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文章中心 > 文學藝術專業

      文學藝術專業范文精選

      前言:在撰寫文學藝術專業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文學藝術專業

      敦煌文學論文:敦煌文學表達特性探究

      本文作者:趙蓉劉為民作者單位:甘肅政法學院

      敦煌民間文學藝術表達的內涵:法律特性的考察和分析

      關于民間文學藝術特性的介紹見諸眾多文獻。學者們大多借助“民俗”(民間文學)理論認為,民間文學藝術是由廣大民眾集體口頭創作,能表達他們的共同心聲,并在廣大民眾中世代流傳的文學藝術,具有民間性、生活性、傳承性等基本特性鱟。我國著作權法則從法律角度將“民間文學藝術作品”的特性概括為區域性、集體性、傳承性等。對此,本文以為,無論是從文學藝術本身特性抑或法律特性方面,回歸民間文學藝術表達的本源——區域民族性、民間本真性與集體創作性,是界定和區別不同種類民族民間文學藝術創作成果內涵之基本要素。而傳承性則是其受法律保護的前提。這對分析和考察敦煌民間文學藝術表達而言,也是如此。和南道“三條線路”鮞。伴隨著中西經貿繁榮,西域諸國及中亞的宗教、歌舞由此東傳內地;中原的歌舞、漢文典籍也隨絲綢、瓷器從這里傳播世界各地。此時的敦煌,作為“華戎所交一都會”,已然擔負起了“中西文化交流之樞紐”的重任。可以說,正是由于這種特殊的地緣區域和文化環境,使得敦煌民間文學藝術從產生時起,即“具有了鮮明個性,顯示了民族傳統文化的生命力與創造力?!边@種鮮明的個性,首先表現為敦煌民間藝術表達所蘊含的中華傳統文化內涵,體現了本區域民族文化特征。即使是對敦煌石窟佛教文化藝術而言,它也是“東傳的佛教在一個具有成熟傳統的封建文化的地方的特有產物,是民族傳統文化受外來宗教刺激下出現的新形態?!币话愣?,形成于某地的民間文化藝術,其本民族范圍內認同感更強烈。但是在長期的文化流傳過程中,一些反映人們精神追求的共性的東西,也往往會突破地區、語言的障礙,流傳到另一個民族地區,為當地民族接納和吸收后,以當地域民族獨具特色的文學藝術形式表達并隨之流傳開來。當我們循著這樣的思路考察印度佛教文化藝術在敦煌的傳播過程時,也發現存在同樣的軌跡。無疑,佛教文化在敦煌的傳播固有敦煌乃中西貫通之咽喉,最先接觸佛教之先驅因素;有十六國時期,社會動蕩,戰爭連綿,民眾尋求佛教“出世避禍”的現實需求;但更有與我國傳統儒家文化和道義思想宣揚的社會基本人性、道

      (一)區域民族性

      敦煌民間文學藝術的創生源于獨有的內外環境,離不開多元文化的孕育與滋養。我們只有從這一大前提出發,才能準確把握敦煌民間文學藝術產生的歷史脈搏。敦煌地處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東迎華岳,西達伊吾,南枕祁連,北通大漠,處于我國古代境內外各民族交往的十字要津,扼居中亞、西域,交通華夏中原的關口。公元111年,漢武帝平定匈奴,“分置武威、酒泉,地置張掖、敦煌”等“河西四郡”鮭。后歷經各朝政權,通過遷徙漢人居住,保持漢族戍卒,調整民族關系等積極措施,河西在較長時期內保持相對穩定,得到了與中原漢民族文化同步發展的歷史契機。漢晉文化在此生根和發展鮚。正如陳寅恪先生所說,“歷時既久,其文化學術逐漸具有地域性性質。”鮪其間,敦煌作為歷史上羌戎、烏孫、月氏、匈奴、鮮卑、吐谷渾、吐蕃、回鶻、粟特、于闐、黨項、蒙古等少數民族先后聚居的地區,與漢民族共生共息,共融發展,形成了農業定居文化與游牧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文化特征。農業定居文化為中原文化的進入與漸居主流地位奠定了基礎,而游牧民族文化則為中西文化的互動與融合提供了土壤。這一多民族文化的本質特征從根本上決定了敦煌文化開放與守成的雙重性。而從敦煌文化藝術的外生環境看,經貿的繁榮,也為中西文化交匯提供了可能。隋時,“煬帝西巡”,遣使節出使西域,“遣掌蕃率蠻夷與民貿易”,形成了連通西域,“總湊敦煌”的北道、中道德、秩序主旨相吻合的內在關聯。人們祈求佛陀保佑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四鄰友好、健康長壽,人們崇敬三寶(佛、法、僧),盡心盡力開鑿洞窟,修建廟宇,布施師僧,燃燈浴佛,把佛事活動作為盡忠盡孝的一種重要方式,故佛教的傳入非但未受到世俗政權、百姓的排斥,反而得以推崇。如《魏書•釋老志》所記:“涼州自張軌后,世信佛教。敦煌地接西域,道俗交得其舊式,村塢相屬,多有塔寺。太延中,涼州平,徙其國人于京邑,沙門佛事皆俱東,像教彌增矣?!卑殡S著這種融入傳統中原儒教倫理思想的本土佛教文化觀念的逐漸形成和深入民間,宣揚世家儒家文化的忠孝觀和中原文化開始出現在壁畫藝術中?!氨蔽簳r期的敦煌莫高窟洞窟共18個其壁畫多為佛本生故事和千佛為主要題材。北周時期的洞窟共10個其壁畫內容則首次出現了講孝子和善兄惡弟的故事。”壁畫中不僅有為“觀佛修行”目的各類佛教畫,還有描繪民族神話傳說的神怪畫。如莫高窟第249窟、285窟中集中了伏羲、女媧、龍、鳳、朱雀、飛仙(羽人)、飛廉、方相氏、東王公、西王母等神話形象,它們是典型的中原文化形態。段文杰先生對此評價道,“這類土生土長的題材經常和佛教故事畫在一起,形成了‘中西結合’、‘土洋結合’把道家的‘羽化升天’和佛教的‘極樂世界’形成了一體,這正是魏晉南北朝以來佛教逐漸‘民族化’,和道家、儒家思想逐步融合的反映。”她“既不是西來的,也不是東去的,而是中國傳統文化在敦煌這個特殊的地理環境中與外來文化相結合的產物”。從物質文化史的角度看,由于物質文化的創造是人類的一種精神活動過程,因此,人類的精神文化,如風俗、習慣、禁忌、道德、宗教以及政治制度等,其本身雖不屬于物質文化的范圍,但它對物質文化的價值取向,卻會發生十分強烈的影響。它可以決定物質文化的具體發展方向,甚至對其發展起推動或阻礙作用。故此,史葦湘先生認為,中國傳統思想和文化“不僅是敦煌文化藝術的基礎,而且是直接或間接地決定其內容與形式以及對內地和西來的各種藝術風格選擇取舍的主要決斷力量?!迸c此同時,敦煌作為“中西文化交流之樞紐”,在堅守自己傳統文化、本土文化的同時,還展示了其文化開放和包容精神,表現出了多種文化交融的獨有文化藝術魅力。以敦煌石窟藝術為例。石窟寺的建造源于天竺,但敦煌石窟的建造卻是在崖面鑿窟的同時結合了我國傳統木構建筑的特點。不但石窟內部,而且其外面同樣有用木頭修出來的窟檐、柱子等,“等于是造一個房子把這個石窟蓋在里面”。至于后來敦煌石窟發展出的“殿堂式的石窟,有點像我們現在的佛教寺廟了”。石窟壁畫中的飛天形象則是中西文化交融的又一杰作。“飛天故鄉雖在印度,但敦煌飛天卻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國道教羽人、西域飛天和中原飛天長期交流、融合為一的結果?!笨梢?,敦煌文化藝術是在長期多元文化交流中,汲取中西、各民族文化藝術的有益成分,創生出的一種更具本地域民族文化色彩的獨有的民間文化藝術。

