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對老人的心理護理

      對老人的心理護理

      前言:想要寫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嗎?我們特意為您整理了5篇對老人的心理護理范文,相信會為您的寫作帶來幫助,發現更多的寫作思路和靈感。

      對老人的心理護理

      對老人的心理護理范文第1篇

      [關鍵詞] 內科;老年病人;心理特點;護理對策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4.03.375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3-1506-02

      隨著現代醫學模式由單純的生物醫學模式轉化為生物-心理-社會模式,護理管理中應用系統整體護理,轉變護理模式,重視心理護理,已成為當今醫院現代化護理管理中的重要內容。我國是世界老齡化發展最快的國家之一,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機體生理機能逐漸衰老,各系統器官功能退化,患病在所難免,老年患病群體在整個醫院患者中所占比例越來越大,老年病人由于其特殊的生理變化及社會關系、知識層次的特點,其心理也與其他常規病人有所不同。老年人患病后的護理問題也越來越引起大家的關注。掌握老年病人的心理特點,在護理工作中重視對老年病人心理狀態的觀察,并針對不同的心理狀態給予相應的護理對策。從而為患者創造一個良好的、有利于身心健康的環境,使他們處于最佳心理狀態,這是護士應盡的職責。

      1 內科老年病人的心理特點

      老年人的內科疾病以多系統病、慢性病、腫瘤等多見,且多病情較重、病程較長。而老年人由于自身機體的衰老和家庭、社會環境的變化,心理狀態本身不穩定,處于一種適應期。這些因素使得他們患病住院后較其他病人更易出現各種不良心理。概括下來有以下特點。

      1.1 猜疑心理 老年病人認為自己閱歷廣泛,常常對自己疾病的診斷、治療及預后提出懷疑[1];常擔心自己被誤診或醫護人員及家屬隱瞞自己的病情;對年輕醫護人員缺乏信任感,擔心他們對自己的病情不了解而誤診誤治,會想辦法找年齡較大的醫護人員為自己做各種治療,甚至有時還會擔心吃錯了藥、打錯了針;經常會憑著自己對醫學知識的一知半解推斷疾病的發展、預后以及藥物的療效。這會嚴重降低病人用藥行為的依從性,降低臨床療效。

      1.2 自尊心理 老年人隨著機體的衰退及認知功能的減退,患病后往往因為喪失部分能力,處于被動地位,表現出更強的“自尊心理”。希望得到他人重視,不服老,不習慣甚至不能接受別人的意見,稍微不如意就發脾氣。對護理要求也比其他病人高。總希望醫護人員能夠像對待自己長輩一樣尊重自己,表現為倔強、自以為是、固執己見、獨斷專行、不講道理、易激惹、好挑剔、責備他人。

      1.3 焦慮、恐懼心理 焦慮是一種常見的負性情緒。焦慮過于頻繁、強度過高或持續時間過長都會導致心理疾病、身體疾病或加重疾病本身[2],老年病人在患病初期可能對疾病的治療充滿信心,但在治療過程中當治療效果不明顯或病情發生反復,同時患者對自身疾病的發展及治療過程缺乏正確認識,便會產生焦慮不安的心理,擔心疾病惡化,怕痛苦,更害怕死亡,產生恐懼感[3]。主要表現為愁眉不展,心事重重,沉默少語或多語、多疑等,以至食欲減退、睡眠差。有的病人以致產生了人格心理的變態,不通情理等等。

      1.4 孤獨、失落心理 老年病人住院后,由于對醫院環境不熟悉,生活上感到不方便,覺得自己老而無用,生病后希望有子女、親人陪伴,但又擔心給家庭成員帶來麻煩而感到矛盾,尤其是子女不在身邊或經濟基礎較差的老年人生病后,得不到及時的治療和護理,常有被遺棄的感覺,孤獨、失落感油然而生[4]。

      1.5 藥物依賴心理 由于一些新藥在媒體上的夸大宣傳,對老年人產生了巨大的心理影響,導致不少老年患者迷信某些新藥及補藥,認為多吃好藥、補藥對身體總是有利而無害。

      1.6 悲觀心理 老年病人由于年齡大、病情遷延,并且反復變化,治療效果不明顯,從而產生悲觀心理。他們表現為意志消沉、精神憂郁、易傷感、沮喪、絕望、束手無策、情緒極端低落,經常暗自傷心、落淚、不愿與人交往或交談,對于疾病的治療和轉歸表現漠然,不積極配合,甚至拒絕治療及護理。

      2 護理對策

      護理人員針對老年病人的心理特點,在護理過程中通過自己的行為、語言、態度、表情等,在潛移默化中改變患者的心理狀態,創造良好的治療、康復環境,能對疾病的治療效果起到促進作用。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2.1 營造良好的病室氛圍,調節老年患者的情緒 住院的老年病人,單調的治療和病房生活,使他們感到沉悶。老年人的睡眠也常因大腦皮層興奮和抑制的調節功能降低,夜間入睡淺,不能沉睡,易驚醒;白天在安靜的環境中常愛睡眠。因此,為了使老年病人盡快適應環境,護理人員必須為他們排除各種干擾,調整病房的環境,完善病房設施,避免噪音刺激,消除不安。

