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國民教育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同志們:
根據局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領導小組辦公室安排,今天我代表局黨委作一個輔導報告,題目是《堅定信心、解放思想、改革創新,全力推進教育事業科學和諧發展》。之所以確定這樣一個主題,一是為了促進學習實踐活動深入開展;二是拋磚引玉,倡導大家議教育謀發展,集思廣益,匯聚全體干部群眾的智慧,推動我市教育健康快速跨越式發展。下面我講三個層次內容:
一、全面領會科學發展觀,增強又好又快發展教育的使命感、責任感、緊迫感。
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長期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它不僅是我們制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戰略,推進改革開放事業的理論依據和思想指南,也是我們做好具體工作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推動各領域改革創新的戰略性思維。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有助于我們進一步加深對國內外形勢,經濟社會發展階段以及教育使命、任務、目標的認識,進一步把握“怎樣辦教育,辦怎樣的教育”等本源性問題,增強干好事業謀求發展的信心和勇氣。
大力發展教育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的發展為根結底是人的發展。是通過人們思維的進步和變革社會能力的增強來實現的,而教育是實現人的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教育在增進知識、培育能力、健全人格、傳承文明中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教育改變人生,教育使人成為推動社會變革的核心生產力。實現科學發展,建設和諧社會首先要提高人科學和諧發展意識和能力,重視教育才能興國、興省、興市。大力發展教育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組成部分??茖W發展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范疇,教育屬于精神文明范疇,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居基礎性、全局性、先導性地位,只有全社會科學文化素質、道德文明素養全面提高,才能實現經濟社會始終朝著科學和諧目標發展,才能實現民族復興。大力發展教育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保障和基礎。當今時代,國與國之間競爭,地區與地區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科技和人才的競爭。應對環境制約趨緊,金融危機挑戰加劇,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經濟轉型升級,靠科技支撐,靠人才資源帶動,教育事業必須擔當社會“發動機、智力庫、動力源泉”的使命。
放眼國內外形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增強發展教育的使命感和緊迫感。歷史和現實一再證明,投資知識、推動創新、發展教育正成為國家和城市提升競爭力的重要戰略舉措。放眼世界,圍繞教育改革與創新,世界各國的競爭日趨激烈,發展教育的自覺意識愈益鮮明。歐盟近幾年提出要重組歐洲優勢,成為世界最具活動和競爭力的知識社會,到2010年,把歐盟的教育培訓體系建成全世界優質教育的樣板,成為世界其它地區學生和研究人員深造的首選目標。面對挑戰,美國把教育創新視為21世紀成功的唯一因素,以確?!袄^續領導新世界”。日本確立了教育立國意志,呼吁發起第二輪“教育振興改革”,推動第二次“經濟崛起”。韓國提出建設“教育福利國家”的構想,要把長期維持于國民生產總值4%的公共教育政財投入提高到5%。了解世界教育改革的大勢,要求我們增強發展教育的責任感、使命感,增強發展教育的信心和勇氣。
