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科技局區域技術創新平臺建設方案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快,世界經濟日益凸現區域化特征,區域經濟的發展從物質資源主導型向創新能力主導型轉變。區域創新能力已成為地區經濟獲取競爭優勢的決定因素。為貫徹落實市委、市政府加強科研平臺建設要求,搭建一批創新資源配置更優、聯合創新能力更強、開放服務水平更高、具有良性自我發展機制的產業和區域技術創新平臺,構建區域創新體系,提高自主創新能力,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產業和區域技術創新平臺是整合集聚相關創新資源,支撐行業和區域自主創新與科技進步的重大公共科技創新平臺,是區域創新體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科技創新活動的重要基礎設施和條件保障。
萍鄉市產業和區域技術創新平臺建設,要緊密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的迫切需要,以建設創新型萍鄉為目標,以推進行業科技進步、加快產業技術升級為切入點,深化改革,集聚創新要素,吸納創新資源,激活創新體制,培養創新人才,轉化創新成果,著力提升主要產業的技術、產品及企業競爭力,進一步增強全市的區域自主創新能力。
二、主要原則
1.政府引導原則。各級政府及其主管部門要結合實際,對全市自主創新的重點領域和區域進行統籌規劃,合理布局,分類指導,分步實施,成熟一個,啟動一個。
2.企業主體原則。要積極引導和吸引企業、尤其是產業龍頭企業參與平臺建設,使企業真正成為平臺建設投入主體、應用主體和技術創新活動主體。
3.產學研結合原則。平臺建設必須要有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參與,形成從科研開發、成果轉化到產業化一條龍的產學研戰略聯盟和區域創新集群。
4.市場運作原則。要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建立開放、流動、競爭、高效的良性運行機制,誰投入誰受益,使創新平臺真正實現企業化運作。
5.資源共享原則。平臺建設與運行要充分體現公共性和服務性,要以利益為紐帶,最大限度地實現資源共享,提高科技資源的利用率。
三、基本要求
1.平臺必須具有明確的專業服務方向和量大面廣的服務對象,具備集聚創新資源、設計創新課題、組織聯合攻關、提供技術服務、實施成果轉化、開展人員培訓、傳播科技信息的基本功能。服務對象一般應在30家以上。
2.平臺須具備向本領域廣大中小企業、科研人員提供研究開發、中試轉化、檢測測試等必要的儀器設備和場地,提供產品設計、咨詢、培訓服務。產業創新平臺建成后儀器、設備、房產等總價值一般不少于300萬元,其中新增儀器設備價值一般應在70萬元以上,建筑面積一般應達到500平方米。
3.平臺建設必須堅持體制機制創新,允許多形式探索,可采取股份制、理事會和會員制等多種有效形式運作。平臺應構筑核心層、緊密層、服務層等合理的組織結構和高效的管理體制,形成開放、共享、流動、競爭、激勵與約束相結合的運行機制。平臺實行市場化運作、企業化管理,既要創造自身利益,更要突出社會效益。
4.平臺建設要充分利用原有科技資源,避免重復建設。應高度重視人才培養和引進,保持一支精干高效的從事科研、技術服務、設備維修和管理的固定人員隊伍,保持一支流動高效的從事科研、技術服務的高級研究人員隊伍。
四、監督管理
平臺建設工作由市科技局牽頭,會同市財政局等市政府有關部門和縣(區)政府共同負責管理。
市科技局負責編制平臺建設總體規劃和綜合協調,制定相關管理辦法和年度工作計劃,組織立項會審,組織年度(中期)評估驗收和績效考評;會同有關部門負責平臺建設資金的預算安排、資金撥付和使用監管,負責指導平臺建設人才引進和培養工作。
市政府有關部門和縣(區)根據本部門、本地區的實際需要,開展平臺建設調研工作,在充分調研和咨詢的基礎上,指導有關平臺建設申報單位提出平臺建設實施方案,報送市科技局,并抄送市財政局。涉及縣(區)政府投入建設的平臺項目必須由縣(區)科技局和財政局聯合向市科技局和市財政局提出申請。
具體平臺建設實施方案應包括平臺建設背景、平臺建設承擔單位基本情況、平臺組織架構、平臺功能定位、平臺建設目標、平臺運行模式、平臺服務對象、平臺服務計劃、平臺建設經費構成、儀器設備清單、有關章程和管理制度等。
市科技局會同市財政局對申報的平臺建設項目進行初步審核,根據行業科技基礎、區域經濟特點和申報項目的質量,確定當年可支持的平臺建設重點,并在年底根據考核評估結果采取以獎代撥的方式給予10?20萬元資助。
平臺建設期一般為2?3年,建設期內應每年向科技部門提交工作總結報告,建設期滿應按時驗收。市科技局會同市政府有關部門每兩年對已驗收合格的平臺進行一次評估,評估結果作為衡量平臺工作業績的主要依據之一,評估結果將通過網絡和有關媒體向社會公示。對運行管理良好、評估結果為優秀、具有發展前景的平臺,給予表彰獎勵,并給予適當的滾動支持。對未達到合同要求,一次評估不合格的,提出黃牌警告;對連續兩次評估不合格者將予以摘牌,追回財政投入經費,并通過科技網站或有關媒體向社會公示。
五、建設重點
