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冬天的骨頭影評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逃離德黑蘭》
又一部美國愛國主義教育樣本片
本·阿弗萊克憑借年末的此片擺脫B級演員、C類緋聞男主角的陰影,成功晉級A級導演。影片根據歷史上的伊朗人質事件改編,講述一個美國特工借助一個冒牌電影劇組的名義將困在伊朗的六名美國人質救出的故事。本片在開拍之初就因其題材而備受矚目,對影迷來說,再沒有什么比在電影院里看到電影居然真的能拯救世界而不是借助超人來而更激動的了;而對于美國政府來說,這又是一部愛國主義教育的樣本,無論哪屆政府,都將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放在心坎上;但對于大眾固有的對于伊朗的國家形象,本片仍然沒有打破定型化想象,不然,小本能否解釋一下,即使伊朗特工再能力不濟,也不至于在得知美國人已經登上飛機的情況下沒有通知塔樓,而非得上演坐汽車追飛機的弱智戲碼吧?
《林肯》
很學院,很深沉,當然——很悶
關于斯皮爾伯格的這部新片,它的關鍵詞是:學院派、大師級、方法派演技。
“學院派”指的是片子節奏緩慢、攝影精良、配樂準確,不需要以狗血的劇情吸引眼球,而重在表現人物性格和事件脈絡,是電影學院教科書上常常出現的電影類型。“大師級”要數導演斯皮爾伯格和主演丹尼爾·戴-劉易斯不可撼動的影壇地位。“方法派演技”則是最顯得“懂行”的說法,它總結了丹尼爾的表演方法:善于觀察事實、進入角色。你或許還可以深沉地說一句:“哦,他就是美國的陳道明。”
至于《林肯》拍了什么,那不重要,總脫不了解放黑奴、葛底斯堡演講吧,要中國觀眾看一個一百多年的美國人在民權民主上糾結2個半小時,總不是一件舒服的事情。但《林肯》顯然具有獲獎的品相,它既有英雄人物,又有歷史情結,還有大師表演,在12月13日公布的第70屆金球獎入圍名單中,《林肯》以7項提名領跑,包括重量級的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和最佳男主角獎項。
《刺殺本·拉登》
女導演就非得變成這個樣子嗎?
詹姆斯·卡梅隆的前妻凱瑟琳·畢格羅是個純爺們。
2010年的奧斯卡,她以雄性荷爾蒙爆棚的《拆彈部隊》擊敗前夫詹姆斯·卡梅隆的《阿凡達》獲得最佳影片、最佳導演等六項大獎,雖然其1500萬美元的票房,還不到后者的一個零頭。但凱瑟琳·畢格羅純爺們的個人品牌就此確立。她完全顛覆了女性電影人的一般特質,不僅偏愛戰爭題材,而且在電影語言上也是純男性視角。如果你是女權主義者,可以將其總結為“與女性特質的全面割裂,正說明了在男性特質的電影圈內,一個女性導演必須徹底倒向她性別的反面,才能在規則完備的系統內獲得話語權”。
在總結今年的新片《刺殺本·拉登》時,以上論斷顯得無足輕重。美國國家評論協會、紐約影評人協會、波士頓影評人協會等機構把最佳影片頒給它,不是因為這是一部女人拍的男人電影,而是這個女人真的完成了“刺殺本·拉登”。
《烏云背后的幸福線》
90后女星的上位重鎮
如果有人說今年克里斯汀·斯圖爾特憑借《暮光之城》續集和與男導演的緋聞出盡了風頭,你大可皺皺眉頭說,面癱女out了,今年流行詹妮弗·勞倫斯。
年初一部《饑餓的游戲》讓已是冉冉之星的詹妮弗在商業上大紅大紫。從拍攝文藝片《冬天的骨頭》周薪3000美元,到《饑餓的游戲》升為片酬50萬美元加分成,再到續集片酬應在1000萬美元以上,她身價的提升,入選了美國《綜藝》雜志評選的“好萊塢年度十大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