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教育新理念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在日常的學習和工作中,我們把“新理念”看得太神秘了,看得太神圣了??吹胶蛯W到的“新理念”只是局限在書本中、理論中、表象中,沒有進行深層次的研究和探討,沒有體現與自己的工作實際相結合。其原因是學校和教師將“教育新理念”看得高不可攀、可望而不可及。
其實,“新理念”就是建立在一種新思維基礎之上的“新觀念”、“新思想”?,F實工作中,它就是一種指導思想,它區別于傳統的舊觀念、舊思想。只要我們有意識地去進行一番理性思考,在進行對自己工作的反思中,提出一些區別于傳統的新的想法,并將其加以提煉形成自己的一種新的思想,將其運用于我們的教育教學工作之中,作為一種指導思想,這就形成了我們自己的教育新理念。
“教育新理念”的形成,不是“空穴來風”,它來源于教育實踐,是對教育實踐的再理解、再認識、再提高的過程。對于別人提出的教育新理念,要與自己的工作實際有機地結合起來。通過自己具有理性的、前瞻性的思考,采用“揚棄”的哲學方法,對傳統的“應試教育”中存在的各種弊端進行一番深刻的批判。結合學?,F實情況:其一是師資狀況,如學識水平、工作經驗、教學能力、教學方法、敬業精神師德水平等;其二是學生狀況,如知識基礎、學習習慣、行為方式、興趣愛好、身體狀況、品德修養等;其三是學校的辦學特色,任何一所學校都有自己的辦學特色。將這些有機地結合起來,領導者需要進行一番深刻的思考,找出自己工作的不足和指導思想的缺欠。
同時,領導者還要深入到教師和學生之中,進行廣泛的調查研究,形成自己的、符合時代要求的新的思想。經過思考、總結、歸納、提煉這一過程,使之進一步完善,從而形成本校的先進的教育教學指導思想,即所謂的“教育新理念”。
“教育新理念”的形成過程,是我們對現實工作的一種認識過程、思考過程、總結過程、歸納過程、提高過程和內化過程。通過這一理性的思考,形成自己的思想,它符合我們的工作實際,這樣才能夠做到有的放矢。對提高我們的管理和教育教學工作具有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比如,在我自己的學校管理工作中,認識到“應試教育”其實質就是以放棄絕大多數學生、以犧牲絕大多數學生為代價的“精英教育”。這種教育模式下的教師整天一副冷面孔,死死地統治著課堂,統治著學生。教師已經成了名副其實的課堂和學生的統治者!學生不被重視,甚至遭到歧視和體罰。學生得不到理解和寬容,導致師生關系僵化。學生的個性得不到發展,人格得不到尊重,學生的創新精神遭到扼殺,這種教育模式下的學生就是考試的機器,教師就是這個機器的操縱者!針對這些情況,我們提出:“有用,既是人才!”、“要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去對待別人的孩子!孩子是學生,學生是孩子,學生就如同自己的孩子,孩子需要關愛和呵護!”、“不擇生而教,是教師思想的最高境界,是良好師德的具體體現。”、“不放棄每一名學生,不擇生而教,是我們育人者的最高理想?!薄ⅰ鞍褜W生首先看成是孩子――是既有優點同時又有很多缺點的孩子。只有這樣,為師者、為人父母者、為長者,才能真正讀懂一個孩子!”、“憑著一種精神去生活、去工作,并為之感動!”、“只有消除偏見,勇于關愛,才能真正彰顯一名教師的博懷?!?、“理解和愛,是學校德育之魂。”、“學校教育肩負著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來,它需要我們用生命和靈魂去投入。育人,從愛開始,學會尊重,學會理解,富有愛心。堅持以人為本,這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根本點?!钡鹊?。說:“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國家發展的不竭動力?!本徒逃?創新同樣是教育的靈魂、學校的靈魂,是教育發展的不竭動力。我們凌源教育應該在教育創新方面大做文章。
