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做好縣區農業意見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2012年是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的重要之年,也是加快我縣農業農村發展的關鍵一年。為全面做好2012年農業農村各項工作,結合我縣實際,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思路
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自治區農業農村工作會議精神,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和轉變農村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增加農民收入為目標,圍繞“生態移民、產業提升、新農村建設、生態建設、扶貧開發、改善民生”六個重點,創新機制,強力推進,實現農業提質增效、農民持續增收、農村和諧穩定,努力開創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新局面。
二、預期目標
農業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預期目標是:力爭全縣農業總產值增長10%,農業增加值增長8%。糧食總產量達到7400萬公斤。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15%。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1.5‰以內。
三、創新發展方式,加快農村發展速度
(一)深化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綜合效益。以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為目標,充分利用現有耕地資源,繼續優化種植業結構,構筑高產、優質、高效的現代農業體系。圍繞塬臺地和機修農田,以種植地膜玉米和脫毒馬鈴薯為主,加大實用農業新技術推廣應用,完成農作物播種面積22.66萬畝,其中地膜玉米6萬畝,脫毒馬鈴薯10萬畝。探索發展設施農業,在香水鎮園子村、興盛鄉興盛村、大灣鄉楊嶺村新建設施蔬菜標準棚100畝,推進城鄉群眾“菜籃子”工程建設。
(二)強化科技支撐,培育現代農業新優勢。堅持不懈的推進農業科技進步,全力實施“種子”工程,繁育推廣一批優良馬鈴薯品種,新建馬鈴薯原原種繁育中心并投入生產,年內繁育馬鈴薯原原種800萬粒,發展原種田1600畝,一級種田10000畝。堅持基地示范引領作用,強化技術團隊負責制,鞏固提升六盤山牧業肉牛標準化規模養殖示范基地水平,全力創建馬鈴薯種薯繁育推廣示范基地等5個全區現代農業示范基地,打造先進技術成果展示區和現代農業樣板區。
(三)加強規范引導,推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加強農村合作組織規范化建設,提高我縣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圍繞結構調整,加快農機新技術、新機具示范推廣應用,組建農機合作社2個,促進農機社會服務和產業化進程。健全完善縣、鄉土地流轉服務體系,指導流轉土地2萬畝。積極開展合作組織規范化建設,指導創建規范化合作社10個,促進農業合作組織升級轉型。積極引進各類“農”字號龍頭企業,延伸加密特色產業鏈條,加快產業精細化發展,促進特色產業發展大提速。
(四)創新扶貧方式,推進扶貧開發大突破。全面貫徹落實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精神,堅持開發式扶貧方針,舉全縣之力推進扶貧攻堅,力爭全縣貧困人口人均純收入增長16%以上。創新整村推進扶貧開發機制,啟動實施北部干旱帶和南部土石山區2個集中連片扶貧攻堅工程,實現扶貧攻堅大突破。加大產業化扶貧力度,啟動實施產業扶貧園區示范工程,建設1個苗木產業扶貧示范鄉,建設5個苗木產業扶貧示范村和5個草畜產業扶貧示范村。瞄準扶貧對象,實施“雙到”扶貧攻堅工程。深化閩寧互學互助對口扶貧協作工作,拓展閩寧協作領域,提升協作層次,高標準打造閩寧生態移民示范村點。創新互助資金管理使用模式,管好用好貧困村村級發展互助資金。
四、狠抓農業經濟,夯實農村發展基礎
