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約翰克里斯多夫

      約翰克里斯多夫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約翰克里斯多夫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約翰克里斯多夫范文第1篇

      約翰?克里斯朵夫》通過描述主人公一生的經歷去反映現實社會一系列矛盾沖突,借以宣揚人道主義和英雄主義。小說描寫了主人公奮斗的一生,從兒時音樂才能的萌芽,到青年時代對權貴的蔑視和反抗,再到成年后在事業上的追求和成功,最后達到精神寧靜的崇高境界。

      這是主人公克里斯朵夫的歷險記,又是一部音樂的史詩。作者通過音樂,反映了不同民族精神的融和與沖突,把20世紀初葉那一代人的奮斗與激情,用宏大優美的藝術手法表現得淋漓盡致,成為那個時代精神的真實寫照。這部書歌頌了人類的精神生活,它不僅僅是一個人的故事,它也是千千萬萬人的心靈歷程的寫照:光明將最終戰勝黑暗,盡管其間要經歷許多曲折。

      要散布陽光到別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陽光。

      多快樂呵,獨立不羈,完全自主!多快樂!擺脫了他人的束縛,擺脫了往事的糾纏,擺脫了所愛所憎的面目的騷擾!多快樂!生活而不為生活俘虜,做著自己的主人。

      真正的光明決不是永沒有黑暗的時間,只是永不被黑暗所掩蔽罷了。真正的英雄決不是永沒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不向卑下的情操屈服罷了。

      沒有一個人是完全幸福的。所謂幸福,是在于認清一個人的限度而安于這個限度。

      大部分人在二三十歲上就死去了,因為過了這個年齡,他們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則是在模仿自己中度過,日復一日,更機械、更裝腔作勢地重復他們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為,所思所想,所愛所恨。

      人生的鐘擺永遠在兩極中搖晃,幸福也是其中的一極:要使鐘擺停止在它這一極上,只能把鐘擺折斷。

      一個人生氣蓬勃的時候決不問為什么生活,只是為生活而生活――為了生活是樁美妙的事而生活。

      《約翰?克里斯朵夫》中

      “河”之意象淺析(節選)

      陳遠剛

      《約翰?克里斯朵夫》是羅曼?羅蘭的代表作。這部長達十卷的巨著,描寫了一位貧民出身的天才音樂家約翰?克里斯朵夫的奮斗史。小說中一個獨特的表現手法就是,整部小說以“河”這一意象貫串始終。“河”這一意象在小說中出現了近百次。在小說的開篇,寫克里斯朵夫出生,就對孕育約翰?克里斯朵夫成長的母親河――萊茵河,進行了聲響的描寫:“江聲浩蕩,自屋后上升。”結尾又是以萊茵河為主人公一生作總結。萊茵河伴隨了克里斯朵夫的一生,他出生在萊茵河畔,結識朋友在萊茵河畔;身處異國時,眼前浮動的是萊茵河;臨終彌留時,耳邊聽到的是萊茵河的濤聲。作者把各種現象比作河流,“河”之意象如同晴朗夜空中的點點繁星,在整部小說中閃爍著耀眼的光芒。

      把“河”與“生命”兩個詞放在一起很自然就會產生聯系。河的流動性正很好地表達了生命的自由涌動,人生的坎坷曲折,起伏跌宕。所以小說中一條最主要的“河”,就是生命之河。羅蘭在卷七初版序里就說了:“我覺得約翰?克里斯朵夫的生命像一條河。”作者也正是用“河”這種意象來象征克里斯朵夫一生對生命自由的不懈追求,“河”的這種柔韌、不斷向前的特點又象征了克里斯朵夫不斷反抗、勇往向前、從不妥協退卻的奮斗精神。

      “江聲浩蕩,自屋后上升。”在雨天萊茵河的波濤聲和教堂柔和的悠悠鐘聲中,克里斯朵夫在偉大的音樂宇宙中出生了。在他生命流程中遇到的第一個障礙,就是他6歲那年受到伯爵夫人的侮辱,一股怒潮洶涌的力從此滋生,克里斯朵夫走上了他為生命自由而反抗的道路。在他第一次登臺演出后,他拒絕向觀眾飛吻和向大公爵表示敬意,他厭惡這種行為,認為這是在用音樂討好觀眾和公爵,而在他心里,音樂是神圣的,演出不是為了取悅別人。“這個時期正是他閉著眼睛對幼年的一切偶像反抗的時期……人生有一個時期應當敢把不公平,敢把別人佩服的、敬重的東西――不管是真理還是謊言――一概摒棄,敢把沒有經過自己認為是真理的東西統統否認……少年時期的第一個責任就是要把宿食嘔吐干凈。”克里斯朵夫的這段少年生活就是他生命之河的源頭,河水潺潺流出,漣漪層層,清澈明凈,滌蕩塵寰。

