      如此看來,從低級生命到高級生命的進化居然需要數十種新元素的注入,劇烈的火山活動,劇烈的隕石轟擊、大量新的有機分子,無機分子的形成這樣4個復雜劇烈過程和8000萬年的時間。

      高級復雜生命的形成不但需要如此復雜和劇烈的過程,還需要如此漫長的8000萬年時間,還需要付出太陽系死亡一顆巨大行星的代價,我們今天看到的那7塊塊全臍螺化石已經98-99%地喪失了5億年前的分子結構和性質,那些表面化的結構實際上100%是由重金屬鐵之類的元素完全填補了當時分子結構中完全蒸發出去的所有組成蛋白質的輕元素,如氫、氮、碳等。

      所以,我們不要妄想克隆人,克隆出來的羊都100%地要比正常羊的壽命短,因為那缺失了許多我們根本還認識不到的過程,條件、物質等3維的空間。

      機遇號著陸火星后所拍攝的火星火山鈣長石地殼和黑色橄欖石分化顆粒距今至少30億年了。

      NASA公布的火星磁鐵橄欖巖石地殼和紅色鉀長石分化沙粒。這種磁鐵橄欖巖石的火星地殼至少有超過30億年的歷史了。太古時期地球的被海洋覆蓋的地殼應該就是這些物質和樣子。

      作者拍攝的新疆干溝火山磁鐵橄欖巖山體和鈉鹽長石分化碎削的沙粒地質,火星上至今從來沒有見到這樣高大的,涌出地殼的磁鐵橄欖巖地質。

      作者在新疆干溝拍攝的由鈣長石和花崗巖以及橄欖巖的火山碎削所形成的沉積巖和少部分沉積變質巖,遠處為橄欖火山巖。火星上從來沒有花崗巖是由于火星上的鉀長石沒有經過二次或者多次火山噴發熔巖的熔化。干溝的火山石已經足夠古老了,形成在4-5億年前,但是火星上的火山石則更加古老,是至少30億年前一次性大規模火山活動所造就的那些火山地質,看看那些幾乎粉末化的火星鈣長石和幾乎隕石一樣的火星橄欖巖,用肉眼就可以基本上做出判斷。

      由美國維京號火星探測器1976年拍攝的由磁鐵橄欖巖的爆發狀態形成的火星磁鐵橄欖玄武巖。NASA的科學家們認為30億年前的火星遍地是流淌的熔巖,而4-5億年前的新疆則是遍地流淌的熔巖流入古新疆的許多內湖和內海。

      今天的美國科學家們通過一塊84001的火星隕石切片發現了這個隕石的內部存在生物管狀的物理結構,并且由此推斷40多億年前的火星上存在過微生物,但是那只是一種物理結構,那個隕石有45-44億年的年齡,當時的分子結構中所有輕元素已經100%蒸發了,這些輕元素所留下來的空隙被鐵,硅、等不易蒸發的元素填充了,就如同新疆的硅化木中組成樹木分子的所有元素已經100%地被硅灰石代替了一樣。

      作者拍攝于新疆后溝的斜長巖,與由NASA公布的的名字為Chonrdrite的隕石有45.5億年從外表和顆粒結構看不出區別。

      2010年4月機遇號拍攝的火星鉀長石和鈣長石的地殼以及微量橄欖玄武巖分化粉末狀態的沙粒。這些地方基本上沒有二次火山活動,是30至40億年前那種類似于月球的太陽系最古老的作為母巖的巖漿巖,基本上再也沒有形成更加復雜的巖石分子了,所以也不可能有任何曾經存在復雜細胞生命的證據。

      勇氣號拍攝的火星磁鐵橄欖玄武巖的地殼,和磁鐵橄欖玄武巖的粉末分化顆粒形成的碎削沉積巖的礫石,它的對照背景是勇氣號底下的磁鐵橄欖巖石,這種磁鐵橄欖巖石的地質年代至少是30億年前所形成。而干溝的碎削沉積巖的對照背景則是近處的橄欖巖山體。這是多么有趣呀。

      出產在新疆哈密火山橄欖輝長巖地區的各種瑪瑙,這些瑪瑙含有特別大量的固體的氧,硫,磷這些生命元素,同許多宇宙星云的元素成分和結構色彩是完全一樣的,最古老的玉石和瑪瑙形成在30億年前的地球上,出產在澳大利亞,這表明30億年前太陽系巖石行星巖分子之間的相互作用基本上穩定下來了,也就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太陽系的巖石行星上出現的80%巖石分子基本上都是45到30億年前的那些巖石分子。(承蒙新疆國際博覽中心準許拍照)。瑪瑙從30億年前到3億年前的地球上都在形成,那時候地球上氧氣的含量比現在高出1倍,所以形成了大量瑪瑙以及動物界的巨大動物,如像人一樣巨大的蜻蜓以及像成年狗一樣巨大的四川蟲。

      由NASA公布的的名字為Chonrdrite的隕石有45.5億年。而NASA宣布月球的年齡為46億年,這種巖石與新疆后溝作者拍攝的斜長巖石沒有區別,很可能是來自于月球的隕石,所以通過對于隕石成分和結構的總結,我們完全可以知道70-80%地外行星的物質成分。