      (二)民間本真性

      點擊閱讀全文

      文學及傳媒功能

      什么當今時代有那么多的人在談論全球化?難道這個話題確實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嗎?全球化究竟會帶給我們幸福還是災難?我的回答是,全球化確實與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和工作密切相關,它有如一個難以擺脫的幽靈,無時無刻不在制約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我們甚至可以說,我們現在就生活在這樣一個全球化的時代:經濟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傳媒全球化,甚至有人已經注意到了文化上可能出現的全球化趨勢。①誠然,經濟全球化決不是少數專家學者躲在書齋里杜撰出來的一個虛幻的現象,也不是新聞媒體肆意炒作出來的話題,而是一個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現實。在這樣一個時代,中國當代文化研究正面臨著來自兩個極致的全球化的挑戰:經濟全球化的日益逼近以及可能出現的文化上的全球化現象。在電影和電視領域,全球化的進程體現在美國好萊塢大片的長驅直入和國產影片的節節潰敗;電視業也面臨著入世之后西方媒體的沖擊。毫無疑問,全球化使我們每一個國家和每一個人都進入了一種以市場為主宰的經濟大循環之中,在這樣一個大的國際循環中,抓住機遇就有可能迅速發展,反之就必定會成為全球化的犧牲品。全球化的法則使得經濟發達者越來越強盛,而原先的經濟落后者則再度被邊緣化。全球資本將面臨?忠淮沃刈欏6雜諶蚧謀局?誠如英國學者查爾斯·洛克所總結的,“全球化不過是帝國主義的另一名稱……全球化包括我們所有的人,同時又排除我們其中任何一個人的責任:我們大家均為其臣民。我們無法在我們當中指出任何一個領導、一個中心、一個起源,或者一(3①收稿日期:2000-10-05作者簡介:王寧(1955-),男,江蘇南京人,北京語言文化大學英語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20世紀西方文學與比較文學研究。)個權威。我們也無法驗證權力的出處,無法找尋出責任的歸咎或怨憤的起因。政治和經濟的話語在傳統意義上擔當的角色———國家,公司(作為人的合法虛構的組織)———已不復有效:跨國公司并不擁有總部、中心或邊緣?!盵1]既然全球化使我們大部分人都被邊緣化了,那么我們的生活好壞在很大程度上便取決于對全球化服務的程度。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日子越來越近,這種跡象已變得越來越明顯。經濟全球化導致的一個直接后果就是文化上的全球化或趨同化現象,它使得西方的(主要是美國的)文化和價值觀念滲透到其他國家,在文化上出現趨同的現象,它模糊了原有的民族文化的身份和特征,使其受到嚴峻的挑戰。本文所要探討的就是全球化可能給中國文化研究帶來的后果,以及全球化時代文學及影視傳媒的功能。 