      當他經歷了友情和愛情的波折后,他的生命之河進入了第二個階段:上游。在這一段流程里,他開始了為追求生命的自由的強有力的反抗。他對自由的追求特別體現在他對音樂的理解上。他對音樂的理解不是迎合大眾口味,也不是附和音樂界的那群人物,而是完全憑自己的喜好,因此他常常任意恣肆地抨擊德國音樂界的各種人物,甚至瞧不起音樂大師的作品,而有時又對小人物的作品大加稱贊。在日耳曼民族的洪水中,他看到了德國人的虛偽和德國藝術的謊言。因此他離開德國來到他所向往的巴黎,然而這也并非是他想象中藝術的天堂,他所看到的法國藝術是腐朽與墮落,心靈之中藝術女神的水晶之尊,頓時散落成碎片,刺痛了他的心。在這一流程中,他勇往直前的沖勁和反抗的力量,正似上游之水,波濤翻滾,沖向險阻,濺起起朵朵浪花,這是年輕生命盛開的活力之花、自由之花;他思想情感的變化,正似上游之水,奔流而下,由源頭潺潺流出,奔騰翻滾,文明向腐朽發起了猛烈的進攻。約翰?克里斯朵夫實現了由少年時代的覺醒到青年的行動的轉變。

      在《反抗》與《節場》之后,克里斯朵夫的生命之河進入第三個階段――中游。在經過了上游的肆意奔騰后,到此緩緩而流,如泣如訴。克里斯朵夫進入了一個心靈休憩的階段,安多納德與奧利維的出現使他由激烈的反抗轉向了深情的呼喚,試圖喚醒世界人民追求生命自由與和諧的意識。在這一階段中克里斯朵夫的生命之河里開始有了和諧之音,追求自由的生命里注入了生命的和諧。這一點與安多納德和奧利維的出現是分不開的。

      在第四段流程中,河流走向下游,約翰?克里斯朵夫的生命也接近尾聲,在萬種支流匯入大海時,生命的質量與厚度呈現了出來。克里斯朵夫在經歷了一次靈魂的重生之后,內心的風暴平靜了,由絢爛之極歸于平淡。在他即將離開人世時,耳邊又想起了萊茵河的濤聲:“江聲浩蕩,自屋后上升。”

      “河”的意象始終伴隨主人公,象征了他一生的奮斗,對自由的追求。因此,作者通過“河”想傳達給我們的是他對生命自由的不懈追求。他在談到他創作這部小說的初衷時說:“我們周圍的空氣是沉悶的,古老的歐洲在重壓和腐朽的空氣中麻木了,一種卑鄙的物質主義重重地壓在思想上面……世界在它謹慎的和卑鄙的物質主義中窒息,打開窗子吧!讓新鮮的空氣吹進來,讓我們呼吸英雄的氣息!”

      克里斯朵夫與奧利維在性格上互補,克里斯朵夫是一個行動者,奧利維是個思索者,合在一起就是和諧。葛拉齊亞這條支流是一股山泉,汩汩流出,源源不斷,滋潤著克里斯朵夫暮年的心田。葛拉齊亞高尚純潔的愛使克里斯朵夫的生命趨向完美,“這愛情有股宗教般的熱誠感染了克里斯朵夫,使他能永久保持和平的心情”。

      正如茨威格在《羅曼?羅蘭傳》中說的:“奧利維是陪伴他游歷了塵世煉獄的維其略,葛拉齊亞是向他指明了通向偉大和諧天堂的貝亞德:歐洲的三重奏從來沒有以如此高雅的三種象征演出過。這三種象征是德國的放蕩不羈,法國的高雅,意大利的柔美。”克里斯朵夫的“力”、奧利維的“理性”和葛拉齊亞的“美”三者的完美結合,使這條生命之河意韻豐厚,“德意志的那種親切、深奧、富有神秘氣息的思想,意大利的那種熱情的曲調,法蘭西的那種細膩而豐富的節奏,層次極多的和聲,都被他融合在一起了”。

