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我們這一年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大雪災,漫漫歸家路
2008年1月20日,溫州的金暢和一個朋友去黃山旅行,這是她幾年的愿望,雖然之前這個冬天,各地都在風雨之中。這個冬天無數的人們因為大雪滯留在機場、火車站,大雪壓倒了高壓線,數個城鎮陷入黑暗之中,數位電信工作人員因為維修線路而從此與世界告別。很多人的行程因為大雪而改變,但是金暢和她的朋友還是走在去黃山的路上,雖然之前黃山也已下了兩場前所未有的大雪。由于氣溫驟降,高速還沒來得及封道,快到湯口的高架路面已經冰凍得厲害,車子根本無法行走,極其危險,車子被左、右,后三面三次撞擊,幸無人員傷亡。呼叫110也沒用,因為交通事故太多。根本沒那么多警力,只能自救。在與警方確認高速封路后,全車人員在高速上一步一滑,足足走了兩個多小時才到湯口鎮上。
壯美黃山因為大雪更添風姿,但是回程卻也因為大雪而受困。因為大雪,所有班車停開,結果又在徽杭惟一的省道上遇到前方車禍被阻。車禍車輛疏通后,昱嶺關卻路面冰凍,加上山高彎急,又被封道,她們足足在原地等了一夜,一直在下凍雨,所幸第二天下午便放行車輛。回來的路上,她們又見到車禍無數,都是因為冰雪天氣路面太滑的緣故。
相比于那些2008年冬天大雪災中更加經典和悲慘的故事,金暢還算是幸福的旅行者,冰天雪地中,無數行走在路上的人們,或許從此改變了對世界的認識和看法。這一年有錢有時間的人們都跑出國去度假,去南半球曬太陽,潛水。沒錢沒時間的人們只能停在原地,不要說旅行甚至連歸家探親的愿望都打消了,在這個異常寒冷的冬季人們期待著春天的來臨。
314,讓游人望而卻步
2008年3月14日午后,在拉薩生活了五年的專業戶外領隊范久輝把自己的索尼X40筆記本和佳能400D相機放在一個朋友的店里,朋友的店就在拉薩的大昭寺邊上。這一天一如既往的藍天白云,大昭寺周邊也依舊人來人往一片祥和,沒有任何跡象表明將有一場災難降臨。他和朋友鎖上店門去街上吃面,坐下沒多久,就見店老板從外面驚慌跑進:“快關門,快關門!打起來了。”他們從店里跑出來,看到街上有人在奔跑,并不以為然,繼續向前走,找到一家餐館去吃烤肉串。吃飽喝足出來見滿街人都在狂奔,急拉住一人問明情況,方知大昭寺那邊已亂了起來,轉回頭去,已見濃煙四起。于是慌不擇路地奔到西郊一個朋友家里。幾個人躲在一個大院子里等了幾天,等到再出來時,拉薩還是那個拉薩,只是很多都已改變。老范的筆記本電腦和相機全被砸了個稀爛,成了廢品,他的四次各地婚禮,他在數年的資料就這樣化為烏有。從這一天開始到6月,拉薩的街頭幾乎見不到游客的影子,7月1日,旅游對外開放,但已在大昭寺擺了將近十年攤位的卓瑪說,“沒有客人,生意沒有啦。今年什么都沒有啦。”據相關數據統計,2008年的游客相當于去年的五分之一,這還是樂觀的,如果讓大昭寺周邊的商戶來說,那只能說是勉強生計――“掙錢就別想了”。
汶川,震碎了國人的心
