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社會工作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社會工作局的最前身為在1938年所創辦的公共慈善救濟總會,為貧困市民提供“救濟性”(金錢上或實物上)的援助服務,主要的服務是向所有開展救濟服務的社會團體提供資助,同時亦為貧民發放救濟金服務,監管所有收容孤兒、棄嬰和貧民的社會服務機構。1947年,政府改組部門架構,成立了公共救濟總會。1960年,公共救濟總會重組為公共救濟處,其服務不斷發展,相繼出現更多不同類型的社會服務,如膳食服務、災民服務等。同時亦逐步推行澳門社會服務設施的建設如飯堂、災民中心、復康中心、盲人中心等。公共救濟處亦于1967年重組,改稱為社會救濟處。所提供的服務亦有很大的改進,例如加強了對盲人及聾啞者提供教育和康復服務。更多的老人院舍、殘疾者之家、幼兒院亦陸續出現。救濟處所開展的工作已不再是單一的救濟服務,已朝向多元化的社會服務的方向發展。1980年,重新改組社會救濟處,正式命名為社會工作司,把社工司所投入的服務提升為專業的服務,提出了平等、效率、互助和參與四大原則。在1999年12月20日祖國后,澳門社會工作司的名稱改為社會工作局。
可以看出,社會工作局主要負責為澳門弱勢群體包括殘疾人提供社會福利服務。2008年,澳門成立了復康事務委員會(一個咨詢機構,有些類似于內地的殘疾人工作委員會吧),而社會工作局則是這一事務的統籌者和執行者。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社會工作局原局長葉炳權在《澳門復康服務的挑戰和展望》一文中寫道:“直到20世紀60年代,本地區才有專為殘疾人士提供輔助的復康機構成立。這些機構均由民間組織設立和管理,服務性質多以院舍照顧為主。當時,政府的工作除向有需要的殘疾人士及其家庭提供經濟援助外,亦有向有關的民間機構發放財政資助,以作支持。在20世紀90年代初期,前澳門社會工作司(本局的前稱)在當時轄下的社會服務廳內調派人手,設立了輔助殘疾人士機構的工作小組,并逐步在社會復康的現念和官民合作的發展模式基礎上,進一步集中資源,除繼續執行上述工作外,亦積極透過‘公設民營’的輔助方式,協同民間機構創辦了多所以社區為本的復康服務設施。”
“公設民營”,澳門“特產”的工作模式。
所謂“公設民營”,即由政府統一規劃、統一資源、統一評估、統一核準執照,統一訂立表現要求標準,通過技術及財政輔助,支持民間機構建立及開展各類為殘疾人士而設的康復服務設施/單位。社會工作局安排專責人員對有關設施/單位的硬件安全、衛生條件、日常運作、服務提供以及財政運用等方面做出支持與監察,具體執行的部門包括有準照監管部門(即社會設施管理暨準照處),以及向設施/單位提供技術與財政輔助的部門(即復康服務處)。
到我們采訪時,澳門的25家民間機構建立的各類為殘疾人士而設的康復服務設施/單位已經得到了社會工作局的技術及財政支持,其中包括:院舍、中途宿舍、早期教育及訓練中心、暫托中心、展能中心、技能發展與就業輔助中心、社區支援服務、非緊急醫療護送服務等。
著重提示:該25家設施/單位的資源收入方面,根據社會工作局于2009年的數據顯示,社會工作局津助占其總收入的平均百分比為81.2%,而社會工作局加上其他政府部門的總津助占其總收入的平均百分比為89.3%。社會工作局今年共投入1億澳門元。
一、問題的提出
社會工作是一種助人的活動,服務社會、解決社會問題是社會工作的一大功能,這一功能強調了其是一門應用性學科,是一門“做”的科學,是一個重實務、重操作的專業。社會工作的實務特性歸根到底要靠社會工作專業教育來保障,因此社會工作專業教育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近年來國內眾多院校紛紛開設社會工作專業教育,在一步步的摸索過程中,取得一定的成績;但作為一個新專業,還存在諸多問題。比如,當前該專業的教育現狀如何,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方面存在什么問題,該如何整合,應構建怎樣的培養模式?就這些問題而言,目前鮮有文獻涉及。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的主要采用問卷調查和深入訪談相結合的方法,從三個層面入手,一是武漢高校社會工作專業學生,二是武漢高校社會工作專業任課教師,三是深圳社會工作機構的社會工作者或負責人。因為深圳社工機構調查對象人數較少,問卷采用普查方式,通過互聯網發放電子問卷20份,有效回收19份。學生問卷60份,有效回收54份,教師問卷50份,有效回收46份。總體有效回收率為91.5%。隨后,調查者采用SPSS統計軟件對問卷進行統計分析。調查問卷從下列三個方面對被調查高校的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現狀進行測量:社會工作專業理論教學情況,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學情況,武理工的項目設計大賽的情況。
