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經典兒童故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世界上較為發達的國家,幾乎都在國家層面,從時代的高度和長遠發展的眼光來發展學生的閱讀能力。如美國的“閱讀優先運動”,芬蘭的“學生閱讀工程建設”以及日本“兒童閱讀日”等。同樣,我國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也非常重視,不管是教育部,還是學者,都為此不懈努力。如朱永新教授倡導的“書香校園”構建等。但小學低段兒童還處于思維發展和閱讀能力建構的起步階段,缺乏自身獨立的閱讀實踐和閱讀體驗的能力。因此,對這個特殊群體,除了施以系統、嚴謹的課內閱讀教學外,我們應當積極聯結生活,引入生動有趣、貼近學生認知發展水平的經典文學作品。這樣才能有效地培養起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一、引入生活清泉,消減閱讀距離感
經典文學作品反映作者對生活的追問和思考,寄托作者超越現實生活的思想情感。我們只有懷著生活之心細細品味、慢慢斟酌,從生活出發尋求與作者溝通交流的契合點,才能讀懂經典,發現經典文學作品中的審美情趣,體驗生活的酸甜苦辣。小學低段兒童基本上還處于形象認知階段,直觀感性的生活表象是學生認識世界、熟悉生活的基本載體。閱讀不僅作為一種知識建構的過程,而且還是讀者特有的一種審美體驗活動。小學低段兒童如果沒有從生活本源出發,確實難以理解經典文學作品所蘊含的超越生活的思想認知。因此,要在小學低段兒童中開展“親近經典,培養閱讀”的活動,語文教師必須引入生活這一汪甘甜的清泉,將經典作品或情節生活化,將抽象的人物形象具體化,讓兒童覺得閱讀經典就如生活般美麗、自然。例如,為了引導學生閱讀《伊索寓言》,我們可以結合生活實際,讓寓言中的故事展現出鮮活的生活背景,縮小寓言故事與小學低段兒童的生活差距。在引導學生閱讀完“狼來了”這一則故事后,教師可以請學生談談“閱讀完這則故事,你學到了什么”,也可以請學生講講自己在生活中所遇到的類似事件,以此鞏固寓言故事中所蘊藏的生活哲理。
二、巧設問題懸念,提高閱讀興趣度
對兒童來說,感興趣或者好玩的東西,他們便愛不釋手;而對不喜歡或缺乏興趣的事情,他們往往會無條件地排斥和厭惡。而經典文學作品的閱讀需要兒童花費一定量的時間來完成。兒童的注意力集中時間又往往比較短暫,加上許多經典文學作品又比較抽象難懂,甚至有些枯燥乏味,低段兒童如果沒有得到外界的持續刺激,很難真正實現“親近經典”,達到培養閱讀興趣的目的。問題是指引人類不斷前行和發展的強大動力。因此,我們可以結合具體經典文學作品的特殊性,設計出一個個能夠誘發起學生閱讀動機的問題,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閱讀、不斷探索,從而養成閱讀的好習慣。
例如,在引導學生閱讀《格林童話》時,教師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孩子們,假如狐貍和貓同時遇上獵狗,你們猜猜誰最后不會被獵狗咬住呢?”這樣,為學生制造了認知沖突,誘發他們閱讀“狐貍與貓”故事的需要和動機。在引導學生閱讀“灰姑娘”時,教師可以通過以下問題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如:“孩子們,我們今天要閱讀的作品是‘灰姑娘’,但老師不明白:為什么故事中的小女孩會被叫做‘灰姑娘’呢?而且灰姑娘的家人那么壞,她又為什么會變得那么漂亮,而且還與王子過上了幸福的生活?”這樣的問題讓學生陷入迷惑狀態,急切地想要知道問題的答案。教師便順水推舟,拉上學生一把,共同進入“灰姑娘”這一故事的閱讀之中。
三、妙用聲音圖片,深化閱讀體驗情
