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愛在路上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她的身子搖晃了一下。她不想當著男人的面失態,可還是忍不住背過身流下淚來。她忽然覺得悲哀,一個16歲的女孩,如此現實,如此冷漠。沒錯,她現在的身份只是一個家庭婦女。半年前,她下崗了,并沒想著再找工作,一是男人收入頗豐,二是女兒讀高一了,她想在家專心照顧女兒的生活。可是……女兒卻要拋棄她。
女兒走的時候,過來拉了拉她的胳膊:“媽,我走了啊。”口氣很輕松,好像并不在意這樣的分別。
那天晚上,在空曠的家里,她終于忍不住,歇斯底里地哭了一場。
她在家里整整待了3天,不知道該干什么。沒了工作,沒了女兒,似乎沒有什么需要她做的了。
在她感到絕望時,老家的大哥打來電話,說想在城里開家小飯館,問她有沒有時間,幫著管管賬。大哥一直想在城里開飯館,因為資金不足,一直沒有實現。大哥說,現在有親戚資助了一些,錢夠了。
飯館很快開張了。對她離婚的事,大哥只是無奈,勸她好好過日子,不管怎樣,也得為蕊蕾多想想。蕊蕾是女兒的名字,她取的。可是現在。她最心愛的蕊蕾,去了幾百公里外的省城。
小飯館生意不錯,工作的忙碌,一點點縫補著她失去婚姻、失去女兒那些細碎的痛苦。
女兒打來電話,是半個月后。聽到女兒的聲音,她的眼淚一下子流了出來,而女兒的口氣依舊是那么輕松。女兒告訴她,這段時間忙著適應新學校的生活,結識了新朋友,所以忘了給她打電話“…?女兒絮叨了好半天后,她才顫抖著問:“她對你好嗎?”
“誰?”女兒問了一聲才反應過來,“哦,你說阿姨啊,她對我挺好,總討好我,什么都給我買。媽,你放心吧。”
女兒的話,讓她既欣慰,又有些心酸。平靜下來后,她告訴了女兒自己現在的情況。女兒笑起來:“那挺好啊,媽,沒準兒以后你能當老板呢。”
她笑了笑。女兒到底還是個孩子,沒心沒肺的。
日子一天天過著,轉眼到了冬天。寒假,女兒沒回來,說要跟同學去麗江旅游。她和大哥一家在飯館過年。年前,女兒給她寄了條大紅的羊絨圍巾,她像寶貝一樣珍藏著,舍不得戴。
她的生活富足了許多。女兒開學后不久,過17歲生日,她給女兒買了套衣服寄過去。女兒收到后,給她打電話,先說很漂亮,然后說:“媽,以后別給我買東西了,錢你自己攢著。一個單身女人手里是要留點兒錢的,記住了啊。就算以后找男朋友,也不能告訴他你有多少錢……”
女兒一直沒回來,好像所有的假期,都在到處跑。后來,女兒升高三,打算考國外的學校,學習更忙了。一年后,女兒考上英國的一所大學。在英國,女兒依然隔三差五打來電話,她能在女兒的聲音里聽到女兒的快樂。
她和一個經常來吃飯的男人慢慢熟悉起來。男人是中學老師,清瘦儒雅,三年前離異了,妻子帶著孩子去了國外。
認識一年后,男人向她求婚。她猶豫了。女兒再打電話來時,她說了男人的事。女兒大笑:“好事啊,媽!只要他人好,對你好,答應他就是了。”
“別鬧,媽跟你說正事呢。”她心里輕松了,忽然發覺女兒的支持對她很重要。
“我也說正事呢。媽,你早該找男朋友了。你要學會對自己好。”女兒把她說笑了。這段時間,她的笑容多起來,生活開始有了新的希望和快樂。
,
她把女兒的話對男人說了,男人說:“你有個懂事的女兒。”懂事的女兒?想起女兒離開她時的決絕,她苦笑了一下。女兒既是她的心頭肉,也是扎在她心上的刺,個中滋味,只有她自己能體會。
她和男人結婚了,日子過得平靜安逸。只是,她想念女兒,這是新生活無法填補的空缺。
結婚后的第一個生日,丈夫在家里給她做了豐盛的飯菜,說:“有一件非常非常特殊的禮,物送給你。”她微笑著,任由丈夫蒙住她的眼睛。片刻的寂靜后,丈夫松開了手。
睜開眼,她呆住了。捧著生日蛋糕站在眼前的,是一個漂亮時尚的年輕女子,唇邊帶著調皮的笑,看上去那么熟悉。她張著嘴,說不出話,疑心自己在做夢,直到男人輕輕拍她的肩:“發什么愣啊?蕊蕾回來了。”
沒錯,是蕊蕾。7年后,女兒已不是當初那個單薄的少女。女兒長大了,也許走在街上,她都認不出來了。
“蕊蕾……”她喊了一聲,便哽咽了。女兒放下蛋糕,一把抱住她。然后,她聽到女兒在耳邊說了句讓她幸福得幾乎眩暈的話。女兒說:“媽,放心吧,以后我再也不會離開你了。”
