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囊螢映雪

      囊螢映雪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囊螢映雪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囊螢映雪范文第1篇

      實驗二校四年級六班 劉文倩

      自從讀了《囊螢映雪》之后,我而感到十分慚愧。

      我以前總是不喜歡讀書,不認真讀書。但我讀了《囊螢映雪》,見孫康和車胤都那么愛學習。總是孜孜不倦的讀書,我很感動。他們白天干活,晚上讀書,家里沒錢買燈油,但他們還是不放棄,抓螢火蟲放在紗袋里當燈,蹲在雪地上借雪反射的光看書,他們不怕苦,不怕冷,也不怕累。他們家里沒錢,還是想讀書,我們有著溫暖、明亮的屋子,還不刻苦讀書,真是內疚。我們以后一定要刻苦認真讀書,不斷的學習,要珍惜書,一句話,黑發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我們如果現在不讀書,到老了就來不及了。我們一定要向車胤和孫康學習,勤奮讀書,長大了成為對社會有用的人。

      囊螢映雪范文第2篇

      【關鍵詞】 微囊化;緩釋;靶向性

      微囊技術是20世紀40年代最先由美國威斯康星大學的渥斯特教授發明的,他采用空氣懸浮法制備了微囊,并成功地運用于藥物的包衣。50年代,美國NCR(國家現金出納公司)的格林采用相分離復合凝聚法制備了明膠微囊并將其制成無碳復寫紙,獲得了專利。60年代,高分子聚合方法應用于微囊制造,取得了鼓舞人心的成就。伴隨著制藥新技術的發展,

      微囊的粒徑從微米級到納米級。目前,我國醫藥行業已有一些微囊產品,但為數不多。多數微囊技術還停留在研究階段,沒有轉化為生產力,但藥物被微囊包埋以后,具有其他劑型無可比擬的優越性,應用前景非常廣闊。本文就其在藥劑學中的應用作以下綜述。

      1 提高藥物的穩定性

      β-胡蘿卜素接觸空氣中的氧氣會被氧化,胡富強等[1]采用復凝聚法制備β-胡蘿卜素微囊,研究表明β-胡蘿卜素原料藥于光照條件下半衰期為6.9 d,而β-胡蘿卜素微囊在相同條件下半衰期為24.8 d,β-胡蘿卜素微囊為原料藥的3.6倍,將β-胡蘿卜素制成微囊可增加藥物制劑的穩定性。

      維生素C性質極不穩定,分子中含有連烯二醇基[-C(OH)=C(OH)-]的結構,具有很強的還原性及內酯環的結構極易水解。一方面與空氣接觸自動氧化生成脫氫抗壞血酸,脫氫抗壞血酸水解生成2,3-二酮C古羅糖酸,并可進一步氧化生成蘇阿塘酸和草酸,從而失去治療作用。另一方面維生素C的水溶液不穩定。pH過高或過低都能使內酪環水解,并可進一步發生脫羧反應而生成糠醛。后者受空氣影響經氧化和緊合而呈黃色。空氣、光、熱和重金屬都可加速本反應的發生。廖志平[2]通過將其制成維生素C微囊緩釋片達到解決其不穩定的問題,同時達到控制藥物釋放,維持穩定藥物濃度,減少給藥次數,降低藥物不良反應的目的。

      2 掩蓋藥物的不良氣味

      黃連解毒湯由黃連、黃柏、黃琴、桅子4味中藥組成。由于口味極苦,難于矯正,且對胃黏膜有刺激,因而, 韓云龍等[3]采用滴注法制備黃連解毒湯腸溶微囊, 所得徽囊為黃色約中lmm的小粒,幾乎無味,扣除注射器粘附部分,成囊率幾乎100%。

      胡富強等[4]應用復凝聚法制備得到了無腥臭味的魚油粉末化產品-魚油微囊。

      鹽酸黃連素是中藥黃連的主要有效成分,具有抗菌,消炎等作用,不易吸收進人血液,因此臨床上使用的大多是口服片劑,用于治療痢疾,腹瀉等腸道疾病,但其味道太苦,給患者特別是兒童服用帶來不便。彭智聰[5]等以明膠為囊材用冷凝法將黃連素制成微囊以掩蓋其苦味,其包囊率為83.3%,所得微囊呈圓球型,光滑圓整。后來彭智聰等人[6]又用實驗證實該法制得的鹽酸黃連素微囊在0.1 mol/L鹽酸介質中具有明顯的緩釋作用:在1 h內片劑溶出率為98.2%,而微囊制劑為64.01%。

      3 減少藥物的刺激性

      吲哚美辛等對胃有刺激性,謝茵等[7]用復凝聚法制得殼聚糖-海藻酸鹽吲哚美辛腸溶微囊,粒徑1 mm左右,干燥后粒徑0.2~0.3 mm,其包封率依次為61.80%,57.00%, 64.20%,微囊中吲哚美辛在人工腸液中的溶出速度明顯快于人工胃液,制成微囊后,藥物對胃的刺激性明顯改善。

      阿司匹林的胃腸道刺激性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它的使用。孫偉張等[8]采用噴霧干燥法制備阿司匹林腸溶微囊, 采用丙烯酸樹脂號為包衣材料,篦麻油為增塑劑,乙醇為溶劑,阿司匹林為囊心物,經掃描電鏡和差示量熱掃描法測定表明,微囊包裹形成,囊心物:囊材按1:4較好, 體外釋放試驗發現,微囊能迅速在人工腸液中釋放,45 min釋藥達到75%,腸溶片45 min釋藥低于60%, 微囊釋藥速度阿司匹林腸溶性微囊體外溶出明顯優于阿司匹林腸溶片。

      4 液態藥物固態化

      近年來,發現維生素(VitE)能參與肌體多方面的代謝過程,已涉及到內、外、婦、兒、傳染、皮膚、放射各科的應用。但液態藥物的儲藏、運輸、穩定性等問題直接影響了藥效和臨床使用。何文等[9]以明膠、阿拉伯膠為囊材,聚丙烯酸樹脂IV為致密劑,復凝聚法得VitE微囊,固化后加入微晶纖維素壓制成片,制成維生素E微囊片,平均包封率為83.4%, 微囊平均載藥量在66.5%左右, 微囊片體外緩釋特征符合Higuchi方程,與市售VitE軟膠囊相比穩定性也更好。

