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梅蘭竹菊詩句

      梅蘭竹菊詩句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梅蘭竹菊詩句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梅蘭竹菊詩句

      梅蘭竹菊詩句范文第1篇

      梅 “四君子”之一的梅花,最令詩人傾倒的氣質,是一種寂寞中的自足,一種“凌寒獨自開”的孤傲。它不屑與凡桃俗李在春光中爭艷,而是在天寒地凍、萬木不禁寒風時,獨自傲然挺立,在大雪中開出繁花滿樹,幽幽冷香,隨風襲人。從梅花的這一品性中,中國詩人們看到了自己的理想人格模式,就是那樣一種“沖寂自妍,不求識賞”的孤清,所以詩人常用“清逸”來寫梅花的神韻,如宋代“梅妻鶴子”的林和靖那著名的詩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清逸”不僅是古代隱士的品格,而且是士大夫的傳統文化性格。梅花所表現的正是詩人共有的一種品質,因而詩人倍加珍愛。

      筆者在畫梅時,主要表現它那種不畏嚴寒、凌霜傲雪的獨特個性。據畫史記載,南北朝已經有人畫梅花,到了北宋,畫梅就成了一種風氣,最有名的是仲仁和尚。他創墨梅,畫梅全不用顏色,只用水墨深淺來加以表現。據說他有一次,看到月光映照梅花在窗紙上的影子,從中得到了啟發,便創作出用濃淡相間的水墨暈染而成的墨梅。此后,另一畫家楊補之在這基礎上又進一步發展了這種畫法。創造出一種雙勾法來畫梅花,使梅花純潔高雅,野趣盎然。元明以來,用梅花作畫更多。元代最大的畫梅大師應該首推王冕,他自號梅花屋主,他的水墨梅畫一變宋人稀疏冷倚之習,而為繁花密蕊,給人以熱烈蓬勃向上之感。王冕的存世名作,是他的一幅《墨梅圖》,他用單純的水墨和清淡野逸的筆致,充分表達出了寒梅怒放的精神和風骨,寄托了作者孤高傲岸的文人情懷,表露了他“畫梅須有梅氣骨,人與梅花一樣清的高尚情操”。

      蘭 生長于深山幽谷之中的蘭花,清香淡雅,氣宇軒昂,臨風搖曳,婀娜多姿,花開幽香清遠,沁人肺腑。它那“不為無人而不芳,不因清寒而萎瑣”的高潔品質,為自己迎來了“空谷佳人”的美譽。孔子也稱之為王者之香。

      空谷生幽蘭,蘭最令人傾倒之處是“幽”,因其生長在深山野谷,才能洗凈那種綺麗香澤的姿態,以清婉素淡的香氣長葆本性之美。這種不以無人而不芳的“幽”,不止是屬于林泉隱士的氣質,更是一種文化通性,一種“人不知而不慍”的君子風格,一種不求仕途通達、不沽名釣譽、只追求胸中志向的坦蕩胸襟,象征著疏遠污濁政治、保全自己美好人格的品質。蘭花從不取媚于人,也不愿移植于繁華都市,一旦離開清幽凈土,則不免為塵垢玷污。因此,蘭花只適宜于開在人跡罕至的幽深所在,只適宜于開在詩人們的理想境界中。

      因此我們畫蘭花時,一般都寄托一種幽芳高潔的情操。如楚國詩人屈原就以“秋蘭兮清清,綠葉兮紫莖,滿堂兮美人”這樣的詩句來詠蘭。但蘭花入畫則比梅花晚,大概始于唐代。到了宋朝,畫蘭花的人便多了起來,據說蘇軾就曾畫過蘭花,而且花中還夾雜有荊棘,寓意君子能容小人。南宋初,人們常以畫蘭花來表示一種宋邦淪覆之后不隨世浮沉的氣節,當時的趙孟堅和鄭思肖,被同稱為墨蘭大家。

      欣賞繪畫,也是必須了解歷史背景的。而清人畫蘭,則以“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最為著名。鄭板橋是一個注重師法自然的畫家,他畫過盆蘭。但尤嗜好畫“亂如蓬”的山中野蘭,為此,他曾自種蘭花數十盆,并常在三春之后將其移植到野石山陰之處,使其于來年發箭成長,觀其挺然直上之狀態,聞其濃郁純正之香味,因而得山中蘭“葉暖花酣氣候濃”的貞美實質。