三、調查結果及討論
(一)理論教學方面
1.社會工作專業理論課程設置及安排情況
在問及“學校社會工作專業課程的設置是否完善”的問題時,不論是學生、教師,還是社工機構的社工,都沒有認為很完善,只有7%的學生、41.9%的教師和21.1%的機構社工認為比較完善,其余被調查者均認為“一般”、“不太完善”或“很不完善”。接下來,調查者詢問了高校社會工作專業課程在各學期的教學時間先后安排上是否合理,只有9.3%的學生認為比較合理,25.8%的教師認為“合理”或“比較合理”。可見,社會工作專業理論課程設置及教學時間安排的滿意度比較低,說明雖然目前高校社會工作專業在主干課程設置上是較為規范的,但多數高校為了擴大就業面,較注重學生綜合知識體系的建設,而忽略學生對特定實務領域知識的學習需求,沒有進行有針對性的分方向深入學習。如從事青少年社會工作需要了解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征、從事社區矯正社會工作需要了解關于犯罪學理論等等。特定實務領域知識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這關乎能否及時取得案主的信任并建立良好的社會工作關系。在此次調查中,有84.2%的機構社工認為以前在學校所學的社會工作專業知識對現在的崗位只有少部分適用或基本沒用。因此,應該對社會工作專業的理論知識學習進行細化,即根據學生的興趣,進行針對性的理論強化和實習,以增強其專業性,有利于學習和就業。從表1和表2可以看出,有81.5%的學生、61.3%的教師和63.2%機構社工贊同這一觀點。
2.社會工作專業教學方式情況
在現代高等教育體系中,不同的課程采用不同的教學方式。在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資源的支持下,多媒體教學技術已經日益成為社會工作專業的教學手段。社會工作專業教學已經采用影視案例分析、模擬小組討論等形式進行理論教學,但從圖1和表3得出,僅有5.6%的學生和19.4%的教師認為這些形式的次數很多,形式豐富,能充分調動學生的熱情,其余多認為“吸引力不夠”、“次數少”或“效果不大”。由此可以看出,社會工作專業的理論教學方式還需進一步探索,有待進一步提高。
3.社會工作理論教學的整體態度
在問及學生“目前對社會工作課程理論教學”的整體態度時,沒有學生選擇“非常滿意”,僅有14.8%的學生選擇比較滿意。但在問其“通過社會工作理論學習是否有所收獲”時,有79.6%的學生認為“收獲很大”或“有一定效果”。同時在對機構社工的調查中發現,有84.2%的社工認為高校社工專業的理論知識學習“很重要”或“比較重要”。可以看出雖然對社會工作專業理論教學的整體滿意度不高,但大多都比較認可其效果或作用。通過對教師進一步的調查發現(圖2),認為理論教學中面臨的最大困難為“社會工作理論教材不成系統”的比例最高,占58.1%;其次是有35.5%的教師認為是“教師缺乏社會工作實踐經驗”,再者是認為“社會工作理論太晦澀”的占12.9%,同時在個案訪談中,很多教師表示由于不知道或不確定如何將社會工作理論本土化,即結合國內的實際情況進行教學。出現這種情況,可能是由于我國直接引進西方社會業已成形的一套社會工作實務體系,這種斷章取義的做法,無法使社會工作真正“本土化”;另外還有一個原因,那就是社會工作專業教師的專業化問題,在調查中(圖3),僅有41.9%的教師是社會工作本專業畢業,其他均為相關或相近專業。
(二)實踐教學方面社會工作實習是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中的重要環節,但社會工作教育實習卻不容樂觀,也可以說社會工作教育實習是社會工作教育過程中最薄弱的一環,問題也最多。
1.實踐基地不足,專業的實習機構較少。充足的專業實踐基地是社會工作專業實習的有力保障,但專業實習的實踐基地嚴重不足卻是現實。從圖4可以看出,有78.9%的機構社工認為以前所在高校的專業實習機構較少。在訪談中發現,很多高校都是只有少數固定的實踐基地,而且有很多實踐基地具有獨占性,即某一實踐基地與某一大學結為對子而拒絕和其他學校合作,實際上可以打破這一常規,實現實踐基地的共享,一方面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另一方面也可以為實踐基地做出連續性的服務。