其一,教育行政部門要制定“教育創新計劃”,制定“教育創新實施方案”?;鶎訉W校要制定符合本校實際的“教育創新計劃”,確定“教育創新目標”,制定“教育創新實施方案”。教育創新要從小處著眼,從宏觀到微觀,更要注重微觀,注重細節,要從教育的精準、精細上下工夫。比如,從宏觀上,北京史家胡同小學的“做課題”教育;山東渡郎口中學的“探究式開放性課堂”教育等。微觀上,我們可以注重細節的個案研究。如,從“書寫標準漢字”上研究,教育和指導學生寫出一手標準漂亮的漢字。寫一手好字也是學生將來走向社會必不可少的素質。還有對學生有意識的進行“親情、感恩、責任、溝通、合作”等方面人文素質的教育。
其二,發現典型、培養典型、推出典型、學習典型,通過典型示范,典型引路來促進凌源教育的創新,引領凌源教育走向創新之路。
凌源教育缺少的是各個層次的教育典型。這也是凌源教育的缺憾!我們應該從小學、中學、高中三個學段各培養和樹立至少一個典型學校,使其發揮示范和引領作用。典型學校是在某一個或幾個方面有其自己的先進性、獨特性和創新性。教學方面,它必須是符合《新課程標準》的;管理方面,它必須具有合法性,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的要求。但是,典型學校并不是重點學校。
一 高等教育新理念之一:重視無意識,尋找智慧之源
知識是人們在改造世界的實踐中所獲得的認識和經驗的總和,有人把它比喻為一顆不斷生長的知識樹,樹的生命來自根,而智慧是滋養這棵樹不斷生長并開花結果的根,沒有根的樹是死樹,沒有智慧的知識是迂腐的知識,而沒有智慧的教育是沒有價值的教育,高等教育的生命就是智慧的教師所賦予的。
現代腦科學認為:學習的過程就是通過外部刺激而建構大腦神經網絡的過程,而教育的本質就是控制和完善外部刺激從而進行意義的生成,不斷開發人腦的潛能,塑造智慧的大腦。如果高等教育在完全不了解大腦思維機制的情況下進行,就可能是“盲人摸象”、“霧里看花”。我們慶幸西方自然科學特別是腦科學的飛速發展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大腦認知圖景,也就從根本上改變了基于腦的高等教育的理念。
美國神經生理學家斯佩里因其著名的“裂腦試驗”理論獲1981年諾貝爾獎,其主要觀點是大腦兩半球各司其職,左腦是語言腦、理性腦,負責閱讀記憶、書寫、概念等抽象和邏輯思維,右腦是感性腦、智慧腦,負責圖形識別、音樂、空間感知辨別等形象思維和綜合能力。然而,隨著腦科學的研究不斷深化。這一理論已經不能自圓其說,1998年美國密執安州立大學兩位心理學家發表了《人腦的功能一側化的認知神經科學:裂腦研究的教訓》,基于大量實證指出腦神經系統并非按左右分工原則組裝,更多的是皮層、邊緣系統、額葉和枕葉,乃至背側與腹側等多種形式組裝。在上述研究基礎上美國科學家奈德?赫曼又提出四大象限全腦模型,他認為人的思維由四大象限集合而成,各大象限形成神經網絡,產生交互作用。
中國的高等教育經歷了從前填鴨灌輸的“左腦”教育,又開展轟轟烈烈的“右腦”教育,看來都沒有切實的科學根據,那么怎樣理解全腦開發呢?
