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受省政府委托,我向大會書面報告全省*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請予審議,并請省政協委員和列席會議的同志提出意見。
一、*年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過去的一年,是江西經濟社會發展不平凡的一年。全省上下在省委、省政府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認真落實國家一系列重大決策和部署,圍繞"建設和諧平安江西,共創富民興贛大業"的主題,開拓進取,扎實工作,全省經濟保持又快又好發展勢頭,全面和超額完成省十屆人大三次會議確定的各項任務和省九屆人大四次會議批準的"十五"計劃。全年生產總值4070億元,增長12.8%,比*年計劃目標高1.8個百分點,超過"十五"計劃目標1070億元。財政總收入425.7億元,增長21.4%,比"十五"計劃目標多150.7億元。
(一)"三農"工作扎實推進,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顯著提高。全面貫徹"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針,出臺30條惠農支農政策,免征農業稅,啟動糧食最低收購價預案,并對36個糧食主產縣和31個困難縣實行"三獎一補",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種糧積極性。建立重大項目用地協調制度,嚴格執行農用地轉用計劃,切實保護基本農田。加大農業基礎設施投入,建成南昌市"雙低"優質油菜生產基地、宜春市優質稻米生產基地等項目。全省糧食播種面積5419萬畝,增加158萬畝;糧食總產370.8億斤,增產10億斤,創歷史新高。高效經濟作物和養殖業持續快速發展,肉類總產245.6萬噸,增長11.6%;水產品產量168.2萬噸,增長7.6%;經濟作物面積2126萬畝,增加107萬畝。農業產業化進一步推進,新增省級以上龍頭企業82家,總數已達206家,新增畜牧小區300多個、畜禽養殖戶3.68萬戶。農民技能培訓"陽光工程"進展順利,培訓農村勞動力17萬人。贛州、宜春等地還從實際出發,積極開展以發展新產業、形成新機制、建設新村鎮、樹立新風尚、培育新農民、創建好班子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試點,農村面貌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二)工業運行質量明顯改善,工業化、城鎮化水平進一步提升。堅持以工業的崛起帶動全省經濟發展,促進城鎮化進程。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828.5億元,增長23.6%,江銅年銷售收入超200億元,新鋼、江西電力公司、九江石化、江鈴、萍鋼5家企業銷售收入均超百億元。工業經濟效益穩步提高,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47.3%,上升17.2個百分點,實現利稅275.6億元,增加72.7億元,綜合能耗降低8%。工業園區和支柱產業帶動能力進一步增強,全省園區實現銷售收入1520億元,年銷售收入超30億元的園區達到9個,其中南昌高新區突破200億元;六大支柱產業實現增加值497.2億元、利稅189.8億元,分別占規模以上工業的60%和68.9%。九江昌河10萬輛轎車和15萬臺K系列發動機、新鋼3500毫米中厚板軋機、江銅-耶茲高檔電解銅箔、九江3T光電等一批重大項目建成投產。江鈴30萬輛汽車及6萬臺VM柴油發動機、江銅翁福40萬噸硫酸及銅桿漆包線、廣豐10萬噸氟化工等項目進展順利。三次產業結構繼續優化,工業占生產總值比重達到33.7%。積極主動配合國家對我省工業園區進行設立審核,配合國家審計署武漢特派辦對工業園區財稅政策進行審計調查,取得較好效果,全省93家工業園區初步通過國家審核。城鎮建設扎實推進,開工新建宜春、新余等一批設區市污水處理廠,加快城市供水、道路、電網等建設步伐,城市對人口的承載能力進一步提高。中心城市集聚力和輻射力進一步增強,南昌城區人口超過200萬人,九江城區人口超過50萬人。全省城鎮化率達到37%,提高1.4個百分點,初步形成以南昌為核心,以九江、贛州等中心城市為支撐,其他城市和縣城為骨架的城鎮體系框架。
(三)固定資產投資繼續增長,重點領域建設得到加強。認真貫徹國家宏觀調控政策,在抑制房地產投資過快增長和高耗能行業低水平建設的同時,加大對交通、電力、社會事業等重點領域建設的投入。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293億元,增長26%。省重點工程投資總額和規模再創新佳績,當年實施項目72項,完成投資246.9億元,增長16.3%。其中,建成投產28個,完成投資72.62億元;續建16個,完成投資130.16億元;新開工28個,完成投資44.12億元。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大大加強,全省高速公路通車里程1580公里,硬化農村公路1萬公里。建成樂溫高速公路、贛龍鐵路、南昌國際集裝箱碼頭、井岡山機場等工程,續建景婺黃(常)高速公路,加快浙贛鐵路電氣化改造,開工建設景德鎮至鷹潭高速公路,遷建贛州黃金機場。電力建設步伐加快,在建電力裝機容量286萬千瓦,貴溪電廠擴建兩臺機組順利投產,黃金埠電廠、豐城電廠二期工程正在抓緊建設;經過反復爭取,國家同意在江西等省開展核電站站址比選工作。文化衛生體育設施得到改善,省疾控中心、省傳染病醫院、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等一批項目投入使用,省人民醫院綜合病房樓等項目進展順利,省奧林匹克體育中心、省藝術中心、省檔案館開工建設。