2008年5月12日14時25分,攝影師謝罡在成都的一幢三十層電梯公寓里看房子的裝修,與工人師傅們點上一支煙開始商討裝修細節。剛走到陽臺處,突然感覺樓板猛地狂抖起來,初以為不過是別室裝修聲大引起,但轉瞬間經歷過地震而又從軍多年的謝罡突然意識到了地震發生了,于是一邊喊著“地震了”一邊向樓道口奔去。十幾個人頓時慌忙奔向安全通道口,他呼喊讓大家不要乘電梯,撐開樓道門扶著。此時大樓正在強烈搖晃,且一陣比一陣劇烈,墻邊玻璃,木板紛紛下落破碎,空氣中傳來強烈的轟鳴聲和怪異的呼呼聲……人們在短時間內被驚得魂飛天外,不知所措。大約三十多秒后,大樓依然在劇烈的抖動中無休無止,數人決定奔下樓去。在求生的本能高度刺激下,人們開始在強烈搖晃中扶著樓梯順著樓道向下跑,下樓的人越來越多,哭聲、吶喊聲越聚越多,大街上聚滿了逃生的人們,人們驚慌四顧,這是一場慌亂的逃生,前所未有且來得猝不及防。十幾分鐘后,人們知道了在離成都一百公里外的汶川發生了本世紀最強大的一場地震――8.0級,這場地震摧毀了川西北秀美的景致、羌族的山寨,令這個中國最具誘惑力的旅游目的地面目全非。
2008年5月15日,李明和幾位浙江的戶外愛好者一起奔赴成都,走進汶川,地震后的汶川需要大批的專業救援人士,全國各地的戶外愛好者和專業的救援隊伍使得震后的救援得以及時開展。李明所在的戶外俱樂部在自己所在的城市發起募捐,大批的市民不留名姓把物品留在了店門外。一場地震讓人們感覺到了前所未有的驚恐,震驚、悲痛,也令人感受到了集體的力量,感覺到了彼此關懷的溫暖。5月,我們流過太多的眼淚,為了失去,也因為得到……
當雄地震
2008年10月5日,剛剛登頂希夏邦瑪峰的風子急急從定日奔回拉薩,他之前組織了一個十一攀登啟孜峰的活動,現在全國各地的登山愛好者都已在啟孜峰等著他了。他租了一輛車,買了一堆吃喝用的物資直奔羊八井而去。10月6日全體隊員都已匯集在大本營,下午4:30突然有人奔跑出帳篷大呼地震向四外觀望,但雪山并無異常,依然在明媚陽光矗立,但是多人感受到了震感,意識到這一次的登山活動也許將隨之失敗。是的,在距離羊八井大本營不超過二百公里的當雄縣在這一天發生了6.6級的大地震,拉薩也有強烈震感,而且余震不斷。
遠在深山的風子和登山隊的人很快接到通知,取消登山活動,立刻下撤到拉薩。風子帶隊回到拉薩,這時所有即將出發去登山的隊員全部要求暫緩出發,在拉薩待命,第二天,正式通告出來,取消近期的全部登山活動,遠道而來的全國各地登山愛好者帶著完備的登山裝備離開拉薩去了云南或是他地……
藏東南大雪災
2008年10月26日,在拉薩玩了一個多月的小貝和在外面周游了半年多巡游了大半個中國的微塵,還有著名老拉漂,在拉薩做專業騎行領隊的小李子一起,乘著一輛云南麗江的返程車去往云南。他們預計五天到達麗江,然后各奔東西。
從拉薩出發時還是艷陽天,直行到達波密后便開始是漫天大雪連下幾日,大雪造成了嚴重的泥石流、塌方,波密縣城全城停電,交通受阻,他們在沒有電的波密縣城里過了三天,待路可行之后出城,因為路滑車子出了狀況,幾人推車又回到波密。在一家自己發電的網吧里上網一看,才發現他們正在經歷的是有天氣記錄以來最大的一場雪災,藏東南全部陷入到雪災之中,山南的雪災比他們所在的區域更嚴重。
原本五天的行程他們走了九天,他們成為這場罕見的雪災的親歷者。但他們愿意保持沉默,因為他們并不 是這場雪災惟一的受困者,他們不知道那些在雪災中失去牲畜、失去的家園的人們將如何度過這個寒冬。因為親身經歷了雪災中的寒冷、饑餓、艱難,他們更懂得關懷與擁有,他們只有希望一切平安……
