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關于早春的詩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 —— 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 李白《清平調·其一》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 王安石《元日》
遲日江山麗,春風花草香。 —— 杜甫《絕句二首》
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 —— 朱熹《春日》
滿目山河空念遠,落花風雨更傷春。 —— 晏殊《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 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 ——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夜月一簾幽夢,春風十里柔情。 —— 秦觀《八六子·倚危亭》
有情芍藥含春淚,無力薔薇臥曉枝。 —— 秦觀《春日》
春日宴,綠酒一杯歌一遍。 —— 馮延巳《長命女·春日宴》
風回小院庭蕪綠,柳眼春相續。 —— 李煜《虞美人·風回小院庭蕪綠》
一、利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帶入意境
千古流暢的古詩文,用凝練的文字,描繪出特定的意境。聞一多先生曾把詩的意境美、建筑美、音韻美歸納為詩的三性,而意境美首當其沖。引導學生進入并準確理解、想象詩文的意境美,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豐富的想象力,使其受到美的熏陶,還可以幫助體會詩文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因此在教學中,學生對意境的感知十分重要。
《憶江南》這首詩生動形象的描繪了江南水鄉花紅水碧的明媚春光,字面意思不難理解,但如何使學生進入詩中的意境,這是教學的一個難點。信息技術的介入,解決了這一難題。課堂上教師打開計算機,播放早已準備好的軟件。整個教室里立刻回蕩起《春江花月夜》這首旋律優美的樂曲。學生隨著樂曲誦讀,抒情、柔美的曲調把學生感情融進江南水鄉的美景之中,隨之步入“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的美妙境界。
二、利用信息技術再現特定事物。釋疑解惑
在古詩文中,許多事和物,風土人情,都是那個時代、地方特有的,現在的學生理解起來比較困難,教師也不易講清。教師就可以通教學軟件將古老的內容形象的展示給學生,這樣學生理解起來,教師教學起來就容易多了。例如唐代詩人柳宗元的《江雪》“孤舟蓑笠翁”一句中的“蓑笠”,這種東西古代很常見,現在的學生卻難以理解。在教學時我通過CAI播放古人披蓑笠的畫面,讓學生觀察,自然而然就理解了詞的意思。同樣,古詩《詠柳》中“萬條垂下綠絲絳”中“絲絳”的解釋,只需一幅畫面,便可一目了然。再如《望洞庭》教學中,利用CAI課件,直接播放月夜的洞庭美景,讓學生直接感知,體會“遙望洞庭山水色,白銀盤里一青螺”詩句中作者想象的豐富和比喻的形象生動。使教師的教學更加準確,更加精當。
三、利用信息技術點撥渲染。激起共鳴
“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人情”,劉勰的這句話,對情感在創作時和閱讀過程中的作用分析的可謂精辟,無論是因情動而辭發的詩人,還是披文以入情的讀者,都需緊緊扣住一個“情”字。情感似一根無形的紐帶將千百年的歷史拉回現實,把遙遠的邊塞風光、閑適的田園小景,皆置于讀者面前,縮短了時空的界限,更縮短了讀者與詩人之間心靈的距離。為小學生的情感易于詩人的情感產生共鳴,我通過電教手段來點撥渲染,造就一種特有的氛圍。如《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描寫與友人惜別的場景,表達了與友人難舍難分的感情,詩中后兩句“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意境深遠,感情真摯。我讓學生看CAI:滔滔的江水滾滾向前,一片孤帆漸漸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邊看邊聽《送別》之旋律,一種與朋友分別后依依之情,茫然若失之感油然而生。此時,學會讀這首詩,已不是機械的模仿,而是真情的流露。同樣,《望廬山瀑布》中“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磅礴氣勢,可通過CAI,嘩嘩的流水聲,美妙的音樂聲及教師的講解來點撥渲染,激起學生對祖國河山的熱愛之情。
