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李白的詩

      李白的詩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李白的詩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李白的詩范文第1篇

      2、一去隔絕國,思歸但長嗟。——李白《千里思》

      3、一破夫差國,千秋竟不還。——李白《西施》

      4、楚國青蠅何太多,連城白璧遭讒毀。——李白《鞠歌行》

      5、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李白《清平調·其三》

      6、銀臺金闕如夢中,秦皇漢武空相待。——李白《登高丘而望遠》

      7、九日龍山飲,黃花笑逐臣。——李白《九日龍山飲》

      8、飛燕皇后輕身舞,紫宮夫人絕世歌。——李白《陽春歌》

      9、夢繞邊城月,心飛故國樓。——李白《太原早秋》

      10、婿為燕國王,身被詔獄加。——李白《秦女休行》

      李白的詩范文第2篇

      關鍵詞:李白;詩歌;意象;特征

      中圖分類號:I2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28-0260-02

      唐代詩歌是中國文學史上的一朵不朽的奇葩,而唐代詩人李白則是中國最富盛名的詩人之一。李白素有“詩仙”之名,他的詩歌飄逸瀟灑,極具浪漫主義的創作色彩。李白的詩歌是唐代詩歌的典范,在他的詩歌中不僅意象豐富,而且寓意深遠。可以說,內斂而平靜的意境是李白詩歌創作風格的一項重要特點。在研究李白詩歌意象特征的時候,我們不僅要注重李白詩歌浪漫、激越、奔放的特點,還應該研究李白詩歌意象中的含蓄之美,應全面而深入地研究李白詩歌。

      從總體上看,李白的創作變化多端,他打破了傳統詩歌創作的固有格式,達到了豐富多姿的神奇境界。李白詩歌創作的內容主要集中在對祖國山河和美麗大自然的贊美,其風格兼顧俊逸清新和雄偉壯闊。除此之外,李白的詩歌還常常使用想象、擬人、夸張、比喻等修辭手法,這些修辭手法的運用搭配李白慣用的意象,往往能夠描繪出詩歌里獨特的意境,讓人回味無窮。李白的詩歌從數量上和質量上都遠遠超過同時代的絕大多數詩人,對后世文學的創作也產生了不可忽視的重要影響,無論是韓愈、李賀還是蘇軾、陸游無一不對李白的詩歌創作交口稱贊。

      一、詩歌意象及其作用

      (一)什么是意象

      意象是詩歌中描繪的具體形象,是融入了作者思想情感的物象,創造意象并借助意象抒發思想感情是詩歌創作的一種重要方法。無論是中國的傳統詩歌還是現代詩歌,對于意象與意境都是十分重視的。在《現代漢語詞典》中,意象即是意境。當然,我們現在認為,在詩歌當中兩者還是有著十分顯著的區別的,尤其是在現代詩歌中。現代詩歌的創作通常要借助一定的形象,這些出現在詩歌中的形象也就是意象。詩人對于意象的使用往往能夠有效地烘托出詩歌的意境,表現出詩人的主觀意識與情感。由此可見,對于詩歌而言,意象其實處于詩歌中美學的范疇,詩人通過意象的塑造讓讀者與自己產生共鳴,甚至通過意象來表達出自己豐富的內心世界,進而以此來豐富詩歌的內涵。由此可見,我們在閱讀詩歌的時候,需要找到詩歌中所描繪出來的意象,并充分把握其表現出來的特征,才能體會詩人蘊含在其中的獨特思想情感,更好地進入詩人所描繪的獨特精神世界。

