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實證淺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的發生與常態化防控,給我國經濟建設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對社會行業的職業道德提出了更高要求。追本溯源,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是提升社會職業道德水平的根本措施,也是高?!傲⒌聵淙恕彼枷胝谓逃闹匾侄巍1疚耐ㄟ^對某高校職業道德教育情況進行調查研究,分析了普通高校職業道德教育存在的困難與原因,提出構建職業道德教育時代內容體系,突出高校職業道德教育的院校特色,重視現代大學生認知習慣和思維方式等應對之策。
[關鍵詞]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實證分析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給我國經濟建設帶來巨大的挑戰。面對疫情,主動承擔社會責任,無私抗疫,危險逆行者有之;囤積居奇,哄抬物價、牟取暴利的亦有之,甚至趁人之需,借機行騙、詐騙錢財的也有之,社會職業道德體系受到巨大的沖擊。大學生是未來國家建設的主力軍,在校期間職業道德的培養與建設是他們成人、成才,步入社會的重要基礎。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推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為了全面、客觀地了解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現狀,課題組在疫情期間以網絡調查的方式對某財經類綜合性大學的學生進行了職業道德教育的調查研究。
一、調研基本情況分析
財經類專業的大學生作為一個特殊的學習群體、職業道德教育的受眾,他們既有作為大學生群體的一般性,也有未來從事經管行業的特殊性。由于受疫情的影響,本次調查依托問卷星調查平臺,采用網絡問卷的方式,共收回反饋信息1340份,有效答卷1340份。本次調查涵蓋了會計、金融、國貿等不同專業、不同年級和學歷層次的學生。本科與研究生的比例是25:1,本科學歷的學生占的比重較大。在本科學歷層次中,大學一、二年級學生與大三學生、大四學生分別占比例為30.6%、47.46%和17.91%。
(一)職業道德教育在所在高校的開展情況
在“你在大學期間進行過專門的職業道德課程學習嗎?”問題中,57.14%的學生認為學校的職業道德教育課是分散在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就業指導等課程中的,27.07%的學生選修過自己認為是職業道德課的課程,12.03%的學生認為專業課老師提出過職業道德的問題,另有2.26%和1.5%的學生認為自己沒有上過職業道德教育課或不認同職業道德課學習。在“你所在高校每學期用于職業道德教育的時間?”問題中,認為每學期在6個學時以上的學生占比38.35%,認為“4~6個學時以內”和“2~4個學時以內”的學生分別占比為22.56%和30.83%,也有8.27%的人認為學?;旧蠜]有進行職業道德教育。在“你認為你的學校重視職業道德教育工作嗎?”的問題中,15.04%的學生認為非常重視,54.14%的學生認為比較重視,30.83%的學生認為一般。調查顯示,大學生能夠接觸到的職業道德教育內容和教師的經驗豐富程度有很大的關系,顯然是老師的個人行為,而不是課程安排要求所致。大部分學生認同職業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但沒有學分要求難以引起學生的足夠重視。
(二)大學生對經管類行業職業道德的認識情況
