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小熊分餅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摘要】 目的 探討AF系統治療胸腰段椎體骨折并截癱的臨床效果。方法 應用AF系統對182例胸腰段椎體骨折并截癱患者進行內固定,同時行椎板切除,椎管減壓。結果 手術前后X線片相比,大部分病例椎體高度恢復,脫位矯正,神經功能有不同程度恢復。結論 AF系統是治療胸腰段椎體骨折較好的方法,具有復位良好,固定安全可靠,操作簡單等優點。
【關鍵詞】 脊柱骨折;截癱;內固定器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se the treatment of thoracolumbar fracture with paraplegia by AF system.Methods AF internal fixator system was used to treat 182 cases of thoracolumbal fracture with paraplegia,meanwhile aminectomy was done,spinal canal decompressed.Results Compared the X-ray photographs before operation,the height of most vertebral body was restored and the array of vertebrate was good.The neural functions were recovered in various degrees.Conclusion AF system is safe and simple with perfect fixation.It’s a better therapy for thoracolumbar fracture.
【Key words】 spinal fractures;paraplegia;internal fixators
胸腰段椎體骨折合并截癱是嚴重的脊柱損傷,治療的目的是恢復腰椎的正常序列和椎管的容積,并將受傷節段的脊椎做堅強的固定,為受壓脊髓營造良好的恢復環境。我院自1998年以來采用AF系統復位內固定治療胸腰段椎體骨折脫位并截癱182例,取得了滿意的療效。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182例,男163例,女19例。年齡最小19歲,最大61歲。車禍者52例,墜落傷者63例,塌方砸傷者57例,其他10例。損傷節段:T11節段20例,T12節段76例,L1節段78例,L2節段17例,合并上1個椎體向前脫位32例,相鄰2個椎體同時骨折9例,損傷均為三柱骨折,合并其他損傷62例。脊髓損傷程度按Frankel評定法,A級63例,B級42例,C級51例,D級26例。
1.2 手術方法 患者俯臥位,懸空腹部,以傷椎為中心取背部正中切口,顯露棘突、椎板和小關節突,仔細閱讀患者的脊柱X線片和CT片,在傷椎上下椎體兩側,以上關節突根部骨嵴外緣凹陷處作為進針點,注意進針方向和深度。每個進針點插入克氏針并探測釘道四周均為骨性組織,攝片或用C型臂監視,提示克氏針位置滿意。根據需要選用合適角度的AF椎弓根釘擰入椎弓根,行椎板切除,固定連接棒,攝片或在C型監視下將傷椎椎體撐開于接近正常的角度,再置入橫向連接桿。相鄰2個椎體同時骨折者采用跨越2個椎體的AF系統。手術時間:傷后2h~7天,平均14.3h。
1.3 結果 本組182例,178例得到隨訪,時間3個月~8年2個月。手術前后X線片對比,163例椎體高度恢復,21例脫位矯正。A級56例無恢復,其余神經功能均有1~3個等級的恢復。
2 討論
Denis將胸腰椎脊柱分為前、中、后柱,并且由椎弓根將此三柱連接貫通,形成立體三維空間。經過椎弓根植入AF椎弓根釘到前方椎體,貫穿了整個三柱,具有三維內固定的特征,有堅強、穩定脊柱的作用。另外調節縱向軸上的正反力矩,產生撐開力和加壓力,使前、后縱韌帶等骨的連接裝置在原有的解剖形態上充分伸展,牽動創傷后位移的骨折塊復位[1],直到理想的椎管減壓,恢復脊柱正常解剖結構,從而恢復椎管有效容積,為脊髓損傷的功能恢復創造了良好的環境。
AF系統治療與其他內固定相比較,AF系統縱向撐開力能使椎體連接裝置充分伸展,牽動傷后移位的骨折塊復位,有效地恢復椎管容積;且AF系統的椎體節段限制到傷椎上下各1節脊柱,手術創傷小,出血少,從而最大限度地保留了脊柱的運動功能,利于患者早期活動。此外,Steffce雖然能使傷椎椎體前方高度獲得較好的恢復,并維持縱向撐開位置,但椎管內骨折幾乎不能復位。Dick雖有撐開或壓縮功能,但不易操作,固定欠穩定,且斷釘發生率較高。Luque與Harrington鋼絲均進入椎管,易損傷脊髓,不安全;暴露節段長,創傷大,且固定不穩定[2]。
手術操作過程中應準確掌握進針點、進針方向和深度,避免并發癥的發生。切勿過度牽開,否則易發生斷釘現象,可造成脊髓牽拉損傷,且椎間隙增寬,脊柱不穩定。因此,術前要認真閱讀分析脊柱X線片和CT片,了解傷椎的損傷情況以及相鄰椎體的椎弓根情況;術中撐開AF系統時應在C形臂監測下進行,避免過度牽開。另外,患者的年齡、身高和體重等,也對椎弓根釘道參數有直接影響[3],應引起同仁的足夠重視。
總之,AF系統是治療胸腰段椎體骨折較好的方法,具有復位良好、固定安全可靠、操作簡單等優點。
【參考文獻】
1 鄒德威.胸腰段脊柱爆裂骨折解剖復位的機理探討.中華骨科雜志,1991,29(8):479.