      (二)詩歌意象的特征

      我國古代詩歌中的意象是表現詩歌內涵和表達詩人情感的重要載體,主要具有以下幾方面的特征:首先,詩歌意象具有情感性特征。意象本身就具有固定的情感傾向,又兼具了詩人特定的情感。詩歌中的意象往往蘊含著詩人更深層次的情感,他們將自己的情感隱藏在意象之中,既能夠符合古典詩歌含蘊的表達方式,又能夠利用意象更好地抒發自己的情感。其次,意象具有含蓄性特征。古詩中的意象往往言在此而意在彼,具有含蓄、暗示的特質。中國古代封建時期對于文化的禁忌還是很多的,尤其是涉及到皇家,因此在長久的封建統治時期,詩人約定俗成地使用了一些意象來含蓄的表達某種情感,既能夠讓人理解,又不容易犯了忌諱而招惹是非。因此,借意象抒情,融情于意象之中,從而達到情景交融的藝術效果,是歷代詩人的一致追求。第三,意象具有豐富性特征。詩人的感受往往會受到特定環境的影響,因此同一個意象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環境、不同詩人的筆下所蘊含的思想情感往往也是不盡相同的。

      二、李白詩歌意象探析

      (一)李白詩歌意象的分類

      李白詩歌中意象的分類大多數還是與中國古代傳統詩歌中的意象分類相一致的,主要有以下幾個類別:一是草木類。草木類中的代表意象有梅、蘭、竹、菊、青草、楊柳、松柏、梧桐等。草木類的意象主要經常用來表現人物的人品或者性格,例如松柏表示剛正不阿、梅花代表高潔不屈等。李白詩句中有“桃花流水杳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這里用桃花表現的就是與世無爭,其樂融融的境界,桃花是春天的象征,是理想桃源的象征。二是動物類。動物類中代表意象的有大鵬、大雁、蟬、杜鵑等。李白詩歌中典型的意象是大鵬。代表詩句有“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另外“云垂大鵬翻,波動巨鰲沒”詩中的大鵬是作者李白的自我外化,詩人將大鵬視為理想與抱負的寄托,賦予大鵬氣貫長虹、直沖霄漢的人格力量,是詩人慕自由、尚灑脫的獨特思想意蘊的體現。三是器物類。器物類中代表意象的有酒、酒杯、劍、船、鏡子等。酒和劍是我國古典詩歌中比較典型的兩個意象,男詩人用的概率更大,而且在描寫戰爭的時候,劍這個意象出現的比較頻繁。關于酒的詩句,最出名的詩句之一就是李白的那句“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雖然詩人在詩句中并沒有直接寫到酒這個字,但是詩人卻用“莫使金樽空對月”描寫出了一幅豪邁喝酒的場景,顯得十分具有英雄氣概。四是氣象景物類。氣象景物類代表意象的有夕陽、雨雪、流水、白云、藍天、青山等。這類意象通常都是抒情意味比較明顯,在浪漫主義詩歌中出現的相對較多。如《獨坐敬亭山》中的“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詩句中的“孤云”是失意落魄的自我形象,又如《贈從弟南平太守之遙二首其一》中的“蘭生谷底人不鋤,云在高山空卷舒”中的“云”是作者李白個性自由的精神寫照。

      (二)李白詩歌意象的特點

      在李白的詩歌創作中,詩歌意象表現出了十分明顯的個性特征,主要突出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李白詩歌中的意象組合豐富,變化多端。例如在《行路難》中,詩人寫到“子青自棄昊江上,屈原終投湘水濱。”兩個非同時、同地發生的事情,詩人把它們并列在一起,成為互相映襯的意象,揭示出正直之士的不幸命運,給人壯闊悲涼的藝術感受。

      其次,李白善于利用意象表現其象征性,而這種象征大部分表現了詩人本身的仙風道骨及俠士風采。例如《將進酒》中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眾所周知,黃河之水不可能從天上來,但是李白卻用這樣狂野的意象描繪了黃河的壯闊,讓人身臨其境。