北京奧運會,中國在世界舞臺上站穩了腳
2008年8月1日北京的龐明和他交往了半年的女朋友一起坐上了去往海拉爾的火車。2008年8月8日29屆奧運會在北京開幕,面對著期盼多年的在家門口的奧運會,龐明還是選擇了“避運”,因為在此之前大半年,他每天的生活都不可避免地與“奧運”遭遇過了,而各種遭遇已令他不勝其煩,他對奧運突然間失去了興趣,而奧運來臨的好處是像他這樣的工作單位得以放假,他得以擁有一個出行的機會。兩個相愛的年輕人在呼倫貝爾大草原上和曲折壯美的額爾古納河畔來了一次親密接觸。奧運會結束,殘運會開幕,他們都是在路上,在真正的風中,在不斷的風景中體會時光的流失。他們回到北京,一切似乎歸于正常,臨近十一假期,卻不期與奧運后旅游大團隊相遇,全國乃至全世界的人們奔向北京,奔向奧運場館,他們都是來旅行的,誘惑他們來到北京的除了北京歷代積存下來的風土人情,最重要的是奧運場館,地鐵、公交車,旅館,客棧――曾經充當了異地游客的生活在北京的人們不得不充當這個城市的主人,跟游客一起周旋……
假期的調動,短線游成熱點
2008年10月8日,在外企工作的巫偉海乘著飛機從廣州飛到了拉薩休年假,十一假期他剛剛去了珠海,那里人滿為患,他在一家帶電視的客棧里睡了幾晚陪著家人過完了十一黃金周。之前,公司的人事部門已找他談過話,請他在年內把年假休完,因為根據2008年1月1日實施的《職工帶薪年休假條例》,職工累計工作已滿1年不滿10年的,年休假5天;已滿10年不滿20年的,年休假10天;已滿20年的,年休假15天,單位根據生產、工作的具體情況,并考慮職工本人意愿,統籌安排職工年休假。年休假在一個年度內可以集中安排,也可以分段安排,一般不跨年度安排。單位因生產,工作特點確有必要跨年度安排職工年休假的,可以跨一個年度安排。單位確因工作需要不能安排職工休年休假的,經職工本人同意,可以不安排職工休年休假。對職工應休未休的年休假天數,單位應當按照該職工日工資收入的300%支付年休假工資報酬。
回首望去,真的很想問一句:“2015,我們相處得還好嗎?”
回想和2015相處的一年時光,她真的給我帶來太多的感受與收獲。也許,用更準確的語言來描述應該是――她給了我更加豐富而有意義的生活。
艱難的成長
隨著和2015相處時光的推移,不知不覺中我的閱讀量已經突破了400本。剛開始意識到這一點時,很有成就感,但隨之而來的卻是一種莫名的恐慌――“400本書啊,我究竟讀了什么?又記得什么呢?”
“似乎想不起來,連書名都記不全!”心中浮起的答案證實了恐慌感的真實存在。于是,我從一個培訓人的慣性思維出發――“恐慌之后,必須思考解決方案。”行動學習的理念又提醒我“要從本質解決問題,找到問題的源頭”,于是,便有了下面的“自問自答”。
“為什么記不起來學過的內容?”
“因為一直在追求看書的充實感,卻很少梳理看過的內容。”
“為什么不去梳理?”
“因為梳理起來會很難,需要極大的思維張力,同時知識的交叉又可能會造成已有體系的混亂。”
“體系混亂,又會怎么樣呢?”
“會打破原有的認知結構,顛覆現存的心智模式。”
“不破不立,這不正是你想要的嗎?”