在“你認為當前經管行業(金融、會計、事務所、銀行等)的職業道德狀況如何?”問題中,7.52%的學生認為“很好”,比較令人滿意,52.63%的學生認為“比較好”,可以滿意但有不足,39.1%的學生則認為“一般”,也有0.75%的學生認為“很差”。在經濟社會,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會和經管類行業相接觸,人們對于獲得高品質的服務,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你認為職業道德對經管類專業大學生就業的作用”問題中,認為非常重要和比較重要的學生占比67.67%和29.32%,認為一般的學生僅占比3.01%??梢妼W生普遍認為職業道德對于未來大學生就業是重要的,這與高校職業道德教育的設置形成反差。在“你認為用人單位最不愿意錄用人”的問題中,認為“沒有責任心”的占比最高為35.34%,其下是“沒有專業技能”占22.56%,“不安心本職工作”和“不誠實”持平占19.55%。在“你認為在職業發展的道路上,哪個對學生更重要?”問題中,16.54%的學生認同學歷學位,60.15%的學生認同職業技能,21.05%的學生認為是職業道德,也有2.26%的學生認為是人脈關系。調查顯示,雖然大部分學生已經認識到職業道德在未來工作中的重要性,也認為社會中經管行業的職業道德需要繼續提升,但對于自身來講更愿意有一技之長作為謀生手段,而不是把秉持職業道德作為事業發展的基礎。
(三)高校職業道德教育實效情況
在“你認為對你的價值觀影響最大的是?”的問題中,認為是同齡人的占比21.05%,認為是父母的占比41.35%,認為是教師的占比16.54%,認為是網絡、書籍等信息載體的占比13.53%、5.26%,認為是其他因素的占比0.75%(有學生認為以上因素都有影響,沒有最大因素,也有同學認為是在所處環境中接觸最多的人)。對于教師的認同感低于父母和同齡人,這與學校要發揮立德樹人教育目的存在差距。在“你認為經管類專業大學生職業道德包含的最重要的內容是”問題中,考慮到職業道德教育內容比較多,此項設了一個多選題,從選項的選擇程度上看,學生認為職業素養和法律意識的培養最為重要,有93.98%和90.98%的學生進行了選擇,其次是敬業精神的培養占85.71%,而選擇無私品質培養的學生占42.86%。在“你認為高職職業道德課的設置應該是?”問題中,認為“非常重要,應該單獨設置”的學生占比35.34%,認為“比較重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就業創業類等課程都涉及到就可以”的學生占比37.59%,認為“比較重要,最好和專業課結合,在專業課中滲透就可以”的學生占比26.32%,也有0.75%的學生認為“職業道德是學生就業以后的事,學校里不應該設置這門課”。說明學生對職業道德教育課的認同感有待提高。在“你認為進行職業道德教育應采取的主要方式是”問題中,考慮到教學方式的多樣性,本問題設置的是多選題,學生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多種教學方式。認為“進行職業道德課講授”的占比例為61.65%,認為“各專業課教學中滲透”的占比例最多為85.71%,學生更愿意把職業道德教育看成是一種專業知識技能,認為“到相關企業或實習基地學習”的占比例次之為70.68%,學生們愿意接受豐富教學形式,認為“主題講座”和“平時參與社會實踐和社團活動”的分別占比49.62%和45.86%。在“你認為學校開展職業道德課考核應該采取方式是?”問題中,認為考試的占3.76%,考查的占49.62%,理論考試和實踐考核結合的占45.11%,不用開設也不用考試的占1.5%。調查顯示,說明學生普遍愿意開設職業道德教育課,并以合理的方式進行考查,不能僅僅當做一門知識課進行課程教學,應該結合實踐教學的手段。
二、高校職業道德教育面臨的問題
從調查情況來看,高校職業道德教育不管在課程設置、師資力量、課程體系建設上都存在一些問題,究其成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標準難定,職業道德教育難以引起足夠重視
在激烈競爭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培養質量和就業率成為高校評價的重要依據。從教育實質看,普通本科院校教育仍然是一種專業性教育,課程設置往往更偏重于專業技能的培養。普通院校的培養模式是以學科專業對大學生進行教育和培養。畢業學生在就業時通常會根據自己的專業選擇合適的職業,從而在相對熟悉的領域更好地發揮自己的能力。職業道德教育作為思想意識范疇,不像其他培養內容,沒有具體的標準可遵循,所以普遍存在職業道德教育動力不足、重視不夠的問題。培養大學生未來職業需要的專業能力是高校首要的教學任務毋庸置疑,但忽略了職業道德的培養反而會影響學生專業能力的發揮。