四、利用信息技術綜合運用。融會貫通
古詩文教學一個重要的目標就是讓學生熟讀成誦,終生受用。而要記牢這些詩詞,需反復詠誦、復習,不斷鞏固,避免遺忘。為此,我經常將一段時間內教學時用過的CAI課件集中、分類映示給學生,激活學生的記憶,背誦出有關詩文。有時,我還組織拍攝或選擇一段DV,讓學生根據圖片,朗誦出一組詩文。
我將根據《燕子》一課拍攝的春雨景象的一段VCI,用在古詩文的輔讀課上,讓學生根據這段VCI聯想、想象、回憶,背誦出十多首古詩來。“蒙蒙細雨”使學生想起“潤物細無聲”的詩句;鏡頭中剛出現的帶黃綠眉眼的枝條,“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詩句脫口而出;《江畔獨步尋花》、《大林寺桃花》等古詩,學生背的搖頭晃腦;此外,還帶出了《春日》、《早春》、《春曉》、《春游湖》等一連串關于春天的詩篇。這樣運用電教手段,讓學生規類復習,融會貫通,可以收到系統積累的好效果。總之,在小學古詩文教學過程中只要我們合理地應用信息技術,充分發揮其作用,就能優化課堂教學,突破教學難點,解決教學重點,并有效提高課堂教學效果,豐富學生的感性認識,開拓視野,激發興趣,更重要的是可以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更好地推進現代化教育和素質教育的長足發展。
【參考文獻】:
關鍵詞:小學語文;古詩教學;多媒體技術;運用
隨著多媒體技術不斷發展和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多媒體為主的現代教育技術作為先進的教學手段,以其直觀、生動、形象、感染力強等優勢進入了語文課堂教學,優化了教學過程,提高了教學效率。古詩文是現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小學階段讓學生學會閱讀和鑒賞古詩文是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內容。因此本文從以下幾個方面論述了如何巧妙運用多媒體技術優化古詩文閱讀教學。
一、運用多媒體,激發興趣入詩情
中國古典詩歌文字精煉、意境深遠,很多都具有“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特點。但以形象思維為主的小學生很難從精煉的詞句中領略詩情畫意。為拓寬學生的視野,教師提供生動活潑、具體形象的思維材料,運用其精美的界面設計、古樸典雅的音樂,營造出濃郁的古詩文氛圍,烘托出良好的教學氣氛,讓學生在學習古詩文時如聞其聲、如臨其境,直觀地理解詩意,體會感情,起到激趣引情的作用。教W《兩小兒辯日》時,教師所制作的課件首頁出示了一幅旭日初升的攝影作品,屏幕上一輪巨大的紅日正欲躍海而出,畫面本身具有極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讓人無法不去注目,所有的學生都被吸引了,生動的畫面給人無限的想象空間和強烈的美感,在不知不覺中,學生的興趣已經被調動起來了。如教學杜甫的《絕句》時,為體現“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的美好景致,則可以色彩明麗的春景圖為背景,配以輕快活潑的琵琶樂,將學生帶入生機勃勃的春境。值得一提的是,對不同的古詩,選用不同字體,能夠有助于表現不同的意境美:如黑體的方正沉穩,隸書的凝重端莊,草書的狂放不羈,行楷的活潑靈動,魏碑的古樸淳厚……學生在這樣的氛圍中目視其文、耳悅其聲、心醉其情,古詩的學習自然成了一種美的享受。
二、運用多媒體技術,優化朗讀訓練,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
古典詩歌由于其藝術形成的特殊性,也就具有了語言、音樂、繪畫、情感多種因素的美。在挖掘這些美的因素時,多媒體技術有著強大的、無可比擬的優勢。古詩押韻合轍,節奏鮮明,讀起來瑯瑯上口,悅耳動聽,呈現出抑揚頓挫的音樂美。然而要想把古詩讀出韻味來,也并非一件易事。因為詩歌是想象和激情的語言,貫穿其間的往往就是“情感”這條看不見的線索。那么在幫助學生讀懂詩句的基礎上,我們就要通過朗讀體會詩的節奏、詩的韻律,培養學生的語感,使他們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學《尋隱者不遇》這首詩時,我在學生理解詩句的基礎上讓學生進行“詩畫欣賞”。