信息技術和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為語文教學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教師不僅能夠將平淡無奇的教學內容轉換為視聽結合的內容,而且能夠獲取前所未有的教學信息,加強教育教學之間的經驗交流溝通。因此,經典文學作品很多也得益于此,在網絡上形成了自己獨有的存在空間,電子版文本格式、各種宣傳片、人物形象圖、經典解析等都是其在新技術條件下出現的新生事物。小學低段兒童剛從幼兒園進入小學,好玩、好奇、活潑的天性仍未褪去。如果單純地以書本來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會由于枯燥和無趣使他們無法提起興趣;相反,如果教師能夠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向學生傳輸有關經典的有趣圖片、小品表演視頻以及動畫宣傳片等,學生會不由自主地捧起書本,渴望進一步了解其詳細的內容。
例如,在閱讀《西游記》時,為了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教師可以結合網絡上豐富的素材,如孫悟空、豬八戒的形象圖片,符合文本內容的劇情,孫悟空獨特的聲音等,讓學生或觀賞,或猜測,真正地走入文本;也可以根據文中的一定情節,請學生進行現場表演,在觀、聽、讀和演中體驗經典的美。
[關鍵詞] 《夏洛的網》 經典文本 審美接受
批評家保羅?亞哲爾說“孩子們喜愛的故事,就是‘愛’為主題的”(292),美國作家E?B?懷特(E?B?White,1899―1985)的經典童話《夏洛的網》Charlotte’s Web,1952)便是這樣的故事。在農夫查克曼的谷倉里,小豬威伯和大灰蜘蛛夏洛結為知己。為了幫助威伯避免被人制成圣誕節熏肉火腿的厄運,夏洛在蛛網上織出了一個個贊美威伯的文字。“好豬”、“杰出”、“光煥”,神秘文字的陸續出現使人們開始對威伯另眼相看。直到在全縣的集市上,蛛網上的“謙虛”令威伯贏得了集市的特等獎章。查克曼終于決定永遠飼養威伯。小豬的性命保住了,然而夏洛的生命卻走到了盡頭。
半個多世紀以來,這個溫馨感人的故事不僅廣受兒童讀者好評,亦不斷獲得影視界的青睞,它曾經在1973年被改編成動畫片,2006年,派拉蒙影業公司再次將其搬上銀幕(此片的中文片名通譯為《夏洛特的網》)。
一直以來,把兒童文學經典改編成電影作品,在業界并不鮮見。對制片方來說,經典之所以形成,乃是因為它在流傳的過程中,經受住了時空變遷和閱讀趣味轉移的考驗,因而,改編自兒童文學經典的影片,其故事情節與人物形象,在獲得不同地域、年齡、性格的兒童觀眾的認可方面,更加具有保障性。此外,就影片的接受者(主要是兒童觀眾)而言,電影對現代傳播手段的全方位運用、它有別于文字的聲、光、色、像等表達形式,更易于喚起欣賞的興趣,令兒童觀眾對經典文本的審美接受更迅速、直觀、有效地完成。因而,近年來,不論在西方還是中國,以兒童文學名著作為劇本來源似乎日益成為兒童影片制作界的主流。《查理和巧克力工廠》(2005)、《夏洛的網》(2006)、《寶葫蘆的秘密》(2007)、《男生賈里》(2009)、以及即將推出的《阿麗思漫游奇境記》這些或票房口碑俱佳或備受矚目的兒童影片均改編自同名著作。
既然電影改編文本不但在內容上汲取了傳統文字文本的精髓,而且在形式上又具有文字文本無法企及的優勢,那么,是否便可以認為,電影欣賞能夠取代文字閱讀,成為兒童對經典文本進行審美接受的主要手段呢?理性的觀察者顯然會給出否定的答案,至少,閱讀在提高兒童的文字表達能力方面具有不容忽視的影響。那么,除去這顯而易見的原因,還有什么更深層的理由呢?我們不妨以《夏洛的網》為參照,從兒童審美接受的角度探索這一問題。
一、感官的愉悅與心靈的愉悅
盡管不同年齡、性別、性格、智力的兒童對藝術品的審美接受必然具有明顯的差異性,但這些相異的表現仍以共通的審美心理為基點,那就是在與藝術的親近中獲得愉悅感。所以,不論是經典的文學作品,還是在其基礎上改編而成的電影作品,都能夠使兒童在接受的過程中收獲喜悅。可是,細加討論的話,我們又會發現,當面對這兩種內容相近而形態相異的審美對象時,兒童獲得愉悅的方式、程度及效果又不盡相同,因而其審美趣味也會隨之受到影響。這一點在《夏洛的網》中表現得極其明顯。