      5 減少藥物間的配伍變化

      微囊化藥物可與其它組分相隔離。當藥物是由幾種容易相互起作用的成分組成時,把其中某種成分微囊化后使其成分相互隔離,避免其在保存期間不必要的相互作用[10]。阿司匹林與撲爾敏配伍,撲爾敏能加速阿

      斯匹林的水解,分別將其制成微囊后,再按處方劑量組配成復方制劑,就可避免藥物之間的影響。

      6 具有緩、控釋和靶向性能

      翟光喜等[11]采用液中干燥法制備鹽酸丁咯地爾微囊,體外溶出試驗研究其緩釋性,結果表明所得微囊顆粒圓整,粒徑在100~800 μm, 載藥量為58.8%,8h釋放百分率為87.6%。溶出試驗也表明鹽酸丁咯地爾微囊化之后具有很好的緩釋功能。李鳳前等[12]采用噴霧干燥-熱變性微囊化方法制備肺靶向漢防己甲素緩釋微囊, 漢防己甲素微囊外觀呈圓球形,帶正電荷,載藥量37.88%,釋藥結果表明 TET微囊可靶向性至肺部,且滯留時間延長,藥物不斷從微囊載體中釋放而產生藥理作用,小鼠肺動脈高壓作用顯著優于水針組(P

      李藥蘭等[13]以聚乳酸為囊材采用乳液溶劑揮發技術制備天然藥物茶多酚-聚乳酸緩釋微囊,粒徑多在100~200um,最大包封率為49%,該微囊具有緩釋和保護茶多酚的雙重作用。

      斑蝥素為中藥斑蝥的主要有效成分,具有強烈的刺激性,為抗癌的有效成分,特別用于治療肝癌和膀胱癌,斑蝥素對小鼠腹水型肝癌及網狀細胞肉癌有抑制作用,它能抑制癌細胞蛋白質的合成,從而抑制其生長,分化,但是斑蝥素毒性很大,對表皮有強烈的刺激性,人體服用少量即能中毒,因此在人體內,尤其在肝癌病變部位很難達到有效血藥濃度,使治療效果不明顯,田景奎[14]用傳統的單凝聚法把斑蝥素制成大小適中的微囊,利用動脈栓塞法應用于肝癌的治療有一定的療效,其優點有二:其一,斑蝥素制成微囊后,栓堵于肝癌病變區的小動脈內,能定向作用于肝癌組織,很少損及其它正常的組織器官,避免了斑蝥素強烈刺激性引起的不良反應;其二,斑蝥素制成微囊后,加大了藥用劑量,延緩了藥物的釋放,長時間維持了有效血藥濃度,有利于徹底殺死癌細胞斑蝥素微囊的制備選用優質A型明膠,明膠為無毒且理化性質穩定的天然物質,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無抗原和毒副作用,能長時間滯于栓塞部位,囊心物為精制好的斑蝥素,微粉化使粒度直徑在6~10 μm之間,在此范圍內的微粒能形成直徑50~200 μm的微囊,正好堵塞于肝小動脈內。

      張志榮等[15]用吸附-包裹法制備了聚乙烯吡啶烷酮包被的羥基喜樹堿聚氰基丙烯酸正丁酯毫微囊,具有明顯的肝靶向和緩釋作用。陳慶華[16]等以分子量100 000的聚L-乳酸為囊材,用改良的液中干燥法制備12-O-(對硝基苯甲酰)二氫青蒿素微囊,經藥效學實驗得知,本品對日本血吸蟲和單蟲有良好的治療和預防作用,制成微囊劑可使藥物達到緩釋之目的。

      7 小結

      微囊是近年發展較快的新型技術,目前市場上已有抗生素、維生素、抗癌藥、避孕藥和解熱鎮痛藥等30多類藥物的微囊制劑。微囊作為一種高新科技成果,正在轉化為實用技術,深入到醫藥,食品等領域,改變著傳統的產品形式,讓人們享受新型技術帶來的高效,舒適和便捷。藥物微囊化對于提高藥物的性能和作用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微囊制劑發展迅速,尤其是那些具有特殊性能的納米微囊,其優勢明顯,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特別是在抗腫瘤藥物的釋放系統中潛力更大,在臨床應用方面亦有許多值得探討之處。

      參考文獻

      1 胡富強,周美華,陳志群.β-胡蘿卜素微囊的制備.浙江醫科大學學報,1999, 28(1):19-21.

      2 廖志平.維生素C微囊緩釋片的制備.國際醫藥衛生導報,2006,12(12):106-107.

      3 韓云龍,劉金榮,武麗娟,等.滴注法制備黃連解毒湯腸溶微囊.黑龍江藥科學, 1999,22(3):30-30.

      4 胡富強,李士欽,王東輝.魚油微囊的制備.現代應用藥學,1997,14(2):23-24.

      5 彭智聰.用正交法對黃連素微囊制備工藝的研究.中國藥房.1995,6(5):14-16.

      5 彭智聰.鹽酸黃連素微囊溶出度的研究.中國藥房,1996,7(2):62-63.

      7 謝茵,邢桂琴,張金.吲哚美辛腸溶微囊的制備及藥物釋放的研究.山西醫科大學學報,2006,37(4):386-388.

      8 孫偉張,曾仁杰,景利,等噴霧干燥法制備阿司匹林腸溶微囊的實驗研究.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00,20(7):391-393.

      9 何文,羅云,周健,等. 維生素E微囊片的研制及其質量考察.中國醫院藥學雜志,2002,22(11):669-672.

      10 張驍,束梅英,張韜.微囊在醫藥領域的應用進展.中國醫藥情報,2004, 10(1):9-13.

      10 翟光喜,臧恒昌.液中干燥法制備鹽酸丁咯地爾微囊及其緩釋性研究.沈陽藥科學學報, 2001,18(4):253-255.