      一、全球化理論質疑

      在當今的中國學術界,不少人曾一度沉溺于對現代性問題的關注,認為這一宏大的計劃并未完成。那么為什么同時又會有那么多的人在談論全球化?這一話題究竟意味著什么?對此,學術界顯然有著較大的分歧,但人們至少都認為,就我們所從事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而言,全球化作為一種歷史和批評話語,對歐洲中心主義有著強有力的消解和批判作用,同時,它也作為現代性話語的對立物,對現代性有著某種反撥作用。美國學者阿里夫·德里克是從歷史文化的角度探討全球化并取得相當成就的少數學者之一,他在對這一現象作了詳細的歷史溯源和政治經濟學分析后總結道,“換言之,全球化究竟是已被歐洲權力全球化了的資本主義現代性歷史的最后一章,還是另外即將以任何具體形式出現的某個事件的開始,仍不甚清楚。然而,清楚的是全球化話語是對全球關系的不斷變化的結構———新的統一和新的斷裂———的回應,同時也是把握那些變化的一種新的認識論需要。但全球化也具有意識形態性,因為它試圖根據一種比任何東西都更有效地服務于一些利益的新的全球想象來重新建構世界。對全球化的成功的價值之考慮,正如它之于跨國資本那樣,對世界主義的自由人士或左派也有著吸引力,它弘揚世界的內在統一性,但卻忽視了繼續存在的問題不只是過去的殘存物,而是帶有構成其意識形態的發展主義假想的全球化過程的產物……全世界大多數人被邊緣化,包括許多生活在中心社會的人。經濟邊緣化也隱含著政治邊緣化,因為在傳播民主的過程中,關于人類生活的最重要的決定正在局部地被撤消,甚至使全體選民們也愛莫能助?!盵2]這也就是說,全球化從某種意義上消解了中心與邊緣的界限,它既在中心發揮作用,同時也活躍在邊緣。同樣,作為全球化的產物,跨國資本既剝削本國人民,同時也剝削經濟落后的第三世界人民。它打破了原有的貧富等級序列,使富有者更為富有,貧窮者更為貧窮。這就是全球化可能給我們帶來的直接后果。因此,毫無疑問,就全球化的本來含義來說,它隱含著一種帝國主義的經濟霸權和文化霸權。在經濟上,美國的貨幣已連續多年占統治地位,美國經濟也一直發展飛速而居高不下。在傳媒領域,它的強大和無所不及性更是表現得明顯??鐕Y本可以輕而易舉地占領一個發展中國家的信息業和影視業,甚至在當地找到可以聯手操作的合作伙伴。這樣一來,為跨國公司服務的人不僅參與了對別國的剝削,同時也剝削了自己的同胞,并直接參與了摧毀本國的民族電影和電視事業。在歐洲,面對美國文化的入侵,一些歐洲國家,尤其是法國和北歐諸國,不得不制定一些相關的措??限制包括美國電影電視和麥當勞餐館在內的美國文化的擴展。而在一些文化弱國,美國影視則如入無人之境,侵蝕著當地的文化娛樂生活。因而不少人就得出這樣的結論,即文化上全球化的進程步步緊逼,強勢文化可以借助于經濟上的強力向弱勢文化施加影響,使之趨同于強勢文化。這樣,在文化全球化這面大旗下,世界文化將越來越走向趨同,民族的文化特征越來越模糊。這一現象自然引起了我們從事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者和知識分子的憂慮。難道具有千姿百態的世界文化果真會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浪潮走向同一嗎?試想,假如有那么一天,整個世界的多種文化都成了一種模式,作家創作的作品都依循一種創作方法和同一的技巧,這個世界將變得多么可怕!同樣,在銀幕和熒屏上,假如出現的都是好萊塢的制作模式或麥當勞和可口可樂廣告,世界文化的末日便來臨了!然而,歷史將證明,這是不可能成為現實的一種幻想,因為作為其對立物,文化本土化的力量也不可低估,而且未來世界文化的發展將是全球化與本土化的互動和對話,或按照一個杜撰的英文術語所表明的,將出現“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的現象。但盡管如此,我們仍不能排除全球化可能導致的文化趨同化之危險。既然全球化是來自西方的一個現象,那么我們也完全可以從同樣來自西方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視角對之進行分析批判。對于全球化這一現象,西方馬克思主義者是十分重視的,但他們往往只看到全球化可能帶來的積極后果,而忽視其消極的東西。這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但另一方面,我們也應當從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有關論述中找到論述的出發點:美洲的發現、繞過非洲的航行,給新興的資產階級開辟了新的活動場所。東印度和中國的市場、美洲的殖民化、對殖民地的貿易、交換手段和一般的商品的增加,使商業、航海業和工業空前高漲……大工業建立了由美洲的發現所準備好的世界市場……不斷擴大產品銷路的需要,驅使資產階級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須到處落戶,到處創業,到處建立聯系。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業被消滅了,并且每天都還在被消滅。它們被新的工業排擠掉了,新的工業的建立已經成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關的問題;這些工業所加工的,已經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來自極其遙遠的地區的原料;它們的產品不僅供本國消費,而且同時供世界各地消費。舊的靠國產品來滿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極其遙遠的國家和地帶的產品來滿足的需要所代替了。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的財產。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于是由許多種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學形成了一種世界的文學。[3]從上面這段引文中,我們不難看出,全球化曾在歷史上的兩個層面有所表現:其一是1492年始自歐洲的哥倫布遠涉重洋對美洲新大陸的發現,它開啟了西方資本從中心向邊緣地帶的擴展,也即開始了資本主義現代性的宏偉計劃,在這一宏偉的計劃下,許多經濟不發達的弱小國家不是依循歐美的模式就是成為其現代性大計中的一個普通角色;其二便是馬克思、恩格斯所預示的“由許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學形成了一種世界的文學”的現象,但是這種“世界的文學”并不意味著只是一種模式的文學,而是仍保持著各民族原有特色的、但同時又代表了世界最先進的審美潮流和發展方向的世界文學。這樣一來,與經濟上由西向東的路徑所不同,文化上的全球化進程也有兩個方向:其一是隨著資本的由中心地帶向邊緣地帶擴展,(殖民的)文化價值觀念和風尚也滲透到這些地區;但隨之便出現了第二個方向,即(被殖民的)邊緣文化與主流文化的抗爭和互動,這樣便出現了邊緣文化滲入到主流文化之主體并消解主流文化霸權的現象。對于這后一種現象,我們完全可以從中國文化的西進過程見出例證。②文化上的全球化進程不可能不受到文化本土化勢力的抵制,而未來的世界文化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就取決于全球化與本土化的互動作用。這就是我對全球化現象之本質的認識和分析批判。由于我本人現在正從事文化研究和大眾傳媒研究,因此在下面兩部分我將論述全球化時代的文化和影視傳媒之功能。