于是,下定決心,開始行動。慢慢地,我摸索出了“用書架梳理認知體系”的獨特方法,初步確立了“管理自我”“管理他人”“管理企業”和“專業力”四大版塊,同時逐步細化到了五級子系統。自此,破而后建的認知體系初步成型。
成長是艱難的,而結果卻是喜悅的。
意外的驚喜
在重建了認知體系之后,我隱約預感到,可能會有不同尋常的事情發生。果然,2015給了我一個大大的驚喜。
決定重塑認知體系以后,我第一個整合的領域便是“性格認知”。通過對氣質學說、DISC、FPA性格色彩、PDP、MBTI以及九型人格等理論的比對研究,我逐漸發現了各種理論之間“同異并存,大同小異”的現象。于是,懷揣驚喜進行反復推演,最終提出了“性格本源回溯理論”。
理論推出之后,不僅進一步完善了自己的認知體系,同時還收到了很多小伙伴的鼓勵和反饋。在那一瞬間,我突然意識到自己走的這條路并不孤單,只是之前一直低頭趕路,卻忽略了一路的歡聲笑語。
站在風口的豬
7月21日,意外收到“《培訓》雜志微信特約作者邀請函”。在接受了“特約作者”稱號的同時,我也知道了自己肩上的任務――每季度供稿10篇以上。這一瞬間,我仿佛感受到了命運的指引――供稿量的要求將可以加快我認知體系整合的腳步,寫作也可以成為輸出知識、梳理成果的利器。興奮之情,油然而生。
但與此同時,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擺在了我面前――微信和雜志這兩個平臺對文章的要求截然不同,雜志更側重于科學、理性,而微信則更要求感官上的體驗。這對于我來說是一大挑戰,更是一個轉機。于是我開始著手培養自己的“具象化”能力,能用圖表示的盡量少用文字。慢慢地,我筆下的文章發生了神奇的變化,我也逐漸感受到了圖像的力量;同時,隨著具象化能力的提升,我的思維張力也得到了進一步強化,而這正是整合認知體系所需要的。
就這樣,經過不斷的梳理、寫作、調整,我完成了從一名雜志作者向微信作者的轉型,在接受邀請的三個月后推出了個人專欄。
這一切的發生是那么神奇,而我在其中所做的只有――順勢而為。
找回初心
我的文章越發越多,有小伙伴建議我開設微信訂閱號,方便查找文章。訂閱號開設以后,感覺它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樣,每天牽腸掛肚,沒事兒就想掏出手機看看關注的人數有沒有增加。為了增加關注人數,我還進行了大規模的推廣活動,只要一有文章發表,就在各大培訓群中轉發,并插入訂閱號的宣傳語。這種“裸地打廣告”的做法遭到了很多人的質疑。
收到群友的反饋后,我不禁為自己的“強行”推廣而羞愧。更重要的是,我知道自己已經忘記了創設訂閱號時的初心。
為了找回初心,我不得不問問自己:
“你為什么要做訂閱號?”
“因為有小伙伴說想隨時找到我的文章。”
“你為什么這么急于推廣?”
“因為我想讓更多的人看到它,做好知識分享。”
“還有呢?”
“嗯……因為我想擴大自己的品牌影響力。”
“究竟哪一個才是你做訂閱號的初衷?”
“……”
這一年,我們經歷了最漫長的寒假,居家進行線上教學,化身主播,停課不停學;
這一年,我們走遍大街小巷,百師進千家,拉進家校距離,助力滿意度提升;
這一年,我們厚植四種能力培養,潛心育人,豐富學生綜合素養,促進素質教育深入發展;
這一年,我們緊繃疫情防控和安全保障兩根弦,重培訓,常演練,重排查,抓落實,全力為學校發展和師生健康安全保駕護航;
這一年,我們深耕黨建+隊建德育模式,夯實陣地建設,狠抓意識形態工作,在多姿多彩的活動中,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鍛造高素質班主任隊伍,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提高;
這一年,我們圍繞教育教學大做文章,克服困難保障教師隊伍穩定,千方百計提升教學質量,青藍工程、新課堂達標、四聯雙推、名師工作室、一師一優課……
這一年,我們心系改擴建工程的一磚一瓦,情系每一個校(園)區的點點滴滴,我們用雙手繪就藍圖,用雙腳丈量成長;
流年里,我一直安靜的等待,你一直遲遲的晚歸,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年年如一,一晃六年過去了,我們都已經不在年輕,恍然間才發現,我們的生活竟然背離了幸福的初衷!
