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淺探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語文是高中教育時期最重要的人文學科,承擔著優秀傳統文化滲透的職責。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匯了民族發展史和精神美德,落實優秀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工作,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文化意識和民族自豪感,而且能增強國家整體的文化實力和文化自信。文章主要論述了優秀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價值和策略,希望可以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提供有力的參考和建議,從而引導學生感受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依托語文課程促進優秀傳統文化的發揚光大,培育和完善學生的綜合素養。
關鍵詞:高中;語文教學;優秀傳統文化;滲透策略
高中語文課程具有人文性特征,是實施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的最佳平臺,教師加強整合語文教學和優秀傳統文化滲透,既有助于促進學生語文素養自主發展,也能塑造和完善學生的思想觀念。
一、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的價值分析
教師在高中語文教學中要重視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引導學生了解和繼承中華民族的物質和精神財富,使學生體會到優秀傳統文化對于社會實踐發展的重要意義。第一,滲透優秀傳統文化可以增強學生的人文素養,提高學生對語文知識的領悟能力。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幾千年來社會實踐發展中積淀的精神財富和文明產物,其分布和潛藏在語文教學資源中,需要教師精心探究和開發。發展學生人文素養是高中語文教學的重要任務,而優秀傳統文化是培育學生人文素養的絕佳素材,教師要加強滲透優秀傳統文化,如此,不但可以引導學生站在文化視角思考和領悟語文知識,而且能加深學生對人類文化現象的認識,從而激發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調動學生學習語文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觀能動性。第二,滲透優秀傳統文化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具有良好的德育效用。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意識形態內容和非意識形態內容的總和,既能反映出國家歷史文明的發展史,也能投射出國家和民族的道德典范與精神品質。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德育、愛國主義教育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現行高中語文教材中不乏相關經典篇章,教師以傳統文化教育為支點,引導學生感悟國家發展史和紅色革命史,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也能使學生修身立德,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和文明典范,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與思想精神境界。第三,滲透優秀傳統文化可以發展學生的審美能力,完善學生的綜合素質。高中語文教改工作強調發展學生的綜合素質,在這一視角之下,實施美育就顯得尤為重要。傳統文化中不僅蘊藏著廣博的知識,還涉及文學、藝術、民間風俗、地域風貌等領域的內容,這些都是教師開展美育的優質資源。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有效滲透優秀傳統文化內容,積極引入具有美學元素的文化資料,可以帶給學生良好的審美體驗,提高學生的文學鑒賞力和藝術品位,從而高效發展學生的審美素質,促進學生自主了解和傳承燦爛的中華文明。
二、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效策略
(一)創設多彩的傳統文化情境,激發學生探索文學的內在動機
