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模式探索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英語翻譯課是大學英語專業的主要課程,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口語表達與口語翻譯能力,并從聽說讀寫等多方面來提高大學英語教學質量。在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創新課堂教學模式,加強對學生口語翻譯、英文寫作、跨文化交際等方面能力的提升,只有堅持生態翻譯理論,提高翻譯實踐課程的占比,才能夠提高大學英語的課堂教學質量。
關鍵詞:生態翻譯;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教學質量
在生態翻譯理論下,大學英語翻譯教學要實現教學生態系統的穩定發展,確保各個參與因素的和諧性。只有構建英語教學的生態環境,以譯者為中心,將學生的主觀能動性發揮到最大,并選擇合適的語言情境、教學評價體系等,從多個方面出發,為高校英語翻譯教學質量提升開辟新的發展途徑,并不斷完善生態翻譯教學,為社會發展提供更多的專業型翻譯人才。
一、生態翻譯理論概念
生態翻譯是一種新興的翻譯研究模式,要求譯者在翻譯過程中將環境與文字融為一體。生態翻譯要求翻譯教學與其他環境因素保持一致性,形成一個整體〔1〕。在生態翻譯的視角下,師生關系也不再是以往的對立關系,而是在課堂中形成的平等關系。教師在授課時應當與學生之間增加互動,達到共同發展進步的目標,將英語翻譯課程打造成一個和諧的生態翻譯體系。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發展狀態,兩者之間和諧共處,讓學生能夠有效學習知識,并提高自己的翻譯能力。
二、生態翻譯角度下的英語翻譯教學特征
(一)注重內在的關聯性整體與內在的關聯性是翻譯因素與生態環境關系的體現,讓翻譯者能夠在翻譯生態環境的基礎上選擇合適的翻譯技巧與策略,從而對英語翻譯的整體效果進行把控。在傳統教學環境下,大學的英語翻譯課程使翻譯者與環境的關聯性降低了,只是為了翻譯而翻譯,并沒有將作品蘊含的人文色彩充分展現出來。在生態翻譯理論下,要求翻譯者要將翻譯作品的環境背景與實際內容進行聯合處理。學生可以根據翻譯文本的歷史文化、作者思想等方面來提高作品翻譯的針對性,并結合相應的翻譯技巧來豐富作品的文學性。在生態翻譯理論下,大學的英語翻譯課程不僅要注重對學生的語言訓練,還要將相關的歷史文化背景等知識融入教學內容之中。
(二)注重翻譯各要素的平衡發展語言是歷史文化的沉淀,因此翻譯體系也是復雜的,所涉及的因素繁多,翻譯主體、翻譯客體等都是與環境文化之間互相影響的。在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中,必須要注意弱化教師的課堂主體地位,教師需要做好課堂的引導者與輔助者,為學生提供幫助〔2〕,并引導學生成為課堂的主導者。師生之間要構建和諧的關系,教師要樂于幫助學生,學生也要勇于提出問題,這樣才能夠起到互相幫助、互相進步的作用,并讓大學英語翻譯一直處于和諧平等的交流之中。
(三)統一性與獨特性共存英語翻譯的譯者存在極為明顯的差異,但是翻譯工作又需要遵循統一的翻譯規則和標準,因此,大學英語翻譯教學也是一門存在多樣性與統一性的學科。在生態翻譯理論背景下,大學英語翻譯教學要兼具多樣性與統一性。教學方式、教學內容、教學資源等都要以多樣化、統一化為基礎,并引導學生展開翻譯的個性化研究,讓學生也能夠具備自己的翻譯風格。
三、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模式滯后結合當前社會與教育的發展情況來看,傳統的翻譯教學模式已經不再適用,但仍然有部分教師還是采取傳統的翻譯教學模式,導致學生的思維禁錮,很難翻譯出靈動的作品。尤其是在課堂之中,教師總是按照自己的步調來進行教學,忽略學生的學習感受,讓學生苦不堪言。時間一長,師生之間的問題越來越多,學生無法學習到更多的翻譯技巧,導致最終無法掌握英語翻譯技能。根據大學英語教學實際情況來看,英語翻譯是英語課程教學中的薄弱點,教師對于每個單元的知識設定都更注重對詞匯和語法的講解,很少關注翻譯與口語的聯系。在教材內容講授的過程中,很少涉及西方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但是對于英語翻譯來說,了解翻譯文本的時代背景、文化知識是十分重要的,若是缺少對知識文化的了解,很容易造成翻譯內容的缺失。過于理論化的教學會減少課堂中的互動,并讓英語翻譯過于形式化,無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根據目前大多數的英語翻譯教學課程來看,英語翻譯的實踐內容較少、師生溝通不到位,再加上有部分學校將英語翻譯課程設置為選修課程,參與學習的學生數量有限,教師也無法及時對學生的實踐活動情況進行指導。
