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教育學基礎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對于學業負擔,不同的學者對其理解也不同。童星(2015)提出學業負擔主要包括內顯指標和外顯指標:內顯指標通常指學生為了完成其學習任務所付出的時間及勞動;內顯指標值學生在學習中的情緒體驗和興趣程度。謝維和對學業負擔的看法與童星不盡相同,他認為學習負擔主要是由心理負擔造成的,要關注學生的心理負擔,并且對其進行深入的了解和分析。劉和榮是從教育哲學角度來看看待學業負擔的,把學業負擔和課業負擔分別開來,課業負擔問題相對表面化,學業負擔指當代中小學生在學校里承擔的學習任務、履行的學生職責和由于學業、生存及發展競爭所帶來的生理和心理的壓力,同時也包括其所付出的身心發展代價。馬建生主要采用學業負擔的廣義概念:學校、社會、家庭以及學生自我要求下所承擔的所有學習任務。
學業負擔總體來說離不開學生的學習任務,學習任務對于學生來說是必不可少的,一定量的學生負擔有助于學生學習,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消化知識,促進知識的吸收。學習負擔本身不是問題,只有當學習負擔過少影響學生學習或是學習負擔過重影響學生發展才成為問題。當前我國學習負擔的主要問題是學習負擔過重,以學習負擔為關鍵詞在知網進行搜索,發現其中絕大部分是關于基礎教育學習負擔過重,對基礎教育進行減負提出的措施。《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第十條明確指出:減輕中小學生課業負擔,重的課業負擔嚴重損害青少年身心健康,危害民族未來。減輕學生的學業負擔可以減少學生的學業心理壓力,保證學生健康快樂成長,增強對學習的興趣。
二、學業負擔過重負責主體研究
關于學業負擔過重形成原因學界主要有三種觀點:一種是以項賢明先生為代表,認為中小學生學業負擔過重的問題一個社會問題而不是教育問題。引起這學業負擔過重問題的主要原因并是教育政策或教育教學方法的失誤,而是教育領域以外一系列公共政策的失當;一種是以許蔚萍為代表,認為基礎教育學業負擔過重問題首先是教育問題,其次是才是社會問題,解決學業負擔過重問題是教育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更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第三種是以童星為代表,認為基礎教育學業負擔過重雖然是發生在教育領域的問題,背后卻有政治、經濟、文化和管理制度等復雜多樣的影響因素。就我個人而言,我認為學業負擔過重是社會、教育、政治、文化、經濟、管理等多個因素影響造成的,但學業負擔首先應是社會問題,其次是教育問題,然后才是多種因素綜合影響而成。
教育與社會是不可分割的,狹義的教育目的是指一個國家為教育確定的培養人才的質量規格和標準,是社會通過教育過程要在受教育者身上形成它所期望的結果或達到的標準。從教育目的來看,學業負擔過重首先應是社會問題,是受教育者為滿足社會需要接受教育。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社會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雖然高等教育進行擴招,但是由于高等職業教育在我國還沒有受到足夠重視,和高等職業教育畢業生與普通高等教育畢業生在薪資方面的差距,導致社會的焦點都在普通高等教育上,但是普通高等教育畢竟名額有限,能進去的是少數,因此處于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生必須步步為營,努力學習,任何一個階段的失敗或者失誤都可能導致他們失去受高等教育機會。同時現在的家長從學前教育開始就把重心放在孩子教育上,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態使得這些家長不斷給子女施加學習壓力。
中國古代學而優則仕、書中自有黃金屋的思想也給學生增加了學習負擔,中國雖然是社會主義國家,但是社會還是分層了,分為弱勢家庭和優勢家庭。弱勢家庭想要促進階級流動,更多的通過接受高等教育以便于找到更好的工作,從而在基礎教育階段除了父母學生自身也會給自己更多的學習負擔和學習壓力。
許蔚萍在其《學業負擔過重是教育問題還是社會問題》中也指出社會問題是引起教育問題的重要根源,既然社會問題是是教育問題的根源,所以學業負擔過重首先應是社會問題,只有根源問題解決了,才好解決由根源問題引發的其他的問題。如果只是從教育層面去解決學業負擔過重問題,而不解決根源問題社會層面,只是治標不治本。
三、從社會層面對學業負擔過重進行減負
關鍵詞 教育價值 教育均衡 學校布局 布局原則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See the Layout of Basic Education Schools from the Educational Value
HAO Fusheng[1], WANG Shuanlin[2]
([1] Teacher Education Research Center, Ningxia Normal University, Guyuan, Ningxia 756000;
[2] Ningxia Yinchuan No.9 Middle School, Yinchuan, Ningxia 751000)
Abstract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education, the elimination of basic education and rural dualistic structur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basic education to solve the problem, a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layout of the school is the key.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concept of the value of education, and the educational value of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bodies and the social, educational value and layout of the school to make paper. On this basis, puts forward the basic principle of layout is based on the basic education schools.