在以往的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的教學手段缺乏創新性,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知識的整體熱情并不高漲,致使語文課堂活力不足。從情境構建和認知理論來講,生動直觀的文化情境更能調動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研習興趣,更有利于加深學生對語文課程知識要點的內化和掌握。為此,教師應該根據語文課程內容,為學生創設多彩的傳統文化情境,激發學生探索文學的內在動機。基于優秀傳統文化滲透的語文教學情境創設策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創設歷史人文資料情境。教師可以根據文本的具體內容,搜集和整理與文本內容相關的歷史人文資料。比如,在文言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向學生展示作者信息、當時的社會環境資料,或是通過講故事、播放影視劇片段等方式,向學生繪聲繪色地介紹文本作者或文中人物的人生經歷。創設歷史人文資料情境后,教師可以給學生預留幾分鐘自由探討時間,引導學生結合歷史背景資料分析作者的寫作意圖,最后再組織學生開展文言文閱讀和翻譯,根據閱讀結果去驗證之前總結的寫作意圖是否準確,通過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加深學生對文學和史學的認知。第二,創設民間鄉土文化情境。鄉土文化最接近學生的日常生活,其中的傳統文化元素也非常豐富。教師在情境創設過程中,也可以為學生搜集呈現民間鄉土文化資料。比如,在一些描寫古代建筑、民間手工藝的說明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就可以應用電子白板為學生投屏展示雕欄玉砌的名勝古跡圖片,或是播放民間藝人制作手工藝品的視頻。在學生觀看和欣賞圖片、視頻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對照教材文本內容,找出和圖片、視頻對應的文字說明描寫,然后讓學生合作討論作者的描寫是否準確,并分析語言特色等,提升閱讀理解效果,激發學生對民間傳統文化、藝術的挖掘興趣[1]。第三,創設少數民族習俗情境。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每個民族的歷史沿革和風土人情都存在差異性,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應該加強創設少數民族習俗情境。比如,教師可以利用互聯網搜集并展示少數民族的地理分布、飲食、服飾、生活方式資料,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少數民族慶祝節日的歌舞視頻等,讓學生一邊閱讀教材文章,一邊畫出文中表現少數民族傳統文化的語句,并鼓勵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模式,交流討論少數民族生活習俗,從而培養學生的傳統文化素養和尊重文化差異的內在品質。
(二)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活動,在書香中涵養學生的傳統文化情懷
國學經典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有形載體,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活動,是促進優秀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高效滲透的重要途徑,教師理應增大國學經典誦讀活動的實施比重,在書香中涵養學生的傳統文化情懷,從而讓語文課堂滿溢濃郁的文化氣息。以國學經典誦讀為基礎的優秀傳統文化滲透途徑如下。第一,甄選國學經典誦讀素材。在這一步,教師可以先將語文教材中的古詩詞、文言文作為國學經典誦讀的主要材料,并把這些國學誦讀材料按照內容和主題進行分類。比如,將其劃分為邊塞詩、送別詩、詠月詩、懷古詩等,然后把教材中的古詩詞和文言文填充到每個類目的下方,再利用互聯網搜集一些同主題、同作者或者同朝代的拓展性誦讀材料,補充到各個詩詞類目中,制訂完善的國學經典誦讀計劃,為優秀傳統文化滲透落實備課工作。第二,營造和諧的國學誦讀氛圍。國學經典誦讀強調氛圍的營造,學生在參與誦讀活動時,教師應該根據國學經典作品的內容和情感,選擇適宜的配圖和配樂,為學生打造良好的傳統文化滲透和誦讀環境。比如,邊塞詩往往具有雄渾、磅礴、豪放、浪漫、悲壯、瑰麗等特點,教師就可以應用電子白板展示古代將士沙場操練的配圖,同時將號角聲作為誦讀配樂,使學生置身于生動的情境中,感受到邊塞詩的豪邁氣勢。再或者,在組織學生誦讀送別詩時,教師可以在多媒體設備上展示古代象征離別的意象水墨畫,如楊柳、長亭、夕陽、鷓鴣等,同時將古箏、琵琶、古琴和笙簫演奏的樂曲作為誦讀配樂,讓學生在聲像一體的傳統文化氛圍中,吟詠出詩詞韻味和惜別之情。
(三)重視文學作品鑒賞教學,帶學生領略傳統人文藝術之美
古代文學作品最能體現傳統人文藝術之美,而高中是學生審美能力和文學鑒賞素養形成和構建的關鍵期,教師在滲透優秀傳統文化時,應該重視開展文學作品鑒賞教學,讓學生領略傳統人文藝術的無限魅力,培育學生的審美鑒賞和創造思維。以文學作品鑒賞教學為平臺的優秀傳統文化滲透策略如下。第一,引導學生賞析文學作品的語言美。在這一步,教師可以先讓學生以小組合作形式熟讀文學作品,并找出作品中有特色的詞句,比如疊詞,以及使用比喻、擬人、夸張、對偶等修辭手法的語句,讓學生反復讀幾遍,感受作者想要表達的或奔放、或細膩、或含蓄等情感,并引導學生嘗試分析作品中修辭手法的作用以及語言風格,把分析結果標注在相關語句旁邊。教師還可以要求學生準備一個筆記本,專門記錄文學作品鑒賞中的專業詞句,培養學生對傳統文學語言的積累習慣。第二,引導學生賞析文學作品的結構美。在這一步,教師應該先讓學生應用參考書,對文學作品各層、各段含義作出釋義和總結,然后引導學生結合作品主題,分析作者采用了哪些謀篇布局技巧,比如鋪墊、伏筆、懸念、波瀾、文眼等。當學生初步闡述分析結果后,教師可以追加問題,比如:作者采用這種結構的意圖和作用分別是什么?