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短篇成語故事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隨著信息化社會的來臨,接受信息、提取信息、運用信息的能力顯得愈發重要。而良好的閱讀是擁有上述能力的一種必備學習能力。《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要培養學生“廣泛的閱讀興趣,擴大閱讀面,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好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
如何引導學生廣泛、有效閱讀,并培養濃厚的閱讀興趣和良好的閱讀習慣,成了語文教師的一個必修課題。而信息技術的出現,豐富的網絡資源,為閱讀能力的培養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模式,是一個非常有利用價值的閱讀平臺。
一、網絡閱讀的優勢
1、知識在美麗的畫面、動聽的音樂、愉悅的情緒中獲得。
讀《爬山虎的腳》,葉圣陶爺爺對爬山虎的腳的描寫是非常細致和到位的,學生通過文本的閱讀已經能感受到。但由于小學生形象思維的記憶比抽象思維要來的深刻許多。所以,在通過文本的練讀之后,課件出示爬山虎的腳的形狀、顏色,以及腳的觸角變成小圓片,巴住墻,一腳一腳往上爬的動作。學生還可以根據圖像的演示在短時間內反復練讀,達到加深記憶鞏固的效果。習拉近了情感的距離,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
2、讓學生通過閱讀,從點到面擴展知識。
讀《贈汪倫》,學生通過畫面演示,瀏覽詮譯詩意,并在相同基調的古箏聲中吟誦全詩。同時程序設計了介紹李白的生平、奇聞趣事,還收錄了李白的詩作140多首,并且為每首詩配以朗讀輔導和詩意解釋,拓寬了學生的閱讀面。
3、文本和訓練相結合,提高學生語文素養。
讀《美麗的家鄉》,閱讀文本后還可設計“閱讀指導”、“幫你理解”、“請跟我來”等欄目,出示家鄉地圖,讓同學以導游方式復述文章。幫助學生在讀中學,在學中讀,在優美段落的學習欣賞中,在快樂輕松的閱讀環境中掌握閱讀方法,這是傳統閱讀教學無法做到的。
二、網絡閱讀的方式
1、利用網絡資源,進行集體導讀
(1)、每日一讀
在班級設定固定的讀書時間,如早上到校后的10分鐘,語文課前5分鐘等。選擇學生非常喜歡的成語故事,寓言故事等。以多媒體投影的形式出現文本,低年級可以以齊讀、高年級可以默讀等不同的朗讀方式進行。讀完之后可以用集體交流的方式,說說我剛學會的字,我最喜歡的詞,我最喜歡的句子,我的發現或感想等。
以筆者本學期在班級開展的每日一讀為例,根據他們的閱讀基礎,9月份選擇的閱讀材料是成語故事,每日讀書時間:上課前10分鐘。
《望梅止渴》
讀:齊讀文本一次,
選擇曹操的話練讀。
說:生1:我通過和同學一起讀,認識了討伐的伐。
生2:我最喜歡的詞語是驕陽似火、望梅止渴。
生3:士兵們一聽說梅子,就自然地聯想到酸味,口水也不知不覺地流了出來,頓時也不覺得渴了。
生4:我覺得曹操很聰明,他用了一個巧妙的辦法使士兵看到希望。
(2)、快樂薦讀
讓孩子推薦將自己讀到的精彩片段,教師選擇有閱讀意義的材料推薦給全班同學集體誦讀。孩子對這種推薦權非常向往,從而激發學生自我進行大量課外自我閱讀。學生從大量閱讀中提取精彩的內容,寫上推薦理由交給老師。教師將學生推薦內容中較有閱讀意義的文本,通過網絡收集,然后在特定的時間以多媒體投影的呈現方式推薦給全班同學讀。
通過一段時間的實踐,筆者發現薦讀有下列優勢:
A、薦讀的文本來自學生的自我閱讀發現中,符合學生的興趣愛好;
B、推薦并被采用的成就感激發了一部分同學主動閱讀的興趣;
C、推薦的同學通過寫推薦理由,引發了閱讀的思考,避免了一些讀書有口無心的無效。
同時,可將學生推薦的文本打印成冊,在班級里交流,提供給一些感興趣的同學再次閱讀,也能極大調動學生的推薦熱情和閱讀熱情。
2、開放式網絡自由閱讀,讓孩子在文字天地里馳騁。
閱讀材料的選擇至關重要,形式多樣、難易適中、富有趣味的閱讀材料,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級性,從而自覺地對材料進行多角度、多層級的研讀、體味和欣賞。課外網絡閱讀,特別是網絡自由閱讀,既要提供給孩子一定的開放性,但作為閱讀主導者的教師應幫助學生做好選材工作。根據現代學生的心理特點,盡可能多方面、多渠道地選擇構思新穎、視角獨特,既富有新鮮知識、又能怡神悅志的材料。避免孩子走向網絡閱讀的誤區。