加拿大蒙特利爾大學教授潘菲爾德醫生在1954年出版的科學專著中描述了這樣的科學事實:醫生為一位年已60多歲的患者在切除位于顳葉的病灶之前,對附近的正常顳葉皮層用適當的微弱電流刺激,則病人立即童聲地唱起早已失傳的童謠。停止電刺激,病人立即從50多年前的生活情景回到眼前現實中來。醫生請他再唱剛剛唱過的歌、說的童謠,他卻十分茫然,完全不明白醫生什么意思。這說明人類無意識記憶的容量是無限的,祖先的遺傳、生活的經歷和文化滋養等都積淀在大腦皮層中,猶如水面下的巨大冰山。然而,腦中巨量無意識的內存總是找機會發揮作用,在一定條件下自動投射到意識中來,這是大腦意識活動的一個重要規律。
意識活動轉換到無意識活動的現象也很多,比如看到一個熟人我們竟然一下子叫不出他的名字,一個常用字就是想不起該怎么寫,事后一下子它又從頭腦中跳了出來,這就是記憶的干涉現象,說明內隱的無意識活動與外顯意識活動有時會相互轉化。
如果我們把意識層面的叫經驗或知識,那么內隱的無意識層面就是智慧之源。意識活動調用無意識大量內存使它們服務于現實的意識活動任務,這是自覺的智慧生成過程。所以一切偉大創造都是意識與無意識領域交往時靈感油然而生、豁然開朗的境界,腦功能開發正是要創造條件,充分利用無意識寶藏使其在必要的時候投射到意識中來,從而對信息的選擇、思維的模式重新認識。另外,由于內隱無意識可以促進意識活動也可能妨礙意識活動,腦開發的含義也在于創造條件促進外顯意識與內隱無意識的相互轉化。因此,筆者認為最佳的教育,就是能提高轉化效率的教育,即從完善知識到滋養智慧的教育;最佳的教法就是促進轉化的教學訓練方法,也就是那句著名的“傳道授業解惑”。而我們“傳的、授的、解的”內容包括兩方面,第一,現有的知識是如何生成的,第二,從現有的知識怎樣走到未來知識。其實這正是中國古老哲學“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辯證思想,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天下萬物生于有,有生于無”;莊子的“相與于無相與,相為于無相為”、“無為也,則用天下而有余;有為也,則為天下用而不足”。這些都說明了“小我”(外顯意識)和“大我”(內隱無意識)的關系,強調必須重視內隱無意識的巨大力量,而這種無意識正是所謂的“大象無形”“大音希聲”。
二 高等教育新理念之二:尊重個性。以腦為本
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薄盁o為而治”說的是自然的法則與規律,不要加以干涉。莊子《天運》中說“夫鵠不日浴而白,烏不日黔而黑”。萬物出自本性,不能強行改變。他說:“眾技眾矣”、“出入六合,游乎九州,獨來獨往,是謂獨有。獨有之人,是謂之貴?!备嬖V我們做任何事都得遵循事物自身的發展規律。中國的古老智慧對宇宙萬物各自個性、獨特性的認同是一種非?,F代的教育思想,是對現代腦科學研究成果的完美概括。
近年來,美國倡導一種頗具影響的基于腦科學的分層課程教學模式,為我們展現了“以腦為本”的關注個性、關注學生學習傾向差異的教育理念。在教學前首先利用MEG(腦磁描)技術對學生進行檢測,了解學生大腦中的預設要求。教育中在充分尊重個性的基礎上,容納學習傾向的差異性,使每個學習者都能獲得發展的機會。
腦科學研究證明人并不是生來就擁有一個功能完備、高效運轉的大腦,大腦的逐漸成熟是一個人的遺傳特征與外部經驗交互作用的結果,也就是基因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大腦可塑性是說人腦并無固定模式,腦的結構和功能都可以隨著環境、學習、教育、行為等諸多因素而發生動態變化,換句話說,腦的結構和功能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和重組能力。
大腦可塑性和關鍵期理論為高等教育提供了科學依據,它是教育必須尊重的規律和法則。為了大腦的無盡智慧,教育不能隨心所欲,不能忽視智能認知關鍵期的培養,而是要有計劃和有目的地加速神經元信息傳遞、促使軸突髓鞘化、構筑神經網絡通道,這就是莊子所說的“知天之所為,知人之所為者,圣也!”