      二、大眾文化的崛起及其對精英文化的挑戰

      毋庸置疑,全球化已經對中國當代文化和文學藝術產生了強烈的影響,其中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大眾文化對精英文化藝術的挑戰。不管我們把2000年定為新世紀的開始,還是把2001年定為其開始,我們都可以說已經處于真正的世紀之交。這無疑是一個轉折時期,過了這一轉折時刻,我們的文學藝術就將進入第二個千年。從文學藝術的角度來考察,人們一提到“世紀末”(findesiecle)這個詞,便立即會想到19世紀末西方文學藝術界出現的頹廢情景:傳統的現實主義受到各種文藝思潮的挑戰,正在日益走向衰落,現代主義以及各種先鋒藝術流派的崛起使得文學的精英意識愈益濃厚;另一方面,科學技術的發展導致了自然主義創作方法的流行;此外文學藝術創作本身還受到唯美主義的“為藝術而藝術”思潮的影響。如此等等。這顯然是針對上一個世紀末的西方文學藝術之走向而言的。那么在當今這個全球化的時代,從文化研究的角度來考察新的世紀之交的中國文學藝術之態勢,我們將對世紀之交中國文學藝術的走向有何認識呢?首先,我們必須清楚地認識到,我們現在所熱烈討論的“文化研究”(CulturalStudies)的指向是當代大眾文化和非精英意識的文化,它包括區域研究、種族研究、性別研究和傳媒研究等幾個方面,同時也致力于對文學藝術的文化學視角考察分析??疾飚敶耙晜髅綗o疑是文化研究者的任務,但是文化研究也不應排斥對精英文化的考察,而文學藝術則正是精英文化的結晶。文學與影視盡管所使用的媒介不同,但這二者之間的關系實際上是難解難分的。優秀的文學作品,如托爾斯泰的《戰爭與和平》、海明威的《喪鐘為誰而鳴》(電影譯名為《戰地鐘聲》)等所描寫的波瀾壯闊的場面正是通過電影的銀幕才得以充分展現的,眾多在國際電影節上獲得大獎的優秀影片的故事情節也取自文學作品。因此研究文學與電影的關系自然也是從事超學科比較文學研究者的一個必不可少的研究方向。始自英國伯明翰學派的文化研究實際上就是建基于對文學的文化學研究之上,并擴展到對大眾傳媒的研究,因而借此我們也不妨從文化研究的跨學科、跨民族、跨文學文類和跨文化等級的多元視角出發來考察世紀末中國文學藝術的現狀及未來走向。其次,另一個需要澄清的理論問題就是所謂的“世紀末”之涵義。若是專指19世紀末的西方文學,這一術語顯然包含有“頹廢的”、“沒落的”涵義。但是正如另一些術語的涵義在經歷了不斷的演變之后又具有了新的意義:最初出自宗教領域的現代主義這個詞現已被廣泛地用來描述19世紀末20世紀初對現實主義構成直接挑戰的一種西方文藝思潮和運動,有些批評家甚至將其內涵無限擴大為包含戰后的后現代主義文學藝術;“先鋒派”這一術語則自其誕生之日起不斷拓展其內涵,現已被廣泛用來描述一切反叛傳統并有著先鋒和超前意識的東西方文學藝術思潮流派。歷史是在不斷發展的,傳統的審美內涵也必須在有著當代意識的當代人的重新闡釋下才能真正具有意義,文學的經典并非是一成不變的,它的范圍在不斷地擴大、其內涵也在受到重構并趨于完善,此外,它在很大程度上得助于電影和電視的傳播媒介。有時,一部電影或電視的成功也會使得久已被人們遺忘的一部文學名著再獲新生。最近的一個例子就是電視連續劇《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對小說原著的促銷。因此,不加分析地將世紀末的文學藝術定為“頹廢”和“消極”的,至少失之公允。那么既然如此,為什么我們不能對一個專指文學藝術的術語進行重新建構呢?[4]第三,中國文學藝術的發展雖然在近一百年里深深地受到西方文學藝術的影響,尤其是電影和電視更是從西方發達國家直接引進的,它們在技術上的更新和藝術上的進展在很大程度上自然得助于其在西方的發展進步。但中國的文學藝術本身卻有著自身的發展邏輯。我們之所以要借助于西方的文化研究理論視角來分析世紀末的中國文學藝術,恰恰是因為目前的中國?τ諞桓鋈蚧拇蟊塵爸?就文化本身的意義而言,它則處于東西方文化的沖突與交融之語境下。進入世紀末的中國文學藝術在經歷了70年代末現實主義的復歸和現代主義的滲入、80年代的先鋒派的挑戰和新寫實派的反撥之后早已進入了一種新的發展態勢:這是一個沒有主流的多元共生的時代,在這個時代,各種宏大的敘事已經解體,原先被壓抑在邊緣的各種屬于非精英范疇的文學的或亞文學的話語力量則異軍突起,對精英文學形成了強有力的挑戰。包括電影和電視在內的大眾傳媒的異軍突起,更是占據了本來就在日漸萎縮的精英文學藝術的領地。人們不得不對世紀末文學藝術的走向以及其在未來的發展而擔憂、而思考、而憧憬?,F在我們先對處于“后新時期”的中國文學藝術之現狀作一匆匆的考察。