女兒不僅回來了,還找好了工作。曾經,她對女兒的選擇耿耿于懷,卻不知道,女兒那么做,是不愿讓她活得太辛苦。女兒雖然年少,但已經知道一個單身女人供養一個孩子讀完大學有多么艱難。當年,16歲的女兒還瞞著她跟父親提了一個要求:拿錢幫舅舅在城里開一家飯館,讓舅舅一家陪著媽媽。父親答應了,但也提出女兒不能回來和她在一起。所以,這些年女兒沒有回來過。走之前,女兒囑咐舅舅瞞著她,只為讓她接受得更坦然。
關鍵詞:學校德育;經濟困難;捐資助學
一、“拾荒”助學模式應運而生
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發[2010]12號)精神,完善國家資助政策體系,切實解決普通高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就學問題。近年來,福建省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按照“加大財政投入、經費合理分擔、政策導向明確、多元混合資助、各方責任清晰”的基本原則,建立以政府為主導,國家助學金為主體,學校減免學費等為補充,社會力量積極參與的普通高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政策體系。同時,鼓勵社會捐資助學,從制度上解決普通高中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就學問題。
隨著國家助學金體系的擴大以及社會重教興學風氣的濃厚,助學項目日益增多。但因對助學內涵理解不到位,助學行為的育人功能不足。學校助學行動不應只有經濟功能,更重要的是要有教育功能。所以,我校堅持十幾年“拾荒”助學。其意義有四點:
1.作為學校德育工作的切入點。根據人的道德發展規律,德育要達到三個層次的目標,包括:(1)認知層次,即認識和了解自身所獲得的恩惠和方便,并在內心產生認可;(2)情感層次,即在認知基礎上,衍生出一種愉悅和幸福的情感,從而轉化為一種自覺意識和責任感;(3)實踐層次,就是將意識轉化為具體行為,并形成習慣。“拾荒”助學,人人可為,舉手之勞獻愛心,細微之處促使全校學生知行統一。
2.“拾荒”助學的受助人也是獻愛心人,他們從積極勞動成果中受益,從而樹立自立自強的信心,促進他們在“他助―自助―助他”中轉化。
3.調動全校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將勞動最光榮、綠色環保、感恩博愛等道德意識轉化為全校學生的內在需要,內化為道德認知,形成良好的文化遷移擴散效應。
4.從輸血型向造血型助學模式拓展。原有的“輸血型”助學模式需要加強資金的不斷投入,“拾荒”行動,挖掘了學校現有資源,從外援式依賴到自救自助模式的補充。
二、“拾荒”助學模式推新篇
南安華僑中學始終緊扣時展脈搏,圍繞學校工作重心,充分表達學生的利益訴求,探索出具有僑色的“拾荒”助學模式及升華助學內涵,從幫助學生經濟濟困到促進其成長成才,構建全方位全過程的特色助學幫困育人體系。
1.“有責”,同心同德同行共“筑夢”。2003年起,學校充分發揮學生自主管理體系取得的成效,大膽創新將助學工作主陣地建設在學生當中,依托學生會希望工程部,全校學生參與開展助學活動。希望工程部扎實推進“學校指導、學生主導、全員參與、自我管理”的工作機制,主要負責帶領、宣傳、組織全校各個班級回收廢紙、礦泉水瓶、易拉罐等物品,及時做好匯總登記工作,組織愛心義賣活動,妥善管理資金收入,以用于學校的愛心助學活動,幫助更多的困難學子。