      (選自《時代文學》2007年第2期)

      約翰克里斯多夫范文第2篇

      很想在網上買書,逛逛淘寶,然后在宿舍里跟同學分享一天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喜歡大家笑得開懷的樣子。

      昨天晚上孔孔像是打了雞血一樣,興奮地根本停不下來。先是一個人瘋狂地唱歌,唱《纖夫的愛》,瘋狂地沒點形象。后來帶動全宿舍一塊瘋狂,開始唱《冬天的一把火》,大笑個不停。

      看著《約翰,克里斯多夫》,看到克里斯多夫和奧多的友情,感覺很悲哀,為他們的友情而悲哀,也為他們自己悲哀。

      想想自己,真的已經很幸福了,我還想奢求什么呢?

      不談戀愛,好好學生。平平凡凡地追求屬于自己的那個夢。

      那個夢就在前方的站點,可望也可及。

      只是不想疲于奔命了。人一生只能活一次,人生沒有彩排,也沒有后悔藥,所以我們的生活面臨的是無數道或難或易的選擇題,選好了,這么過去了;選不好,也這么過去了。

      我想我真的不能再瘋狂地沒節制地看電視劇了。月考即將來臨,我得對自己負責,打個漂亮的翻身仗。

      夢里,仍會有他迷離的眼神,茫然而寂寞的神色,總是令我心中一窒。我難以想象,在那么多陌生人身邊的你,是怎么度過這一春一秋的。然而你終究還是過來了,終于,你也熟悉了,適應了。所以,我在不在,于你,也不要緊了。

      只是,仍會笑著祝福,盼你日日安好。

      世間那么多的無奈,我們有太多的東西不能選擇,然而既然來了,就要好好珍惜;既然走了,就坦然微笑著送他離去。

      約翰克里斯多夫范文第3篇

      [關鍵詞] 《第九區》;科幻電影;仿紀錄片;自我認同

      一、影片概況及研究目的

      《第九區》是一部科幻電影,講述的是人類與外星人之間沖突的故事。一般人想到外星人電影的時候,首先想到的是炫目的電腦特技或人類與外星人的斗爭。但這部電影沒有落入俗套。《紐約時報》評價道:“一部思想超前的電影,一闕關于生命的寓言。”《芝加哥論壇報》評價道:“在這個夏天即將結束的時候,這部電影讓整個好萊塢感到羞恥。”

      導演尼爾•布洛姆坎普1979年出生在南非,小時候經歷過種族隔離政策,這對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一次訪問中他說:“從小我就看了許許多多講外星人的電影和故事,例如《第三類接觸》《外星人》還有《異形》。人類對于外星生命的想象總是非常豐富的,但我覺得很多外星人相關的題材里,外星人總是代表著一種地球人無法企及的力量或者文化沖突,他們總是無法融為一體,各走各路。所以從那時候起我就在想,如果當有一天,很多別的星球的外星人也移民到地球來,他們的科技和人類相仿,知識、語言也變化不大,只是在外形上和人類相去甚遠,這時候人類生活的這個社會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呢,人類會怎么做呢?抱著這種想法,我拍攝了短片《約翰內斯堡的外星人》。……我認為這是我把這種想法變為現實的第一步。”①

      尼爾逐步實現了他的想法。他在《第九區》運用了仿紀錄片的手法拍攝,用仿紀錄片的手法拍攝科幻片,這是頭一次。這部電影沒有華麗的特技,也顛覆了傳統外星人電影那樣的老套劇情,而是以小職員威庫斯的經歷為線索思考人類的價值認同。

      本文嘗試從創作手法、鏡頭語言以及主題思想三個方面去闡述這部電影的反叛之處。

      二、仿紀錄片的新嘗試

      《第九區》在表現手法上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好萊塢的科幻電影以特技見長,這些電影制作精良,然而電腦特技是一把雙刃劍。自電腦特技“量產化”至今,盡管誕生了許多堪稱經典的大片,但有更多特技超群而情節空洞的電影令人嘆息。