      2.2 關心和尊重老年病人 護理中把他們真正當成自己的長輩,平時主動用尊稱和他們打招呼,說話時態度和藹、語言清晰緩慢;耐心聽取患者的陳述,不要打斷話題,更不能有不耐煩的表現;對老人的健忘和嘮叨要給予諒解,避免奚落與譏諷;查房時多問候,常與他們談心,了解他們的飲食及睡眠情況;做每一項治療前,護士要先把目的如實的告訴患者,取得充分的合作。

      2.3 加強與家屬的聯系,鼓勵病人間的交流 老人患病時,家屬的配合是不可缺少的。因此,護理人員應經常主動與病人的家屬聯系,指導家屬做簡單的護理,指導病人合理飲食、科學服藥、適當運動,針對病人所患疾病,講解一些注意事項。鼓勵家屬多來探望,使病人產生被重視、被關愛的感覺。把同病室的病友介紹給他們,讓病人盡快與同室的病友熟悉起來,結交朋友,使其情緒安定,消除其孤獨感。

      2.4 幫助病人認識疾病,做好病情解釋及暗示治療 對疾病診斷的了解能幫助病人更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健康狀況及可能的對策,提高病人參與診治過程的能力。這也有利于消除病人焦慮緊張的心理情緒。針對病人不同的知識層次,主動向老年病人介紹疾病的病因、發病規律、治療方案及預后情況,使他們能對自己的疾病有正確的認識。讓療效明顯的病人作親身經驗介紹,包括怎樣配合治療、治療中注意的問題等,從而大大減輕了抑郁、焦慮的心理,提高了他們治療疾病的信心,使他們以良好的心理狀態去接受治療和護理。

      2.5 指導自理 生活自理是保證老人身心健康的重要一環,無法自理而完全依賴他人生活,會導致老人對自身價值的消極評估,長此下去,便會降低其幸福感和對生活的滿意度。因此,要注意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對有自理能力的老人,要指導他們搞好生活自理,提高生活質量。老年病人的心理護理是一項復雜的工作,僅靠熱情和愛心是不夠的,還要求護理人員全面掌握醫學心理學的相關知識,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制定具體內容,有的放矢,因人而異,只有這樣才能滿足老年病人臨床護理的要求,創建和諧護患關系,不斷提高老年護理質量,提高老年人的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 瞿延利.談老年人心理護理[J].中華醫院管理,1999,15(10):554.

      [2] 胡佩成.醫護心理學[M].北京:北京醫科大學出版社,2002:220-239.

      對老人的心理護理范文第2篇

      【論文關鍵詞】老年病人 心理特點 護理對策

      隨著社會經濟和醫學的不斷發展,人口老齡化是目前多數國家面臨的共同問題。老年人是健康較脆弱的群體,不僅身體各器官老化、功能衰退,疾病嚴重威脅著老年人的健康,同時心理因素也是直接影響老年人健康的重要因素。因此,老年人在住院期間,護士要根據老年人的心理特點,加強其心理護理,對病人恢復健康起著積極促進作用。作者對32例老年住院患者加強心理護理,收到滿意效果,現報道如下:

      1老年人的心理特點

      1.1敏感的自尊

      人的價值感和自尊心緊密聯系在一起。老年人具有較深的資歷和閱歷,喜歡周圍的人恭順他。可是一旦住院,處處受約束,當不甘“任人擺布”的心理與現實發生矛盾時,自尊會變得更加敏感和強烈,也極易受到傷害。

      1.2孤獨感

      老年人因病住院,對周圍的環境感到陌生,家人往往因工作、家庭等事情不能陪護,醫護人員又不能時刻照顧在身邊,情感脆弱的老年病人極易產生孤獨感。

      1.3焦慮、猜疑和恐懼

      病人的焦慮主要來自身體不適、家庭因素、經濟壓力、醫院環境等方面。恐懼主要來自疾病對生命的威脅。病人怕誤診、誤治,怕檢查、治療及護理操作帶來的不適。猜疑是一種消極的自我暗示,影響對客觀事物的正確判斷。老年人若長期處于此種不良的心理狀態,會導致心理失衡,直接影響治療,不利于身體康復。

      1.4退化表象

      (1)自我中心加強:一切以自我為中心,以一切事物和人際關系是否有利于自我存在為前提,常被指為自私自利;(2)依賴性加強:老年病人生活自理能力喪失或降低,需要別人的照顧,但過分依賴使老年人對自己能做的事也懶得去做,這種心理不利于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3)興趣狹窄:只關心自己的身體,不僅對以往興趣事物表現淡漠,更無增添新興趣的動機;(4)強化角色:老年人往往在病情好轉或接近痊愈時,仍然安于患者角色,小病大養,自信心減弱,不相信療效,對原來擔任的社會角色恐懼,不愿出院。