2.“有愛”,同心同德同行共“追夢”。記得開展工作的初期,并不是非常順利,希望工程部部門成員上上下下都經歷過身心的煎熬。不少學生對這項工作都非常不解,投來異樣的目光,一些初中生更是直呼這個部門是“撿破爛”的,不配合工作。部門成員都勇敢地面對這些困難,耐心地為他們講解這項工作的重要意義,讓他們明白“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以身作則,用實際行動感染他們,利用課余時間深入到教室、走廊、樓梯、草坪、操場等,現場進行回收,堅持做到“不放棄任何一個角落,不放棄任何一段時間。”通過廣泛宣傳與發動,越來越多的學生拋棄了偏見,也投身到為同學服務的行列中來,愛心隊伍不斷壯大。現如今,新一屆希望工程部的學生干部共有六十余人次,全校3000多名學生都是這項愛心助學活動的成員,將回收物品作為每日的必修課,班級之間爭先恐后,校園環境更加整潔。
各班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在校園內回收廢紙、礦泉水瓶、易拉罐等物品,累積到一定量時,以班級為單位,匯總在回收袋里,繳交學生會希望工程部。希望工程部安排專職人員值班,工作包含登記各班級繳交的數量,對物品進行分類整理,把塑料瓶的瓶蓋一個一個擰下來,瓶蓋可以分開賣,一斤一塊錢;接著稱重量,壓縮瓶子、罐子,捆扎廢紙等。定期評選周“回收工作先進班級”,表彰周“回收工作突出貢獻個人”。利用星期一升旗儀式集會上給予表彰,并作為每周文明班級評選的重要指標之一。回收達到一定數量時,部門會聯系專門回收站進行義賣,與回收站工作人員砍價格,打心理戰,為的是多累積一分收獲,多幫助一名同學。所籌資金由愛心助學機構進行專項管理,用于學校的愛心助學活動。
3.“有為”,同心同德同行共“圓夢”。2007年12月,南安華僑中學正式啟動實施“12.22”愛心助學工程,把每年的12月份第二個星期的星期二定為“愛心助學”日。當天學校舉行專門的捐款儀式,將一學年來的師生愛心捐款、“拾荒”義賣資金統一匯總,張榜公示。事先對全校困難學生情況進行摸底調查,每學期選擇60名品學兼優但經濟困難的學生,將所籌的愛心善款分發到困難學生手中。每學期分發1次,每人次500元。其中的助學資金很大一部分是回收廢品所得,此外還有廣大師生、校董、校友、僑親的捐資,至今已幕捐助學款五十多萬元,幫助四百多位學生圓夢,渡過生活難關,順利完成學業,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應。
4.“有源”,同心同德同行共“展夢”。為了更好地總結推廣“拾荒”助學工作體系,在助學實踐中有效滲透德育,實現感恩互助精神的薪火相傳,發揮愛心助學循環效應。學校德育課題領導小組,總結提煉包括拾荒助學在內的學生自主管理工作,編制撰寫了《青春的起點》校本課程,作為高一、初一入學必修課。在當前全社會上下深入學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熱潮中,我校“拾荒助學”模式就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友善觀的有效實踐。幫扶互助的友善風氣流轉和傳遞的是溫情與愛心,能消除隔閡、融冰化雪,使人如沐春風。通過榜樣的教育、示范、引領,團結帶領更多的善心人士加入到愛心助學隊伍中,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征途上同心同德、共同奮進。
三、“拾荒”助學模式見成效
南安華僑中學“拾荒“助學模式經過多年的實踐與探索,成效顯著,取了助困與育人的雙豐收,校園文化建設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1.助學濟困,寒門學子圓夢。學校每學年都會有60余名品學兼優但經濟困難的學生通過“拾荒”助學特殊通道獲得資助,也喚起貧困生自我意識之覺醒,使之覺察和重塑個體尊嚴且關切自我價值之實現,激發貧困生的創造性潛能,發揮其助學自助的主觀能動性,從解決貧困生困難轉向幫助其自我發展,培養在逆境中成長的良好品質。迄今為止,在資助的幾百位學生中有72.8%的學生考上重點大學,其余的也均就讀于本科院校,在現有的工作崗位上頗有建樹。