      竹 “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一生畫竹,詠竹,愛竹成癖,平日可以說是無竹不居。特別喜愛和擅長畫竹,他題于竹畫的詩也數以百計,豐富多彩,獨領。其中《竹石》圖的畫眉上題詩,高度贊揚竹子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秉性。竹莖有很多節,中間是空的,質地堅硬,種類很多。是種堅強的植物,有君子之稱,一生中僅開一次花。竹在清風中簌簌的聲音,在夜月下疏朗的影子,都讓詩人深深感動,而竹于風霜凌厲中蒼翠儼然的品格,更讓詩人引為同道,因而中國文人的居室住宅中大多植有竹子。王子酞說:“何可一日無此君!”坡說:“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醫。”樸實直白的語言,顯示出那悠久的文化精神已深入士人骨髓。

      受名家啟發筆者所繪的“風竹迎春”,畫面繪有許多葉似劍鞘的竹子,枝繁葉茂,連片成海。它們有的如綠珠墜地,有的又如翠云接天,那千姿百態的竹海里,竹葉婆娑起舞,搖曳萬里。置身于竹海,處處飽含著竹的清香。其情其景其幽香,無不使人陶醉。通過多年對畫竹的了解和鉆研,得知竹入畫,大約和蘭花相同,也始于唐代。唐代的皇帝唐玄宗、畫家王維、吳道子等都喜畫竹。據說到了五代,李夫人還創墨竹法,傳說她常夜坐床頭、見竹影婆娑映于窗紙上、乃循窗紙摹寫而創此法。到宋代,蘇軾發展了畫竹的方法,放棄了以前畫家們的雙勾著色法,而把枝干、葉均用水墨來畫,深墨為葉面,淡墨為葉背。此后的元明清時代,畫竹名家輩出,只要是山水或花鳥畫家,沒有不畫竹的,而且開始強調竹的整體氣勢。不過,在眾多的畫家中,鄭板橋的畫竹也堪稱為一絕。

      對于畫竹,鄭板橋曾寫下了自己的體會:“江館清秋,晨起看竹,煙光日影露氣,皆浮動于疏枝密葉之間。胸中勃勃遂有畫意。其實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紙,落筆倏作變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總之,意在筆先者,定則也;趣在法外者,此機也。獨畫云乎哉!”因此,從竹子千姿百態的自然景象中得到啟示,激感,經過“眼中之竹”,轉化為“胸中之竹”,借助于筆墨,揮灑成“手中之竹”即“畫中之竹”。鄭板橋的作品,存世較多,流傳也廣,自清代以來,被世人行家所嘆服,成為“人爭寶之”的珍品。

      菊 別名:菊華、秋菊、九華、黃花、帝女花、笑靨金、節花。因其花開于晚秋和具有濃香故有“晚艷”、“冷香”之雅稱。晚秋時節,斜陽下,矮籬畔,一叢黃菊傲然開放,不畏嚴霜,不辭寂寞,無論出處進退,都顯示出可貴的品質。

      梅蘭竹菊詩句范文第2篇

      吳海燕

      孔子曾說過“過猶不及”、“執兩用中”的話,《中庸》標舉:“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過一種平衡的生活,我認為其實質就是追求中庸之道。

      中庸是一個古老的話題了,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與之相類似,平衡到底是好還是不好呢?也要一分為二來看。

      如果平衡是指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身心的和諧,為人處事的剛柔相濟、張弛有度,等等,這無疑是好的。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展現的是人與自然、人與自身的和諧;王維“行到水窮處,坐看云起時”,訴說的是自然的窮通之理。我也相信,生活中的得失遵循能量守恒的法則,一扇門關閉了,另一扇窗會為你打開,所以,人應該有樂觀的心態,去擁抱生活的苦樂,構筑自己內心的平和。

      但如果平衡指的是平均主義、隨波逐流、對抗與制衡、無原則地尋求心理補償、等等,則未必可取的。“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固然是明哲之言,但實踐起來又何其難哉!古今之事,就一時一地而言,通常“不是西風壓倒東風,就是東風壓倒西風”!所以,該有立場的時候就應該有立場,改拿態度的時候就必須拿態度。

      大自然是一座象征的森林,能給我們無窮的啟示。如果說平衡代表著總體的天道原則,代表著和諧的終極結果,那么,追求平衡是值得鼓勵與提倡的。但是,在微觀具體的層面,從來不乏極端或偏頗的存在。有時候,事物正以其極端、極致的形態彰顯著價值,人也是如此。

      “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調也。”松柏,以及后來的梅蘭竹菊之所以能成為草木中的君子,是因為其自身的特異稟賦,也是人們把自己的理想和心志投射在其中的結果,可見不畏嚴寒、特立獨行、堅持操守一直是我們民族所看重的品質。

      人世間,屈原為了追求他的美政理想,“雖九死其尤未悔”;孟郊因為苦吟,“心與身為愁”;譚嗣同為了變法維新,舍生取義;陳天華為了喚醒同胞,蹈海自殺……這些執著也是足以令人為之動容的!