2.實踐多流于形式。圖5可以看出,有73.7%的機構社工認為以前所在高校的專業實踐多流于形式。同時,也有90.1%的機構社工認為在學校所接受的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學只有少部分適用于現在的崗位或基本沒用。這可能主要是因為在我國內地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工作職業工作人員和機構,導致社會工作實習很難體現其專業特性。因為我國內地的社會工作是行政性、半專業化的。但是,在問及學生“對于院系組織的專業教師帶隊的實習考察和社會調研形式是否滿意”時,有66.7%的學生認為雖然理論與實踐有差距,但有助于接觸社會,積累經驗,整體還是比較滿意的。#p#分頁標題#e#
3.社工教師自身缺乏實踐經驗。從表3發現僅有9.7%的教師在教學之前經常參加社會工作實踐,而有41.9%的教師在教學之前很少或基本沒有參加過社會工作實踐。在問其“對自己社會工作實踐教學的評價”中,只有6.5%的教師認為可以完全勝任,有83.9%的教師認為基本勝任或有待提高。可見教師自身的實踐經驗較少,影響了其實踐教學工作的開展。從機構社工的反映也可以看出這一點,有78.9%的社工認為以前所在高校專業教師自身實踐經驗少,不能給予學生更多的實踐方面的指導。
4.學生自身對專業實習的熱情不高。一是因為目前社會工作在我國大陸處于初步發展的階段,大眾對社工專業認同和接納度低;二是因為沒有學生比較期待的校外的專業性社工實習機構。調查數據顯示,在參與社會工作專業實踐的學生中,有64.8%是參與過院系帶隊的參觀、實習、社會調查等,只有29.6%的學生參與過學校建立的校外社會工作教學實踐基地,而在接下來調查“社會工作的實踐教學形式中,您更喜愛哪些形式”時,雖有51.9%的學生選擇院系帶隊的參觀、實習、社會調查等,但更有57.4%的學生喜愛學校建立的校外社會工作教學實踐基地。這就存在學生的實踐需求與學校提供的實踐資源的不對稱或相對脫節,因而導致學生的實習熱情不高。
5.實踐與理論的關系。調查顯示,雖有55.6%的學生認為社會工作專業理論知識在實踐中有很大的指導作用或比較有用,但仍有44.4%的學生感覺理論與實際脫節,無法解決現實問題。這個問題在下一個問題中得到進一步印證。只有3.7%的學生能在實踐中經常用到理論,有90.8%的學生認為偶爾用到、很少用到或認為有用卻不知道如何應用。這反映了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脫節。但很多學生認為實踐教學對理論教學有很重要的意義,它可以使學生促進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對于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時間的比例問題,雖有29.0%的教師認為比較合理,但一半以上的教師認為不太合理,應加大實踐課的比例。同時有94.7%的機構社工認為高校應該加強社工專業的實踐教學環節。可見對于社會工作這門應用性比較強的學科,它目前的教學課程安排還存在比較大的問題,應進一步改善。
(三)項目設計大賽方面項目設計大賽是武漢理工大學社會工作專業教師經過多年的教學經驗,結合當前社會工作的發展,同時在了解學生和社會需求的基礎上,針對目前教學中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的一種有效的將社會工作專業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有效整合的方法。這是一次勇敢有益的嘗試,經過幾年的經驗,取得了一些成績,為社會工作專業教學提供了一種模式參考。在問到“您是否支持項目設計大賽”時,66.7%的學生、86.7%的教師和89.5%的機構社工表示非常支持或比較支持,說明武理工的社工項目設計大賽的認同度和支持度比較高。通過對項目設計大賽的了解與是否支持的顯著性檢驗分析(表5),可以發現,P=0.001,小于0.05,說明對項目設計大賽的了解與否和對項目設計大賽的支持程度之間存在有顯著性相關,對項目設計大賽很了解或了解一些的同學都很支持項目設計大賽。這是因為該項目設計大賽在對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有效整合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有81.1%的學生和67.7%的教師認為開展社會工作項目設計大賽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加深專業興趣,對專業學習有一定幫助,有7.5%的學生和29.0%的教師認為大賽形式豐富,能充分調動學生熱情,對專業知識的學習和深化有較大幫助,同時有75%的社工認為高校學生在學校的社會工作項目設計大賽中設計的項目對其所在的機構的工作有幫助。可見不論是學生、教師還是機構社工都十分認可項目設計大賽對學生專業學習的幫助,它使學生較好地領會和掌握所學的知識,進一步將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使其學以致用,更深刻地理解所學知識。
