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為你精心整理了大學語文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實踐范文,希望能為你的創作提供參考價值,我們的客服老師可以幫助你提供個性化的參考范文,歡迎咨詢。
【提要】大學語文作為一門基礎性的人文學科,在高校成為各專業的公共必修課程,它同時兼具工具性與人文性,在提高大學生思政素質方面較其他課程可謂優勢天成。大學語文能將理論色彩極為鮮明的思政教育元素融入形象生動的文學作品中,使大學生在受到文學熏陶的同時接受思政教育的洗禮。本文擬在立德樹人視域下,從“立德”“樹人”的內涵解要、大學語文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必要性與可行性、大學語文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具體實踐措施等三方面對大學語文課程中進行思政教學改革這一課題進行探析。
【關鍵詞】立德樹人大學語文思政教學實踐
一、“立德”“樹人”的內涵解要
根據習近平總書記各大會議中的指示,所謂“樹人”,是指擁護中國共產黨領導,立志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奮斗終身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亦即“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有著堅定的理想信念、深厚的愛國情懷、高尚的品質道德修養和奮斗向上的精神狀貌,是“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與“樹人”相對,所謂“立德”,應指先立為“人”的道德,道德是成為“人”的根本,而人性中成人的共同美德則是人性的善;次為立時代之德,亦即時代的共同道德,現代社會不僅強調個人權利和利益,也強調公共利益和社會責任,且公共性不斷擴大,從國家進而走向世界。具體來說,時代新人當立之德應包含如下內容: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厚植中華傳統美德,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進而樹立全球觀念和生態意識。
二、大學語文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必要性與可行性
(一)思政教學改革是對時代號召的響應
2020年5月,教育部發布《高等學校課程思想政治建設指導綱要》,強調要牢牢把握教師隊伍“主力軍”、課程建設“主戰場”、課堂教學“主渠道”的重要作用,使各高校、各教師、各學科都能擔負起育人的責任,守住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門課程與思想政治課齊頭并進,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形成協同效應,構建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課程思政意義重大,是新時代貫徹黨的教育方針的根本要求,是每一名教育者都當孜孜以求加以踐行的重要教育目標。在大學語文課程中進行思政教學改革的實踐研究,乃是對時代號召的響應,是時勢的必然。
(二)大學語文課程是思政內涵豐富的學科
大學語文作為高校的一門公共必修課程,其無疑直接承擔著推動大學生閱讀欣賞能力、書面表達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等得以提升的重要作用,同時它還肩負著傳承民族文化、弘揚人文精神、陶冶審美情操等多項重任,其豐富的文化底蘊和人文內涵對于人才的文化素養、人文精神的培養和綜合素質的提高都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大學語文新編》選取中國古今經典篇章,涉及愛國、養性和人本等領域,是真正足以“嵌在學生的腦子里,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基因”的經典代表,且多折射出鮮明的思政內涵。因此,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在2019年8月印發的《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的若干意見》指出“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在承擔著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并具體而微地明確,思政課是落實該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無可替代。