      平衡不是唯一的真理,獲得平衡的途徑也從來不是單一的。不是有詩句云“心有猛虎,細嗅薔薇”嗎?世間萬物,包括人,本身就是一個矛盾體,對峙的兩極相生相克,以此為平衡,又或者平衡正是在兩級之間跳躍而達成的。

      【點評】

      梅蘭竹菊詩句范文第3篇

      中國繪畫藝術,具有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民族風格,它融匯著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素養、審美意識、形成了滲透著中華民族文化底蘊的獨有的形式。我們該從哪里入手才能了解一幅作品真正的含義和藝術家要表達的情感?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根據中國繪畫藝術的特點,我覺得要欣賞讀懂一幅作品應從感受畫中的意境開始。

      中國藝術的意境都是與作者的緊密相聯的。意境之說,是指在主觀思想感情和客觀景物環境交融,而相互轉化中呈現出的情景并存、虛實統一,能夠蘊含和昭示深刻的人生哲理及宇宙意義的至高境界。表現在作品中就是畫家通過所描繪的景物表達出自己的思想情感,使欣賞者由此產生聯想和共鳴,猶如身臨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和升華。

      可是在現實的繪畫創作中每個藝術家的精神境界、才氣、學識的高低不同,也就決定了他對于表現對象美的感受和理解的程度大有差異。所以我們還要掌握幾點意境的表達方法,才能真正的感受藝術家的情感,產生共鳴,達到欣賞的目的。

      第一,中國繪畫的意境是“虛實相生”。

      中國畫中的虛實,是一種意境和氣韻的表現。笪重光說:“空本圖難,實景清而空景現。神無可繪,真景畢而神境生。位置相戾,有畫處,多成贅疣。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這種虛實的表現方法,就是用畫家創作的畫面以一個引子的方式引著你,聯想到畫面以外存在于你腦海里的景象。說到這種方法不得不提的當屬齊白石老人。在白石老人90歲的時候,作家老舍要求他根據“蛙聲十里出山泉”的詩意畫一幅畫。繪畫是一種視覺藝術,要在紙上畫出“十里蛙聲”,的確是難題。但是老人不出幾天就交卷了,作品名為《蛙聲十里出山泉》,畫面上一泓溪水從山澗亂石中奔瀉而出,水里游動著幾只蝌蚪,高處聳立著幾筆遠山。亂石、山澗、遠山構成了深遠的意境,看起來何止是“十里”!。另外生物知識告訴我們:蛙聲是青蛙求偶之聲,沒有蛙聲,也不會有蝌蚪。水里既有蝌蚪游動,山澗中豈無“蛙聲”?通過這一系列的暗示我們不難在腦海里形成一幅畫面中沒有的景象。從而達到他創作的真正意境。只畫蝌蚪不畫蛙,十里之外,自有蛙聲一片,無中生有,虛中生實,景中生意,物中生情,畫面中體現了深邃的意境。

      第二,中國繪畫的意境是“似與不似”。

      石濤說:“明暗高低遠近,不似之似的似。”這“不似之似”便是在總結前人關心形神關系的美學基礎上進一步明確的,而成為中國畫家遵循的法則。中國畫不僅有形,而且含有意。“不似是手段,目的在“似”。晃以道對蘇軾的轉語中說“畫寫物外形,要物形不改。”即在掌握形似之后的一種“意象變形”。這種變形意在抒情和表現人生,目的是“神似”、“傳情”所以黃賓虹說:“不似之似,仍為真似”,中國畫家正把這一點發揮得淋漓盡致。

      “意境”的感覺是抽象的,“意境”又往往是一種從有形到無形之形。中國水墨畫中“空白”的發展,是無形,是從意境中誕生。這種無形,不管是天、地、海、水、云、煙,或荒漠,或白雪皚皚,它給人想象的是情境,而不是它的具體形象。所以有畫家不著筆墨、虛白空間的藝術手法,而欣賞者卻能在情景交融中產生共鳴,這正是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意境。第三,中國畫的意境是“借物抒情”。

