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生物科學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生物科學專業有哪些就業前景
本專業對于畢業生的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要求嚴格。畢業生主要在科研機構、高等院校以及國家機關等部門從事科研、教學和高級管理工作。
生物技術一直是政府所支持的重點產業領域,包括克隆在內的尖端研究都是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所進行的,所以相關生物學專業的就業狀況一直以來都是趨向于良好發展。
生物科學考公務員考哪幾科
1、生物科學系 。生物科學專業培養具備生物科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較強的實驗技能,能在科研機構、高等學校及企事業單位等從事科學研究、教學工作及管理工作的生物科學高級專門人才。
2、學生主要學習生物科學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受到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方面的科學思維和科學實驗訓練,具有較好的科學素養及一定的教學、科研能力。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 無償獻血 科學素養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 G633.91
文獻標識碼 B
文件編號 1003-7586(2011)06-0020-02
無償獻血已經成為衡量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標志,它與公民的生物科學素養密切相關,當前世界上很多國家的臨床用血全部來自無償獻血。199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頒布和實施后,我國的血液供應基本實現了由有償獻血向無償獻血過渡。2010年,南京、北京、青島、威海、昆明等地出現不同程度血庫告急,有的城市甚至啟動二級預警,造成全國范圍血荒,許多病人的手術向后一推再推,無法正常進行。學校教育是培養未來公民科學素養最主要的陣地,只有讓學生認同無償獻血的教學目標,才能在他們長大后自覺參與無償獻血的行動。
1 七年級學生對無償獻血的態度調查
與無償獻血相關的教學在《生物圈中的人》這一模塊中,學生在學習血型與輸血等知識前,通過各種媒體已經對獻血具有一定的了解,并形成自己的價值判斷。對我市部分學校的七年級學生進行課前調查發現,愿意參加無償獻血的比例不足20%,不愿意的理由主要有:“獻血會影響健康,以后容易生病”、“抽血的針頭特別粗,獻血時很疼”、“獻血可能會感染艾滋病或肝炎”、“無償獻血沒有錢,是一種吃虧”、“不是每個人都要獻血,讓愿意獻血的人去獻”……
課前調查中,學生大膽地表達“不愿獻血”的各種觀點,這是學生真實的想法,教師應當理解和尊重他們,而不能簡單地給學生貼上自私、冷酷無情的標簽。很顯然,學生對無償獻血的認識存在很多誤區,通過一節課的教學,讓他們認同無償獻血的教學任務是十分艱巨的。
2 無償獻血與生物科學素養的關系
生物科學素養是指“公民參加社會生活、經濟生活、生產實踐和個人決策所需的生物科學概念和科學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相互關系,理解科學的本質以及形成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科學素養以科學的精神、態度和價值觀為核心,以科學的知識、技能、方法與能力為基礎,以科學的行為習慣養成為標志。
是否參加無償獻血是公民的個人決策,個人決策的基礎是建立對獻血與健康的關系、無償獻血制度的意義等知識的了解,學生認為獻血影響健康或感染疾病是由于對無償獻血的無知;認同無償獻血是一種科學態度和價值取向,當把獻血看成是公民對社會應盡的義務時,一點點勇氣就能克服怕疼的心理;參加無償獻血是一種高尚的行為,但受到個人健康因素的制約,不是每個認同無償獻血的人都能奉獻自己的愛心。
3 認同無償獻血的教學策略