這時屏幕上出現了一幅美麗的圖畫:我先讓學生聽配樂詩朗誦,伴著舒緩的弦樂,學生靜靜地坐在那里,眼中看到的是意境深遠的寫意畫,耳中聽到的是曲調宛轉的古曲,充滿激情的朗誦。此時,詩、書、畫、曲多種美的因素融為一體,既使學生們的心靈受到了強大的感染與震撼,也使學生產生了一種要努力讀好古詩的強烈愿望。學生有了讀好古詩的強烈愿望,學生們在練習時都特別認真。一個同學讀完了,其他同學真誠地提出自己的意見。然后主動把自己對詩句的理解,用朗讀表達給大家聽。學生們積極地、主動地揣摩著、品味著詩句。這時,我悄悄地點擊電腦,教室中再次響起舒緩的古曲。驚奇的是學生隨著音樂的節奏用情地朗誦起來。朗朗的書聲,悠揚的樂聲交融在一起,是那樣的和諧、那樣的動聽。每位同學都在朗誦中感受到了中華文化的美,朗讀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利用信息技術綜合運用,融會貫通
古詩文教學一個重要的目標就是讓學生熟讀成誦,終生受用。而要記牢這些詩詞,需反復詠誦、復習,不斷鞏固,避免遺忘。為此,我經常將一段時間內教學時用過的CAI課件集中、分類映示給學生,激活學生的記憶,背誦出有關詩文。有時,我還組織拍攝或選擇一段DV,讓學生根據圖片,朗誦出一組詩文。我將根據《燕子》一課拍攝的春雨景象的一段VCI,用在古詩文的輔讀課上,讓學生根據這段VCI聯想、想象、回憶,背誦出十多首古詩來?!懊擅杉氂辍笔箤W生想起“潤物細無聲”的詩句;鏡頭中剛出現的帶黃綠眉眼的枝條,“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詩句脫口而出;此外,還帶出了《春日》、《早春》、《春曉》、《春游湖》等一連串關于春天的詩篇。這樣運用電教手段,讓學生規類復習,融會貫通,可以收到系統積累的好效果。
四、運用多媒體,再現畫面,引領學生理解古詩的哲理之美
抒情言志是古詩的一大特色。生動的景物描繪中往往蘊含著深刻的哲理,古代詩人在寫哲理詩時習慣借助“景”“物”“人”“事”“生活”來闡發觀點,傳達哲理。如“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千古傳誦的經典哲理名句。由于詩中蘊含的哲理往往表現得含蓄、自然,不露痕跡,許多學生在閱讀鑒賞哲理詩時經常無從下手,無法真正品味出其中的道理。如果教師在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課件再現詩句“山水縈繞,山路彎彎,林中垂柳成蔭,山花絢麗耀眼,一條山路穿林而過,更有美麗的村莊隱藏在樹林深處”的動態畫面,將抽象變為具體,化深奧為淺顯,使詩句蘊含的哲理通俗化、直觀化,學生自然會豁然開朗,稍加思考之后,便能很快說出詩句之意,進而體會到詩中蘊含的深刻哲理――不論前路多么難行、難辨,只要堅定信念,勇于開拓,人生就能“絕處逢生”。
古詩文學習注重的是意境的形成,因此一定要避免學生死記硬背,否則傳統文化精華就會失去其應有的魅力。意境的形成需要應用多媒體,這是毋庸置疑的,而具體如何做,還有哪些意境空間可資拓展,需要繼續探討。
關鍵詞:賞析;延伸;底蘊
小學語文新課標在第一學段就閱讀提出了讀詩歌要“展開想象,獲得初步的情感體驗,感受語言的優美”的要求。中國古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就是古詩詞,而在小學課文中選取的古詩詞只是古詩詞海洋中的滄海一粟。如何在教學中將課內的古詩詞向課外延伸,增加學生的古詩詞積淀,并使其從中理解、體會到古詩詞的美,是筆者一直思考的問題。在平時的教學實踐中,筆者嘗試從以下幾個方面讓學生進行課外古詩的閱讀賞析。
一、景物延伸,內化美感
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知識經驗的限制,對于古詩詞中描寫的美麗景物沒有形象直觀的認識,因此,筆者首先從學生較為喜歡的美景入手,除了欣賞教材上描寫的景物外,還給學生補充了大量的同類古詩詞。比如說:在學《春日》時,詩中寫到:“勝日尋芳泗水濱,無邊光景一時新;等閑識得東風面,萬紫千紅總是春。”意思是說:春天總是讓人陶醉。黃澄澄的迎春花、粉紅色的桃花、紫紅色的紫荊、淡白色的梨花、鮮紅的海棠花、開滿山野的杜鵑花等,真是春色滿園關不住。筆者又給學生補充了唐朝杜審言的詩歌《和晉陵陸丞早春游望》:“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意思是彩霞伴著朝日在海面升起,梅花綠柳把春意帶過了江面,黃鳥在和煦的春光中歌唱,陽光催綠了蘋草。這些都是描寫春天美麗景色的。學生從大量的課外詩詞中,品味到了古人描寫春景語言的凝練與優美,受到了美的熏陶。為了提高學生的理解能力,筆者還讓學生將自己從所有古詩中看到的春色用自己的話語描述出來,深化了理解,豐富了學生的語言。