      影片導演尼爾是推陳出新,用一種另類的手法去拍攝這部科幻片。

      在《第九區》中,華麗的電腦特技幾乎絕跡。電影中集中使用特技的片段是約翰內斯堡上空的飛船、外星人的造型以及打斗中那些血肉橫飛的鏡頭。在展現這些元素的時候,導演用的依然是那種白描式的表現手法。這種缺乏視覺特技的表現手法讓人難以把《第九區》與美國科幻片聯系起來,反而覺得這更像是一部關于外星人的紀錄片。

      這就是尼爾的構想――用仿紀錄片的形式去拍科幻片,讓觀眾感受“虛構的真實”。

      其實仿紀錄片的拍攝手法并不是尼爾•布洛姆坎普的發明,近年來也有一些導演在嘗試這種拍攝的方式。如米切爾•布洛克的著名短片《不要撒謊》描述了一名案女性受害者的遭遇;肯•費徹斯通尼聲稱自己的作品Baba Kiueria是一部電視紀錄片,講述了澳大利亞白人與當地土著之間的關系及歷史;伍迪•艾倫的作品《齊利格》是一部仿紀錄片風格的虛構寓言,片中向我們描述了猶太受難日慶典的景象。

      如果說紀錄片是要記錄現實,那么仿紀錄片就是要去解構真實,讓觀眾在虛構與真實之中穿梭,讓他們的價值判斷接受考驗。《第九區》正是要解構傳統好萊塢電影建構在特技上的虛假真實。

      在傳統的特技科幻片中導演努力消除電影與現實的界限,用最先進的特技、最逼真的場面把觀眾帶入到虛擬世界中。《第九區》正好與傳統的特技科幻片相反。正如觀眾在看紀錄片的時候多是以一種旁觀者的心態去對待,《第九區》以受訪者的回憶和電視臺的新聞來強調觀眾與電影之間的界限,讓觀眾在始終能夠超脫于影片之外去感悟其中的內涵。

      三、寫實主義式的鏡頭表達

      《第九區》舍棄了大場面渲染,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白描式中景鏡頭。這部電影中有長相奇丑如“大蝦”一般的外星人以及腦漿噴濺肢體橫飛的實景描繪,仿佛每一個鏡頭都是那么平淡而丑陋,每一次戰斗都是那么血腥和殘暴。

      這迫使人思考:這部電影是不是一定得這么去拍呢?筆者認同導演的做法,并將寫實主義鏡頭運用的必要性歸結如下:

      首先這表現了殘酷的真實。《第九區》除了表現人類與其他生物相處時候該持何種態度之外,還影射了殖民者的殘暴――人類作為殖民者,從淪落地球的外星逃亡者那里榨取最大利益,這與歷史上的殖民活動并沒有本質上的差別。許多西方作品把殖民者描繪得十分光輝,如笛福的《魯濱孫漂流記》、巴蘭坦的《珊瑚島》、斯蒂芬森的《金銀島》。這些作品把殖民者的行為美化為不懈奮斗實現人生價值、智勇雙全戰勝困難。他們以灌輸這樣的價值觀來獲得國內民眾的認同,而忽略了殖民的殘暴血腥。導演尼爾借用人類奴役流亡外星人的“奇事”來講述殖民與種族隔離的故事,這就是他所理解的歷史與現實。

      其次這讓暴力回歸本質。“暴力美學”原指源于美國,在中國香港發展成熟的一種電影藝術趣味和形式探索,吳宇森的作品是“暴力美學”的代表。“暴力美學”的特征表現為:創作者往往運用后現代手法,要么把影片中的槍戰、打斗場面消解為無特定意義的游戲、玩笑;要么把它符號化,作為與影片內容緊密相關的視覺和聽覺的審美要素②。縱觀近年電影,暴力美學似乎成為一種潮流,而尼爾并沒有跟隨這個潮流而選擇了直面暴力的本質,他的暴力鏡頭讓人不忍卒看。但暴力就是如此的殘酷和丑陋。這就是他的寫實主義:讓觀眾直面暴力的本質,從而厭惡暴力、遠離暴力。

      四、“變形”的批判意義

      20世紀初卡夫卡《變形記》的面世無疑是文學界的大事,其荒誕的風格中隱含著對社會和人性的深刻批判,成為西方20世紀現代文學的經典模板。卡夫卡批判的是拜金主義、實用主義的價值觀,是對資本主義的一種批判,也反映了20世紀初期高速發展的經濟對歐洲人觀念的沖擊,同時呼喚傳統倫理道德的回歸。