在電影《夏洛的網》中,谷倉里的動物們和農場里的人們都過著E?B?懷特所構想的生活,也就是說,在情節編排與人物設置方面,電影文本與文字文本大體保持一致。但是,二者的敘述風格卻存在明顯差異。首先,電影的節奏更加緊湊。例如,原作中一些與故事主線關聯微弱的情節(如《夏天》、《家常話》、《蟋蟀》等章節)都未在電影中得到表現。其次,電影的情節更為跌宕起伏。例如,在表現芬救威伯、威伯逃跑、人們對蛛網的驚奇、老鼠與小豬的交談等情節時,影片的處理方式是,摒棄原作舒緩的散文式筆法,把表現主體置于強烈的矛盾沖突之中,通過戲劇張力造成觀眾的接受心理在緊張與輕松之間的起落。又如,影片增加了兩個可笑的角色――兩只覬覦玉米地的烏鴉,并圍繞這兩個角色演繹了幾段情節――烏鴉對稻草人的恐懼心理,以及烏鴉與老鼠談波頓之間的恩怨,其目的主要也是在于增強情節的曲折性和刺激性,,上述風格的差異在一定程度上與電影藝術自身的特點有關,因為它必須在有限的時間內,通過鮮明的形象和明顯的戲劇沖突進行藝術表現,使兒童觀眾獲得視覺、聽覺的強烈印象,從而享受到審美愉悅。也就是說,在電影欣賞的過程中,兒童的審美接受主要表現為感官的愉悅。
與電影文本主要訴諸于直觀、明確的印象相較,文字文本則更多的訴諸于心靈的感受。就經典作品而言,其魅力的形成除形象與情節之外,往往更在于文本內在的意境。這種意境,難以用可見可聞的形式呈現出來,只能通過對文字的咀嚼,憑借接受者的想象力、聯想力被感知、被體悟。因而,兒童對文字文本的審美接受,會表現為一種感受到朦朧意境的心靈上的愉悅。《夏洛的網》的電影文本是明快、詼諧、曲折、煽情的,但鮮活的形象、緊湊的情節都沒能傳達出原作含蓄雋永的詩情畫意。在懷特筆下,谷倉雖然住滿家禽、家畜,但電影著重表現的充滿生命的熱鬧并非作者表達的重點,相反,他極力書寫的卻是生活的“寧靜”。例如,他屢次寫到谷倉中的“太平氣氛”。
谷倉很大、很舊,一股干草和糞肥的氣味,混雜著疲勞的馬的汗臭味和耐性的牛吐出來的香噴噴的氣息。這是一種太平氣味――好象世界上再也不可能有壞事發生似的。
暮色籠罩了查克曼家的倉房,帶來一種太平氣氛。芬知道晚餐時間已近,可是她舍不得離開。燕子靜靜地飛去飛回,穿過門框,為她的孩子們尋食。在大路的那面,一只鳥在唱,“回鋪未?回鋪未?”藍偉在一棵蘋果樹下抽煙斗,動物都嗅到了那熟悉的煙草味。
他也以最動人的筆調書寫威伯對靜謐環境的感受:
黎明前半小時,威伯醒了,傾聽著。倉房里仍然很黑暗,羊群躺著不動,連鵝都很安靜。頭上主樓中沒有東西移動――牛在休息,馬在打瞌睡。談波頓也已停止工作,不知干什么去了。唯一的響聲是房頂上前后擺動的風向針的輕微磨擦聲。威伯喜歡此時的倉房一恬靜、寧謐,等待著光明來臨。
他還指出,動物們之所以信賴芬,那是因為她“又安靜又和氣”,因為在“每個漫長的下午,她靜靜地坐著、夢想著、聽著、看著威伯”的緣故。沒有冗長的句子和華麗的辭藻,也沒有奇異形象的描摹和強烈情感的傳達,語調是如此的簡潔、樸素。然而,正是在這平易溫暖的敘述中,農場生活那恬靜、安寧、舒適的畫卷漸漸展開,使兒童讀者不僅品味有趣的故事、動人的友情,更感受到文字所構 筑的充滿詩情又精妙雋永的意境。從這種感受中所獲得的審美愉悅,盡管并非來自直觀的形象對感官的直接刺激,或許連接受者自身都難以明晰地對其加以言說,但它卻能如和風般長久地在讀者思緒中飄蕩――這訴諸心靈的更持久、純凈、深沉的對美的傾慕。而這份詩意的情懷,若非通過文字的閱讀實難生成。所以說,與注重形象的電影欣賞相比較,文學閱讀更有助于兒童純正審美趣味的形成。
二、被動的接受與主動的探索
在電影文本和文字文本的接受過程中,審美主體所發揮的主體性也存在顯著差別。兒童對電影的欣賞,主要通過絢麗的聲色光影獲得感官的享受,其審美活動的基礎是早已被制作者定型在屏幕上的形象、情節、場景等。再有,電影欣賞這種審美活動具有即時性的特點,全情投入的兒童觀眾不太可能有太多思考的空間,因而更傾向于對文本明確表達的要素不假思索地全盤接受。所以,其對電影文本的審美接受難免具有一定的被動性。也因為這種被動姿態存在的必然,當電影編劇對經典作品進行改編時,便會有意無意地對文本所探討的主題進行定型化和強化,從而使兒童觀眾在受到拘限的時空中明確把握文本蘊涵。這樣,呈現在其審美認知中的文本意義就極可能是明晰而單一的。