三 高等教育新理念之三:激發強大的情緒智力
對學習中情緒智力的力量,中國智慧同樣作了最深刻的領悟,孔子的“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樂之”、孟子的“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都強調情感和情緒的作用。
同樣現代腦科學研究也顯示:杏仁核作為情緒前哨在學習和大腦整體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強調情緒激發在人類記憶、學習中起著不可低估的巨大作用。
美國紐約大學神經科學家約瑟夫-杜勒研究發現,杏仁核
附著在海馬的末端,電刺激杏仁核可以引起憤怒、恐懼或快樂感,它在情緒行為中扮演著重要角色。研究發現由于杏仁核靠近具有記憶功能的海馬區,作為腦的情緒哨兵,可以通過其控制的情緒把接受的信息直接轉變為長期記憶,也可使信息在傳輸中立即發生“短路”,了以前認為杏仁核必須依賴腦皮層的信息形成情緒反應的觀念,揭示了在大腦皮層思維中樞未作決定前,杏仁核就可能已經越俎代庖的事實。同時,心情愉悅時大腦會釋放大量的“多巴胺”、“5羥色胺”和“內啡呔”等神經遞質,使信息傳遞順暢,在快樂情緒背景下激素分子可以徑直鉆入細胞乃至細胞核內引起CREB激活,產生“一見鐘情”的長時記憶而且能維持長久。這些研究告訴我們:情緒信息總是優先得到加工,情緒記憶是最高效的記憶。
另外一項研究發現人們在高度清醒時,大腦發出β波,這時人很激動和煩躁,當人們松弛而清醒時大腦發出α波,被稱為“放松性警覺”,這時大腦進入最好的學習狀態,通常以最優的方式學習,資料收集加快,記憶力增強,在這種狀態下大腦思維可以進入潛意識,促進靈感產生,能高效完成學習任務,非凡的記憶和創造力也都可以取得。
在此研究基礎上,美國哈佛大學的行為與腦科學專家戈爾曼教授近年相繼推出了《情感智力》和《情緒腦》兩部著作,提出“情感智力”和“情商”(EQ)概念,向那種狹隘的經典智力和智商(IQ)概念提出了挑戰。他認為情緒與認知并不是對立的兩個過程,而應當理解為兩個并行的過程,它們以特殊的方式聯系在一起,也就是說在智商差不多的情況下,誰擁有“自我控制、堅定持久、心地仁厚、交游廣闊”的高情商誰就會取得更大的成功。
現代腦科學研究對教師提出了新要求,教師作為交往者必須營造快樂輕松的氛圍,激發學生對知識的好奇心和質疑熱情,鼓勵和支持對知識探究的樂趣和自豪感。也讓我們重新審視了傳統高等教育的理念,否定了過去單純以提高“智商”為使命的狹隘教育方針,擴大了高等教育的范疇,厘清了高等教育的概念,使情感和情緒成為現代教育的重要主題。
參考文獻:
[1]呂林海,分層課程:一種以學生問為中心的差異性教學模型[J],外國中小學教育,2007,3
一、國外舞蹈教育與我國舞蹈教育的對比
《標準》強調藝術教育不是少數“天才”的專利,所有學生,不論其背景、天賦,即便殘疾,都有權享受藝術教育及其提供的豐富內容。反觀我們,有不少舞蹈藝術??茖W校,選拔人材基本上仍源于教師的伯樂相馬,如體型“三長一小”適合跳舞,給他們的最佳出路便是升入正規的藝術大學學習,以求將來技驚四座,拿個大獎什么的,徒喜師榮。這樣的學生除了所學專業學科的知識、技能,別的學科的知識、技能則很貧乏。而絕大多數的學生卻被這樣偏科的教育體系剝奪了對藝術教育的渴望和權利。有些酷愛藝術的學生,甚至會被只注重高考升學率的老師要求暫時把提琴或舞鞋放下,去應試。撞過終點的幸運者,如果愿意,才可以補續藝術教育這一課。然而,大多數的落選者面臨生存為第一需要時,恐怕也沒心思再去接受藝術教育了。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們的素質教育真的還沒有起步。美國人的《標準》是著眼于保證下一代在與世界對話時仍能處于不敗之地。這一次,他們在智力思維和藝術教育實踐方面又走在了世界前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國也應考慮制定一套符合國情的素質教育大綱,以切實提高從幼兒園到高中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教育理念的轉變至關重要
校園舞蹈教育應定位在面向校園、面向文化階層,不斷探索舞蹈教育的新理念十分必要。在多年的表演和教學中筆者認為以下一些教育理念的轉變是至關重要的:
1、要相信所有的學生是能夠教育好的。傳統觀念認為,一個人的舞蹈才能是要有天賦的,舞蹈教育只是一部分人的專業。而在普及舞蹈教育的今天,教師對學生有了正確的觀念,對學生的影響是非常大的。一位教師如果認為某學生好,那么在他的影響下,這個學生的成績會越來越好;反之,如果教師認為其根本不行,那么這個學生的成績會越來越差。
2、要承認學生是學習舞蹈的主體。
學生學習的時候是有選擇性的,有興趣的,他就接受,反之就不接受。因此,教師在舞蹈教學活動中,一定要重視學生的心理活動,重視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對學生的學習興趣、愿望進行培養和激發。興趣是學生探求新知識的內在動力,也是一個人終生追求事業成功的內在動力。使用精彩、新穎而富有啟發性的導語,能體現教學的難點與重點,是教師在新的教學內容或活動開始時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的行為方式。
3、要承認學生之間是有差別的。教師對“差”的學生要寬容。教師非常重要的任務是要挖掘學生的潛能,而每個學生的潛能是不一樣的,因此對學生的成長要因材施教、各展其長。要給孩子以成功的體驗,這樣孩子就相信自己的能力,他接著會追求下一個成功。這種成功感對每一個人終身的發展都是至關重要的。
4、要重視培養學生良好的心理素質、堅強的意志、開朗的性格。健全的、良好的心理素質,是舞蹈教育事業成功的重要條件之一。舞蹈學習到了關鍵時刻,不是比技術,而是比心理素質,心理素質有時起決定作用、像冰上舞蹈家申雪、趙宏博,他們在相當多的情況下能達到技術和藝術的完美表現,但有時心理素質較差,就屢有小的失誤,最終與冠軍無緣。所以,心理素質的培養在舞蹈的基礎教育中應當作為非常重要的任務來抓。很多學校在心理素質方面開了課,有心理咨詢輔導,這也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5、要重視讓學生掌握現代的信息技術,重視現代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運用。信息技術發展非???,它將對學校的教育和學生的學習帶來革命性的變化?!拔磥淼奈拿ぃ遣粫\用現代技術的人?!本W上教學、網上舞蹈信息的交流、網上視頻及面對面的溝通,這些都會為舞蹈教育的普及起到積極的作用。
三、舞蹈藝術向我們走來
我認為教師首先應當具備比較高的教育研究能力。教育研究能力是指運用一定的理論和方法,研究、解決教育問題的能力。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每個教師都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如怎樣轉化差生,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等。研究和解決這些問題,要求教師必須具備一定的研究能力。
一、對角色作用提出了挑戰
教師作為指導者,應當指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作為學習參與者,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感情和想法。教師作為促進者,應當冷靜地旁觀:學生在自主觀察、實驗或討論時,教師要及時掌握課堂中的各種情況,考慮下一步如何指導學生。其二,給學生心理上的支持,以適當的方式,使學生的思維更為活躍。最后,還要培養學生的自律能力,使學生遵守紀律,與他人友好相處,具有合作精神。新課程要求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教師則首先應該成為研究者,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注重科學研究。
二、對教學方式提出了挑戰
隨著學生學習方式的改變,教師將重新建立教學方式。在學生自主探究式學習中,教師應當引導學生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探索過程;指導學生收集信息;幫助學生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并能針對不同的學習內容,選擇不同的學習方式;創設支持學生自主學習的心理氛圍;幫助學生對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