      2心理護理對策

      2.1創造良好的治療和休養環境

      環境對老人心理活動的影響十分明顯,因此護士要根據現有的住院條件,盡可能地為患者創造良好的治療和休養環境。在病房設置、病員安排、病房周邊環境等方面,都要盡可能地使其安靜、整潔、舒適、美觀,盡量減少不良環境對患者的刺激。

      2.2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

      良好的護患關系是心理護理成功的關鍵。護患關系建立的基礎是護士對患者情況掌握的準確程度,護士在準確掌握患者的心理狀況下,可以對癥下藥。在和患者接觸的每一個環節,把握好交往的分寸和技巧,以融洽和患者的關系。患者一旦對護士產生信任感,護士即可通過言語、態度、表情和行為影響和感染患者,以改善患者的不良心態和行為。

      2.3疏導患者負性心理情緒

      (1)維護自尊,消除孤獨感:熱情接待新人院患者,做好人院介紹。耐心介紹醫院、病區環境,介紹同病室病友及醫護人員,使其盡快適應陌生環境。醫護人員要理解并尊重老年人,稱呼恰當,言語禮貌,行為端莊大方。對病人提出的合理要求應妥善解決,對一般無原則性問題盡量遷就,適當照顧他們固有的生活習慣。而對不能解決或違反原則的要求,要耐心地給予解釋,說明原因,使其能夠接受,避免產生抵觸情緒,使其自尊心得到滿足。

      為消除病人孤獨感,護士應經常深入病房,對病人充分理解和同情,使病人視護士為親人,宣泄內心的感受。與此同時,重視家庭支持的治療作用。動員家人經常看望,對危重病人應以疾病康復為目的,留陪護且勿多人探視。護士可以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在病區開展趣味不同的活動,分散病人注意力,消除孤獨感,保持愉快的心態。

      (2)消除焦慮、恐懼和猜疑的情緒:護士首先要細心觀察,了解病人產生不良情緒的原因。若因生活、經濟上有困難,護士應盡量幫助解決或盡快與病人家屬聯系,給予妥善處理。若因病人對疾病本身不清楚,護士應進行細致的疾病宣教,講解有關的科普知識,使其對疾病有所了解。在各種治療、護理操作及檢查前要做好解釋工作講解時應注意聲音宏亮,語速宜慢,內容簡明扼要,且根據病人的理解水平來講解,使其盡量清楚。對一些特殊檢查、治療及用藥后的反應、副作用,應事先向病人及家屬講清楚,消除其緊張情緒。在醫療保護制度允許的情況下,讓病人及時了解檢查結果,明確治療與康復過程及方向。鼓勵病人盡可能參與疾病的醫療決策活動。護士在病人面前要表現鎮定從容、耐心、處事果斷,語言上不能含糊不清,模棱兩可,也不應隨意議論病人,以免病人猜疑。護士應多舉一些好轉或痊愈的病歷,使病人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對危重病人及癌癥患者需實行保護性醫療,但應與病人家屬交代清楚。

      對老人的心理護理范文第3篇

      【關鍵詞】 老年人患者;心血管疾病;護理

      心血管疾病,又叫循環系統疾病,是一系列涉及循環系統的疾病。循環系統指人體內運送血液的器官和組織,主要包括心臟、血管(動脈、靜脈、微血管),根據發病特點,可以將其分為急性和慢性兩種,不管是哪一種,一般都與動脈硬化有關。這些疾病都有著相似的病因、病發過程及治療方法。

      1 心血管疾病的癥狀

      1.1 心悸 心悸是主觀感覺及客觀征象的綜合癥狀。主觀上患者感覺心臟跳動快速、不整或搏動有力。客觀檢查可見心跳頻率過快、過緩或不齊,即有心率和心律的變化。

      1.2 呼吸困難 心血管疾病會導致患者呼吸困難,主觀上感覺呼吸費力,客觀上表現為呼吸頻率加快,動作加快而幅度加大。導致呼吸困難的原因很多,如腦梗塞、肺炎、急性氣胸、氣道阻塞等,因根據病癥綜合分析,以便對癥下藥。

      1.3 紫紺 紫紺是體征,具體表現為粘膜和皮膚呈青紫色,體內的還原血紅蛋白(未經氧飽和的血紅蛋白)絕對值超過5g%。紫紺出現的原因是缺氧血,血紅蛋白過多及血液瘀滯。紫紺有中心型和周邊型兩種類型。

      1.4 眩暈 是臨床上的常見癥狀,是指人體對于空間關系的定向感覺障礙或平衡感覺障礙,使患者自覺周圍景物或自身在旋轉或搖晃。眩暈常伴有平衡失調、站立不穩、惡心嘔吐、面色蒼白、心動過緩、血壓下降等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癥狀。