二、作者延伸,開闊視野
小學語文教材中所選的古詩詞多是著名詩人的作品,這些詩人中,有浪漫主義、詩風豪放、不拘一格的李白,有現實主義、詩風嚴謹、憂國憂民的杜甫,還有愛國主義、情感內斂的陸游以及邊塞詩人王昌齡……因此,筆者抓住作者這一素材進行拓展延伸,開闊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了解詩人的興趣。學過王昌齡的《出塞》之后,又給學生補充了《從軍行》,讓學生切實體會到一位邊塞詩人對邊塞官兵的感情以及對于戰爭的思考和憂慮;在學了李白的《靜夜思》之后,補充了《古朗月行》《月下獨酌》《宣州謝樓餞別校書叔云》等名篇,學生在朗誦、賞析的過程中,感受到李白豪放、浪漫、放蕩不羈的詩風;學習了陸游的《示兒》,引入了《劍門道中遇微雨》、《枕上做》……陸游憂國憂民的情懷躍然于心。學生對詩人的詩風有了了解,也就非常好奇地想進一步了解詩人,激發了學生賞析古詩的興趣。
三、內容延伸,深化理解
中國的古詩詞很多內容都是相似的,如:對國家命運和人民疾苦的關切,對統治階級殘暴、貪婪的抨擊,對祖國大好河山的贊美以及離家思鄉的愁緒等。我們在進行課外古詩詞賞析探索的時候,將教材中的此類內容延伸到課外,將當時相同的時代背景展現在學生面前,打通了時間和空間的距離,輕松地化解了難題,學生透徹地理解了詩歌的內容。比如說,學過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之后,學生又賞析了杜甫的《登高》、王維的《使至塞上》、王之渙的《涼州詞》等,美好的景物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大大激發了學生的愛國情感。
四、品讀延伸,感受詩情
“沒有朗朗的讀書聲,語文課堂將失去活力”,因此,學生在教師引導下進入情景,在多種形式的讀中,揣摩、體會詩句所承載的知識、情感、文化,從而表現出對語言本體的學習,而不拘泥于教材。以教材為載體,以“讀―思―悟―讀”為基本學習活動程序,讓學生通過不同的朗讀感悟,使學習程序螺旋式重現、上升,使他們深刻地領悟詩意,并促使其語文素養(朗讀水平、表達能力)得到提升,從而養成讀書的好習慣:不動筆墨不讀書。
五、激發延伸,迸發創造力
新課標把“對寫話有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寫想象中的事物,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與感想”作為寫作目標的第一要求?!芭d趣、想象、感想”將學生作為一個獨立的有鮮明個性、有自的學習主體來定位的。在古詩閱讀教學中滲透作文教學也值得一試。
以《村居》為例:(1)繪畫比賽。畫春天,也可畫想象中的春天。(2)音樂比賽。關于春天的歌曲演唱、樂器演奏、舞蹈。(3)詞語接龍比賽。目的在于激勵學生課外閱讀與積累。(4)朗誦或是演講比賽。(5)寫作比賽。
關鍵詞:詩歌教學;入境;路徑
詩歌教學在回歸傳統大文化的背景下,其地位和重要性日益彰顯,尤其是現在越來越多的地區中考命題趨向考查課外詩歌鑒賞。詩歌教學的難度平地突起一個新高度,過去詩歌教學“讀背譯賞”機械應試的策略也就日益捉襟見肘,顯出尷尬之態了。教師在教學過程如果不能教給孩子讀詩之法,面對一首完全陌生的課外詩歌,要讓孩子能讀懂甚至做賞析,我認為是不可能的事。而教讀詩之法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要教給孩子讀詩的“路徑”,讓孩子通過這些“路徑”進入詩歌的“桃源”,體驗美妙的詩歌境界。
一、要引導“入境”,先正視“困境”
第一,詩歌本身是高度凝練的語言表達形式,詩歌用字講究“古雅”,學生入境首先有“文字解讀”之難。如,我們學習杜甫的《登高》和陳與義的《登岳陽樓》,《登高》中“無邊落木蕭蕭下”和《登岳陽樓》中“老木滄波無限悲”均有一個“木”字,今天孩子理解就是“木頭”,稍微古文素養高一點的孩子知道還可作“樹木”,能理解“老木”即“老樹”之意,但是“無邊落木”就怎么也理解不了。我們查資料,“木”作“葉”解,也只查到《登高》中有此用法,別無他家。
第二,中國詩歌是中國審美傳統的典型代表,表達講究“含蓄”“留白”“襯托”“借力”“暗示”,這些靈動多變的表現手法,學生入境有“技法解讀”之難。如,學習常建的《題破山寺后禪院》“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兩句,“幽處”為何處?“禪房”之中相見何人?“清晨入古寺”為何事?均為“留白”,均未說明。孩子們跟隨父母或者旅行社入古寺,參觀殿宇或者膜拜佛祖,有沒有人可能去后山禪房呢?沒有生活經驗可以補充,詩歌中又沒有說明白,如何入境?