不記得,多久了,我們沒有一起手牽著手去看日出日落;不記得多久了,我們沒有一起滿世界的去吃特色小吃;不記得多久了,我們沒有一起去唱歌,跳舞!
這些年,你跟我說的最多的一句話就是“寶貝,我很忙,你跟孩子一起吃吧,別等我!”
空寂的房間里,久久的回蕩著你手機的盲音……
那一刻,說不出內心的感受,只是感覺很委屈,誠然,你是愛我們的,而我常常的也總是不斷的安慰著自己“你是愛我們的,只是因為你太忙,太忙”!
一次,兩次,我已經不記得我這樣安慰了自己多少次?我已經不記得,多少次,你的電話想起,我壓抑著內心的不悅,跟你發火;我已經不記得,多少次,我對著手機跟你徹斯底里“愛幾點回,幾點回”;我已經不記得多少次我跟你說“早點回家陪我們”!
你的世界里,工作永遠排在第一位!
曾經你說“我們是你的全部,你努力的打拼,只想讓我跟寶貝生活的更好,你不想我們委屈,你只是想讓我們擁有的更多”,我還能說什么呢?
這些年,我也已經麻木了,你來或不來,我已經習慣了等待!
還記得那天,你疲憊的從醫院回來,那是你幾年來第一次那樣早早的下班回家,躺在客廳的沙發上,你苦澀的笑著說“你累了”,你說“你心里很凄涼”,你說“你感覺不到溫暖……”
你冷冷的眼神刺痛了我麻木已久的情感,那天,我哭了,心很疼,很疼……
很想跟你說聲“對不起,我的冷漠只是因為你”卻怎么也沒說出口!
已經多久了,我沒有好好的看看你,已經多久了,我沒有問過你的工作,更沒有關心你的身體,不是不愛,是因為我的心變得木然了,是因為我想讓你知道這些年我等待的苦澀。
原本以為你痛了,心或許就釋然了,卻發現,你痛了,我心會更痛,原來我一味固執的任性,傷害了你本就敏感而脆弱的心靈,而我還在哪里不管不顧的繼續著我的任性!
那天,很晚了,我們都沒有休息,黑暗里,你翻來覆去的嘆息著,我知道,那嘆息的回聲里你的渴望,你需要的僅僅的只是來自愛人的噓寒問暖,而我,卻不曾給予你這些!
這些年,我們一起走過,而我習慣了用冷漠回應你的無語!
原來,我們的生活已經偏離了正常的的軌道太遠太遠,原來我們的心已經背離了彼此很久很久!
安靜下來,我努力的審視著自己,一幕幕往事,如膠片一般在眼前回放……
是什么時候,寒冷的冬夜我們彼此一起吃著一碗麻辣燙,嘴巴辣的紅紅的,依然笑的沒心沒肺,是什么時候,我們手牽手漫步在鄒城的大街小巷,心無旁貸的說著以后的理想;是什么時候,我們扯開喉嚨唱著那一曲《大約在冬季》,幸福如潮水般的蔓延在心底;是什么時候,我們每天爭吵的天翻地覆,而你卻一直不曾丟開過牽我的手,直到把我流下的淚水擦干……
那些年,我們很貧窮,可是我們很快樂!
是什么時候,我們不在爭吵,是什么時候,我們不在彼此談心,是什么時候,我們開始彼此的抱怨,是什么時候,我們看彼此的眼神都有著恨意,久了,于是,心里有了隔閡,再也感覺不到彼此絲許的愛意。而我們的心也在逐漸變得漠然,我們竟然也習慣了用“冷漠”應付彼此……
夫妻本應彼此相惜,只是,我們都忘記了,愛不是一味的索取,愛還有付出,給愛多一分理解,愛就會甜蜜,給愛多一份包容,愛就是春暖花開!
