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介紹一種事物作文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2、在秋天,所有的花兒都凋零了,花枝上光禿禿的;大樹上也只有幾片枯葉死死地抓住樹枝,不肯松開。秋天是凋零的季節,可我卻在枯萎的草叢中看到一片紫色!定睛一看,原來是一簇盛放的!碩大的花朵在瑟瑟秋風中,輕輕搖曳,仿佛在向我招手,告訴我豐收的季節已經到來。
3、的身材是多么纖細,有古人作詞為證:“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在這里“黃花”就是。如此纖瘦,為什么不同別的花一樣,在春天與夏天綻放,而偏偏在秋天,彎著腰,頂著寒風,顫抖著綻放自己最絢麗的生命呢?哦,原來是頑強的精神在支撐著她的盛放!
4、想起有一次,我看見一道思維拓展題,雜亂的數字,復雜的語言,于是我想也沒想,就喊不會。面對我十分羞愧,這都能在惡劣的環境下不低頭,不屈服,不喊苦不叫累,憑什么我就可以遇到困難就屈服呢!難道有五千年文明歷史的人類還不如一顆沒有思想的嗎?
關鍵詞:小學作文指導;激發學生興趣;促進教與學
作文教學是包括教與學兩方面,它不是教師確定一個命題,提出寫作要求,學生就去寫那么簡單,而是要帶動學生,激發興趣,吸引他去寫,變“你要我寫”為“我想要寫”。而興趣就是小學作文教學成功的首要條件,是推動學生掀起寫作熱潮的強大動力。這是我在多年作文教學中摸索出的一條規律。在作文教學中激發學生興趣,對小學作文的“教”與“學”有很大的促進作用。興趣可以使學生對學習充滿熱情,并激發他的創作欲望。教學實踐證明,當學生對學習感興趣時,他就會覺得學習內容豐富多彩,整天處在愉快的心境之中,而不會感到學習是一種沉重的負擔。興趣可以促使學生集中精力去獲取知識,并創造性地完成“寫作任務”。
每當我在指導作文的前幾天就根據要指導作文的題目,設置一些有趣的活動或游戲,并讓學生親自動手、動腦、觀看或親自參加,讓學生在活動中抓住事物的特點、規律,了解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再在此基礎上指導作文,教師只需要有意識地點撥,學生便在文章中有話可寫。
一、口頭作文,是學寫書面作文一個重要前提
在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學中,讓學生在課堂用通順的話回答一個問題或口頭敘述一件完整的事情,較形象的描摹一個事物,由此慢慢過渡到寫一句通順完整的話,在整合成層次清楚的段落,在逐步過渡到謀篇布局。學生書面作文中句、段、篇的成功無疑與學生口頭語言組織表達的訓練息息相關。先練習說再形成文,所以,口頭作文是學書面作文的重要前提。
二、教學生作文,應注重學生觀察事物
我在教學中經常教給學生觀察方法,即:詳細觀察、重點觀察、按順序觀察,還要求學生處處觀察、時時觀察,只有學生仔細有序的觀察,學生作文時才能寫出真而具體的東西,也才能把事物的形象從他的文章中展現與讀者眼前,讓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三、寫好作文離不開素材的積累