同志們:
根據局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領導小組辦公室安排,今天我代表局黨委作一個輔導報告,題目是《堅定信心、解放思想、改革創新,全力推進教育事業科學和諧發展》。之所以確定這樣一個主題,一是為了促進學習實踐活動深入開展;二是拋磚引玉,倡導大家議教育謀發展,集思廣益,匯聚全體干部群眾的智慧,推動我市教育健康快速跨越式發展。下面我講三個層次內容:
一、全面領會科學發展觀,增強又好又快發展教育的使命感、責任感、緊迫感。
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長期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它不僅是我們制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戰略,推進改革開放事業的理論依據和思想指南,也是我們做好具體工作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推動各領域改革創新的戰略性思維。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有助于我們進一步加深對國內外形勢,經濟社會發展階段以及教育使命、任務、目標的認識,進一步把握“怎樣辦教育,辦怎樣的教育”等本源性問題,增強干好事業謀求發展的信心和勇氣。
大力發展教育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的發展為根結底是人的發展。是通過人們思維的進步和變革社會能力的增強來實現的,而教育是實現人的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教育在增進知識、培育能力、健全人格、傳承文明中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教育改變人生,教育使人成為推動社會變革的核心生產力。實現科學發展,建設和諧社會首先要提高人科學和諧發展意識和能力,重視教育才能興國、興省、興市。大力發展教育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組成部分??茖W發展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范疇,教育屬于精神文明范疇,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居基礎性、全局性、先導性地位,只有全社會科學文化素質、道德文明素養全面提高,才能實現經濟社會始終朝著科學和諧目標發展,才能實現民族復興。大力發展教育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保障和基礎。當今時代,國與國之間競爭,地區與地區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科技和人才的競爭。應對環境制約趨緊,金融危機挑戰加劇,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經濟轉型升級,靠科技支撐,靠人才資源帶動,教育事業必須擔當社會“發動機、智力庫、動力源泉”的使命。
放眼國內外形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增強發展教育的使命感和緊迫感。歷史和現實一再證明,投資知識、推動創新、發展教育正成為國家和城市提升競爭力的重要戰略舉措。放眼世界,圍繞教育改革與創新,世界各國的競爭日趨激烈,發展教育的自覺意識愈益鮮明。歐盟近幾年提出要重組歐洲優勢,成為世界最具活動和競爭力的知識社會,到2010年,把歐盟的教育培訓體系建成全世界優質教育的樣板,成為世界其它地區學生和研究人員深造的首選目標。面對挑戰,美國把教育創新視為21世紀成功的唯一因素,以確保“繼續領導新世界”。日本確立了教育立國意志,呼吁發起第二輪“教育振興改革”,推動第二次“經濟崛起”。韓國提出建設“教育福利國家”的構想,要把長期維持于國民生產總值4%的公共教育政財投入提高到5%。了解世界教育改革的大勢,要求我們增強發展教育的責任感、使命感,增強發展教育的信心和勇氣。