      12 李鳳前,陸彬,陳文彬,等.漢防己甲素緩釋微囊肺靶向給藥系統的研究.藥學學報, 2001,36(3):220-223.

      13 李藥蘭,許少玉,王衛華,等.茶多酚-聚乳酸緩釋微囊的制備研究.中國中藥雜志,.2001,26(12):828-831.

      14 田景奎.斑蝥素微囊的制備及其治療肝癌的設想.中成藥,1994,16(2):48-49.

      囊螢映雪范文第3篇

      摘要:目的:探討鞍區囊性病變的CT和MRI表現,提高對該類疾病的診斷和鑒別診斷水平。方法:收集經手術病理與臨床證實的鞍區囊性病變的CT和/或MRI資料72例,其中囊性垂體瘤12例,囊性顱咽管瘤25例,Rathke囊腫16例,蛛網膜囊腫4例,鞍上池下疝繼發假性蛛網膜囊腫4例,鞍旁表皮樣囊腫4例,鞍旁皮樣囊腫3例,垂體膿腫4例。全部病例均行CT和/或MRI平掃,其中14例行CT增強檢查,58例行MRI增強檢查。72例中65例經手術病理證實,7例經臨床證實。結果:12例囊性垂體瘤,其中垂體大腺瘤8例,微腺瘤4例。6例大腺瘤表現為在實性瘤體內出現囊變區,2例瘤卒中囊變區內可見液平 。4例囊性垂體微腺瘤顯示垂體飽滿,內部出現異常信號/密度,伴有化驗室檢查異常。25例囊性顱咽管瘤以囊性表現為主,發現囊壁鈣化及強化的垂體對鑒別診斷有意義。16例Rathke囊腫信號多樣,但以形態飽滿,呈短T1、長T2信號為較具特征性的改變。4例蛛網膜囊腫和鞍上池下疝繼發假性蛛網膜囊腫均表現為腦脊液信號,而后者囊壁出現連續或不連續薄壁環形強化,為其特征性表現。3例皮樣囊腫密度/信號較表皮樣囊腫復雜,壓脂序列對兩者鑒別診斷有幫助。4例垂體膿腫增強均顯示環形強化,結合臨床病史有助于術前診斷。結論:鞍區不同性質的囊性病變具有一定的影像學特點,通過詳細的影像學檢查可對其中多數病變做出正確的定性診斷。

      關鍵詞: 鞍區; 囊腫; 計算機體層掃描; 磁共振成像

      Imaging Diagnosis of Rathke’s Cleft Cyst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se CT and MRI findings of cystic lesions in sella region and enhance the level of diagnosis and differential diagnosis for these diseases. Method: CT and MR imaging findings in 72 patients with pathologically and clinically proved cystic lesions in sella region were collected.Among all patients, cystic pituitary adenoma was found in 12 cases,cystic craniopharyngioma in 25 cases,Rathke’s cleft cyst in 16 cases , arachnoid cyst in 4 cases, suprasellar cistern hernia and secondary pseudo-arachnoid cyst in 4 cases, parasellar epidermoid cyst in 4 cases , parasellar dermoid cysts in 3 cases, Abscess of pituitary in 4 cases. All the patients were examined by plain MRI and CT scan ,among which 58 cases were examined by MRI contrast enhanced scan,14 cases by CT contrasted enhanced scan respectively.65 cases were proved by operation and pathology,7cases were proved by clinical data. Result:There were 12 cases cystic pituitary adenoma, in which macroadenoma 8 cases, microadenoma 4 cases. Mutiple cystic region could be found within the body of 6 cases pituitary macroadenoma with necrosis or cystogenesis. Fluid-level could be seen in 2 cases pituitary apoplexy. 4 cases cystic pituitary microadenoma showed abnormal signal intensity or density within well-stacked pituitary gland,accompanied with abnormality of laboratory test.The main imaging manifestation of 25 cases cystic craniopharyngioma mainly showed cystic lesions , calcification of the capsule wall and the viewing of enhanced pituitary have value in differential diagnosis . 16 cases Rathke’s cleft cyst showed diverse signal intensity.However short T1,long T2 signal intensity and well-stacked shape have feature to Rathke’s cleft cyst relatively .All arachnoid cyst and secondary pseudo-arachnoid cyst demonstrated CSF signal intensity. Continuous or discontinuous thin ring-like enhancement could be seen in secondary pseudo-arachnoid cyst.fat-suppression sequence was helpful in diagnosis of epidermoid cyst and dermoid cyst. The relatively thick ring-like enhancement and clinical history were helpful in diagnosis of pituitary abscess before operation. Conclusion: There were many imaging characteristics for differential category cystic lesions in sella region.It is possible to make accuracy diagnosis in majority of these lesions through detailed imaging examinations.

      Key words: Sella region; Cystic lesion; CT; MRI

      鞍區囊性病變是以囊變為病理特征的多種疾病的總稱,不同疾病其病理性質、生物學行為不同,采取的手術方式亦不同,因此術前診斷非常重要。 但由于本類疾病在發病部位,病變形態及內容物性質上均有一定的相似之處,因此依靠單一影像學檢查鑒別較難。本文通過對我院近年來經手術和臨床證實的72例鞍區囊性病變的CT和MRI特征進行分析,以提高該類疾病的術前診斷正確率。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收集2002年5月至2005年7月經手術及臨床證實的鞍區囊性病變72例,其中男47例,女25例,年齡8~67歲,平均年齡41.5歲。65例經手術病理證實,包括:囊性顱咽管瘤25例,囊性垂體瘤12例,Rathke囊腫16例,蛛網膜囊腫2例,鞍旁表皮樣囊腫4例,鞍旁皮樣囊腫3例,垂體膿腫3例。7例經臨床證實,包括:蛛網膜囊腫2例,鞍上池下疝繼發假性蛛網膜囊腫4例,垂體膿腫1例。