Key words education value; education balance; school layout; layout principle
我國自上世紀末,隨著城鎮化建設和人口向城鎮遷移,基礎教育學校布局出現巨大變化。鄉村學校數量和學生規模迅速減少,城鎮學校規模急速擴張,致使教育資源分布、基礎教育發展不公平等諸多問題,影響到基礎教育均衡和社會的公平發展。在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背景下,消除城鄉教育二元對立結構,解決城鄉基礎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是實現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根本。而基礎教育學校的布局是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的核心。正確認識教育價值,合理地規劃基礎教育學校的布局,是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關鍵所在。
1 學校布局與教育價值的關系
教育價值根據理論界的討論,其基本涵義是:教育作為一種人類社會客觀存在實踐活動,向主體社會和人所呈現出的內在屬性,這種屬性反映在個體人和社會兩個方面,能夠滿足人和社會的需求。衡量教育價值的標準是其內在屬性能否滿足人和社會需求以及滿足程度的大小,教育價值的最終體現是推動社會進步和人的全面發展。教育價值的主體可分為四類:第一是教育管理者――政府和教育管理行政機構,是教育價值的“領導主體”,第二是教師,是“實踐主體”,第三是人數眾多的社會民眾和學生,是教育價值的“受益主體”,第四類則是教育價值體現的終極目標“社會主體”。作為教育客體的屬性――教育價值,對主體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是對個體人的身、心、智、能、德的影響,使個體人的身、心、智、能、德得到全面發展,第二是對社會政治、文化和經濟的影響,對社會產生促進作用。教育作為客觀存在的實踐活動,在社會一定歷史時期形成的價值,是受到社會和各階層民眾的認同,并在教育實踐活動實現其價值。
教育價值決定著教育價值觀和價值取向,是教育目的、內容、形式和方法等教育行為的指導方針,對教育實踐活動有著深刻的引導作用,決定了政府這一“領導主體”怎樣辦教育、如何辦教育、為什么人辦教育;影響著基礎教育學校的規劃、結構、布局、體制和發展方向。
教育從狹義上講即是指學校培養人的活動,學校是實現教育價值的主要場所。在城鄉教育一體化建設中,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核心是學校布局。政府是實現教育價值的“領導主體”,在教育實踐中發揮著絕對主導的作用。基礎教育學校的布局調整由政府組織實施,在規劃基礎教育學校布局中,政府應從“受益主體”實現個體人的價值進而推動社會發展,實現社會價值的辨證關系出發,使基礎教育學校布局能夠覆蓋社會全部區域,才能最終實現教育價值。
2 學校布局與主體人的價值關系
教育的本質是以培養人為核心,促進“受益主體”人的身、心、智、能、德和社會生活能力的全面發展,使之能夠適應社會生活,學會與自然和諧相處,使“生物人”轉化為“社會人”。因此,教育是主體人實現自身價值的主要途徑,教育價值通過教育活動轉化為個體人的內在價值,將“生物人”培養為“社會人”是教育價值得以體現的立足點。
人是教育價值的“受益主體”,是教育實踐活動得以存在和持續的第一主體,與客觀存在的教育構成緊密的依存關系。人在學校中接受教育,學習知識和技能、學習社會道德規范和約束關系,發展身、心、智、能、德,構成自身的內在價值,并在社會政治經濟生活中實現這種內在價值,既是教育活動的目的,也是教育價值得以實現的目標。因此,受教育權是公民社會政治生活中的一項基本權利,維護好公民受教育的權利,是國家和政府作為“領導主體”應盡的責任。學校布局首先要考慮每個公民接受教育的權利,為學齡兒童提供良好的教育條件,使每個學齡兒童都能夠接受基礎教育,并實現其自身價值。
3 學校布局與主體社會的價值關系
教育起源于社會發展的需要,在階級社會,教育價值體現了統治階級的利益需求。教育在與社會互動過程中應揚善抑惡,促進社會政治、文化和生產力的全面發展。教育對社會直接產生的作用是隱性的,通過對人的作用而顯現出來。社會是由個體人所組成,教育應人的需求而存在,并對個體人產生影響。個體人在教育活動得到全面發展,為社會發展做出有益的工作,在滿足社會需求中實現其自身價值。個體人在社會中實現自身價值的同時,推動著社會的進步,將教育價值的社會屬性呈現出來。