同志們:
根據局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領導小組辦公室安排,今天我代表局黨委作一個輔導報告,題目是《堅定信心、解放思想、改革創新,全力推進教育事業科學和諧發展》。之所以確定這樣一個主題,一是為了促進學習實踐活動深入開展;二是拋磚引玉,倡導大家議教育謀發展,集思廣益,匯聚全體干部群眾的智慧,推動我市教育健康快速跨越式發展。下面我講三個層次內容:
一、全面領會科學發展觀,增強又好又快發展教育的使命感、責任感、緊迫感。
科學發展觀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必須長期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它不僅是我們制定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戰略,推進改革開放事業的理論依據和思想指南,也是我們做好具體工作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推動各領域改革創新的戰略性思維。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有助于我們進一步加深對國內外形勢,經濟社會發展階段以及教育使命、任務、目標的認識,進一步把握“怎樣辦教育,辦怎樣的教育”等本源性問題,增強干好事業謀求發展的信心和勇氣。
大力發展教育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要求。馬克思主義認為社會的發展為根結底是人的發展。是通過人們思維的進步和變革社會能力的增強來實現的,而教育是實現人的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教育在增進知識、培育能力、健全人格、傳承文明中有著無可替代的作用,教育改變人生,教育使人成為推動社會變革的核心生產力。實現科學發展,建設和諧社會首先要提高人科學和諧發展意識和能力,重視教育才能興國、興省、興市。大力發展教育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組成部分??茖W發展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的范疇,教育屬于精神文明范疇,在國民經濟發展中居基礎性、全局性、先導性地位,只有全社會科學文化素質、道德文明素養全面提高,才能實現經濟社會始終朝著科學和諧目標發展,才能實現民族復興。大力發展教育也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重要保障和基礎。當今時代,國與國之間競爭,地區與地區之間的競爭,歸根結底是科技和人才的競爭。應對環境制約趨緊,金融危機挑戰加劇,加快轉變發展方式,實現經濟轉型升級,靠科技支撐,靠人才資源帶動,教育事業必須擔當社會“發動機、智力庫、動力源泉”的使命。
放眼國內外形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增強發展教育的使命感和緊迫感。歷史和現實一再證明,投資知識、推動創新、發展教育正成為國家和城市提升競爭力的重要戰略舉措。放眼世界,圍繞教育改革與創新,世界各國的競爭日趨激烈,發展教育的自覺意識愈益鮮明。歐盟近幾年提出要重組歐洲優勢,成為世界最具活動和競爭力的知識社會,到2010年,把歐盟的教育培訓體系建成全世界優質教育的樣板,成為世界其它地區學生和研究人員深造的首選目標。面對挑戰,美國把教育創新視為21世紀成功的唯一因素,以確?!袄^續領導新世界”。日本確立了教育立國意志,呼吁發起第二輪“教育振興改革”,推動第二次“經濟崛起”。韓國提出建設“教育福利國家”的構想,要把長期維持于國民生產總值4%的公共教育政財投入提高到5%。了解世界教育改革的大勢,要求我們增強發展教育的責任感、使命感,增強發展教育的信心和勇氣。
【關鍵詞】列寧/國民教育/措施/教育思想
【正文】
