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孩子說話晚原因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我問她:“你為什么覺得孩子的智力有問題?”
她說:“我看別的孩子都會說句子了,我孩子卻一個句子都不會說,只會一個字一個字蹦出來?!?/p>
我問她:“你平常與孩子溝通多嗎?”
她說:“平常我要上班的,孩子由我母親帶,母親有時候可能忙,和孩子說話不多吧?!?/p>
我問她:“你和孩子講普通話還是方言?”
她說:“我母親和孩子說方言,我和愛人跟孩子說普通話。”
我再問她:“孩子如何表達自己的需求?”
她說:“孩子總會用手指使我們幫他做事,我們知道他的意思就幫他做了?!?/p>
咨詢師:
孩子由于個體的差異,表現在語言能力方面也是開口有早有晚,有表達清晰不清晰的區別。這位媽媽只看到孩子說話晚的結果,卻沒有去思考可能造成孩子開口晚的原因,并著急地給孩子扣上智力有問題的標簽,這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不利的。
兒童學習語言的過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語音,即學會正確發音及稱呼;懂話,即感受或理解,能夠把別人的話與現實的東西或者行為活動聯系起來;表達,即用自己的話把思想講出來。因此,兒童的語言發展就是從發音到理解,再從理解到表達這么個過程。
一般來說,0至1歲的孩子處于語言準備時期,基本上以簡單的發音和稱呼為主,我們總能聽到孩子咿咿呀呀說個不停,卻不知道孩子在說什么。其實那時孩子在積累語言信息。
1歲至1歲半,孩子處于語言理解階段,對大人的語言理解能力迅速提高,大人所說的話,孩子能夠很好理解,但是往往還不太會表達,最多會用簡單的詞匯來表達自己的意愿。比如“飯飯”表示想吃飯,“奶”表示想喝奶。一般來說,孩子是先理解名詞。
1歲半后至3歲,是孩子語言發展的躍進時期,孩子學著用詞語和句子來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要求,可以用語言與他人進行交際了。
由于孩子的個體差異及成長環境的不同,孩子語言發展的躍進時期在時間上有早有晚,有些孩子不到2歲就能夠說完整的句子,有些孩子2歲半了,卻仍然停留在疊字表達上。
支招
2~3歲是寶寶語言發展的關鍵時期,語言表達能力在這段時間發展最迅速。
1 要注意發音和用詞的準確性
盡量用標準的普通話和孩子交流,與孩子說話時速度放緩,發音清晰。可以讓孩子多聽廣播和電視里播音員的發音,并鼓勵孩子模仿正確的發音。
2 鼓勵孩子用語言表達意愿
當孩子想表達自己的意愿時,父母不要馬上替孩子說出來,可以此引導孩子學習和使用新詞匯。一旦孩子掌握了新的詞匯,父母要及時鼓勵孩子。
當孩子需要父母幫助的時候,父母不要過快地滿足孩子的需求,要鼓勵孩子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意愿。讓孩子感受到語言的力量,從而為孩子使用語言提供正面的體驗。
3 營造良好的親子溝通氛圍
凡事多與孩子溝通,比如,在孩子玩耍的時候,可以邊玩邊說,父母說,也鼓勵孩子說。在外出的時候,也可以鼓勵孩子把看到的東西告訴父母,讓孩子在親子溝通當中體會到語言溝通的魅力。
注意:與孩子說話時,盡量不要使用命令、要求、否定等語氣,多使用請求、協商、肯定等語氣,讓孩子在交流中獲得尊重感。
4 語言環境不要過于復雜
有些家庭,祖輩,父輩及保姆使用的語言各不相同,年幼的孩子根本無法理解這些各不相同的語言,表達自然也會滯后。當然,在沉默后,孩子語言爆發時也容易掌握更多的語言。但是,多語言環境的直接后果就是導致孩子說話晚。所以,建議想讓孩子掌握多種語言的家庭,最好先讓孩子掌握母語,然后再學習其它語言。
5 測試孩子的語言發展系統
如果父母發現孩子的語言發展比較遲緩,可以在家里對孩子進行一定的測試。比如,在聽覺方面,檢查一下孩子的聽力是否有問題:在發音方面,檢查一下孩子的舌系帶或者聲帶等發音器官有沒有問題;在語言理解方面,檢查一下孩子對父母、對周圍其他人的簡單語言能否理解:在表達意愿方面,檢查一下孩子是否會用非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意愿,比如,會不會拉著父母去做一件事情,會不會用肢體動作表示反抗等。
是你做錯了什么嗎?