素材主要有兩方面。一是好詞佳句的積累。任何作文都離不開詞、句的應用,離開詞句自然難以為文,如同高明的廚師難為無米之炊一般。現行教材就是最好的知識寶庫,有無數佳詞妙句可供學生積累與索取,且教材也非常重視這方面的知識,每個單元后面都有詞句積累,并有名言名句這方面的內容,目的非常明確,也是讓學生將這些詞句積累下來以備取用。另一種是素材的積累。許多文人名士有一種習慣都是善于積累素材,每到一處將目睹、耳聞、心想的事物隨時隨筆記下來,以備取用。我們去漢中聽課,名師張艷萍將他和她女兒上街,在街上看到好的對聯和好的廣告詞都及時記在筆記本上,她給我們介紹她女兒的作品時,在場的人無不贊嘆文章的優秀。我在作文教學中也時時注重要求學生積累這方面的知識,目的是讓學生做有米之炊。
四、多練筆是提高學生寫作的重要一環
學了課文的優美段落,我要求學生寫片斷;看見的事物,我要求學生隨筆寫;根據課文生成部分,我要求學生課堂寫;根據課文內容我要求學生寫感想;根據自己一天的活動我要求寫日記。這樣在實際練筆中不知不覺自然會提高寫作能力。
五、講課文結構,教學生仿寫
現行語文教材中作品各具風格,如《桂林山水》先總寫桂林山水甲天下,然后寫桂林的水美,和桂林的山美,最后又將桂林山水融合在一起寫。我就讓學生寫我們的校園美,而文章的結構也采取總分總的形式來寫,這樣就如同學生學習字時的臨帖一樣,經過一段時間的臨摹,學生自然會掌握些字的筆畫、筆順與框架結構。同理,學生長此以往地進行仿寫,自然會有條理的敘述實物,而避免他們東拉西扯之狀。又如《七月天山》文章是按遠看、近看、走進大山深處的順序,即由遠及近的順序寫的,我要求學生寫自家門前的景物,也可以用由遠及近或者由近及遠的方式敘述??傊涍^這種方式訓練,學生在布局謀篇方面還是有一定收獲的。
六、用多讀書來促進學生寫作水平的提高
一般善于寫作的人,都是最愛讀書的人,從古至今無不如此。我們在漢中聽課時,那三位名師與專家都有一個共同的聲音,都要求學生要多讀課外書,并介紹了許多優秀書目讓學生讀。同時我也覺得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與他們讀書多少不無關系,在多讀書中學生自然提高了對文章的分析理解能力,同時作者的寫作藝術,又無不熏陶著他們的寫作靈感,學生會在無意中提高寫作靈氣。
七、教師的批改旨在提高學生寫作水平
【關鍵詞】語文課堂 作文教學
中國創造教育理論與實踐的開拓者和奠基人——陶行知曾形象地說:“行動是老子,思想是兒子,創造是孫子?!笔芴绽蟿撛旖逃枷氲膯l,再結合其生活教育理念,我覺得現代的創新型作文教學,就是要求孩子寫的作文(作文內容)應該是標新立異的、新穎而出眾的;老師教的作文(教學方式)應該是獨具匠心的、創新而顯成效的。那么,如何在作文教學中創新呢?受啟于李白堅教授的一次講座,以下作文訓練方法既有新意,又能吸引學生,在日常實踐中已初見成效。
一、全方位觀察法
我們都知道,英國物理學家牛頓發現萬有引力,就是來自于對一個生活小現象的觀察重視。蘋果落地,見者甚多,不同的是,見就是見,沒有下文;而牛頓,在詳細的觀察后有研究,有思考,所以才有了與眾不同的發現??梢?,觀察在這偉大發現背后的作用多么重要!
