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土壤有機質

      土壤有機質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土壤有機質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土壤有機質范文第1篇

      1調節土壤的環境條件

      影響微生物活動的因素均影響礦化過程和腐殖化過程。因此,除了有機殘體本身的化學組成外,控制影響微生物活動的土壤溫度、濕度、通氣狀況和土壤酸堿反應等因素,也可以達到調節土壤有機質礦化和積累的目的。當土壤水分過多時,土壤有機質分解較慢,可以通過挖溝排水等措施來改善土壤的通透性,促進有機質分解。要使土壤有機質分解既不太快,也不太慢,以適應作物生長發育的需要。要控制土壤有機質轉化進程、方向和速度,注意處理好養分釋放和腐殖質積累的關系,做到合理利用有機物來培肥土壤,保持地力常新。

      2增施有機肥料

      堆肥和漚肥是有效利用高碳氮比有機物料的方法。作物莖稈經堆漚后肥效既穩又長,并有利于保護環境、減少污染。廄肥是土壤有機質的良好來源,如連續幾年施用,可顯著提高有機質含量。餅肥、人畜糞肥、河湖泥等也都是良好的有機肥。

      3種植綠肥

      種植綠肥在我國歷史悠久。綠肥是我國農業生產中有機肥料的重要來源,其分解快,腐殖質的形成也較快。在長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區發展面積較大,北方地區對綠肥的種植也很重視。在糧食作物中播種綠肥,培肥土壤,效果較好。栽培綠肥的主要品種有苕子、苜蓿、綠豆、田菁等。苜蓿可在春、夏、秋三季播種,一般667m2用種1~1.5kg,在盛花期壓青。綠豆、田菁3―6月均可播種,一般667m2用種3-5kg,在初花期壓青。苕子一般于9月上旬播種,用作春季作物的基肥,也可在3―4月播種,作追肥用,667m2播種量為3~5kg,第二年4月下旬現蕾即可壓青。

      4秸稈還田

      我國秸稈資源豐富,進行秸稈還田不僅能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而且可以減少資源的浪費,減少農業廢棄物對環境的污染,是經濟有效的培肥土壤的途徑。目前,我國北方正大力提倡以小麥高茬為主要措施的秸稈還田技術。小麥收割時,留20-30cm高的麥稈,經一個雨季的風吹日曬雨淋,到秋季小麥再播種時,已變成半分解狀態,成為上好的有機肥料。秸稈還田簡單易行,省力省工,但在還田時,應加施化學氮肥,避免微生物與作物爭氮。

      土壤有機質范文第2篇

      關鍵詞:海原縣;土壤有機質提升;綠肥還田

      中圖分類號:S1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997(2012)15-0030-03

      在農業部、自治區農牧廳的統一安排下,2011年開始在海原縣實施有機質提升補貼項目。土壤有機質提升主要是圍繞增加土壤有機質、減少空氣污染、降低成本、提高產量、改善品質、減少施肥量、增強農民有機無機肥配合使用等目標,實現耕地養分的投入產出平衡,在逐年提高單產的同時,使肥力不斷提高,達到培肥土壤,提高耕地綜合能力的目的。通過項目的實施提高了農民群眾用地養地意識,項目區土壤肥力明顯改善,項目成效十分顯著。

      1 項目區基本情況

      海原縣地處寧夏中部干旱帶,屬新設立的中衛市管轄,位于東經105°09′~106°10、北緯36°06′~37°04′之間,全縣土地面積6 463 km2,轄17個鄉(鎮)、3個管委會、168個行政村、1 165個村民小組。共有46.50萬人,其中農業人口41.70萬人。耕地面積15.29萬hm2,其中水澆地1.97萬hm2。全縣各類農作物年播種面積在12.80萬hm2左右,糧食年總產一直穩定在1.20億kg以上,種植業年產值近5.20億元。