從2009年開始,用5年左右的時間,圍繞工業陶瓷、電瓷、花炮、光伏、煤化工、建材、冶金、環保、機械(含汽車及零部件制造)、生物制藥與農產品種植加工業等主要產業,依托產業龍頭企業,聯合相關高校和科研機構,重點建設10?15家能夠推動產業技術升級的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或企業技術研發中心。2009年,按照“成熟一個,啟動一個”的原則,先期選擇在工業陶瓷、電瓷、建材、花炮、機械、農產品種植加工等領域重點扶持建設4?6家創新平臺。
2009?2013年擬扶持建設的產業技術創新平臺是:
1.萍鄉市工業陶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年限:2009?20*年;建設目標:省級工程中心;依托單位:江西省萍鄉市龍發實業有限公司;技術支撐單位:武漢理工大學、湖南大學、湖南科技大學;責任單位:湘東區科技局,責任人:鄔糧蕃。
2.萍鄉市特種陶瓷材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年限:2009?20*年;依托單位:萍鄉市中源瓷業有限公司;技術支撐單位:中科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湖南大學、景德鎮陶瓷學院;責任單位:安源區科技局,責任人:肖福初。
3.萍鄉市電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年限:2009?20*年;依托單位:江西強聯電瓷制造有限公司、蘆溪縣電瓷工業局;技術支撐單位:單位湖南大學、西安電瓷研究所;建設目標:省級工程中心;責任單位:蘆溪縣科技局,責任人:孫亮。
4.萍鄉市花炮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年限:2009?20*年;建設目標:省級工程中心;依托單位:萍鄉市金坪煙花制造有限公司、上栗縣花炮工業局;技術支撐單位:萍鄉市花炮研究所、北京理工大學;責任單位:上栗縣科技局,責任人:袁建宇。
5.江西省混凝土外加劑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建設年限:20*?2010年;建設目標:省級重點工程中心;依托單位:武冠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技術支撐單位:中國建筑材料研究總院、江西省建材院;責任單位:安源區科技局,責任人:肖福初。
6.萍鄉市光伏技術研發中心。依托單位:江西省蘆溪縣中科光伏材料有限公司等光伏企業;技術支撐單位:單位北京交通大學光波技術研究所、深圳市納諾材料技術研究等;責任單位:安源區科技局、蘆溪縣科技局、開發區經貿科技發改局。
7.萍鄉市煤化工技術研發中心。依托單位:煤化工行業龍頭企業;技術支撐單位:中科院山西煤化所、萍礦集團技術中心;責任單位:安源區科技局,責任人:肖福初。
8.鋼鐵冶金企業技術中心。依托單位:萍鄉鋼鐵有限責任公司;技術支撐單位:東北大學、中南大學;責任單位:湘東區科技局,責任人:鄔糧蕃。
9.特種合金材料企業技術中心。依托單位:江西永特合金材料有限公司;技術支撐單位:中南大學;責任單位:蓮花縣科技局,責任人:劉炳華。
10.汽車及零部件制造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依托單位:萍鄉市慧成精密機電有限公司;技術支撐單位:北京理工大學;責任單位:開發區經貿科技發改局,責任人:曹光明。
*.萍鄉市現代農業技術中心。整合市農業科學研究所、林業科學研究所、畜牧科學研究所、蔬菜科學研究所、水產科學研究所等科研機構現有資源,加強與合作院校相關院系的合作,依托天涯種業、銀河杜仲等2?3家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通過體制機制創新,組建一家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綜合性農業技術研發與成果推廣機構;責任單位:市農業局。
(二)綜合服務平臺
今后一段時間,綜合科技服務平臺建設的重點是要配合全省大力推動的科技入園行動,加強現有科技服務機構的能力建設,鼓勵新辦民營民辦民管科技服務機構,重點扶持建設3?5家綜合性科技服務機構:
1.萍鄉市生產力促進中心。省科技廳授牌,綜合性科技服務機構,主要從事科技信息、技術中介、項目包裝等。2009年建設重點是創新體制,轉換機制,提升能力,機構入園。責任單位:市科技情報所,責任人:鄧茂萍。
2.萍鄉市制造業信息化培訓中心。依托萍鄉高專現代教育中心,國家信息化培訓工作先進單位,省科技廳重點支持建設的制造業信息化培訓機構。2009年建設重點是加強制造業信息化技術服務能力建設,強化企業信息化實用人才培訓,提升服務全市制造業信息化“兩甩”試點、示范工作的能力。責任單位:萍鄉高專現代教育中心,責任人:黃紹斌。
3.中國建筑材料生產力促進中心萍鄉分中心。依托單位由市生產力促進中心轉為行業龍頭企業,技術支撐單位中國建筑材料研究總院、中國建筑材料生產力促進中心。責任單位:相關縣(區)科技局。
4.萍鄉市創新創業服務中心。擬在2009年按照民辦民營民管要求重點新建的綜合性科技中介服務機構,其建設旨在增強萍鄉高新技術工業園的科技服務功能,提升園區科技創新整體實力。中心采取股份制形式吸納社會資金,由有志于從事科技中介服務事業的企業家、個人或其他機構聯合創辦。責任單位:開發區經貿科技發改局,責任人:曹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