其實,觀察也是作文的前提,觀察得是否具體到位,是決定作文成功與否的關鍵因素之一。由于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所致,他們的觀察經常會不得要領,或不得方法,給觀察后的寫作造成一定的影響。針對這種情況,我指導學生在觀察時正確使用“五員大將” :眼、耳、口、鼻、舌,擺脫孩子平常觀念中的觀察就是看的片面理解,培養全方位的觀察能力,提高感受生活的水平。如:讓學生觀察最熟悉的“喜之郎”果凍時,除了傳統意義上的觀察果凍的形狀、大小、外包裝外,還可引導學生將果凍放在手里,掂量一下、撕開后用鼻子聞聞,用舌頭舔舔等,以這些感官的所得來充實觀察的內涵。
二、模仿訓練法
模仿,絕不是一種呆板復制。模仿應是從此事物到彼事物之間的“支撐點”。如果學生能夠發現事物之間存在的“類似” ,那么,他的思維已經達到新的高度。但是,一般的作文教學中的模仿訓練,往往只停留在對課文典型句、段,內容或形式上的模仿,或稱仿寫。其實,在新型作文觀念影響下,模仿的方式、方法,還可更為靈活多樣、甚至幽默、離奇些。如指導學生如何在習作中寫好側面描寫時,可運用模仿,進行訓練。以大家都熟悉而又感興趣的投籃為例,可通過觀看兩段錄象,在比較中得出:籃球明星姚明完成一個投籃動作僅用了24秒,在卡通片《灌籃高手》中,流川楓卻用了189秒來完成同樣的動作,這是由于動畫片與姚明的現場錄像有所不同。動畫片中,在放流川楓投籃動作時,插了很多關于觀眾、其他隊員、對手、場面環境等的多個畫面,所以延長了投籃動作的時間。這些用來延長投籃動作時間的畫面,如果用在作文中,用語言來描寫,便是側面描寫。此外,說書先生之所以能把“小姐下樓”這短短幾分鐘的動作,說上兩個星期之久,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將這種方法活用在作文里:我們在描寫某個動作時,便也能模仿著這種延長時間的方法,利用側面描寫、場景烘托等,便能使所寫動作更具體、更生動、更真實豐滿了。
三、聯想訓練法
小學生正處于生長發育期,不同時期的學生有著不同的心理特征和認識能力,因此,在學生的頭腦中蘊藏著巨大的創作潛能,具有無限的創造力。然而,能將這種潛能開發出來的,便是啟發聯想。聯想,總是由此及彼的,它是在模仿基礎上的新發現。它先讓事物與事物相接近,然后,從中引出新現象、新認識和新結論。
舉例來說吧。在指導學生寫一個活動(如拔河、甩大繩……)時,可趣味化地運用做啞劇游戲的方法,充分發揮聯想的作用。首先告訴學生:下面老師和大家一起做個啞劇,表演拔河,既然是啞劇,就不許說話,誰說話誰就犯規。學生欣然點頭,在這種特設的情境下,教室頓時鴉雀無聲(這可是平時搞活動時很難有的安靜場面)。然后,老師用空手做動作,示意學生:老師已將繩子拿出,讓學生(無聲地)上陣做好準備拔的姿勢,緊接著教師又用手勢等肢體語言無聲指揮著學生安靜地“拔”著“河”。還故意設好結果:一輪是十男拔十女,要男生贏;一輪是十男拔一女,要女生贏。要求學生聯想平時真實拔河的場面,表演出不同的狀態。只見學生全然參與,表演得投入而逼真。此時,“拔河比賽”進行得正當火熱,可教室里卻是寂靜一片,紀律絕對好!這在平時的現場活動中是絕對做不到的??!其實,研究表明:學生愿意自覺遵守游戲規則,卻不愿自覺遵守課堂紀律!更可貴的是,此刻的學生由于完全沉浸在“拔河”的情境之中,游戲至此,他們多想說一說,想一想??!可由于不敢違犯游戲規則,所以他們強忍著,始終不語。當老師把學生的語言、情緒憋到時,老師終于宣布:“現在啞劇表演結束,可以講話了!”學生一身輕松,長長吁了口氣。老師接著說:“現在,你想不想說啊?”學生大聲齊答:“想!”見時機成熟,老師便說:“那就用你手中的筆暢快淋漓地把你要說的話寫下來吧!”試想,此時學生的作文怎還會無話可說呢!其實,這一切效果的產生,是情景聯想在其中發揮著神奇無比的作用。
四、求異訓練法