認同是情感性目標動詞,要求“在經歷的基礎上表達感受、態度和價值判斷;做出相應反應等”。認同無償獻血,不能通過簡單的說教形式將這種情感、態度強加給學生,而應該通過價值分析、情境模擬、人文熏陶和榜樣示范等讓學生的態度發生轉變,從而在他長大后自愿參與無償獻血活動。
3.1價值分析
無償獻血是指為了拯救他人生命,自愿將自己的血液無私奉獻給社會公益事業,而獻血者不向采血單位和獻血者單位領取任何報酬的行為。
將血液作為商品進行買賣,無論對獻血者還是受血者的健康都會帶來很大危害。《中華人民共和國獻血法》規定,健康的成年人每年最多可以獻血兩次,從而保證獻血的質量。而過去的一些職業獻血者,一年中多次獻血,甚至一個月獻血兩次,從而使血液中的有效成分含量過低。非無償獻血時期,一個血站只有一個大型采血室,在一定時間內集中體檢和采血,獻血法中規定拔牙、感冒、服藥等情況下暫時不能去獻血,但職業獻血者需要的是金錢,他們一般不會按照法律規定去做,組織賣血的“血頭”,甚至借用他人的身份證和健康證讓不符合要求的人去獻血,從中牟取獻血暴利。2004年9月10日,河南省委省公布了全省范圍內有償獻血與艾滋病感染者的一組數據,其中既往有償供血人員達28萬,檢測出艾滋病感染者2.5萬。
無償獻血徹底消除了有償賣血造成的弊端,特別是有效地防止了乙肝、丙肝、艾滋病經采供血途徑的傳播,保證了醫療臨床用血的安全,保障了獻血者和受血者的身體健康。采血室越來越多,而且設備先進、功能齊全,形成由移動采血車、固定無償獻血室和臨時采血點組成的多元化模式,獻血者檔案和血液庫存情況也實現全國聯網,可以做到資源共享。
獻血對人體健康不會造成傷害,同時無償獻血還是一種健康儲蓄,獻血1000mL以下時,自己可以三倍報銷醫療用血,獻血1000mL以上時,本人可無限量用血,父母、子女和配偶可以報銷獻血等量的醫療用血費用。
3.2情境模擬
讓社會生活中與生物科學有關的問題進入課堂,進入學生的學習活動,學生嘗試扮演社會角色,是培養學生科學態度、人生態度,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的重要途徑。
有教師創設了一次意外事故的情景,小明與爸爸媽媽外出旅游,爸爸突發胃出血而生命垂危,因為遠離城市沒有血源,急救醫生呼吁旅行團中的人自愿獻血,請同學分別扮演小明一家、醫生和幾位同行的人。小明的媽媽第一個要求獻血,卻因為血型不符而被醫生否定;小明伸出胳膊要求獻血,醫生說他年齡太小,不能獻血;一位同行人態度冷漠,好像什么事情也沒發生,另一位同行人抱怨影響了旅游的進程,這時一個小伙子站出來說:“我的血型與他相同,上個月剛參加無償獻血,請用我的血吧!”
也可以請學生模擬獻血的場景,然后談獻血的感受,有一位學生說:“像被蚊子咬了一口”,同學們發出輕松的笑聲,教師及時引導,“被蚊子咬是一種被動獻血,養活了害蟲,無償獻血是一種主動的高尚行為,挽救了生命。”
3.3人文熏陶
血是生命之源,是生命的禮物,捐血獻愛心,血濃情更深。為表達對無償獻血者最真摯的謝意和祝福,2005年,世界衛生組織將每年的6月14日確立為“世界獻血者日”。
參加無償獻血是公民對社會應盡的義務,獻血的意義在于能救助急需幫助的人而不是金錢,如果每一個人都是向錢看的話,那這個世界就沒有了關愛,人間就失去了最美好的真情。世界上醫療用血全部來自無償獻血的國家中,有經濟發達的美國、日本、加拿大、德國、澳大利亞等,也有經濟欠發達的阿爾及利亞、坦桑尼亞、尼日爾等,公民在獻血后吃幾塊點心、喝杯飲料,就各自去做自己的工作,從不領取任何報酬,人們把獻血看作是健康人對社會應盡的義務,是很普通而平常的事。
參加無償獻血是長大成人的標志。日本每年1月15日為成人節,年滿20歲的男女青年身著盛裝,在舉行成年儀式之后,紛紛來到獻血車前參加無償獻血,這已成為日本政府推動無償獻血的一個重要活動。我國目前許多學生在高考結束后,自愿參加無償獻血活動,如果將高考作為中國青年的成年儀式,無償獻血則表明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奉獻精神和勇氣。
七年級學生暫時不能參加無償獻血,可以讓他們創作一句激勵年青人參加無償獻血的口號,然后進行全班交流,評選出最佳口號。
3.4榜樣示范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影視明星、政府官員、電視節目主持人等公眾人物具有極大的社會影響力,他們參與到無償獻血,可以帶動更多的人相信無償獻血的價值,并努力加入到無償獻血者的行列中來。如著名演員濮存昕長期擔任無償獻血的“愛心大使”。