      2 老年人心血管系統的變化

      人的衰老是一個生理發展過程,也是生物更替的規律。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的生理機能逐漸發生退行性病變,其后果之一就是會導致心血管疾病的發生。心血管疾病會帶來一系列的生理變化,具體表現為心肌收縮力減弱,心排血量減少,心率變慢,出現以左房增大、左室變小、主動脈擴大、彈性降低為主要特征的心臟形態學改變。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心臟功能逐漸減弱,心臟細胞變性或縮小,使心肌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氧,阻礙心肌功能的正常發揮。老年人的活動因此而受到限制,對外界事物的反應能力降低,應激能力和生活能力變弱。由于心肌細胞變性及心臟供血減少,心臟嚴重負累,導致心率及心律發生變化,出現心律不齊,甚至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傳導阻滯。對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來說,常見的瓣膜改變是主動脈瓣和二尖瓣的硬化或纖維化。 轉貼于

      3 對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患者護理的一些體會

      3.1 做好普通護理工作 護理工作從患者進入醫院的那一刻就已經開始,到患者病愈出院才結束。對于剛剛入住的老年患者,應該用熱情的態度、整潔的儀表、文雅的舉止及親切的關懷給患者及其家屬留下第一印象,贏得患者的認可和信賴。根據患者的病情安排病房,做到病房清靜、舒適、整潔,在感官上給予患者良性的刺激,讓患者從心理上感到放松,放心地接受治療。待患者安定下來以后,經常用和藹的語氣詢問患者病情,了解患者的精神和生活需要,并且盡可能去滿足他們,讓他們感受到一種親人般的溫暖和家的溫馨,這樣不僅有利于患者病情的好轉,而且能夠幫助醫院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

      3.2 加強心理護理 患者從住進醫院開始,由于陌生的環境,加上對疾病的恐懼和憂慮,會導致患者情緒的失控,產生一系列的心理變化,包括沖動、抑郁、暴躁和焦慮等心理狀況。所以,在患者住院期間,我們應該用眼睛去觀察,用耳朵去聆聽,用心去思考,了解各種患者的心理狀態,及時進行心理溝通,使患者保持正常的心理狀態。還應該及時向患者介紹他們的病情,傳達一些診斷情況、治療方案和時間安排等信息,解除患者的情緒干擾。加強患者對疾病的認識,消除患者的恐懼心理,解決患者的心理壓力和思想顧慮,幫助患者加強戰勝疾病的信心。隨著溝通的深入,不斷調整患者的心理狀態,使其維持一種良好的心態,有利于患者病情的控制和康復。

      3.3 重視生活護理 良好的生活狀況不僅對健康的人非常重要,對于各種病的患者來說也是必不可少。生活護理對于老年心血管疾病患者來說非常關鍵,直接關系到病情的發展方向。在飲食食物上,對于老年心血管疾病的患者應該做到“四低”,即低鹽、低熱量、低脂、低膽固醇,讓患者多吃蔬菜水果和粗纖維食物。飲食習慣上,避免老年患者暴飲暴食,以少食多餐為主。除此之外,老年人牙齒稀疏,容易脫落,咀嚼不便,消化功能減弱,應盡量給予一些柔軟、易咀嚼、易消化的纖維含量較多的食物。還應控制飲食結構,防止患者便秘,特別對于心肌梗死患者來說,叮囑其排便時不宜用力,以免造成病情惡化。對已發生便秘的患者可適當使用緩瀉劑,促使其糞便軟化,容易排出。當采取這一措施后,患者的便秘沒有明顯好轉,就要用肥皂水灌腸或內使用開塞露進行強制性的排便。生活上不能自理的老年患者,他們的飲食、大小便、洗漱等均由護士協助完成。對吸煙嗜酒的患者進行勸誡,有利于心血管病的控制,減少心血管病事件發生的誘因。隨時注意患者皮膚的變化,及時進行預防,護理,對一些特殊患者,還應注意禁食要求。

      3.4 了解病情進行護理 心血管疾病常常會因為某些因素誘發而加重,因此要加強對患者病情的觀察。密切關注患者的體溫、心率、血壓等生命體征變化,制定基礎護理方案。同時,及時了解患者的不適,如胸悶、氣短,發現不正常立即采取措施。還要掌握用藥情況,了解藥的作用機理,注意事項,心血管藥物對于不同年齡的患者在劑量上有所不同,因此,要嚴格掌握劑量,促使患者的身體走向健康。

      總之,在護理老年心血管病患者時,護理人員必須用一種和藹的態度,謙卑的身份,像對待自己家人一樣進行護理,把關注老年人健康作為自己應盡的責任和義務,實現人類健康長壽,安度晚年的美好愿望。