      多年來農民肥料使用存在一定的問題,如施肥一致以有機肥和化肥為主,農家肥質量不高,化肥以普通過磷酸鈣、尿素、碳銨、磷酸二銨為主,其他肥料品種主要有各類復混肥,專用肥用量相對較少。由于施肥不平衡、重施氮磷大量元素忽視施鈣、鎂、硫、硼等中微量元素、重施化肥輕施有機肥等原因,導致海原縣耕地地力下降、土壤板結、生產成本增加。

      2 項目實施情況

      2.1 項目實施的地點、面積

      2011年種植綠肥(豌豆)0.17萬hm2,涉及關莊、樹臺、曹洼、七營、甘城5個鄉鎮。其中:在關莊鄉窯兒村完成豌豆種植600 hm2(在關莊鄉大南川村建設核心示范區一個,面積366.67 hm2);在樹臺鄉龔灣、韓莊、樹臺、大嘴、紅井村完成豌豆種植66.67 hm2,麥后復種33.33 hm2;在曹洼鄉脫烈村完成豌豆種植800 hm2,完成箭舌豌豆66.67 hm2;在七營鄉磚窖村完成麥后豌豆種植33.33 hm2,箭舌豌豆66.67 hm2;在甘城鄉完成豌豆種植40 hm2。推廣根瘤菌拌種333.33 hm2,建立馬鈴薯套種豌豆示范33.33 hm2,完成田間試驗3個。

      2.2 主要技術模式

      2.2.1 麥后復種豌豆技術模式 小麥收獲后及時播種豌豆,栽培技術同春豌豆相同,不同點是在豌豆開花盛期收獲鮮草,將秸稈切成10 cm長,稍經暴曬,讓其萎蔫,按15 000 kg/hm2將其翻壓,要求深埋10~20 cm,耙地鎮壓,促使土壤與綠肥緊密接觸,加快綠肥的腐解速度。

      2.2.2 春播豌豆收籽后留茬還田技術模式 選冬前深耕的輪歇地,早春解凍后,淺耕耙松。4月中下旬播種,條播種植,行距30~50 cm,播深4~6 cm。當70 %的豆莢變黃褐色時即可在早晨收種,及時運往曬場干燥脫粒。收獲時,連同豆秧割去地上結莢部分,留下將近20 cm豆茬及時翻耕還田,翻耕后盡快耙地鎮壓,促使土壤與綠肥的緊密接觸,加快綠肥的腐解速度。

      2.2.3 玉米套種豌豆技術模式 豌豆于3月下旬播種,玉米于4月下旬播種。5月中下旬,豌豆現蕾開花期,要結合澆水追施尿素75 kg/hm2,玉米大喇叭口期結合澆水追施尿素150 kg/hm2。豌豆于6月中下旬籽粒完熟后即可收獲歸倉,玉米可適當推遲收獲,以利于增加籽粒重,提高產量。

      2.2.4 馬鈴薯套種箭舌豌豆技術模式 套種采用早播馬鈴薯晚播豌豆的方法,將薯豆復合種植田塊的兩作物調節在4月中旬同期播種。采用雙行靠種植方式,套種帶比為50∶50。馬鈴薯播深15~20 cm,豌豆播深5~7 cm左右。6月中旬到豌豆開花期時將豌豆收割,秸稈切成10 cm長,稍經暴曬,讓其萎蔫,按15 000 kg/hm2將其翻壓在豆帶內,要求深埋10~20 cm,耙地鎮壓,促使土壤與綠肥緊密接觸,加快綠肥的腐解速度。

      2.2.5 豌豆鮮草翻壓還田復種蕎麥技術模式 豌豆鮮草翻壓后,及時淺耕滅茬,然后深耕。蕎麥6月中下旬播種,一般點播75 000~90 000穴/hm2,每穴10~15粒種子,行距為20~30 cm,播深5~6 cm。條播37.50~45 kg/hm2,撒播75 kg/hm2。

