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知識產業與鄉村振興的多元主體模式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組建實踐團隊,對貴州省黔南州卡蒲毛南族鄉進行了實地調研。本研究立足產業規劃的目標,通過訪談和考察,發現貴州卡蒲毛南族鄉存在一些問題。在產業發展方面,難以形成規模化、缺少同類品牌競爭能力、手工藝產品附加值低等。另外,毛南民族文化競爭力也弱。根據毛南族鄉發展現實,提出結合文旅融合以文化吸引游客、重視教育扶貧激發內生動力等措施對毛南族鄉勞動實踐基地進行改造,以產業助推卡蒲毛南族鄉的鄉村振興。
關鍵詞:鄉村振興;脫貧攻堅;有效路徑
脫貧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在現階段,我國仍需持續發力,鞏固脫貧攻堅勝利果實,促成鄉村振興有效銜接。高校作為一支重要的“生力軍”,在推進脫貧攻堅與助力鄉村振興的新征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一批新時代青年到貧困地區開展形式多樣的幫扶工作,自身也得到了極大成長,但實踐中仍有許多問題亟待研討[1]。為此,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組建師生團隊,以貴州省黔南州卡蒲毛南族鄉為背景,探索引領新時代高校青年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實現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實踐路徑。
一、認識新時代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的意義
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具有豐富的理論沉淀,基于消除貧困實現共同富裕的社會理想,創造性地提出以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為核心的扶貧開發戰略,解決好鄉村的貧困問題是實現鄉村振興的前提[2]。反貧困是古今中外治國理政的一件大事,如何實現減貧以至于鄉村振興尤為重要。對于鄉村振興,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明確了“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
(一)調研設計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鄉村振興的前提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扎實有序推進鄉村發展、鄉村建設、鄉村治理等重要工作,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為了解卡蒲毛南族鄉鄉村建設發展現狀,一方面,課題組提前在網上進行資料搜集以及文獻分類,從整體上對卡蒲毛南族鄉的大概情況基本清晰為后續實踐提供基礎;另一方面,團隊對駐村工作隊、農民進行訪談,團隊于2022年1月來到貴州省黔南州平塘縣卡蒲毛南族鄉,以“筑夢卡蒲延錦秀,鄉村振興奏強音”為主題,開展了一系列鄉村振興實踐活動,在平塘縣卡蒲毛南族鄉新關村駐村第一書記吳承品、校農結合蔬菜種植基地負責人馬衛平經理的帶領下,課題組成員立足產業規劃的目標,嘗試對毛南族鄉勞動實踐基地進行改造提升增加亮點,以產業助推卡蒲毛南族鄉的鄉村振興。先后去了校農結合蔬菜種植基地、毛南族產業園、民族風情園等實踐基地。隨后又先后走訪了卡蒲毛南族鄉的新關村、場河村等村寨。
(二)訪談調研