【關鍵詞】肩鎖關節脫位合并同側胸鎖關節脫位 治療方法
病例:男,40歲,高處墜落傷及左肩部疼痛伴活動受限3小時入院。入院查生命體征平穩,左鎖骨遠端較對側明顯上凸約2.0cm,軟組織腫塊、壓痛,左鎖骨近端胸鎖關節處亦較對側前凸約1.5cm,局部壓痛明顯,左鎖骨呈“漂浮”狀態,左胸骨柄及鎖骨未見骨折跡象,左肩部活動明顯受限,X線及CT提示左側肩鎖關節脫位,左胸骨關節前脫位,入院后行相關術前檢查,2天后行手術治療,12天后好轉出院。
對于肩鎖關節脫位大家在臨床經常可以遇到,其發病率約占肩部損傷的12%左右。當肩峰外側受到直接沖撞時,往往可能導致肩鎖關節脫位。而胸鎖關節是連接上肢帶骨和軀干的唯一滑膜關節,像一個球窩關節,雖然它非常小且不對稱,在人們的想象中應該是人體最容易脫位的關節,然而事實上強大的韌帶結構使其成為人體最不容易脫位的關節。必須有強大的直接或間接等力作用于肩部才可能發生胸鎖關節脫位。有報道顯示其發病率約占肩部損傷的3%左右。然而如上例中既有肩鎖關節脫位又合并同側胸鎖關節脫位的情況在臨床中就非常少見了。
【摘要】 目的 探討川芎嗪聯合坎地沙坦酯治療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臨床療效。方法 將我院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收治的慢性肺心病急性發作的患者80例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川穹嗪注射聯合坎地沙坦酯治療,兩組均以2周為一個療程,比較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結果 觀察組治療后PaCO2、PaO2、血液粘度和紅細胞壓積的改善顯著優于對照組,P
【關鍵詞】 川芎嗪;坎地沙坦酯;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療效
慢性肺心病是我國呼吸系統的一種常見病,該病多由慢性肺系疾病后期轉歸而成,進程緩慢,以心、肺疾病引發多臟器受損為特征,是老年人的多發病、常見病,具有發病率高、病死率高的特點,嚴重損害了患者的健康[1]。急性發作期常致心力衰竭、呼吸衰竭、預后差,臨床上對其主要采取對癥治療,如:止咳、祛痰、抗感染、平喘等。我院2008年12月至2010年12月采用川芎嗪聯合坎地沙坦酯治療慢性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40例,療效滿意,現報告如下。1 資料與方法1.1 一般資料
該組患者80例,均為我院收治的重癥慢性肺心病急性發作患者,所有病例的診斷標準參照《慢性肺源性心臟病的修訂診斷標準》,并排除高血壓心臟病、冠心病及風濕性心臟病、活動性消化性潰瘍、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出血或出血傾向患者,無妊娠或哺乳婦女、精神病患者。均合并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其中男性58例,女性22例,年齡43~79歲,平均年齡54.2±4.5歲,病程0.5~14年。既往有慢性支氣管炎者34例,肺結核者2例,支氣管哮喘者2例。臨床表現:體檢示:桶狀胸、肋間隙增寬,明顯肺氣腫表現,發作時以咳嗽、咳痰、氣喘、心悸、尿少、全身乏力、不能平臥、動則喘重,聽診呼吸音底,有干性濕羅音,頸靜脈怒張。心功能Ⅰ級29例,Ⅱ級36例,Ⅲ~Ⅳ級15例,將該組患者按照入院順序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0例,兩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臨床表現、心功能分級等一般資料方面均具有可比性,P>0.05。1.2 治療方法
⑴對照組:采用常規治療,均采用氧療,強心利尿、氨芐青霉素6.0g加入0.9%生理鹽水250ml中靜脈滴注聯合氟喹諾酮類藥物抗感染、解痙平喘、沐舒坦化痰以及維持水電解質平衡等常規治療。⑵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采用川穹嗪注射聯合坎地沙坦酯治療,川穹嗪注射液20ml+0.9%氯化鈉溶液250ml靜脈滴注,靜脈滴注過程中要嚴格控制輸液速度,2次/d。坎地沙坦酯(悉君寧,廣州白云山天心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口服8mg/次,兩組均以2周為一個療程,用藥前后詳細觀察并記錄患者的血壓、心率、臨床癥狀和體征,肝腎功能,血清電解質,血尿常規,心臟B超及X片及動態心電圖等。1.3 評價指標