      在畫中,畫家常以梅蘭竹菊等植物或各種動物入畫,其實在這里,畫家對事物的表現是次要的,而表達自身的情緒才是重點。很多自然形象都被文人墨客賦予了理想的品格和情操。例如:梅的高潔、竹的堅貞、蘭的靜逸、菊的孤傲。像鄭板橋以畫竹著稱,他畫出的竹就是注入自己的思想感情的,“衙齋臥聽蕭蕭竹,疑是民間疾苦聲”,他的《叢竹圖》畫一叢墨竹,老干新篁,濃淡相間,重疊錯落,勁拔挺秀。,生動地反映了畫家關心民眾疾苦,憂國憂民的思想感情。又如徐渭的《墨葡萄》,畫面中畫了一枝葡萄,藤條錯落低垂,枝葉紛披離亂而富有氣勢。枝條上懸掛著一串串水靈靈的葡萄,畫面上相互交織的線條,柔中見剛,瘦勁有力。這些線條體現了畫家內心的不安和剛正不阿的性格。作者把他在現實中的看到的具象的東西,在頭腦中經過變形、加工、變成可以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形狀,來寄托自己的情意,從而也就是作品的誕生。”就像畫家倪云林說的那樣“其畫竹不管似蘆似麻,只是抒發胸中逸氣。”看來無論畫什么事物其外形已經不重要了。最重要的是事物的背后,作者所要表達的思想意境。

      第四,中國畫的意境是“畫中有詩”。

      梅蘭竹菊詩句范文第4篇

      【關鍵詞】文人畫;意境;留白;古典園林美

      文人畫是我國傳統繪畫中的佼佼者。最早提出文人畫概念的是唐代著名詩人王維,后又經蘇軾倡導,“細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細觀其畫,畫中有詩”,把詩和畫聯系了起來。近代著名畫家陳衡恪曾形容: “畫中帶有文人之性質,含有文人之趣味,不在畫中考究藝術上之功夫,必須于畫外看出許多文人之感想。”文人畫早期主要是對封建士大夫的繪畫作品的稱呼,待到后期我國文人畫發展成為一個派別之后,主要用來特指宋元時期,由于在社會性的隱逸風氣和禪宗、老莊哲學的影響下中國傳統繪畫所發生重大的變革,山水畫創作由客體再現向主觀表意的繪畫形式。這類繪畫題材多取材于山水、花鳥、梅蘭竹菊等,講求繪畫的意向特征、意境的構造及筆墨情趣等。

      園林美從概念上主要指通過物質實體表現出來的人化生態環境美,包括了自然美部分和社會美部分。園林美和文人畫的繪畫形式在理念上有著共同的特征:即都是按照美的規律和某種審美觀念對現實美進行提煉升華而再創造得出的產物,與創作者的個體文化素養以及當時社會生活的時代特性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中國文人畫與古典園林宏觀上的共同點又主要體現在都是集東方古代哲學、美學、文學、詩詞、書法、宗教等多種文化形態于一身的藝術。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不同表現形態方面探討兩者的藝術結合點:

      1. 結構形式靜動結合的韻律感

      中國文人畫的構圖形式不同于我們今天所熟悉的一點透視和兩點透視,而是采用了散點透視的表現形式,觀察點不固定,凡不同立足點上所看到的東西都可組織畫面。這種橫向多點式的觀察,將多個畫面展示在一個動態過程里,文人畫的繪畫形式上存在著靜中有動的韻律感。園林就其自身來說是一種動的藝術,自由、閑散、寬松的心理狀態往往最能感受外界美的信息,可以說園林就是通過統籌靜動變化使人領略美的。我們常形容蘇州園林“步移景異”、“曲徑通幽”,也恰恰體現了園林空間內在靜動結合的自然秩序。園林通過布景的虛實、疏密、色彩、光影和形象上的變化,從而營造動的氣勢,這種組成空間的生動韻律和章法能賜予園林生氣與韻律感。