在蘇維埃俄國初期,為了迅速地發展國民教育和提高人民的文化知識水平,列寧領導黨和政府采取了種種有效的、有力的措施。并且,列寧在實踐中就這個問題形成了重要的思想。當前研究列寧關于發展國民教育措施的思想,對于我們的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第一,列寧提出,必須提高教師的地位,充分發揮廣大教師的作用。教師是教學與教育的基本力量??墒窃谂f俄國,教師的社會地位十分低下。他們收入少,物質生活條件差,工作得不到統治階級的尊重。蘇維埃政權建立以后,面對發展教育的任務,列寧提出,必須提高教師的地位。1923年初,他在《日記摘錄》中提出:“應當把我國國民教育的地位提到在資產階級社會時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的高度。這是用不著證明的真理。”(注:《列寧全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10月第2版,第43卷,第358頁。)“而不做到這一點,就談不上任何文化,既談不上無產階級文化,甚至也談不上資產階級文化?!保ㄗⅲ骸读袑幦罚嗣癯霭嫔?987年10月第2版,第43卷,第357頁。)在這一時期,列寧從尊重教師和提高他們的地位的角度出發,主張稱教師為“人民教師”。有一次,中央政府負責教育工作的同志給列寧打電話,當談到教師問題時對教師使用了一個不太禮貌的稱呼。列寧聽了后十分氣憤地說:“用這樣難聽的字眼來稱呼教師,真太不象話了!他們有自己的光榮稱號——人民教師。這個稱號應保持不變?!保ㄗⅲ骸痘貞浟袑帯罚嗣癯霭嫔?982年版,第4卷,第210頁。)教師被稱為“人民教師”,這是歷史上前所未有的事,意味著在無產階級專政國家里教師社會地位的重大改變。在列寧來看,提高教師的地位,最重要的一點是改善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和工作條件。1921年,他親自簽署了一系列有利于改善教師物質生活條件的法令,如《關于農村學校的伙食安排》、《關于教育和社會主義文化工作者按其專業歸隊》、《關于文教單位的房舍保證》、《關于改善學校和其他文教單位的供應措施》等等。這些法令的貫徹落實,使教師的生活條件和工作條件有了很大的改善。1923年,蘇俄的經濟狀況和糧食供應狀況尚未根本好轉,但列寧要求有關部門增加對教師的面包分配額。
列寧提出,提高教師的地位,還應該從政治上信任和關懷教師。十月革命勝利初期,一些教師由于受到資產階級反動分子政治謠言的欺騙,對無產階級革命不理解,對蘇維埃政權采取不支持的態度。對于這些教師,列寧的看法是,他們在舊社會靠出賣自己的勞動力來獲取數額不多的薪水,同無產階級沒有根本的利害沖突,只要實行正確的政策,進行長期的耐心的團結、幫助和教育,絕大多數人能夠轉到擁護蘇維埃政權的立場上來。事實果然如此。經過一段時間的工作,許多教師改變立場,逐漸靠近了蘇維埃政權。就此,列寧1918年6月在全俄國際主義者教師第一次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中說:“過去教師在下決心和蘇維埃政權合作方面做得很慢,現在大家愈來愈相信這種合作是必要的了?!保ㄗⅲ骸读袑幦罚嗣癯霭嫔?985年10月第2版,第34卷,第392頁。)他肯定,這是一種“從反對蘇維埃政權到擁護蘇維埃政權的轉變”。他在講話中還向教師發出號召:教師大軍應該成為社會主義教育的大軍,所有的教師應該使生活和知識擺脫對資本的從屬,擺脫資產階級的思想枷鎖,充滿信心地走到工農群眾中去,同他們一起為社會主義事業而戰斗。1919年1月,列寧在全俄國際主義者教師第二次代表大會上的講話中再次肯定地說:“大多數教師是同工人階級和勞動農民緊緊站在一起的,他們現在都深信社會主義革命有其深刻的根源,深信社會主義革命必然會擴展到全世界。因此我認為,在為社會主義革命而進行的斗爭中,在反對那些一直維護資產階級舊偏見、舊制度和虛偽立場,幻想可以把舊制度的一些東西保留下來的教師的斗爭中,大多數教師是一定會真心實意地擁護被剝削勞動者的政權的?!保ㄗⅲ骸读袑幦?,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第2版,第35卷,第421頁。)這一論斷,體現了他對蘇俄教師隊伍的充分信任。同一時期,他在黨綱草案中提出:“不僅象現在這樣把教師的一部或大部徹底爭取過來,而且要把全體教師徹底爭取過來”(注:《列寧全集》,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第2版,第36卷,第106頁。)。他在逝世前夕留下來的文章中仍然堅持這樣的態度,要求加強對教師隊伍的思想政治工作,使蘇俄的教師隊伍成為無產階級專政的支柱。