教育是復雜的社會實踐活動,與政治、自然、人文、歷史等構成的社會錯綜交雜,相互影響,共同發展。社會影響著教育價值,教育價值又反作用于社會。學校的使命是培養人,究其實質是傳承人類發展歷史中積累下來的文明和文化。學校的教學活動必須從社會中汲取文化,發展人的內在價值。社會進步主要是文化的傳播和進步,文化影響著人的思想和行為方式,是上層建筑和生產力發展的基礎。教育必須促進社會和生產力發展,這是教育“善”性的表現。社會的基本組成單元是人,生產力發展的前提是人的素質,合理的學校布局,能夠把文明的政治、先進的文化和科學技術傳播到社會各個區域,能夠使每個公民接受到教育,提高自身的內在素質。因此,從政治文明、文化先進和科技發達的層面考慮,基礎教育學校覆蓋社會各區域,是實現教育公平的一個重要方面,是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的基石。
4 學校布局依據的基本原則
綜觀我國基礎教育學校布局調整歷史進程,可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上世紀末開始到2005年結束,屬于盲目調整階段。政府在這一階段的調整中,無視教育價值問題,為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留下了隱患。面對第一階段調整中存在的問題,“領導主體”――國家和教育部下發相關的指導文件,采取自上而下規劃、縣級政府執行實施的方式,開始科學規劃調整階段。基礎教育學校的兩輪布局調整,因存在體現“領導主體”價值為主,忽視“受益主體”價值的問題,四類教育價值主體沒有做到和諧,致使兩輪基礎教育學校布局調整沒能解決制約縣域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根本問題,加劇了城鄉教育二元對立結構。
作為教育價值的“領導主體”――政府,應確立科學正確的教育價值觀,明確政府在義務教育中扮演公共服務的角色,對基礎教育學校布局調整中應遵循以下原則來科學規劃,合理布局。
(1)在人口密度大的社區,應采取“集中教育資源、優化教師結構、提升教育質量”的原則,結合社區內人口居住情況、學校覆蓋范圍等因素,適當增加學校數量,均勻布局基礎教育學校。克服學校規模、教學班級過大、學生上學從城東跑到城西的現象,確保為民眾提供便利、優質的教育資源。
(2)義務教育是國家為全體公民提供的公共產品,每個公民都有享受教育的權利,從教育公平和均衡發展的角度考慮,學校布局應滿足每個公民的教育需求。消除低學齡兒童住校的現象,不僅要在人口集中的區域合理設置學校,在人口密度較小的區域同樣也應設置學校或教學點,為每個公民提供均等的教育機會,保證“受益主體”身、心、智、能、德的全面發展。
(3)我國的絕大部分地區是農村,占有全國總人口的一半以上,教育價值的實現的重點是農村社會。解決基礎教育不均衡發展的關鍵也落實在農村,并且基礎教育學校是農村社區文化和基礎設施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響著農村社區內的政治文明、文化傳播和生產力發展,因此,在自然村落內保留學校或教學點,是促進農村社會發展的重要措施。
(4)兩輪學校布局調整,都是在撤消鄉村學校,加劇了城鄉基礎教育的失衡。消除城鄉基礎教育的二元對立結構,核心是在城鄉間均衡布局基礎教育學校,避免出現學校向城鎮集中的“離農”傾向。
(5)規劃基礎教育學校布局中,“領導主體”要積極維護“受益主體”的利益,體現社會平等、政治文明的社會治理理念,政府要公開征求社會公民對學校布局的意見,使教育價值最大程度轉化為“受益主體”的內在價值。
基礎教育學校布局是實現教育價值的關鍵環節,更是消除城鄉教育二元對立結構、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展的根本。“領導主體”應深刻認識客觀存在的教育價值,針對本地社會經濟和教育發展的實際情況,認真分析基礎教育中存在的問題,正確地追求教育價值實現途徑,協調統籌四類教育價值主體的利益關系,以“受益主體”的利益為主,科學合理地布局基礎教育學校,最終使教育價值得以實現。
基金項目:2013年寧夏回族自治區高等學校科學研究課題(NGY2013124);2014寧夏師范學院科學研究課題(YB2014 01)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 李長吉,賈志國.教育價值研究三十年[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76-80.