      《第九區》則沿襲了“變形”的母題,讓主人公威庫斯變成他自己都厭惡的外星人“大蝦”,這加強了電影的情節沖突,同時使情節突轉。影片的前20分鐘介紹了“第九區”及人們對外星人的態度,有著對殖民主義、種族隔離的批判,也有對人類常以地球的主人自居的調侃。但隨后一個突發事件卻讓整部電影的主題轉變為對人類追求利益與權力而不擇手段的批判,以至于引起觀眾對人類作為一個族群的認同危機。這個轉折點就是威庫斯的“變形”。

      和《變形記》中格里高爾的突變相比,威庫斯身體與思想的變化都是漸進的。他原是MNU的一個員工,后來被高層――他的岳丈選作“第九區”拆遷隊隊長。但在一次意外中,他接觸了外星物質,身體開始逐漸地發生變化。當他的左手變異后,MNU把他抓到了地下實驗室進行實體試驗,這時他才知道原來人類接納外星人只是垂涎他們強大的武器:武器會自動判定使用者是否擁有“大蝦”的DNA,因此研究人員始終無法啟動武器。直到他們發現威庫斯擁有外星人的DNA,便對他進行了一系列的測試,還準備將他肢解研究。

      “變形”讓情節突轉:一方面成功塑造了威庫斯的飽滿形象,并以他為出發點,對人類的自我認同提出質疑;另一方面,通過他變形前后的遭遇對MNU這種政治與資本的象征進行批判,本質上是對人類欲望的批判。

      MNU是一家大型的私人公司,當地政府在貧民窟里對外星人進行種族隔離,而MNU的介入則是要獲取巨額利益,因為他們同時是世界上最大的軍火制造商,無論外表包裝得多么漂亮都無法掩蓋其野心。MNU的代表人物是威庫斯的岳丈。他在知道了威庫斯擁有外星人的DNA后,為了利益不惜犧牲自己女婿的生命――在利益面前,生命、感情、人性不值一提。

      逃入“第九區”之后,威庫斯被外星人克里斯多夫所救,他們決定要到MNU總部去把那些飛船燃料搶出來,于是威庫斯就只身到了那些收集外星人軍火的南非黑幫的巢穴“買武器”。黑幫首領為了得到外星武器的力量竟然生吃外星人的殘肢,甚至幾乎要生吃威庫斯。在這個小插曲中,威庫斯同樣看到了人性丑惡的一面:黑幫首領為了得到外星人的力量同樣不擇手段,象征著人類的權力欲。MNU和南非黑幫沒有本質上的區別――MNU偽善而貪婪,用光輝的形象來掩蓋丑惡的本質;黑幫同樣貪婪卻毫無掩飾,把自己最丑惡的一面展露在陽光下。

      相反,片中的外星人代表克里斯多夫則善良得多,他和朋友、兒子潛伏在第九區二十多年,只想提煉出足夠的燃料然后帶領這些族人離開地球。他雖然外表“丑陋”,但內心善良。目睹威庫斯因為“變形”而遭遇他本族人的圍追堵截,他并沒有落井下石,而是盡力幫助他。威庫斯在這個外星人的身上看到了“人性”的光輝,而他的同族正在追捕自己這個“異種”。

      “變形”讓威庫斯擁有兩個種族的屬性。雖然他一直在努力來變回人類,但在變形這個過程中,他其實屬于兩個種族之外的生物。這使得他能夠用一種旁觀者的姿態去審視兩個種族的差別。一開始他十分抗拒這個身份,甚至出賣克里斯多夫自己開走飛行艙,想找到變回人類的方法。最后,他選擇了幫助克里斯多夫逃離地球,這表明了他的身份認同已經發生變化,更傾向于認同那些他曾經不屑的外星人了。從人變成非人,然后再認同自己的非人身份,這并不完全是威庫斯的個人選擇,很大程度是被迫的。

      觀眾在看完了整部電影后,大多會同情威庫斯的悲慘遭遇,痛恨人類的卑鄙行徑,更傾向于認同那些“丑惡”的外星人,從而對人類的生存價值以及自己的身份進行思考。可以說,這種自我認同感的變化正是對人性丑惡一面的批判。