1優化教學內容
1.1簡化課本教學內容
我校生物科學專業生物化學開設于大二第一學期,總課時為128學時,其中理論92學時,實驗36學時。該課程選用王鏡巖等主編的《生物化學》第三版,分上下兩冊,共40章。第三版相比第二版來說,增加了不少篇幅,由原來的23章擴展為40章,很多章節增加了全新的內容,在深度和廣度等方面都有所發展。對于本科生來說,最重要的是讓他們能掌握生物化學中的一些基本概念,能應用生物化學的基本知識去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如果每章都在課堂上進行講解,毫無疑問課時數不夠,也會給學生帶來較大的心理壓力,從而產生畏難情緒和厭學心理。因此在教學內容上要根據學時數和專業需要對教學內容進行簡化。比如第一章和第二章分別是介紹糖類和脂質的基本結構、種類和性質等方面的內容,考慮到該專業學生在大一時就已經學習了有機化學,而這兩章的內容跟有機化學的有關內容有關聯,且某些內容在后面代謝部分也有介紹,所以這兩章就可以跳過,直接進入第三章。
1.2調整課本教學內容
緊湊的教學內容能緊緊抓住學生的思維,因此打破教材的知識框架,適當調整課本的內容,能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如第三章氨基酸的結構與第四章蛋白質的共價結構、第五章蛋白質的三維結構、第六章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整合在一起講解,這樣更能使學生系統地理解和掌握蛋白質的結構與功能及二者之間的關系,從而使學習變得更加輕松。
2教學方法的改革
2.1互動式教學
互動式教學是指在老師的指導下,通過教與學雙方交流、溝通,激發教學雙方的主動性,拓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2]。現在的學生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更強,也更具有創新意識。因此,一方面要利用傳統的教學方法來滿足基本的教學要求,另一方面還需要體現學生作為學的主體性,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3]。因此在《生物化學》授課過程中,我們多采用跟學生互動的方式進行,充分調動課堂氣氛。如在講解蛋白質性質的過程中,可以向學生提問:蛋白質變性、沉淀和凝固的區別是什么?日常生活中哪些現象屬于蛋白質變性?哪些屬于蛋白質沉淀和凝固?在講解糖、脂類和蛋白質代謝過程中,可以向學生提問:為什么糖攝入過量會發胖?為什么人餓幾天也不會死?血氨濃度過高時為什么會引起腦功能障礙?通過課堂互動教學,將書本知識和現實生活聯系起來,不僅可以大大提高學生對生化學習的興趣,也將書本不同章節中相關內容串聯起來,使學生更加容易消化和吸收所學到的知識。
2.2啟發式教學
啟發式教學意為運用各種方法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使學生對新知識的學習變變動為主動。比如在講授酶的競爭性抑制過程中,以磺胺類藥物為例,磺胺類藥物的化學結構與對氨基苯(PABA)甲酸相似,能與PABA競爭抑制二氫葉酸合成酶,影響二氫葉酸的合成,進而影響細菌核酸的合成,從而達到抑菌或殺菌的目的。通過此例啟發學生可以利用某些代謝反應,設計或改造某些化學成分,從而研發新藥。這樣既把知識點擴展開來,又啟發了學生的思維進行擴散。
2.3討論式教學
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不僅要求高校老師改變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模式,也要求學生轉變學習方式,從被動式學習轉為主動學習,充分發揮學生學的主體性。在生物化學授課過程中,我們在課堂上適當地分小組進行討論。比如在代謝部分講解完以后,給學生分發討論題目:1摩爾葡萄糖分別在肝臟和肌肉中徹底氧化分解釋放ATP的摩爾數為多少?該題目涉及糖的有氧氧化和生物氧化兩大方面的內容。學生分組討論后,選出代表作答,其他同學進行補充,最后老師進行總結歸納。通過討論式教學,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明顯增強,其獨立思考的能力也大大提升,對于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也大有裨益。