在過去的幾年里,特別是自80年代后期西方后現代主義理論思潮對中國文壇產生沖擊以來,大眾文化的崛起越來越引起了中國知識分子和經典文學研究學者的不安。我們可以輕而易舉地注意到90年代中國知識界和文學藝術界的一個明顯的現象。后現代主義在中國產生的先鋒派的智力反叛這一變體逐步變形為大眾文化對精英文化的挑戰。文學市場上不見了往日的“宏大敘事”作品,而充滿了各種“稗史”性的亞文學作品和影視光盤。嚴肅的作家很難再找到?約涸諦率逼謨泄墓憷疃占?為人生而寫作或為藝術本身而寫作的現實主義和現代主義美學原則一度變為為市場而寫作,或者為迎合讀者的口味而寫作。作家的“寄主”地位變為“寄生”地位。當然,對于這種種現象,中國的知識分子和文學研究者均作出了不同的反應:有人認為這是對知識分子的社會良知和社會責任感的有意逃避,因為在這部分人看來,自“五四”以來的中國現代化進程及現代性大計尚未完成,因而這樣的挑戰實際起到了中斷現代性大計的作用;也有人則持不同的態度,他們把大眾文化的崛起視為為知識分子在長期以來自我領地化的語境中尋找新的公共空間提供了機會,因此他們歡迎大眾文化對主流話語和精英意識的沖擊和挑戰,并且歡呼多元話語力量的角逐和多元共生時代的來臨,因為對他們來說,作家和寫作者可以在一個相對自由的文化空間中寫作和實驗各種文體風格和敘事話語,以便實現對廣大讀者的“后啟蒙”之目標。如果說,前一種觀點對文學的未來持一種悲觀態度的話,那后一種態度則對之持一種樂觀的態度。毫無疑問,只要有人類存在,就會有文學存在;同樣,只要世界上還有人愿意花費時間去欣賞文學,文學就不會消亡。即使是在當今這個全球化的時代,文學受到來自各方面的挑戰,它仍有存活的理由,它仍能夠在我們的文化?鈧姓季菀幌恢謾5俏難У拇嬖誆⒉灰馕蹲龐笆喲降氖艽?后者所受到的挑戰并非來自文學,而倒更是來自近幾年來崛起的網絡。網絡的使用為當代人開辟了一個無限廣闊的賽博空間,網民無須經過任何審查就可以任意在網上發表自己所喜歡的作品或散布各種未加證實的信息;同樣,他們也無所顧忌地在網上欣賞西方世界的最新影片和電視節目。毫無疑問,影視傳媒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來自“第四媒體”的挑戰!有人甚至預言,在全球化的時代,網絡不僅將取代傳統的媒體,甚至還將取代電影和電視的作用。誠然,大眾文化的濫殤和對精英文化和文學的沖擊并非中國語境下發生的獨特事件,而是一個具有全球化特征的時代的普遍現象。高科技的迅猛發展,信息化和數字化的進程自然使得有著傳統人文精神的高雅文化和文學創作再度被邊緣化,精英文學的領地變得越來越狹窄,高等學校中的人文系科也不得不經歷萎縮、重新結構和重新組合,從事純文學創作和研究的人變得越來越少,高談現代性大計已成了后工業后現代社會的一種奢侈行為,等等。這一切均發生在物質生活高度發達的西方后工業社會,后現論思潮和后現代條件使人們可以有多種選擇,他們完全有理由從原先所致力于從事的寫作和研究領域里退縮到一個更為廣大的市場指向的“公共空間”去發揮作用。在中國這個現代性大計雖未完成但卻打上了不少后現代性印記的第三世界國家,我們的文學藝術則經歷了80年代后期后現代主義的沖擊和90年代初市場經濟的波及。后現代主義在中國文學藝術中的直接作用是導致了兩個極致的變體的產生:一方面是先鋒派的智力反叛和觀念上和技巧上的過度超前,因而造成物質生產和文化生產在同一個第三世界國家的不平衡發展;另一方面則是大眾文化乃至消費文化的崛起,一切以市場所需為目標,文化生產之成敗均以經濟效益來衡量,這樣便造成了人們普遍文化品味的下降,使得一切有著強烈社會責任感的知識分子和文學研究者擔心。他們不得不問道:在大眾文化的沖擊下,未來的文學藝術究竟有沒有前途?我曾把處于全球性的文化轉型期的中國文學稱為“后新時期”文學,我現在仍持這種觀點。但我認為,轉型期的文學態勢并不會持續太久,各種話語力量的角逐必定會有一個結果,對于大眾文化的挑戰我們不必擔心,它畢竟反映了一部分或大部分讀者觀眾的暫時的需要,但是這種需要并不能代表他們的終極審美目標。我們文學研究者的責任決不應當只是一味地像以往那樣居高臨下地指責他們,而應當首先走出狹窄的精英意識的象牙塔,置身到廣大文學藝術讀者和觀眾中,通過與他們的交流和溝通而達到新的啟蒙之目??也即所謂的“后啟蒙”,這樣便不致于造成新的精英/大眾的人為對立。對于未來文學的前途,我曾和瑞典皇家學院院士、諾貝爾文學獎評獎委員會主席謝爾·埃斯普馬克教授作過一次長時間的訪談。在他看來,文學將會永遠存在,只要有人閱讀和欣賞文學,文學就永遠不會降低其固有的品格,因為盡管此時的文學領地正變得越來越狹窄,但文學的表達媒介所表現出的內在情感和精神是其它(大眾傳播)媒介所無法表達出的。[5]因此對未來的文學之前途所抱有的任何悲觀的態度都是不可取的。影視藝術也會遇到同樣的命運,對此,我將在最后一部分進行論述。