四、結論
綜上所述,在社會工作專業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中主要存在兩個重要問題,即“重實踐、輕理論”和“重書本、輕操作”。這些反饋讓教育者看到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進行整合優化的迫切性和必要性。要使社會工作專業中的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之間形成良好的協調互動關系,就必須構造一種專業的教學模式:用社會工作理論指導社會工作實踐,并將書本上的社會工作實務運用到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解決中去。鑒于此,可以從兩個方面著手。
(一)要加強社會工作專業的理論意識
中國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的培養需要科學的理論指導,而本土化理論的欠缺則是制約社會工作專業和專業教育發展的瓶頸,對此,應該逐漸加強社會工作專業理論教學,建立社會工作專業教學的理論體系。簡單的說,社會工作理論體系包括兩部分:“為社會工作的理論”(theoryforsocialwork)和“社會工作理論”(theoryofsocialwork)。所謂“為社會工作的理論”,就是理論中用來對人與社會的本質、人的行為與社會運行的規則和機制進行解釋的那部分內容;所謂“社會工作理論”則是理論中用來對社會工作實踐本身的性質、目的、過程、方法進行說明的那部分內容。它們是社會工作研究和實務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二)建立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學的操作平臺
1.加強教師專業培訓和實踐經驗。首先教師要從觀念上提高社會工作實踐在社會工作教育中的重要性;其次,行動上切實走上社會工作相關實踐崗位;再次,聘請一線工作者作為實踐課教師。
社會工作專業碩士,根據培養類型可分為“學術型學位”碩士研究生和“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其培養目標是具有“以人為本、助人自助、公平公正”的專業價值觀,掌握社會工作的理論和方法,熟悉我國社會政策,具備較強的社會服務策劃、執行、督導、評估和研究能力,勝任針對不同人群及領域的社會服務與社會管理的應用型高級專業人才。
“學術性學位”按學科設立,其以學術研究為導向,偏重理論和研究,主要培養大學教師和科研機構的研究人員。
“專業學位”以專業實踐為導向,重視實踐和應用,培養在專業和專門技術上受到正規的、高水平訓練的高層次人才,授予學位的標準要反映該專業領域的特點和對高層次人才在專門技術工作能力和學術能力上的要求,其突出特點是學術性與職業性緊密結合,獲得專業學位的人,主要不是從事學術研究,而是從事具有明顯的職業背景的工作。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養老地產;國內研究現狀;社會工作介入
中圖分類號:F293.3 文獻標識碼:A
原標題:國內養老地產研究現狀――兼論社會工作的介入
收錄日期:2016年6月8日
一、國內養老地產研究現狀
西方發達國家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就逐漸步入老齡化社會,因而其養老地產的發展也相對較早,且發展至今也已經相當成熟。而與西方發達國家不同的是,我國的養老地產卻處于剛剛起步的狀態。但是,國內的實際情況卻是老齡化的趨勢越來越嚴峻,面對這種嚴峻的人口老齡化趨勢以及由此帶來的一系列社會問題,國家及社會各界都開始高度重視養老問題。而作為養老產業的重要環節以及發展方向的養老地產,更是逐漸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學術界也對此展開一系列的研究。
梳理學界關于養老地產的研究可以發現,目前國內以此為主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個方面:一是關于養老地產內涵的研究。養老地產在國內還是一個新的概念,所以很多學者首先從研究其內涵入手來深入對養老地產的了解,并且根據現有研究發現,學者們對養老地產內涵的解釋基本上已經達成一致;二是關于養老地產發展問題的研究。對于養老地產發展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學界已經有很多學者進行了相關研究,并且得出了不同的結論。總體而言,他們都認為當前中國養老地產發展過程中存在很多問題,但對于具體存在哪些問題,他們都發表了一些自己獨特的見解;三是對養老地產發展對策的研究。這是很多學者最為關心的一個方面,針對此問題他們都提出了自己的一些建議。而梳理這些建議可以發現,學者們主要從養老地產發展的外部環境及內部發展兩個角度出發提出對養老地產發展對策的建議;四是對養老地產開發實踐的研究。上述已經提到,當前國內的老齡化趨勢愈加嚴峻,在這種趨勢下,養老地產則存在著巨大的利潤及發展空間。但是,在實際養老地產開發過程中,很多開發商卻只注重追求利益,而忽略了養老地產為老年人服務的宗旨。隨著這種態勢的逐漸惡化,學界對國內養老地產實踐經驗總結和未來發展趨勢的討論也越來越多,因而對養老地產開發實踐的研究成為第四個主要的方面。