2.特色助學顯活力,學校德育創品牌。南安華僑中學愛心“拾荒”助學工程是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有效載體,是培養棟梁之才的希望工程,已成為學校德育發展的長效工作,獲得社會各界的高度認可和廣泛贊譽,也有更多的僑親、校董、校友、社會賢達加入到這支愛心助學隊伍中。因表現突出,2013年學生會希望工程部獲評泉州市中小學“百佳學生社團”,《中國德育報》《福建日報》《泉州晚報》《海峽都市報》、泉州電視臺、南安電視臺等多家媒體對華僑中學“拾荒”助學模式進行了大篇幅的采訪報道,多家網站轉載“拾荒”助學模式,有效助推校園文化建設,打造僑中品牌工程。
3.烏鳥反哺思恩情,引鳳歸蘭風聲起。在校受資助的學子十分懂得感恩,也自覺投身到這個“愛心行列”中來,積極參加學校開展的各項公益活動,在學校、班級、師生中自覺形成氛圍,并帶動更多的人參加回收工作,用實際行動反饋他人的幫助,幫助更多的人圓夢。我們更欣喜地看到此項特色助學模式猶如一潭活水,為學校建設和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大批受資助的對象在事業成功之時,不忘回饋母校,慷慨解囊,辦學興教,親手傳遞著愛心接力棒,或成立獎教基金,或捐資助力校安工程建設,為學校的發展添磚加瓦。我校2003屆高中畢業生許鵬國先生,少年英俊事業有成,設立鵬國專項基金,每年資助20名高考優秀生,每人3000元,該資助項目已頒發第3年。三年來,校友捐款2300多萬元,完成校安工程新建校房11900平方米,設立1000萬獎教助學基金。
學校一切工作以育人為中心,學校德育工作是個紛繁的系統工程。天下大事必作于細,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從細微處入手,找準切入點,持之以恒,必定會有收獲。活動不怕小,活動求實效。我們身處社會變革時代,學校德育工作任重而道遠,愛在路上,我校德育工作也在路上,愿為辦人民滿意的教育而努力奮斗。
剛剛來到這個世界,與我最親近的人便是我的父母。我以前比較內向,每到節假日他們總陪我玩,每當我傷心落淚,他們總是鼓舞我。他們是我在這世上最親的人。在愛的路上他們就是路標,指引我達到幸福地域,記得那一次,我永遠記得那一次······那個冬天,寒風如刀刺痛了我,寧靜的黑夜也慢慢地吞噬了我。我被鎖在門外,如同找不到歸宿的小貓。屋里的電話鈴在我的耳畔響起,聽到卻觸摸不到的感覺是無法承受的。媽媽打來的電話的鈴聲盤旋于整個樓梯間,多想聽到電話那頭的聲音,親切的聲音。我如同囚徒一般被黑暗籠罩,忽然樓梯中傳來一陣腳步是爸爸,爸爸回來了。我眼中看見了彩虹一般的光芒。爸爸的眉頭緊鎖,他用鑰匙打開囚徒的“牢門”,我沖到電話面前,期待聽到那溫柔的聲音。但在媽媽的話語中總有一絲哀傷。這是悲傷的愛,我寧可不曾擁有,但也不愿割舍這份回憶。
走進校門,聆聽花的聲音。飄落的花瓣想著風之街領我找到伙伴。他們不曾拋棄我,我們一起成長,互相依賴,擁有不一樣的人生,但能體會到同樣的辛酸。我們同是櫻花林下飛舞的少年,面對直面人生毫不畏懼,我永遠不會害怕,有你們在的日子,這純真的笑會伴著我向著風之街。我永遠記得你們給我講的翼之奇幻旅程的傳說。我們正是那群少年,沿著歲月的軌跡一起旅行。我漸漸地成為你們的好寶寶,像小妹妹一樣堅強地追逐著什么。但我始終有脆弱的一面,為了使大家的愛給予我力量,為了使大家開心,我漸漸擁有一雙不肯流淚的眼睛,使我只會寫下“堅強”二字的人生樂譜。
如果沒有花朵,春天將會寂寞;
如果沒有激情,四季將會平庸;
如果沒有你,我將會失去一個最關心我的人;
如果沒有你,天使會問:“我該和誰賽跑呢?”
我尋找一朵愛情的蓓蕾
始終相信
在那不為人知的陷阱里
它安靜的等待
我救贖的跫音
春天落下
擲地有聲
一如我系在愛情脖子上特別的
鈴鐺響起
從雜亂無章的喧囂中
我一眼就認出了它
漫長的跋涉后
愛情裂了口
我無法修補
只能把它放到秋天的曠野
徐聞,東臨南海,西瀕北部灣,與海南省海口市隔海相望,是大陸通往海南的交通要道。比之一水之隔的熱鬧的海南,徐聞是嫻靜的,仿佛被人置身世外。其實早在漢朝,徐聞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商船云集、貨積如山、千帆競渡的景象仍然存在漢唐的詩歌和人們久遠的記憶里。
