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幼兒園課件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關鍵詞】課件;制作
課件:簡單來說就是老師用來輔助教學的工具,根據自己的創意將文字、圖形、圖象、聲音、動畫、影像等多種素材在時間和空間兩方面進行集成,使他們融為一體。能夠讓教師在活動中輕松啟發幼兒思維,讓幼兒在活動中愉快地學習,真正做到在玩中學。在制作的過程中應注意以下幾點。
一、符合幼兒的形象思維
(1)形象直觀。
孩子的知識經驗少,思維形象具體,但想象力非常豐富,學習時需要某種事物的牽引或適當的點擊,課件正是起到把知識形象化的作用,架起了孩子思維與客觀事物相結合的橋梁。比如在欣賞詩《風和云彩》中是這樣設計的:對于“天上的云彩真有趣,天上的風兒有本事”,畫面上對應出現:藍天草地的背景中,藍藍的天空上漂著幾朵白云,人物化的風和云兒,在追來追去的嬉鬧玩耍,很有情趣。針對兒歌中:“吹呀吹,云彩變成小白船,豎起桅桿,揚起風帆,小白船呀漂呀漂,漂到遠處看不見”。畫面上出現了風吹云彩,然后風兒慢慢后退,云彩變成了一只小白船,一朵云彩變成了桅桿豎在小白船上,一朵變成了風帆,掛在了桅桿上,然后漂蕩著的小白船,漸漸消失在天空中,使孩子完全融入其中。伴隨老師那帶有感情的講解,和著老師抑揚頓挫的朗誦聲,使幼兒陶醉在這首優美的詩歌里,在輕松,愉快,和諧的氣氛中插上了想象的翅膀。
(2)生動有趣。
孩子的興趣來的快消失也快,要抓住孩子興趣的最高點,不失時機的把孩子最感興趣的:“要看,要聽,要想知道”的東西,快速直接地展示在孩子的面前,使孩子的興趣和思維得以連貫,加深,延續。場景和片段的轉換,最好都在三秒以內,不能讓孩子有任何的等待,有的地方一秒都不能差,不能像下拉菜單一樣,一級一級的拉下去,一級一級的返回來,那樣孩子的興趣將消失,孩子的思維將被打斷。直接影響學習氣氛和學習效果,同時也不利于主題的集中,目標的實現。
二、符合幼兒的注意力
(1)畫面清晰,動畫連續,色彩逼真,文字醒目。
制作課件需要我們根據教學內容進行豐富的創意,創意無限更應體現于課件的制作當中。對活動設計進行創意和課件當中的每個角色,每個場景進行創意。在一個課件的運行當中,圍繞活動目標,至少設置一個或兩個使孩子非常感興趣的片斷和場景,作為活動中的亮點或閃光點,來激發孩子的興趣,加深孩子的印象。所以我們在制作課件中,不只是為了把抽象的教學內容形象易懂而制作課件,而是考慮如何激發起孩子的興趣,如何把抽象,枯燥的知識容入形象,生動,活潑的課件當中,所以畫面色彩應鮮艷、對比強,動畫連續,文字要醒目
(2)實用性強。
一個好的課件,必須有極強的實用性.在制作課件的過程中,要注意課件的交互靈活性,也就是課件的可操作性,和操作貫通性.能夠根據教學過程的各個具體環節,實際變化需要,把這個情節的場景或片段及時地展現在孩子們的面前。而且能夠根據情節變化,孩子的適應狀況和知識掌握情況,反復調用,反復操作,而沒有中間環節。比如我在欣賞詩《云彩和風兒》課件制作當中就分成:片頭,風和云彩,云變小船,云變獅子,云變胖娃娃,老師朗誦,欣賞,結尾,等幾個場景。各個場景的按鈕從片頭到結尾,一直貫穿,這樣老師就能在教學過程當中,根據課程進展隨意轉換,把孩子們不懂的地方,理解不深的場景片段,反復操作,反復播放.同時也讓孩子自己操作,選擇自己喜歡的場景和片斷進行朗誦和表演。
三、符合幼兒思維的連貫性
(1)操作簡單、可重復播放,快慢適度、交互設計合理、跳轉簡捷。
一個具備良好銜接性的課件,能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滿足幼兒的好奇心和成就感。這種銜接性不僅是指課件片段、場景、內容本身的銜接,還包括與教師配合的銜接。在課件的制作當中,教師要留有課件與教師的銜接接口,以便教師能夠“借題發揮”,使教學過程中的各個環節緊緊相扣,使幼兒將注意力自然而然地從課件當中轉移到教師身上,興趣得以發揮和延續。在幼兒欣賞完課件后,教師要求幼兒來編創并像變魔術似地說道:“今天神奇的手也來到我們小朋友身邊,想和小朋友一起來做游戲。”這樣就很好地把幼兒的思維從課件中轉移到生活中。
(2)內容科學,表述和引用準確。
幼兒教育是啟蒙教育,課件教學又是孩子們非常喜歡的一種教學方式,課件當中的事物,景象,動物和人物直接影響著孩子。所以在課件制作當中要認真負責,特別是在自然科學方面,更要給孩子以真實。取材方面,力爭接近自然,接近真實,不要給孩子以誤導,這樣孩子也容易投入,目標容易達到。若是把驚天動地的一聲獅子吼變成一聲狼嚎,效果可想而知。