第三,詩歌表現的情感具有傳承性,但是,古人的生活背景、生活場景、心境,包括自然風景等,均與現在孩子的生活有巨大的鴻溝,因此,學生入境有“時空背景跨越”之難。如我們學習溫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動征鐸,客行悲故鄉。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槲葉落山路,枳花明驛墻。因思杜陵夢,鳧雁滿回塘?!薄霸纭笔秋@而易見的,但是,是“晚秋之早”還是“早春之早”呢?“板橋霜”的“霜”字和“槲葉落”的“落”字是很容易讓人誤以為是“秋天”的。但是,秋日早行如何又聯想到故鄉春天“鳧雁滿回塘”的景色呢?我們再查資料,就發現“槲葉”是秋天落葉,“早霜”是晚秋和早春皆有的景象。其中,槲樹,樹屬殼斗科,喬木,葉闊大,卵形。商州老百姓都知道“槲葉”是什么,而且用它襯蒸饃籠,端陽節用它包粽子。槲葉秋冬季并不落,而是枯黃在枝上,到第二年春天新葉萌發時枯葉才脫落?!拌住?,商州人俗稱“鐵梨寨”。枳木多叢生,葉少刺多而粗,春天開白花,果實像桔,深綠色,味苦澀不能食。枳木多生長在河堤、畔或人家場院墻邊。有的人家還把它當作籬笆栽植?,F在已少見了。如果不想辦法跨越這一困難,孩子自然無法入本詩之“境”咯!
第四,古人閱讀和寫作詩歌的功夫,是在文言和詩歌的大文化背景下,從長年累月的“讀背吟”基本功積累下逐步形成的。而現在孩子的詩歌閱讀是懸空出現在他的整個文化知識學習背景之外的,雖然小學和初中學習的詩歌也有百篇左右,但是都是零散出現,缺乏知識和能力的系統構建,因此,學生入境有“文化背景虛空之難”。
最糟糕的是,所有孩子們學習入境之難,也存在于老師身上。老師是孩子們讀詩入境的引路人,但是,如若這個引路人本身就不知路徑的話,自然難入桃源仙境,因此,老師教詩找本教參照本宣科,找點題目講點標準答案,學生背幾遍詩歌背幾遍答案就完了。學生真正“讀懂”“讀通”“讀透”“讀出趣味”來沒有呢?似乎沒有去理會。
二、引導讀詩“入境”三法
“入境”是孩子們“以我之境”入“詩人之境”的過程,想象是最佳的橋梁,因此,教師應該圍繞“想象”這架虹橋,引領孩子走入詩歌桃源。
第一,第一人稱自敘法。古詩中,作者大多是隱藏在詩歌背后,浮在詩歌文面上的往往是“景物”,學生看不到作者本身,亦無法勾連作者與文中景物的關系,也就無法體味作者的心境和情感。不像小說,人物是核心,人物的悲歡離合、愛恨情仇都外顯于形貌言語之間,孩子們愛讀小說,往往渾然忘我,“我”就是“黃蓉”“小龍女”“簡?愛”,從而獲得極大的閱讀愉悅。讀詩不妨也借用此法,用“第一人稱自敘法”。如,教李白《渡荊門送別》,學生不能理解“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我用“船剛剛過了荊門,我站在船頭,看到……”的句子引導孩子們說話,讓孩子們理解“隨”“盡”“入”“流”,周圍風景的變化是由于船行的變化。再用“我回憶起在三峽船行時的情景,水………,山……,多么的……”,形成對比,體味作者船出荊門之后心情變化的原因。最后“我的心情……”,也就水到渠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