比較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血氣指標(動脈血氧分壓PaO2、動脈二氧化碳分壓PaCO2)及血液流變學指標(血液粘度、紅細胞壓積),其中療效判斷標準[2]為⑴顯效:紫紺和浮腫消失,胸悶、氣喘、下肢水腫明顯好轉或消失。羅音消失,肝臟縮小2 cm以上,頸靜脈怒張明顯減輕,心功能改善Ⅱ級以上;⑵有效:患者心悸、氣促、呼吸困難、紫紺、水腫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但未達到顯效標準,肺部有散在羅音,肝臟縮小1cm左右,頸靜脈怒張明顯減輕,心功能改善Ⅰ級以上。⑶無效:上述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心功能改善不足Ⅰ級,甚至病情惡化。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15.0統計包軟件,計量資料采用結果以(x±s)表示,t檢驗做組間比較,卡方檢驗做計數資料比較,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2 結果2.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觀察組顯效23例,有效15例,總有效率為95.2%(38/40)顯著高于對照組80.0%(32/40),P
表1 兩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
注:觀察組與對照組相比,P
兩組患者治療前PaCO2、PaO2無顯著性差異,P>0.05。觀察組治療后兩指標的改善顯著優于對照組,P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血氣指標比較
注:治療前后相比,P
關鍵詞:肺心病;川芎嗪注射液;臨床療效肺心病即為慢性肺源性心臟病,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主要的致病機制由呼吸道感染引起,致使加重肺功能障礙,進一步誘發高碳酸血癥、低氧血癥,導致肺動脈壓急劇上升,患者易于發生肺心病,嚴重時患者出現右心衰,最終因呼吸衰竭死亡[1]。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在臨床上采用川芎嗪注射液輔助治療,獲得理想的臨床療效,依據上述事實,本文將我院一年來收治的80例肺心病心衰患者進行研究,目的在于更多地了解川芎嗪注射液治療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治療效果,找出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最佳的治療方案,相關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本組選擇我院于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肺心病心衰患者共80例,同時每位患者均經病理證實為慢性肺心病心衰。80例患者中,男性占有44例,平均年齡(54.5±7.4)歲,女性有36例,平均年齡(50.3±8.7)歲。將這些患者按1:1的比例分為對照組、觀察組,每組各40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病情、病程等均存在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可進行對比觀察。
1.2 一般方法對照組:患者人員后予以常規治療與護理,具體的治療內容包括抗感染、氧氣吸入、低鹽飲食、利尿劑、臥床休息、血管擴張劑、洋地黃制劑等。觀察組:基于對照組治療方法上,1次/d給予川芎嗪注射液靜脈滴注,將120mg的川芎嗪注射液加入5%的葡萄糖液250ml內,滴速不宜超出60/min滴。以7d為一療程,兩組患者均治療7d,對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的臨床表現進行觀察并分析,重點觀測心功能、咳痰咳嗽、血氣動力學、氣喘、肺部音等情況。當患者治療7d后,臨床癥狀得到明顯改善,肺部音減少或消失,心功能改善達二級以上即為顯效;當患者治療7d后,臨床癥狀咳嗽、咳痰等有所緩解,肺部音減少,心功能改善為一級即為有效;當患者治療7d后,臨床癥狀無明顯改善,甚至呈加重趨勢發展,即為無效。