四、符合幼兒審美的選擇性
(1)畫面簡潔,有藝術性,整體統一。
背景畫面還是以簡潔為好,過于絢麗的背景,熱鬧的場面都能在課堂上起到分散孩子注意力削弱活動主題和目標的負面作用。所以在片段場景中對主題無關的事物還是隱去為好,這樣更能集中孩子們的注意力,突出主題。就是有關的事物人物在完成任務后也應該讓它們走的走,隱的隱。課件只是教學活動的一種輔助工具,絕對不能代替老師的教和孩子的學。如在《云彩和風兒》中,除了背景音樂,老師朗誦配音音樂,和欣賞詩朗誦以外,整個課件只有一聲獅子吼,把聲音全部留給了老師和孩子。
一、幼兒園教學課件制作的重要性與現狀
優質的幼兒教育是通過形式多樣、生動活潑且能調動幼兒多種感官的活動來實現的。而在幼兒園實施信息技術教育,則為幼兒提供了更豐富多彩的活動內容,能更有效地調動幼兒多種感官。因而,幼兒園使用課件教學組織活動就成了現代幼兒教育的需求。
據我區一次公立園教師信息技術教育調查的數據,目前,幼兒園教師制作課件大多數采用PPT、Flash或Authorware等形式展示,但無論使用什么軟件,其目標都是不變的,就是將圖片、文字、符號、聲音、視頻圖像等不同形式的數據媒介形式與計算機相結合,使數據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為幼兒園的教育教學活動提供形象的、生動的、有效的教學工具。
二、幼兒園課件制作的三個關注點
(一)關注孩子的興趣和生活經驗。幼兒園的課程不是靜態知識的機械堆砌,也不是人類文化的簡單篩選,更不是成人對幼兒學習內容的單方面決策,而是立足于從幼兒出發。在制作課件時,教師必須優先考慮關注幼兒的興趣以及生活經驗。
如:課件《看動畫編故事》,整個動畫沒有對白和文字,動畫展示的是一只母雞從搬一個雞蛋到用小車搬運一個雞窩這樣一個情節,讓孩子看完動畫后根據自己的理解和想象,編成一個故事的教學課件。由于故事和動畫都是孩子們感興趣的內容,所以,其所產生的教學效果遠遠大于僅僅利用圖片進行的故事創編。
在選擇課件內容時,還需要考慮孩子們的生活經驗,所選擇的內容應貼近他們的生活,只有這樣,才能滿足其求知欲,幫助他們理解學習的內容。
例如:一個小班的老師,為了結合“世界地球日”的教學活動而制作了一個課件《地球媽媽笑了》,她本想通過這個課件表達小朋友們不亂扔垃圾,地球變得越來越干凈,最后“地球媽媽”開心的笑了的情景。可是,小班年齡的孩子受生活經驗制約,只認識自己的媽媽,“地球媽媽”對于他們來說還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其實倒不如把課件做成《清潔員阿姨笑了》,利用幼兒園清潔工的照片代替地球媽媽,把地球上的高樓大夏換成幼兒園活動場地,這樣的課件更容易達到教學效果。
(二)關注課件的創新實用與孩子的互動。只有創新,才具有生命力。課件的創新與實用是最為值得關注的一點。例如《看動畫編故事》就很好的體現了這一點,課件的動畫部分,整個動畫只配了音樂而完全沒有對話,這對孩子創編故事給出了更寬廣的想象空間。而最特別的是,課件中的動畫設計了兩個不同的故事結尾,一個是母雞帶著一群小雞興高采烈地去散步,另一個則是母雞戴著手銬和腳鏈走向監獄的情景。兩個意義完全相反的故事結局,激發起孩子們更多的想象力,創編的故事更具有多樣性。
當一個課件完成后,它還并不是完美的,必須經過“實踐——發現——修改——再實踐再修改”這樣反復的后期制作。這里所提的“實踐”,其實就是利用課件進行教學活動,通過操作,從孩子對課件的理解、關注去發現課件存在的問題,進而修改。
幼兒園的教學課件,它所面對的學習對象是3-6歲的孩子,只有互動的、有交流內容的才能吸引他們,因此,要在課件里考慮加入互動的小游戲。如《看動畫編故事》里的“讀一讀”界面,就是通過讓孩子點擊拖動漢字到相關圖片,然后發出正確漢字讀音,增加了課件與孩子的互動。
(三)關注課件的輔助文字和界面的整體設計。課件里的輔助文字能夠起指引作用,它讓操作者運用自如。一個成熟的課件,應嫻熟地運用文字幫助使用者掌握課件的使用方法,明確課件的使用意圖以及課件的層次目標。而文字的出現一般有兩種方法:一是附加到按鈕里,當鼠標指向按鈕時出現文字指引解說;二是直接出現在課件界面上。
許多幼兒園老師制作的課件畫面花俏,讓孩子或操作的老師找不到重點。課件設置的導航與路徑很大程度影響了課件的優劣,所以,必須要仔細考慮導航方便合理,路徑可選。有些幼兒園老師喜歡在界面上添加自以為有趣的小動畫或與教學內容無關的卡通圖片,而事實上,這不僅浪費了制作的時間,占據了不必要的空間,更破壞了畫面的整體布局,擾亂了孩子的視線,影響了教學效果。除此之外,整個課件應該有一個統一的風格。如色彩、底版、文字的大小和顏色、字體的一致等等。