(一)集中攻堅,全力實施生態移民工程。堅持把生態移民攻堅作為最大的民生工程,按照“三集中、三走出”戰略要求,圓滿完成1610戶6929人移民搬遷任務,確保“搬得出、穩得住、逐步能致富”。采取“連片集中、統一建設”的方式,著力打造六盤山鎮蒿店、新民鄉先進、涇河源鎮龍潭3個縣內生態移民點,搬遷安置移民600戶。擴大勞務移民規模,加大勞務移民周轉房建設,轉移勞務移民200戶。創新移民搬遷方式,就近就地實施插花搬遷,插花搬遷安置移民210戶。主動溝通對接,實施縣外移民600戶。整合各類項目資金,統籌實施水、電、路等基礎設施,提升移民群眾的基本生產生活條件。強化后續產業配套,加強移民群眾實用技術和職業技能培訓,讓移民群眾增收有保障、致富有路子。加大監管力度,加強對工程資金和質量的監管,堅決查處和防止違紀違法行為,真正把生態移民工程建成民生工程、德政工程、致富工程。
(二)擴大規模,不斷提升產業發展層次。扎實推進“產業富縣”戰略,促進草畜產業由粗放型向集約化轉變,促進苗木產業由擴量型向質量型轉變,促進勞務產業由體力型向技能型和創業型轉變,打造特色產業聚集縣。
1、草畜產業抓規模。以實現“人均兩頭牛”為目標,堅持擴量與提質并舉、園區與龍頭共建、品牌與市場齊抓,不斷推進草畜產業科技化、標準化、規模化發展,擴大“黃牛”品牌效應,建設西北地區優質肉牛養殖、加工、銷售集散地。加強養殖基地建設,提升自治區確定推廣的“肉牛發展模式”,實施“十園千戶工程”和“20個園區提升工程”,新建百頭以上肉牛養殖園區10個(其中500頭以上3個),培育肉牛科技養殖示范戶1050戶,不斷夯實草畜產業基礎。大力實施良種母牛保護工程,保護良種基礎母牛5000頭,冷配改良黃牛3萬頭。不斷完善飼草體系建設,更新、補播紫花苜蓿2萬畝,種植飼料玉米3萬畝,積極推廣玉米秸稈揉絲青黃貯新技術,青黃貯飼草5萬噸,力促大田新天地草業有限公司達產達效。實施龍頭帶動戰略,積極引進知名企業建設牛肉加工項目,提高養牛經濟效益和牛肉產品附加值。強化科技支撐效益,創建肉牛科技養殖示范基地4個。按照“延公路,提效益,樹標桿”的思路,創建肉牛科技養殖示范村15個。完善營銷服務網絡,組建肉牛聯合營銷集團,打響“清真、有機”牛肉品牌,搞活畜產品流通,擴大出欄率,促進松散型產業鏈向緊密型產業鏈延伸。加強動物防疫體系建設,重大動物疫病免疫密度、標識率、抗體檢出率達到100%。繼續實施養殖貸款貼息、基礎設施補助、養殖帶頭人獎勵、新建養殖公司獎勵等扶持政策,激勵養殖大戶、企業養殖積極性。力爭全年肉牛飼養量達到23萬頭以上,其中:穩定存欄9萬頭,出欄14萬頭。
2、苗木產業抓提升。以實現“人均兩畝苗”為目標,堅持走生態產業化、產業生態化的科學發展之路,推動苗木產業產供銷一體化發展,不斷鞏固提升全區特色苗木基地縣建設成果,打造西北地區特色苗木基地。采取“小區連小區、建設大園區”的方式,對苗木園區之間的插花地進行全面栽植,打造萬畝以上苗木園區5個,培育優勢特色苗木產業示范鄉鎮2個,創建苗木科技示范園區4個。以市場為導向,加強針葉樹種、六盤山珍稀樹種等苗木新品種的引進與研發,著力培育特色突出、品種稀有、數量稀少、市場緊缺的針葉樹種和六盤山特色花灌木,擴大闊葉樹種、花灌木和野生觀光樹種面積,鼓勵發展花卉產業,發展觀賞地被植物、宿根花卉等,形成多品種、多規格苗木發展格局,滿足生態建設多樣性的需求。加強與區內外林業科研院所協作,大力推廣容器育苗和節水灌溉技術,提升苗木種植水平,新增苗木園區灌溉面積1萬畝。加強龍頭企業扶持力度,加快寧臺現代農業示范園建設進度,不斷完善功能,使之真正成為帶動全縣、影響西北的農業科技示范基地。進一步拓展苗木銷售市場,加強苗木合作組織、專業村、專業戶的培育,壯大苗木販運銷售經紀人隊伍,采取“以獎代補”激勵機制,充分調動苗木銷售大戶的積極性,按照“走出去,引進來”的辦法,加大苗木推介和營銷力度,健全銷售網絡,擴大苗木銷路。完善市場體系,加強市場監管,探索建立政府苗木價格指導機制,提升苗木市場綜合服務水平,打響“六盤山”苗木品牌。加強苗木防疫和園區病蟲害防治,建設苗木出入境檢疫點,加強苗木出入境檢疫工作。繼續實行以獎代補政策,調動廣大干部群眾育苗積極性。全年新增育苗面積3.5萬畝,全縣苗木種植面積累計達到25萬畝以上。
3、旅游產業抓品牌。深入推進“旅游強縣”戰略,打響“紅色革命老區、綠色生態家園、休閑度假勝地、民俗文化精品”4個品牌。出臺加快旅游產業發展意見,高起點修編旅游產業發展總體規劃和胭脂峽、大雪山等景區詳細規劃,高標準完成老龍潭景區基礎設施建設。深度開發,高效經營,開工建設農業生態觀光及休閑度假村項目,大力發展農家樂和民俗文化村等回鄉風情文化旅游產業,提升旅游接待水平和承載能力,力爭全年旅游人數突破50萬人次,旅游社會總收入突破2.5億元。
4、勞務產業抓效益。深入挖掘各類創業潛力,拓寬就業渠道,發展壯大勞務經濟,爭創全國勞動力就業轉移示范縣。加強職業技能培訓,完成農村勞動力轉移職業技能培訓900人,職業技能鑒定800人,新建勞務基地4個,壯大勞務經紀人隊伍,創建勞務輸出示范鄉鎮1個,全年輸出勞務人員2.7萬人,力爭勞務創收2.1億元。