1.3 統計學方法應用SPSS16.0統計學軟件對上述治療進行數據的分析,計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檢驗標準為α=0.05,P<0.05時存在明顯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本組選取的肺心病心衰患者共80例,通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和精心護理后,所取得的成果比較滿意,觀察組總有效率為92.5%,對照組有效率為57.5%,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理想,如表1所示。
3結論
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由呼吸道感染引起,誘發高碳酸血癥、低氧血癥,紅細胞數量上升,血管內皮細胞受損,致使血液粘稠,始終保持為高凝狀態,持續加重會改變肺血管組織[2],導致肺動脈壓急劇上升,右心室負荷增大,患者出現右心衰、全心衰。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治療以血液黏稠度、肺動脈高壓的降低為主。經藥理研究證實,川芎嗪具有降低血液粘度與肺動脈壓、提升紅細胞與血小板負荷、改善血流動力、擴張血管、降低肺血管阻力等效用,減少右心室負荷,從而改善低氧血癥、右心衰竭。
在治療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時,首要改善患者肺通氣,糾正低氧血癥,采用抗感染治療,輔以川芎嗪注射液靜脈滴注,積極緩解臨床癥狀,使其動脈血氧分壓得到提高。肺心病多見于慢支并發慢阻肺,此種病癥可達85%,而引起肺心病急性加重最主要的原因是肺部、上呼吸道感染,肺心病患者機體免疫力不足,T細胞功能分裂原反應性、細胞免疫功能相對低下,血清過敏毒素、血內中分子物質持續增高。在慢性肺心病原有損傷的基礎上,例如肺氣腫、肺結核、慢性支氣管炎等,當肺毛細支氣管受到一定損傷時,小氣道壓力增加,致使粘液腺分泌增多,粘膜纖維毛細胞脫落、SIGA分泌減少,免疫功能隨之下降,易于誘發或加重肺部感染,致使肺心病發展為急性加重期[3]。感染病菌為G-桿菌,當G-桿菌在肺內釋放大量的內毒素,對器官、組織功能造成一定損傷,阻礙血液循環,器官灌流量降低,機體免疫力、抵抗力均下降。
肺心病急性加重患者存在高凝狀態,形成微血栓,當慢性肺心病損害肺功能的過程中,機體處于低氧血癥,免疫物質附著,嚴重期誘發紅細胞數量增多,分裂原反應性下降,紅細胞處于長時間缺氧狀態,肺小血管收縮,內皮組織受損,肺血管彈性下降,增大肺動脈阻力,形成肺動脈高壓,心功能降低,最終患者發生右心衰或全心衰[4]。在一般的治療上應輔以改善心功能、血液高凝的藥物,中醫學中川芎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祛痰等效用,屬于一種血中氣藥,川芎嗪注射液主要組成為川芎嗪,是從川芎中提取的活性物質,可起到擴張支氣管、抑制炎性細胞與氧自由基、保護細胞、降低肺損傷的效用。川芎嗪可改善缺氧性肺血管收縮狀態,加大心肌收縮力,減少心肌耗氧量,降低肺動脈壓,擴張肺血管,還可抑制肺小動脈微血栓形成、抑制G-桿菌等,對于改善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心功能狀態有著良好的治療效果[5]。本次80例肺心病心衰患者,觀察組采用川芎嗪注射液治療總有效率為92.5%,對照組有效率為57.5%,差異有顯著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臨床治療效果比較理想。
綜上所述,采用川芎嗪注射液治療肺心病急性加重期,治療效果比較顯著,可在臨床上廣泛應用。
參考文獻:
[1]朱東放,范慧,葛久欣.川芎嗪輔助治療肺心病急性加重期60例療效觀察[J]. 中國現代藥物應用,2009(2):133.