      參考文獻

      對老人的心理護理范文第4篇

      【關鍵詞】老年人 心血管病 跌倒 護理干預

      老年人跌倒的發生,并不是一種意外,而是存在潛在的危險,因此老年人跌倒完全是可以預防和控制的。積極開展老年人跌倒的干預,將有助于降低老年人跌倒的發生,減輕老年人跌倒所致的傷害的嚴重程度[1]。研究顯示[2-3],在住院患者跌倒中以心內科老年病人居多,因此,對心內科老年住院病人采取預見性的護理干預措施預防跌倒的發生顯得尤為重要。本文比較了未實施護理干預措施前與實施護理干預措施后,患者的跌倒發生例數,現報道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2008年7月—2009年12月心內科收治老年住院患者1400人,設為對照組。2010年1月—2011年6月心內科收治老年住院患者1543人,設為干預組。兩組性別、年齡、病種、住院時間、用藥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跌倒預防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預防跌倒措施,包括保持病房地面平整干燥;衛生間地面防滑,保持干燥,提供坐便器,安裝扶手;提供足夠的燈光;病房床旁、走道障礙清除;將常用物品放置在便于病人拿取處;指導呼叫器的使用等。觀察組在采用常規預防跌倒措施的同時,使用心內科老年患者跌倒危險因素評估及護理措施表進行跌倒風險評估,依據病人存在的跌倒危險因素采取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流程及加強健康宣教。

      1.2.1 制定心血管內科老年患者跌倒危險因素評估及護理措施表 參照相關資料和臨床經驗,結合我院心內科臨床實際加以制定,評估內容包括:①年齡≥65歲;②意識障礙;③行走能力:步態不穩或需使用助行器/輪椅;④自理程度及排泄:失禁/頻尿/腹瀉或需他人協助入廁;⑤既往病史:住院前1年內有跌倒/暈厥史或因跌倒/暈厥入院;⑥目前有使用下列藥物:鎮靜/止痛/安眠/利尿/緩瀉/降血壓/降血糖藥物。存在上述1項危險因素計1分,總分≥3分提示病人有跌倒的高危風險。跌倒護理措施表根據評估確定的病人存在的危險因素列出相應的跌倒預防措施。

      1.2.2建立預防跌倒護理干預流程 ①對護士進行相關培訓,使每位護士都能根據心內科老年患者跌倒危險因素評估及護理措施表準確評估患者。②對新入院年齡≥65歲病人、步態不穩的病人、入院前有反復跌倒/暈厥史的病人立即進行評估。③對評分≥3分的患者即于病人床頭掛“防跌倒、防墜床”標識。④根據病人存在的危險因素制定針對性的跌倒預防措施表加以實施,并懸掛于病人床旁。⑤責任護士每周對所管老年病人常規評估1次,病情變化、藥物調整、環境改變以及病人有心理變化時隨時評估;對評分≥3分的患者,每天進行評估,根據評分調整護理干預方案。⑥實行護士長—責任組長—責任護士三級護理安全監控體系,督促落實跌倒預防措施。對有高危跌倒風險的患者,護士長在24小時內與責任組長、責任護士共同對病人進行再評估,力求內容真實客觀,并檢查護理措施是否有效全面;以護士長、責任組長、責任護士為核心,對病人住院全過程進行全程跟蹤:由責任護士定期進行再評估,護士長和責任組長定期進行審核檢查。⑦對發生跌倒病例,責任護士應詳細記錄發生的時間、原因、經過及處理措施,科室進行分析、總結并修改護理方案,上報護理部。

      1.2.3 加強防跌倒知識宣教,增強老年病人和家屬防跌倒意識,糾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為,規避環境中的危險因素,防止跌倒的發生。

      1.3評價指標 觀察兩組病人的跌倒發生例數。

      2 結果

      經過對心內科老年患者跌倒危險因素進行評估,對有跌倒危險的患者采用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方法及健康宣教,護理干預組跌倒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見表1。

      表1 兩組跌倒情況的比較

      3 討論

      3.1心血管內科老年病人跌倒的相關危險因素

      3.1.1生理因素 老年病人由于步態的穩定性下降和平衡功能受損是引發跌倒的主要原因。另外視力、聽力和觸覺下降、中樞神經系統和骨骼肌肉系統的退變均增加跌倒的危險性。

      3.1.2疾病因素 冠心病、高血壓、心瓣膜病、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心血管疾病使老年住院患者心腦供血供氧不足,出現頭昏、眩暈甚至突然意識喪失而跌倒。老年病人由于年齡及疾病的原因,自理能力下降、入廁次數增多,均增加了跌倒的危險性。

      3.1.3藥物因素 研究發現[1],是否服藥、藥物的劑量,以及復方藥都可能引起跌倒。心血管藥物:抗高血壓藥、利尿藥、血管擴張藥以及催眠藥、鎮痛藥、降糖藥等可以影響病人的神智、精神、視覺、步態、平衡等方面而引起跌倒。心內科老年病人因疾病的原因,常使用上述藥物。本組觀察組和對照組病人共計2943人,100%使用上述一種以上藥物,83%的病人使用上述兩種以上藥物,60%的病人使用上述三種以上藥物,42%的病人使用上述四種以上藥物。 轉貼于