      2.3 實施效果監測與調查

      分別在關莊、樹臺、曹洼、七營、甘城項目鄉鎮定點選擇5個麥后復種的典型地塊,建立效果監測點,對綠肥還田效果進行定位監測。

      3 實施效果及評價

      3.1 對土壤肥力養分含量尤其是有機質含量的影響

      土壤有機質范文第3篇

      關鍵詞 耕作土壤;有機質;水稻土;江蘇太倉

      中圖分類號 S15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22-0212-02

      土壤有機質是土壤養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評價土壤肥力和土壤質量的重要指標,在土壤肥力、環境保護、農業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均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1-3]。揭示不同區域土壤有機質的現狀分布規律是實現各區域土壤可持續利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前提。該文對太倉市耕地土壤有機質現狀進行分析,旨在為太倉市耕地質量的提升及科學管理提供參考。

      1 研究區域概況

      太倉市位于江蘇省東南部,長江口岸,太湖流域東部。地處北緯31°20′~31°45′,東經120°58′~121°20′。氣候上屬于北亞熱帶南部濕潤氣候區,四季分明,雨水充沛,無霜期長。全市國土面積822.9 km2,下轄6鎮3區。太倉市處于長江下游沖積平原上,全境地勢平坦,自東北向西南傾斜。太倉市土壤有2個大類、5個亞類、9個土屬、29個土種。當前,水稻土面積達33 689 hm2,是太倉市種植糧食作物的主要土壤類型。

      2 土壤采集與測試

      2012年秋后,根據太倉市不同土壤類型的分布情況,以鄉鎮為單位確定采樣數量。在保證土壤樣品具有代表性前提下,取142個土壤耕層(0~20 cm)混合樣品。

      土壤樣品的處理和貯存參照農業部標準(NY/T1121.1),土壤有機質含量測定采用油浴加熱重鉻酸鉀氧化—容量法測定[4]。土壤有機質含量分級參照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有機質含量和各養分分級標準進行分類。所有數據均采用Excel統計。

      3 結果與分析

      3.1 太倉市土壤有機質含量現狀

      統計分析表明(表1),研究區土壤有機質含量平均值為(26.95±0.42) g/kg,參照全國第二次土壤普查分級標準,太倉市土壤有機質含量屬中等水平。絕大部分(90%以上)為20~40 g/kg,其中22.29%土壤有機質含量為30~40 g/kg,說明太倉市土壤有機質含量較高區域分布較廣泛。原因主要是:近些年太倉市加大培肥土壤地力、推廣秸稈還田、增施有機肥料等幾方面的力度,從而有效提高了土壤有機質含量。同時,約6%的樣點有機質含量低于20 g/kg,說明太倉市存在局部土壤有機質含量偏低現象。

      變異程度上,Cv值為20%,屬于中等變異強度(90%>Cv>10%),且其最小值和最大值差異較大,表明有機肥在研究區內值域分布范圍廣泛。上述分析表明,由于研究區內施肥等管理措施差異較大,導致土壤有機質呈現出較大的空間變異性,對后期有機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2 太倉市土壤有機質區域分布

      從行政區域上來看,城廂鎮平均值最高,為32.77 g/kg,其次是璜涇鎮,平均值為28.01 g/kg,最低是浮橋鎮,平均值為25.19 g/kg;從土壤類型來看,小粉土平均值最高,為34.67 g/kg,其次是沙底黃泥土,平均值為34.58 g/kg,最低是灰底垅泥,平均值為21.13 g/kg。

      4 結論與討論

      太倉市農田土壤有機質平均含量為(26.95±0.42) g/kg,處于中等水平,但存在區域和土壤類型上的較大差異。約6%的樣點有機質含量低于20 g/kg,說明太倉市局部土壤亟待培肥。建議以全市開展的測土配方施肥、高標準農田建設等項目為依托,加大農田土壤有機質提升。主要技術措施包括以下方面。