這就強調了思政課在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的重要作用。但這里的思政課顯然不應該只局限于思想政治這一專門課程,而是貫穿在一切具有思政因素的教育學科中。而大學語文顯然就是這樣一個不但具有思政色彩,而且思政色彩極為鮮明的學科,是一門真正能夠集課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動育人、教學育人和管理育人為一體的學科,是真正與“立德樹人”教學目標相承接的學科。能否發揮大學語文的思政作用,關鍵在于教師對于本學科相關元素的挖掘是否全面,是否具有深入的洞察性和富于真知灼見的創造性。大學語文的學科立德樹人視域下大學語文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實踐研究梁美亞特點為在課程中進行思政教學改革提供了可行性。
三、大學語文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具體實踐措施及方法
(一)課前深入發現和挖掘選文中的思政內容
1.教師應善于發現和發揮。大學語文作為一門典型的人文學科,最直接呈現給讀者的是由一個個文字所構建的奇妙的世界,其特點更多的是以形象攝入,以情感動人。因此,不少教師在教學中,一定程度上并不能充分展現一些優秀文學作品的思政內涵,尤其是文學色彩極為濃厚、可圈可點處極為豐富的作品。教師往往感覺需要在課堂上講述和探討的文學因素太多,可是時間緊迫,無暇他及,更無從談論其中的政治思想因素。然而,千年前即有韓柳“文以載道”之發現,因此,不少選文包含著特定時期的思想政治立場,但又因為文學作品推崇“含蓄”之美,故而不少作品呈現“道”而不“顯”的特點,這就需要教師善于發現。如在賞析李白《廬山謠寄盧侍御虛舟》時,教師在作者字里行間流露出的因政治理想破滅人生失意而愿隱退幽居之余,發掘潛在其間的“不甘心”“不服輸”卻又似乎迫不得已的豪曠飄逸之氣,引導學生積極樂觀地面對人生的挫折,正視理想,長懷自信,奮斗不息。2.教師應敏于發現和發揮。對于主題呈現多解的作品,教師要在課前舍次就重地進行深入挖掘,重點推出與當下立德樹人號召相吻合、能為新時代所需求的思政內容,以期對學生進行明確引領或“潤物細無聲”地潛移默化。如在賞析《詩經·黍離》時,在欣賞詩歌形式上呈現的重章疊句和回環往復之美,以及情感上的滄桑凄美之余,教師還應多方查閱、探討該詩主題的多樣性,并對此作出相應了解,在舊家族悲傷自己的破產、流浪者訴述個人憂思等眾說紛紜中厘清種種干擾與頭緒,結合《王風》之首的編排意圖,補充背景,堅定“黍離,閔宗周也”的故國之思這一主旨,以此來引導、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操。
(二)課中把握契機,多樣化傳遞思政內容
雖然立德樹人的思政教育是每一位教育者都應當身體力行的重大責任,但大學語文課程并不等同于思想政治課程。因此在課中無視或輕視大學語文帶給學生的美的體驗與價值的感知,而偏執地將其上成或等同于上成思政課,顯然有違大學語文課程存在的意義與初衷。教師授課時應用形象優美的語言賦予文字以畫面感,培養學生的想象力,使學生感受漢語言文學的美,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按照大學語文的課程,學習道德規范和自我行為的約束;將思政元素轉變為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文學形式,使大學生在受到文學熏陶的同時接受思政教育的洗禮。因此教師要懂得在大學語文課程中優化定位,把握每一個進行思政教育的契機,整合語文元素與思政元素,盡可能完美地找到二者的契合點,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者兼顧。1.專題化與滲透法相結合。《大學語文新編》(第3版)在編排過程中,依然保留了傳統的單元專題化模式,便于教師進行集中化教學。在這些專題中,諸如愛國文選、養性文選、人本文選等,都體現出鮮明的人文性,投射出鮮明的立德樹人的內涵。教師要抓住每一個專題進行集中凸顯,將相應的思政內涵浸潤進學生的價值觀當中,引導其塑造健康人格,直至內化為其行事準則或目標,孜孜以求,長行不怠。而滲透化則更多體現出潤物細無聲的漸進性、零散性。這一方法在一些思政專題化色彩并不鮮明的教學單元或師生日常的課內外交流中可作廣泛運用。高校教師的言行對于學生起著有表率和示范作用。因此,教師在與學生共賞過某一篇詩文后,感嘆一聲“祖國的河山是多么美好啊!我們有什么理由不熱愛我們的這一片大好河山呢!”以此來達到向學生滲透愛國主義的教學目的;又或者在鑒賞蘇軾的《江城子·記夢》這一篇婚戀選文分合頓挫、虛實結合、白描和深摯哀婉的悼亡之情后,貌似信口一句“觀他人之悲,惜一己之福。身處太平盛世,能與自己的愛人相守相望,是何等美滿!讓我們的實際行動為我們所處的美好社會貢獻力量吧!”以此來喚醒學生對社會主義制度的珍惜與進一步擁護和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決心與熱情。為了強化這種滲透,教師還可在導讀后續養性文選畢淑敏的《提醒幸福》時對此觀點進行再度重申,以期收集點滴而成汪洋的思政教育之成效。