任何事物都有其兩面性。我們往往重視其一面,而忽視另一面。如果我們注意打破習慣性思維。從另一個角度、另一個方位、另一個側面來考慮事物,往往能獨辟蹊徑,發現新結果,從而有利于培養求異思維。在進行作文的審題訓練時,我引導學生跳出常規,打開思路。如習作《我的老師》審題時就可以這樣指導:除了可以寫真正在教室里給你上課的老師外,其實只要給過你知識、教過你本領,讓你獲得過啟迪、明白過道理的其他人,也是可以的;甚至大自然中的其它事物,它們都可以是“我的老師” ,都可以成為習作的內容。而對于蒼蠅、蚊子、蟑螂、豬、老鼠……這類一般眼中偏厭惡的事物,在以其為作文題材時,可以《我的朋友》《我的伙伴》等為題,以第一人稱來介紹其“朋友” “伙伴”。用這種富于童趣的身份來介紹這寫小東西,學生頓減了平時那種厭惡情緒,興致倍增,描寫得也繪聲繪色,自然流暢,習作語言的趣味化,活潑性也體現其中。
五、發散訓練法
此法是對事物各個側面、不同層次的具體闡述。這種訓練能夠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敏銳地發現某一對象可有各種說(寫)法,而盡興地說(寫)出來。
比如:在課堂上,我們可以組織一些辯論或知識競賽。 國標本四年級語文下冊第四單元習作4,要求學生寫對生活中某一現象的看法。這時,我們可以組織學生,就“小學生上網到底好不好” 等話題,進行辯論賽,由于“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使得大家在激烈的辯論中全面地認清上網的好壞、得失,也便于以此為據,在習作中有話可說,有理可講。
一、積累生活,拓寬視野
學生寫作的源泉來源于生活,生活是真實的、豐富多彩的。讓學生學會觀察周圍的事物,體驗真實的生活,能把平凡的生活反映出來,這樣作文就是有了充實的內容,解決了學生寫作中無話可說的難題。平時我們可以經常安排一些聯系學生生活實際的活動,例如:在父親節、母親節時,幫爸媽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活,親身體驗一下父母平時的辛苦,并把勞動的過程,父母的反應,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寫下來;觀察自己喜歡的小動物,把它的樣子,生活習慣,和自己之間發生的一些趣事寫下來;還可以和家人一起外出旅游、參觀,增長見識。平時能多看、多聽、多思,日積月累,就豐富了自己的作文素材。在此基礎上,還要鼓勵學生大量閱讀課外書進行語言文字積累。
二、激發學生寫作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币虼耍囵B學生寫作的興趣至關重要。怎樣培養學生興趣呢?首先,要從思想上消除學生對作文的恐懼感,讓學生明白作文不是深不可測的神秘的事。作文不是用華麗詞匯堆砌的,也不是搜集或憑空想象的重大、離奇的故事,而是用明白、通暢的語句寫自己熟悉的事物和真實的感受。其次,要想辦法用成就動機激發學生寫作動力。如,對作文寫得好的同學進行獎勵,對于中、低年級學生多采用物質獎勵,對高年級的學生多進行精神獎勵,還可以采用范讀,張貼優秀作文的方式讓大家共同賞析。對寫作有進步的學生應及時表揚鼓勵,對那些提高慢的學生要耐心地幫助他們挖掘一些內容,讓他寫自己想寫的內容,逐漸讓學生喜歡寫作。
三、注重想象力的培養
要全面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只進行寫作知識的傳授與寫作技能的指導是不夠的,更重要的是應加強小學生寫作想象力的培養。小學階段是訓練學生想象力的一個極佳階段,因為學生大腦思維、心理情感正在萌動中,為訓練提供了生理和心理基礎。教師應在作文中鼓勵學生不斷積累知識,開闊視野,發散思維,豐富自己的想象力,讓學生觀察生活,發現生活中的豐富多彩,捕捉事物的特征,力求有創意的表達。我們可以通過創設情境,激發想象。創設情境是激發學生習作動機的一種手段,一般來說是創設具體、生動、獨特的生活情境或實物,讓學生根據這種情境展開豐富的想象進行習作。如,教學“我們的民族小學”這篇課文時,針對訓練要求,可以在學習課文前創設問題情境:假如讓你介紹一下我們的校園,你會怎么介紹?再根據學生的回答比較哪種方式、結構合理,接著導入課文學習,讓學生有意識地自主地學習文章的寫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