他為什么老是說不清話呢?
除了兒子跳跳晚說話的經歷,加上我自己在一家早教中心做老師,這些父母在教寶寶學說話中所發生的問題,我也一樣不落地碰到過。所以,希望給有同樣困惑的爸爸媽媽們一些提醒,我認為這些可是幫助寶寶學說話的至理名言。
第1句:不要在家里各講各的方言
寶寶1歲零3個月時,你就要注意了。此時正是語言發展關鍵期,家庭成員的語音一定要一致,否則,寶寶會感到無所適從,不知該學哪個好,最后干脆什么也不講,或者是什么都學,卻什么也沒學到。
實例:在早教中心我看到這樣一個女孩,3歲了,但說話卻十分結巴,而且發音十分不清晰。問其原因,原來她在剛生下來時父母就請外婆來照顧她,外婆是四川人,說四川話,父母有時用普通話,有時用四川話。寶寶本來說話就晚,2歲才開始能說兩個字,現在3歲了,雖然能知道表達自己的意思,但結巴很嚴重。醫生告訴父母,寶寶的語言器官沒有問題,就是關鍵期產生的語言紊亂,而且隨著年齡增長,想要表達的意思多了,但因詞匯量少,所以心里一著急,導致結巴。
你需要:
1.全家統一用普通話,如果外婆不會說普通話,那盡量還是讓孩子與外婆分開,等孩子的語言走上正軌再一起。
2.寶寶結巴時,要安慰他別著急,并且將寶寶說過的話再一字一句地講一遍,讓寶寶也復述一遍。
3.千萬別笑話寶寶,如果有人笑話他,父母要予以制止,以免其產生自卑心理,從而更不愿意開口說話。
第2句:不要做滿足需求型父母
有的父母是滿足需求型的,寶寶一個眼神一個手指,他們立即按照當時的情況或環境來猜想、理解寶寶的說話意思,并滿足其需求,導致寶寶不再思考未說完的話,久而久之產生思考惰性,語言也受到阻礙。
實例:早教中心有這樣一個女孩,快2歲了卻只會叫爸爸媽媽。我發現這樣一個現象,女孩想要東西時,只需用手一指,其母親立即問:寶寶是不是要……?孩子點頭后,母親立即滿足其要求,于是孩子再不多說。
你需要:
1.學會“裝腔做勢”。
如果孩子表達不清楚,就不要急于補充完整。如孩子指著奶瓶唔唔叫,或只說“奶”,父母明知他要喝奶,也不要急于把奶送到他嘴邊,而要裝作不懂的樣子問:“你是要奶瓶玩嗎?”然后,把空奶瓶遞給他。孩子搖頭,你就繼續鼓勵他說出前面的字:是要奶瓶,還是喝奶?直到他把句子完整表達才給他喝奶,并告訴他一定要把話說完整,別人才能懂你的意思,否則別人就無法滿足你的要求。這樣日積月累,寶寶自然會注意把話說完整,講準確。需要強調的是,在此過程中,你要控制自己姑息遷就或過于心軟的態度。特別是當寶寶說了好幾次還沒有說對時,你因為“寶寶可憐巴巴的,算了吧”的想法而依了寶寶,如果這樣做就前功盡棄,對寶寶的語言發展很不利。
2.引導寶寶多想多說。
在寶寶還不大會問“為什么”時,你要多問他為什么,多“為難”寶寶,引導他思考和回答。如:帶寶寶坐火車前,先問他:火車開動時會發出怎樣的聲音,它的車身是什么顏色的,你看到車上有些什么等。帶著這些問題,寶寶會用心觀察,你也盡可能地在坐車過程中多講解,豐富他的詞匯量,久而久之,寶寶的詞語豐富了,也愿意說了,與人交流也更容易了。
第3句:不要發脾氣,逼孩子說話。
你要多多表揚,孩子如果表達不清,你也不要著急,更別當面指責嘲笑他。
實例:一天早教中心來了一個媽媽,她帶著一個男孩,老師問孩子:你叫什么名字?孩子說了兩次老師也沒聽清。母親在一邊著急了,說:“你說這孩子怎么辦呢?說話老是說不清。隔壁的一樣大的孩子什么都會說了, 這孩子卻只能說簡單的兩個字?!蔽野l現,孩子一聽他媽媽這樣說,立即低下了頭,再不說話了。
你需要:
在門診中,我經??吹侥挲g相仿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卻相差很大。特別是2歲以上的孩子,這種差異越來越明顯。若孩子在運用語言方面與同齡人差距達到一定程度,便可能被診斷為語言障礙。在2~6歲兒童中,語言障礙發生率約為10%~15%,若不及早發現和引導,將阻礙孩子的認知發展,影響日后閱讀、書寫、社交等能力的提升。
孩子語言發展有什么特點?