在對這四個方面主要內容的梳理過程中,筆者還發現當前國內關于養老地產的研究大部分都集中于經濟學以及管理學領域,從其他學科視角出發對養老地產的研究則非常有限。作為一個新興產業,探索養老地產的具體發展模式無疑對整個行業的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但如果僅僅從經濟學及管理學的角度來探討養老地產的發展,則顯然是不夠的,無法真正應對和解決養老地產在中國遭遇的現實困境,也不利于養老地產的可持續發展。基于此,本文嘗試從一個新的學科視角――社會工作專業出發,從社會工作的專業理念出發來深入理解養老地產的實際意義,并且在此基礎上將社會工作與養老地產相聯系,探討社會工作介入養老地產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在養老地產實際運行中社會工作可以發揮的重要作用。
二、社會工作介入養老地產分析
社會工作介入這一概念有廣義與狹義之分。狹義的社會工作介入是指社會工作過程的其中一個階段,也稱行動階段、執行階段或改變階段。這是社會工作者運用專業知識、方法和技巧,協助受助者按照前一階段達成的社會服務計劃與合約開展工作和采取行動的階段,是助人過程的重要階段。廣義的社會工作介入,是社會工作者的旨在恢復和加強受助者整體的社會功能的有計劃、有目的的行動。本文所講的社會工作介入是廣義上的社會工作介入,除此之外本文中的社會工作介入特指老年社會工作在養老地產中的專業介入,而社會工作者則特指那些受過社會工作專業教育與培訓,服務對象為老年人的各類養老服務工作的社工。
由上述文獻綜述可知,當前國內關于養老地產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大部分研究集中于經濟學以及管理學領域,社會學以及社會工作對養老地產的研究則非常有限。然而,這并不意味著從社會學及社會工作角度來研究養老地產意義不大。相反,從這個角度出發來研究國內養老地產的發展有重大的理論及實際意義,這也必將成為未來社會學以及社會工作研究的一個重要方向。
(一)從社會工作角度出發來理解養老地產。養老地產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個商業概念,上述文獻梳理中對養老地產內涵研究的部分也已經解釋了養老地產的四個經濟內涵,簡單而言,從經濟學的角度講養老地產就是一種“養老+地產”的復合地產開發模式。但是如果從社會學及社會工作專業視角來理解養老地產的內涵,相比于其商業價值,其內涵中的社會價值則會更受關注。
養老地產,顧名思義,就是“養老”與“地產”兩個元素的集合體,因此理解養老地產的內涵應同時從這兩個層面把握。“養老”在中國是一個非常常見且歷史悠久的概念。根據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纂的《現代漢語詞典》,“養老”有兩層基本解釋:一是奉養老人;二是年老閑居體養。從字面上理解,“閑居體養”自然又包含了兩層含義:首先是存在某種居所設施供老人居住;其次是老年人在居所設施里調養身心。據此理解,更具國際性和學術性意味的“老年照護”一詞則與“養老”的含義很相近。與“養老”相比,“地產”則是一個商業性更重的詞匯,而在此處,地產則專指“閑居體養”中所提到的供老人居住的某種居所設施。
依據上述理解,從社會工作專業視角來講,養老地產提供一種區別于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的機構養老模式。具體而言,養老地產是指為老年人提供某一特定的地點、住所,并且在這個地點及住所內設置著相應的配套設施,可以在滿足老年人居住要求的同時,為其提供日常必需的生活服務、照護服務及醫療服務。
