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裝備制造業的發展戰略探究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裝備制造業是益陽市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益陽市的城市整體發展水平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文章分析了益陽市裝備制造業的現狀,指出其現存的問題并研究了所具備的優勢和面臨的機遇。以此為基礎,提出了益陽市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建議,旨在為提升益陽市裝備制造業的核心競爭力,以帶動全市經濟高速高質發展提供參考。
關鍵詞:益陽市;裝備制造業;發展戰略
1前言
益陽市位于湘中偏北,洞庭湖以南,地域面積約12000平方公里,人口近400萬,作為“長江中游城市群”、“長株潭3+5城市群”、“洞庭湖生態經濟區”的重要組成部分,益陽市是內陸地區極具發展潛力的一座城市。作為我國中西部地區城市,益陽在當年“三線建設”中承擔了重要的任務,國營資江機器廠、國營青山機械廠、國營湘華機械廠、益陽橡膠機械廠等項目的落戶,為益陽的裝備制造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進入新世紀以后,湖南桃花江游艇制造有限公司、湖南太陽鳥游艇制造有限公司、湖南三一中陽機械有限公司、中聯重科股份有限公司沅江分公司、益陽華翔變壓器制造有限公司等企業的先后成立,為益陽市的工業發展注入了一批新鮮的血液。近年來,隨著“一個中心、兩個基地、三個產業園”(電容器智能制造創新中心,工程機械產業集群配套基地、先進碳基復合材料基地,數字經濟產業園、生命健康產業園、PCB線路板產業園)的規劃建設,裝備制造業已經成為促進益陽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推手。經過長期的積累沉淀,益陽市的裝備制造業已經形成了相當的規模與特色,但較于東南沿海地區及周邊較發達城市仍有一定差距。分析益陽市裝備制造業發展存在的問題,研究其發展戰略,對推動益陽的城市建設有著重要意義。
2現狀分析
益陽市裝備制造業以船舶制造、工程機械為主導,涵蓋橡塑機械、電氣設備、農機農具、金屬制品、汽車零配件、電子通信產品等多個領域。其中船舶制造年產值占據了湖南省船舶工業總產值的半壁江山,形成了我省規模最大的船舶制造區;中聯重科沅江工業園已經發展成為國內最大的混凝土攪拌運輸車生產基地之一;益陽橡膠塑料機械集團有限公司處于全球橡塑設備制造行業領先,產品遠銷40多個國家和地區;湖南宇晶機器股份有限公司所生產的鍍膜設備和多線切割設備已接近國際水平;耕整機、風冷柴油機等農機農具的研發制造能力位居全省前列。截至2021年,益陽市裝備制造業產值增速為16.5%,比全市整體規模工業產值增速高出3.5%,擁有的315家裝備制造工業企業已基本實現集聚發展。
3存在問題
3.1龍頭企業帶動不足
全市在千億產業、千億園區和百億企業等領域尚屬空白,主要業務營收過30億的企業也寥寥無幾。以工程機械制造為例,全市僅湖南三一中陽機械有限公司和中聯重科股份有限公司沅江分公司在業內市場份額名列前茅。因缺乏強力帶動,其余中小企業綜合實力較弱,發展后勁欠缺,產業鏈條不長,未在行業內有效形成“集群效應”。
3.2產業結構亟待優化
益陽市的裝備制造以中低端為主,高端裝備比重偏低,企業所面臨的的人力、資源、環保等成本壓力較大,產品價格不穩定。以船舶制造為例,雖然總體發展勢態強勁,但是產品同質化競爭激烈、產能趨于過剩、產品延伸力不足等問題需通過調整產業結構來改善。
3.3自主創新水平不高
市內裝備制造企業普遍存在技術研究基礎薄弱的問題,雖然在招商引進的工作上取得了較好的成績,但是消化吸收能力不足,缺乏自主創新,核心技術大多仍然依賴于外協或外購。以電子信息設備制造為例,受制于技術水平,絕大多數企業均以生產電子元器件為主,“吃老本”的現象嚴重,因此產品附加值不高,綜合利潤率偏低。根據2020年的數據,全市財政科技投入部分僅占地方財政支出的1.65%,低于全省平均的2.19%,創新驅動能力明顯不足。3.4專業人才相對匱乏裝備制造業涉及機械、電氣、材料、信息、化工等多個學科領域,而益陽市的中小型企業存在“招不到人、留不住人”的現象,缺少高學歷、高水平的科技人才是制約裝備制造業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據調查,全市具備專業技術職稱的制造業從業人員僅有9.2%,無力支撐裝備制造業又好又快發展。近年來,益陽市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以引進人才,但人才規模總體偏少、人才結構分布不合理的矛盾仍未得到有效解決。
3.5產業分布相對失衡
益陽市的裝備制造業主要依靠園區經濟,而各區縣(市)的產業園區分布不均導致其發展不均衡。截至2018年,益陽市的制造企業絕大多數分布在城區,其中尤以赫山區居多,占全部企業的28.5%,經濟總量更是達到了40.4%,其次是高新區,企業占22.6%,總量占15.6%,而位于資陽區的20.4%的企業貢獻了經濟總量的21.4%。相比而言,除桃江縣擁有全市11.2%的制造企業外,其余4個區縣(市)的占有率均不足5%。制造業分布的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全市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4優勢與機遇