訪談調研對象既包括鄉村干部,又包括農民、基層工作者,訪談的主題主要是對目前鄉村振興的評價以及鄉村振興政策扶持下的具體措施。對中小學生莫躍爭、莫躍柔、石儒杰等家庭進行了實地調查走訪,深入了解學生家庭實際困難,把教育精準扶貧資助政策宣傳到村、到戶、到人,向學生家長細致講解精準扶貧資助政策、幫扶政策及學校具體舉措,團隊設身處地且形式多樣地對學生進行國家教育資助政策的宣傳,使學生深刻認識到學生資助政策的重要意義,鼓勵學生常懷感恩之情,樹立自強不息、奮發向上的精神。在與村民、學生家長訪談的過程中,為加強學生資助政策的宣傳效果,全面展示同濟學生資助政策,講好同濟學生資助故事,分發了關于同濟大學的紀念明信片等,在此次走訪的尾聲,駐村第一書記也鼓勵學生家長攜手并肩加緊配合共同教育學生刻苦學習,立志成才,成為一個胸懷大志的人,為家庭、家鄉和國家的建設作出貢獻。在校農結合蔬菜種植基地負責人馬衛平經理的帶領下,課題組參觀了新關村校農結合示范基地。作為特色種植園新型立體大棚,其在種植技術、種植品種等方面都有著創新。同時,馬衛平經理也提出勞動教育基地的發展需求,需要以較低的運營成本實現短時間創新升級。團隊成員則提出發揮基地優勢,依托毛南族鄉獨特文化攜手打造一產、三產相結合的發展模式,發展特色文旅創意產業,吸引更多的游客深入鄉村,從而打造特色品牌,反哺一產,提高自身競爭力。雖然校農結合蔬菜種植基地起點較晚,發展緩慢,但是已經形成一條較為完整的產業鏈,產品都是外銷的,農副產品都會發往廣州、貴陽等周邊地區。現在和產業園內基礎設施都已經初步完成,未來方向將會朝著農旅結合的方向運營和過渡。課題組同時對毛南族產業園以及民族風情園進行參觀調研。聚焦于鄉村振興問題,對卡蒲毛南族鄉的文化以及產業展開一系列深入的調研,在“校農結合”示范基地的引領下,農業產業逐步實現規模化、產業化、科學化,以“中藥材、蔬菜、畜禽、水果”為主導的產業逐漸收效頗豐,試圖實現文化與產業的結合,以建設“省級特色田園鄉村—鄉村振興集成示范點”為契機,著力打造毛南民族特色產業旅游文化,構建第一和第三產業融合發展,逐步實現毛南小鎮由功能型向旅游服務型轉變。在與駐村書記吳承品的交談中知悉卡蒲毛南族鄉為堅決貫徹落實好中央推進鄉村振興總體部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力圖培育招商引資載體,夯實集體經濟根基,優化調整產業布局實現綠色產業新成效。以“校農結合”為依托,通過示范帶動、政策支持、補助獎勵等方式,將就業創業作為群眾增收致富的有力抓手,進一步拓寬群眾增收渠道。農村產業發展逐步走向規范化種植、規模化生產、電商化經營、品牌化提升的發展新模式。
二、貴州卡蒲毛南族鄉遇到的問題
(一)產業問題分析
1.自然條件受限,阻礙一產成規模化發展卡蒲毛南族鄉地處黔南山原峽谷區,地形以山地為主,平均海拔800米,氣候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但晴日較少。“地無三尺平”的地理條件使得卡蒲毛南族鄉沒有足夠平整的土地用以耕地,無法使用機械化設備進行規模化蔬菜、糧食的種植;“冬無三日晴”的氣候條件又使得這里難以培育出優良品質的果蔬產品,反而適合種植茶葉,但周邊“都勻毛尖”的規模化生產已形成完整且固定的產業鏈,卡蒲轉行進行茶葉種植沒有競爭力。由此,一產發展的局限性使得鄉村勞動力人口大量流失,進而導致耕地荒置的惡性循環,一產難以成體系、成規模發展。2.二產附加值低,缺少同類品牌競爭能力目前,卡蒲毛南族鄉的二產以農特產品加工為主,如藍莓特色產業、釀酒系列產業等,此類產業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企業規模較小,品牌企業的比例較低,缺少內生發展活力。而相關毛南土布床單、毛南山鴿蛋、毛南刺繡等民族品牌在同類商品中缺少品牌競爭力,知名度較低,無法通過毛南族這一標簽打響品牌。與此同時,民族旅游文化產品是卡蒲毛南族鄉可供發展的特色產業之一,但目前以毛南族傳統織布、刺繡、香囊、釀酒等手工藝為主導的特色產業并未形成規模,難以將相關技術人員系統組織起來,這條特色產業發展路徑仍有待開發。3.旅游業投入大,短期難以得到有效回報卡蒲毛南族鄉在一產與二產發展受限的情況下,考慮以毛南族文化為源發展民族特色文化旅游,但與此同時需要將旅游景點、旅游配套設施相繼建設起來,投入資金巨大,短期無法得到有效資金回報。旅游業的發展需要便捷的交通、足夠的知名度予以支撐,卡蒲毛南族鄉距離縣城較遠,距離高速公路出入口也有較遠距離,交通成本的投入與旅客可獲得的游玩體驗不成正比,同時平塘縣旅游景點較少,難以形成區域鏈接的旅游游線,在貴州省多個知名少數民族村寨的影響下,并不具備足夠的競爭力。由此,需要立足本地實際,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在既有產業發展的基礎上進行發展路徑的改動,依托現有產業園區推動形成毛南族民族工藝傳承、“校農結合”農產品深加工等新興產業集群,將文化旅游、特色農產品等發展路徑小規模的融入并進行試點發展,助力全鄉實現二產帶動一產聯動三產的發展格局,成為一二三產業態融合發展示范點。
