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古詩兩首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俗話說得好: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這句話說得一點也不假,是啊,如果你讀了許多書,之后會變得知識淵博、學富五車。走到哪里都不怕有任何的考試。而今天,我就學習了第22課古詩兩首,可都是關于書的哦!
《冬夜讀書示子聿》是南宋著名的愛國詩人陸游所寫的一首告誡自己兒子子聿的古詩。前兩句: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寫的是陸游與兒子子聿議論書上的東西。說的是古人做學問的時候,是全力以赴的。小時候在學習上花費的精力與心血,只有到老時才能有所成就。而后兩句: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是陸游給子聿說的理。陸游說書本上的知識終究是有限的,如果想深入透徹地理解必須要通過自己的時間才能得到真知。在這首古詩里,詩人深刻地闡述了知與行的關系:書本上學到的東西,一定要通過實踐才能變成真正的學問。
《觀書有感》也是南宋著名的詩人朱熹寫的一首說理詩。是詩人在讀書讀累時看見那清澈見底的池塘所寫下的一首騎士后人的詩。前兩句: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云影共徘徊。是寫景的。襯托了方塘的靜,頓時使方塘為之生色。而后兩句: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是作者談體會。只有有源源不斷地輸入新的水,才能使池塘更加清澈。這首古詩告訴我們在學習中只有不斷地讀書,不斷地接受新知識,才能開闊心智,明晰事理;才能不斷進步,有所成就。
這兩首古詩都讓我受益終生,只有讀書才能知識淵博。正如那一句俗語: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六年級:方紫銥
【關鍵詞】三美 創譯 境界
人教版第六模塊第二單元主題是談詩歌,課文中談到了英文中的童謠、清單詩及五行詩,還提到了日本的俳句詩和中國的唐詩。課文中列舉的唐詩英譯及79頁課文注釋給出的唐詩原文一并展示如下:
望夫石 王建
望夫處,江悠悠,
化為石,不回頭!
山頭日日風復雨,
行人歸來石應語。
Awaiting Husband Stone
Where she awaits her husband
On and on the river flows.
Never looking back,
Transformed into stone.
Day by day upon the mountain top,
wind and rain revolve.
Should the traveler return,
this stone would utter speech.
(by Wang Jian)
該譯本出自張廷琛與魏思博(下簡稱張魏)合譯的《唐詩一百首》中第53首。教科書中的譯文沒有英文標題,上文的標題是根據張魏的譯本補上的。首字母的大小寫是照著教科書抄下來的。在《唐詩一百首》原書中譯者在譯文后加了注釋:A legend that originated in Wuchang, Hubei Province, and spread so far and wide that there were many such landmarks along the rivers of China. 而北京大學許淵沖譯注的《唐詩三百首》(2007年1月第一版)第60頁也是《望夫石》,譯注如下:
The Woman Waiting for Her Husband
Wang Jian
Waiting for him alone
Where the river goes by,
She turns into a stone
Gazing with longing eye.
Atop the hill from day to day come wind and rain;
The stone should speak to see her husbandcome again.
*The legend goes that a woman sitting for the return of her husband turned into a stone by the riverside. Thus the stone becomes a symbol of lovesickness.
從形式上看,以上兩種譯文共同點是既譯且注,不同點是張魏的譯本是無韻體,而許譯是韻文。和原詩比較不難發現張魏譯本首先未做到押韻,因為原詩是押韻的樂府詩,不押韻就失去了樂府詩的音樂美,不美也就不能膾炙人口,也就無法流傳了。正所謂,詩之無美,行而不遠。而許譯不僅形似而且神似,不僅形美,而且音美、意美。
再看該書workbook的52頁還列舉了另外一首唐詩的英譯,即孟浩然的《春曉》。該詩的原文和教科書所給譯文如下:
春曉 孟浩然
春眠不覺曉;
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
花落知多少。
A Spring morning
I awake light-hearted this morning of spring,
Everywhere round me the singing of birds-
But now I remember the night, the storm,
教材簡說:
本課是唐代詩人賀知章描寫春天的詩,詩中描寫了春天柳樹吐芽、柳條碧綠的生機勃勃的景象。
教學理念:
本課設計力求通過多種形式的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誦中生情,在吟中入境,而且通過創設情景,營造氛圍,使學生入情入境,充分展開想象,開拓學生的思維空間。
教學目標:
1.