[2] 高立平.教育價值觀與教育價值的實現[J].當代教育科學,2012(7):11-13.
關鍵詞 基礎教育管理;人本管理;文化管理
中圖分類號:G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2)24-0062-02
Looking for Management Strategies of Foundation Education School//Jiang Yahuai
Abstract Our country’s foundation education has been always following era pace, orderly reform and incessant innovation, and it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in recent years. However, in comparison of domestic and foreign education management patterns,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education management four great drawbacks still exist. Causing our country school management ills is various, this paper is combining some specific problems and trying to find out some can make education return to nature.
Key words foundation education management; humanistic management; culture management
Author’s address Huna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University, Changsha, China 410205
現代學校教育管理要“以人為本”,在學校管理改革的探尋中要首先清楚,它屬于邊緣性的管理模式,因此既不是行政機構,也不是企業集團,它的核心是“人本管理”。所以學校管理要注意以下一些問題。
1 千萬別套用行政機構管理方式
一旦有主管部門的通知、突擊檢查,立即停課全體動員,一切以上級命令行事,缺乏工作的主動性,學校發展也缺乏創新。要知道學校是專業機構,在提倡服務型行政的今天,學校行政領導應該轉變觀念,樹立服務意識,對內服務于學生和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對外服務于社區環境和經濟發展,這樣才能體現教育的本色。“要體現人性、要考慮人情、要尊重人權,不能超越人的發展階段,不能忽視人的需要。”也不要機械照搬企業管理模式,教育是獨立性和個性較強的智力勞動,應該擁有相對自由自主的創造空間。教育是復雜多樣的,強調個性的釋放和發展,正因為教育不像企業的生產對象那樣整齊劃一,大一統的企業管理模式從來就不適合教育,更不適合如今教育的多元發展趨勢。教育管理的質量與效率,不是以犧牲學生的自由意志和自然天性為代價的,而是以學生個性培養和全面發展為目標的,自我意識與自我價值的實現為基礎。
2 集權管理也不適合學校
教育是一個綜合性極強的系統,領導的作用絕不是簡單地向下級灌輸自己的意志,校長行使“垂直式”“家長式”管理模式是不適合現代學校的管理形勢的。學校管理應該是集中多方意見,統籌和協調,形成一個不沖突的可操作的盡可能完美的方案,再交付執行。學校真正需要的不只是政治意義上的民主管理,更需要專家型民主管理,學校管理中的任何重大決策都應該經過群眾討論和專家評審。尊重群眾,尊重專業,尊重人才,任人唯賢,才是學校管理的唯一出路。集權管理的衍生物是剛愎自用、等級制度、特權和腐敗。
3 教育是一門科學,學校需要科學管理
既要突出行業特點,也要尊重教育規律,切實以教育教學為中心,確保中心工作的正常運行,這是學校領導的主要職責。
1)學校教育管理理念必須體現出以學生為本、以教育為本和以服務為本這三個相互關聯、互相促進的管理層面。那種把經濟利益放在學校首位,把學校升學率作為地方政績的做法,理所應當的把備課、上課、講課以及作業批改、班級管理一律統一化、標準化的做法,那種“”“群眾運動”“高大全”,貪多圖大地突擊出口優生、科研課題,口號滿天飛,規劃到處是,目標一期一換,光打雷不下雨的“空對空”做法不但勞民傷財,還嚴重擾亂學校正常工作,阻礙學校的發展。學校更不是領導因個人好惡和心情而任性使氣或者炫耀權力的場所。
學校是傳授知識、學習知識的圣潔的殿堂,以個人利益為目的的管理模式是不利于學校發展的。