      第三,李白善于利用意象在自己的詩歌中營造一種奇突之美。中國古代的詩歌創作是有一定固有模式的,一般詩歌的意象都蘊含了自己固定代表的寓意。但是李白在使用這些意象的時候往往與其他詩人大相徑庭,表現出自己的獨到之處。例如在《贈汪倫》中,李白感嘆“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水”這個意象在古代詩歌中大多數表現的是時光荏苒、歲月變遷,但是李白偏偏在這首詩歌中用潭水來表現與汪倫之間深厚的情誼,不僅讓人有新奇之意,而且借助“千尺深”的潭水,讓我們也輕而易舉地體會到了詩人與汪倫之間情誼的深厚。

      (三)李白詩歌中典型意象的分析

      李白的詩歌中出現的意象數不勝數,但是仔細分析李白詩歌我們也不難發現,雖然意象的數量很多,但是李白卻對一些意象更為偏愛,所表達出的情感與思想也更為深厚,下面我們就著重分析幾個李白詩歌中幾個比較典型的意象,這也是李白詩歌中出現頻率較高的幾個意象。

      1.李白詩歌意象之“流水”。水無形無態,水又千姿百態。水最輕柔,軟如絲綿;水最剛強,滴水穿石。水最有藝術的可塑性,水是李白詩歌中十分重要的一個意象,據相關統計我們可以知道,在李白流傳下來的九百多首詩歌中,出現了將近四百次有關流水的意象。其中比較熟悉的詩句有“流水無情去,征帆逐吹開”、“流水如有情,幽哀從此分”、“好風吹落日,流水引長吟”等。李白格外鐘情于流水這個意象,在詩歌中頻繁使用,說明它與李白的思想情感緊密相聯。筆者認為,李白詩歌中的流水意象其實是詩人比較隱秘的一種表現生命意識的情感。李白詩歌中的流水意象絕大多數并不是作者單純的對自然景物進行描寫,有的時候流水表達了時間內涵,而這一內涵正是折射出了詩人強烈的生命意識。用流水這一意象表達對生命的敬畏并非是李白獨創的,事實上流水這一意象經過中國數代文人的反復錘煉已經沉淀為中華文化中一個十分特殊的文化符號:和而不同,兼容并蓄。

      2.李白詩歌意象之“劍”。李白不僅是一名浪漫的詩人,還是一名武功高強的俠客,因此在他的詩歌中頻繁的出現“劍”這個意象,就顯得十分自然。劍是我國最古老的兵器之一,代表的是力量與權威。在全唐詩中,李白筆下一共出現了一百零七次“劍”這個意象,由此可見他對“劍”這一意象的鐘情。李白從小就學習劍術,對劍有著深厚的感情,甚至他在自己的詩歌中把自己的妻子也比作了“拙妻莫邪劍”。李白生活在我國古代最強盛的時代之一,唐代民風開化,國威遠揚,因此李白的個人理想能夠得到充分的發揮,他在詩歌中頻繁的使用“劍”這個意象,也表現了他想要建功立業的博懷。“劍”這一意象不僅寄托了詩人對于自由的渴望,還表現了詩人一生都想追求的報效國家的情懷。

      李白的詩范文第3篇

      【關鍵詞】李白;詩歌;俠

      唐代是一個渴慕英雄、極富俠文化心理的浪漫時代,在這個時代橫空出世了一位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大俠,說他是武俠,他曾常年身佩寶劍,漫游天下,并有過殺人的經歷,說他是文俠,他曾創作了大量游俠詩歌,極富俠義情懷和浪漫精神,其追求自由、飄逸灑脫的俠客氣質備受世人仰慕,他就是一代“詩俠”李白。

      1李白的游俠詩

      李白自身的尚俠情結和俠客風骨,再加上的天縱才情、才華橫溢,他的游俠思想必然要表現在他的詩歌當中。據統計,在李白現存940余首詩中,據統計李白“詩中有劍、詩中有俠的,總數不下于百首”⑵,可見其游俠詩創作之豐。李白的游俠詩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1.1描寫游俠生活和游俠態度。 “擊筑飲美酒,劍歌易水湄。經過燕太子,結托并州兒。少年負壯氣,奮烈自有時。因擊魯勾踐,爭博勿相欺。五陵年少金市東,銀鞍白馬度春風。落花踏盡游何處,笑入胡姬酒肆中。”(《少年行》)表現功未成、名未就時任俠行樂的生活狀態。