與對電影的被動接受比較,在文字閱讀中,兒童擁有更多的審美主動權。例如,他們必須借助自身的想象力、判斷力、邏輯分析等能力構建形象、理解情節,這樣才能使審美活動得以完成。此外,由于文字文本的接受時間可以被隨意地暫停、延伸、重復,所以,兒童讀者更有機會在反復、細致的閱讀中,自主領悟經典文本超越表象的深廣蘊涵。文字閱讀賦予兒童的此種自主性,亞哲爾曾在《書?兒童?成人》中引述歌德對童年閱讀經驗的描述的加以證明,“我經常把閱讀所獲得的東西,加以消化重新改造,為了這樣的事,我拼命的思考,一點兒也不覺得厭煩或勞累”。正是這種主動的探索,使文字文本,尤其是經典之作,更容易在兒童的審美認知中呈現出意義的豐富性或多元性。
審美接受方式的差異所導致的文本意義的單一性與豐富性的區別在《夏洛的網》中亦有明顯體現。就敘述方式而言,文字文本與電影文本的一個顯著區別是敘述者的存在方式。原作中,盡管存在一個全知全能的敘述者對故事進行全方位地講述,但這位敘述者基本上遵循“只描述不評價”的原則,極少針對事態的進展、人物的行為、環境的變遷發表議論,他的主觀意見總是缺席,他的蹤跡似乎難以尋覓,但又好象無處無在,因為在字里行間,他豐富的生命體認總在若隱若現地閃耀:甘愿為朋友獻身的灰蜘蛛,那是對高尚友誼的贊美:秩序井然的農場生活,那是對安寧境界的向往:“三點到四點,他打算靜立不動,默想生命的奧秘”,這是探索宇宙奧妙的沖動:“蟋蟀們覺得向世人警告夏天不能常駐是他們的責任。就是在一年中最美麗的日子――在晚夏轉為初秋時――蟋蟀們也在散布關于凄涼和變遷的謠言”,這是對自然和人生的哲理思索:“一棵沼地中的小楓樹聽見蟋蟀唱,急得渾身變成鮮紅色”,這是應對變幻世界的幽默。總之,這位寡言少語的敘述者總是不經意地在簡潔有趣的動物故事中傳達豐盈的生命感悟,兒童也只有通過細致的文本閱讀,才有可能在字里行間和這份豐厚美好的生命體味相親近。
導演:Omar Alvarez
演員:Omar Alvarez
時間:2012.08.24-08.25
地點:假日經典小劇場
票價:?90 /160 /240
這是一部展現古代木偶藝術,向木偶劇開創者致敬的酷炫美麗、繽紛多彩的親子木偶劇。該劇舞臺熱鬧非凡,情感美好真摯,是一部引人入勝的無語言單人表演木偶劇。在沒有一句臺詞的前提下,表演者借助身體和道具,重現原始木偶藝術,塑造出惟妙惟肖、豐富多彩的木偶形象和戲劇場景,讓觀眾想象力發揮到極致。
兒童劇作為戲劇舞臺上一枝魅力獨特的花朵,如今綻放得格外搖曳生姿。由中國兒童藝術劇院主辦的“第二屆中國兒童戲劇節”,則更是掀起了兒童劇暑期觀劇高峰,不僅深受小朋友喜愛,大朋友們也深陷其中無法自拔。
本次兒童戲劇節不僅有世界經典童話劇、大型雜技童話劇、親子動漫舞臺劇、神話舞臺連續劇、家庭音樂劇、互動游戲劇,更有來自不同國家的卡通木偶劇、音樂舞臺劇、少兒現代舞劇、少兒芭蕾舞劇、幽默劇、黑光劇、視覺舞臺劇等多部風格迥異的優秀兒童戲劇作品集中展示。
在屬于兒童劇的舞臺空間上,來自國內外的藝術家和演員們,用精湛的演技演繹了包括世界經典童話劇《小王子》、捷克第一黑光劇《光之魅影》、日本視覺舞臺劇《飄飄的三人》在內的著名劇目。或令人捧腹,或因愛感動,或幽默詼諧,或驚嘆神奇,顛覆性的藝術將帶你感受永恒的戲劇魅力與神奇。
導演:Francine Ch?teauvert
演員:Adam Dymburt/
Ocyam Durocher/
Stéphanie Brochard等
時間:2012.08.26
地點:中國兒童劇場
票價:?50/70/100/150/180/260/280/340/400/500
熱帶雨林的精靈之夜從奧古斯特搭乘火車前往水域森林開始,在那里他通過與精靈世界的交流,從以往的緊張、焦慮、疲憊、笨拙、心胸狹窄變得自信、快樂,善于發現幸福并樂于與人交往。在沒有一句臺詞的前提下,完全通過肢體展現的劇情,為觀眾開啟一條通往奇幻叢林的道路。
原著:圣·埃克蘇佩里(法)
編劇:郭馨陽
導演:焦剛
演員:肖宇/楊成/馬寅/欒晰/劉奇
時間:2012.08.18-08.19
地點:假日經典小劇場
票價:?90/160/240