三、幼兒園課件制作的兩大原則
(一)符合年齡特點的原則。幼兒園的課件面對的是3-6歲的幼兒,教師在選擇制作素材時,必須考慮到是否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如一些老師給課件配上現代流行曲作為背景音樂,有些老師甚至把供成人瀏覽的圖片截圖放入幼兒教學課件里,這就偏離了幼兒的實際生活經驗。Internet上有著巨大的信息資源,如中央電教館、教師多媒體教學天地、課件制作素材庫等等網站,教師可搜索下載各式各樣的幼兒感興趣的事與物作為素材。
(二)切合實際的原則。一些經濟實力強的幼兒園,為教學資源庫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鑒的教學課件,對我們提高課件制作質量和制作成效有著極大的幫助。但有老師卻舍棄現有的資源,挖空心思地做事倍功半的“創作”。我們并不否定在現有的基礎上對課件做進一步的完善,但我們應該把精力放在切合實際的基礎上進行創作。如有些教學材料隨手可得,并不需要利用課件進行教育教學活動,我們卻沒有好好的利用,相反,花上不少的時間制作課件,那是與現代教育思想背道而馳的。
【關鍵詞】多媒體課件;幼兒園教學;原則;方式
在學前教育繁榮發展的今天,先進的多媒體技術已經逐漸被運用到幼兒園教學中來,所以,了解多媒體技術的運用原則,科學引入多媒體技術,努力創造良好的幼兒園教學環境,成為幼兒園提高教育質量的必要途徑。
1.在幼兒園教學中運用多媒體課件的原則
1.1需要符合教學內容
多媒體教學課件的制作需要以教學內容為依托,所以,在設計、制作多媒體課件時,幼兒園教師應該深入研究教學內容,結合幼兒的認知水平、學習能力和興趣愛好,科學選擇素材,合理制作教學課件,不斷提高多媒體課件的目的性和針對性,以實現教學目標。
1.2具有互動性
作為一種教學輔助工具,多媒體課件是集中幼兒注意力,提高教學效率的重要手段,所以,在運用多媒體課件時,幼兒園教師應該堅持互動性的原則,充分尊重學幼兒的積極作用,不斷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以吸引學生的眼球,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1.3具有立體性
幼兒的年齡較小、認知能力很低,所以,在制作多媒體課件時,幼兒園教師應該堅持形象性、立體性的原則,直觀、具體、生動、形象地展示基礎知識,幫助幼兒理解和學習教學內容,以豐富幼兒的知識積累,提高幼兒的知識水平。
1.4具有生動性
幼兒的心智不成熟,注意力集中時間很短,而通過生動、有趣的多媒體課件,引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吸引幼兒的注意力,可以提高教學的有效性,因此,幼兒園教師需要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合理設計多媒體課件,不斷增強多媒體課件的生動性和趣味性,以激發幼兒的學習熱情,提高教學的效果。
2.多媒體課件在幼兒園教學中的有效運用方式
2.1借助多媒體課件,創設活躍的教學情境
興趣是學生學習中最好的老師,一旦學幼兒對某一種事物感興趣,就會主動關注、探索該事物,所以,在幼兒園教學中,引入多媒體技術,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充分調動幼兒的學習興趣,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手段。例如,在講解《好喝的湯》時,幼兒園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播放小豬煮湯的情景,讓幼兒通過動畫形式,理解簡單、易懂的道理,以培養幼兒的思想觀念。在煮湯之前,小豬出去拔蘿卜了,然后陸續來了五只小動物,它們分別往鍋里放了一條魚、兩顆青菜、三個蘑菇、四只大蝦和五粒豌豆,幼兒園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讓幼兒找出不同動物所添加的物品,讓幼兒掌握數字、蔬菜種類等基礎知識,以豐富幼兒的知識。同時,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幼兒園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心理特點和理解能力,借助多媒體課件,直觀展示教學內容,以吸引幼兒的眼球,提高教學的效率。例如,在學習《香噴噴的大米飯》時,幼兒園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演示大米飯的制作過程,讓幼兒充分了解制作大米飯的基本步驟,以豐富幼兒的生活知識,提高幼兒的認知水平。