      1.2 影像學檢查方法:所有患者術前均行CT、MRI平掃檢查。CT平掃采取冠狀位(GE HighspeedCT/I),層厚3mm,層間距3mm,視野(FOV) 250mm;矩陣512×512 ; 球管的電壓和電流分別為120kV 和180mA。拍攝骨窗及軟組織窗。其中14例行冠狀位CT增強掃描,造影劑采用歐乃派克(Omnipaque , 300mgI/ml),7例加掃橫斷面。MRI檢查(GE Signa1.5T),采用自旋回波(SE)序列進行軸位、冠狀及矢狀T1WI(SE TR/TE=400~600ms/12~20ms)和T2WI(FSE TR/TE=4000ms/90~119ms)檢查, 層厚3mm,間隔 0.5mm,矩陣256×256,FOV 18cm×18cm。其中47例行Gd-DTPA增強掃描,造影劑劑量0.1mmol/kg,靜脈注射。11例行半量(0.05mmol/Kg)Gd-DTPA增強掃描。

      2 結果

      2.1 大體病理改變,見表1。

      2.2 影像學表現

      2.2.1 生長部位,見表2。

      2.2.2 CT、MRI表現:12例囊性垂體瘤:CT檢查2例垂體微腺瘤表現為鞍內囊性低密度病變,增強掃描囊壁可見強化。8例垂體大腺瘤中,6例表現為實性瘤體內出現囊性低密度病變,2例囊性部分為高密度,并可見液平,4例CT增強檢查囊壁及實性部分呈明顯強化。MRI微腺瘤均顯示為垂體飽滿,垂體柄偏移。2例蝶鞍擴大,1例稍擴大,3例可見鞍底下陷。2例為短T1、長T2信號,1例術后證實為出血(見圖1),1例內容物粘稠,考慮蛋白含量較高;2例為長T1、長T2信號,增強掃描周圍囊壁出現強化。8例垂體大腺瘤于冠狀位圖像上顯示“腰身征”,正常垂體組織消失,視交叉受壓,2例顯示一側海綿竇頸內動脈受包繞。囊性部分6例表現為長T1、長T2信號,2例表現為短T1、長T2 信號,并可見液平,術前診斷為瘤卒中。增強掃描囊壁及實性部分均呈明顯強化,但強度低于海綿竇。

      25例囊性顱咽管瘤:21例CT平掃可見囊壁呈環行或斑塊狀鈣化(見圖2), 3例增強掃描實質部分及囊壁呈中度或明顯強化。MRI平掃表現為圓形或不規則分葉狀占位。21例為囊實性,4例為多囊,實性部分多表現為等信號,17例囊液為長T1、長T2信號(68%),5例囊液呈等或稍短T1、長T2信號,信號不均勻;3例呈短T1、長T2信號。增強檢查,囊壁及實質部分呈明顯強化。

      16例Rathke囊腫:CT上8例表現為低密度,2例表現為等密度。3例行增強掃描,未見強化。MRI檢查矢狀位上呈圓形或卵圓形,6例呈短T1、長T2信號(見圖3),脂肪抑制T1仍呈高信號;7例呈長T1、長T2信號,3例內部信號不均勻,呈高低混雜信號。增強掃描7例未見明顯強化,6例囊腫邊緣增強,其中2例與囊腫有明顯分界,可確認是正常垂體組織,后通過手術證實。

      4例蛛網膜囊腫:CT檢查均表現為囊性低密度,無強化及鈣化。MRI各序列均呈均勻腦脊液信號。2例增強掃描囊壁無強化(見圖4),垂體受壓變扁后下方移位。

      4例鞍上池下疝繼發假性蛛網膜囊腫:CT表現為囊性低密度,增強掃描壁呈環形強化。MRI矢狀位呈圓形或卵圓形,各序列均呈腦脊液信號,矢狀位增強見2例囊壁呈環形強化,2例呈不連續環行強化,3例見垂體受壓變扁,垂體柄位置居中(見圖5)或輕度后移。1例未見垂體及垂體柄。

      4例鞍旁表皮樣囊腫:CT平掃表現為圓形或不規則形低密度,CT值-15~15Hu,2例密度均勻,2例密度不均勻,呈高低混雜密度。MRI表現為類圓形或不規則形(見圖6),2例呈長T1、長T2信號,2例呈T1高低混雜信號,在長T2信號背景中可見斑片等信號,脂肪抑制T1高信號無衰減,Flair上均為略高及低混雜信號。 增強掃描3例囊壁無強化,1例邊緣呈弧線強化。

      3例鞍旁皮樣囊腫:CT表現為不均勻囊性低密度,CT值-40~10Hu,2例囊壁可見鈣化(見圖7)。MRI信號不均勻,2例T1WI內部可見高信號,壓脂像上信號減低。增強掃描可見囊壁及分隔強化。1例皮樣囊腫破裂,腦池內可見微小高信號脂肪滴。

      4例垂體膿腫:CT上3例為低或等密度腫塊,1例平掃呈稍高密度,1例增強掃描為環狀強化。MRI上2例為T1WI低信號、T2WI高信號, 1例T1WI呈等信號,增強后病灶均呈壁較厚環形強化(見圖8)。1例T1WI為高信號,且其內可見多發團塊狀低信號,術后病理證實囊液極為粘稠,MRI所見囊內團塊狀影為炎性肉芽組織。

      表1 鞍區囊性病變主要病理改變(略)

      表2 鞍區囊性病變的發病部位(略)

      圖1 垂體微腺瘤出血,于T1WI顯示為囊性高信號,位于垂體右側(略)

      圖2 CT鞍區囊性顱咽管瘤囊壁多發大小不等鈣化(略)

      圖3 鞍內Rathke囊腫,位于垂體前后葉之間,呈短T1高信號(略)

      圖4 鞍內蛛網膜囊腫,增強掃描未見強化(略)

      圖5 鞍上池下疝繼發假性蛛網膜囊腫T2WI軸位,垂體柄居中(略)

      圖6 鞍旁表皮樣囊腫,呈均勻長T1信號(略)

      圖7 鞍旁皮樣囊腫CT邊緣可見鈣化(略)

      圖8 鞍區垂體膿腫增強呈環行強化,內容物呈長T1低信號(略)