      “青云少年子,挾彈章臺左。鞍馬四邊開,突如流星過。金丸落飛鳥,夜入瓊樓臥。夷齊是何人,獨守西山餓。”(《少年子》)敘述少年游冶之事,表現及時行樂放縱不羈的飄逸之態。

      “儒生不及游俠人,白首下帷復何益。”(《行行游且獵篇》)將游俠與儒生作對比,認為只會講經誦典的儒生不如游俠活得瀟灑,肯定游俠的生活態度。

      這些詩表露出了少年人的放縱不拘和玩樂習氣,多展現游俠的射獵游冶、斗雞走馬、任酒使氣等活動,通過這些活動來展現和宣泄豪俠之氣。

      1.2歌頌俠客氣質和俠義精神。 “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眼花耳熱后,義氣素霓生。”(《俠客行》)稱贊俠客優雅、灑脫的飄逸氣質。

      “袖中趙匕首,買自徐夫人。玉匣閉霜雪,經燕復歷秦。其事竟不捷,淪落歸沙塵。持此愿投贈,與君同急難。荊卿一去后,壯士多摧殘。長號易水上,為我揚波瀾。鑿井當及泉,張帆當濟川。廉夫唯重義,駿馬不勞鞭。人生貴相知,何必金與錢。”(《贈友人三首》其二)“與君同急難”一句強調俠客急人之難,重節重義。“人生貴相知,何必金與錢。”表明俠士視情義為第一,而視金錢如糞土。

      1.3表現自由精神。 “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俠客行》)行事我行我素,追求自由。

      “別君去時何時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夢游天姥吟留別》)

      “黃金白璧買歌笑,一醉累月輕王侯。”(《憶舊游,寄譙郡元參軍》)

      這兩首詩雖與俠沒有直接的關聯,卻反映了一種崇尚自由、不向權貴低頭的大俠風范。李白一向自負輕狂,追求無拘無束的生活,向往自由精神的詩歌在他的詩中展現得尤為明顯。

      2李白的俠客夢

      “憶昔作少年,結交趙與燕。金羈絡駿馬,錦帶橫龍泉。寸心無疑事,所向非徒然。”(《留別廣陵諸公》)

      “風流少年時,京洛事游遨,腰間延陵劍,玉帶明珠袍.”(《敘舊贈江陽宰陸調》)

      從李白的這兩首詩中我們可以看到,一個頭戴高冠腰佩雄劍身穿珠袍坐跨駿馬的少年俠士,很顯然,李白早已把自己看作是一名縱橫天下的俠客。

      李白好任俠,這是當時代的人們所公認的。青年時代的他就有過任俠的生活經歷。“十五好劍術,遍干諸侯”(《上韓荊州書》)它是一個真正學過劍術的詩人,并且有過親手殺人的經歷。李白在其詩中寫道,“結發未識事,所交盡豪杰”(《贈從兄襄陽少府皓》)“笑盡一杯酒,殺人都市中”(《結客少年場行》)李白自稱所結交者盡是江湖英雄豪杰,并于鬧市之中談笑殺人。魏顥也曾這樣描述李白:“眸子炯然,哆如餓虎……少任俠,手刃數人 ”(《李翰林集序》)至于他為何手刃數人而不受法律追究,則可能是由于當時蜀中地區律令松弛的緣故。