      3.1.4心理因素 不服老的心理成為跌倒的隱患[4]。一些老年患者由于自我認知欠缺,常見于知識型的老年患者,對自身能力過高的估計,對危險性認識不足或由于不愿意麻煩護士和家屬,對所有事情都勉強為之而成為跌倒的危險因素。另外,部分患者害怕跌倒也使行為能力降低,行動受到限制,從而影響步態和平衡能力而增加跌倒的危險。

      3.2實施有效的護理干預流程,預防跌倒發生

      3.2.1跌倒的專科化預防使防跌倒水平提高[5]。以往,護士往往根據自己的臨床經驗對老年病人跌倒進行預防,對跌倒高危人群識別能力的培訓不足,評估時機、評估技術、評估人群、針對性和預見性均缺乏,以致于護理干預滯后與欠缺。心內科老年患者跌倒危險因素評估及護理措施表的制定,使跌倒危險因素評估具有統一的標準,跌倒護理干預措施更具有針對性,操作性更強,可以準確地指導每一個護士根據每一位病人存在的危險因素采取針對性的干預措施。每一位有跌倒風險的病人都能得到最為適合的護理方案。

      3.2.2對跌倒風險的連續性評估:高危病人每日至少1次,老年病人至少每周一次,已經成為日常護理工作。這種連續性的關注,使每個當班的責任護士都對自己所負責患者的跌倒風險心中有數,并采取具體的、針對性強的護理干預措施,讓患者及家屬也知道跌倒風險因素,對跌倒有更具體的認識,更好配合護理人員防范與減少跌倒事件發生。

      3.2.3監控是防止跌倒發生的重要手段[6]。護士長—責任組長—責任護士三級護理安全監控體系的實施,可以防止個別護士由于能力不強而出現的偏差,及時修正不恰當、不全面的護理干預措施并督促及檢查跌倒護理干預措施落實到位,做到全程動態管理、指導。

      3.3加強防防跌倒知識宣教,鼓勵病人及家屬共同參與跌倒的預防 跌倒的發生是生理、情緒和心理、疾病、藥物、環境和生活習慣等多種因素的累積效應,跌倒的可能性隨著危險因素的增加而增加[7]。因此對跌倒的高危人群,做好防跌倒教育,使其糾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改變信念和態度,增強防跌倒意識,采取行之有效的個人干預措施,預防跌倒的發生。宣教的內容包括:(1)合理用藥,按醫囑正確服藥。對使用降壓藥、血管擴張藥的患者,囑其改變時動作要慢,預防性低血壓的發生,遵循“起床三步曲”,即醒后30s再起床,起床30s后再站立,站立后30s再行走。(2)當需要協助而無家屬在旁,請立即打呼叫鈴,勿自行活動。(3)選擇適當的輔助工具(4)熟悉病房環境,將常用物品放在伸手可及之處。(5)應穿大小合適的衣褲,合腳、防滑的鞋。(6)室內盡量保持燈光明亮,晚間打亮地燈。地面弄濕,請及時告知工作人員,以防不慎跌倒。(7)調整生活方式:轉身、轉頭時動作一定要慢;避免睡前飲水過多以致夜間多次起床;夜間將小便器放于床旁;避免在他人看不到的地方獨自活動。(8)病情允許的情況下,堅持參加規律的體育鍛煉,如打太極拳、散步等,以增強肌肉力量、協調性、步態穩定性和靈活性,從而減少跌倒的發生。

      4 結論

      心內科老年病人跌倒是多種因素相互作用的結果,跌倒的護理重在預防,正確評估病人存在的危險因素,針對危險因素采取有效的護理干預措施,提高了護士參與跌倒預防的規范性和科學性。同時對高危病人進行防跌倒知識宣教增強其安全行為,使病人的跌倒率由1.07%降至0.13%,有效的預防了老年病人跌倒的發生。

      參 考 文 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老年人跌倒干預技術指南[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11-09.

      [2]王惠芬,宇紅.住院患者跌倒的相關因素分析及對策[J].解放軍護理雜志,2010,27(1):29-30.

      [3]陳曉珊,洪依今.內科老年住院患者跌倒原因分析和護理[J].中外醫療,2011,1:154.

      [4]庫洪安,舒軍萍,崔伯艷,等.老年患者跌倒原因及對預防跌倒的認知調查[J].護理管理雜志,2005,5(9):1-2.

      [5]唐曉英,蔡學聯,鄭芝芬,等.住院患者普防和專科化預防研究及效果[J].解放軍護理雜志,2009,26(1):59-61.