[2]郝瑞峰.川芎嗪治療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療效觀察[J].山西職工醫學院學報,2009(4):35.
[3]梁小木.復方丹參滴丸聯合黃芪注射液治療肺心病急性加重期的療效觀察[J]. 現代醫藥衛生,2011(14):2172-2173.
今天我去探訪日本著名圖畫書作家佐野洋子。她這次來京,要求再住住四合院,重新體驗童年時代居家的感覺。我走進她下塌的四合院式的賓館,又看見了院里的樹木、花草,還有魚缸。佐野洋子坐在廊下,在焚香的繚繞中,享受著寧靜和安適。我和她談了讀她的《活了100萬次的貓》的體會,她說創作的時候并沒有這么多的理性思考,就是根據她對生活的體驗寫出了這個故事。是的,讀者對一部好作品,常常生發出許多自己的詮釋。
最近又讀了她的《熊爸爸》,這是一本通過天倫之樂的描繪,生動有趣地闡釋了成長的含義。故事的發端極富生活情趣,小熊和媽媽一起吃早點,他要求吃“六塊熱餅”、“三勺蜂蜜”。媽媽沒有滿足小熊的要求。為什么呢?故事按下不表,而是跳躍到熊爸爸的歸來。隨后父與子便成了故事的中心人物。小熊要求熊爸爸領他去“外面玩玩兒”,小熊要求爸爸“拉著小熊的手”,朝森林深處走去。小熊又要求騎到“熊爸爸的脖子上”,熊爸爸答應了,小熊笑得可開心了。在河里,小熊要求“爸爸,你背著我游泳好嗎?”熊爸爸也答應了。熊爸爸的“有求必應”,在小熊心中喚起的是一種滿足感。而后,當小熊看到“橋被大水沖走了”,“熊爸爸咔嚓一聲,撅斷了一棵大樹,架在橋上”。小熊由衷地對爸爸說:“爸爸真偉大!”“爸爸,我為你自豪”。小熊對爸爸表達的是敬佩之情。從“滿足”到“敬佩”,這是小熊成長的一個標志。因此,當故事又回到吃早點的早晨,這一次,小熊自動地要求“我吃三塊熱餅”,“我舀兩勺蜂蜜”,小熊的表現讓媽媽一次次“吃驚”。小熊說:“以后我當了爸爸,才吃六塊熱餅呢。”緊接著,小熊又要求“可現在得給我抹好多好多的黃油,我吃了要長成一只大狗熊。”小熊前后要求的對比,淺白的童言卻有了更多的意蘊。
故事就是這么安安靜靜地敘述下來,讓我們讀著,感動著,也思考著。父母的快樂固然是施愛于子女,但僅此是不夠的。熊爸爸的一言一行,表現了他的體貼、勇敢、智慧、謙虛,這造就了小熊的聰明懂事。小熊得到的是心靈的滋養,這是心靈的成長。
作者所展示的畫面繁簡得當,如熊爸爸和小熊形象的刻畫,可謂筆墨酣暢,點染淋漓。有的畫面十分簡約,如熊爸爸的歸來,只表現了親人團聚的親密,其余則以“留白”來表現。我特別注意到,有些畫面所呈現的內容與文字的敘述并不是同步圖解式的,而是借一種暗示來啟發我們豐富的想象,如故事的開頭,文字的敘述是“森林里的小熊,清早起來洗臉。熊媽媽正在烤熱餅”,但畫面只表現了樹木、小屋、小路,卻不見人的出現而“那天晚上,小熊躺在爸爸和媽媽的中間,睡得可香呢”,畫面呈現的卻是一彎新月、滿眼花木,這需要啟發孩子用想象去補充,看到畫面沒有呈現的形象。還有全書的結尾,只畫了一輪太陽,這可以啟發孩子發揮想象力,讓孩子讀出大于作者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