(四)開放水平進一步提高,消費市場繁榮活躍。與長珠閩的對接正在深入,積極參與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加快融入國際經濟。先后在韓國、日本、法國、荷蘭等國家和香港地區開展九次重大招商活動,成功舉辦第三屆贛臺經貿合作研討會、第二屆中國"五會"經貿懇談會、中國景德鎮國際陶瓷博覽會和實施可持續發展國際研討會,吸引日本九州電力株式會社、意大利OMP公司等一批知名企業來贛投資。全省直接利用外資24.2億美元,增長18%,總量連續保持中部六省首位。5000萬元以上工業項目吸收省外資金472.4億元,增長23.2%。外貿出口24.4億美元,增長22.3%。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營業額2.1億美元,增長26%。開放平臺進一步完善,九江出口加工區獲準設立,景德鎮海關、南昌海關駐龍南和南昌高新區辦事處順利開關,南昌至廈門、南昌至深圳"五定"班列正式運行。高度注重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抓住消費結構升級的有利時機,著力改善消費環境,努力開拓城鄉消費市場,促進城鄉居民消費快速增長。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36億元,增長15%。接待國內旅游人數5058萬人,增長23.7%,接待入境旅游人數37.25萬人,增長29.5%;實現旅游總收入320億元,增長32.9%,其中旅游外匯收入1.04億美元,增長30.3%。與此同時,進一步加強市場監管,完善價格形成機制,積極疏導價格矛盾,市場物價穩中趨降。全年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1.7%,比上年回落1.8個百分點。
(五)各項改革深入推進,發展活力日益增強。農村稅費改革進一步深化,以鄉鎮機構、農村義務教育和縣鄉財政體制改革為主要內容的農村綜合改革試點穩步推進,林業產權制度改革全面鋪開。國有企業改革扎實推進,江信公司資產重組、江中集團重組江紙公司順利完成,省投資集團公司、省外貿資產經營公司和省鹽業集團公司相繼成立。國有資產管理、監督、營運體系進一步完善,全省11個設區市相繼成立市級國有資產監管機構。財政管理體制改革穩步推進,部門預算改革在省級行政事業單位全面推開,"省直管縣"和"鄉財縣代管"試點有序進行。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措施進一步完善,全民創業激情與活力競相迸發。投資體制改革已按新規定實施,政府投資項目代建制試點成效明顯,重大項目稽察工作有序展開。價格改革不斷深化,成功出臺煤電聯動方案。
(六)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把發展社會事業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促進經濟建設與社會事業協調發展。創新能力進一步增強,科研成果產業化步伐繼續加快。國家和省級重點實驗室增加到35個,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增加到105個;省部共建景德鎮國家陶瓷科技城正式啟動。成功舉辦*年科研成果與企業見面推介會,簽約項目142項,總投資32.32億元。辦學條件明顯改善,組織實施農村中小學現代遠程教育工程、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完成232萬平方米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南昌高校新區三期建成并投入使用。高校辦學規模進一步擴大,在校生人數達到64.6萬人。衛生事業得到加強,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和醫療救治體系建設步伐加快,啟動以鄉鎮衛生院為重點的農村醫療基礎設施建設,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由7個縣擴大到11個縣,202萬農民獲得就醫補助。文化事業健康發展,小康文化工程和文化精品工程全面實施。體育事業再創佳績,我省體育健兒在十運會上奪得12枚金牌,實現歷史性突破。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取得新成效,人口自然增長率7.8‰,控制在計劃目標之內。生態示范區建設穩步推進,東江源保護工程正式啟動,生態環境進一步改善。全省森林覆蓋率60.05%,主要河流斷面Ⅰ-Ⅲ類水質占76.4%。