2.4自學式教學
大學生在各方面都開始趨向于成熟,培養大學生的學習能力是大學教育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因此,除了課堂教學外,還應鼓勵學生在課外進行自學。生化化學教學過程中,我們給學生布置了一些自學的內容,比如在講解第八章酶通論時,我們就將核酶、抗體酶和酶工程等內容交給學生自學,自學完以后檢查學生自學的情況和效果。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培養了學生獨立自主學習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學效果明顯提高。
2.5多媒體教學
生物化學是一門理論性非常強,基本概念多且抽象,各種反應過程復雜繁瑣的學科,學生學起來大多感覺比較吃力[4]。為了使一些抽象的反應過程清晰易懂,我們收集了一些國外制作的flash影片。比如DNA復制的過程包括起始、延伸和終止三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酶和蛋白質參與,尤其在延伸階段還涉及到岡崎片段的不連續復制。我們在講解完基本內容后把這些反應過程的的flash影片放映一遍。學生普遍反映,這些flash能更加生動、形象地把反應過程表現出來,因此不僅能幫助學生理解課本內容,還能加深對該知識點的印象。
3師資隊伍的優化
為確保生物科學專業生物化學的教學效果,我們都是挑選教學、科研能力較強的中青年老師。這些老師不僅更有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更能把學科最新發展動態帶到課堂上,給生物化學教學注入新的動力。
4實驗教學的改革
高中新教材中展示了大量的生物科學史的內容,對于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是一個非常重要而且可行的途徑.其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激發學生對科學的好奇心,幫助學生深刻理解生物學知識.生物學史的內容展示了科學家所處的時代背景,科學家對生命現象的研究過程,各種觀點的碰撞和論爭過程,同時也蘊含了許多生物科學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規律等生物科學知識.教學中合理地進行生物學史的教學,不但可以增加生物教學的趣味性,激發學生學習高中生物的興趣,還有助于學生對生物學知識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第二,體驗科學探究的歷程,培養學生的科學精神.恩格斯在談到科學家的科學精神時,曾指出:“懷疑———批判”的頭腦是科學家的一個“主要儀器”.在教學中合理地開展生物學史的教學,通過重演和再現知識的發生過程,不僅能使學生了解科學結論的由來,還能使學生體驗科學家思維發生發展的軌跡,體驗科學知識及其理論體系的演變和完善過程,從而使他們學會用發展的、批判的眼光審視現有的科學知識.第三,有助于訓練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行科學方法的教育.生物科學史不僅揭示了生物知識的探究歷程,更重要的是揭示了科學家在這一過程中的思維的火花、求知的態度、探究的方法,通過讓學生體會當時的場景進行探究實驗設計和模擬實驗,對學生滲透科學方法教育.
二、利用生物科學史滲透科學方法教育的基本途徑
科學方法往往寓于具體科學知識的認識過程中,只有把認識過程合理地展現出來,學生才能領會科學方法是如何提出的,從什么角度,用什么方法解決問題,從而掌握科學方法.而在當前中學生物課堂教學過程中,很多教師只是把生物史作為一種知識,附加在生物知識教學內容上,而忽略了生物史的科學探究過程,疏于從思想與方法的歷史角度去對學生進行科學方法的教育.因此,在應用生物學史開展科學方法教育的課堂教學組織過程中,我們應從課堂教學的各個環節入手,把握好“科學史”與“科學方法”這兩條主要線索,組織“探究性學習”,讓學生在“體驗生物科學史”的過程中,實現對“科學方法”的教育.下面結合植物生長素的發現教學過程談談滲透科學方法教育的基本途徑.