2)強調以學生為本的同時,也要做到以教師為本。學校的靈魂工作者是教師,學校效能的提高往往取決于一線的各位教師。他們具體實施著教學的各項任務,包括教育教學、學習時間的有效安排、學習氛圍的營造、對學生的評價與激勵、溝通學生與家長的細節工作等。教師的工作十分辛苦,他們是學校工作的主力軍,是學校的資源。領導要關心、支持和體諒教師,切實為教師著想,管理中應該表現出務實的人文關懷,以保證人力資源特別是優勢資源的持續利用。“見子打子”“文山會海”等只注重表面形式的花拳繡腿的做法既顯得領導無能,管理思路混亂,更影響了中心工作,消耗了大量人力。學校以人為本,就是教育上以學生為本,管理上以教師為本。
“以人為本的教育管理觀念中,管理者必須首先是教育者,而教育者也是管理者。”不管是管理者還是教育者,他們的目標都是“育人”,在學校管理中也不可過重地強調領導的權力和地位,在學校中搞等級化,這樣往往會讓一線教師產生不滿和消極情緒,破壞學校和諧的人文環境,不利于學校整體人力資源的能力發揮,其實學校領導和教師都是育人者,分工不同而已。
3)賦予教師適度的空間,突出校園文化管理。管理也有一個量的問題,少了固不宜,但領導到處插手也必然有害。權力并不只有思想、政治、法律、道德甚至生活教育說教和管制,日常管理教師如分配任務、調度安排、統籌協調才是運用權力的主要內容。其實現代社會的管理模式正在由管制式向監管式過渡,這是一種注重效果的管理,賦予被管理者過程中適度的自由發揮空間。學校領導要以尊重教師為前提,干預過硬、統得過細、管得過死對教師進行時時監控,處處限制,無形之中打壓了教師的積極性,增加了教師更大的身心負擔。教師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感情和獨立的人格,還有各種需要,渴望自身價值的實現。學校領導的管理工作中要關注教師的這些需求,幫助他們實現發展價值。如過分突出學校權力必然無形中侵犯教師正常工作的權利,有的領導甚至濫用權力剝奪教師的科研自由權利或者剽竊教師的科研成果。
學校管理還應該突出一個文化管理。校園建設離不開文化建設,但最完美的校園不一定是硬件設施最齊全最新潮的,但應該是充滿文化氛圍的。學校不要僅注重學校硬件的投入,還要重視校園文化的建設,打造品牌教育、個性校園。學校教師的教育教學、學生的學習活動、校園自然和人文環境構成一桌精神營養豐富的“文化大餐”,這當中,學校領導應起主導作用,特別是校長。校長首先應該是一個真正的文化人,和善、友好、平易、博學、務實,對人對事有高深的見解,可為師生為人為學的楷模。校長還要寬容,能夠容許各種思維和風格在校園里存在,能引導其發展,成為多元的校園而非校長一人的校園。
學校教育管理的改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管理理念必須突出“以人為本”。筆者認為基礎教育學校管理的良方具體表現為:以學生為本、以教育為本、以服務為本,三者缺一不可,要以有效的管理營造濃厚、和諧的文化氛圍,這樣才能有利于教師的育人和學生的終身發展。
參考文獻
【關鍵詞】學生評價;師生交往;機會平等;情感分配
學生評價不僅要滿足社會需要或者為決策服務,而更要關注教育教學過程中的師生關系,更好地促進學生的成長,這就要求學生評價做到以人為本。
一、以人為本的學生評價理念
以人為本的學生評價把師生交往作為學生評價的切入點,從學校教育教學活動中現實的個體——“學生”出發,把學生及其活動作為評價對象,突出其在評價中的主體地位。這種評價理念強調評價是一個動態的發展過程,是在具體的師生交往的時空中進行的,把師生交往作為一個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認識與互動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就會產生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和學生對教師的認識,從而促進學生知識、態度與價值觀的形成。
在本質上,學生評價過程是在師生各種活動的時空中進行的,它不但反映學生的學習、知識技能的掌握、能力的發展等認知因素在內,還包括學生的情感、價值、態度、人生觀等非認知因素。既往的學生評價其價值取向主要以服務社會或以追求社會效益為既定原則,其目的就是完成既定的教育目標或者預期的教育結果。如以目標導向的學生評價是依據一定的教育目標,通過系統地收集資料,進而對評價對