      正是文人畫和園林美中分別所營造出來的結構形式與靜動結合的韻律感產生了靈動、多變的節奏感和生命力,同時也體現出了繪畫及古典園林美中的藝術結合點。

      2. 自然美和藝術美的結合

      文人畫的程式是一套由歷代畫家從大自然中提練出來,經過藝術總結提煉的相對穩定的規范性藝術語言,借由畫中意境表達個人思想感情。石濤曾說“搜盡奇峰打草稿”,可以看出,畫家會通過多采集素材,多觀察事物,將自然美進行主觀提煉后,再將所產生的創作靈感和意境展現于作品當中。文人畫中的自然美到藝術美的過度是通過觀察、產生理念、運勢動筆、提煉表現的一個完整過程。

      園林通過筑山、疊石、理水、種植樹木花草、營造建筑和布置園路等途徑,創作形成美的自然環境和游憩境域。設計師將自然作為載體,因地制宜,使得園林充滿大自然的生氣,這是園林設計中自然美的體現。雖然園林有著山水地形美,但這種自然美是通過設計師的加工,效仿自然而成,同中國文人畫一樣通過了藝術加工。這種再創造的藝術美和自然美的結合在古典園林中體現的淋漓盡致。

      3. 人格要素在文人畫和園林設計中的體現

      中國文人畫強調個人內心情感的抒發,強調畫家的個性。他們大多有著閑逸恣情、自潔自愛的人格類型,將自己的情、意、趣都融入到了山水竹石等景物中,體現其自強不息、清華其外、澹泊其中、不作媚世的處世之態。古典園林設計中有著相同的人格要素的體現,往往以自省,含蓄,蘊藉,內秀,恬靜,清幽,淡泊,循矩,守拙為美,重在情感上的感受。中國人自古以來就對竹推崇備致,揚州的個園就是一座竹的世界,以竹石取勝,連園名中的“個”字,也是取了竹字的半邊,應合了庭園里各色竹子。個園園主“竹”,遂取袁枚“月映竹成千個字”詩句,故名“個園”,主人的情趣和心智都在里面得以體現。

      4. “留白”的形式美體現

      留白是指在書畫藝術創作中為使整個作品畫面、章法更為協調精美而有意留下相應的空白。中國文人畫中的水墨留白,體現了磅礴之氣,提供了虛實對比的視覺效果。這種背景運用的虛白處理手法,表現了無限的時間和空間,使畫面更簡練,主體形象更鮮明突出。我國古典園林美中也存在著“留白”,即布景時的疏、視線的放、水景的蜿蜒曲折等等,都會留下想象的空間。只有恰當地空出“白”來,才能“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才能在品鑒的過程中馳騁想象。

      結語:

      通過以上幾方面,文人畫繪畫形式和中國古典園林美的結合點的探討使我們深刻認識到園林這樣一種藝術作品,應當如同繪畫作品一樣,都需承擔一種使命,并激發人們尊崇高尚的道德情操。這兩種藝術作品的美對人類的心靈、性格的啟迪和影響是相似的,結合我國人文畫中的繪畫形式美,豐富了園林美藝術體系的理論基礎。

      參考文獻:

      [1]壽勤澤. 中國文人畫思想史探源 以北宋蜀學為中心[J]北京:榮寶齋出版社 , 2009.10

      [2]趙思毅,張赟. 中國文人畫與文人寫意園林[M] 北京:中國電力出版社 , 2006

      [3]彭修銀. 墨戲與逍遙 中國文人畫美學傳統[M] 北京:文津出版社 , 1995

      [4]張書珩,張勇主. 中國文人畫繪畫藝術[J] 呼和浩特:遠方出版社 , 2005.12

      [5]金學智. 中國園林美學[M] 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 , 2005

      梅蘭竹菊詩句范文第5篇

      筆者到大陸旅游時,在藝品店或奇石市場時常會看到石,聽石友說能擁有一顆石是一件很稱心的事,因為是國人最愛的花之一,因為具有色美而不嬌、傲霜雪而不屈及花瓣姿態優雅的特性。

      一見到石的石友一定會聯想起中國賞石的鼻祖陶淵明《飲酒》里的詩句:“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詩句“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是敘述陶淵明陶醉自然的樂趣,展現了物我合一的境界,呈現他的人格高潔、愛好自然、不慕名利的人格,這種人格正是玩賞雅石者最崇尚的境界,所以石是中國很有特色的觀賞石之一。