世界銷量第一童話《小王子》是一部閱讀量僅次于《圣經》的經典,被譽為20世紀最偉大的童話,并入選很多國家教科書。在小王子、玫瑰花和狐貍彼此馴養的故事中,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傳遞愛與責任,讓愛心溫暖童心。
時間:2012.08.18-08.19
地點:中國兒童劇場
票價:?50/70/100/150/180
作為中國兒童藝術劇院首部童話雜技劇,《憨憨貓皮皮鼠》以雜技為主要手段,用幽默、風趣的音樂和肢體語言講述了一個當代貓和老鼠的故事。融合了雜技的表演形式充滿了沖擊力、刺激性和魔幻感,讓觀眾不禁眼前一亮。
總導演:張奇虹
導演:焦剛
演員:薛白/朱秋萍/張立美/馬云峰等
時間:2012.08.24-08.25
地點:中國兒童劇場
1幼兒對古文的學習,從培養興趣為主
心理學家研究表明:人的記憶力和理解力在人成長過程中的發展是不同步的。一個人的記憶力發展是自零歲開始,一至三歲既有顯著的發展,幼兒期是人的記憶發展的黃金時期。背誦是他們的天性,是他們所喜歡和擅長的,如果在這個階段讓孩子多背點傳統文化的經典著作和篇目,可以作為一種終身去消化、理解,收益的文化儲備。再次,幼兒接受經典教育,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在潛移默化之中,吸收五千年古老文明的精髓,使他養成良好的性格與氣質。
如何把握幼兒的記憶特長而誦讀經典古文,我認為主要以培養興趣為主。注重幼兒興趣的培養,增加幼兒的學習動力。《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指出“教育活動內容的組織應充分考慮幼兒的學習特點和認知規律,各領域的內容要有機聯系,相互滲透,注重綜合性、趣味性、活動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戲之中”。我們知道,所有的智力活動都要依賴于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興趣才學的好,要讓幼兒對學習產生興趣,不僅要用生動形象的內容來吸引幼兒,更重要的是激發幼兒對知識本身的興趣,促進他們有學習新知識的要求和愿望。由經典故事引出的知識點的學習,品德的教育,更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可以增強孩子的學習興趣,降低了學經典的難度。
孩子天性活潑,生動的故事、美妙的音樂、優美的圖畫、快樂的游戲是孩子所喜愛的,我們可以將傳統經典著作學習融入孩子的一日生活中去,多渠道地讓孩子接觸、學習經典。比如《三字經》三字一句,合轍押韻,音律優美,朗朗上口,易于記憶,在教學過程中不苛求量的多少,也不增加孩子們的學習負擔,只著重于培養幼兒的誦讀興趣,從小培養幼兒對古文的美感和學習趣味,開發幼兒心智,在這些經典的古文中包含許多勤勞、立志、愛國、愛家、助人為樂的內容,每天在早餐后誦讀幾段,雖然孩子們目前不能完全理解其中蘊藏著的傳統美德和智慧,但是隨著他們知識量不斷增長,在以后的人生道理上一定會消化理解,并將一些優秀品格體現在自己將后的為人處世中。在誦讀古文的過程中,可以通過多種方法激發幼兒誦讀古文的興趣。比如,教師在教幼兒讀《三字經》的內容時,為了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可特別注重讀音的輕、重、快、慢,當幼兒能熟讀后,教師還可與幼兒進行“對讀法”,即老師讀前面一句,幼兒讀下一句,依次對著讀,有利于提高幼兒的注意力,鍛煉幼兒的思維能力。為了培養幼兒對古文的興趣,老師在讀完每段后講解其內容,讓幼兒能理解其中的道理,同時還可以將每段的故事生動的講給幼兒,使幼兒對故事產生興趣的同時對古文也有好感。老師在幼兒休息時,可放一些經典古文故事的碟片,讓幼兒從動畫里感受到古文里的寓意以及培養孩子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興趣。同時可根據故事的教育意義,結合孩子的年齡班、季節特征,有目的地選擇一系列的經典故事,有計劃地穿插在幼兒主題活動之中,這些經典故事不僅能夠幫助孩子輕松學古文,同時也能內化成孩子獨有的故事財富。讓孩子們在他們感興趣的活動中不知不覺的豐富知識,提高他們自身的文化涵養。