(二)社會工作介入養老地產的必要性及重要性。首先,從理論層面講,養老地產充分考慮消費者(老年人)的感受,注重提高房地產的文化價值及居住價值的理念與社會工作“以人為本”的理念高度契合,摒棄了一般房地產業單純追求經濟利益的做法,在確保利益的同時更加注重房屋對于消費者的居住價值和文化價值,是人本主義的一種重要體現,這就使得社會工作在養老地產中的介入具有高度的可行性及意義。社會工作的介入還可以充分考慮及堅持養老地產的初衷,避免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出現單純追求經濟利益的情況;其次,從現實情況來看,目前國內養老地產發展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遇到的困境決定了社工介入的必要性及重要性。由上述文獻梳理可知,當前中國養老地產發展過程中確實存在很多問題,例如單純追求經濟利益、忽略服務質量,對老年人的需求考慮不足等。面對這些問題,以營利為目的的開發商并不能有效解決,而社會工作者卻在此方面占有絕對優勢。具體而言,本著助人理念的社會工作者了解老人的具體需求,特別是專門從事老年社會工作的工作者,他們通過具體的調研及開展服務,對老年人的問題及需求有著更深入的了解,所以老年社會工作介入養老地產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決由于對老年人需求考慮不足而導致的各種實際問題。因此,無論從理論還是實際兩個角度來講社會工作介入到養老地產中都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三)社會工作在養老地產中的具體介入。在具體介入過程中,社會工作者除了借鑒社會學及社會工作的理論知識、視角外,還需要充分整合各種社會資源,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考慮:
一是社工介入養老地產后,社會工作者可以起到培訓指導與監督管理的作用。基于當前養老地產開發過程中存在的對老年人需求了解不足的問題,老年社會工作者介入后可以承擔起培訓指導的角色,為養老地產內部相關人員提供專業的咨詢和指導,以使養老地產的開發真正滿足老年人的需求,真正有利于老年人的居住生活。與此同時,社會工作者還可以在此過程中運用社會工作行政和監督的間接方法,來有效提高養老地產開發的工作效率和服務品質。
二是老年社會工作介入養老地產中可以起到政策反饋與促使改進的效果。對于在養老地產發展對策方面,部分學者倡導應該制定促進養老地產發展的政策和法規,要制定養老地產發展規劃并規范養老地產市場,形成監督約束機制等。社會工作者在這一問題上可以充當政策倡導者的角色,起到橋梁的作用,一方面促進養老地產的健康發展;另一方面促進相關法律法規的制定及完善,為養老地產發展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
三是社工介入養老地產之后可以扮演資源連接者的角色。面對養老地產發展過程中部分存在的融資渠道窄及項目參與主體少的問題,社會工作者可以充分發揮其連接社會資源的本領,在充分調動各項社會資源的基礎上完善養老地產項目融資渠道并拓寬養老地產項目參與主體。
三、小結
面對越來越嚴峻的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加快建立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和發展老年服務產業也變得越來越重要,在此情形之下,養老地產也將迎來巨大發展前景。當前國內學者們已經從內涵、發展問題、發展對策以及開發實踐這四個方面來對養老地產進行系統的討論研究,但是在梳理這些研究時我們也發現現有研究存在的一些不足。針對這些不足,本文筆者嘗試從社會工作專業出發來探討養老地產的相關問題,并嘗試提出社工介入養老地產的可行性和方式。
經上述論述可證明,社會工作介入養老地產的發展確實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因而,未來養老地產的發展應該嘗試著跟社會工作相結合,發揮社工的作用,以便更快地探討出一種適合中國國情和市場需求的養老地產模式,促進我國養老地產的穩步健康發展。
主要參考文獻:
[1]顧書桂.論養老地產的經濟性質――兼論以房養老的局限性[J].江海學刊,2012.5.
[2]呂,李孟剛,萬立軍.城鎮居民的養老地產開發模式研究[J].學習與探索,2013.4.
[3]聶建明.公共政策視角下的中國養老地產研究[D].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2014.
[4]潘素俠.養老地產及其融資模式分析[J].經濟管理者,2013.8.
[5]田冬煒.新形勢下發展養老地產的幾點思考[J].產業研究,2013.7.
[6]魏捷.中國養老社區中社會工作的介入方式及其前景[D].中國社會科學院,2014.
[7]王秀蕓.壽險資金投資養老地產研究[D].浙江大學,2012.
[8]汪竹飛,唐曉蓮.國內外養老地產發展文獻綜述[J].改革與戰略,2014.5.
[9]吳正宇.我國養老地產開發環境分析[Jl.合作經濟與科技,2011.429.
[10]閆希成.我國養老地產發展模式研究[D].重慶大學,2014.
[11]于洋.養老地產模式待解[J].商周刊,2013.4.
[12]張敬岳.我國養老地產發展的問題與建議[J].華中師范大學研究生學報,2013.1.