      對老人的心理護理范文第5篇

      【關鍵詞】 仫佬族地區;護士群體;心理健康;人格特征;應對方式;相關性

      A Correlative Study on the Mental Health,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 and CopingWays of Nurses in Mulao Nationality. Jiang Chunqing, Tao Jianqing, ChenZhongxun,et al. People's Hospital, The Mulao Nationality Autonomous County of Lu ocheng, Guangxi Zhuang Nationality Autonomous District, Luocheng 546400, P.R.Chi 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of the mental he alth, 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 and coping ways of nurses in Mulao Nationality.Methods With random gradation sampling method, 152 nurses weremeasured by SCL-90, EPQ, SCSQ. Results In Mulao Nationality di strict, the factor scores of nuese' obsessive-compulsive, photic anxiety, psycho ticism are higher than Chinese norm (P

      【Key words】 Mulao nationality district; Nurses; Mental health; Person ality characteristic; Coping way; Correlation

      在90年代以前的研究中,人們在談到心理護理時,主要是涉及心理護理的重要性和如何對病 人進行心理護理,但近些年來,人們愈發重視了對護士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研究,因為護士 心理健康狀況的好壞決定著心理護理的質量和水平。從調查和研究的實際情況來看,我國護 士的心理健康狀況是不能令人滿意的。護士作為一個特殊群體,在社會轉型期,研究其人 格特征、應對方式與心理健康狀況的關系,有助于掌握護士群體的心理變化規律,并為制定 有效的心理干預方案提供科學依據。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2006年10月~2007年2月整群抽樣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范圍內的醫務人員 152人為調查對象,全部完成評估的有效問卷152份,包含仫佬族75人,壯族44人,漢族25人 ,其他少數民族(瑤族、侗族、毛南族)8人;平均年齡為32.36±7.59。其中≤35歲的112 名,>35歲的40名。

      1.2 工具 調查問卷包括90項癥狀清單(SCL-90)、艾森克個性測驗(EPQ)、簡易 應對方式問卷(SCSQ)。

      1.3 施測 首先向被調查醫院辦公室闡述調查的目的、意義和內容,并取得了院方的 配合,通過院辦向各科室/部門布置此項工作,并要求其積極配合;然后再將各科室/部門的 負 責人作為調查員進行統一培訓,認真學習量表內容和要求;最后以科室/部門為單位統一發 放問卷,每個部門均有課題組成員參加,并向調查對象闡明調查的意義、方法,介紹量表的 內容和填寫要求,量表由調查對象單獨完成,測試時間60~90分鐘,當天 收回。

      1.4 數據處理 將所有數據輸入計算機,采用SPSS 11.0軟件包進行t檢驗、相關 分析。

      2 結 果

      2.1 仫佬族地區152例護理人員SCL-90評分與中國常模比較 將152名調查對象SCL-90評分與中國常模比較,發現仫佬族地區護理人員強迫、恐怖、精神 病性因子分均高于中國常模(P<0.05或P<0.01),具體情況見表1。

      2.2 仫佬族地區不同年齡段護士SCL-90評分比較 表2顯示,不同年齡段護士SCL-90評分比 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2.3 仫佬族地區護士心理健康與人格特征、應對方式相關分析 表3顯示,護士的強迫、恐 怖、精神病性癥狀均與精神質、消極應對呈正相關(P<0.01),與內外向呈負相 關(P<0.05或P<0.01);強迫、精神病性癥狀與神經質呈正相關(P<0.05);3個癥 狀均與積極應對無關(P>0.05),恐怖與神經質無相關性(P>0.05)。

      3 討 論

      3.1 仫佬族地區護士群體的心理健康狀況 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醫學模式的轉變,護士作為一個特殊的職業群體,常年工作在醫療衛生第一 線,工作負荷重,承受的各種壓力大而復雜, 根據不同的調查[1-3]顯示,護士職業 群體中 心理問題的檢出率要高于一般人群。本調查顯示,仫佬族地區護士群體心理健康水平較一般 人群差,存在較多的心理健康問題,主要表現在強迫、恐怖、精神病性因子方面。這說明仫 佬族地區護士群體心理健康水平與我國其他地區護士群體心理健康水平類似,其區域性差異 不明顯。

      3.2 仫佬族地區護士群體心理健康與人格特征相關分析 護士的心理健康水平除與外在的 社會環境有關,還與個體所特有的個性心理特征有關[4]。本調查顯示,護士的強 迫、恐怖、精神病性癥狀均與精神質呈正相關(P<0.01),與內外向呈負相關(P <0.05或P<0.01);強迫、精神病性癥狀與神經質呈正相關(P<0.05);恐怖與神經質無 相關性(P>0.05)。說明良好、穩定的的人格特征對于維護護士的心理健康具有重 要的意義,表明具有孤獨的、與人不友好、缺乏同情心、適應社會環境困難、缺乏情感和情 感投入、不關心他人、不近人情、感覺遲鈍等人格特征的護士的心理健康水平較低。具有焦 慮、擔憂、常常悶悶不樂、憂心忡忡或情感過于激動的人格特征的護士的心理健康水平也較 低。這些特征易造成護患關系緊張,應對能力下降,心理健康水平下降。相反,情緒穩定, 有節制,不緊張等特征有助于提高護理工作質量及護士心理健康水平。因此,護理管理工作 中,要注意觀察護士的性格特點,尤其是有心理問題的護士,要根據其個性特點去引導、幫 助。更重要的是普及心理衛生知識,使護士了解自我的個性特點,注意調整自我心態,減少 不良情緒的發生,保持心理健康狀態[5]。