      李白是一個極度自信的人,在未出蜀之前就滿懷豪情,滿腔熱誠,渴望建功立業、拜將封相。他選擇入仕的途徑也與眾不同,他沒有走科舉的道路,之所以如此,由他的性格判斷,可能是對這種循規蹈矩的仕途之路的天生反感,也可能是這條道路難以使他力抵卿相、一舉成名,因此他選擇的是通過薦舉、制舉的方式,用王霸之道、縱橫之術來游說人主,以期一鳴驚人,從而扶搖直上、平步青云。然而,李白這種“安社稷”“濟蒼生”的政治理想到最后也僅僅停留在理想上,后來雖然受到唐玄宗的詔見,頗受玄宗賞識,但也只是因為他的文采出眾,授予他的官職也不過是寫詩作賦博君王妃子一笑的翰林院學士,這與他致身卿相、封妻蔭子的夢想產生了極大的反差。

      可以說,李白的任俠精神與他積極用事息息相關,他的俠氣與他的政治理想總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任俠既激發了他的愛國情懷,又成為實現建功立業的一種手段。“萬里橫歌探虎穴,三杯拔劍舞龍泉”(《送羽林陶將軍》)希望憑借自己熟讀兵書、任俠擊劍的本領,累立邊功、進爵封侯。“試借君王玉馬鞭,指揮戎虜坐瓊筵。南風一掃胡塵靜,西入長安到日邊”(《永王東巡歌十一首》)但李白在仕途上總是不如意,這首詩寫于安史之亂,李白本想在亂世中一展雄才,可結果卻身陷囹圄,還差點丟了性命。

      李白的詩范文第4篇

      后人熟知的李白,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譽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李白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做詩,喜交友,是浪漫、瀟灑、不羈的代表。

      李白在公元762年去世時,其墓地位于龍山,小得讓人覺得寒酸。55年后,李白之墓才被移到龍山對面的大青山。李白老年的落魄,與其仕途不順、在帝位之爭中站錯隊而被發配夜郎有關。

      籍貫不明斷了科考路

      李白24歲時,便離開故鄉(四川江油)而踏上遠游的征途,稱做“仗劍去國,辭親遠游”。云游期間,李白結識了孟浩然等友人,留下了不少令人叫絕的詩作。但是,令人費解的是,才華橫溢的李白從未參加科舉考試。是怕自己考不上?還是不想走仕途?

      楊采華是漢詩學會理事,著有《李白家世及生平探秘》等書。對于李白為何沒有通過科舉走上仕途,楊采華的研究結果是:李白的“黑戶”身份斷了他的科考之路。

      對于李白的出生地,有人認為是西域碎葉城(位于今天的吉爾吉斯斯坦),也有人說在唐劍南道綿州(巴西郡)昌隆(后避玄宗諱改為昌明),其家世、家族皆不詳。

      李白的籍貫不能確定,又無牒譜資料可查,他家潛居廣漢不能冒籍也不能附籍。楊采華表示:“用今天的話說,李白一家人是‘黑戶口’。在開元、天寶年間,沒有戶籍的人是不能參與科考、不能從軍的。”唐玄宗曾頒布《禁客許附貫敕》說:“諸州貢舉,皆于本貫籍分明者,然后依列,不得于所附貫便求申送。如有此色(這類問題),所由州縣,即便催科,不得遞相容許。”這道皇帝詔書,既杜絕了地方上許多附籍貫的考生,還扼制了地方官員徇私枉法之道。可這詔書也有不足之處,它將李白這樣有才華而沒有籍貫或籍貫不明的有志青年,拒之科考大門之外。于是,李白縱有生花之筆、經天緯地之才,也不能進入科考大門博取功名。

      李白從24歲開始四處游歷,到被召進翰林院,經過了10多年。為了走上仕途,他開始結交權貴。李白進長安后結識了衛尉張卿,并通過他向玉真公主獻詩。李白在長安還結識了賀知章,賀知章頗為欣賞《蜀道難》和《烏棲曲》。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秋,在元丹丘、玉真公主、賀知章等人的幫助下,李白第一次進翰林院成為翰林供奉。