2誦讀古文,培養幼兒語言能力
幼兒期是大腦高速發展時期,也是獲得語言能力的最佳時期,古文的一些啟蒙書也有生動的一面,有的富有文功、語句精練,如果在這一階段培養幼兒學習古文,使一些生動、順口、獨具表現力的語句能運用到日常生活和游戲當中。不僅可以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增加識字量,擴大了知識面,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還有利于孩子良好性格的形成。
兒童的語言運用能力是兒童整體語言學習和發展的驅動力。比如幼兒在生活中遇到要讓出自己愛吃的東西時,他會主動將食物讓給其他伙伴或家人,問幼兒為什么要這樣做,幼兒會主動的背出“融四歲,能讓梨,我想學習孔融也把好吃的讓給大家”,這就是在古文的學習中幫助幼兒提高對語言的敏感性,他們在說話時能用最簡潔的古文語句敘述,不僅豐富了他們的知識,使他們懂得了很多道理,同時他們語言的理解表達能力也有了明顯的提高。幼兒每天將新學到的古文背給大家,再將每段的寓意及經典故事講給大家,不僅在語言上得到好的發展同時使幼兒感受到一起分享的快樂。《綱要》指出:“發展幼兒語言的重要途徑是通過互相滲透的各領域的教育,”因而要求“在豐富多彩的活動中去擴展幼兒的經驗,提供促進語言發展的條件”。幼兒在通過學習古文認識傳統道德典范時,會自然地將經典用在每日的游戲活動與日常生活中。
人們對“經典古文誦讀”的關注并不僅僅它是一種育兒的新觀念、新方法,更重要的是關系著我們這個社會如何看待中國當代教育,如何看待文化傳承的問題。兒童學習“經典誦讀”并非鸚鵡學舌般的模仿。他們在這種情況中可以練習已經知道的東西,并且繼續嘗試一些別的東西。他們的語言進步得越多,他們進一步學習的范圍就越大。少兒學習古文(讀經)的發起者是臺中師范學院教授王財貴,他最早的讀經實驗是在家培養自己的四個孩子。這些孩子僅憑音律之美背誦古文,一段時間后,對文字的敏銳度和鑒賞力明顯提高,文章寫得好,更顯出品質上的禮讓恭敬。王財貴得出的結論是,0-13歲是兒童記憶力最好的時期,如果能在這段時間聆聽或誦讀經典,把人類文化的精華灌輸到腦中,并在其成長過程中自行體悟、踐行,將有助于成為德行兼備的有用之才。孩子讀誦經典后,承載著先賢的古訓,再經過團體氛圍的熏陶,普遍變得謙和有禮,要改正生活上的不良習氣也變得容易許多。
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是人類的智慧、世界的瑰寶,是我們民族生存的根基,是我們民族精神的紐帶,承載著中華民族精神和傳統文化教育的精華,是民族文化和知識的結晶,猶如“精神母乳”,是哺育一個民族的精神源泉,是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寶貴資源,是我國民族文化教育精神的一個龐大載體,通過閱讀搜集和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開闊視野、陶冶情趣,積累文化,不斷增大詞匯量、擴大閱讀量、增加詩文誦讀量,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激發他們熱愛祖國語言文字的熱情,掌握誦讀技巧,培養閱讀習慣和能力,使學生在誦讀中增強語感,感受文言精華,有利于語言能力的培養,語言又是理解力的基礎,所以閱讀經典著作有利于青少年理解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和審美能力,提升學生語文素養,培養開朗豁達的性情、自信自強的人格、和善誠信的品質。閱讀經典著作可以讓青少年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為將來博覽群書打下基礎。使青少年學生養成自學的能力,既擴大了學生的知識面,開闊了眼界[4],從而又了解到我國優秀的中華文化和民族精神,產生民族自豪感和愛國主義情思。