      石的名稱由來

      石是指在黑色石面上呈現白色的紋路,其形姿神似巖石組成的瓣,因為石頭內有自然形成的白色狀結晶體,因此而得名。

      也有人認為石是指因含有礦物與巖石而呈現形態各異的,因其質地堅硬,外表呈青灰色,里面有天然形成的白色形結晶體,看上去很像自然的圖案,猶如盛開怒放的白菊,故而得名。

      其實,石的花瓣分別由呈針狀、纖維狀、柱狀的礦物組成,排列成放射狀所形成的型態,所以石花瓣中心才由近似圓形的黑色燧石構成花蕊,神似天工制作之怒放盛開的,花形完整,花瓣層次豐富,故而得名。

      石的傳說與考古地質資料

      石的傳說與奇談很多,一說玉皇大帝的七位仙女結伴下凡間,忽聞天門暮鼓催其歸天庭,悵然中她們留花為記,欲重游人間,從此漫生石壁之中。落在石面的沉積河底,久而久之變成了今天的石。另外還有一種傳說,在遠古的時候,有對傾心相愛的戀人石堅和,他們不離不棄,至死都不愿分開,最后雙雙化成了今天的石。

      據考古發現,大約在兩億年前,石的故鄉還是一片大海,后來由于地球變遷,進入了海退期,地表低洼地方積存的海水不斷蒸發,海水中的硫酸鍶鹽的濃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時便形成了晶體,并逐漸依附在燧石核心周圍,同時隨水中的泥質沉積下來,散布在泥灰巖層中,經過兩億年的演變,最終形成了今天的石。

      而中國地質研究資料表明,石屬淺海沉積生成,產生在海退環境中,距今有兩億多年的二疊紀下統棲霞灰巖段,賦存于下二疊統棲霞組上部的泥灰巖與鈣鎂質頁巖中。主要由天青石(SrSO4)和微量方解石與石英礦物集合體組成白色花瓣和白色花蕊,呈放射狀分布。其礦物成分主要是方解石和玉髓(石英),有的含菱鍶礦及天青石。

      其中“”部分的“花蕊”是晶粒狀礦物的集合體,“花瓣”則由一個個菱面體晶體形態緊挨或斷續連接所產生。經化驗石沒有放射性元素,硒、鍶、鐵、鈣含量較高。

      石的產地與成分

      石分布全國各地,例如湖南、湖北石的主要成分為天青石礦物,廣西、貴州石則以電氣石、方解石礦物為主,柳州石以黃鐵礦為主,云南石以玄武巖的斜長石為主,北京石卻以紅柱石礦物為主要組成物,新疆的石由鋰藍閃石形成等等,筆者相信中國地大物博,各地的石友與地質研究者將來會發現更新奇的石。

      以下是由各地石友提供的石數據簡介:

      1、中國最有名的石是湖南瀏陽出產的,花形酷似異彩紛呈的秋菊,花色為乳白色,紋理清晰、界線分明、神態逼真、玉潔晶瑩、蔚為奇觀。此地的石由天青石或方解石礦物組成花瓣,花瓣中心由近似圓形的燧石構成花蕊,整體神似怒放盛開的,頗負盛名。

      根據《瀏陽縣志》記載:約在清乾隆年間,瀏陽永和鎮的歐錫藩偶然發現了石,并取石雕硯,一時傳為奇物。石質地細膩,花態逼真,白色晶瑩的,陪襯黑色基質巖石的底色,黑白分明,古色古香,充分展現了自然造化的神奇。再若以精工雕琢成工藝品,更是錦上添花,精美絕倫。

      2、北京紅柱石產于北京西山和房山,存在于紅柱石巖中,屬于變質巖。該石花瓣由束狀和放射狀灰白色紅柱石礦物組成,質地灰黑,松疏。

      3、徐州螺旋石產于徐州市銅山,石質細膩,石上有明顯的圖案,呈圓形,有左旋和右旋之分。色彩有紅紫色和青灰色兩種,有的花瓣宛如浪花,是石中的后起之秀。

      4、湖北宣恩火燧石石,基底紫藍,十分奇特,質硬且細膩,聽說它冬顯微濕,夏涼徹骨,哈氣成霧,轉而聚為水珠,又石中生花,色若堆雪,形同嫩菊,日麗則澤艷,時陰而色暗。

      5、河北興隆流紋石是一種特殊的流紋巖,其外觀與普通流紋巖無異,仔細觀察會發現巖石上刻有許多清晰的花紋,宛如深秋盛開的,十分惹人喜愛。這種是長石的晶體和一些含鐵和鎂的礦物集聚在一起,加上巖漿流動而使晶體形成懸滴,當它們凝聚后,便形成放射性花狀。