2.2利用多媒體課件,提高幼兒的參與熱情
幼兒的注意力集中時間較短,很容易出現走神、亂動的情況,所以,幼兒園教師需要利用動態的多媒體課件,集中幼兒的注意力,提高幼兒的學習熱情。例如,在學習《我會打招呼》時,如果一味根據教學內容,講解打招呼的方式,難以讓幼兒理解和掌握,所以,幼兒園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課件,動態地演示教材的內容,以激發幼兒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率。比如,幼兒園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課件,播放小兔與兔媽媽、公雞醫生、山羊醫生等動物打招呼的情景,讓幼兒結合聲音、肢體動作等,了解小兔與其他動物打招呼的具體表現,以引導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舉止。另外,在教學過程匯總,幼兒園教師可以根據幼兒的年齡特點,結合教學內容,合理設計教學課件,幫助幼兒學習教學內容,以提高幼兒的學習效率。例如,在學習《喂“寶寶”吃餅干》時,幼兒園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設計一個相關的游戲活動,讓幼兒親自嘗試一下給不同動物喂食物,以充分調動幼兒的積極性,提高幼兒園教學的效果。
2.3通過多媒體課件,突破教學中的重難點
幼兒的年齡較小、思維能力較低,主要是通過感性認識,獲取知識,所以,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幼兒園教師應該根據幼兒的實際情況,合理運用多媒體課件,不斷提高教學的有效性,以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例如,在學習《糖果店的秘密》時,幼兒園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糖果店的日常活動情況,讓幼兒了解買賣東西的基本步驟,以豐富幼兒的生活經驗,提高幼兒的知識水平。同時,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幼兒園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課件,活躍課堂氛圍,提高幼兒的參與程度。例如,在閱讀短文、畫畫時,幼兒園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技術,播放一些歌曲、圖片等,以舒緩幼兒的心理,提高幼兒的學習效率。
3.總結
總而言之,多媒體課件在幼兒園教學中的運用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要求,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所以,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幼兒園教師需要根據教學的需求,合理運用多媒體課件,努力創造有利的教學環境,不斷提高幼兒園教學的效果,以提升幼兒的綜合水平,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徐士榮.多媒體課件在幼兒園教學中的運用[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4,14:152.
[2]高玉蓉.多媒體課件在幼兒園課堂教學中的運用[J].考試周刊,2011,45:229-230.
[3]王曉紅.多媒體課件在幼兒園教學中的應用[J].科技展望,2015,24:185.