      3 討論

      3.1 概述:通過本組鞍區囊性病變的CT、MRI表現進行分析,依照病變的病理性質鞍區囊性病變主要包括:囊性顱咽管瘤 ,囊性垂體瘤,Rathke囊腫 ,蛛網膜囊腫 ,鞍上池下疝繼發假性蛛網膜囊腫 ,鞍旁表皮樣囊腫、皮樣囊腫,垂體膿腫 。

      3.2 鞍區囊性病變的影像學表現與鑒別診斷:單純囊性垂體瘤較少見,常見囊性垂體瘤影像表現一般以實性瘤體內出現壞死、囊變,而囊性顱咽管瘤多見主要為囊性和囊實性[1]。筆者認為對于垂體大腺瘤同顱咽管瘤鑒別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①囊壁鈣化,顱咽管瘤囊壁鈣化的幾率在90%左右[2],本組研究鈣化為87%,略低于文獻報道。雖然垂體腺瘤可出現鈣化,但幾率很低,因此是否存在鈣化為兩者主要鑒別點。②生長方式,顱咽管瘤多由鞍上向鞍內生長,有時與鞍底存在一定距離,而垂體腺瘤主體均位于鞍內并向鞍上生長并與鞍底接觸緊密 。本組研究25例顱咽管瘤,僅2例位于鞍內,不具備上述特點,因此這一點在鑒別上具備一定價值。③能否顯示受壓或殘余垂體。顱咽管瘤增強掃描有時能看到部分受壓或殘余垂體組織強化,而垂體大腺瘤正常垂體結構消失。本組研究位于鞍上的16例顱咽管瘤均可顯示垂體強化,而位于鞍內及鞍內/鞍上9例中,有7例可見殘余垂體,未見鞍底下陷。

      Rathke囊腫由于信號復雜多樣,單純從信號上同其它病變很難鑒別,因此經常誤診為囊性垂體瘤、顱咽管瘤或蛛網膜囊腫[3]。本組16例Rathke囊腫,2例直徑小于10mm,T1呈低信號,化驗檢查伴有泌乳素升高,術前診斷為垂體微腺瘤。2例直徑>3cm,位于鞍內向鞍上生長,術前診斷為顱咽管瘤。3例直徑大于10mm,信號上呈長T1、長T2信號,接近腦脊液同蛛網膜囊腫無法區分 。因此在鑒別診斷上應主要圍繞同這三種病變鑒別。①垂體微腺瘤:二者從信號、位置上很難區分,尤其對于少數Rathke囊腫,同樣可出現泌乳素升高或中樞性尿崩等癥狀,因此筆者認為當T1出現高信號,形態飽滿,邊緣光滑銳利時應首先考慮Rathke囊腫,而出現低信號時應考慮為垂體微腺瘤或Rathke囊腫。②顱咽管瘤:當平掃發現囊壁鈣化及增強掃描實性部分不均勻強化應首先考慮顱咽管瘤。③蛛網膜囊腫:在增強掃描中顯示病變的位置和垂體、垂體柄的關系可提供幫助,增強掃描中受壓變薄的垂體組織可出現強化,顯示Rathke囊腫位于垂體前后葉之間或靠近垂體柄前上方。而蛛網膜囊腫使強化的垂體和垂體柄受壓向后下方移位,可作為鑒別診斷參考[4]。

      鞍上池下疝繼發假性蛛網膜囊腫形成系先天性鞍隔孔過大或缺失使蛛網膜下腔如同憩室一樣突入鞍內形成,由于其壓迫的正常垂體并在周圍出現炎癥組織,增強掃描可出現連續或不連續薄壁環狀強化,為其特征性表現。所形成的假囊腫使垂體受壓后移,但垂體柄位置居中。該病應屬于影像上常見的鞍上池下疝的繼發改變,根據以上特征,可同蛛網膜囊腫和Rathke囊腫鑒別。

      表皮樣囊腫可見于顱內中線部位,更常見于旁中線區如橋小腦角池,也可見于鞍上及鞍旁區,但鞍上表皮樣囊腫更為少見 。典型表皮樣囊腫的CT表現與 MR檢查其密度(信號)與腦脊液相似,無強化,診斷并不困難。文獻報告鞍旁表皮樣囊腫多為類圓形 ,可向鞍內及橋小腦角池塑形生長 ,鄰近骨質受壓變形、變薄 ,常見CT高密度、T1WI高信號及囊壁強化[5]。本組2例表皮樣囊腫出現上述改變,應在以后診斷中引起注意。在同鞍旁皮樣囊腫鑒別方面主要采用壓脂序列, 前者高信號強度無下降,其內可能為蛋白或出血;而后者T1WI內高信號強度下降,反應其內含有脂肪成份,為其特征性表現。有2例表皮樣囊腫與頸內動脈及基底動脈環關系較密切 ,可以看到血管被部分包繞 ,符合其“見縫就鉆”的特點。

      垂體膿腫感染菌多為革蘭氏陽性菌,經常為原發,但約有1/3病人繼發于已存在的鞍內病變,如垂體腺瘤[6]。本組有2例誤診為垂體腺瘤囊變、壞死。通過回顧性分析發現,病例信號變化范圍從腦脊液信號到蛋白含量多的T1高信號,因此在鑒別診斷方面不存在特征性。而增強檢查病變均出現環形強化,雖然有的壁較厚,邊緣模糊,有一定的鑒別價值,但同樣缺乏特異性,因此垂體膿腫容易誤診為其它常見病變如不典型囊性垂體瘤、顱咽管瘤。但如果出現病變鄰近鞍區腦膜強化、垂體柄增寬,可能與垂體膿腫炎性反應有關,再結合如病程中有發熱、腦膜刺激征等臨床病史 ,應高度懷疑垂體膿腫的可能性。

      通過對鞍區常見和少見囊性病變的影像表現進行分析,筆者認為單純從病變的密度和信號上分析病變容易誤診,因為很多病變密度和信號差別不大,在診斷方面也不具備特異性。 因此有時囊性病變的生長部位、形態、生長方式、強化方式及與周圍鄰近結構的關系比其密度/信號強度更具診斷價值。 同時密切結合臨床病史也可為診斷提供幫助。

      參考文獻:

      [1] 崔世民,只達石.顱內腫瘤影像與病理圖譜[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365.