關鍵詞: 社會工作;社會支持;研究范式
中圖分類號:C 916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623X(2013)03005808
自1915年亞伯拉罕?費雷克斯納(A Flexner)提出“社會工作是一門專業嗎”[1]的問題后,就引發了人們對社會工作學科地位的反思與探索,并促使社會工作界就社會工作要成為一門學科就需要自己的科學理論體系與實務方法的觀點達成了一致。正如大衛?豪(David Hower)所指出的,任何專業如果沒有理論的支撐都只能停留在粗淺的層次,所有的實務工作都不可能達到其目的。[2]而就社會工作理論的重要意義,沃爾什(J.Walsh)非常直白地表示:“如果沒有理論做依據,社會工作者所能看到的只有自己接觸過的案例,甚至這些案例還會使社會工作者迷糊。社會工作理論的意義就在于,其可以預測和解釋案主的行為,并為社會工作者提供關于案主與問題情境的一般化判斷,為社會工作介入提供結構和秩序。”[3]因此,有學者提出理論是社會工作的基礎,要立足于理論的建構,去發展一門社會工作科學。而且,就規范的意義而言,完整的理論體系的構建是一門學科成熟的標志,也是判斷學科專業合法性的重要依據。
社會支持作為一種人類普遍存在的社會現象,以及作為社會工作領域的專業實踐活動,其對事實的觀察與理解,并以此為基礎而開展的社會工作實務,已經形成了一種科學的“范式”。它不是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的簡單堆砌,而是在整合的基礎上,形成系統的理論前提、實務模型與操作方法,這種“范式”的轉換,對于促進社會工作專業的成熟和促使社會工作形成具有“自身面相”的學科共同體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一、社會支持理論的科學基礎與形成過程(一)社會支持理論范式的科學基礎在社會生活的場域中,隨著社會生活的多元化發展、社會流動的急劇加速、社會角色的集叢化、人際交往的理性化、生活方式的更新,導致現代人“內在精神世界的崩塌以及自然生活共同體的瓦解,導致原子化與物質化的個體的出現,導致身份認同的危機,導致本體性安全的缺乏”[4]。這種“生活世界的殖民化”[5] 導致了現代人以及現代社會的社會支持網的斷裂,從而導致各種社會問題。因此,以社會支持為視角,來解釋現代人與社會的問題,并依此尋求干預的策略,可以有效解決當前社會工作模式多元化的困境,促進我國社會工作的本土化進程,從而有助于解決社會工作的專業認同度不高、專業性質定位不準、專業社會工作者核心能力不突出等問題。當然,社會支持理論的建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它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論與實踐依據。
首先,生活世界中豐富的社會支持實踐是社會支持實務理論重要的經驗基礎。社會支持的實踐是社會支持理論賴以發展的社會基礎和生活基礎,雖然人們的社會支持實踐動機可能多種多樣,但是這些社會支持都在宣揚一種利他動機,并以此建立一張龐大的社會支持網絡。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世界中,生活世界的變遷、風險社會的來臨,使人在日常生活中常常會遇到各種生活的困境,此時,人往往會向自己生活世界中的他者尋求幫助,以渡過難關;而作為同類,當周圍有人向自己伸手求助時,也往往因為作為同類的一種“同理心”,抑或是自我實現的一種需求,會向他人伸出援手,無論他是陌生人或是熟人。誠如俗語所說“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人們之間的這種彼此關照,彼此扶持就是社會支持。這種社會支持實踐隨著人類社會的存在就一直存在著,而人類社會的持續與和諧發展則需要更加廣泛和緊密的相互支持。
其次,專業社會工作模式的多元化發展為社會支持實務理論構建提供了理論素材。佩恩(Panye)認為,社會工作的相關理論應當包括三種含義:實踐模式、理論解釋和基本視角。實踐模式是一種概括描述,而理論解釋則要解釋因果關系,基本視角則意味著基本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立場。[6]19世紀末20世紀初,作為一門在盎格魯―撒克遜文化背景下誕生并逐步發展起來的社會科學與專業,經過一個多世紀的發展,積累了眾多的社會工作經驗,在實踐模式上形成了十幾種不同的社會工作模式,包括心理與社會治療模式、行為修正模式、任務中心模式、問題解決模式、危機調適模式、完型治療模式等;在理論解釋方面,有生態系統理論、精神分析理論、符號互動論與社會建構論等;在基本視角上包括優勢視角與增能框架、證據為本的干預策略等。其整個發展的歷程經歷著社會工作從社會診斷邁向社會干預的變遷。[7]而無論這些實踐模式、理論解釋和基本視角發生何種變化,都僅僅是知識與工作技巧的變化,其對社會支持網的重新構建的工作本質并未發生變化。相反,這些豐富的實踐、理論和視角恰恰豐富了社會支持的內涵,為社會支持實務理論的構建提供了素材。
再次,后現代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的反思為社會支持實務理論的構建提供了契機。現代社會工作一直把專業知識看成是理性秩序的體系,并試圖建立起普遍有效的和適用的理論體系,以通過現代社會工作教育體系加以傳播和推廣,但是社會工作在發展過程中大量借用其他學科的理論與知識,并沒有完全形成自己獨立的理論體系,于是在其理論體系內部產生了理論排斥問題。這為后現代社會工作理論的發展提供了文化動因,誠如后現代主義者羅締所指出的,“元敘事”已經不存在了,每個人都是后現代文化中的一員,沒有特別的問題需要解決,沒有特別的方法可以運用,沒有特別的標準可以遵循,也沒有人能夠擁有能夠說明一切的奧秘。[8]后現代社會工作理論試圖在差異化、多元化、解構和權變語境下構建不確定性的社會工作提供模式,但是它更注重工作模式背后的價值,更關注案主自身的能力與資源網絡,其實質仍然是以案主為中心發現支持網絡、并通過增能等重構案主的社會支持網絡。而這種后現代解構權威的追求恰恰揭示了即使在權變語境下,社會工作理論與實務依然存在其不變的內核和具有普適性的框架,即社會支持網的構建。