學會本課6個生字,認識3個生字。了解詞語的意思。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領略春天自然景物的美,聯系生活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審美情趣。
教學重難點:學會本課生字,熟讀、背誦課文。
教學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導入新課
1.同學們,上節課老師布置了一樣特殊的作業給你們,你們完成了嗎????(學生出示收集的柳葉及有關的柳樹圖片)
(這里最好讓學生說說自己所看到的柳葉、柳樹形象。)
2.
知道老師為什么要你們完成這樣的作業嗎?因為,今天我們就要來學習一首贊美柳樹的古詩。板書課題,解題。
3.全班齊讀課題。
4(出示課文中的圖)你們在圖中看到了什么?(詩人正看著柳樹,贊美柳樹)
5.
這首詩的作者是:賀知章。(板書:賀知章)
二、初讀古詩,認讀生字
1.詩人是怎么贊美柳樹的呢?請大家先自己去讀一遍古詩,邊讀邊把本課的生字劃出來,多讀幾遍,讀準音。
2.學生自由讀,認讀生字。
3.檢查自讀生字情況。
(1)指名讀。讀得好的當老師帶讀。
(2)開火車讀。
(3)全班讀。
4.從讀“詠、妝、絳”三個字。要求學生會讀,讀準確。
5.學生再自由讀古詩,要求讀通順,讀準每個字音。
6.指名讀,請其他學生正音。
7.全班齊讀。
三、指導朗讀,了解詩意
1.指導第一、二句。
(1)(放遠看柳樹的圖片)
(2)你看到了什么?(柳樹)從遠處看柳樹像什么?倒垂下來的柳枝又像什么?(學生自由發揮)
(3)詩人從遠處看到柳樹,發出了這樣的感嘆: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出示該句)他覺得高高的柳樹像是碧玉妝飾成的一樣。碧玉可是翠綠晶瑩的,美極了。而下垂披拂的柳枝就如千萬條絲帶。你們看詩人比喻得多好呀。如果你是詩人,你會怎么來讀這兩句以表達對柳樹的贊美。
(4)指名讀。老師相機指導: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一”字讀第二聲,可讀重些。“綠”字也可讀重點。
(5)全班看著圖片吟誦這兩句。
2.自讀第三、四句。
(1)接下來,詩人又是怎么贊美柳樹的呢?請同學們和同桌去讀三四句。多讀幾遍,讀出感情。
(2)學生自讀。
(3)指名讀。
(4)讀到第三句的時候,讓全班看著采集的柳葉說說柳葉的樣子。
(5)讀到第四句的時候,引導學生理解“詩人通過贊美柳樹,也贊美了春的創造力”。
四、想象意境,美讀成誦
1.學生閉上眼睛,一邊聽老師的朗誦,一邊想象詩人描繪的畫面。
2.直到有感情的朗讀,能背誦的自己被一遍。
五、指導說句,寫句
1.詩人用古詩贊美了柳樹。你們能用自己的話來贊美柳樹嗎?大家下去和小伙伴們互相說說柳樹的樣子。
2.指名說。
3.和同桌說。
4.把你說的寫下來,只要求兩三句即可。
六、布置作業
1.回家修改自己寫的句子。謄寫工整。
2.背熟古詩。
六、指導寫生字
1.出示要寫的五個字。學生小組觀察討論:哪些字好記好寫。說說怎樣記住它們。
2.學生提出難寫難記的字。老師指導。
指導書寫“妝、柳、絲”。先引導學生觀察它們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教師再師范寫。
3.