列寧認為,在團結和爭取舊社會過來的一批教師的同時,黨和國家應該培養一支忠于共產主義事業的新教師隊伍。蘇維埃國家經濟建設、政權建設和其他各項事業的發展,對教育事業發展的要求越來越高,對教師隊伍的數量和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這樣,黨和國家必須培養新的教師隊伍。1920年11月,列寧在有關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出:“現在我們要培養出一支新的教育大軍,它應該同黨和黨的思想保持緊密聯系,貫徹黨的精神,它應該把工人群眾團結在自己周圍,以共產主義的精神教育他們,使他們關心共產黨員所做的事情?!保ㄗⅲ骸读袑幦?,人民出版社1985年10月第2版,第39卷,第403頁。)在列寧看來,能不能建立這樣一支新的教育大軍,關系到社會主義建設的各項事業能否順利進展。
1奮翮生
奮翮生(本名蔡鍔)在《軍國民篇》所論述的軍國民教育,就軍國民的歷史、內涵、中國缺乏軍國民的原因、當時列強的軍備以及軍國民建造的方法等五方面進行了詳細的闡述,并且大聲疾呼“居今13而不以軍國民主義普及四萬萬,則中國其真忘矣”l_2]來引起當時政府的注意。《軍國民篇》介紹軍國民主義的歷史,指出,“軍國民主義,昔濫觴于希臘之斯巴達,于近世諸大強國。歐西人士,即婦孺之腦質中,亦莫不深受此義。蓋其國家以此為全國國民之普通教育,國民以奉斯主義為終身莫大之義務。”_3]在蔡鍔看來,日本之所以能獨獲為亞洲獨立的國家,得以睥睨于東洋,是由于其國人腦質中,含有一種特別的天性,而這種天性就是“大和魂”,即日本的尚武精神。《軍國民篇》援以日本人的看法,認為軍人的智慧,軍人的精神,軍人的本領,不應僅限于軍人,全國的國民都應該擁有,其主張全民皆兵的想法,溢于言表。蔡鍔列出了教育、學派、文學、風俗、體魄、武器、擲聲(音樂)及國勢等層面,檢討中國軍國民不振的原因。其中,在教育方面,感嘆歐美各國的教育是在陶鑄青年的才力,使青年將來能具備有軍國民的資格。而當時中國的教育,則是在摧殘青年人的才力,使其能具備奴隸的資格。因此,“以腐壞不堪的奴隸,戰彼勇悍不羈的國民,烏見其不敗耶!烏見其不敗耶!”u指出教育的重要性。在體魄方面,蔡鍔就中國的體弱是這樣描述的:“人稱四萬萬,而身體不具之婦女居十之五,嗜鴉片者居十之一二,埋讀窗下久事呻吟,龍種憊甚而若廢人者居十之一,其他如跛者、聾者、盲者、啞者、疾病零丁者,以及老者、少者,合而計之,又居十分之一二,宗而核之,其所謂完全無缺之人,不過十之一二而已。此十分之一之中,復難保其人人孔武可恃,以此觀之,歐美各強棄彈戰而取拳斗,亦將悉為所格殺矣?!盵5]因此,蔡鍔提出用“體操”來改善中國的體弱,實施方法則是凡關系體育的項目(競漕、擊劍、競走、擊球、海泳、打靶、相撲、競馬、競射以及競輪等),獎勵的措施應該要面面俱到。蔡鍔從列強(德、法、俄、意、奧、日、美)的現役軍人與全國人口比較表以及陸、海軍費與人口比例表,推論當時列強,都是以擴張軍備為國家的重要任務。但蔡鍔認為“迄今以往,吾不欲中國之競言軍備,而欲其速培養中國國民能成為軍人之資格,資格既備,即國家不置一卒,而外虜無越境之虞。偶有外釁,舉國皆干城之選矣?!眑_6]意在指實施軍國民教育可以抵抗列強的軍備。蔡鍔認為“欲建造軍國民,必先陶鑄國魂。”而所謂國魂,是指:國家建立之大綱,國民自尊自立之種子,其于國民之關系也,如戰陣中之司令官,如航海之指南針,如槍炮之照明,如星星之北斗,夜光不足喻其珍,干將不足喻其銳,日月不足喻其光明,海岳不足喻其偉大,聚數千年之訓詁家而不足以釋其字義,聚凌云雕龍之詞人騷客,而不足以形容其原貌,聚千百之理化學士,而不足以剖化其原質。孟子之所謂浩然之氣,老子之所謂道??梢?,軍國民教育的方法,是陶鑄國魂當先的教育。事實上,蔡鍔的《軍國民篇》,內容多以原則性建議為主,對軍國民教育并未提出具體可行的辦法。然而,蔣百里所翻譯的《軍國民之教育》一文,則不僅在理論上豐富了軍國民教育的內容,而且對軍國民教育普及的途徑也作了具體的論述。
2蔣百里
