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大學思想政治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xx學院現有在校生7000余人,專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57人。近年來學院黨委十分關心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多次深入學生進行調研,及時掌握情況,采取多種行之有效的方法解決問題。這次調研本著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的指導思想,以發放調查問卷、召開座談會、個別訪談的方式進行,共發放問卷600份,回收有效問卷586份,其中年級的抽樣分布為:大一占8.4%,大二占38.5%,大三占41.9%,大四占11.2%;政治面貌的抽樣分布為:中共黨員占21.2%,共青團員占77.5%。通過此次調研,深入分析了我院大學生思想狀況和特點,認真總結了我院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方面的主要經驗和取得的成績,查找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提出了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和措施,現將情況報告如下:
一、我院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的特點和面臨的挑戰
從座談和調查分析來看,我院大學生的思想政治狀況總體呈現穩定、健康、向上的良好態勢。他們熱愛祖國、關心政治,有明確的信仰和追求,具有很強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堅持社會主義和集體主義價值導向,注重人生的意義和價值,渴望為祖國建設貢獻力量。
1、政治上趨于成熟、理性,信仰取向積極、進步。調查顯示,92.6%的同學認為“中國共產黨有能力領導中國實現民族復興”,對黨的領導高度認同,充滿信心;非黨員同學中62.8%的學生有大學入黨的打算;82.2%的學生認為入黨是出于促進自身發展和為社會多做貢獻的需要;91%的黨員學生認為自己比入黨前有進步。
2、具有強烈的愛國熱情,普遍關心國內外大事,在大是大非問題上有比較清醒的認識。調查顯示,65.54%的學生非常企盼"黨的十七大勝利召開";92.5%的學生贊同“構建和諧社會”;37.5%的學生認為黨中央近年來反腐敗工作卓有成效;我院學生高度關注臺海局勢,通過各種形式表明自己的態度,94.6%的學生明確反對“”,希望臺海問題能夠以和平、外交手段早日解決,應該把精力集中到發展經濟上,表現了我院學生理智的愛國熱情。在是否愿意去西部工作的問題上,50.2%的同學認為自己有可能考慮到西部創業,為西部發展奉獻力量。
3、思想開放、活躍,求知成才的愿望強烈,關注未來和前途,強調主體意識,注重競爭和個人奮斗。調查顯示,76.7%的學生認為自己學習的最大動力是實現自我價值;學生最看重的人生因素依次為:信念(17%)、理想(11.5%)、人格(24.3%)、能力(12.2%)、健康(18.3%)、家庭(12.7%)等,調查說明,形成和追求人生的正確理解,學會如何做人是我院青年學生的內在需求。
【內容提要】文章從心理學視角,剖析了認識、需要、情感、意志與思想政治工作的內在聯系,提出了如何強化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心理學途徑。……
思想是存在于人們頭腦中有意識的主觀精神,包括政治、道德,法紀等內容。從心理學的角度看,思想觀念的形成是人在實踐基礎上的切身體驗和思維活動的結果,是伴隨著認識、情感、情緒、意志的轉移而完成的。所以,人的知、情、意等心理因素是品德形成與發展的先導,并直接影響思想道德觀念的轉變,關系著人的內心政治、思想、道德等信念轉移的方向和程度。可見,如何捕捉學生的心理變化規律,有意識地運用心理學原理去觀察、認識、分析,解決其思想、觀點、立場和行為,確定思想政治工作的重點,進而不斷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效果,就成為做好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又一重要途徑。
一、遵循認識規律,引導個人認識
人的認識來源于社會實踐和人對社會的體驗。人的認識有一個從感性到理性認識的過程。而這一過程也是一個心理體驗、積淀的過程。個體的政治、思想、道德等認識都是由社會存在而來,是由社會存在經過人腦的反映及一系列心理過程而形成的觀念。所以,認識也是心理傾向定勢的表現之一。當代大學生處于時代瞬息萬變、信息急劇膨脹、各種思想紛至沓來的特定時代,這對于思維敏捷、思想活躍的大學生來說往往會由此引起深層次的思考,形成諸多“熱點”,在思想上產生飛躍式迷惘,認識出現多元化傾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站在時代的高度,從改革開放形勢下的大學生思想實際出發,不但要有敏銳的目光和扎實的科學理論功底,施以適當的方式方法,還要努力研究大學生認識的心理過程,從認識心理的規律出發,糾正大學生認識上的偏差,進行科學引導,以實現大學生內心信念的科學轉移。為此,需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實事求是面對現實。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敢于正視社會現實的諸多矛盾,直面大學生的思想實際,以科學的理論為導向,堅持從實際出發,解答學生普遍關心的問題,努力化解學生的困惑和迷惘,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和自我教育方法。第二,堅持雙向交流。即師生間相互尊重,以平等的關系進行交流。教師要以理服人,著重與學生進行心靈的溝通,不能搞居高臨下的“我打你通”。應從學生的認識基礎出發,努力在思想情感的交流中形成共振,以實現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標。第三,啟發學生的主體意識。教育學生以科學的世界觀、方法論和社會主義思想道德要求指導自己的行為,在實踐中鍛煉提高思想道德素質,努力發展開放性意識和創造性思維,實現自我發展、自我完善。
二、適應需要動機,激發人生追求
需要是人生的生理和社會的客觀需求在頭腦中的反映。當人的需要有了可以達到滿足的條件時,就產生一種滿足這種需要的主觀愿望和動機,進而產生為實現這種主觀愿望而進行的行動。因此,需要是人行為的基礎和根源,而動機是人從事某種活動的直接原因。
一、思想政治教育創新教學符合社會發展的需求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大學生成為了社會發展和祖國建設的中流砥柱,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是社會和諧、快速發展的基本保障。由于大學生生對新鮮事物比較感興趣,所以創新教學方式對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有較大的促進作用,有利于將學生培養成對社會發展有用的人才。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根據大學生的心理發展需求進行教學設計,創新教學方式,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優化教學策略,創新教學模式