      三、全球化時代影視傳媒的功能

      點擊閱讀全文

      市委副書記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二次代表大會上的講話

      各位代表、同志們:

      在春風浩蕩、萬象更新的希望季節,在全市上下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精神、加快縣域經濟發展步伐的新形勢下,我們迎來了靈寶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第二次代表大會的隆重召開。這是進入新世紀我市文學藝術界的首次盛會,也是我市文藝事業發展中的一件大事。在此,我代表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協,向大會的召開表示熱烈祝賀向各位代表,并通過你們向全市廣大文藝工作者致以親切的問候和崇高的敬意

      近年來,市文聯團結帶領全市廣大文藝工作者,認真學習貫徹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黨的十六大精神,堅持“二為”方向和“雙百”方針,唱響主旋律,堅持多樣化,創作出了一大批健康向上、題材豐富的文藝作品,其中不少文藝作品在省以上各類比賽活動中獲獎,或在各類專業期刊上發表,有的還拍攝成電視劇,初步形成了各藝術門類競相發展的新格局,在國內產生了良好的影響,為我市贏得了榮譽。同時,我市的文藝隊伍不斷發展壯大,一大批中青年文藝人才脫穎而出,成為我市文藝事業的中堅力量,并積極開展了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文藝活動,不僅活躍了城鄉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而且通過這些活動,宣傳了黨和國家的方針政策,宣傳了我市改革開放的大好形勢,培育了人才,擴大了影響,凝聚了力量。總的來講,我市文藝隊伍健康向上,工作卓有成效,廣大文藝工作者為推動我市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作出了積極貢獻。市委、市政府對市文聯和文藝戰線是充分肯定和信賴的,也是寄予厚望的。希望廣大文藝工作者以這次大會為契機,再接再厲,奮發有為,再創新的業績。下面,我就繁榮發展我市文藝事業講幾點意見。

      一、充分認識文藝事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進一步增強做好文藝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文學藝術是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生動反映,也是人類精神創造活動的重要表現。在社會前進的歷史洪流中,一切先進的、健康的文學藝術,都給予人民以巨大的鼓舞和美的享受,都對歷史發展和社會進步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靈寶市委歷來高度重視文藝事業,在市委領導下,廣大文藝工作者辛勤耕耘,奮發前進,創作了一大批優秀作品,對于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激發和引導全市人民投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推動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作出了重要貢獻。歷史實踐證明:在認識和改造世界的過程中,文學藝術事業和自然科學事業同樣重要;培養高水平的文學藝術家與培養高水平的自然科學家同樣重要;提高全民族的文學藝術素質,與提高全民族的自然科學素質同樣重要。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中,文學藝術事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廣大文藝工作者是一支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

      當前,我國正處在改革和發展的關鍵時期,我市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也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要推動縣域經濟實現跨越發展,加快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目標宏偉,事業任重而道遠,需要杰出的文藝作品來培植和弘揚崇高的精神,磨礪全市人民的意志,鼓舞全市人民的干勁,煥發全市人民的熱情,形成推動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的強大精神動力。面對肩負的歷史使命,廣大文藝工作者要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使命感,踴躍投身改革和建設的實踐,充分發

      點擊閱讀全文

      大學語文課程育人功能實現探析

      摘要:大學語文作為一門人文學科,對在校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獨立完整人格的樹立、綜合素質的提高等具有重要意義。文學也是一種藝術形式,與繪畫藝術、視覺藝術等有著千絲萬縷的微妙聯系,因此重視大學語文課程的輔助性育人功能是藝術院校一項必要的工作要求。育人功能的實現要求大學語文課在教學內容上作出科學合理的調整,在教學過程中應該結合藝術院校學生的特點采納科學合理的教學技巧,教師要做到德育與美育交融、言傳與身教并舉。

      關鍵詞:藝術設計學院;大學語文;教書育人;德育;美育

      “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中國傳統教育自覺地將教書與育人緊密地結合在一起,使他們成為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大學語文作為一門人文學科,對在校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獨立完整人格的樹立、綜合素質的加強提高等具有重要意義,在育人教育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面對新的形勢,怎樣讓課程最大限度的發揮積極效用,值得思考與探索。對藝術設計學院而言,大學語文課程的育人功能更是不可忽視的。文學也是一種藝術形式,與繪畫藝術、視覺藝術有著千絲萬縷的微妙聯系,因此重視大學語文課程的輔助性育人功能是藝術院校的一項必要的工作要求。

      1育人功能的實現要求大學語文課在教學上作出科學合理的調整

      與中學語文相比大學語文脫離了應試教育的束縛,相對擺脫了應試教育模式對教育對象產生的不良影響,能夠在各方面條件允許的前提下做出相應調整。在教學內容上,針對藝術學院學生的特點,課程應該著眼于人文精神深度與廣度的提升。與中學語文相對,大學語文應該摒棄對語言文字結構及釋義上的過度膠著,注入更加廣泛和深入的人文知識,使課程設置的意義得到提高和擴展。對中外文學史上的優秀作品的講解是大學語文最主要的課程內容。文學作為一種具有綜合性特點的學科,歷來與歷史、哲學、思想、文化相互關涉、相互交織,這為大學語文課程內容的調整及其育人功能的實現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教學內容深度廣度的增加能夠拓寬教育對象的人文視野,提高其對藝術美感的感知鑒賞能力與對優秀思想的辯證認知能力,對藝術學院學生深厚文化素養的培養極具效用,可以影響其藝術設計思維的深入與擴展,同時還能夠在更大的可能上激發教育對象的學習興趣,取得更佳的育人效果。在教學方法上,更多的采用引導性、引申性技巧。“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毕鄬τ诖罅靠陀^知識的機械性灌輸,大學語文在教學技法上應該更多的以客觀知識為載體,以縱向的挖掘分析引申引導為渠道,引領學生進入深層次的獨立思考,通過對思維的不斷磨礱砥礪使其人文素養得到實質性的提高,而不是僅僅停留在文本知識量的增加上。只有這樣才能實現由教書到育人的質的飛躍。另外,在課堂內外的師生交流中,教師應該合理調整自身為人師者的姿態,戒除唯我獨尊、唯我是從、自以為是的一言堂式話語霸權,積極鼓勵學生說出自己的觀點、想法,以引導入交流、以交流促引導,因事制宜,因材施教。藝術學院的學生大多感性活潑,這就要求在教學技法上教師應該加入跳躍靈動的互動因素,摒棄過于古板學究氣的教法教態,在思想領悟與藝術感知兩方面對學生施加積極影響,以期在德育與美育上取得雙重育人效果。