      五、結 語

      威庫斯作為人類而幫助外星人對抗地球的軍隊,這徹底顛覆了以往外星人電影人類對抗外星人的模式。對人類自我認同的質疑,對人類內心的欲望以及對殖民主義、種族隔離的批判使得這部電影具備了以往外星人電影所沒有的思想深度。而《第九區》也開了以仿紀錄片的形式拍攝科幻電影的先河,讓科幻電影擺脫特技的藩籬。正如一些評論所稱,“《第九區》擁有成為經典的潛質”。這一切,使得這部從形式到主題都十分“離經叛道”的電影得到奧斯卡評委的青睞,在第82屆奧斯卡評選中獲“最佳影片”“最佳改編劇本”“最佳剪輯”以及“最佳視覺效果”四項提名。能夠得到這樣的認同,也算是對這位年輕導演的最大肯定了。

      注釋:

      ① /wiki/《第九區》。

      ② 尹洪、冷欣、程輝:《試論“暴力美學”及其特征》,《南昌航空大學學報》,2008年第2期。

      [參考文獻]

      [1] 尹洪,冷欣,程輝.試論“暴力美學”及其特征[J].南昌航空大學學報,2008(02).

      [2] [意]伊塔洛•卡爾維諾.為什么讀經典[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6.

      [3] 第九區[OL].時光網:/movie/82766.

      約翰克里斯多夫范文第4篇

      姓名:斯蒂芬?拉姆斯多夫

      年齡:49

      國籍:德國

      職位:德國波茨坦氣候影響研究所地球系統分析主管

      專長:海洋學

      低碳生活意見:度假期間不乘飛機。不買汽車,騎車上班。房子使用絕緣材料,能源消耗減少60%。

      姓名:理查德?林德森

      年齡:69

      國籍:美國

      職位:麻省理工學院地球、大氣與行星科學系氣象學艾爾弗雷德‘P斯隆教授

      專長:大氣動力學

      低碳生活意見:開小排量汽車,使用節能燈泡,認為自己消耗的能源大概比“華盛頓那些開著梅賽德斯奔馳的氣候變化激進主義分子”還要少。

      姓名:約翰?米切爾

      年齡:61

      國籍:英國

      職位:英國氣象局氣候科學部主任

      專長:氣候模型分析

      低碳生活意見:調低自動調溫器的功率,不充電時從插座上拔掉手機充電器。

      姓名:拉津德?帕喬里

      年齡:69

      國籍:印度

      職位: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主席

      專長:能效

      低碳生活意見:停止食肉,空調永遠設置在適中的溫度。

      姓名:麥爾斯?艾倫

      年齡:44

      國籍:英國

      職位:牛津大學物理系氣候動力部主任

      專長:統計和模型分析

      低碳生活意見:騎車上班,不過很愛看《車迷大本營》――“化石燃料非常有趣”。

      姓名:蒂姆?蘭登

      年齡:36

      國籍:英國

      職位:英國東英吉利大學地球系統科學教授

      專長:地球系統科學

      低碳生活意見:騎自行車,但偶爾也開雷諾汽車。一般在英國度假,但妻子是新西蘭人,他們會在圣誕節使用大量“愛情里程”去看家人。

      姓名:凱文?特倫伯斯

      年齡:65

      國籍:新西蘭和美國雙重國籍

      職位:美國科羅拉多州國家大氣研究中心氣候分析主管

      專長:颶風

      低碳生活意見:安裝太陽能電池板、新的熱力泵和熱水器。

      姓名:克里斯?拉普利

      年齡:62

      國籍:英國

      職位:英國科學博物館館長

      專長:地球系統科學

      低碳生活意見:在博物館里四處走動,隨時關燈。

      姓名:蘇珊?所羅門

      年齡:53

      國籍:美國

      職位:科羅拉多州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資深科學家

      專長:大氣化學

      低碳生活意見:每周兩餐素食,騎自行車,駕駛豐田普銳斯。

      姓名:艾薩克?赫爾德

      年齡:61

      國籍:美國

      職位:美國國家海洋與大氣管理局地球物理流體動力學實驗室高級研究員、普林斯頓大學教授

      約翰克里斯多夫范文第5篇

      這時的歐洲有了一種新的思想,一種新的哲學,那就是“啟蒙運動”。人們不想總是去“相信”,而應該去“知道”。自然科學工作者如物理學家艾薩克?牛頓發展了經典自然科學,試圖用理性和清晰的思維驅趕迷信。人類應該從自己制造的無知中解放出來。這對音樂圈來說,就是所有人都應該有權欣賞到好的音樂,而不僅僅是貴族。于是,就有越來越多人想自己創作音樂,學習音樂。這正好為所有的音樂形式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肥沃土壤。