(二)學時受限,職業道德教育難以形成課程體系
課程體系是漸進式德育培養的重要保證。雖然職業道德教育對大學生就業和職業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仍有一些本科院校教育者認為,職業道德教育與有明確職業指向的高職高專院校密切相關,本科學生從業自主選擇性高,職業道德教育是大學生走上社會具體從事哪個行業以后的事,高校沒有教育的義務,不需要學時加以保證。同時,教育學規律表明,職業道德教育也要遵循一個從認知、認同到實踐的教育規律。職業道德的培養,實踐應當發揮重要的作用,但在校大學生畢竟不能直接從事社會職業實踐,也不能通過職業實踐檢驗職業道德教育效果,缺乏實踐也是職業道德教育難成體系的重要原因。
(三)發展受限,職業道德教育難以吸引師資力量
教師是高校施教主體,教師對待自身職業所表現出的熱愛奉獻敬業精神、嚴謹求實的工作作風等教學行為活動對學生有著最直接的影響。在高等教育中,德育相對于智育處于相對弱勢地位,客觀上從事德育工作的教師在職稱聘任、晉級中不占優勢,從而直接影響教師的發展意愿和精力分配。職業道德教育與公共課中的思想品德修養等相關課程相比,它還具有一定的專業性,職業道德的體現是通過職業行為展現的,由此,職業道德教育要與具體的實際問題相聯系,這必然涉及到專業知識。在專業課教學中雖然也有涉及職業道德教育的內容,但不作為教學的重要內容,專業老師從事相關問題的研究,不能作為學科專業的研究成果,吸引不了老師的注意力和重視程度,也嚴重影響到職業道德教育的質量。
(四)學用脫節,職業道德教育難以滿足崗位需求
道德素養的提高需要個體在解決道德矛盾與沖突的過程中逐步進行,職業道德的培養也需要相應的職場環境才能檢驗和提高。而大學生在大學期間所受的職業道德教育是在相對封閉的校園環境下進行的,與社會上的要求還存在一定的差距。對于各種用人單位來說,大學生在學校所學的專業知識離單位實際需求肯定會存在一定的差距,對入職的學生更注重工作態度和責任心、學習能力和融入能力,而不僅僅是成績單上的分數。學生在未來對待工作的狀態,很大程度上是和工作態度與思想品質密切相關的。大學生在學校職業道德教育和培訓的欠缺,就會使人才供應和市場需求的矛盾直接影響高校學生的就業前景。
三、對策與建議
(一)發展時代內容體系,增強高校職業道德教育的創新力
在現代社會,生產關系是人和人之間基本關系。隨著時代的發展,客觀條件的改變,面對新的生產關系,人的思想觀念也在不斷改造,職業道德內容體系也會伴隨時代的發展而不斷更新發展。一是無私品質的培養。作為社會主義的從業者應當具備無私奉獻基本品質。無私并不是人性上的所謂“無私”,馬克思認為“共產主義者不向人們提出道德上的要求”[1]而是作為“一定階級關系和利益的承擔者”的人,“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幸福而勞動的職業,那么,重擔就不能把我們所壓倒,因為這是為人類而獻身?!保?]我國經濟建設的發展,需要弘揚無私奉獻精神。職業道德教育中,應注重培養大學生誠實守信的基本素質、克己奉公的工作態度、破舊創新的精神風貌,使之成為大學生職業道德素質基礎條件。二是法律底線的培養。古羅馬時期,法律被認為是“善良公平之術”,是“公正與公平的藝術”。我國古代認為“法”源自“道”,是在道的基礎上延伸出來的內容,正所謂“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繩,而明曲直者也”??梢?,我國和西方一樣都是從社會實踐的角度來理解法律。法律的運行,根本上是維護道德,保持公平的根本保證。在當今經濟社會,一些行業人員為了追求利益而觸碰法律底線,一失足成千古恨。通過職業道德教育,培養學生養成敬畏法律、遵守法律、維護法律的意識,才能保證在未來行業中行穩致遠。三是敬業精神的培養。自社會分工、職業產生之日起,敬業始終是一個群體、一個人在行業競爭中脫穎而出的重要保證。職業道德教育就要使大學生明白愛崗敬業的重要意義和作用,在未來的工作實踐中,用職業的精神和敬業的態度,促進事業的發展。在現代經濟社會中,職業道德教育所提倡的敬業精神不僅體現在對崗位的熱愛和投入上,也體現在對職業的發展規劃、負責擔當和團隊合作等的形成和培養上。
(二)突出院校學科特色,提高高校職業道德教育的吸引力