(七)居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社會和諧穩定。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城鄉居民收入快速增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20元,增長14%;農民人均純收入3266元,增長10.6%;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2752.89億元,增加405.17億元。就業再就業工作進一步加強,新增城鎮就業崗位43萬個,下崗人員再就業20.8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5%,低于計劃目標1個百分點。社會保障體系日趨完善,為105萬企業離退休人員發放養老金64.6億元,為10.6萬失業人員發放保險金1.8億元,為100萬城鎮低保對象發放最低生活保障金7.3億元,為105萬農村救助對象發放救助金1.6億元。提高農村23萬"五保戶"供養標準,分散供養的由500元提高到800元,集中供養的由800元提高到1200元。醫療救助有序展開,在23個縣(市、區)開展城市醫療救助試點工作,救助特困居民6000多人,發放救助金1400多萬元。扶貧工作進展順利,完成5萬庫區、深山區移民扶貧搬遷和1200個貧困村整村推進任務,解決50萬農村人口飲水困難和飲水安全問題。九江地震抗震救災工作取得階段性重大勝利,救治傷員624人,轉移災民25萬人,并對受損房屋等進行修整。目前災后重建工作正在有序展開,災民情緒穩定,社會秩序安定。
在肯定成績的同時,也要清醒看到,經濟社會生活中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主要是: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經濟增長方式粗放和體制不完善的問題比較突出;解決"三農"問題的任務相當艱巨;就業和再就業壓力較大;經濟社會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日益突出;部分群眾生活比較困難;影響社會和諧穩定的因素不少。
二、*年全省經濟社會發展預期目標和主要任務
*年是"十一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是江西在新的起點上繼續前進的一年。根據省委十一屆十次全會部署,今年全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主要預期目標是:生產總值4600億元,增長11%,其中一產增長4%,二產增長15%,三產增長9%;財政總收入481億元,增長1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750億元,增長20%;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395億元,增長13%;出口29.3億美元,增長20%;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00元,增加780元,增長9%;農民人均純收入3566元,增加300元,增長9%;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上漲幅度控制在3%以內;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7.8‰以內;單位生產總值能耗降低4%左右。
實現以上預期目標,需要著力抓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一)夯實"三農"工作基礎,扎實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切實保護農民生產積極性,鞏固農業基礎地位。增加糧食直補資金,并相應提高補助標準;繼續安排良種補貼;增加農機具購置補貼;建立省級淡季化肥儲備制度;繼續實行稻谷最低收購價政策,力爭糧食總產穩定在370億斤。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快實施優質糧食產業工程、世行貸款綜合農業現代化項目、鄱陽湖二期防洪工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濱湖地區排灌設施改造等一批重大項目,建成上饒優質稻米生產基地、贛撫大堤加固配套工程、龍潭水庫、廖坊水利樞紐,開工建設撫州優質稻米生產基地、倫潭和山口巖水利樞紐。按照高產、優質、高效、生態、安全的要求,優化農業區域布局和農產品結構,大力發展經濟作物和畜牧水產業,積極推進"一村一品"、"一鄉一業",努力形成區域特色。繼續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重點做強做大省級以上龍頭企業,力爭銷售收入超億元企業達75家以上,建設規模化農產品生產基地6400個,帶動農戶300萬戶。推進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切實抓好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工作。著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加強規劃指導,尊重農民意愿,通過舊村改造、整體搬遷、折舊建新等方式搞好新村鎮建設。完善農村電網,改造農村道路1萬公里,新增沼氣池16萬個,解決80萬農村人口飲水困難和飲水安全問題。加大扶貧開發力度,實施好以工代賑工程,搞好深山區、庫區農民易地扶貧搬遷,力爭搬遷人口5萬人。