      (1)秸稈還田。農作物秸稈是重要的有機肥之一,它含有作物所必需的營養元素氮、磷、鉀、鈣、硫等,推廣秸稈還田,既增強了地力,又減少了環境污染,提高了糧食產量,具有很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楊 帆等[5]以安徽、江西、湖南、湖北、四川、重慶、廣西等省94個秸稈還田定位試驗為基礎,研究評價了我國南方地區秸稈還田的土壤肥力變化,結果表明,秸稈還田后,土壤肥力綜合指數(SFI)和產量較秸稈不還田平均提高了6.8%和4.4%。

      (2)種植綠肥。通過種植對土壤要求不高、易生長的綠肥植物,利用其根瘤菌固氮,壓青腐熟,最終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大量研究報道表明,種植綠肥能顯著提高土壤肥力。如張 碩等[6]在進行的綠肥紫云英種植翻耕對土壤肥力影響的試驗結果表明,早稻收獲后,綠肥不同翻耕量處理的土壤有機質和堿解氮含量都比種植綠肥前有極顯著增加。根據試驗顯示,與不進行綠肥還田相比。當年綠肥還田的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2.0 g/kg,同時當季水稻產量有明顯增加,達1 500 kg/hm2左右,增幅約23%。

      (3)推廣商品生物有機肥。生物有機肥含有大量的有機質和有益微生物及農作物所需的微量元素、糖、酶、激素等,具有肥效持久、改良土壤結構、提高肥力等優點。任順榮等[7]研究表明,增施高量有機肥能夠提高宅基地復墾土壤有機質,有機質可提高65.22%。

      (4)廣積農家肥等。經過漚制、燒制、腐熟、消毒后的農家肥,肥力強,肥效長,含有豐富的有機質,能夠改良土壤物理性質,提高耕作性能,保水保肥,調節土壤溫度,提高農產品質量,有著化學肥料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農家肥施用不足的情況下,可增施商品有機肥料,以達到增強土壤肥力、提高作物產量的目的。

      5 參考文獻

      [1] 趙義濤,姜佰文,梁運江.土壤肥料學[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9.

      [2] 陸景陵.植物營養學[M].2版.北京:中國農業大學出版社,2003:7.

      [3] 徐 凱,周禮愷.施肥與環境[J].資源生態環境網絡研究動態,1998,9(2):5-9.

      [4] 全國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土壤分析技術規劃[M].2版.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6:36-44.

      [5] 楊帆,董燕,徐明崗,等.南方地區秸稈還田對土壤綜合肥力和作物產量的影響[J].應用生態學報,2012,23(11):3040-3044.

      土壤有機質范文第4篇

      關鍵詞:土壤養分;有機質:氮素;煙區;攀枝花市

      中圖分類號:S15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39-8114(2016)09-2195-03

      土壤肥力是土壤供應和協調植物生長的能力,是土壤物理、化學和生物學性質的綜合反映。土壤有機質具有提供養分、促進土壤團粒結構形成、改善土壤物理性狀、增強土壤保肥性和緩沖性等作用,是土壤肥力的核心指標,有機質的高低可以直接反映土壤肥力的優劣。氮素是植物必需的大量營養元素之一,是構成一切生命體的重要元素,土壤氮素含量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標。四川省攀枝花市是全國優質烤煙重點發展新區之一。2009-2010年,攀枝花市煙區啟動了一次全面的土壤普查,其普查結果直接決定了后來的施肥調控策略,經過5年的連續施肥后,土壤養分狀況變化如何,本研究以5年前的調查為基礎,通過取樣分析5年來土壤養分變化狀況,并提出合理化建議。

      1

      材料與方法

      1.1 樣品采集

      根據2009-2010年土壤樣品采集GPS定位資料,2015年3月(尚未施用底肥,并避開雨季)在攀枝花市仁和區、米易縣、鹽邊縣共采集土壤樣品170份,其中仁和區85份,米易縣49份,鹽邊縣36份。取耕層0-20cm土壤,同一取樣單元內每8個點左右的土樣構成一個1kg的混合土樣。田間土樣經登記編號后進行預處理,風干、磨細、過篩、混勻,裝瓶后備用。