幼兒語言領域的教育,主要體現在聽、說、讀、看等方面,讓幼兒在聽、說、讀、看中理解故事內容,表達自己的情感,并有禮貌地與人交談。如中班語言領域活動“小花籽找快樂”,教師可以制作精美的動畫課件輔助幼兒理解記憶。當看到黑黑的小花籽從花媽媽的懷抱里蹦出來,幼兒會一下子記住小花籽的形象,再加上教師精心配錄的小花籽、太陽、青蛙、蜜蜂、小鳥等各種角色的聲音對話,立體化教學使整個故事內容動感十足,幼兒看一遍就能記下十之七八。
通過多次觀看動畫,教師引導幼兒表演故事也就水到渠成了。幼兒理解了整個故事內容后,教師再通過CAI視頻對幼兒進行情感教育:請幼兒觀看環境保護的公益廣告,并提問幼兒,小女孩快樂嗎?她隨手撿起了地上的紙屑,環衛爺爺喜歡她嗎?你喜歡她嗎?要怎樣做一個既讓別人喜歡又令自己快樂的好孩子呢?幼兒感同身受地理解到只有做好事幫助別人,才會獲得快樂的教育真諦。
2 多媒體課件在科學領域中的應用
在幼兒園科學領域中,要激發幼兒對周圍事物及現象的興趣,讓他們產生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活動中許多抽象和難以理解的內容,單獨憑借模仿或傳統教具演示,幼兒很難理解;如果憑借多媒體課件,問題便迎刃而解了,那些原本教師費盡口舌、花費許多時間仍然講不清楚的知識便會變得一目了然。比如大班科學領域活動“好聽的聲音”,教師講起各種聲音來很困難,用錄音播放,幼兒不僅容易混淆,而且聽起來也比較吃力,教師和幼兒模仿起來更有難度。如果利用CAI課件把菜市場的嘈雜聲、馬的嘯叫聲、鳥鳴聲、小河流水聲、汽車發動聲、鉆頭打孔聲等多種聲音結合圖像的形式分別播放展示給幼兒,就能讓幼兒輕松、真實地了解到各種聲音,并能通過傾聽各種聲音感知噪音和樂音的主要區別,知道噪音的危害,喜歡樂音等。教師還可在幼兒回答問題時,把對錯的判斷設置成樂音和噪音,比如答對時選用鳥鳴聲,答錯時選用高音喇叭聲等,進一步加深幼兒對聲音的理解。
又如中班數學領域活動“找相同”,若按傳統教學方法,教師需要繪制多個相同的圖形表格,不但繪制起來大小不一誤差較多,而且講解困難不便操作。教師可采用CAI演示,畫面出示若干圖形,引導幼兒從右邊的圖形中找出與左邊圖形完全相同的圖形。當幼兒找出來后,教師點擊圖形,讓圖形沿著設定好的軌跡與指定圖形重合,驗證幼兒的判斷。如果找對了就發出“你真棒”的聲音,如果錯了就發出“沒關系,再來一次”的聲音。這種動靜結合的方法,便于教師操作,也能提高幼兒興趣,使活動過程層層遞進,提高了幼兒的觀察力、記憶力和辨別能力。
3 多媒體課件在健康領域中的應用
當今社會倡導全面發展,體育運動也要從娃娃抓起,而教師單純地做示范這樣機械的教學只能起到事倍功半的作用。由于幼兒有意注意的時間較短,所以要調動幼兒的注意力,打破教師單純示范的局限性,就需要運用現代化的教學設備改革體育教學,教師可選用CAI課件。如小班體育游戲“跳袋鼠”活動,需要幼兒做到以下動作:系上口袋模仿袋鼠跳躍、走平衡木、跳到呼啦圈里、再學袋鼠跳回來等。這對于小班幼兒來說,學習起來非常困難,很難完成。教師這時可以運用多媒體重復播放動物世界里袋鼠跳躍的畫面和運動會中運動員走平衡木的標準動作,從而讓幼兒大腦中對這些動作進行了解并形成一個系統的認識,并把幼兒平時容易做錯的地方做成課件,讓幼兒討論哪些地方不對,并把錯誤動作加以糾正。活動中教師只需簡單的指導,大部分幼兒就能連貫地完成一整套動作。
通過多媒體課件直觀的展示,既簡化了教學環節,縮短了教學時間,又吸引了幼兒注意,增強了教學效果。當前早以遠離了“師傅手把手教徒弟”的時代,迎來的是計算機高速發展的未來,這樣的教學,與社會同步,教師樂于教,幼兒樂于學。
4 多媒體課件在社會領域中的應用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明確指出:“充分利用社會資源,引導幼兒實際感受祖國文化的豐富與優秀,感受家鄉的變化和發展,激發幼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讓幼兒懂得這些零散而又超越時空的知識,CAI是不可或缺的首選。如中班社會活動“學習雷鋒好榜樣”,教師首先利用音樂渲染,制造情境,播放歌曲《學習雷鋒好榜樣》,并提問:知道誰是雷鋒嗎?我們為什么要學習他?接下來引導幼兒利用多媒體電影的形式了解雷鋒的英雄事跡,在事跡中認識雷鋒,知道他是怎樣愛祖國、愛人民的。最后播放Flash動畫邊看邊學唱《學習雷鋒好榜樣》這首歌曲,讓幼兒在聽、看、想、說、唱的過程中認識雷鋒、愛上雷鋒,萌生學習雷鋒的情感,懂得像雷鋒一樣愛家鄉、愛祖國、愛人民。