本文系山東省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課題“‘評優’導向下學生評價(基礎教育)的實踐探索”(2011GG338)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象作出價值判斷的過程。這種學生評價以目標為導向,以評價為手段, 其結果導向非常突出,忽略了具有原生態意義上的學生評價過程,甚至出現不管過程,只管結果的現象。“在現實社會中,我們經常看到很多人盡管從結果的意義上來分析是發展的,但是這種結果的獲得往往是以受教育者人性的扭曲或者主體性的壓抑與束縛為代價的,這樣作為主體性的人在教育過程中實際上是遭到了一種不公正的禮遇。就像我們為了充饑達到飽腹的目的而上街乞討一樣,這無論如何都不能說是公正的。”[1]
決策導向的學生評價核心就是評價“為決策提供有用信息的過程。”這個定義反映出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評價者完全為決策者服務;二是評價者必須提供對決策者看來是有用的信息。如此的學生評價目的明確,價值導向清晰,就是為了完成既定的目標或者為決策服務,較少關注具體的、動態的、過程性的學生評價。實際上,學生評價主要體現為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或者學生對學生的認識,這兩種認識與評價關切學生的切身利益,有利于學生發現問題與不足,有利于學生解決問題,獲得發展,如教師的表揚、批評與學生的相互激勵,是學生發展的重要動力源。
以人為本的學生評價不是沒有目的、沒有目標的評價,它是通過對學生課堂學習活動、課外活動以及其他班級活動(包括社會活動)的評價等來實現一個個具體的目標,最后達到一定的教育教學目標,重在活動中以評價促進學生的成長、發展。其價值取向注重學生的自我生成與個性的發展,指向學生發展的內部因素。既注重學生在學校活動中的表現,也注重學生發展的結果。
二、以人為本的學生評價的特點
教育制度的基本價值除了以公正與效率為基礎以外,還要包括以人為本。[2]學生評價制度應以“決策(評價是為決策提供信息的過程)”為中心轉向以人為本,這種以人為本的學生評價理念有以下幾個特點:
1、尊重學生生命存在的價值以及人的尊嚴、自由和權利。人的存在價值是人作為人特有的對人的尊嚴、自由和權利的追求和確認,并努力通過評價促使受教育者個性的充分發展。這種評價充分體現了對學生人格的尊重、能力的信任和發展的關心,有利于學生人格的健全發展。
2、評價以促進學生的發展為目的。我國基礎教育的本質特點表現為人本性,強調以學生為主體,關注每一個學生,確保所有的學生都得到發展,使他們成為具有自主性、能動性的人。其人本性要通過教育質量來反映,基礎教育階段是人一生長知識、長身體以及形成個性、品德的最關鍵時期,只有貫徹人本性的原則才能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同時基礎教育的基礎性和人本性要求基礎教育的學生評價理念和實踐必須充分體現以人為本。基礎教育應為社會發展和學生的終身發展服務,學校應把每個學生的潛能開發、健康個性發展、自我教育、終身學習的意識和能力之初步形成作為根本的任務。學生評價必須以這些新的教育觀為導向,充分發揮教育理論對學生評價實踐的指導作用。
3、評價充分體現人文性,注重質性評價。學生評價要在一個良好的人際氛圍中進行,有利于學生人格的宏揚與展現。如果評價不關注學生的人格,或者以評價作為懲罰學生的手段,就會貶損乃至踐踏學生的人格,導致師生對抗和沖突,并給學生帶來焦慮、抵觸情緒和消極反應。所以,以人為本的學生評價堅持人道精神,使評價過程充滿人文性。同時人的行為是復雜的,有的可以量化,有的難以量化。所以,學生評價除了使用一些量化手段外,還需要其他各種評價手段(如觀察、評定、調查等)進行評價。以人為本的學生評價注重質的分析,不偏面追求和強調量化而排斥了除知識外的其它難以量化的一切人類價值,真正體現尊重學生個性的教育精神。
4、注重自我評價。以人為本的學生評價把學生作為評價的主體,堅持評價的民主性,注重啟發和喚醒學生的主體意識,增強學生對評價的參與感和自我體驗,形成學生自我分析、自我評價、自我調節的習慣和能力。如果評價只是把學生作為客體,不注重學生的實際,就很難形成學生自我認識、自我評價的能力,削弱學生自我評價、自我發展的能力。學生自己最了解自己,對自己的認識直接而深刻。
需要指出的是,學生的自我評價出現失真問題是與評價的功利取向有關的。因為現實中學生的自我評價,往往成為學生綜合素質評價的一部分,成為升學的參考或者依據。這樣,學生的自我評價就很難展開,其實效性就會大大降低。所以,學生在班級內的自我評價應該與升學或學生的聲譽分開,只有這樣,才能打消學生的顧慮,展現真實的自我,提高自我評價的真實性。
三、以人為本的學生評價的基本原則
學生評價的關鍵在于教師對學生的認識及其價值判斷,其效用表現為兩個方面:其一是教師要樹立什么樣的學生評價觀;其二是教師怎樣把確立的學生評價觀轉變為具體的教育教學行為。教師在堅持以人為本的學生評價的公平與正義上,應遵循以下兩個原則:
1、機會平等原則。機會平等不是指機會均等,也不是絕對的平等。“機會平等有兩個層面的含義,一是共享機會即從總體上來說每個社會成員都應有大致相同的基本發展機會,二是差別機會即社會成員之間的發展機會不可能是完全相等的,應有著程度不同的差別。”[3]機會與發展密不可分,沒有機會就沒有學生的發展。“機會直接影響著未來的分配狀況,機會的不同將導致未來可能發展結果的不同,因而從分配的意義上講,機會的條件是一種事前就有所‘安排’的原則。”[4]在以人為本的學生評價活動中,機會平等主要體現為參與學習活動、班級、學校以及社會活動的機會平等。在學生參與的各種活動中,教師會對學生的表現給予一定的評價。這時的評價能改進學生參與活動的質量與效率,為能力的發展以及后續活動的順利開展奠定一定的基礎。如果不是平等地給予學生活動的機會,某些學生就會喪失發展的機會,不利于學生能力的提高。
2、情感分配客觀、中立原則。教師的情感分配是影響學生個體身心發展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在同等條件下,教師對學生的情感投入應該是一樣的,即教師對學生的情感投入保持客觀與中立原則。由于受經驗、教學內容與方法選擇等因素的影響,在師生交往過程中總會伴有各種各樣的評價現象發生。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評價的同時,會在一定程度上對學生產生不同的成長期待,不同的成長期待會導致教師在與學生交往的過程中帶有不同的感彩。要想完全避免教師的成長期待對學生行為產生的影響是不可能的,為了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夠在教師情感分配的過程中獲益,唯一能夠做到的就是要使教師盡可能公正地分配自己的情感資源,以盡可能地減少或降低由教師情感資源分配不公正所形成的負面影響。
教師的責任在于教育所有的學生,堅信每個學生都有發展進步的潛能。在學生評價中,根據來自同事、學生、家長的各種信息不斷地修正自己對學生的印象與觀點,謹慎運用學生資料的信息與同事的意見,對學生不能形成先入為主的成見。在課堂教學中,平等地對待學生,要盡量給每位學生同等的參與討論的機會;要盡量公平地評價學生的學習過程與結果;要經常仔細地自我檢查,反省自己;要常常了解學生的意見,看看他們是否察覺到了自己在期望上有偏差,隨時檢視,隨時修正。
注釋:
[1] 蘇君陽.公正與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198.
[2] 蘇君陽.公正與教育[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164.
關鍵詞:基礎教育;學校文化建設;背景;依據
中圖分類號:G40-05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010X(2013)01-0020-02
基礎教育學校文化建設是新時期學校改革與發展的要求。對此,我們需要有新的更深刻的認識。
一、從基礎教育存在的深層問題中認識學校文化建設
基礎教育存在的深層問題之一,是基礎教育實踐與教育理論相結合薄弱。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高度重視教育發展,從國家到各級教育部門、到教育學者專家,在教育思想、理論和政策上都有相當豐富的政策引導和研究成果。如學生素質是文化浸潤與文化影響的結果的論述,在國內學術界已有了相當的研究;再如切實推進素質教育也倡導很多年,但有多少好的政策和理論成果真正轉化成了學校改革與發展的思想與行動?
紀伯倫有言:“也許我們走得太遠,以至于忘了為什么出發”。教育改革需要反思,良好的教育更需要在反思中尋求科學理論的指導才能實現。所以,在當代教育改革中,我們需要改變教育實踐與教育理論相結合薄弱的現狀,我們仍需要不懈地呼吁“重讀教育學”和在“調整和更新教育理念”中推進教育實踐,讓教育實踐與教育理論相得益彰,讓實踐在理論的引領下走向光明的未來。
學校文化建設正是教育學關于學校的社會文化責任與功能理論的實踐。改變我們的基礎教育實踐與教育理論結合薄弱的現狀,在理論學習中深化認識學校文化建設就是一個很好的契機。而且也只有從教育學理論上對學校文化建設有了正確的認識,才能使學校文化建設獲得最先進的教育學理論成果的指導,使科學建構的學校文化成為促進學校發展的強大而有力的引擎。
深層問題之二,是我們迫切需要解決基礎教育品質提升的問題。
反思我們的基礎教育,長期以來都可以說是“為了考試”的教育。不論是在更新教育理念上,還是在服務學生全面健康可持續發展上,我們都不否認缺失很多。不論是“一俊遮百丑”的高分低能,還是不堪挫折的精神脆弱;也不論是傳統美德的淪喪,還是道德文化信仰的滑坡——青少年成長中的各種情況和問題已一再警示我們:要完善我們的教育內涵,提升教育的品質!要為學生全面健康可持續發展搭建良好的教育平臺。