(二)專業素養不足在英語翻譯課程教學期間,教師占據著課堂主導地位,因此對于教師的專業素養有較高的要求。作為高等教育者,大學英語教師本身就肩負著繁重的教學任務,再加上學校時不時會對教師提出一些教學方面的要求,讓教師很難有多余的時間來提高自己的專業素養與專業技能水平〔3〕。若是教師的專業水平無法得到提升,就無法提高教學水平。過于形式化的教學,讓學生對文化背景沒有深入的了解,導致學生的翻譯素養也很難得到提升。
(三)不重視翻譯教學很多學校與學生認為翻譯這門課程并不重要,課時占比也較少。任課教師對于教材講授內容都有一定的取舍權,很多地方沒有做延伸教學,對知識點的講解也不全面,學生學到的知識內容十分有限。再加上大學的英語翻譯教學過于模式化,課程的局限性較強,只是安排學生跟著練習題進行簡單的翻譯,并且在翻譯的時候通常是采取逐字逐句翻譯的方式,所翻譯出來的詞句極為死板,并不具備文化的靈活性。在生態翻譯理論下,需要注重翻譯文學與生態環境的協調性,將書本與文化之間進行協調翻譯。而傳統的翻譯方式并沒有將作品的內涵表達出來,導致最終翻譯的文章會存在許多語法錯誤以及詞不達意的情況,讓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出現偏差〔4〕。
(四)教學環境有待完善大學英語的教學目的是為了培養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并且要求學生要考取相應的英語等級證書。尤其是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都是對學生英語聽說讀寫譯的能力進行考核。但實際上翻譯一直處于英語教學的邊緣。之所以會造成這樣的情況,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教學環境的不完善。一方面不重視翻譯教學,在課程設置上更注重聽寫課程,很少設立專門的翻譯課程;另一方面從教學內容來看,許多高校的英語教材內也沒有添加翻譯理論、技巧等方面的內容,更多的是中英互譯以及各類題型。課程與教學內容的不科學防礙了大學英語翻譯課程的開展,讓教師很難專心培養學生的翻譯能力,導致學生英語翻譯能力遲遲得不到提升。
四、生態翻譯理論下英語翻譯教學策略
(一)構建和諧的教學環境和諧的教學環境由多個因素構成。首先,要積極構建良好的教學環境,培養學生翻譯能力。其次,要注重課程體系的構建,根據行業的發展來科學調整大學英語課程的占比,做到與時俱進。隨著經濟全球化發展,社會對于復合型人才的需求量愈發增加了,很多高校的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已經無法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了,也無法滿足人才的培養需求。因此需要順應時代的發展,構建科學的課程體系,增加跨文化課程,豐富學生的跨文化意識與知識體系,為今后的翻譯教學奠定基礎。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在英語基礎課程中融入翻譯教學內容,通過對教材中難句、長句的閱讀和翻譯,引導學生進行翻譯和分析。在課后教師還可以布置一些中英對照閱讀、翻譯等作業,讓學生充分理解中英語言組織架構的差異,逐漸培養學生的翻譯意識,從而構建和諧的教學環境,為學生今后的學習發展提供保障。