徐聞:車行在水果的海洋里
我們的車行駛在湛江到徐聞的高速公路上,一個星期以來都奔波在粵西的海岸線上,坐在車上的我們有些昏昏欲睡;可是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窗外的景色趕走了瞌睡蟲,讓我們幾個的眼睛都大放光芒起來。車窗外,道路兩旁,大片大片的農場翻滾著波浪,一會是菠蘿海,一會是甘蔗海,一會是芒果海……顏色也綠得各有不同,有的黛青,有的翠碧,有的還帶著一點點藍紫……我們的車就像一葉扁舟,出沒在無邊的色彩的海洋里。
前來迎接我們的是徐聞縣旅游局的陳北跑局長。說起他的名字,太有中國大陸最南端的特色了,已經是中國大陸的南極點了,只能往北跑了。哈,不過,他一直沒往北跑,而是扎根在這片蔚藍海岸和紅土交織的大地,他的筆端和鏡頭一直記載著腳下的這片鄉土。北跑局長在我們面前攤開一張徐聞地圖,眼前是400公里海岸線,往南,觸摸大陸南端極點;往北,是一個個美麗的灘涂,往西,南珠珠圓玉潤;往東,壯觀的火山巖地貌,一半海水,一半火焰;往中部走,菠蘿飄香,沁人心脾。我們的行程從中部開始。
徐聞:不一樣的海 不一樣的美
彎彎的紅土小路穿過綠波覆地的菠蘿海一直伸向山丘上的白色風車。
此起彼伏的丘陵山坡上,漫無邊際的菠蘿像綠色的地氈鋪滿大地,像海洋一樣壯闊,這是知名的“中國菠蘿之鄉”。在望不到邊的菠蘿海里,散落著一兩棟古樸的石頭房子,背后是緩緩的斜上去的山坡,依據種植水果的不同,分割出幾條長長的紅黃藍綠紫的色塊。山坡上,三兩座巨大的白色的風車,散發出懶洋洋、旁若無人的氣息。
這樣一種闊大的原始的景致讓我們內心雀躍,兩眼放光。在這里,盡管我們沒有看到地中海般的蔚藍,可眼前的無邊無際的菠蘿海、甘蔗海、香蕉海、粉白粉白的良姜花,鵝黃鵝黃的蘆薈花,還是讓我們深深震撼了。光線在這里有一種綢緞的柔和,空氣里有很多金黃、銀色,很純的赤紅……這個時節并不是最好的時節,但顏色、風景、空氣,處處有點兒柔軟的夢境感,一片唯美的朦朧,仿佛列維坦筆下的風景畫。等到陽光燦爛的日子,大地一片明黃艷紅翠綠,又變成印象派的斑駁光影了。
角尾鄉:愛上大陸的珊瑚礁群
我們在風雨中趕往徐聞角尾鄉。這里的燈樓角是中國大陸最南端。冷冷的風雨中,整個海灘上只有我們幾個人,一輛車。燈樓角燈塔孤零零的矗立在岸邊,據說這座燈塔是瓊州海峽、南海諸島和北部灣唯一的航標燈,也是中國內地最南端的標志物。
如果天晴無風的日子,登上燈塔不僅可以俯瞰銀灘上玲瓏奇巧的海貝和退潮擱淺的魚蝦,還可以遠眺對岸的海口,欣賞到北部灣與瓊州海峽交匯形成的奇特壯觀的“十字浪”。
天氣不好,美麗的珊瑚礁也只能從攝影作品里一窺倩影。其實,燈樓角一帶的珊瑚礁群是我國大陸架淺海連片面積最大、種類齊全、保存最完好的珊瑚礁群,非常值得一游,晴朗無風的日子,就在近岸的淺水區就可以看到五光十色,造型奇特的各種珊瑚。觀賞珊瑚的另一個點是在距離燈樓角半小時車程的放坡村。此外,由于這一帶海風較大,光照充足,適宜曬制海鹽,所以在這里看看海水變白鹽的過程也挺有意思。
徐徐而聞,如果迷路,我想在徐聞
在徐聞,還有好多點我還來不及看。比如大戲劇家湯顯祖被貶為徐聞縣添注典史期間捐資創建的“貴生書院”,比如南珠的加工基地,比如白沙灣、水頭、水尾、海仔、山仔、海安等等帶著藍色海風和紅土芬芳的海灘海灣,比如那里眾多的橡林農場、永養蠶專業村、海鷗茶園等等。它們混合了漢唐時期的華麗微笑,海洋文明的開放果敢,雷州半島的風土風情,鄉間村落里的釅釅雷劇、濱海邊民的淳樸坦蕩以及一望無際的果蔬的山野……
這是一種遠離今天都市的緩慢節奏,悠閑,散淡,自信,從容。徐聞,是海闊天空,是現實中的幻想之美,是詩人黃禮孩筆下的戀戀故鄉,是很多人尋找美景的故鄉。
如果迷路,我想在徐聞。 編輯 劉永明
TIPS
交通:徐聞縣周邊有湛江機場和海口機場。南航每天有4班飛機從廣州飛湛江,湛江到徐聞目前的高速路已經開通,車程一個小時;海口機場與徐聞縣的海安港航程只需50分鐘,且24小時通航。菠蘿海的最佳觀景點在曲界田洋火山口北坡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