      2德育與美育是大學語文課育人功能的兩個重要方面

      點擊閱讀全文

      全球化時代文學傳媒功能

      提要:從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出發,論述全球化的本質特征及其二重性,將當今時代描述為全球化的時代。在這個具有全球化特征的時代,高科技和大眾文化對精英文學藝術構成了強有力的挑戰,但文學藝術作為人們文化娛樂生活所不可缺少的東西,仍將在他們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同樣,在全球化的時代,電影早已受到電視的挑戰,而此時它和電視同時也受到了網絡的沖擊,其前途令人擔心。但這三種媒體并不一定總是呈對立的態勢,由于它們彼此具有不同的特征和功能,在很大程度上呈一種互動和互補的關系,因為生活在全球化時代的人們對物質文化生活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對藝術欣賞的要求也是多元的。

      關鍵詞:全球化;文化;文學;電影;電視;

      為什么當今時代有那么多的人在談論全球化?難道這個話題確實與我們的生活密切相關嗎?全球化究竟會帶給我們幸福還是災難?我的回答是,全球化確實與我們每一個人的生活和工作密切相關,它有如一個難以擺脫的幽靈,無時無刻不在制約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我們甚至可以說,我們現在就生活在這樣一個全球化的時代:經濟全球化、金融全球化、傳媒全球化,甚至有人已經注意到了文化上可能出現的全球化趨勢。①誠然,經濟全球化決不是少數專家學者躲在書齋里杜撰出來的一個虛幻的現象,也不是新聞媒體肆意炒作出來的話題,而是一個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現實。在這樣一個時代,中國當代文化研究正面臨著來自兩個極致的全球化的挑戰:經濟全球化的日益逼近以及可能出現的文化上的全球化現象。在電影和電視領域,全球化的進程體現在美國好萊塢大片的長驅直入和國產影片的節節潰敗;電視業也面臨著入世之后西方媒體的沖擊。毫無疑問,全球化使我們每一個國家和每一個人都進入了一種以市場為主宰的經濟大循環之中,在這樣一個大的國際循環中,抓住機遇就有可能迅速發展,反之就必定會成為全球化的犧牲品。全球化的法則使得經濟發達者越來越強盛,而原先的經濟落后者則再度被邊緣化。全球資本將面臨?忠淮沃刈欏6雜諶蚧謀局?誠如英國學者查爾斯·洛克所總結的,“全球化不過是帝國主義的另一名稱……全球化包括我們所有的人,同時又排除我們其中任何一個人的責任:我們大家均為其臣民。我們無法在我們當中指出任何一個領導、一個中心、一個起源,或者一(3①收稿日期:2000-10-05作者簡介:王寧(1955-),男,江蘇南京人,北京語言文化大學英語系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20世紀西方文學與比較文學研究。)個權威。我們也無法驗證權力的出處,無法找尋出責任的歸咎或怨憤的起因。政治和經濟的話語在傳統意義上擔當的角色———國家,公司(作為人的合法虛構的組織)———已不復有效:跨國公司并不擁有總部、中心或邊緣?!盵1]既然全球化使我們大部分人都被邊緣化了,那么我們的生活好壞在很大程度上便取決于對全球化服務的程度。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日子越來越近,這種跡象已變得越來越明顯。經濟全球化導致的一個直接后果就是文化上的全球化或趨同化現象,它使得西方的(主要是美國的)文化和價值觀念滲透到其他國家,在文化上出現趨同的現象,它模糊了原有的民族文化的身份和特征,使其受到嚴峻的挑戰。本文所要探討的就是全球化可能給中國文化研究帶來的后果,以及全球化時代文學及影視傳媒的功能。 