(二)提高教師的教學實踐能力師資力量是教育質量的基礎保障,全面提高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的質量與效率,就必須要打造一支優秀的師資團隊。高校英語教師必須要具備創新、上進的精神,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與專業技能,從而適應當前社會對于教育行業所提出的挑戰。生態翻譯理論要求譯者在進行翻譯的時候要從實際的語言、文化、文化交際等角度來進行思維轉換。而不同語言的翻譯轉換方式都是以語言和文化為基礎,通過語言和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來形成的〔5〕。因此,在脫離文化的基礎上展開英語教學是不科學的。全面提高學生的英語翻譯能力,要求教師要具備專業的教學素養,豐富學生的文化儲備量,教師在授課中應融入大量的中西方文化背景知識,讓學生能夠了解不同地區的文化差異性與相通性。只有將文字與文化相結合,才能夠跳出固定思維的圈子,從文化的角度來思考問題,翻譯出優質的譯文。從英語翻譯的角度來看,文化差異對于翻譯具有限制作用,因此才需要通過培養學生的文化知識儲備量來提高其翻譯能力。
(三)以譯者為中心,增加實踐活動比例在生態翻譯理論下,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必須要以譯者為中心,讓學生將學習的主觀能動性充分發揮出來,教師也要關注學生的學習需求,并鼓勵學生多進行創造性的翻譯,不要將自己的思維禁錮住,進而深度進行翻譯學習。為了讓學生能夠有更多的翻譯實踐機會,教師要為學生提供翻譯訓練的平臺以及更多實踐練習的機會。讓學生主動參與翻譯項目,并且在實踐翻譯活動中學會合作,提高自己的翻譯能力,累積翻譯技巧。通過大量的翻譯實踐活動能夠讓學生逐漸能夠獨立完成翻譯任務,為學生翻譯能力的提升夯實基礎〔6〕。在教育改革背景下,生態翻譯理念的應用能夠讓高校培養出更多實用型人才,只有通過增加翻譯實訓機會,才能夠讓學生的學習目的發生轉變。結合當前譯者的生態環境來對大學英語翻譯課堂進行整體的教學部署,讓學生盡可能在真實的環境中進行翻譯訓練,從而提高自身的翻譯能力。在學生的翻譯活動中,教師要進行引導和把控,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和需求來開展教學。實踐活動中所使用到的材料都需要符合時代背景,要求學生的譯文能夠滿足當前市場的需求。除此之外,大學還應當順應時代的發展趨勢,將現代媒體技術與翻譯教學相結合,利用翻譯模擬平臺、交流平臺和翻譯軟件等,綜合網絡教學資源,讓學生能夠在豐富教育資源的支持下獲得更多的鍛煉機會。
(四)增加語言訓練,培養學生的翻譯技能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語言也在不斷發展,并且追求語言的美感。高校英語翻譯在教學期間也應當培養學生的語感與語言審美能力。在生態翻譯理論背景下,要讓學生能夠在英語原文與譯文之間進行靈活的切換,并且追求翻譯文學的美感。英語翻譯教學的基礎是要求行文流暢,并且能夠體現出清晰的主體。高校英語翻譯教學在生態翻譯理論基礎上要求學生增強自己的語言適應性,在遵循原文的基礎上來進行翻譯,并在翻譯過程中融入感情與思想,從而體現出語言的魅力。大學英語翻譯教學需要采用雙語教學機制,加強對學生文化意識的培養,讓漢語文化與英語學習共同發展,并且通過英譯漢的練習來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為學生雙語文化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礎。通過學習漢語知識能夠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而通過英語翻譯能夠構建學生自己的語言美學。英語和漢語的同步學習讓學生在翻譯時能夠帶有民族文化色彩,但是又遵循英語的語言表達思維和文化,打破自身固有的文化思維障礙。在生態翻譯理論下,大學在進行英語翻譯教學時要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讓學生對于西方的歷史文化、歷史發展和風俗習慣等有基本的了解。只有具備跨文化意識,才能夠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對思維能力進行靈活轉變,并翻譯出高質量的作品。生態翻譯是將英語翻譯基礎教學作為導向,引導學生在不同的環境背景下選擇正確的翻譯方式,并按照特定的語言情境與技巧的適應性,選擇合適的翻譯策略,從而提高學生的翻譯水平,為學生今后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五)構建多元化的評價體系生態翻譯理論下的大學英語翻譯教學必須要借助教學評價體系的輔助。翻譯過程與翻譯主體是評價的關鍵內容。學生可以在客觀的評價環境下做出正確的學習選擇。