總之,社會支持理論作為一個立足于中國本土實踐的社會工作理論本土化嘗試,在知識體系、價值理念、實務操作等方面還需要進一步的提升與總結。但是由于社會工作作為一種具有普遍性又具有本土性的社會實踐活動,從本土的社會工作實踐來促進社會工作理論范式的變遷,必將成為社會工作專業化發展的路徑選擇。
[1]FLEXNER A. Is social work a profession?In National Conference of Charities and Correction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Conference of Charities and Corrections at the Forty-second Annual Session held in Baltimore, Maryland,1915(5):12―19.
[2]HOWE D. 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Work Theory[M]. Aldershot, Berks: Wildwood House,1987:22.
[3]WALSH J. Theories for Direct Social Work Practice[J]. Brooks Cole engage Learning, 2006(2):19―23.
[4]成伯清.怨恨與承認――一種社會學的探索[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9(5):3―9.
[5]哈貝馬斯 .交往行為理論:第1卷[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4:201.
[6]佩恩.現代社會工作理論[M].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05:236.
[7]熊躍根.從社會診斷邁向社會干預:社會工作理論發展的反思[J].江海學刊,2012(4):9―14.
[8]羅締.后哲學文化[M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2:11―16.
[9]CAPLAN G. The family as a support system[M]∥CAPLAN G, KILLILEA M. Support system and mutual help: Multidisciplinary explorations.New York: Grune&Stratton,1974:19.
[10]COBB S. Soci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J]. Psychosomatic Medicine, 1976(3):300―314.
[11]BARRERA M, AINLAY S L. The structure of social support:a conceptu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J]. Journal of Community Psychology,1983(7):11.
[12]LIN NAN.Social Support, Life Events and Depression [M].FL:Academic Press,1986:28.
[13]肖水源.社會支持對身心健康的影響[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1987(4):183―187.
[14]李強.社會支持與個體心理健康[J].天津社會科學,1998(1): 67―70.
[15]丘海雄.社會支持結構的轉變:從一元到多元[J].社會學研究,1998(4):23―31.
[16]COHEN S, MAKAY G. Social support, stress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 :A theoretical analysis[J]. Handbook of psychology and heath,1984 (4): 253―263.
[17]GRANOVETTER . The Strength of Weak Ties[J].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1973(5): 1360―1380.
[18]THOITS P. Conceptual, method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problems in studying social support as a buffer against life stress[J].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1982(23):145―149.
[19]鄭杭生.轉型中的中國社會與中國社會的轉型[M].北京: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1996.
[20]張文宏,阮丹青.城鄉居民的社會支持網[J].社會學研究,1999(3):17―24.
[21]陳成文.社會弱者論――體制轉換時期社會弱者的生活狀況與社會支持[M].北京:教育出版社,2000:71.
[22]COHEN S, WILLS T A. Stress,social support,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J]. Psychological Bulletin,1985 (2):310―357.
[23]M?韋伯.社會科學的方法論[M].伊利諾伊:格林考,1947:89.
[24]托馬斯?庫恩.必要的張力[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2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