(二)文化問題分析
1.手工藝產品附加值低毛南手工藝品以竹編為主,大部分產品為竹凳,調研過程中發現毛南族的竹凳凳面極具特色,有很高的文化價值,但是由于是普通的生活用品,所以其附加值低,普通人家編制竹凳耗時長且沒有售賣市場,所以手工藝品以家用為主,沒有進入市場流通。2.生產與銷售銜接困難為轉型升級勞動實踐基地單一的農業產業結構,詢問其經營者是否有考慮過將養殖出的農副產品進行加工成毛南族特色食品進行銷售,被告知他們的產量有限,不能提供大批量的毛南族特色食品原料,同時小作坊式生產不能保證食品安全衛生,沒有前期市場基礎,購買者會很少,最后導致產品滯銷。現在有毛南族特色食品制造商,他們一般大批量進口廣州、云南等周邊地區原材料,滿足其大規模生產需求。3.毛南民族文化競爭弱毛南族文化和貴州比較知名的苗族文化和侗族文化相比競爭力較弱,首先,毛南族文化被漢化影響巨大,從毛南語來說,由于毛南語沒有專門的文字體系,所以傳承需要口口相傳,然而在漢文化的影響下,現在的年輕一代只能聽懂毛南話,大部分不會說毛南話,盡管學校提供毛南話教學但是缺少語言環境,導致毛南文化在不斷流失;其次,毛南鄉不像西江苗寨、肇興侗寨保留有原始的少數民族村落格局和少數民族傳統建筑,在一次次翻新之后,毛南族鄉現存的原始建筑十分稀少,在少數民族風情園中有復原建筑,但是新建痕跡重,導致其對游客吸引力弱;最后,毛南文化缺少宣傳,導致其在外界鮮有人知,難以和出名的其他少數民族競爭[3]。
三、基于當地實際的應對措施設計
(一)產業要結合文旅融合以文化吸引游客
目前,卡蒲毛南族鄉已有的1500畝“校農結合”蔬菜種植示范基地主要功能停留在蔬菜種植方面,結合少量的寒暑假大學生勞動教育實踐,收入來源仍固定在售賣種植所得農產品上,由于種植規模較小,同時蔬菜價格受環境影響較大,收入不穩定。由此考慮將種植基地拓展為集農業休閑、娛樂、觀光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開辟土地作為農業采摘專用,種植藍莓、葡萄、草莓等適用于農業采摘的果樹,同時開辟依山的梯田與相應服務設施供農業觀光專用,形成完整的種植基地農業體驗游線。政府給予一定補貼,鼓勵村民對自家進行農家樂、民宿改造以進行服務設施配套的完善。建設農業種植主題的田園綜合體需要對目前的種植基地進行小規模改造,以突出該基地供游客游玩、觀賞的功能,融入毛南族文化以達到農業文化旅游與民族文化旅游結合的目的,使得游玩項目更加多樣化,更具獨特性。同時需要加大宣傳面,如在來往道路上予以標識牌的引導,在各大宣傳平臺對目標人群進行針對性宣傳等。
(二)要重視教育扶貧激發內生動力
目前的蔬菜種植示范基地在寒暑假也作為學生勞動實踐教育基地,但實踐崗位較少,覆蓋面不夠。因此建議擴大覆蓋學生的年級,豐富勞動實踐的方向,與小學、中學均開展勞動實踐合作,作為學生們勞動課的實踐基地,鼓勵學生自己種植并培養農作物,全周期參與勞作;與職業學校、大學進行合作,邀請大學生作為小學、中學生勞動實踐的指導老師,補足寒暑假之外的學生實踐崗位缺陷。同時可以向農學專業的大學生提供基地以進行學業研究,并將其研究成果作為小課堂內容向低年級學生進行講述,完善全年級的勞動實踐教育體系。由此,一方面可以完善學校培養學生的培育體系;另一方面,吸引學生家庭選擇此基地作為周末游玩去處,進一步吸引更多客源,將勞動實踐基地與田園綜合體進行結合發展,相輔相成。
(三)科技要結合示范性種植開拓精品化方向
目前的蔬菜種植基地面積為1500畝,與規模化的農業種植尚有一定距離,在發展農業體驗、農業觀光、勞動實踐各個方向后,供以專業生產售賣的土地面積也會大幅減少,由此需要轉變發展思路,將種植基地朝著精品農作物的示范性種植基地方向轉變。對農作物種植的培育方式、培育技術進行創新性的嘗試與研究,利用大棚或智慧方艙進行自動化培育的嘗試,并向其他省份平原規模化種植區進行推廣,目前的種植基地提供種子、肥料,并進行種植技術和培育方式的指導。