在大學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師要切實貫徹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從學生的實際出發,對不同的教育對象開展不同的教育,使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不斷提高思想政治素質。教師要完善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用新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進行教學,使思想政治教育機制不斷完善,通過豐富的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1.轉變教學觀念。
開展創新教學需要教師改變舊的教學觀念,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教學創新。在傳統的大學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學脫離學生的實際,師生之間缺乏交流,不利于教學順利進行。所以,隨著創新教育的開展,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此外,還要建設一支高素質的創新教師團隊,對教學現狀進行討論和分析,使教學能夠順利開展,有效提高教學效率。
摘要:高校思政課是培養大學生三觀的主陣地,對大學生在國家、社會、個人的認知方面起著引領作用。思政課能否深入人心,關鍵還是看教學效果。當前,思政課在教學內容、方法和過程中依然存在一系列的問題。本文將心理效應和思政課教學相結合,巧妙運用首因、皮格馬利翁、南風、權威、暈輪等心理效應,改善受教育者對思政課的刻板印象,激發受教育者的認知需求,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信服力,提升大學生思想政治課教學效果。
關鍵詞:心理效應;大學生;思想政治課;教學效果
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在新時代新形勢下,辦好思政課是每個思政工作者的希望,更是國家的期盼。
一、心理效應概述
心理效應普遍存在于社會生活中,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現象和規律。從哲學的角度來說,因為事物是處于相互聯系變化之中,個體離不開與他人的交往和聯系。個體在與他人交往聯系之中,他的心理活動以及語言和行為會對他人產生積極或者消極的影響,并且發生連鎖反應。心理效應同多數事物一樣,具有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的意義,因此,認識掌握并合理地利用心理效應,對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學習都會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一)心理效應的內涵和類型。心理效應是指大多數人在相同情境下或對某種相同的刺激,產生相同或相似的心理反應的現象。心理效應也可以稱作心理作用,存在于不同的人身上、不同的場合中;同時由于每個人所處的環境不同,心理效應在不同的環境刺激下所作出的反應也不同。心理效應的種類有很多,按照其性質進行分類,可以分為積極性心理效應、消極性心理效應以及中性心理效應。因此,對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來說,掌握不同心理效應的內涵和作用,并合理地運用到教學工作和日常生活中,不僅有利于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和個人魅力,更有效促進大學生思想政治課的效果。
科學技術飛速發展,信息資源日新月異。跨國文化交流、大眾傳媒、虛擬空間等技術對包括大學生在內的社會成員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影響越來越深刻,面臨新的形勢,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機遇與挑戰并存,如何適應時代潮流,更好地利用信息資源,使其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發揮更大的作用,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大學生思想政治狀況現狀
大學生是面向未來的群體,是傳承科學文化知識的載體,大學生的思想狀況和行為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一代青年的精神狀態。他們密切關注的國內外大事所謂“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大學生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尊從他們所關注的事件上可見一斑。大學生應該具有主流的積極、健康、向上思想,還要突出人生觀、價值觀上的進取務實精神,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為社會貢獻自己的能力。
但是當代大學生信息素質普遍不高,具體表現為:信息意識不強,尤其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來檢索處理及交流能力較弱;不知道如何正確評價、篩選得到的信息;信息應用能力較差,不能很好的利用所學到的信息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因而對大學生進行信息素質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
二、大學生思想政治信息資源的建設
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是一個開發信息、利用信息以及傳播信息以提高受教育者的思想政治品德素質的過程,主要從教育觀念的更新、教育方式方法的創新、教育信息系統的建立、教育工作機制的構建、教育信息隊伍建設和學生信息素質提高等方面對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進行建設。具體的可包括制定完善的信息化法律法規,建設信息基礎設施、構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資源體系、信息安全防范措施的建立和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反饋軟件及互動式學習產品的開發這六個方面加強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系統的建設。把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化研究深入到學生的信息化管理中,指出要以扁平化的學生工作組織和最優化的學生工作流程為基礎,以交互化的學生工作信息網絡為支撐,最終形成高效能的學生工作管理模式和實現對學生教育管理的個性化引導,建構信息化管理平臺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建立信息化校園,促使思想政治教育主題網站應運而生。思想政治網站的定位為宣傳“紅色思想”,為學生思想成長提供幫助。它在傳播語境、受眾、內容、環境等方面都有著不同于其它傳播形式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