1、低年級課外閱讀欣賞材料的選擇。
低年級識字量為1800個左右,所以應該由教師指定閱讀材料,以簡單的兒歌、小故事、寓言、童話、淺顯的古詩詞為主,書中可配有拼音。例如:《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選》、《唐詩三百首》、《看圖讀古詩》等。
2、中年級課外閱讀欣賞材料的選擇。
中年級識字量為2500個左右,所以應該由教師推薦閱讀材料為主,學生自選閱讀材料為輔相結合,以作文、微型小說、短小的散文、優秀的古詩詞為主,鼓勵看短篇及中篇小說。例如:《微型小說選》、《吃耳朵的妖精》、《西游記》、《十萬個為什么》等。
3、高年級課外閱讀欣賞材料的選擇。
高年級識字量為3000個左右,所以應該以學生自選閱讀材料為主,教師推薦閱讀材料為輔,以優秀的詩文、短篇小說、中篇小說、優秀的散文為主,鼓勵看長篇名著。例如:《春江花月夜》、《水滸傳》、《三國演義》、《季節飄帶》、《錦繡心情》、《羊脂球》、《簡愛》等。
三、利用信息技術評價閱讀
1、用文件夾方式,建立學生讀書記錄夾
學生成長記錄袋,是一種物化的、注重過程性的新課程評價方式,閱讀評價也可以借用這樣的方式。但如果將學生的閱讀信息都放入成長記錄袋的話,會增加很多工作量,而且更新肯定沒有電子文檔方便。
筆者在自己教室多媒體中,為每個同學分別設置了一個閱讀文件夾,每組的閱讀情況由小組長統計,并在電腦上進行更新。
這樣的閱讀記錄夾,更新方便,人人都可參與。還增加了交流,有些同學在別人的記錄夾里發現自己感興趣的文章,進行閱讀。這種明晰的記錄方式,還調動了學生競爭的積極性,增強了閱讀的興趣。
2、創建班級閱讀BBS,促進開放性閱讀評價。
BBS方式是學生喜聞樂見的發言方式,可使學生的個性得到發揚。班級閱讀BBS,可根據班級閱讀實際,設置不同板塊,并選擇不同的版主進行管理。如可以設計好書共讀、書蟲日記、趣味閱讀等不同版塊。
信息化社會為我們孩子的閱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愛讀書、會讀書的孩子永遠不可能被時代拋棄。讓我們的語文教學遠離“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模式,給孩子營造一個信息化時代的書香校園。
參考文獻:
1、《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2003年1月.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閱讀;有效;引導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4)21-347-01
閱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核心環節,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之。新的《語文課程標準》提到“閱讀是收集處理信息、認識世界、發展思維、獲得審美體驗的重要途徑”。為此,小學語文教學必須關注閱讀教學的內容和方法。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之間的對話過程,筆者結合自己從事小學語文教學的心得,談談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有效閱讀。
一、突出學生在閱讀中的主體地位
在閱讀教學中,基本的對話就是教師與學生的對話,學生與學生的對話,教師要清楚地認識到對話的中心是每一個學生個人,而不是教師。教師必須強調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文本的意義是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行發現、自行建構起來的,要讓學生自己閱讀、自己會閱讀,所以教師要從各方面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美國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就必須使學生產生“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因為創造性活動從本質上講就是與眾不同,有創造力的人在心理上必須有“自由”、感到“安全”,自由能使人的潛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所以在閱讀教學中,師生間應當建立平等、民主、親切、和諧的關系,確立學生閱讀的主體地位。