(二)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著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新型城鎮化。圍繞優化產業結構,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繼續實施支柱產業帶動戰略,支持企業做大做強,力爭建成昌河7萬輛新一代微型汽車、星火10萬噸有機硅、九江石化100萬噸焦化和120萬噸加氫裝置、上高裕盛840萬雙運動鞋等32個項目,加快建設江銅10萬噸高性能銅板帶和30萬噸銅冶煉、洪都鋼廠異地搬遷、亞東水泥三期擴建、鑫新公司2萬噸特種漆包線、東元電機60萬臺空調、方大新材料生產基地、美國科勒(南昌)衛浴、藍恒達化工10萬噸離子膜燒堿及10萬噸PVC、富達公司50萬噸制鹽和10萬噸離子膜燒堿等54個續建項目,開工建設新鋼300萬噸薄板、南鋼高爐改造及1.2萬千瓦熱電聯產、景德鎮TCL60萬臺冰箱和240萬臺洗衣機、新時代2000噸高純度凈化硅、臺灣遠東集團紡織城等25個項目。大力推進自主創新和技術進步,加速運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傳統產業,建成聯創光電LED外延片產業化工程、鴻源數顯LCOS產業化、浙大中凱MENS輪胎壓力監測系統產業化等11個高技術項目,加快建設華春新型高強度三防幕柵材料、晶湛70萬片8寸晶元片、江銅閃速冶煉綜合自動化系統、晶安高科1000噸海綿鋯等11個高技術項目,開工建設省科學院科技研發與產業化基地、誠志公司D-核糖結晶、LCOS產業升級等6個高技術項目。依托南昌高新技術開發區,大力發展軟件產業,以金廬軟件園為核心,加快建設國家軟件基地。注重發展循環經濟,引導和鼓勵企業開展清潔生產、節能降耗,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重點抓好江銅30萬噸銅冶煉余熱利用等一批示范項目。優化工業園區發展環境,鼓勵和引導關聯企業、配套企業向重點園區集聚,著力培植30個特色園區,力爭銷售收入超百億元的工業園區達4個,超50億元的達8個以上。加強運行調度,改善企業融資環境,促進中小企業發展。預期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1000億元,增長20%。注重節約土地,完善城市功能,強化城市內涵,有序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進一步支持南昌做大做強,加快九江、贛州、上饒等中心城市發展,增強縣域經濟發展活力。在新余、萍鄉等地建成4個垃圾處理場和7個污水處理廠,續建九江醫療危險廢物處置場,開工建設南昌醫療危險廢物處置中心和贛州、景德鎮污水處理廠。預期今年全省城鎮化率達到38.6%。
(三)擴大投資和消費需求,為經濟發展提供有力支撐。全面啟動重點城市電網和縣城網建設與改造項目,確保500千伏"三站四線"建成投產;新建和擴建220千伏變電站15座,線路1002公里;新建和擴建110千伏變電站31座,線路556公里。加快建設黃金埠電廠、豐城電廠二期,開工建設瑞金電廠2臺30萬千瓦機組,力爭開工建設井岡山電廠二期工程、萍鄉電廠和分宜電廠30萬千瓦循環流化床項目,做好核電一期和天然氣入贛前期工作。建成景婺黃(常)高速公路、南昌繞城公路樂化至生米段,續建景德鎮至鷹潭、南康至大余高速公路,開工建設武寧至吉安、九江至瑞昌、上栗至萍鄉、隘嶺至瑞金、瑞金至贛州高速公路,改造國省道1000公里,建成農村公路10000公里。完成浙贛鐵路電氣化提速改造,加快建設井岡山鐵路、銅九鐵路,力爭開工建設向莆鐵路控制性工程、昌九城際軌道交通、南昌鐵路樞紐西環線、贛韶鐵路和京九鐵路電氣化改造,做好九景衢鐵路前期工作。加快贛州機場建設,抓緊實施昌北機場擴建工程,啟動宜春機場、贛東機場前期工作。在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努力擴大消費需求,活躍城鄉市場。繼續實施"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在試點地區建設與改造8000家日用消費品和農資"農家店"。完善和落實促進消費的各項政策,減輕居民住房、汽車消費稅費負擔,規范發展消費信貸。積極培育壯大教育培訓、文化娛樂、衛生保健等新的消費增長點,加快發展物流配送、電子商務等現代服務業。大力開拓旅游市場,力爭接待旅游總人數和旅游總收入分別增長20%以上。圍繞促進消費增長,加快建設上饒商品大市場,開工建設南昌深圳農產品批發市場昌南物流中心,做好贛州江信農產品配送中心、鷹潭物流中心、省供銷社綜合倉儲物流中心等項目的前期工作。
(四)進一步提高對外開放水平,加快經濟國際化進程。堅持"對接長珠閩,聯結港澳臺,融入全球化"的方針,更加務實推進區域合作,積極主動參與國際分工,進一步拓展開放型經濟發展空間。認真組織好各項招商活動,著力謀劃重大利用外資項目,力爭全年吸收外商直接投資26.6億美元,增長10%,5000萬元以上工業項目利用省外資金543億元,增長15%。積極參加區域性、國際性重要出口商品博覽會,支持重點企業和重點產品出口,著力挖掘重點生產企業、外資企業出口潛力,力爭全年出口29.3億美元,增長20%。加快江西電子口岸建設,建立"大通關"協調服務機制,推進鐵公水聯運,進一步提高通關能力。做好出口加工區工作,確保九江出口加工區3月底封關運行,力爭申報設立南昌、贛州出口加工區和南昌保稅物流中心。充分發揮出口加工區的帶動作用,大力發展加工貿易,促進外貿轉型、升級和產業延伸。積極穩妥地引導企業實施"走出去"戰略,在海外建立資源原材料供應基地。推進對外工程承包和勞務合作,帶動技術和成套設備出口。