本名方震,別號百里。1882年(光緒八年9月2日)出生于浙江省海寧縣硤石鎮。祖父和父親都是讀書人,并且都有著作,具有書香門第的傳統。父親早逝,幼年生活相當貧困。17歲中秀才(戊戌政變那一年),1900年赴日本留學,就讀日本士官學校時與蔡鍔同窗,經由蔡鍔的介紹,認識了梁啟超。1905年(光緒31年)畢業返國后,曾任盛京(沈陽)督練公所總參議。奉派赴德國實習軍事,1910年(宣統二年)返國。曾任保定軍官學校校長、將軍府將軍、陸軍大學校長,1938年11月4日病逝廣西宜山縣,享年57歲。。蔣百里在《軍國民之教育》指出軍國民教育,雖然是倡行于斯巴達,但是現今斯巴達教育已盛行于世界。“軍務者國民之負債也,國防者國民之義務也,今日之戰爭,國民全體之戰爭,而非一人一姓之戰爭,其勝也國民享其利,其敗也國民受其禍,是故茍不行全國皆兵主義于吾國,則終不得談天下事o9~[10]他指出軍國民教育是重在精神教育的培育,教育目標為愛國心、公德心、名譽心以及素質與忍耐力。而軍國民教育為達成教育目標,應該從學校、社會與家庭三方面來進行。特別是學校方面的論述,提出了很多體育實踐的思想雛形。蔣百里認為“學校者,國民之制造所也,國風之淵源也,而國民職業之預備校也。茍欲組織全體以軍人乎,則當先自學校始;欲使將來國民有如何之起業心,如何之鍛煉力,如何之軍人氣質精神,則當先知學校教育之方針?!盵1ll所以,蔣百里認為學校的課程應該有:體操:“宜由簡入繁,由易以入難,而尤當視生徒年齡之高下,智識之程度以為準。不取躁急而取漸進,一舉一動,必使熟達及確實而后止。小學校以小隊教練為終,中學校以中隊運動為終?!斌w操外之活動游戲:“如行軍、野外演習、射擊、擊劍、旅行、競舟、登山等活動游戲為少年所樂為也,宜因其勢而利導之,因地而制宜,必以振起尚武之精神為目的?!贝送?,還包括軍事上智識之普及??偠灾?,蔣百里指出,“一學校即一軍隊,一國家即一軍隊,茍使全國國民皆知軍事之樂,則不怕敵之乘風破濤而來。”_12]至于變學校為軍隊的辦法,蔣氏則強調:第一、小學校以小隊教練為極度,期五年,其教授為學校正教員及下士。第二、中學校、師范學校以中隊教練為極度,其教授以休職將校及下士任之。第三、高等學校、高等師范學校,以演習至大隊為止,且教兵制戰術戰略之一部,及國防上各要務。學校教育采小學校、中學校(師范學校)以及高等學校(高等師范學校),三級循序漸進的教學方式,以達到變學校為軍隊的目的。蔣百里所翻譯的《軍國民之教育》,除了豐富軍國民教育的內容,而且對于普及軍國民教育的途徑作了具體論述外,蔣氏在文章中與蔡鍔一樣,對陶鑄“國魂”的問題也進行了探討,并且也認為中國的病根是在無國魂。1903年,與蔡鍔有師承關系的梁啟超,在《新民叢報》發表《論尚武》一文,呼應《軍國民篇》的主要觀點。
3梁啟超
梁啟超在《論尚武》一文中指出,中國人不像東西各國重視國魂教育,是因為:中國輕武之習,自古然矣,鄙諺有之日,“好鐵不打針,好人不當兵”其所謂軍人者,直不啻是惡少無賴之代名詞,其號稱武士者,直視為不足齒之傖父。夫東西諸國之待軍人也,尊之、重之、敬之、禮之、馨香尸祝之。一入軍籍,則父母以為榮,鄰里以為榮,宗族交游以為光寵,皆視此為人生第一名譽之事,故舉國人之精神莫不萃于此點。一切文學、詩歌、戲劇、小說、音樂,無不激揚蹈厲,務激發國民之勇氣,以養為國魂。而中國凡所接觸于耳目者,無一不頹損人之雄心,鎖磨人之豪氣,惡風潮之所漂湯,無人不中此惡毒,如疫癥之傳染,如肺病之遺種,雖有雄姿英發之青年,日摩而月列之,不數年間,遂頹然如老翁。靡然如弱女l_1。所以梁啟超特別強調用尚武精神,來挽救頹危的國勢。因此,梁啟超從傳統教育的闕失,檢討中國民族不能尚武的理由,特別主張養成國民具有尚武的精神,是國家得以強盛的途徑,而養成尚武的精神要素有心力、膽力和體力三方面。體力方面:“體魄與精神有密切之關系。有健康強固之體魄,然后才有堅忍不屈之精神。是以古之偉人,其能負荷艱巨,開拓世界者,類皆負絕人之異質,耐非常之艱苦。歐洲諸國,靡不汲汲從事于體育,體操而外,凡擊劍、馳馬、蹴鞠、習射、擊槍、游泳、競渡諸戲,無不加意獎勵,務使舉國之人,皆具軍國民之資格。望我同胞練其筋骨,習于勇力,無奄然頹憊以坐廢也。-043梁啟超強力地批判中國的文弱,并且指出:近年國家講求武事已數十年,購船練兵,置廠制械,整軍經武,如今,人卻稱我為病夫,乃是因為僅注重“形式之武”,而非“精神之武”所致。在列強各國“汲汲從事于體育,務使舉國之人皆具軍國民之資格?!倍苄垡曈谑澜绲那閯菹拢e極地主張“望我同胞練其筋骨,習于勇力。”Il5乃是希望全體國民都能具有尚武的精神,以達到教育救國的目的。軍國民教育思想,在《新民叢報》先后有蔡鍔、蔣百里相繼發表言論,梁啟超撰文同聲應和后;留日學生所辦刊物,亦競相提倡,以為呼應,如《游學譯編》、《湖北學生界》及《浙江潮》等刊物,都陸續發表有關軍國民教育的相關文章,極力鼓吹;軍國民教育思想在各界輿論的鼓吹下,成為清末的主流教育思潮。1912年蔡元培任教育總長后,發表新教育意見,其中則是以軍國民教育首當其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