      兩入翰林院均未久待

      “第一次進入翰林院僅過去一年多,李白便出走了。”楊采華說。

      從開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秋,李白負氣出走翰林院。到天寶二年(公元743年)再入翰林院,李白整整10年沒有進入長安。他的詩句“十年罷西笑”及“一去已十年,今來復盈旬”,便是證據。

      不過,李白再入翰林院并未久待。李白一開始頗得玄宗信任,玄宗于宮中行樂,李白奉詔作《官中行樂詞》,賜宮錦袍。后來,李白對御用文人的生活日漸厭倦,開始縱酒以自昏穢。宮中人恨之,讒謗于玄宗,玄宗疏之。

      李白最終在天寶初年從翰林院被“放逐歸山”的原因,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認為,李白醉草詩文時,讓楊貴妃“捧硯”,讓太監高力士“脫靴”,因而引發報復。不過,楊采華認為,李白實際上是得罪了當時的右相李林甫。

      《資治通鑒?唐紀》稱:“李林甫為相,凡才望功業出己右及為上所厚,勢位將逼己者,必計去之。尤忌文學之士,或陽與之善,啖以甘言而陰陷之。世謂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劍……”

      天寶五年(公元746年)初春,李白寫了《送裴十八圖南歸嵩山》后不久,自己也被放逐歸山,離開了翰林院。

      陷入帝位之爭被流放夜郎

      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時,李白避居廬山。這場唐朝的內亂原本沒李白什么事兒,但怪就怪他的名氣太大了。唐玄宗在馬嵬坡遭到兵變,被逼無奈殺了楊國忠與楊貴妃。此后,唐玄宗與太子李亨分道揚鑣。玄宗入蜀,李亨則在靈武自即帝位,是為唐肅宗,遙尊玄宗為太上皇。

      玄宗第十六子永王李U打著靖難的旗號,招兵買馬,揮師東下,其實是趁機擴大地盤,也想借亂世當皇帝。永王李U出師東巡之時,得知李白隱居廬山,遂數次下達聘書,李白幾經猶豫,終于決定下山入其幕府。在永王東巡時,李白寫下《永王東巡歌》11首。永王不久即敗北,李白也因之被捕入獄。

      李白的詩范文第5篇

      關鍵詞:李白 詩歌 逸氣

      在歷代對李白詩歌的評論中,“縱逸”“逸氣”“逸態”“奇逸”“飄逸”“豪逸”的字眼俯拾皆是。如“李白性嗜酒,志不拘檢,常林棲十數載。故其為文章,率皆縱逸”(《河岳英靈集》),“李太白詩逸態凌云,映照千載,然時作齊梁間人體段,略不近渾厚”(《西清詩話》),“太白天才豪逸,語多率然而成者”(《滄浪詩話》),“李翰林天才縱逸,軼蕩人群”(《唐詩品匯》)。再如,胡應麟《詩藪》云“李才高氣逸而調雄,杜體大思精而格渾”,《唐詩選脈會通評林》亦云“青蓮雄姿逸氣,變化無方”等等。

      通過對歷代論者評品的解讀,我們發現“逸”與“氣”是李白詩歌的鮮明特點。實際上李白詩歌確實以“氣”貫穿其中,有仙氣、豪氣、酒氣、骨氣、奇氣、怨氣,更有逸氣。詩人因受主客觀原因的影響而形成逸氣,詩中的逸氣不僅是追求自由精神的體現,還是一種平和淡然心境的反映。

      一、“氣“與文學創作的關系

      “氣,云氣”(許慎《說文解字》),段玉裁注曰“象云起之貌”,“氣”原指自然界大氣之意。后來“氣”漸與文學創作有關,被注入了人的生命意識,與創作主體緊密相連。孟子稱“吾善養吾浩然之氣”,曹丕亦云“文以氣為主”,劉勰則謂“清和其心,調暢其氣”等。“氣”已成為“作家、藝術家在進行文藝創作時思想境界、人格力量、性情才調,以及創作的激情、沖動、勇氣等心理準備”。“太白以氣為主”,甚至“以氣奪人”,展示了其詩作無窮的魅力。