在此環節,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幾個選項,比如這樣設置可以讓文章主次清晰,產生欲揚先抑、以小見大等表達作用。學生根據自身理解作出選擇后,教師應該讓學生摘錄和列舉作品中的相關語句,這樣學生就可以深度感知到文學作品的結構美了[2]。第三,引導學生賞析文學作品的意境美。意境之美是文學作品最值得稱道的地方,同時也最能反映優秀傳統文化的境界和情調。教師引導學生賞析文學作品意境美時,可以先為學生展示作品所描述的實景資料,打開學生的審美想象空間。接下來,教師可以讓學生自主探究,思考提煉作品中營造意境的語句,同時提出問題:同學們,這些語句中的意境形態屬于情景交融還是虛實相生呢?學生探討問題期間,教師可以啟發學生從作品的情感、主旨等方面剖析作品意境的營造手法,并鼓勵學生運用自己的語言闡述審美體驗,具體說一說作品的意境美在何處,給自己的視覺和思維帶來怎樣的沖擊等,從而使學生在鑒賞學習中發現傳統人文藝術之美。
(四)挖掘語文課程傳統美德,提高學生德育素質和愛國情感
上文我們談到,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最大的價值,就是可以增強德育和愛國主義教育質量。為此,教師應該挖掘語文課程中的傳統美德與優質思想,提高學生的德育素質和愛國情感,從而切實彰顯優秀傳統文化的育人價值。具體的教學措施體現在如下幾個方面。第一,立足文本主題,引導學生領會傳統美德。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合作模式,深入研讀語文教材中的文本,結合文章的主題思想,探析其中蘊含的傳統美德思想。在學生閱讀和探究期間,教師可以應用多媒體課件為學生出示幾個美德選題,比如文明禮貌、仁愛待人、感恩孝道、勤勞儉樸、愛崗敬業等,引導學生根據文本要點,分析和明確文章的中心主旨屬于以上哪個美德選題,然后讓學生利用多媒體設備查閱資料,列舉體現傳統美德的網絡輿情和社會熱點新聞,使學生體會傳統美德所帶來的社會正能量,立德樹人、固本鑄魂,達到優秀傳統文化滲透和教育目標。第二,借助紅色革命史,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紅色革命史反映出我們國家和民族艱苦卓絕的奮斗歷程,適用于教師滲透優秀傳統文化以及培植學生的愛國情懷。在具體應用時,教師應該根據教材內容,為學生整理和播放革命紀錄片,重現革命英雄的光輝事跡,使學生感悟中華民族堅貞不屈的民族精神。與此同時,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聯系現實生活,探討紅色革命人物或是事件給社會生活帶來的影響,讓學生懂得如今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先輩用生命和鮮血換來的,幫助學生樹立精忠報國的宏愿,從而提升優秀傳統文化和愛國主義思想的滲透效果。
(五)組織傳統文化實踐活動,增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有效性
實踐出真知的道理適用于任何學科教學,教師在語文教學中滲透優秀傳統文化的根本意圖,在于引領學生身體力行地傳承優秀傳統文化,使之在民族發展進程中散發永恒的光輝。為此,教師應該依托語文課程,加強組織傳統文化實踐活動,從而增強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有效性。具體的實踐活動開展策略如下。教師在講解語文課程中關于傳統節日的內容時,可以策劃設計節日民俗活動,比如春節開展寫春聯活動,元宵節開展猜燈謎活動等。實踐活動所需的物質材料可以由教師提供,但是活動涉及的知識信息,應該由學生自主搜集。教師應該為學生出示事先編制好的活動計劃,然后鼓勵學生應用多媒體搜索引擎查閱和下載相關知識資源,在傳統文化實踐活動中展示和分享。此外,教師還可以在教室中建立傳統文化角,讓學生把自己擁有的國學典籍以及傳統文化作品展示在文化角,比如國畫書法作品、傳統手工藝作品以及古典樂器等,把文化角作為學生共享傳統文化實踐經驗的重要場所,這樣也能有效陶冶學生的傳統藝術情操,培育學生的文化交流興趣[3]。綜上所述,優秀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價值,主要表現在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培養學生愛國主義精神和德育素質、發展學生審美情趣等方面。教師在滲透過程中,應該通過為學生創設多彩的傳統文化情境、開展國學經典誦讀活動、重視文學作品鑒賞教學、挖掘語文課程傳統美德以及組織傳統文化實踐活動等方式,使學生在掌握語文知識技能的同時,也能接受優秀傳統文化元素的潤澤和滋養,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參考文獻:
[1]張琴.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J].知識窗(教師版),2021(12):108.
[2]費紫梅.傳統文化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策略研究[J].高考,2021(36):28.
[3]倪方利.淺談高中語文教學中如何滲透傳統文化[J].試題與研究,2021(36):145.
作者:張珍 單位:甘肅省定西市安定區福臺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