5 多媒體課件在藝術領域中的應用
藝術要求創新,強烈的創新意識是教師對幼兒進行藝術教育的前提。布魯納曾說過:“學習最好的刺激是對所學材料的興趣。”所以,教師應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優化教學內容,讓教學內容能形象、生動、鮮明地表現出來,使教學內容變得可視、可聽,探索事物發展的規律和變化,啟發幼兒的思維,為培養幼兒的創新能力做準備。例如,在大班美術活動“我是小小橋梁設計師”中,教師要介紹現代橋的多功能性,可以利用大屏幕展示自制的升降橋幻燈片,直觀又形象地向幼兒演示:當船來時,橋跨升起,暫時中斷橋上交通;船通過后,再降回原位,恢復陸地交通。同樣的方法,還可以向幼兒介紹開啟橋、旋轉橋等。教師亦可采用鮮明、直觀、語言生動的錄像,播放介紹吊橋、石拱橋、天橋等,演示其能使交通暢通的功能。由于CAI優化教學內容,大大激發了幼兒興趣,能極好地喚起幼兒的創新意識。在繪制創意橋梁時,幼兒能大膽想象,創新方案也會疊出不窮。
又如中班音樂活動“泡泡不見了”,CAI畫面首先呈現一群快樂的小朋友赤著腳在藍天白云下的草地上吹著泡泡,泡泡有的大有的小,在陽光的折射下發出七彩的美麗光芒。這個唯美的畫面,定會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接著,教師向幼兒提問:畫面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吹過泡泡嗎?吹出來的泡泡都飛到哪里去了?層層提問使幼兒主動說出歌詞,仿佛這首歌是幼兒自己寫的一般。幼兒系統地記住歌詞后,再配合吹泡泡的動畫進行演唱。最后,教師利用CAI課件和幼兒一起來玩“點泡泡”的游戲,把高高飄起的泡泡用鼠標點破,一邊點一邊說歌詞:“咦?泡泡不見了。”這樣化靜為動的顯示,既圍繞重點又突破難點,達到優質高效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幼兒園課件制作多媒體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2117(2014)14-0-01
教學實踐證明,在幼兒教學中引入多媒體,可以營造生動、活潑、高效地課堂教學氛圍,更好地促進幼兒的成長與發展。由此可見,多媒體在幼兒教學中的重要性。下面,筆者根據自己的幼兒教學實踐經驗,從以下幾個方面談談如何制作幼兒教學課件。
1 幼兒園課件設計的對幼兒教學的影響與作用
興趣是幼兒學習的基點,是促進幼兒學習的原動力。針對幼兒教育的這一特點,在教學課件的制作中應該體現出以興趣為導向,創設出優美的意境,這樣才能更好地促進幼兒教學。多媒體是一種把文本、圖形、視頻、動畫和聲音等運載信息的載體集中在一起,通過計算機綜合處理,并加以控制的信息技術。在幼兒教學中,它可以向學生提供集圖、文、聲于一體,豐富多彩的教學信息,并為學生提供友好,多樣化、生動的交流平臺,對信息的傳遞和學生對信息的接受和儲存有著很大的幫助作用,使課堂教學更加符合幼兒的心理特征,創造了愉悅的學習氛圍,使他們能積極主動地學習并掌握知識。
例如,幼兒園的語言類教學主要以故事、兒歌為主,為了吸引幼兒的注意,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教師在制作這類課件時,就要把握幼兒情感的需要,設計出典型的角色。將音樂、動作集中于這個典型角色,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鮮明、活潑、動態的畫面,使幼兒身臨其境,有利于培養幼兒的想象力、觀察力和思維能力。
2 幼兒園課件設計的基本內容