(四)區域要突出毛南族文化的個性特點
1.強化產業園區文化品牌打造產業園區建設結合文化品牌打造,引進龍頭企業進駐農特產品加工產業園,以規模化生產為重點,以產業化經營為方向,聚力做強藍莓特色產業,打造卡蒲特色農業品牌;開發“毛鄉源”酒系列品牌,做強、做優毛南土布床單、毛南山鴿蛋、毛南刺繡等民族商品品牌,大力設計開發有關猴鼓舞的來歷、石孃的故事、卡蒲的由來等民間傳說中的相關掛件、飾品、擺設,不斷豐富生產多樣化的民族旅游商品。2.加快民族特色文化產業升級探索以民族特色產業升級為切入點,以毛南族傳統織布、刺繡、香囊、釀酒等手工藝為主導產業,依托入駐產業園區的一批企業帶動,以“企業+村集體+農戶”的模式,逐漸形成戶有作坊、村有產業、鄉有特色的“一戶一業”產業格局,實現鄉域內毛南土布、刺繡、香囊、釀酒等農特產品的高附加值化和產業化,讓獨具毛南特色的產品逐步走向市場,增收效益。3.引入民族傳統文化體驗業態以毛南族民族傳統紡織、刺繡等手工藝為主導產業,重點建設民族文化展示、民族節慶體驗、民族文化研學、民族美食體驗、民族工藝體驗等,以此推動毛南族特色產業種植和民族手工加工業深化發展,依托現有產業園區推動形成毛南族民族工藝傳承、“校農結合”農產品深加工等新興產業集群,助力全鄉實現二產帶動一產聯動三產的發展格局,成為一二三產業態融合發展示范點。4.建立校—農—民產業生態鏈以勞動實踐基地為中心,加強與西南師范大學等院校的科研合作,改善當地種植環境,提高農產品價值;考慮農村居民就業問題,為當地農民提供在勞動實踐基地的就業機會,吸引原住民回流,讓年輕的勞動人才留在當地建設毛南族鄉。現階段,我國仍需持續發力,鞏固脫貧攻堅勝利果實,促成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課題組依托貴州省黔南州卡蒲毛南族鄉實地考察,探索高校在引領青年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實現鄉村振興戰略銜接的有效路徑。
四、結語
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組建多層次梯隊實踐團隊,持續對接卡蒲毛南族鄉新關村,撰寫貴州卡蒲毛南族鄉村振興政策研究報告、產業分析調研報告,提出了以數字化方案助力少數民族鄉村振興,形成“智慧方艙”基本技術指導案,完成“卡蒲毛南?智慧方艙”鄉村振興產業園區一期、二期規劃方案,設計智慧方艙外觀構想示意圖。2021年暑期團隊擴大規模并再次出發,在以發展生產為核心的基礎上,關注到文化產業的建設與開發,并完成了項目文創產品設計。從提升當地人居環境出發,打造少數民族旅游特色民居,團隊對“智慧方艙”的應用場景、外觀進行了搭建和設計。同時解決農產品市場銷售問題,破解區域農產品滯銷難題。下一步同濟大學還將與當地建立長期合作,積極促成同濟—卡蒲毛南學生社會實踐基地落地,形成政府、企業、學校、學生等四方合作共贏的態勢。在校內,一方面依托同濟大學的智力優勢,開發鄉村振興相關主題課程,提升當地農民專業素質;另一方面,加強鄉村振興視域下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將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事業作為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寶貴素材。豐富教學內容,創新教學形式,積極宣揚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主旋律。在校外,把脫貧攻堅、鄉村振興資源融入校外實踐教學。做好動員工作,完善崗前培訓,樹立安全、紀律意識,號召學生積極申報各類社會實踐與“三下鄉”活動,持續孵化團隊參加“挑戰杯”及“互聯網+”競賽;鼓勵學生結合專業所長,將專業所長轉化為當地所需,助力鄉村振興,通過深化合作輸送鄉村振興人才、踐行“與祖國同行、以科教濟世”的同濟精神。
作者:孫亞琛 方勤 單位:同濟大學 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