孩子在語言學習過程中,個體差異還是比較大的。雖然孩子開口有早有晚,掌握詞匯有多有少,但都會經歷幾個語言發展的關鍵節點,通常有如下特點。
年齡
語言發展特點
10~15個月
嬰幼兒開始說第一個真正有意義的詞語。
16~18個月
出現詞語的爆發期,即獲得表達性詞語的增長速度加快。
3歲
3歲時可掌握約1000個詞匯,說起話來基本上是一個個完整的句子。3歲以后的孩子喜歡提問題,會反復問“為什么”、“誰”、“是什么”等,這是思維發展的體現,孩子試圖更多地了解世界。
4歲
4歲是語言發展最快的時期。一般4歲的孩子能獲得基本準確的發音,能說較多復雜的語句,開始會講故事了,但仍會出現口齒不清、用詞不當、語句不連貫等現象。
5歲
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加強,能描述自己參與活動的細節,表達需求和愿望,自發與他人交流、爭辯乃至評論。
6歲
6歲時詞匯量通??蛇_3500多個。無論詞匯、語音、語義,還是語法,6~7歲的孩子都發展很快。
這些現象提示有語言障礙!
兒童語言障礙表現為發音障礙,詞匯、語法獲得上的障礙,對語言意思理解的障礙,語言節奏應用上的障礙(口吃)以及語言實際應用中的障礙(語用障礙)。在美國《精神疾病診斷和統計手冊》中,這些均歸屬于溝通障礙。常見的如:
1.“開口晚”。孩子幼小時的語言障礙首先表現在詞匯量不足,由于沒有足夠的詞匯量,孩子不講話或講話少,表達簡單,這就是臨床上常見的“開口晚”。
2.發音含糊不清,令人費解。一些孩子在發音上存在問題,到4歲時還不能獲得基本語音的正確發音,致使很多情況下別人聽不懂。
3.常使用“回聲樣語言”。有的孩子常在別人說一句后,他也重復一句,但對句子的意思完全不理解。
4.口吃。常表現為聲音和音節的重復,如“我……我……我……”或某個音節拖得很長,如“你……到哪……里去了?”或詞語間突然停頓,如“我(停頓)可以吃(停頓)飯了嗎?”這類孩子往往在說話時過度緊張。多數情況下,孩子的口吃會隨年齡增長而緩解,但也有部分會發展成頑固性口吃,治療起來很困難。研究表明,若孩子有口吃的家族史,4歲后還存在口吃,口吃持續一年以上,語言表達令人難以理解,發生頑固性口吃的可能性將增大。
Tips 以下情況盡量避免
對3歲半前孩子的語言表達要求超過其認知、語言或情感的發育水平,例如要求詞匯量較少的孩子很快說出需要更多詞匯組合的句子,容易使他出現語句重復、停頓,節奏紊亂,變得口吃起來。
若此時孩子比較敏感,感受到他人的批評或嘲笑,以后就可能變得不肯講話或一碰到類似情況就口吃起來。
環境中如父母講話語速很快,或其他人也有口吃,孩子就更易發生口吃。
情緒狀態對口吃也有很大影響,孩子講話時過于緊張、興奮或焦慮,就會出現口吃。
5.語言應用能力弱。語言應用能力是發揮語言功能的核心。有的孩子到了5歲左右,盡管有一定的詞匯量,發音準確,對語言的理解也還行,但在語言的應用上卻存在很大問題,例如不能隨環境的變化使用語言,過多自我中心式的語言,不能使用語言恰當地表達自己的需求,不懂如何使用語言調節自己和他人的情緒,不會應用語言使自己融入新的群體環境等。若這些溝通上的障礙長期存在,容易使孩子形成自我中心、孤僻、不合群的個性。
如何給孩子創造語言練習的機會?