      1.2 測定方法與數據來源

      有機質含量采用重鉻酸鉀外加熱法測定,堿解氮采用堿解擴散法測定。其他數據來源于2009-2010年取樣測定且已發表或未發表的相關資料。通過EXCEL和SPSS統計相關指標。

      2 結果與分析

      2.1 有機質含量現狀與變化

      有機質直接影響土壤的物理、化學及生物性質,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重要指標,也是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由表1可知,攀枝花市煙區土壤有機質變幅為4.2-39.0g/kg,平均20.0g/kg,變異系數為41.4%。與2009-2010年土壤調查數據相比,全市土壤有機質明顯降低,降低幅度達到23.0%,年均下降4.6%。從3個產區看,米易縣土壤有機質含量最高,仁和區有機質含量最低,與2009-2010年相比,米易縣煙區土壤有機質含量提高了14.9%,而仁和區煙區和鹽邊縣煙區土壤有機質含量則分別降低了39.0%和22.4%,年均分別降低了7.8%和4.5%。從變異系數看,與2009-2010年相比,3個產區有機質變異系數均降低,尤其是仁和產區和米易縣產區變異系數大幅度降低,這可能與取樣量小有關系,也可能是由于土壤有機質含量降低所致,如2009-2010年結果表明。仁和區和鹽邊縣分別有超過8%和10%的土壤樣本有機質含量分別高于30g/kg和40g/kg,而本次調查顯示,在用3倍標準差法排除異常值后,沒有一個土樣有機質含量高于35g/kg。

      從有機質分布范圍看,全市有超過54.71%的土壤有機質含量低或極低,適宜土壤比例僅為31.18%(表2)。從地區看,仁和區和鹽邊縣分別有76.48%和58.34%的土壤有機質含量低或極低,而米易縣僅有14.58%的土壤有機質含量低。不同煙區土壤有機質升高或降低與當地的施肥水平、肥料結構有很大關系,米易縣煙區在施肥方面可能不僅注重商品有機肥施用,也可能有大量秸稈還田,而仁和區和鹽邊縣煙區可能在秸稈還田方面有所欠缺。

      2.2 堿解氮含量現狀與變化

      堿解氮能夠較靈敏地反映土壤氮素動態和供氮水平,其在土壤中的含量與后作產量及吸氮量高度相關。攀枝花市煙區土壤堿解氮變幅為29.2-255.0mg/kg,平均105.6mg/kg,變異系數為42.2%。與2009-2010年土壤調查數據相比,全市土壤堿解氮稍有降低,降低幅度達到9.5%,年均下降1.9%。從3個產區看(表1)。米易縣土壤堿解氮含量最高,遠高于仁和區和鹽邊縣。與2009-2010年相比,米易縣煙區土壤堿解氮大幅度提高(增幅為26.5%)。鹽邊縣煙區則大幅度降低(降幅為21.6%),仁和區煙區堿解氮含量下降11.0%。從變異系數看,與有機質變化基本一致,與2009-2010年相比,3個產區堿解氮變異系數均降低,其原因可能與有機質一樣,與樣本量較小有關系。

      從堿解氮分布情況看(表3),攀枝花市煙區土壤堿解氮大部分含量適宜或偏低,有利于施肥調節,僅有15.48%的土壤堿解氮含量偏高。從不同煙區看,米易縣煙區土壤堿解氮含量普遍較高,而仁和區則有近1/3土壤堿解氮含量較低,同時有近60%土壤較適宜,鹽邊縣煙區則較為分散,變異系數大。3個煙區土壤堿解氮變化趨勢與有機質一致,其原因也應該一致。