(三)整體推進,全面加強新農村建設。堅持公共服務向農村覆蓋,現代文明向農村輻射,著力加強新農村建設,推進基礎設施持續改善、農民收入持續增加、發展方式持續轉變,打造統籌城鄉先行縣。深入實施“六到農家”工程,集中打造15個整村推進重點村,建設一批村容整潔、鄉風文明的示范村。鞏固建設成果,加大項目捆綁、資金整合力度,全面完成“整村推進、連片開發”試點項目建設任務,順利通過自治區驗收。積極開展農村公益事業“一事一議”項目,完成7鄉(鎮)23個重點村的巷道硬化、橋涵、排水溝等建設,有效改善農村居民生產生活條件。加快農村能源建設步伐,新建節柴灶875臺,投放太陽能灶1000臺,太陽能熱水器720臺。采取群眾自籌為主、政府適當補助的方法,全面完成1000戶的危房改造任務。加快農村公路建設,硬化鄉村道路3條13.8公里,改造涇平公路21公里,實現所有行政村通瀝青水泥路。
(四)強化治理,全力構筑綠色屏障。大力實施“生態立縣”戰略,加強生態環境建設,切實保護好、開發好我們安身立命的山川大地,構筑西部重要的生態功能區和南部生態屏障,打造生態保護示范縣。全面鞏固退耕還林生態建設成果,完成退耕還林補植補造2萬畝。不斷改善生態環境質量,實施荒山造林2萬畝,封山育林1萬畝,三北防護林建設2萬畝,完成龍吉山、龍福山綠化4500畝。加大鄉村道路綠化步伐,綠化鄉村道路36公里。繼續推進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把林地承包經營權和林木所有權落實到戶,實現“山定權、人定心、樹定根”。積極爭取生態環境補償政策試點縣。加強封山禁牧力度,鞏固生態林業建設成果。
(五)加大投入,加快農田水利建設。緊緊抓住國家加快發展水利發展的有利時機,突出抓好安全飲水、小流域治理、節水灌溉等重大工程,再掀農田水利建設新高潮。堅持民生水利優先發展,全面加強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重點建設六盤山二期、蒿店、蘭大莊、高峰和大莊農村安全飲水工程,初步建立區域供水管網系統。加大小流域治理力度,實施黃花川、蘭大莊、十里鋪、周溝小流域治理工程,改善優化生態環境。加大病險水庫除險加固力度,實施老龍潭、紅峽水庫除險加固工程,提高水庫防洪調蓄保障能力。緊緊圍繞苗木特色產業發展,大力發展農田水利灌溉工程,實施興盛川、張臺苗木園區節水灌溉工程,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積1.02萬畝。積極爭取水資源補償機制。實施“治土”工程,新修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基本口糧田7770畝,充分發揮節本增效的作用。
(六)加快建設,推進城鄉一體化進程。高起點、高規格編制涇河源鎮、六盤山鎮小城鎮規劃。加快涇河源鎮小城鎮建設步伐,完成“三縱兩橫”道路、商貿街二期建設任務,打造涇河源旅游小城鎮良好形象。實施六盤山鎮小城鎮建設工程,不斷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加強大灣、黃花、興盛、新民鄉中心村建設,完善中心村供排水、集貿市場、垃圾填埋場等基礎設施,加大中心村建設力度,增強鄉域經濟發展能力。
五、發展社會事業,保障改善農村民生
(一)加快農村教育發展。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的戰略,全面深化教育強縣成果。積極發展農村學前教育,完成涇河源鎮中心幼兒園、六盤山鎮中心幼兒園建設。全面提高農村義務教育水平,加快鄉鎮中心小學建設,全力實施校安工程,改造22所農村小學,完成新民鄉、大灣鄉、六盤山鎮農村教師周轉房建設。實施高中階段免費義務教育,全面推行“營養午餐”和“營養早餐”工程。
(二)加強農村衛生事業。穩步推進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免費為農民提供10類43項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全面推行鄉村衛生服務一體化管理,加強鄉村醫生隊伍建設,完成新民鄉衛生院改擴建,啟動實施105所村級標準化衛生室建設工程。繼續實施婦幼衛生“四免一救助”、百萬貧困白內障患者復明、人人享有基本醫療衛生服務、農村改廁等項目。改革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補償機制,落實基本藥物零差率銷售后政府投入政策,保障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正常運行。
(三)提升計劃生育水平。深入實施優生優育促進工程,提高人口素質,改善人口結構,全縣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7.5%以內,出生政策符合率達到87%以上。嚴格落實計劃生育目標管理責任制,鞏固“優質服務縣”和“星級鄉鎮”創建成果,全面推廣“少生快富”整村推進模式,完成“少生快富”工程480例,創建“少生快富”示范戶100戶,創建整村推進鄉2個。