學生自己練習,老師指導。
四、板書設計
詠柳?????????????賀知章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教學反思:
語文教學,要符合兒童的年齡特征,這是新課標中明確規定的,所以在《詠柳》這一課的教學中,我根據低年級學生喜歡用形象、色彩、聲音來思維這一特點,在課前,通過讓學生收集有關柳樹的圖片,激發學生學習本課的熱情。在教學過程中根據詩歌的特點,出示直觀的插圖,再現詩歌意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在讀中感悟春天的美。
1.讀懂二首古詩,了解古詩所描寫的景色,從中感受自然美和語言美。
2.體會每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學習本課生字、詞,理解詩句的意思。
4.有感情地背誦這二首古詩。
5.默寫。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詩句的意思,體會每首詩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想象詩中描寫的景色,從中感受自然美和語言美。
教學時間:二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課前老師讓大家復習或收集一兩首唐代詩人的詩,你們完成了嗎?(檢查二三人),今天,我們再學習兩首,著重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講讀第一首古詩《泊船瓜洲》。
1.初讀指導,理解詩句意思。
(1)解題。板書題目:《泊船瓜洲》
指名讀題,用自己的話說一說題目的意思。
(2)教師范讀。(注重生字、新詞。)
(3)指名學生試讀。
思考:這首詩寫了什么內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學生試講,逐句理解,教師點撥。
2.精讀練習,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
(1)指名朗讀。
(2)思考議論,加深理解。
①第一句,用了一個“間”字,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②體會“春風又綠”在這里的意思。
③詩人在詩中運用了兩個貼切的比喻,比喻的作用是什么?
(3)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①輕聲自讀,想象詩的意境,說說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②指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注重節奏和韻味。
(三)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兩首古詩,講述每首詩的意思。
2.試著背誦兩首古詩。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揭示課題。
前邊我們學習了一首古詩。今天,我們繼續來學習唐代聞名詩人孟郊的《游子吟》。
(二)講讀第二首古詩《游子吟》。
1.初讀指導,理解字、詞意思和全詩大意。
(1)解題。板書題目。
指名讀題,說說題目的意思。(贈予給好朋友汪倫的一首詩。)
(2)教師范讀。
(3)學生試讀。
思考:這首詩寫了什么內容?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4)學生試講,逐句理解。(注重書上的注解。)
①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
②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③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2.精讀練習,連貫講詩意,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1)自由讀全詩,連貫講詩意。
(2)思考議論,加深理解。
(3)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①輕聲自讀,想象詩中送別的情景,說說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么樣的感情?
②這種親情作者是如何表達的?
③有感情地朗讀,想象情景。
(三)鞏固練習。
1.讀課文,先理解加粗的詞,再說說詩句的意思。
2.欣賞二首古詩,有感情地朗讀,加深對詩句的理解。
3.背誦二首古詩。
成語故事:
這句成語見于《史記middot;魏其武安侯列傳》:武安已罷朝,出止車門,召韓御史大夫載,怒曰:與長孺共一老禿翁,何為首鼠兩端?
西漢武帝時,王太后有個同母異父的弟弟叫田蚡。他靠著王太后的勢力做了丞相,掌握大權。田蚡是個卑鄙陰險、驕橫自私的人物,因為有王太后這座靠山,加之漢武帝當時還年輕,所以他胡作非為,驕橫奢侈,營私舞弊,隨意誣陷自己所不快的人。田蚡向竇嬰要城南田,竇嬰不給,又聽說灌夫也替竇嬰抱不平,由此跟灌夫和竇嬰結了怨(竇嬰和灌夫都是在平定七國之亂中立了功的大臣)。又因為灌夫掌握著田蚡貪污受賄的事,所以田蚡欲將他和竇嬰置之死地。
有一次,田蚡結婚,王太后為了擴大自己的勢力,便下了詔書,吩咐諸侯、宗室、大臣們都到丞相府去祝賀。竇嬰和灌夫也去了。酒席上,灌夫因向客人敬酒遭到冷遇,氣得破口大罵起來。為此,田蚡拘捕了灌夫。此事鬧到了武帝那里,武帝便召集大臣們來研究。竇嬰堅決反對對灌夫治罪,有的大臣則贊成治罪,有的懼伯田蚡的威勢,采取模棱兩可的態度。御史大夫韓安國說:灌夫在平定七國之亂時,立了大功,雖說酒后鬧事,但沒有死罪。可丞相說他不對,也有道理,究竟如何處置,請皇上定吧!
罷朝以后,在皇宮門外,田蚡招呼韓安國坐他的車子,而且很生氣地說:我和你一起對付(竇嬰)這個禿老頭子,你為何遲疑不決(首鼠兩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