      二、李白詩歌“逸氣”的表現

      “逸,失也。從辵兔,兔謾訑善逃也”(許慎《說文解字》),在《古漢語常用字字典》中常有“逃跑”“隱逸”“釋放”“安逸”“放縱”之意。李白詩中“逸”與“氣”的結合常有以下幾種表現:

      首先,“逸氣”是一種舒卷自如、淡然平和的心境。“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獨坐敬亭山》)(文中李白的詩歌若無特別說明,均出于瞿蛻園、朱金城的《李白集校注》),寧靜的心態與敬亭山形成了相互默契的對話。“樹深時見鹿,溪午不聞鐘”(《訪戴天山道士不遇》),悠然獨步溪月的形象,仿佛生成了一機禪趣。“明朝掛帆席,楓葉紛紛落”(《夜泊牛渚懷古》),停泊牛渚的夜晚滲透著一絲羚羊掛角、無跡可求的沖淡平和之美。詩人以一種平和淡然的心態,舒卷自如地表達心中情懷,飄逸而靈動。

      其次,“逸氣”是一種對自由追求的精神體現。詩人常以“大鵬”自喻,不愿做“蓬萊之黃鵠”、“蒼梧之玄風”、“殷勤于銜木”的“精衛”、“警曉于蟠桃”的“天雞”,因為它們“不曠蕩而縱適,何驚攣而守常”,“未若茲鵬之逍遙,無厥類乎比方”(《大鵬賦》)。以“大鵬”自喻是對“大鵬一日同風起,摶搖直上九萬里”(《上李邕》)自由精神的向往與追求。詩人的自由精神,在其筆下高出天外的峰巒,一瀉千里的江河,手弄白日的仙境中得到體現。詩人筆下的名山大川是飛動飄逸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望廬山瀑布》);理想中的仙境是飄逸靈動的,“美思欲望等蓬萊,極目四海,手弄白日,頂摩青穹,揮斥幽憤,不可得也”(《暮春江夏送張祖監丞之東都序》)。對自由的追求,詩人在內心深處形成了一種靈動自如的舒卷之氣;正是此種逸氣貫注于詩歌,才使得詩歌“率皆縱逸”,呈“逸態凌云”之勢。

      最后,詩中“逸氣”形成了飄逸自然之美。詩人以其爽朗的性格、自由自適的氣質、天真純樸的心態,與天地自然融為一體,自然天成的詩作中流露出飄逸風神和爽朗情韻。“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望天門山》),在生活與自然中所得的剎那感悟和情思,詩人興到神會,一揮而就,形成了自然天成之作,富有無窮的韻味和情味。“忘卻君山好,平鋪江水流。巴陵無限酒,醉殺洞庭秋”(《陪侍郎叔游洞庭醉后三首》其三)。羅大經先生在《鶴林玉露》中肯定了詩人“胸襟闊大”,詩作“自然流出,不假安排”。詩中飄逸自然之美,正是詩人淡然平和、追求自由的“逸氣”體現。

      三、李白詩歌“逸氣”形成的原因

      “逸氣”的產生一方面與盛唐時代環境密不可分,另一方面也離不開詩人自己獨特的氣質。

      盛唐時期是一個朝氣蓬勃而又充滿希望的時代。這一時期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思想文化兼容并包,民族高度融合,尤其是南北文風融合和中外文化的交流,對“逸氣”的產生有著重要的作用。此時的交流與融合是空前的,是無所顧忌的包容,是自由的創造和革新,突破了傳統的束縛和限制。充滿朝氣的時代蘊含著解放氣質,“在施行封建禮教的精神禁錮方面,有一定程度的松懈”。生活在精神領域較為解放時代中的李白,他脫略小節、自由使氣、飄逸歡樂,吟唱出一首首富有自由精神的逸氣之歌。