益陽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洞庭湖腹地,區位優勢明顯。在自然資源方面,益陽水資源、礦產資源、土地資源和林業資源豐富,這是裝備制造業發展的先天條件。在交通方面,石長鐵路、洛湛鐵路、渝廈高鐵(在建)、呼南高鐵(在建)在益陽交匯,待平益高速、益常高速擴容工程竣工,將形成“一環八射”的高速公路網絡,而水路則由資江經洞庭湖直達長江,便利的交通為裝備制造業發展所需的人流、物流、資金流提供了有力保障。2020年,湖南省被賦予了“三高四新”的新坐標、新定位和新使命,并以此確立了“三高四新”戰略,其中的主攻方向之一就是要著力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2022年,湖南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正式印發《湖南省裝備制造業“十四五”發展規劃》(下稱《規劃》),《規劃》提出以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高地為目標,以推動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為主題,到2025年,規模企業營業收入達到2萬億元(年均增長8.3%),湖南建設成為中部領先、國內一流、具有較強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的國家重要先進裝備制造業高地,裝備制造業成為我省打造“三個高地”踐行“四新使命”的重要支撐。益陽市裝備制造業作為湖南省產業經濟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一系列戰略和政策的引導支持下,無疑是處在一個大有可為的歷史機遇之中。
5發展戰略建議
5.1促進創新能力提升
產業發展的根本動力來源于科技進步,而創新是科技進步的保證,是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戰略支撐。益陽市裝備制造業要在國際、國內雙重競爭環境下脫穎而出,掌握核心技術,提升創新能力,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是必由之路。企業應充分發揮主體作用,一方面主動聯合高校及科研院所,積極打造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發中心等各類產業創新平臺,推進產學研用結合,形成開放性創新體系,加快成果轉化,另一方面以并購、協同開發等方式獲取相關知識產權,豐富創新能力儲備,達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目的。政府應提供優質服務,在經費撥付、財稅減免、獎勵政策等方面對企業創新予以支持。
5.2強化人才隊伍建設
人才是推動經濟建設的重要力量,益陽市裝備制造業的發展需要大量的高素質人才支持。一要建立專門人才庫,配套相應政策,如采取提高安家費額度、發放住房補貼、暢通晉升渠道、安置配偶工作、子女優先入學等措施吸引高層次人才落戶益陽;二要與周邊高等院校緊密合作,采用“訂單制培養”和“定位式引進”等方式,豐富人才培養手段,擴大人才儲備規模;三要積極鼓勵現有技術人員進行繼續教育,提升學歷和職業技能,企業可提供適當減免或集中安排工作任務等便利,并對取得相應資質的人員給予一定獎勵。多措并舉,進一步打造高技能裝備制造人才群體。
5.3持續推動企業集群
瞄準“一個中心、兩個基地、三個產業園”和千億產業發展目標,大力推進產業鏈建設,聚焦工程機械、船舶、現代農機、汽車零部件制造等產業集群。依托湖南三一中陽機械有限公司和中聯重科股份有限公司沅江分公司等兩大龍頭企業,打造工程機械制造集群,開發共性關鍵技術,完善上下游配套,實現全面發展;依托沅江船舶產業園,打造船舶制造產業集群,結合工程機械,拓展發動機、消防設備等船舶配套產業;依托資陽區、赫山區、沅江市、南縣4個洞庭湖濱區縣(市)的現有農機產業,打造現代農機制造產業集群,整合優勢資源,發揮“抱團效應”,做大市場主體;依托湖南益陽汽車零部件特色產業基地,打造汽車零部件制造集群,主推汽車動力電池、金屬模具、動力系統總成等產品,并逐步延伸至整車制造。
5.4突出地方產業特色
益陽市的裝備制造業存在產業分布失衡的現象,這是由于歷史和地理等多重因素所造成的,很難在短時間內得到有效解決。但各區縣(市)均有自身的區位、資源等優勢,應當按照差異化發展的理念,集中力量進一步打造特色產業,培養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專、精”企業,促進縣域經濟的整體發展。例如桃江縣竹資源豐富,大力發展竹木加工裝備便是理所當然;沅江市毗鄰洞庭湖,因此船舶制造是其產業支柱之一;赫山區和高新區靠近省會長沙,在承接其工程機械產業轉移上發揮了重要作用。
5.5積極對接區域發展
隨著“中部崛起”、“一帶一路”、“三高四新”、“長江經濟帶”等一系列戰略規劃的先后提出,益陽周邊以長沙為中心的長株潭城市群、以武漢為中心的武漢城市圈和以南昌為中心的大南昌都市圈正在飛速發展。益陽市應找準定位,突出特色,充分利用自身的區位優勢和交通優勢,主動加強與周邊城市之間的聯系,互利互助,做大做強裝備制造業,促進區域經濟一體化。
6結語
裝備制造業是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基石,也是其競爭力的重要表現,它對其他相關產業具有強力的帶動作用。經過幾代人的艱苦奮斗,隨著益陽市國民經濟實力的增長,城市整體發展水平的不斷提升,益陽市的裝備制造業水平也取得了顯著的進步,但仍存在諸多不足而制約其進一步成長。在新的時代背景下,要抓住歷史機遇,對標國家戰略,堅持問題導向,有的放矢,準確把握裝備制造業發展的重大意義,不斷深化產業變革,全力推動益陽市域經濟的高質量發展。
作者:陳昶 馬小林 殷赳 袁聰 蔡振華 單位:湖南城市學院機械與電氣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