高校大學生教育培養在注重特色專業建設的同時,“德以業生”,職業道德教育也要突出高校特色,在專業建設中突出課程思政作用,職業道德教育與專業教學有機融合,協同發展。一是注重職業道德教育與學科專業的融合。職業道德教育的最終目標是促使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表現,并通過未來行業行為表現出來。可見,職業道德的表現并不是孤立的,而是通過某個專業行業體現的,職業道德與所從事的專業密不可分。由此,在職業道德教育中要注重與學科專業相融合,協同發展。在學科專業教學中,注重職業道德教育與學科教育的融合,鼓勵教師實施課程改革,發揮“課程思政”的作用,突出學科全面育人的作用。二是將職業道德教育納入學科專業課程體系。課程教學是學生學習的主陣地。專業課的教學質量決定了人才培養的質量,但并不是精通專業就能成為未來優秀的從業者。現實生活中發生的很多金融案件,都與案發人職業道德的喪失有著密切的關系。注重選拔和組建高校職業道德教育的專門人才梯隊,增進教師的專業知識技能和教學技能,以嵌入專題、獨立講座等多種形式,提高職業道德教育效果。職業道德教育成果可以作為評任職稱的有效成果,吸引和引導教師形成學科育人與道德育人并重的意識。三是在專業教材編寫中突出職業道德教育內容。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學科專業的教材成體系建設不斷完備。但所涉及的與從業密切相關的職業道德規范卻需要由院校和專業人才共同引領和制定。同時,在專業教材中,尤其是基礎教材中,均應涉及一定的職業道德的內容,即專業教材告訴學生這個專業是什么,做什么的同時,也要告訴他們這個專業不能做什么,怎么做是規范的、職業的,怎么做是不對的,甚至違法的,使學生在學習專業時,培養其一定的職業操守。
(三)結合大學生的認知習慣和思維方式,增強職業道德教育的親和力
認知習慣和思維方式決定了大學生對職業道德教育的接受程度。新時代大學生由于成長環境不同,與職業道德教育的施教者的認知習慣和思維方式有所不同,在實施職業道德教育時,要充分認識青年學生的認知習慣和思維方式,提高廣大學生對職業道德的學習興趣和認同程度,提高教育效果。一是注重養成大學生職業道德的思維習慣。高校職業道德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讓青年學生在了解基本職業道德規范的基礎上,將職業道德內化于思想深處,養成職業道德的思維習慣。職業道德思維習慣既體現在顯性的職業道德知識的掌握和應用上,同時也存在于大學生發自內心的認同和思維導向上。二是注重大學生職業道德行為習慣的養成。思想是行為的先導,行為的反復表現為習慣。[3]養成大學生正確的職業道德行為習慣,就是要從思想上引領學生認識到職業道德精神的重要性,通過在校期間開展學習和職業生涯設計,思想品德教育以及就業指導等一系列相關課程,讓大學生從入學開始,對自己的學習和職業生涯就有一個完整的規劃,在正確認識自己的基礎上,使自己的職業需求與國家和社會的人才需求相一致,形成正確的擇業觀,自覺養成職業道德行為習慣。三是注重大學生職業道德決策能力的培養。大學階段是大學生自我管理、自我約束、自我治理的階段,但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還處于不穩定的狀態,在判斷事物對與錯的能力上也相對較弱。決策能力的不足會導致學生看待問題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同時也會因為某些偏激觀念的存在釀成職業行為的不良后果。因此,應該注重培養大學生具備職業道德決策能力,讓學生在決策能力的鍛煉中正確認識和處理問題與困難,對其未來職業生涯成長具有重要的意義。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識形態(節選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65.
[2]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5.
[3]何少穎.新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訓練[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163.
作者:徐立恒 單位:安徽財經大學會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