      3.3 仫佬族地區護士群體心理健康與應對方式的相關分析 應對是個體在應激環境或事件中,對該環境或事件作出認知評價以及繼認知評價之后為平衡 自身狀態所采取的措施。有研究表明[6],個體在高應激狀態下,如果缺乏社會支 持和良好的應付方式,則心理損害的危險度可達43.13%,為普通人群危險度的兩倍。護理人 員屬于一個長期從事救死扶傷,精神處于高度緊張狀態的工作群體,這種高應激的工作性質 使護理人員 在工作中必須承受較大的精神、心理壓力,在應激情況下,采取合理的應付方式來增強心理 適應能力和緩解由應激造成的心理緊張。而應對方式有積極應對和消極應對。積極 應對包括直接面對困難和壓力,努力解決問題,接受現實和尋求支持等;消極應對包括逃避 現實,否認或歪曲事實,以吸煙、酗酒擺脫困境等。有學者[7,8]在對護士的抽樣 調查中發 現采取的應對方式不同與心理健康水平有著密切聯系,積極的應對方式(如求助、解決問題) 可以有效緩解應激強度,有利于心理健康,而較多使用退避應對方式的護士,則伴有抑郁、 偏執等癥狀,不利于心理健康。沈崢榮等[9]的研究顯示,醫務人員消極應對方式 與SCL-90總分及除軀體化、焦慮、恐懼以外的各因子均呈顯著正相關。本研究顯示,護士的強迫、 恐 怖、精神病性癥狀均與消極應對呈正相關(P<0.01),與積極應對無關。(P>0.05)。這 一研究結果進一步證實了積極的應對方式有利于心理健康,消極的應對方式不利于心理健 康。在護理管理上,應理解和關心護士,幫助護士認識自己的壓力水平與壓力應對方式,指 導她們進行放松訓練及理性情緒的治療,同時對護士進行人際關系、社會技能、自信訓練等 培訓,提高護士對壓力的積極應對能力,保護其心理健康。

      4 參考文獻

      [1]胡敏予,周昌菊,肖永源,等.長沙市護士心理健康狀況與相關社會因素的研究. 實用護理雜志,1996,12(9):425-426

      [2]楊翠嬋,鄒志方,李伯靈,等.某醫院545名護士心理健康狀況調查.職業與健康,2 007,23(4):250-251

      [3]劉滟華,任桂秀.臨床護士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川北醫學院學報,2007,22(2):2 01-202

      [4]喬文達,王海青,王芳,等.護士長的人格特征、社會支持、婚姻質量與心理健康 的相關分析.中華護理雜志,1999,34(1):15

      [5]蒲莉,馬梁紅.100例護士人格特征及心理健康狀況調查分析紅.黑龍江護理雜志 ,2000,6(4):64-65

      [6]Ray C, Lindop J. the Concept of Coping. Psychological Medicine, 1982 ,1:385-395

      [7]朱珠,盧文云.特質應對方式與夜班護士身心健康問題關系探討.中國健康心理 學雜志,2003,11(1):69-70

      [8]林霞.醫護人員心理健康狀況及應對方式調查.現代護理,2006,12(14):1277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精品无码AV人在线播放| 久久久亚洲欧洲日产国码农村| 亚洲婷婷国产精品电影人久久|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7777777| 亚洲1区1区3区4区产品乱码芒果| 亚洲视频国产视频| 亚洲高清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 亚洲另类激情综合偷自拍| 婷婷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不片 | 亚洲无人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亚洲产品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亚洲AV成人出白浆无码国产| 亚洲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制服中文字幕第一区| 久久丫精品国产亚洲av| 亚洲日韩乱码中文无码蜜桃臀| 亚洲国产日韩在线人成下载| 亚洲an日韩专区在线| 亚洲中文久久精品无码1| 亚洲色图激情文学| 亚洲精品无码av中文字幕| 亚洲av片在线观看| 亚洲成av人片不卡无码久久| 久久久久国产亚洲AV麻豆| 亚洲精品无码AV人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国产综合一区首页| 久久精品亚洲一区二区三区浴池| 亚洲高清资源在线观看| 2017亚洲男人天堂一| 亚洲丶国产丶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天天综合亚洲色在线精品| 亚洲一级片内射网站在线观看| 亚洲色WWW成人永久网址|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软件| 亚洲精品免费在线| 久久亚洲国产最新网站| 国产亚洲精品2021自在线| 国产亚洲精品福利在线无卡一 | 97久久国产亚洲精品超碰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