2.傳統化與時代性相結合。傳統的語文教學方法過于追求教師的“教”,致使學生在語文學習中缺乏主體性,過于被動。而現代教育手段不僅關心“教”,而且更注重學生的“學”。因此教師需要對自己的傳統教學法進行與時俱進的調整,結合學生的學情進行分析,探尋出能夠滿足學生發展需求的方法,革新現代語文課程的教學方法、教學模式。特別在課程思政建設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翻轉課堂、任務驅動、問題驅動、小組探究等方式,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的育人功能,轉變語文教師的角色定位,使教師更加關注學生的需求及特點。譬如在問題驅動法的支持下,教師可以通過提出有關思政理論知識的學習問題,引導學生自主分析、自主探究,充分挖掘語文課程中的思政資源,深化對相關思政理念、知識及立場的認識。如在講授屈原的《橘頌》時,教師將“引導學生感受屈原堅定的愛國情感和卓爾不群、不同流俗的品性”作為教學目標,設計相應的教學活動對其不斷推進強化。我們會在課前讓學生搜集查找有關屈原生平的資料,目的是盡可能使他們從屈原的生平中捕捉有助于理解“屈原精神”的線索信息。而教師在課堂講授中引導學生深入體會到橘樹實質上就是屈原人格的寫照,有意識地加入凸顯屈原愛國精神的材料,如引用《離騷》的經典詩句。教師還有必要運用多媒體、網絡鏈接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向學生出示屈原為國被流放而猶不改的“哀民生之多艱”的“長太息”形象以引起學生心靈的震撼,加深學生的直觀立體印象;播放端午劃龍舟的熱烈場景,補充屈原一以貫之的其他愛國作品等,用以強化其愛國情懷,凸顯其榜樣力量。同時教師還會通過小組討論的形式,就“屈原精神”的實質進行探討,引導學生深入認識屈原的愛國精神對后世的影響,感召學生熱愛自己的祖國,并為祖國竭盡所能,而非斤斤計較于一己之得失,在充分感知大學語文形象美、情感關系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為國家做出更大的貢獻。
(三)課后開展第二課堂,強化拓展思政內容
大學語文教學中的思政教育僅僅停留于課堂教學顯然是遠遠不夠的。教師還應該積極拓展課堂的外延,多渠道多方式地組織或牽頭開展第二課堂來發揮思政教育作用,在促進學生能力提高的同時,使其道德情操和人文情懷也獲得相應粹煉。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舉行古典詩詞接龍競賽,將古時流行的“飛花令”引入競賽中,并且可以鼓勵學生大膽進行臨場創造以增加其能力,也可以推薦學生采用“飛花令”的多種變式來增添趣味。如果條件允許,教師還可帶領學生采用“飛觴”形式進行接龍,使學生在生動、有趣而真實化的第二課堂中感受到中華經典的美妙,由此而民族自豪感頓熾。積極開展第二課堂,還可組織辯論賽,將思政色彩濃厚的社會熱點問題引入賽中,使學生的口語能力得到鍛煉,智慧得以開啟,還能幫助學生在辯論小組的共同協作中真切感知到團結合作的重要性,學會做事,更學會做人。此外,辯論賽還能使學生在論辯中獲得對相關問題的深入理解,讓學生在辯論中更能明事非,正黑白,對學生的思想進行砥礪,從而獲得價值觀的進一步修正與健全,誠可謂一舉多得也。如辯論“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一屋不掃,可以掃天下”“新時期人才,以仁為首/新時期人才,以智為首”“助人為樂,當奮不顧身/助人為樂,當顧己身”等選題。積極開展第二課堂,還可以進行對聯大賽、“腹有詩書氣自華”讀書活動等。這些活動都當以詩詞歌賦等中華國學精粹為內容,這些內容既能幫助學生溫習和鞏固學生的文學基礎知識,又自富民族自豪感的潛在光輝。教師要盡可能號召全員式參與,根據學情控制好難度,并且最好能以身示范,親自參與到活動中來,這樣既能增加師生互動,又能極大程度地喚起學生的熱情。如此學生不僅能在活動中找到自信,還能建立或增強樂觀向上的精神風貌,提高自己的思政素養。
四、結語
大學語文是一門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結合的多元化學科,是高校各專業的公共必修課,在立德樹人的新時代背景下,在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中又起到了責無旁貸的作用。因此,作為高校教師,一定要在充分解讀立德樹人內涵的前提下,切實認識到在大學語文課程中進行思政教育改革實踐活動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從課前、課中到課后,一以貫之地積極采取一系列措施和手段,對這一課程的思政教學改革進行大膽的實踐和嘗試,以期在進一步夯實學生文學理論基礎的同時,也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思政素養。
作者:梁美亞 單位:河北美術學院基礎教學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