      [2] 吳恩惠,戴建平,張云亭.中華影像醫學中樞神經系統卷[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241.

      [3] 于同剛,戴嘉中,馮曉源. Rathke囊腫的CT和MRI診斷[J]. 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2004,12(4):253-255.

      [4] Connor SEJ,Penney CC.MRI in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a sella mass[J].Clinical Radiology,2003,58(3):20-31.

      囊螢映雪范文第4篇

      【關鍵詞】歸藤活血壯骨膠囊;薄層色譜;高效液相色譜法;質量標準

      歸藤活血壯骨膠囊是我院經過十余年的臨床實踐,結合現代醫學對骨傷的研究分析,逐步整理完善而形成的有效方劑。該方以中醫基礎理論為指導,以辯證論治為基礎,以中藥相關配伍為原則,結合現代藥理研究整合而成。該方由續斷、當歸、雞血藤、赤芍、桃仁、紅花、川芎、地黃、澤蘭、姜黃、骨碎補等中藥組成的,為硬膠囊,內容物為棕色至棕褐色顆粒;味微苦。為保證用藥的安全有效,須對其質量進行嚴格控制,嚴格按照處方及工藝要求生產。本實驗研究了歸藤活血壯骨膠囊中各味藥材的薄層色譜鑒別方法;制定了制劑的重要組成藥味續斷的高效液相含量測定方法。經臨床多年觀察療效確切值得推廣。

      1材料

      1.1儀器設備

      Agilent1200高效液相色譜儀(美國安捷倫(Agilent)科技公司,G1314B紫外檢測器)、依利特C18高效液相色譜柱(250mm×4.6mm, 5µm)、JA5003N型電子天平(上海精密科學儀器有限公司)、BT125D型電子天平(賽多利斯科學儀器(北京)有限公司)、RE-52A旋轉蒸發儀(上海亞榮生化儀器廠)、超聲波清洗器(天津市恒奧科技發展有限公司)

      點樣用定量毛細管、雙槽展開缸、玻璃噴霧瓶、三用紫外儀

      硅膠G薄層色譜板(青島海洋化工廠)

      1.2試劑試藥

      歸藤活血壯骨膠囊樣品(自制,批號:090309、090310、090311)。

      川續斷皂苷Ⅵ對照品(購自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批號111685-200401)、芍藥苷對照品(批號:110736-200629)、苦杏仁苷對照品(批號:820-200002)、紅花對照藥材(批號:120907-200609)、川芎對照藥材(批號:120918-200608),續斷藥材(購自聊城市利民藥業有限公司)、乙腈(色譜純,美國Fisher試劑公司)均購自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

      所用其他化學試劑均為分析純。

      2制備工藝

      2.1處方 續斷 當歸雞血藤 赤芍 紅花 地黃 桃仁 澤蘭 川芎 姜黃骨碎補

      2.2制法取以上11味中藥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加10倍量水煎煮2小時,第二次加8倍量水煎煮1.5小時,合并煎液,濾過,濾液濃縮至流浸膏,提取物中加入1倍量糊精,以適量95%乙醇為潤濕劑,制成軟材,過22目篩進行制粒,將濕顆粒于70℃干燥30min,取出整粒,填充膠囊。

      3質量控制

      3.1性狀 本品為膠囊劑,內容物為黃棕色至棕褐色的粉末;氣微香。

      3.2鑒別

      3.2.1取本品內容物6g,加乙醇20ml,超聲處理10分鐘,濾過,濾液蒸干,殘渣加乙醇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芍藥苷對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中國藥典》2005年版一部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三氯甲烷-乙酸乙酯-甲醇-甲酸(40:5:10:0.2)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5%香草醛硫酸溶液,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藍紫色斑點。[1]

      3.2.2取本品內容物2g,研細,加乙醇10ml,超聲處理20min,濾過,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苦杏仁苷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為對照品溶液。照薄層色譜法(2005版藥典一部附錄Ⅵ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µ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三氯甲烷-乙酸乙酯-乙醇(2∶1∶2)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噴以10%硫酸乙醇溶液,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和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2]

      3.2.3取本品內容物3g,加80%丙酮溶液10ml,密塞,超聲處理10分鐘,濾過, 濾液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紅花對照藥材0.5g,加80%丙酮溶液5ml,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2000版藥典一部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二種溶液各5μl,分別點于同一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黏合劑的硅膠H薄層板上,以乙酸乙酯-甲酸-水-甲醇(7:2:3:0.4)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3]

      3.2.4取本品內容物4g,研細,加乙醚20ml,超聲處理20min,濾過,濾液揮干,殘渣加乙酸乙酯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川芎對照藥材2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照薄層色譜法(2005版藥典一部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5µl,分別點于同一硅膠G板上,以正己烷-乙酸乙酯(9∶1)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熒光斑點。[4]

      3.3含量測定

      續斷系歸藤活血壯骨膠囊中的主藥,續斷的主要成分為川續斷皂苷Ⅵ,且有標準對照品,因此歸藤活血壯骨膠囊的含量測定以測定川續斷皂苷Ⅵ的含量為定量指標較為合理。其方法為:以川續斷皂苷Ⅵ為對照品,以歸藤活血壯骨膠囊為供試品,另取缺續斷的空白陰性制劑,同法制成空白陰性溶液。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和供試品溶液各20µ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5]

      精密度試驗精密吸取膠囊內容物溶液連續進樣6次,測得川續斷皂苷Ⅵ的峰面積積分值,計算得川續斷皂苷Ⅵ峰面積RSD值為1.63%。結果表明精密度良好。

      穩定性試驗同一供試品溶液10h內每隔2h進樣測定一次,測得川續斷皂苷Ⅵ的峰面積積分值,川續斷皂苷Ⅵ峰面積RSD值為1.92%。結果表明樣品液在10h內穩定性良好。

      重復性試驗取同種待測膠囊內容物粉末制備供試溶液,平行操作6份,測定川續斷皂苷Ⅵ峰面積,計算其校正值,川續斷皂苷Ⅵ校正峰面積RSD值為2.49%。結果表明重復性良好。