1.利用生物科學史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科學探究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上課伊始階段,教師將生物科學史上引發科學家對某一問題研究的生物學現象作為問題情境呈現給學生,一方面能可以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創設學習情境,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切身感受什么是科學發現,怎樣提出問題,并在他們腦海中留下深刻印象.教師可以采用幻燈片、講故事、文字展示或角色扮演等形式,再現生物學現象,然后啟發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在學習“植物生長素的發現”時,教師先展示同學們熟悉的日常生活中植物向光性的圖片,再播放達爾文觀察植物向光性的動畫引發學生思考,提出問題“植物向光性的原因是什么?”“單側光和尖端在植物的向光性現象中都起了什么樣的作用呢?”問題情境的創設使學生很自然地邁出了科學探究的第一步.
2.沿著科學史的發展軌跡,體會科學研究的方法———假說、演繹推理法
在生物科學史中,一般都展示科學家在研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解決的方法,生物學史的學習過程就等于學生沿著科學家的發現思路作了一次思維的探究.針對上面所提的問題,教師引導學生對達爾文的幾組實驗進行比較分析提出自己關于向光性原因的假設或猜想,并請他們用自己的方式進行表達.然后教師再引入科學史中達爾文的假說,讓學生結合當時的達爾文所處的歷史背景討論思考為什么達爾文會有這種假設,再思考自己所做的假設是否合理,這樣可以使學生在心理上和情感上更接近科學研究,并能體會達爾文得出結論所采用的具體科學方法———假說法.假說的結論是否正確呢?我們如何來驗證?自然地引出詹森和拜爾的實驗,從不同角度驗證達爾文的假說.然后師生一起分析詹森、拜爾的實驗思路、結論:尖端產生的刺激可以透過瓊脂片傳到下部,彎曲的原因是尖端產生的刺激在下部分布不均勻.提出假說:尖端產生的刺激可能是一種化學物質.該假說是否正確呢?科學家繼續探索的步伐前進到了溫特的實驗:讓接觸過尖端的瓊脂塊放在切掉尖端的胚芽鞘上結果胚芽鞘生長或彎曲生長了,從而驗證了假說的正確性.生長素的發現,是眾多科學家利用多種科學方法共同合作的結晶,通過該過程的學習既讓學生理解了實驗設計原則與方法,又在這一過程中,體驗了科學家的探索精神,在現有手段的基礎上對于事物本質不斷探索的精神,使學生體會科學家在做出猜想和假設時所用的具體科學方法,從而實現滲透具體科學方法教育的目的.
3.模擬科學史中的實驗探究過程,學會科學研究的方法———實驗法
生物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生物學史中科學家的實驗都包含著一定科學方法,在科學史的教學中,通過讓學生模擬生物學史中典型實驗并對設計原理、思路、試驗方法和結論進行分析,讓學生學會科學家的科學研究方法,滲透科學方法教育.在生長素的發現這一生物學史的教學中,除了需要學生學會達爾文的實驗設計方法和做出實驗設計分析外,溫特的實驗也是一個培養學生進行實驗科學研究的典例,因此在溫特探究實驗的教學中,可以結合前面科學家的假說(尖端產生的刺激可能是一種化學物質),先讓學生自己設計,然后相互討論分析所設計實驗的可行性,再和溫特的實驗設計做比較,分析實驗的原理、對照的意義、實驗設計的注意點,然后根據實驗現象得出結論.通過這一實驗設計的訓練、操作和詳盡分析不但加深了學生對這一知識的再認識,也使他們較好地掌握了實驗這一科學研究方法.另外,我們還可以通過讓學生設計驗證植物激素極性運輸的實驗幫助他們對對照實驗這一科學方法進行了較好的鞏固.
三、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