      6、陜西石的花朵只有3~4cm,分布密集且均勻,在一平米的面積上有一百多朵。花朵呈圓形,有白色和灰白色,花瓣為單層對稱分布,周圍為黑色和灰色泥質灰巖,花朵排列有序,大部分與巖層層理一致。據專家研究,這是古樹之花朵落于沉積層中固結而成,可能是一種古生物菊石。

      7、廣東河源石,是一種生活在古代海底的軟件動物,類似現代的螺樣生物,它呈螺旋狀的殼印在海底泥上形成美麗的螺旋形圖案,可能也是一種古生物菊石。

      石的歷史

      1、中國最早被發現的石是瀏陽地區的,采集始于清代乾隆年間。當時被雕成石硯、筆架、筆筒、茶具、花瓶等工藝品,,受到廣大收藏家的喜愛。

      2、湖北石產于恩施地區,又稱三峽石,最早于1987年在宣恩長潭河被發現,之后恩施地區的縣市都有出露。湖北石分布廣,蘊藏量大,現已大量開采及利用,是中國石的重要產地之一。

      3、在1915年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戴清升的作品“映雪的花瓶”梅蘭竹菊的屏風參展,并獲得了“稀世珍品金獎”,目前被保存在聯合國博物館。

      4、1959年,湖南省瀏陽將一尊題名為“菊魁”的巨型立體雕件石菊假山送給了人民大會堂。

      5、1997年及1999年,香港、時,瀏陽將兩件石雕分別送給香港、澳門特區政府。

      6、2005年,宋楚瑜到湖南訪問時,湖南省委書記楊正午將石工藝品“歲歲平安”送給他做留念。

      7、2010年,上海世博會上,一塊來自湘西的名為“桃花源里”的巨型石工藝品在湖南館展出。

      石的鑒賞與收藏

      石優雅高貴,令人賞心悅目,加上石質細膩,軟硬適中,適合作為雅石觀賞和雕琢成工藝品,是兩岸石友鐘愛的石種。

      石的顏色絢麗多姿,造型惟妙惟肖,有些連花心、花蕊都清晰可見,實在是大自然奉獻給石友的神奇瑰寶。

      石的紋路黑白分明,白色構成千姿百態的花形,黑色則為背景。的紋路由花蕊和花瓣兩部分組成,且以花蕊為中心,向三度空間作放射狀排列,花型千姿百態,每一塊都是獨一無二的藝術品。

      石的鑒賞要求花瓣和紋路美麗清晰,直徑宜大不宜小,基底分布宜錯落有致、恰到好處,質地要求細膩牢固、無紋無裂。

      有位石友將花瓣按其完整程度分為三種:

      1、有花蕊、花瓣的石是上品,花瓣向四周散開呈放射狀,形態多樣,有蝴蝶狀、繡球狀、鳳尾狀等,花蕊呈圓形,位于花瓣中心。

      2、有花瓣無花蕊的石也很好看,但不如完整花形者完美,其特點與前者相同。

      3、無花形的石為下品,呈脈狀、不規則狀、星點狀等散落在基底上。

      至于如何辨別石的真假,請參考菊藝齋石友給出的幾點建議:

      1、由于出自天然環境下的完整石已經絕跡,一些人便利用人們崇尚自然的心理,用化學或物理方法將真正的石加以改變,或改變花色或改變花形,不一而足。當然石也和一樣有多種顏色,但一般來說,用化學方法改變過的易碎易損。

      2、 使用一些化學或物理的方法將材質疏松的石材加固,但一般只加固了表面,用低劣的材料冒充了上等材料。

      3、 利用人們仰慕石而又不懂石的心理,用其它的石花哄騙顧客。一般來說,其它的石花形狀不像,花瓣倒是更像樹葉,人工痕跡較強,從背面也看不出花瓣的延伸部分。甚至有的石花全部都是人工雕琢而成的。