(五)繼續深化體制改革,加速經濟市場化進程。積極推進農村綜合改革,保持農村社會穩定。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大力推進省屬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進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結構。積極穩妥地推進上市公司股權分置改革,優化企業資本結構。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支持和鼓勵民間資本參與國有企業改制、改組、改造。推進投資體制改革,完善投資項目核準制和備案制,加強對政府投資項目的監管,逐步擴大代建制試點范圍。深化財政體制改革,擴大"省直管縣"和"鄉財縣代管"改革試點范圍,加大對基層財政轉移支付力度。深化金融改革,逐步推開農村信用聯社向農村合作銀行改制,鼓勵社會資金參與中小金融機構重組改造,爭取新的國內外股份制銀行來贛落戶。完善資本市場,發展壯大優質上市公司、擬上市公司群體,做好債券發行申報工作。繼續推進價格改革,完善價格形成機制,促進資源節約和綜合利用。認真抓好中小學教材出版發行招投標改革,確保減輕群眾教育負擔。進一步加快糧食購銷市場化改革,增強國有糧食企業活力。
(六)加快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繁榮。圍繞建設創新創業江西,加大科技投入,構建科技創新平臺。加強科研成果與企業見面推介,促進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加大人才引進力度,集中力量在冶金、陶瓷等行業建設2~3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為更多高端人才進入江西提供有效平臺。積極開展中國工藝美術大師評選工作,嚴肅認真搞好推薦申報,力爭有更多的人員入選。鞏固和完善農村義務教育,進一步改善農村辦學條件,對農村學生和城市困難家庭學生實行"兩免一補"。穩步發展高等教育,重點提高教學質量和管理水平,計劃高校招收本專科生22.8萬人、研究生4741人。大力發展職業教育,力爭全年完成各類職業培訓60萬人。進一步改善醫療衛生條件,抓好省人民醫院綜合病房樓、省婦幼保健院住院部綜合大樓建設,提高中心城市醫療保障水平。建成疾病控制體系和醫療救治體系,完成300個鄉鎮衛生院改造任務,力爭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覆蓋80%以上城市街道和居民。做好艾滋病、結核病、血吸蟲病等重大疾病防治工作。發展文化體育事業,加快建設井岡山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省檔案館、省藝術中心、省奧林匹克體育中心等一批重點工程,建成景德鎮陶瓷博物館,開工建設南昌八一起義紀念館陳列館。加強生態環境建設,重點實施好鄱陽湖、贛江源、東江源等生態保護工程。
(七)關心群眾生活,維護社會和諧穩定。采取綜合措施,增加農民收入,提高城鎮居民收入,改善群眾生活。以創業促進就業,落實好各項政策,千方百計增加就業崗位。加強對新成長勞動力和高校畢業生的就業指導和服務,做好退伍轉業軍人安置工作,妥善解決困難群眾就業再就業問題,力爭新增城鎮就業42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18萬人。加大社會保險擴面征繳力度,增強保險基金支付能力。進一步鞏固"兩個確保",搞好"三條保障線"銜接,做好城市低保工作。努力擴大農村困難群眾救助覆蓋面,提高救助水平,積極幫助貧困人口解決生計問題。加強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重要商品價格和服務收費的監管,著力解決教育、醫療、農民建房亂收費和電信服務價格高等問題。搞好市場價格監管,打擊哄抬物價、囤積居奇行為。認真做好九江地震災后重建工作,盡快恢復災區生產生活正常秩序。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經濟社會發展工作,對于順利實現"十一五"規劃目標至關重要。讓我們緊密團結在以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周圍,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按照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全面貫徹省委十一屆十次全會精神,認真落實省十屆人大四次會議各項決議,齊心協力、扎實工作,與時俱進、開拓創新,為圓滿完成*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實現"十一五"良好開局而努力奮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