三、聯系教學,不斷摸索和探討
1、主體地位得到真正的體現。
不要走入兩個極端,一個不敢放手,一個是完全放手。我想在課堂上要注意這樣幾點:
(1)要注重培養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2)要注重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
(3)要注重培養學生好的學習方法;
(4)要正確客觀地評價學生的學習結果。
2、教學中不能過分依賴多媒體。
有一句話說得好:“教學有法,教無定法。”教師的教學應該有自己獨特的風格。運用多媒體教學已經是現代教學的一個趨勢,但永遠不會成為唯一的手段,永遠不會替代教師在教學中的作用。我們設計的教學課件是為了更好地進行教學,但課件卻不應成為左右課堂進程的主要因素,人才應該是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過分依賴課件,就會造成我們培養出來的人模式化,不利于不同的學生的不同發展。教學中,教學手段的運用應該是多變的,是根據不同的學生和不同的教學情境而設計的。因此,我想在一節課中,如果自始至終都采用多媒體,那就不能稱是一節好課,至少說沒有把人放在教學的主體地位上,忽視了學生在課堂學習中的思維是多變的。所以,教學上是否成功,關鍵在于我們用什么合適的方法,而不是我們用了多少方法。
3、教學不要過于形式化,注意教學內容。
關鍵詞: 希望教育 大眾化教育 新理念
一、希望教育的含義
“問題大學生”的問題產生的原因當然很多,其中主要原因就是這部分學生不能認清自我、沒能形成正確的判斷,對學習、生活甚至人生失去目標和希望。沒有目標和希望的生活使得他們的一切行為都脫離了正常的軌道,脫離正常軌道生活的大學生自然就成了高校校園中不和諧的因素和現象。為此,作為學生教育工作者,應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提出不同的希望,讓他們在希望的召喚下去奮斗,讓他們在奮斗中獲得快樂,在享受快樂的同時實現愿望。
(一)捕捉希望
在高校中“問題大學生”越來越多,而且這些大學生的問題有越來越嚴重的趨勢,有的甚至以悲劇結束。問題的原因當然很多,既有體制方面的,也有社會層面的,更多的是與家庭關系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高校作為大學生教育的直接管理者,我們對他們采取何種教育態度、何種教育方式將直接影響到我們的教育效果,對他們僅僅采取常規的教育方式,很難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并且教育管理者對此類學生往往會失去耐心,更多的是看到此類學生的缺點和不足,最終導致這類問題大學生的問題越來越多,性質越來越嚴重。難道這些大學生真的是一無是處、沒有一點閃光點么?事實上這些問題大學生不僅有而且肯定會有不少的閃光點,例如:網絡成癮的學生雖然自控能力差,但他們遇到自己感興趣的事情有一定的執著性,并且這類學生的智力一般來說都是非常高的;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雖然有一定的自卑感,帶有一定的自閉性,但他們大多有吃苦耐勞的精神,有堅強的性格特征等。我們這些教育管理工作者,就是不僅要看到他們身上的缺點,更多是要看到他們的優點,并把這些優點作為“希望的火種”進行精心的培養,讓這些大學生感覺到自己并不是被遺忘的、沒有希望的一族,即讓他們捕捉到希望。
(二)燃燒希望
捕捉到希望的火種只是具備燃起熊熊大火的前提條件,能否燃起希望之火,關鍵要看周圍的環境。一般而言,“問題大學生”是生活在陰影和邊緣狀態的學生,很難和其他學生一樣擁有明媚的陽光,因此,作為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應給予他們更多的關心和愛護。首先,對他們的家庭和成長背景進行詳細的了解(特別是那些家庭經濟困難、心理健康有問題的學生)。其次,要與這些學生在平等交流和溝通的基礎上了解他們的思想狀態。三是,在了解其成長經歷的基礎上,結合其當下的思想狀態,有意地夸大其優點,讓其對自身獲得信心,提高參與各項活動的積極性,燃燒起生活和學習的希望。