      加樣回收率測定采用加樣回收法。取已知含量的膠囊內容物粉末5份,精密稱定,每份約0.55g,分別加入川續斷皂苷Ⅵ對照品溶液適量,制備供試溶液,測川續斷皂苷Ⅵ含量,計算加樣回收率,平均為97.8%,5份藥品RSD為2.57%。結果表明本實驗回收率良好。

      陰性對照試驗 取缺續斷的陰性制劑依法制備供試品溶液,進樣,陰性對照對川續斷皂苷Ⅵ測定沒有影響。

      樣品測定

      取歸藤活血壯骨膠囊三批,分別按上文所述方法條件操作,以外標法計算川續斷皂苷Ⅵ含量。三批樣品測定結果基本一致,將該三批樣品結果的平均值下降20%,暫定本品每粒含續斷以川續斷皂苷Ⅵ(C47H76O18)計,不得少于120mg。

      結果表明:該含量測定方法可以準確,簡便、快速測定出歸藤活血壯骨膠囊中川續斷皂苷Ⅵ的含量,是控制該制劑主要有效成分含量的較好的方法。

      4臨床觀察

      4.1病例選擇:

      歸藤活血壯骨膠囊主要選用活血,消腫止痛,壯骨續筋等中藥有機組方而成。適用于骨折,傷筋后局部腫脹疼痛,皮膚青紫,功能受限,面色萎黃,舌質紫暗或有瘀斑,脈細弦或澀等瘀血內阻之證的患者。本組總結病例50例,男39例,女11例。年齡11-67歲。

      4.2用藥方法:歸藤活血壯骨膠囊內服,4粒/次,3次/日,每15天為一療程。

      4.3觀察指標

      患者局部癥狀,腫脹及疼痛的變化。

      4.4療效評價

      顯效:半月內局部腫脹,疼痛等癥狀完全消失。

      有效:半月內局部腫脹,疼痛等癥狀明顯減輕。

      無效:半月內局部腫脹,疼痛等癥狀無改善。

      4.5結果

      50例中顯效48例,占96%;有效1例占2%;無效1例占2%。

      5討論

      本實驗中赤芍等藥材的TCL鑒別試驗顯示,陰性無干擾,方法具有專屬性。制劑中續斷為主藥,其主要活性成分為川續斷皂苷Ⅵ,故選定為定量測定指標。HPLC檢測方法簡便,靈敏度高,重復性好,可作為本品的質量控制標準。

      制劑中所用續斷藥材川續斷皂苷Ⅵ含量為2.30%,符合中國藥典2005年版不小于2.0%的規定,成品中川續斷皂苷Ⅵ的轉移率約為91.5%,在生產制備過程中損失較小。因此該制劑的制備工藝比較合理。

      經臨床50例療效觀察,總有效率達96%;顯示臨床療效確切,值得推廣。

      參考文獻

      [1]中國藥典,一部[S]2005:28;64.

      [2]尤獻民,鄒桂欣,張彗影.乳康平顆粒劑中赤芍、當歸及黃芪的薄層鑒別[J]時珍國醫國藥,1997,04: 52.

      [3] 次旦扎西 ,劉松青,林彩.腦傷泰顆粒劑中紅花和桃仁的薄層色譜鑒別[J]中國藥業,2003,12(9):43.

      囊螢映雪范文第5篇

      中圖分類號:R681.7;R681.8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2409(2012)03-0423-03

      氣囊止血帶能阻斷血液循環,使手術部位處于無血狀態,保證手術視野清晰,便于手術操作;同時又可減少術中出血,縮短手術時間,減少患者的痛苦和經濟負擔,被廣泛應用于四肢手術。現就止血帶在四肢手術中的應用作一綜述。

      1 止血帶壓力

      一般成人上肢止血帶的壓力應維持在33.3~40.0kPa(250~300mmHg),下肢應在66.7~80.0kPa(500~600mmHg),兒童和瘦小的患者所需壓力較低,肌肉發達的患者所需壓力較高。壓力過高,增加止血帶并發癥的發生;壓力過低,只阻斷靜脈血流,不能阻斷動脈血流,不但起不到止血效果,反而使肢體充血,增加術野出血。因此,許多學者進行了止血帶理想充氣壓力的研究。胡立萍等對上肢止血帶充氣壓力進行研究,認為上臂周徑≤25cm者充氣壓力為25kPa,上臂周徑≥25cm者則以肢體周徑(cm)作為個體充氣壓力(kPa)值,最大值≤40kPa。李清梅等對下肢止血帶充氣壓力進行研究,認為成人下肢手術時,以肢體縛扎止血帶處周徑(cm)作為氣壓止血帶充氣壓力值(kPa),最高不超過50kPa(375mmHg)。關于兒童氣囊止血帶的壓力,閆承勇等認為下肢體周徑≤42cm者,以兒童下肢縛扎止血帶處周徑(cm)的0.7作為個體的充氣壓力(kPa)值;肢體周徑>42cm者,充氣壓力為30kPa。總之,目前已經認識到止血帶的壓力要個體化,要根據局部組織的厚度、患者年齡、肢體周徑大小及局部動脈收縮壓而定。

      2 止血帶使用時間

      止血帶使用時間一般上肢不超1h,下肢不超過1.5h。目前普遍認為止血帶安全時間為1.5h,最大持續安全時間2hm。如手術時間較長,每隔1h應放松止血帶1次,每次約10min,如需重復使用止血帶時,充氣時間應逐漸縮短,間歇時間要相對延長,以縮短肢體缺血缺氧時間。在高原環境條件下,由于其獨特的地域(高海拔、低氧、低氣壓)和氣候(干燥、寒冷)條件,肢體對止血帶缺血耐受能力明顯降低,止血帶使用時間應嚴格控制在1h內,并盡量縮短,密切觀察,防止不良損傷。雙下肢同時使用止血帶時,應用的總時間不超過5h。董江濤等認為在全膝關節置換術中減少止血帶使用時間能降低術后并發癥且無增加出血的危險。