一個讀書的民族才會成為一個偉大的民族,對于一個民族來說,閱讀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本質,更是一個民族文化精神的支柱,是一個民族精神的最強大最持久最富有創造性的力量。如楊叔子院士說:“人文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身份證,沒有先進的科學技術,我們會一打就垮;沒有人的精神、民族精神,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會不打自垮。”一個民族的文明史就是其文化發展史,本民族文化被摧毀或消失,意味著一個民族的滅亡。猶如曾經創造出輝煌文明古老的瑪雅民族一樣,也許他們的人種依然幸存,但人們不會將他們等同于古老的瑪雅民族一樣了,因為現在他們的民族隨其傳統文化的消失而式微。一個民族一旦拋棄了自己在悠久歷史中所形成的本民族經典著作,就將會失去最重要的精神支柱。青少年學生在課外閱讀傳統經典著作有助于他們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和健全的人格。學生們大量閱讀富有人文精神的童話故事、人物傳記、少年小說、世界名著等,內心世界很容易產生震蕩。多讀中國文學、優秀中華人物事跡更有必要:從屈原"伏清白以死直"的忠誠,李白"安能摧眉彎腰事權貴"的傲骨,范仲淹"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胸懷到魯迅"我以我血薦軒轅"的赤子之心……幾千年的民族精神,在這些文字中呼之欲出。學生在自己閱讀課外書時,讀懂其生動有趣的情節,心中再現栩栩如生的形象,體味關于愛、忠誠、勇敢、友誼、正直乃至愛國主義等永恒的人類精神,從而開啟自己的內心世界,激蕩起品味人生,升華人格的內在欲望,達到"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加強課外閱讀,不僅是時代對教學的呼喚,更是世界范圍教育成功的經驗。作為正在成長中的青少年兒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能力,在課余時間閱讀一定數量的經典著作,與經典同行,不管是從對學生個人的健康成長還是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來說,都具有重大的深遠意義。
青少年兒童階段正是人生記憶最佳的黃金時期,若能閱讀本民族文化經典著作,乃至世界優秀文化的典籍,以滋養心靈、拓展視野、啟迪心智、教養人品。利用課本范例.激發學生閱讀文化經典著作的興趣,是學習的先導,是需求的動力,少年若天性,習慣成自然,學生才會將家長的要求、老師的要求———要我讀轉化為自主尋求的我要讀,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首先從課內向課外延伸,新課標準人教版實驗教材根據不同的年齡階段、不同的年級選編了一些古文,雖然篇數不多,但從一個側面說明了我們的小學生可以學古文,讓小學生閱讀古文先由易到難,由淺到深,“不求甚解,只求熟讀成誦”,“讀書百遍,其義自現”,俗話說得好:“一熟三分巧,”這樣就能消除學生對古文的畏難情緒,經典著作誦讀教學的基本原理就是努力創造機會讓學生多讀多背、反復接觸,讓學生覺得古文不是高不可攀的,它是可觸可摸的,是生動有趣的,從而縮短這些經典文學與孩子們在心理、思想、情感等方面的距離,讓孩子們學習起來不會感到生疏,能與身邊的事情相聯系,激發孩子們的閱讀興趣,讓孩子們興趣盎然地走進文化經典著作中來。通過激發學生們課外閱讀的興趣,有助于培養孩子們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促進思維發展,滋養思想情感,提高品位修養,從而讓孩子們覺得生命更有價值、生存更有活力,學習、生活更充滿快樂,學習的態度“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可以說是從精神上給學生們補充了更加豐富的“營養”。在他們幼小的心靈純凈空廓,由經典著作奠基可以激起他們一生對文化知識的向往,如此必定會有益于造就德才兼備的賢士,襟懷天下的大器,以達到民族文化薪火相傳的目標[5]。