這些年,風風雨雨我們一起走過,苦辣酸甜,我不怕,我不貪心,我只是想安靜的陪你走過我們愛的流年,我不介意情人節你送不送我一束玫瑰,我不介意你說不說愛我,我只想在我累的時候,有個溫厚的臂膀依靠,我只想漆黑的寒夜里,有你溫暖的懷抱……
不管以后的日子怎樣的平淡,我只想有你在我身邊;我不要你許什么地老天荒的誓言,我不要你說愛我一萬年,我只想要簡實的生活,我不要你用健康換來的富足生活,我只想要一個健康快樂的你。
這些年,我們一起貶損過的群體
成 彪
5月12日凌晨4時,一輛紅色法拉利跑車在新加坡市區一交叉路口超速闖紅燈,與一輛出租車相撞,除法拉利車主當場死亡外,52歲的新加坡籍出租車司機和出租車內的一名日本乘客也在送醫后不治身亡。在事故中喪命的中國籍法拉利“富少車主”被認定負有主要責任,新加坡民眾的排外情緒因這場車禍而點燃。(《長江日報》5月16日)
一位中國公民,在新加坡街頭,開著意大利產的名車,超速闖紅燈撞死一名新加坡男人、一名日本女人——國內媒體在報道這起“國際車禍”時,已溫和地作了“技術處理”,只提及新加坡民眾的“排外情緒”。據法新社等媒體稱,新加坡當地互聯網論壇上大量涌現攻擊中國僑民的帖子,有的直接叫嚷“趕走中國人”,甚至稱涌進的中國富人為“富豪蝗蟲”。
因為偶然的交通事故而產生“排華”情緒,這顯然是無限上綱上線之舉。此事發生在以法治著稱的新加坡,讓人不能不重新考量該國民眾的理性。面對某些新加坡民眾群情激奮的“逐客”呼聲,筆者想到了這些年,被我們一起貶損過的群體——
農民工。農民工搶了我們的就業崗位,農民工造成了“乘車難”,農民工加劇了城市的擁堵;農民工污染環境……更有甚者,北京某公共廁所外貼了一張公告:禁止農民工用廁所。記者采訪了公共廁所附近的居民,問事情的原委,居民個個義正詞嚴地說,農民工太多,他們上廁所還要排隊,嚴重影響到了生活,所以他們才投訴,不許農民工用這個公共廁所。農民工修建起來的公廁自己不能進,與趕走曾經為新加坡繁榮做出重要貢獻的中國人一樣憋屈,現在想來我們有多么不該!
某地人。好多假貨出自某地人之手;成千上百的騙子、小偷來自某地;某地亂得很,不安全,政府無公信……為了損害、侮辱某地人,一些好事者還別出心裁地“考證”出歷史依據,從曾經笑話百出的宋國,到其后歷代出現的壞人丑角,以一副鐵證如山的姿態將“壞人標簽”貼在某地人臉上。一個壞人不代表全家都是壞人,一個富人肇事不等于中國人肇事,這個簡單的道理誰都懂,可在具體人與事上就“臨事而迷”了。
城管。名詞:以暴力手段維持××形象,專門欺壓租不起商鋪、辦不起執照的商販以及其他弱勢群體的黑社會組織。例句:城管上道,雞飛狗跳;形容詞:形容殘暴、血腥、恐怖,例句:你也太城管了;動詞:等同于打、砸、搶,例句:不老實就城管他一下;嘆詞:無奈之意,例句:這世道,城管;代名詞,例句: 關門,放城管——就是這個被妖魔化的職業群體,努力讓城市秩序井然、清潔順暢,太冤!中國大批富人帶著財富、實業涌進新加坡,因為個別人張狂違法,所有人被貼上“富豪蝗蟲”標簽,冤不?
這些年,我們一起貶損過的群體還有:醫生、教師、警察、官員……總結所有這些被貶損的群體,無不是從個別或少數負面事件出發,然后以偏概全地總結出一種現象、貼上一張大標簽。這也應了一句老話,只有被傷害,才知道傷害的痛。而今,我們被某些新加坡人貶損、傷害,此刻應該認識到傷害其他群體的狹隘與自私。就此展開深入的反思與自省,就事論事善意待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才是我們面對此次新加坡的事件應有的理性。
(原載2012年05月17日《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