孩子接觸的語言環境對其語言能力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如果家長能將孩子的語言練習自然地融入日常生活,創造語言練習的環境,多進行親子交流和互動,這是孩子學習語言的自然、快樂且有效的方式。
平時多和孩子交談。例如一起整理日常物品時對它們進行描述、識別、歸類,講故事時用手指點著圖片中的小動物們來談論一番……在具體的活動中,增加與孩子親密快樂的互動。若孩子發音不標準,可以讓他看著家長的口型,一個字一個字慢慢地學。在家時不要無理由要求孩子保持安靜,因為孩子在7歲前正處于語言敏感期,這時學習語言,就會自然輕松許多,不要讓孩子錯過。
認真傾聽孩子說話。當孩子想做或不想做某件事時,家長不要馬上教育他,可以停下手中的活兒,先聽聽孩子想說什么。在傾聽時,家長和孩子要有目光交流,有點頭、微笑等肢體語言的反饋,但不要隨意打斷,讓孩子覺得你在用心聽他說話,他就愿意繼續往下說,說得清楚。這也是對孩子表達感受和需求的一種鼓勵。
為孩子創造豐富的語言環境。避免對孩子過分關注,孩子的某些需求若不需使用語言就立即得到滿足,就減少了他表達需求和意愿的講話機會;將圖畫書作為家居布置的一部分,孩子走到這些角落出于好奇就會隨手拿起來翻看;給孩子留出他的位置,讓他存放“寶貝”,例如畫畫和“過家家”的工具,他會自娛自樂,也會邀請好朋友一起來玩,等等。此外,多帶孩子參加一些活動,擴大生活范圍,激發孩子運用語言的能力。
當長期語言練習不見效時,怎么辦?
當家長發現孩子在使用語言的某個方面(如詞匯、語音、節奏)與同齡孩子相差較大,引導孩子練習較長時間仍不見效時,應及早帶孩子到醫院就診。引起語言障礙的原因較復雜,專業的治療醫生會根據孩子的情況,進行詳細的發育評估,診斷語言障礙的類型和程度,從而制定適合孩子的個性化治療方案。
Tips 某些疾病也會引起語言障礙
1. 大腦中某些主管語言的神經通路發育遲緩或發育異常,這種情況用一般的腦CT或磁共振檢查均不能發現問題,所以也稱之為功能性(特發性)語言障礙。
2. 其他引起語言障礙的病因包括:聽力損失、智力障礙、腦炎、腦血管病變、腦損傷、癲癇、孤獨癥、多動癥、情緒問題、社會適應障礙、學習障礙等。
由于引起語言障礙的多為發育性慢性疾病,醫生在對孩子的語言能力作全面評估后,一般會向家長提供建議和輔導方法,使家長能在家中給孩子進行相應的矯正訓練,這也是治療方案的組成部分。例如,怎樣舒緩孩子的情緒實現輕松交談,怎樣減慢語速、輕柔語音、適時換氣、調整節律和韻律、口型模仿等練習??梢?,家長多一份用心、耐心和堅持,讓孩子自然快樂地練習語言,這對孩子語言功能的提升是非常重要的。
我和表姐正說話時,8歲的兒子放學回來了?!袄诶?你表姨來了,快叫表姨!”我指著坐在沙發上的表姐對兒子說??吹嚼诶?表姐滿心歡喜。然而,令我沒有想到的是,兒子看也沒看表姨一眼,輕輕“哦”了一聲就進了自己的房間。隨著兒子重重的關門聲,我和表姐都愣住了。
表姐小心翼翼地問我:“是不是磊磊不高興我來了?”“不關你的事,也許是他在學校遇到了不開心的事情。這孩子就這樣,情緒一陣一陣的,一有不開心的事就寫在臉上,我去問問看。”我尷尬地說。
說完,我敲開了兒子房間的門,問他:“磊磊,你是不是在學校遇到什么不高興的事了?被老師批評了?還是與同學鬧矛盾了?”然而,面對我的一連串提問,兒子的頭搖得像撥浪鼓。“既然沒什么讓你不開心的事情,那你表姨來了,你也不打聲招呼,這么大了,還這樣沒禮貌!” 我責備他說。
“你上次不也是這樣對我同學的嗎?同學來家里做客,在我給你介紹他們的時候,你卻不耐煩地打斷了我,躲進了書房,直到我的同學都走了,你也沒出來,想想你是怎么對待我的客人的……”兒子冷冷地說。