而構建科學的翻譯教學評價體系的最終目的是為了能夠對學生的翻譯學習過程進行動態追蹤,并讓教師能夠及時給予學生客觀的反饋與評價〔7〕。由于學生群體之間存在的個體差異化現象較為明顯,并且英語翻譯也注重個性化發展,教師便需要注意關注學生的個體發展特征,不能采用標準化的評價體系來對學生進行統一的評判。教師可以通過評價觀察來總結學生在翻譯時存在的共同問題,集中予以解答。與此同時還可以建立學生自我評價與互評體系,讓學生在相互溝通交流的過程中得到成長。針對部分英語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鼓勵學生參與翻譯證書的考試,并將證書獲取情況也納入評價體系。最重要的就是不要以成績的好壞來評價學生,而是要綜合課堂表現與課后作業的完成情況,將大學英語翻譯課程從傳統的評價體系中脫離出來。在評價期間,教師要注重收集學生的學習進度與情況,并對教學內容、課程展現等方面進行適當的調整,從而更加符合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
(六)突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在大學英語翻譯課程中,學生與教師都是重要的生態要素,因此兩者應當互相影響、相輔相成。雖然生態翻譯理論所注重的是將譯者作為中心,但是在教學的過程中也不能忽略教師的重要性。但需要注意將學生放在課堂中心地位,教師只作為生態翻譯教育系統中的一部分,起到的是指導的作用,最終是為了讓學生能夠和教師平等交流,共同學習〔8〕。在生態翻譯教學模式下,師生關系應當是相互平等的,教師會將基本的翻譯理論、技巧融入翻譯教學之中,從而提高學生的翻譯理論水平,同時還要擴充教學內容,做好文化滲透。教師可以通過錄制視頻的方式,將翻譯教學素材上傳到學習平臺上,讓學生在課后進行自主學習。與此同時還要對學生的翻譯能力、文化理解能力進行考核,可以讓學生自主翻譯一些與文化相關的作品,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文化能力與翻譯水平。與此同時,教師還應當明確學生并不是英語翻譯課堂中的配角,而是課堂的主體。教師在把控教學方向的同時,也要讓學生發揮學習的主動性,積極且獨立地完成翻譯實踐教學,從而達到共同進步的目標。綜上所述,結合當前高校教育全面改革發展的形勢,大學的英語翻譯課程要進行全面創新,并圍繞生態翻譯理論的語言性、文化性等方面來進行調整,實現多樣化英語翻譯教學的實施。通過設立情境、增加翻譯教學資源等方式來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翻譯的積極性,并加強學生的口語翻譯與英語寫作能力,實現大學英語翻譯課程的高效開展。
參考文獻
〔1〕黃杰輝.生態翻譯學觀照下理工類院校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模式探究[J].昌吉學院學報,2019(01):76-79.
〔2〕張麗麗.生態翻譯學視角下高校英語翻譯教學模式研究[J].海外英語,2019(05):21-22.
〔3〕吳曉娟.基于生態翻譯學視角的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模式研究[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9(04):198-199.
〔4〕李麗君,郭曼瑞.生態翻譯學視角下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模式實證研究[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8(06):123-129.
〔5〕趙勵軒.生態翻譯學視角下英語課堂翻譯教學模式研究[J].宿州教育學院學報,2018(01):150-152.
〔6〕張屏.生態翻譯學觀照下的大學英語翻譯教學研究[J].海外英語,2018(21):23-24.
〔7〕鄭萌.基于生態翻譯理論的大學英語翻譯教學新模式探究[J].英語廣場:學術研究,2020(36):32-34.
〔8〕李志英.生態翻譯學視域下“教學譯融合”模式的構建與實踐[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20(09):211-215.
作者:孔艷君 單位:營口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