      4、有的石材或者本身有缺陷,就用漆或其它的顏料加以涂抹,掩蓋其缺陷。一般使用的是黑色和灰色的顏料或漆,然后再加清漆。顧客可以根據其色澤是否自然天成加以判別。

      5、將真正的石嫁接在其它石材或者同質石材上,這種情況仔細觀察就可辨別。雖然形成石的基材可能有多種,但兩種或多種基材的相鄰線肯定不會整齊劃一,中間也不會另有膠質。

      6、 石的花心是石的靈魂。石上的如沒有花心或者花心是另外加上去的,其藝術性和價值都會大打折扣,因此,無花心或另加花心的石都只能算次等品。無心,一眼即可看出,雖然有的無花心仍然非常漂亮,但還是算有缺陷;另外加上去的花心,其材質一般是和花瓣大不一樣的,顏色也會有顯著的差異,其形狀也不太自然,仔細看也可辨別出來。

      7、真正的石中心一般應有一個和花瓣基本同色的晶石,花瓣從中心晶石向四面八方呈放射狀分布,所以,如石材不厚,從背面也應該可以看出花瓣的延伸部分。從理論上說,如石材為圓體,則從任意方面打磨,都應該可以顯現出一朵完整的。上等的石必須是基材緊密、堅硬,完整無缺、清晰動人,整石色澤自然,具有盡量少的人工介入。

      石像一樣,花蕊有單蕊、雙蕊、三蕊和無蕊之分,有類似竹葉菊、繡球龍葵菊、蒲葉菊和金錢菊等花型。雕琢藝人利用石的這些特點,精工雕琢,理出花瓣,添枝加葉,浮雕成叢叢。除了圖形之外,石的圖案亦如蝴蝶般飛舞,黑色的背景下,蝴蝶翩然飛舞,很是漂亮。小的石大多磨成項鏈等飾品,大型石則為觀賞用,深受各界人士喜愛。

      結 論

      在臺灣也有石,又稱玉,產于花蓮、臺東海岸與三峽山區,形成原因主要是幾千萬年前珊瑚受到碳酸鈣的填入,又經高溫和高壓,因玉髓化作用而呈現白色、灰色、黃色等,其形多呈現花瓣而得名,大多雕刻成戒面、玉墜等飾品。假如大陸石友有機會到臺灣旅游,可以到玉市場、藝品店選購玉當作紀念。

      有石友問石是不是的植物化石,筆者回答不全是。因為植物的花朵是很柔軟的,在保存化石時不可能呈立體模樣,而且石面上會有葉或莖的干纖維殘留。

      筆者認為石形狀千姿百態、十分美麗,礦物形成的石比化石的菊石更加絢麗多姿,但是經過百年的開采,原石資源日益枯竭,質量下降,花的密度、硬度、質感和純凈度都比以前差很多,價格也越來越高。

      筆者建議愛石人士到內地名山大川旅游時,應多跑藝品店和奇石市場、街邊小石攤,看看有沒有喜愛的石,假如價格合理,可以帶幾顆回家欣賞。筆者的幾塊姿態各異的石都是旅游過程中意外獲得的寶貝。

      參考書目:

      1、臺灣雅石文史工作室 http://tw .m yblog. /jw !_ Ktn5HGUHxtvtLs1q7Ty

      2、中國巖石礦物網

      3、互動百科 w w w /w iki/石

      相關期刊更多

      環境與生活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電影新作

      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上海電影(集團)有限公司

      電影文學

      北大期刊 審核時間1-3個月

      長影集團有限責任公司

      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a| 亚洲国产日韩成人综合天堂 | 亚洲天堂久久精品| 亚洲精品高清国产一线久久| 国产亚洲精品拍拍拍拍拍| 亚洲美女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婷婷综合在线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碰碰| 久久久久噜噜噜亚洲熟女综合| 久久久青草青青国产亚洲免观| 超清首页国产亚洲丝袜|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天堂久久久久久|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拍拍拍色欲|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爆乳AV| 亚洲精品白浆高清久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av| 亚洲AV人无码综合在线观看| 亚洲视频一区调教| 91午夜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蜜芽| 国产色在线|亚洲|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蜜桃| 久久综合亚洲色hezyo| 亚洲AV中文无码乱人伦在线视色| 亚洲人成网站观看在线播放|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漫画| 亚洲人成网站18禁止| 无码乱人伦一区二区亚洲一| 亚洲无线电影官网| 亚洲福利电影在线观看| 亚洲xxxxxx| 亚洲精品成a人在线观看夫|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Av无码乱码在线观看性色 | 久久久青草青青亚洲国产免观| 亚洲va久久久噜噜噜久久| 亚洲美免无码中文字幕在线| 亚洲五月丁香综合视频| 亚洲AⅤ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综合精品中文字幕 | 亚洲色大网站WWW永久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