      當然,詩人舒卷自如“逸氣”的形成也離不開道、俠思想的熏染。李白信奉道教,以得道成仙作為自己的一種人生理想,“志尚道術,謂神仙可致”。他“十五游仙山,仙游未曾歇”(《感興八首》其五),追求道教大師——司馬子徽的超脫通達之境,道教對其影響幾乎伴隨著他的一生。詩人甚至認真地煉丹服食,追求自由的神仙境界。詩人的理想在現實生活中無法實現,于是他在詩歌中寄托自己的理想,追求一種自由的人生境界。“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已聞清比圣,復道濁如賢。賢圣既已飲,何必求神仙。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月下獨酌》其二)詩人通過飲酒排遣現實中政治失意的痛楚,在飲酒中找尋失落的自由,以達到人與自然合一的生命真趣,獲得一種超越政治、超越生世的樂趣。

      同時李白的思想也受任俠風氣的浸染,“少以俠自任”,“十五好劍術,遍于諸侯”,“豪俠笑盡一杯酒”等,俠氣的浸染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著李白自由逸氣的形成。“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三杯吐然諾,五岳倒為輕。眼花耳熱后,意氣素霓生……縱死俠骨香,不慚世上英。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俠客行》)俠客獨立不羈、豪邁仗義的氣概正是詩人受俠氣熏染而形成的自由逸氣。道、俠思想給予了他極強的自我解脫能力,詩人在內心深藏著對人生自由的向往,在詩歌中則顯露為舒卷自如的逸氣。詩人企慕神仙、任俠之氣,其終極目的是要達到一種無拘無束、獨立不羈、飄逸灑脫的自由人生境界。

      總而言之,詩人在盛唐時代環境的影響下,受道、俠思想的熏染,形成了獨特的逸氣。詩中的逸氣是一種舒卷自如、平和淡然的心境,也是一種追求自由精神的體現。詩人在“逸氣”的貫注下進行詩歌創作,形成了飄逸自然之美。正可謂“太白天才豪逸,語多率然而成者”(《滄浪詩話》),“其為文章,率皆縱逸”(《河岳英靈集》),“太白詩豪邁清逸,飄然有凌云之志”(《讀四家詩選》四首序)。

      參考文獻:

      [1]袁行霈.中國詩歌藝術研究[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2]周維德集校.全明詩話[M].濟南:齊魯書社,2005.

      [3]瞿蛻園,朱金城.李白集校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

      相關期刊更多

      李白學刊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國李白研究會

      綿陽師范學院學報

      省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四川省教育廳

      唐代文學研究

      部級期刊 審核時間1個月內

      中國唐代文學學會

      久久精品亚洲AV久久久无码| 亚洲精品在线不卡| 亚洲日韩精品无码专区加勒比☆| 亚洲无限乱码一二三四区| 日韩亚洲Av人人夜夜澡人人爽 | 亚洲AV男人的天堂在线观看| 亚洲毛片免费视频| 亚洲神级电影国语版| 久久亚洲sm情趣捆绑调教| 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 中文字幕亚洲色图| 91亚洲va在线天线va天堂va国产| 亚洲视频一区在线| 91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网址|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网各| 亚洲日本国产精华液| 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国产|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精品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柚蜜|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av| 亚洲第一黄色网址| 亚洲综合另类小说色区色噜噜| 久久影院亚洲一区|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二三区入口 | 亚洲av日韩综合一区在线观看| 亚洲AV成人片色在线观看高潮| 亚洲成在人天堂一区二区| 亚洲色偷偷av男人的天堂| 亚洲国产精品专区| 亚洲午夜福利在线视频| 亚洲av成本人无码网站| 久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婷亚洲片国产一区一级在线 |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3D| 久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无码| 亚洲综合激情另类小说区| 亚洲偷自精品三十六区| WWW国产亚洲精品久久麻豆| 亚洲日本中文字幕天堂网| 亚洲成AV人片在线观看ww| 在线观看亚洲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