      那些隕石的年齡都超過了45億年,月球和火星基本沒有氧氣,所以那里的地質成分基本上80%保留了30-40億年前甚至45億年前的大部分分子元素成分和物理結構。

      在地球上,輝石和橄欖石含氧量最低,被叫做超基性巖漿巖,但是橄欖石被地球大氣中的氧氣氧化后出現蛇紋化,氧是造巖重要元素,也是瓦解巖石分子和其它輕元素的元素。

      現在,我們知道了一個重要的道理:至少在地球上,復雜細胞生命的出現是在類似于花崗巖以及變質巖還有安山巖等復雜巖石出現之后才出現的,《德國之聲-科學與技術節目俄語節目》2007年報道德國科學家的發現,他們認為石油和天然氣形成在20-30億年之前,而20-30億年前的地球的地殼基本上完全被海洋所徹底覆蓋,原始液態地球在20-30億年之前的海底地殼完全是由今天形成月球以及火星的那些幾乎是巖漿巖母巖的橄欖巖,斜長巖、鉀長石、鈉長石、鈣長石以及這些原始火山巖石在更加早的32-35億年前的爆發所形成的玄武巖,今天,我們所看到的上述勇氣號拍攝的火星磁鐵橄欖玄武巖的地殼,和磁鐵橄欖玄武巖的粉末分化顆粒形成的碎削沉積巖的礫石,2010年4月機遇號拍攝的火星鉀長石和鈣長石的地殼以及微量橄欖玄武巖分化粉末狀態的沙粒。(這些地方基本上沒有二次火山活動),由美國維京號火星探測器1976年拍攝的由磁鐵橄欖巖的爆發狀態形成的火星磁鐵橄欖玄武巖這些巖石物質可以非常肯定地認為就是30億年前的地球海底地殼,今天這些地球海底已經被10-5億年前的火山噴發徹底轉變成為了海底花崗巖,因為根據前蘇聯地質科學家1960年的報道,世界上最古老的花崗巖形成在今天的烏克蘭地區和印度地區,距離今天22-28億年的時間了,可以非常肯定地認為30億年前的烏克蘭海底陸地是完全被類似于今天的火星地質物質巖石,那些長石和橄欖巖所覆蓋,在新疆的羅布泊地區是幾億年前出現的花崗巖,而在干溝則是類似于月球地殼物質的那種古老的橄欖長石火山地質。如果石油和天然氣形成在20-30億年前,則至少30-35億年前的地球是完全類似于今天的土星衛星泰坦的,那就是充滿了甲烷-那是未來10-20億年后誕生20-20億年前地球上那種形成石油的細菌的溫床,難怪歐洲航天局的科學家們對于泰坦表現出了如此巨大的興趣,所以,考察月球和火星實際上是在考察30-35億年前地球的地質歷史痕跡,考察泰坦是在考察20-30億年前的地球海洋氣候歷史痕跡,將來的泰坦在20億年之后,當太陽向紅巨星過度的時候還要回到20億年前地球的海洋狀態。此外,磁場對于復雜巖石的形成也有重大影響。

      As-17-145-22173,阿波羅17號宇航員拍攝的月球斜長巖石地質結構。NASA的斜長巖樣品年齡從45.5億年到38億年。(地球太古時期的巖石地殼)

      由中國科學院網絡化傳播平臺提供的湘西永順四川蟲化石照片。距今大約5.2億年的奧陶紀。

      美國行星網站公布的泰坦照片,充滿了甲烷的海洋。30億年后的泰坦會輪回到30億年前地球生命爆發的那種狀態,當然,如果人類吧可控核聚變提前搬到泰坦上去可以提前大量制造出生產石油的那種微生物。

      相關期刊更多

      地殼構造與地殼應力文集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國地震局地殼應力研究所

      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文集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國地質學會

      大地測量與地球動力學

      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中國地震局

      激情无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一二区| 亚洲国产午夜福利在线播放 |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无| 亚洲日本一区二区一本一道| 亚洲AV蜜桃永久无码精品| 亚洲国产成人AV在线播放| 亚洲日本一线产区和二线 |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WWW| 亚洲自偷自偷在线制服 | 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亚洲综合| 亚洲国产精品尤物YW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一区在线播放| 全亚洲最新黄色特级网站| 国产亚洲蜜芽精品久久| heyzo亚洲精品日韩| 亚洲不卡AV影片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77 | 全亚洲最新黄色特级网站| 亚洲国产精品自在拍在线播放| 午夜亚洲福利在线老司机| 国产亚洲Av综合人人澡精品| 亚洲AV无码专区日韩| 亚洲无码黄色网址| 亚洲色爱图小说专区| 欧洲亚洲国产清在高| 亚洲国产天堂在线观看| 久久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 亚洲国产成a人v在线| 日韩亚洲人成在线|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 亚洲精品色在线网站| 亚洲免费无码在线| 国产亚洲精品自在久久| 亚洲AV成人一区二区三区AV| 亚洲狠狠ady亚洲精品大秀| 亚洲AV成人噜噜无码网站| 亚洲乱码日产精品一二三| 国产午夜亚洲精品不卡电影| 国产综合精品久久亚洲| 亚洲av无码成人黄网站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