幼兒課件設計的目的是為了保證課件符合科學性、教學性、藝術性等方面的要求,課件的設計是利用課件進行教學的首要任務。課件設計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教師的教學水平和幼兒的學習效果。課件是一種教學軟件,幼兒園課件設計的內容必須保證是與教學有關的信息,課件的執行過程必須符合幼兒的認知規律和教學規律,課件采用的教學方法必須符合幼兒園教學理論和幼兒學習的特點。這樣的幼兒園課件設計才能有利于幼兒學習知識,掌握信息,有利于幼兒更好地成長與發展。
3 幼兒園課件制作的兩個關鍵點
幼兒園課件面對的是3~6歲的幼兒,因此課件的制作要符合幼兒的年齡特點。因此,教師要想制作出優秀的教學課件,就應該注意幼兒課件制作的兩個關鍵點。下面,筆者對此問題進行一一論述。
3.1 關鍵點一:課件的制作要關注幼兒的興趣和生活經驗
幼兒園的教學要立足于幼兒,從幼兒的興趣愛好、年齡需求出發來設計、制作課件。學前教學專家朱家雄先生認為:“兒童是否能真正理解教學內容和獲得知識經驗,取決于兒童與環境之間有意義的交互作用”。因此,幼兒課件的制作應該關注兒童的興趣和實際的生活經驗,這樣才能讓幼兒更好地接受知識,更愿意進行學習。
例如,在幼兒園的課件制作中,筆者看到一位幼兒園小班的教師為了結合“世界地球日”的教學活動而制作了一個課件《地球媽媽笑了》。這位教師想利用這個課件的制作,向小朋友們宣傳做文明的小朋友,不亂扔垃圾,“地球媽媽”就會露出滿意的笑臉。這位教師的想法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小班的幼兒由于年齡的限制,還不理解“地球媽媽”這個抽象的概念。那么要想達到同樣的教學效果,教師就可以根據幼兒的實際生活經驗,將“地球媽媽笑了”改成“清潔阿姨笑了”。利用幼兒園清潔工的照片代替了地球媽媽,這樣的課件制作立足于幼兒的生活實際,能起到更好地教學效果。
3.2 關鍵點二:課件的制作要關注創新實用并引導幼兒進行互動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幼兒課件的制作也越來也多。但無論幼兒課件的制作如何變換,幼兒課件制作的創新性與實用性是最值得關注,應受到重視。優秀的課件制作是將趣味性和實用性巧妙的結合,并能激發學生參與互動的積極意識。
例如,在幼兒園的課件制作中,一位教師制作的《看動畫編故事》的課件,就很好地闡釋了創新與實用。這位教師是這樣處理課件的:課件的動畫部分,整個動畫只配了音樂而完全沒有對話,這就給學生創編故事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而這位教師課件設計的成功之處還在于,課件的制作設計了兩個不同的結尾:一個結尾是雞媽媽帶著一群小雞高高興興地去找食物;另一個結尾是雞媽媽戴著手銬和腳鏈走向監獄的情境。這樣,同樣的一個故事設計了兩種截然相反的結尾,激發了幼兒無盡的想象。讓小朋友們能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去創編故事,激發了學生參與故事創編的熱情,利用課件所產生的教學效果是圖片教學或者限定故事的視頻教學無法比擬的。
幼兒課件的制作是需要教師經過不斷的“制作―實踐―修改”反復操作的過程。幼兒課件的制作其面對的對象是3到6歲的幼兒,因此,具有創新、互動、交流的課件內容才能更好地吸引他們學習的興趣。
4 結語
總之,多媒體由于其自身的特點,成為了豐富幼兒課堂教學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它在幼兒園課堂教學中的運用更好地促進了幼兒主動、和諧的發展。但是幼兒教師課件制作水平的提升并非一蹴而就的,還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地實踐、總結,最終制作出優秀的教學課件,讓多媒體發揮其獨特的教學輔助作用,更好地促進幼兒園的教學。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