      一、全球化理論質疑

      在當今的中國學術界,不少人曾一度沉溺于對現代性問題的關注,認為這一宏大的計劃并未完成。那么為什么同時又會有那么多的人在談論全球化?這一話題究竟意味著什么?對此,學術界顯然有著較大的分歧,但人們至少都認為,就我們所從事的人文社會科學領域而言,全球化作為一種歷史和批評話語,對歐洲中心主義有著強有力的消解和批判作用,同時,它也作為現代性話語的對立物,對現代性有著某種反撥作用。美國學者阿里夫·德里克是從歷史文化的角度探討全球化并取得相當成就的少數學者之一,他在對這一現象作了詳細的歷史溯源和政治經濟學分析后總結道,“換言之,全球化究竟是已被歐洲權力全球化了的資本主義現代性歷史的最后一章,還是另外即將以任何具體形式出現的某個事件的開始,仍不甚清楚。然而,清楚的是全球化話語是對全球關系的不斷變化的結構———新的統一和新的斷裂———的回應,同時也是把握那些變化的一種新的認識論需要。但全球化也具有意識形態性,因為它試圖根據一種比任何東西都更有效地服務于一些利益的新的全球想象來重新建構世界。對全球化的成功的價值之考慮,正如它之于跨國資本那樣,對世界主義的自由人士或左派也有著吸引力,它弘揚世界的內在統一性,但卻忽視了繼續存在的問題不只是過去的殘存物,而是帶有構成其意識形態的發展主義假想的全球化過程的產物……全世界大多數人被邊緣化,包括許多生活在中心社會的人。經濟邊緣化也隱含著政治邊緣化,因為在傳播民主的過程中,關于人類生活的最重要的決定正在局部地被撤消,甚至使全體選民們也愛莫能助?!盵2]這也就是說,全球化從某種意義上消解了中心與邊緣的界限,它既在中心發揮作用,同時也活躍在邊緣。同樣,作為全球化的產物,跨國資本既剝削本國人民,同時也剝削經濟落后的第三世界人民。它打破了原有的貧富等級序列,使富有者更為富有,貧窮者更為貧窮。這就是全球化可能給我們帶來的直接后果。因此,毫無疑問,就全球化的本來含義來說,它隱含著一種帝國主義的經濟霸權和文化霸權。在經濟上,美國的貨幣已連續多年占統治地位,美國經濟也一直發展飛速而居高不下。在傳媒領域,它的強大和無所不及性更是表現得明顯??鐕Y本可以輕而易舉地占領一個發展中國家的信息業和影視業,甚至在當地找到可以聯手操作的合作伙伴。這樣一來,為跨國公司服務的人不僅參與了對別國的剝削,同時也剝削了自己的同胞,并直接參與了摧毀本國的民族電影和電視事業。在歐洲,面對美國文化的入侵,一些歐洲國家,尤其是法國和北歐諸國,不得不制定一些相關的措??限制包括美國電影電視和麥當勞餐館在內的美國文化的擴展。而在一些文化弱國,美國影視則如入無人之境,侵蝕著當地的文化娛樂生活。因而不少人就得出這樣的結論,即文化上全球化的進程步步緊逼,強勢文化可以借助于經濟上的強力向弱勢文化施加影響,使之趨同于強勢文化。這樣,在文化全球化這面大旗下,世界文化將越來越走向趨同,民族的文化特征越來越模糊。這一現象自然引起了我們從事人文社會科學的研究者和知識分子的憂慮。難道具有千姿百態的世界文化果真會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浪潮走向同一嗎?試想,假如有那么一天,整個世界的多種文化都成了一種模式,作家創作的作品都依循一種創作方法和同一的技巧,這個世界將變得多么可怕!同樣,在銀幕和熒屏上,假如出現的都是好萊塢的制作模式或麥當勞和可口可樂廣告,世界文化的末日便來臨了!然而,歷史將證明,這是不可能成為現實的一種幻想,因為作為其對立物,文化本土化的力量也不可低估,而且未來世界文化的發展將是全球化與本土化的互動和對話,或按照一個杜撰的英文術語所表明的,將出現“全球本土化”(glocalization)的現象。但盡管如此,我們仍不能排除全球化可能導致的文化趨同化之危險。既然全球化是來自西方的一個現象,那么我們也完全可以從同樣來自西方的馬克思主義理論視角對之進行分析批判。對于全球化這一現象,西方馬克思主義者是十分重視的,但他們往往只看到全球化可能帶來的積極后果,而忽視其消極的東西。這應該引起我們的重視。但另一方面,我們也應當從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有關論述中找到論述的出發點:美洲的發現、繞過非洲的航行,給新興的資產階級開辟了新的活動場所。東印度和中國的市場、美洲的殖民化、對殖民地的貿易、交換手段和一般的商品的增加,使商業、航海業和工業空前高漲……大工業建立了由美洲的發現所準備好的世界市場……不斷擴大產品銷路的需要,驅使資產階級奔走于全球各地。它必須到處落戶,到處創業,到處建立聯系。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了世界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古老的民族工業被消滅了,并且每天都還在被消滅。它們被新的工業排擠掉了,新的工業的建立已經成為一切文明民族的生命攸關的問題;這些工業所加工的,已經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來自極其遙遠的地區的原料;它們的產品不僅供本國消費,而且同時供世界各地消費。舊的靠國產品來滿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極其遙遠的國家和地帶的產品來滿足的需要所代替了。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物質的生產是如此,精神的生產也是如此。各民族的精神產品成了公共的財產。民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日益成為不可能,于是由許多種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學形成了一種世界的文學。[3]從上面這段引文中,我們不難看出,全球化曾在歷史上的兩個層面有所表現:其一是1492年始自歐洲的哥倫布遠涉重洋對美洲新大陸的發現,它開啟了西方資本從中心向邊緣地帶的擴展,也即開始了資本主義現代性的宏偉計劃,在這一宏偉的計劃下,許多經濟不發達的弱小國家不是依循歐美的模式就是成為其現代性大計中的一個普通角色;其二便是馬克思、恩格斯所預示的“由許多民族的和地方的文學形成了一種世界的文學”的現象,但是這種“世界的文學”并不意味著只是一種模式的文學,而是仍保持著各民族原有特色的、但同時又代表了世界最先進的審美潮流和發展方向的世界文學。這樣一來,與經濟上由西向東的路徑所不同,文化上的全球化進程也有兩個方向:其一是隨著資本的由中心地帶向邊緣地帶擴展,(殖民的)文化價值觀念和風尚也滲透到這些地區;但隨之便出現了第二個方向,即(被殖民的)邊緣文化與主流文化的抗爭和互動,這樣便出現了邊緣文化滲入到主流文化之主體并消解主流文化霸權的現象。對于這后一種現象,我們完全可以從中國文化的西進過程見出例證。②文化上的全球化進程不可能不受到文化本土化勢力的抵制,而未來的世界文化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就取決于全球化與本土化的互動作用。這就是我對全球化現象之本質的認識和分析批判。由于我本人現在正從事文化研究和大眾傳媒研究,因此在下面兩部分我將論述全球化時代的文化和影視傳媒之功能。

      二、大眾文化的崛起及其對精英文化的挑戰

      點擊閱讀全文
      中文字幕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中文字幕无码爆乳AV| 亚洲大码熟女在线观看| 狠狠综合久久综合88亚洲| 亚洲精品二三区伊人久久| 国产精品亚洲美女久久久 |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秋霞电影秋 | 国产亚洲成人久久| 亚洲日韩在线中文字幕第一页| 亚洲精品亚洲人成在线观看麻豆| 亚洲情侣偷拍精品| 亚洲精品人成无码中文毛片| 77777午夜亚洲| 亚洲人成人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亚洲精品资在线| 国产亚洲精品看片在线观看 | 精品亚洲成在人线AV无码| 亚洲天堂2016| 亚洲欧美日韩综合久久久| 亚洲成aⅴ人片在线影院八| 国产偷v国产偷v亚洲高清| 小说区亚洲自拍另类| 中中文字幕亚洲无线码|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11| 亚洲最大天堂无码精品区| 亚洲精品成人图区|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网午夜| 亚洲avav天堂av在线不卡| 亚洲欧洲国产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2048亚洲精品国产|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综合色| 亚洲毛片av日韩av无码| 亚洲色欲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一区二区| 亚洲一区二区影院| 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系列 | 国产偷国产偷亚洲高清日韩|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专区影院| 亚洲最大福利视频网站| 亚洲a级成人片在线观看| 亚洲最新黄色网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