      2.3 分區相關分析及施肥意見

      由于攀枝花市煙區土壤類型復雜多樣,取樣范圍又相對集中,因此對不同煙區土壤有機質和堿解氮含量進行分類比較,以便對施肥調整建議有更好的針對性。

      2.3.1 仁和區煙區 仁和區煙區取樣主要集中在大龍潭和平地兩個地方,且以紅壤為主,因此對兩個地方土壤進行分類統計,結果見表4。由表4可知,平地煙區土壤有機質含量高于大龍潭,平均高幅為5.9%,堿解氮含量則基本一致:平地煙區土壤有機質變異系數高于大龍潭,而堿解氮則低于大龍潭。仁和區煙區土壤有機質含量屬于低含量范疇,堿解氮含量屬于適宜范疇。基于煙草對氮肥的敏感性,在施肥上應該注意氮肥控施,在培肥土壤上應該注意加大秸稈還田、種植綠肥以及施用商品有機肥等措施,著重提高土壤有機質。

      2.3.2 米易縣煙區 米易縣煙區樣本主要集中在普威鎮,在分類比較時以土壤類型進行區分。土壤數據結果(表5)表明,紫色土的有機質、堿解氮含量分別比紅壤高出29.9%和26.9%,明顯高于紅壤,且由于紫色土樣本量高于紅壤,因此總體樣品結果與紫色土接近。其他類型土壤樣本過小,未作統計。總體上看,米易縣煙區土壤有機質含量屬于適宜范疇。堿解氮含量屬于豐富范疇,在施肥上應該注意嚴格控制氮肥,通過使用有機物料提高土壤有機質含量。

      2.3.3 鹽邊縣煙區 鹽邊縣煙區土壤數據(表6)表明,和愛煙區和新九煙區土壤有機質、堿解氮含量明顯高于紅格煙區,紅格煙區土壤有機質與堿解氮含量明顯偏低:變異系數表明,3個煙區有機質與堿解氮含量均屬于中等變異。在施肥上應該注意,和愛和新九煙區應加大秸稈還田等措施以提高土壤有機質:紅格煙區在加大秸稈還田等措施的同時,在可控范圍內提高氮肥用量。

      3 結論

      土壤有機質范文第5篇

      1、土壤是培育農作物的重要基質,是農作物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是供給農作物生長所需要的水、肥、氣、熱的主要源泉。這是以為土壤是由礦物質、有機質、土壤水分和土壤空氣組成的。

      2、礦物質是組成土壤的最基本物質,它能提供農作物所需的多種營養元素。對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質和土壤團粒結構以及保水、供水、通風、穩溫等都有重要作用。

      3、土壤水分是農作物必不可少的物質條件。

      4、土壤空氣是農作物根系吸收作用和微生物生命活動所需要的氧氣的來源,也是土壤礦物質進一步風化及有機物轉化釋放出養分的重要條件。

      (來源:文章屋網 )

      亚洲国色天香视频|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咪咕 | 亚洲永久精品ww47| 五月婷婷亚洲综合| 亚洲Aⅴ在线无码播放毛片一线天| 亚洲专区中文字幕| 亚洲一区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国产精品张柏芝在线观看 | xvideos亚洲永久网址| 亚洲avav天堂av在线网毛片| 亚洲大尺度无码无码专线一区| 亚洲色偷偷色噜噜狠狠99|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一区| 亚洲偷自拍另类图片二区| 亚洲日韩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欧美日韩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天堂电影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一去台湾| 最新亚洲春色Av无码专区| 亚洲国产精品嫩草影院| 内射无码专区久久亚洲| 亚洲人成影院在线观看| 亚洲午夜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人成无码网站| 亚洲国产日韩一区高清在线| 亚洲黄网站wwwwww|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蜜桃| 日本亚洲色大成网站www久久| 亚洲国产av玩弄放荡人妇 | 亚洲综合在线成人一区| 亚洲av成人综合网| 亚洲国产欧美国产综合一区 | 亚洲婷婷综合色高清在线| 日韩亚洲产在线观看| 色综合久久精品亚洲国产| 亚洲精品无码av天堂| 国产成人A人亚洲精品无码| 亚洲视频手机在线| 色噜噜亚洲男人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