(四)完善城鄉社保體系。全力實施為民承諾辦理的十件實事。進一步擴大社會保險覆蓋面,城鄉居民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參保率達到96%和91%以上。將生態移民困難群眾全部納入社會低保。健全完善城鄉困難群體、特殊群體、優撫群體的社會保障機制,推進城鄉基本社會保障一體化。
(五)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深入實施群眾文化繁榮工程,開展“三下鄉”、社火表演、農民體育運動會等群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活動,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深化群眾性文明和諧創建活動,開展“創業與文明示范村”、“示范戶”評選活動,抓好文明村鎮、歷史文化鄉鎮評選活動。完善公共文化服務網絡,全面完成2.5萬戶的農村廣播電視戶戶通工程,完成1500場農村電影放映任務,加強村級文化活動室和農民文化大院、農家書屋建設,新建5個農村文化廣場。
六、加強基層黨建,維護農村和諧穩定
(一)加強農村黨組織建設。大力實施基層黨建提升、基層黨建示范、基層黨建品牌創建“三大”工程,全面提升村級黨建水平。推進村級組織民主議事,健全完善“五牙子章”民主理財制度,深化拓展民主議政日活動,加快民主管理進程。深化拓展村干部綜合能力提升活動,全面加強村干部隊伍建設。加強大學生村官和農村工作指導員教育管理。切實做好新形勢下發展黨員工作,加強基層流動黨員管理,拓展基層黨員發揮作用的途徑,增強黨員隊伍的生機和活力。發展整合各級黨校、遠程教育等硬件和軟件資源,加大黨員教育培訓力度,提升基層廣大黨員推動科學發展的能力。深入開展農村創先爭優活動,推進基層廣大黨員干部在更高層次上解放思想。健全完善基層黨建工作機制,完善黨建工作綜合考核評價體系,全面落實黨建工作責任制,確保黨建工作常抓常新、充滿活力。
(二)加強創新農村社會管理。加強基層基礎工作,強化各鄉鎮社會管理責任,完善農村治安防控體系,加強農村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構筑鄉、村兩級齊抓共管的良好局面。深入開展“平安鄉鎮”、“平安村”、“平安家庭”創建活動,深入推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嚴厲打擊影響農村和諧穩定的各種違法犯罪活動,不斷提升人民群眾安全感。加強和改進信訪工作,完善領導干部接訪機制,健全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網絡,積極開展農村矛盾糾紛排查化解工作,切實解決各種社會矛盾。加強農村法制宣傳教育,暢通訴求渠道,積極為城鄉困難群眾和農民工提供法律援助。全面加強基層司法所、派出所等建設,夯實基層政法機關基礎。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和宗教工作方針,扎實開展“和諧清真寺”創建活動,鞏固和發展平等團結互助的民族關系,努力打造民族團結模范縣。防止和打擊境外宗教勢力滲透和新教派傳播活動,維護現有宗教格局。
(三)加強農村黨風廉政建設。嚴格執行黨風廉政建設責任制,堅持教育、制度、監督、懲治相結合,扎實推進農村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建設。實施農村黨風廉政建設“五抓五促”工程,全面深化黨務、政務、財務、村務公開,加強村民監督委員會管理,推進基層事務公開透明。以勤廉為民工程為抓手,積極爭創2個勤廉為民“五好”鄉鎮。圍繞廉政文化“六進”活動,加強黨性黨風黨紀教育,舉辦鄉鎮紀委書記培訓班1期,村干部培訓班7期,增強基層黨員干部勤政廉政意識。
七、加強對農業農村工作的領導
(一)強化組織領導。全縣各級黨政組織要充分認識農業農村工作的重要性,切實增強做好農業農村工作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完善農村工作領導體制和機制,創新農業農村工作方法,加強領導,細化措施,責任到人,狠抓落實,千方百計促進農業農村工作上水平、上臺階。
(二)形成工作合力。全縣各級領導干部要切實轉變作風,厲行“一線工作法”,深入實際,統籌兼顧,真抓實干,力促基礎工作更規范有成效,重點工作求突破有創新,整體工作上水平有亮點。各鄉鎮、各部門要樹立大局意識,既要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又要密切配合,協調聯動,形成全方位支持農業農村工作的合力。
(三)加強督促檢查。繼續采取責任制限時制、跟蹤督查、一月一觀摩一月一通報、明察暗訪等方式,加大對農業農村重點工作、重點工程的督查力度,對不能按時完成任務,縣督查工作領導小組要及時通報、限期完成,確保各項決策部署有效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