      大約在1780-1828年間,維也納成為歐洲音樂之都。那里幾乎在同一時期生活著三位最偉大的音樂家:“交響樂與弦樂四重奏之父”海頓、“音樂天才”莫扎特和“樂圣”貝多芬。他們都為當時最受歡迎的室內樂形式――弦樂四重奏,創作了數量龐大的作品。海頓創作了80余部,莫扎特23部,貝多芬18部。這些作品部部經典,堪稱后世弦樂四重奏的范本。

      約瑟夫?海頓(1732-1809)被莫扎特與貝多芬稱為“海頓爸爸”,除了他最年長,創作的數量最多等等原因之外,也因為是他確立了弦樂四重奏題材為四個樂章:快板―慢板―小步舞曲―快板,深深影響了莫扎特和貝多芬。

      海頓被德國和奧地利稱為“海頓爸爸”,因為奧地利的國歌是他創作的“皇帝”弦樂四重奏(String Quartet in C major, Op.76 No.3, Hob.III.77 "Emperor" )當中的第二樂章。1791至1795年間,海頓兩次旅居英國倫敦,在那里第一次聽到了英國國歌《神佑我王》("God Save the King"),歌曲豐富的情感給海頓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啟發他的靈感。海頓很想為自己的祖國創作一首國歌,以表達他對王室和祖國的忠心。1796年,奧地利和法國開戰,這一事件更激發了作曲家寫作國歌的豪情。不久之后,海頓返回奧地利,海頓的朋友斯維頓把海頓的想法告訴了當時的奧地利首相沙勞,沙勞命詩人豪什卡寫了“上帝保佑弗蘭茨皇帝”(Gott Erhalte Franz den Kaiser)的歌詞。海頓就根據這個歌詞,以一首克羅地亞民歌為基礎,在1797年1月譜成了四部莊嚴的合唱曲,其中一首就是奧地利國歌“National Anthem of Austria”,也稱之為《皇帝贊歌》。

      1797年2月12日,在奧地利國王弗蘭茨(Francis II, Holy Roman Emperor)生日當天,這首國歌在薩爾茨堡宮、維也納國家劇院和各地的大劇院同時演唱。海頓對于這段旋律非常鐘愛,1799年他受約瑟夫?埃爾多迪伯爵的私人委托,創作3首弦樂四重奏,他又把這首國歌的曲調,用作其中的第三首《C大調弦樂四重奏》的第二樂章的主題。因此,這部作品被人們稱為《皇帝四重奏》。

      在此,我推薦Alban Berg四重奏團演奏的海頓《皇帝四重奏》。

      相關期刊更多

      海陸空天慣性世界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全球史評論

      CSSCI南大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首都師范大學全球史研究中心

      現代傳記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上海交通大學傳記中心

      久久久久亚洲?V成人无码|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亚洲五月天|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精品无码区| 亚洲AV成人精品日韩一区18p| 亚洲精品成a人在线观看夫|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网址| 亚洲人和日本人jizz|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99精品| 亚洲中文字幕久在线| 亚洲va在线va天堂va手机| 亚洲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在观| 亚洲国产成+人+综合| 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观| 亚洲人成在线免费观看| ass亚洲**毛茸茸pics| 亚洲成人激情小说| 亚洲欧美黑人猛交群|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天堂| 激情无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男人的天堂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成人午夜电影| 91亚洲导航深夜福利| 亚洲成人午夜电影| 日韩亚洲产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 国产产在线精品亚洲AAVV| 亚洲精品A在线观看| 国产亚洲欧洲Aⅴ综合一区| 亚洲国产综合无码一区| 亚洲成在人天堂一区二区| 亚洲激情视频网站| 亚洲高清有码中文字| 性色av极品无码专区亚洲| 亚洲国产aⅴ综合网| 国产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 亚洲视频.com| 97se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 在线播放亚洲精品| 国产成人综合亚洲AV第一页| 亚洲国产二区三区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