我打開記憶的閘門,努力搜索,終于想起了這件事。那天,在單位忙碌了一天的我筋疲力盡趕回家,剛進家門,就看到兒子跟幾個同學正在客廳聊天。見我進來,兒子將我拉過去很自豪地向他的同學介紹:“這是我老媽,是個業余作家,文章寫得特別棒?!痹趦鹤用硷w色舞的介紹中,孩子們站起來向我鞠躬問好。
接著兒子又一一向我介紹他的同學;這是大劉,這是燕子、這是小迷糊……因為心里惦記著單位材料的事,我打斷了兒子的介紹,有點不耐煩地說:“我還有事,你們玩吧。”說完就鉆進了書房忙自己的事了。
也許孩子們感覺到了我的不熱情,玩了一會兒就離去了。送走了同學后,兒子的情緒很低落,跟我說話都有一搭沒一搭的。我以為兒子又因為其他小事而鬧情緒,也就沒有放在心上。
看來,沒過多久,兒子就“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了,給他的老媽結結實實一個教訓。兒子的“報復”令我開始檢討自己,仔細回味自己的所作所為,我有點羞愧了。我知道自己的做法傷了兒子的自尊,讓兒子在同學面前丟了面子,解釋原因為時晚矣,唯一能做的就是真誠地道歉。我誠懇地對兒子說:“兒子,媽媽上次的確做錯了,即使有重要的事情,也不應該不尊重你和你的朋友,我向你道歉,并且保證,下次再也不會出現上次那樣的情況?!?/p>
兒子沒再說什么,默默地走了出去,不一會兒,客廳里就響起兒子與他表姨歡快的交談聲――兒子用這種含蓄的方式原諒了我。
我家寶寶不會走路時,總要自己走,現在早就學會走路了,卻喜歡讓大人抱,我們拗不過他,只好抱著他做家務,出門也要抱著,有個這樣的孩子,我該怎么辦?
廈門王嬋
廈門王嬋:
孩子出現這樣的情況,多有以下二種原因:有些 孩子腿上沒有力氣,走不到10分鐘就會腿累,自然會讓大人抱著走;另外一些孩子是看到大人只顧著自己的事,好久不理他,他為了引起大人的注意,會采用哭鬧的態度讓大人抱。對于第一類孩子,大人最好不要讓孩子走長路,走路期間不時地讓孩子休息一下;如果孩子足夠大了,象三、四歲的孩子,已走了很長的路,大人可主動抱孩子走幾分鐘,然后再以“媽媽也累了”為由,讓孩子自己走路,對于腿無力的孩子,可以通過訓練讓孩子學著走長路;對于第二類孩子,大人可以用親親、抱一下或同孩子說話的方式讓孩子知道大人一直在關愛著自己他。
嬰幼兒可以學習控制情緒嗎?
我的孩子20個月大,性情特急燥,有時,不知怎么就“得罪”他了,不等你明白過來,他那邊就哭上了,我真希望這孩子也能從小學會控制情緒。
濟南李亦姝
濟南李亦姝:
情緒是兒童身心發展的核心,在兒童生活和心理發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年齡愈小的孩子,其情緒的支配作用愈大,這不同與成人,嬰幼兒的各種活動基本依靠情緒的直接驅動,這就出現了嬰幼兒在愉快的情緒下,會表現出聽話。反之,則會對抗大人。因此,嬰幼兒情緒發展的特點決定他們不可能像成人一樣去控制情緒,但這并非說嬰幼兒的情緒就無法控制。成人對嬰幼兒情緒的態度和方式,是影響孩子情緒的重要因素。對此成人應給予孩子關愛,充分地滿足其心理,使孩子保持較長時間的積極情緒,這也就使得孩子對人和事的態度也是積極的,盡量不要讓孩子體驗負面的情緒,因為這個狀態下,孩子對外界的反應會比較消極,表現出哭鬧等。
為什么孩子愈晚,精神愈好?
我的孩子二歲了,每天一到晚上,大人都覺得累了,想早些休息,可是我家定寶寶的精神特別得好,鬧著大人和他一起玩,不肯睡,怎樣讓孩子早起早睡呢?
延安閻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