我們著力于學校文化建設,就是要建設富有人文精神的學校文化,興辦有靈魂的教育,提升學校的教育品質,培養全面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學生。
深層問題之三,是我們迫切需要解決基礎教育發展的文化瓶頸問題。
辦學中我們會不斷思考制約學校發展的瓶頸問題是什么,比較普遍的認識有:政策的瓶頸、生源的瓶頸、教育信息化的瓶頸等等,卻鮮有說學校文化瓶頸的。
通過重讀教育學,我們深信,突破現代基礎教育發展中的文化瓶頸,將促進學校可持續發展和教育品質的提升。
近年來我們不難看到,“學校文化建設”頻頻見諸文件,屢屢見諸墻面,卻遠沒有根植于頭腦。“學校文化”有時只被當做學校招生、宣傳的形象包裝,當做學校的臉面。
實際上,學校文化建設和文化教育的缺失,已經成為制約學校進一步推進內涵發展的瓶頸。構建有特色高品質的學校文化,增強最具潛力和長效的學校文化的教育力,既是促進學校特色發展、品牌發展的明智的選擇,更是實現學校持續發展的需要和內在力量。
積極尋求在“文化”的層面上使學校獲得新的發展“引擎”,增添內涵發展的力量,從而使學校教育教學管理和師生面貌呈現新的氣象和生機,使學生教師和學校獲得更加健康的發展,正是學校文化建設的旨意所在。
二、從教育的目的中認識學校文化建設
在現實的學校教育中,學校管理者常陷于社會世俗需要的影響來謀劃辦學思路。比如圍繞中考、高考指揮棒組織教育教學,圍繞考名校辦實驗班,圍繞升學加分組織奧數等各種競賽等等。這使得我們的基礎教育淪落為只見分數不見人的教育。
而良好的教育所擔當的,應是人類依照文化自覺而設定的,有意識、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具有滿足現代和未來社會需要的身心素質的人。
在這樣的科學教育思想和理念下,學校文化建設應該把關注人的身心全面健康發展作為根本目的,并由此尋找相應的理論依據。
筆者在廣泛學習、分析和研究的基礎上,結合長期教育實踐的體會和認識,提出我校有特色高品質學校文化建設的三個方面理論依據:
依據之一:“尊重生命的需要,完善生命的發展,提升生命的意義”的“成全完整人”的教育理論。
北京師范大學肖川教授認為,教育不僅要對學生的學習質量負責,更要對學生的生命活力激發與生命意義的認識負責。各種各樣青少年成長中的悲劇和遺憾無不強烈地刺激著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神經。一次次警醒我們除了要教學生識字做題,更重要的在于將他們培養成一個完整的人。所以,良好的教育一定追求辦學理念的文化意蘊與人文情懷,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我們依據“尊重生命的需要,完善生命的發展,提升生命的意義”的“成全完整人”的教育理論,構建服務于寄宿制高中學生健康成長所需要的有特色高品質的學校文化,將有助于我們的學生、教師和學校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依據之二:“文化管理”是學校管理的新走向。
天津師范大學康萬棟教授提出,學校文化管理是繼經驗管理、科學管理之后的更高層次的管理模式。其實施主要體現在塑造學校共同價值觀、建立和實施共同愿景等諸多方面,并要求領導者要有“文化管理”的理念,站在課程改革和和諧發展的時代背景下,以文化的價值取向引領教師的工作、學生的成長和學校的發展。
我們將文化管理作為學校文化建設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是要達到一種“管理中滲透文化,文化中貫徹管理”的學校教育管理新境界。使滲透于學校的各種組織機構與規章制度中的價值觀念,產生對于學校組織成員的心理和精神的引領作用和行為導向作用。
依據之三:文化是教育發展的終極靈魂。
清華大學王繼華教授指出,文化建設是推動現代教育發展的力量。創新學校發展理念,增強教育文化意識,提升學校文化建設水平,用文化的方式發展有靈魂的教育,符合時代的方向。
有靈魂的教育,不只關注學生成“才”,更關注學生成“人”,即更關注學生作為人的靈魂深處情感態度上的成長和倫理道德的養成,并引領學生對于人類永恒的終極價值思考和感悟,努力使學生成為有思想、有追求的人,有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和世界觀的人,有愛心、有善心、有責任心的人,以及深悟生命的意義和價值的人。
作為迎著新世紀的朝陽走來的寄宿制高中,我們追求有靈魂的教育,所以需要建設有特色高品質的學校文化。以文化的靈魂引領,辦有靈魂的學校,以有靈魂的教育,育有靈魂的學生!進而建設有特色、有前途的品牌學校、名牌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