二、注重培養小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
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對學生提高閱讀興趣及閱讀能力無不有益。基于小學生的閱讀特點,更需要在每篇課文的教學中堅持不懈、科學的訓練,才能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學以致用。首先,要養成認真的閱讀態度。必須口到、眼到、心到,不要三心二意,這樣才有利于準確地從閱讀中獲取信息。第二,要養成動手的閱讀習慣。教師應要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習慣地對重點詞句、不解之處,做上記號,再勤于動手去查閱工具書及向老師提問。在閱讀中“君子動口不動手”是難以提高自身的閱讀能力的。第三,養成邊讀邊想的習慣。讀書動口不動腦,則純屬“小和尚念經――有口無心”。便無法理解課文更談不上創新,也將失去了閱讀的意義。因此,在讀中應著力培養學生的讀思結合,不斷地去發現問題,在積極的思考中,盡可能地去解決問題。這才是課改中我們想要達到的小學語文教學目的。
三、精心選擇內容來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現代社會是信息社會,不僅書籍報刊眾多,而且網絡上有很多閱讀資料。小學生接觸的信息量大,如果全部采用“拿來主義”,不加選擇地進行閱讀,則勢必會對小學生的身心產生影響,尤其是那些宣揚暴力、兇殺、、迷信的內容,一旦小學生對那些荒誕離奇的故事情節入迷,將浪費大量的時間,還有可能染上不良的習氣。教師要精心選擇適合學生閱讀的內容,為學生朗讀或介紹一些短篇名著,引發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學生在閱讀中獲得情感的升華,形成正確的世界觀。激發小學生興趣的方法有很多,如創設情境、開展競賽、巧設問題等。小學生的閱讀興趣很難持久,小學教師必須注重培養小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他們學會思考,掌握閱讀的方法,發散思維,使他們保持長期的閱讀興趣。
四、倡導創造性閱讀以提升學生的審美個性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主要功能之一在于培養學生的審美個性。同時,閱讀是為了豐富學生的閱歷,引導學生在閱讀過程中自主發現問題、思考問題、探究問題等,是屬于創造過程,而不應該是被接受。新課程標準強調:“要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創意地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提高學生的閱讀質量。”筆者在教學過程匯總中,首先誘導學生拓展閱讀范疇,廣泛積累閱讀;其次,尊重學生的選擇,鼓勵學生有自己的思維,倡導個性理解,即讓學生用自己的思想、語言等與作者、文本進行對話,實現自我獨特的閱讀感受;最后,帶領學生感受、品味文本內涵,深化其個性審美,升華其情感體驗,感悟閱讀文本的內涵。
五、開展課外閱讀活動以滿足學生的閱讀成就感
小學生都期望得到認可與贊許,從而滿足自己的成就感。針對小學生的這一心理特點,我們應該開展一些朗誦比賽、講寓言故事、講成語故事等活動,讓學生有施展才能的機會。引導學生閱讀之后討論交流,有助于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同時閱讀和討論交流也是心靈凈化的一部分內容。討論可以使孩子更明晰是非、善惡,感受好的品格,還益于相互啟迪,共同提高。開展多樣的讀書活動,能極大地激發學生課外閱讀的信心與熱情。實踐同樣可以對閱讀能力的培養起到促進作用。在課余時間我鼓勵學生自辦手抄報,學生為了辦報,需要大量閱讀有關的知識,然后再對所讀知識進行選擇、編輯、抄寫、插圖,這樣才能辦出像模像樣的報紙。對學生辦的報紙無論好壞都張貼展覽,學生在相互觀摩、互相學習中,又領悟到很多東西,同時在辦報刊的過程中,提高了選擇及加工信息的能力。
六、鼓勵學生在合作學習中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