良好的讀書環境對人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因此在學校除了在課堂上開展多種形式的誦讀外,還可以根據少年兒童天真活潑、富于想象、模仿能力強等心理特點,在學校、班級中積極創設營造一種濃厚的閱讀氛圍,利于學生“自主感悟經典著作”的課堂教學氛圍,來進一步激發提高他們學習經典著作的興趣與能力。舉辦系列文化經典著作閱讀競賽活動。如唱紅歌、讀經典、誦詩歌、講故事比賽等。在比賽中讓學生找到更多讀書的樂趣,收獲更多的知識與智慧,使學生們積極參與其中、樂于其中,讓學生的感官沐浴于神秘的經典文化天地,產生一種“仰之彌高,鉆之彌深”的敬仰感以及生命價值體認的特殊感受,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把經典著作的反復影響自覺轉化為言行的規范、文明、得體、優雅,達到心態的從容愉悅,理想的高深遠大.我國經典、詩歌、故事源遠流長,是民族文化的根基和典范,是中華民族的精神食糧。開展“唱紅歌、讀經典、誦詩歌、講故事比賽等”活動就是要讓學生們在詩歌、經典、故事中感受傳統民族經典著作的博大精深,對中華民族經典著作的理解和欣賞,汲取立身做人的精神食糧。以活動為載體,既有利于銘記經典著作的精髓,也有利于激發學生學習經典著作的興趣,增強學習自信心。讓他們感受那濃郁的讀書氛圍,從而激發閱讀的愿望,從內容上適合他們的“胃口”。讓學生們自己去獲取,去探求,去尋覓,去掌握,在我們的教學中,把課外閱讀納入教學的軌道,充分利用現實生活中的教育資源,開展豐富多彩的學習實踐活動,拓寬學習的內容、形式與渠道,使學生在廣闊的空間里學、用,豐富知識,提高能力。讓我們都來重視經典著作閱讀吧!
(一)深化紅歌傳唱進校園活動
學校廣泛開展“唱紅歌讓我更快樂、紅歌伴我共成長,”同學們通過唱革命歌曲,對崢嶸歲月的回顧,對幸福生活的珍愛,對美好未來的向往,唱出了對祖國母親的無限深情和誠摯的祝愿,也唱出了新時代學生昂揚向上、團結進取的精神風貌。
(二)學經典著作,深入推進誦讀活動
在青少年學生中開展中華經典著作的誦讀,讓青少年在接受現代教育的同時,從小浸于中華文化這最深切、最久遠的人文關懷之中,與圣賢為友,與經典著作同行。開展文化經典著作誦讀課堂,舉辦文化經典著作誦讀比賽。教育部門要組織各中小學校,依托《讀點經典》小學版和中學版,結合課堂古典文學內容,利用早讀、晚讀、班會、自習、少先隊活動等組織學生誦讀文化經典著作,每學期要分班級、年級、學校等集中組織開展文化經典著作誦讀比賽活動,在學校中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文化經典著作閱讀熱潮,最大限度地推動學生的文化經典著閱讀熱情,既豐富了學生的知識,又提高了學生閱讀鑒賞的能力,還能不斷地積累了語言,鍛煉了口才,進一步鞏固學生在課內學到的各種知識,對于提高學生的認讀水平和作文能力,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乃至于整個學科學習都起著極大的推動作用。
(三)突效果,扎實開展講故事活動
以講故事誘發興趣,大力推進故事進校園、教育部門要要求學校廣泛開展課堂故事會、講故事比賽等故事進校園活動,每學期中學校開展不少于1次講故事比賽活動,學生可以結合自身學習成長中的親身經歷,結合所學的知識和身邊的真實事跡,暢談對歷史故事的體會和感想;對新時代英雄的理解,可以圍繞自己所看到的電影和書籍,抒發感情,謳歌的豐功偉績;可以借助中的歷史故事等內容增強學生愛國情感,以生動的語言和感人的事例,把孩子帶進一個美妙精彩的世界里,在享受故事帶來的奇妙世界里感受到課外閱讀的誘惑,展現新時期青少年學生熱愛國家、熱愛黨、熱愛人民的美德和良好的精神面貌。
(四)讓學生走進詩歌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