      3 止血帶的使用部位

      一般應將止血帶綁在手術部位的上端,距離手術部位10~15cm,以利于無菌操作。上肢綁于上臂上1/3,下肢綁在大腿上1/3,靠近腹股溝處。張敬良等根據腋部解剖特點及腋血管束走行設計制作了捆扎于腋肩、可在全上肢施行手術的氣壓止血帶,解決了上臂中上段手術無法使用氣壓止血帶的難題。對于下肢遠端的手術,Finsen等研究發現,氣壓止血帶放置于踝部較放置于小腿部所引起的不適感輕,且不會增加神經損傷發生率,建議行足趾手術時止血帶最好放置于踝上方。對于大腿中上段的手術,目前仍需在無止血帶的情況下進行,對于此部位,手術時如何設計新型的氣壓止血帶,有待于進一步的臨床研究、設計。

      4 止血帶并發癥

      4.1止血帶疼痛

      止血帶疼痛機制是由于其機械壓力壓迫造成的,而非止血帶引起神經缺血造成。程慶欽等認為,目前較好防止術中止血帶疼痛的麻醉方法是應用異丙酚復合芬太尼麻醉。目前多數研究認為,術中使用止血帶會影響術后短期內的疼痛和功能康復鍛煉,但對術后長期無顯著影響。

      4.2止血帶休克

      止血帶應用過程中,由于肢體處于缺血狀態,氧代謝增加,產生大量乳酸,放松止血帶后大量血液迅速涌向驅血后的肢體,血液再分配,血容量不足,加上酸性物質刺激血管使血管擴張以及手術切口出血和滲血,導致回心血量迅速減少,心排血量下降,如此時未能及時補充血容量,則會產生止血帶休克。另外,松止血帶時由于驅血肢體血管突然開放及無氧代謝產物經靜脈回流循環,抑制心肌收縮,也可出現止血帶休克。在止血帶放松之前,預防性應用小劑量麻黃堿(10~15mg)可防止血帶休克的發生。

      4.3神經損傷

      神經損傷表現為手術后肢體的麻痹,受損神經所支配的皮膚對痛、熱、冷、壓力的感覺喪失,肢體遵囑運動遲緩或喪失。引起神經損傷最常見的原因是止血帶對局部神經的機械壓力和止血帶局部及遠端神經的缺氧導致感覺和運動神經傳導減緩甚至停止。有資料報道,長時間低壓比短時間高壓對患者的神經損傷更大。

      4.4局部皮膚并發癥

      最常見的并發癥是局部皮膚淤斑和水泡。尹芳等運用改良式氣囊止血帶以及護皮膜保護止血帶部位皮膚,防止消毒液對皮膚直接損傷,使皮膚并發癥的幾率明顯降低。侯曉旭等在肢體消毒前用治療巾包裹止血帶袖帶或用護皮貼膜嚴密粘閉袖帶手術側縫隙,觀察無皮膚損傷的發生。

      4.5其他

      應用止血帶引起的并發癥還有骨骼肌肉損傷、出血加重、肢體壞死、筋膜間隙綜合征、栓塞等。研究發現,缺血3h后可引起肌肉細胞不可逆性損傷,缺血6h可引起完全性損傷。

      5 注意事項

      5.1止血帶的適用范圍

      動脈硬化、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及淋巴炎、嚴重高血壓、糖尿病患者等一般不適用止血帶,惡性腫瘤或局部炎癥的患者可使用止血帶,但不可用驅血帶驅血,以免瘤細胞或炎癥進入血液擴散到全身,應將肢體抬高45°后再扎止血帶。對于特殊的四肢手術,如全膝關節置換術、踝部骨折的內固定手術等是否需要應用止血帶仍存在爭議。潘凡武等總結得出:主張使用止血帶者認為,止血帶既減少手術失血量,又縮短手術時間;不建議使用止血帶者則認為,手術中應用止血帶會明顯增加術后腫脹和疼痛,且使用止血帶不能減少總的失血量,也不能減少輸血量。

      5.2止血帶綁縛的方法要正確

      止血帶縛扎前患肢局部皮膚保持干燥,避免直接縛扎。止血帶松緊要適度,松緊度以能放入1指為宜,或以摸不到遠端動脈搏動和使出血停止為度。

      5.3正確掌握充放氣方法

      在止血帶充氣前應將肢體抬高,驅血帶驅血后再充氣。止血帶應快速充氣,幾乎同時阻塞動脈和靜脈;松止血帶時要緩慢放氣,采用間斷放松壓力的方法可顯著減輕血壓、心率的變化。雙側肢體應用止血帶時不可同時充氣或放氣,一般需間隔3~5min,以免影響血液的重新分布而使血壓下降。

      5.4熟練掌握止血帶的性能及操作方法

      相關期刊更多

      華中農業大學學報

      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華中農業大學

      亚洲日韩中文字幕一区| 国产亚洲精aa成人网站| 亚洲αv久久久噜噜噜噜噜| 亚洲国产专区一区| 337P日本欧洲亚洲大胆艺术图|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 亚洲人配人种jizz|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va| 亚洲制服丝袜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校园春色小说| 亚洲一级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亚洲卡一卡2卡三卡4麻豆| 亚洲精品美女在线观看播放| 亚洲精品不卡视频| 久久久久se色偷偷亚洲精品av| 97se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 | 亚洲日韩一中文字暮|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中文字|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久久2020| 亚洲精品9999久久久久无码| 亚洲AV无码专区国产乱码不卡 | 亚洲性色AV日韩在线观看| 亚洲私人无码综合久久网| 亚洲jizzjizz少妇| 亚洲成a人无码av波多野按摩| 亚洲国产精品自产在线播放| 国产亚洲精品看片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亚洲A∨天堂不卡| 亚洲AV无码1区2区久久|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人和日本人jizz| 亚洲日韩精品A∨片无码加勒比|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丝袜| 综合一区自拍亚洲综合图区| 亚洲片国产一区一级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精品无码| 亚洲视频2020| 亚洲一卡2卡4卡5卡6卡在线99 | 亚洲一区无码精品色|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男同| 精品亚洲A∨无码一区二区三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