(三)實現希望
捕捉希望和燃燒希望只是希望教育過程中的一部份,實現希望才是希望教育過程中最困難和最關鍵的一部分,因為這一過程不僅需要老師、同學和家長的關心和耐心,更需要“問題大學生”自己迎接挑戰,克服困難。首先,在老師和其家長交流的基礎上幫助他們制定切實可行的解決問題的方案;其次,老師和家長對其進行長期的、有效的監督,在這些工作中要充分發揮班干部的作用;三是,對其取得的進步進行及時的表揚,對其存在的缺點和不足要及時地給予批評和指正。
二、希望教育的實施
希望教育不應該僅僅停留在理論上,更多的是要落實到實踐上,即希望教育的實施和落實。
首先,是大學新生的角色轉換。為什么很多在中學表現很好或正常的學生,進入大學后會出現很多問題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這些學生在從中學生向大學生轉換過程中沒能及時轉換角色,不能適應大學生活而導致的結果。相對中學生而言,大學生的學習要自覺,生活要自立,交往要自主。在一個陌生而又充滿誘惑的新環境中,很多自控能力不強的學生可能會迷戀網吧而不能自拔,適應能力不強的學生可能因為不能適應大學生活而失去目標,人際交往能力不強的學生可能形成自閉而倍感孤獨。在這種情況下,輔導員特別是帶新生的輔導員一個重要而又艱巨的任務就是幫助新生及時轉換角色,盡快適應大學生活,跟上時代的節拍共同前進,讓常能發生的問題解決在問題產生之前。
第二,充分發揮政治理論課的宣傳教育作用。幾乎所有的高校都要開設大學生思想政治修養和法律基礎、形勢政策等課程,這些課程都是弘揚社會主旋律,加強政治宣傳的主渠道。應該通過這個主渠道加強政治理論宣傳,讓他們在高尚道德情操教育過程中,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提高思想覺悟,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學習和生活中去,積極參加各類社會實踐活動,在學習、生活和活動中獲得快樂,在快樂中燃起希望之火。
第三,充分調動和發揮班干部的積極作用。班干部是高校輔導員的得力助手,是班主任和同學之間聯系的紐帶和橋梁,是同學反映問題的最直接體現者,班干部能否發揮其積極作用,對于一個班級的班風和學風起到關鍵性的作用,所以所有的輔導員都非常重視班干部的培養作用。在對待和處理“問題大學生”的問題過程中,班干部同樣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班干部可以把最新的信息及時地傳達到輔導員手中,另一方面班干部是輔導員實施希望教育策略的最佳監督和輔助執行者。
第四,充分發揮學校心理咨詢中心的作用。心理健康問題不僅摧殘大學生的心靈而且直接威脅大學生的身體健康,有時還會影響到學校的穩定,所以心理問題越來越受到各個高校的重視,并紛紛建立了三級心理預防系統(學校、院系和班級)。雖然隨著時代進步和醫療的快速發展,人們對心理健康問題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但仍然存在著一定的偏見,這種偏見使一部分真正心理有問題的學生不能及時解決問題,而最終導致釀成悲劇,所以輔導員要加強這方面的宣傳教育,讓有問題的學生能夠敢于走進心理咨詢中心進行咨詢,在咨詢中解決問題,在解決問題的同時燃起希望之火。
第五,結合家庭教育?!皢栴}大學生”的問題當然首先是學生自己的問題,但這些問題的產生往往與家庭的教育和成長背景有密切關系,如:獨生子女綜合癥問題,單親家庭問題,農村留守孩子問題等。所以“問題大學生”的問題解決也需要家庭的積極配合,這種配合一方面是盡量把學生以前的情況與老師和輔導員進行溝通,另一方面對于輔導員所采取的教育措施給予積極的支持和諒解。
第六,喚起社會給予更多的寬容和理解。實際上,“問題大學生”這個名稱是我們學校和社會對這些學生一種帶有偏見的稱謂,并且很多老師、學生和家長認為這些學生不可救藥,從而對他們另眼相看,采取避而遠之。其實這種歧視對他們的傷害比這些“問題大學生”的問題對他們的傷害更大,所以我們應該給這些“問題大學生”更多的寬容和理解,并且只有如此才能讓他們感到自己是沒有被拋棄的一族,重新燃起希望之火。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