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寫食品安全教學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他人的優秀作品,小編整理了5篇優秀范文,希望能夠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借鑒。
2017年,國家教育部“十三五”規劃時期高等學校設置工作的意見指出,中國高等教育基于人才培養定位可設置為研究型普通高校、應用型普通高校、職業技能型高等職業院校三大類型。應用型本科高校的辦學定位是培養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應用型人才)。食品安全管理課程與食品分析、食品微生物學、生物化學、食品企業管理等課程均有內容交叉,如何突出該課程的特色,避免教學內容的重復,成為這門課程授課要考慮的重要內容。沙盤模擬以體驗式的教學為主要特點,比傳統教學更加靈活,比案例教學更貼近實際,是培養實戰能力的一種創新教學方式?;谏潮P模擬的理念,教師可以設定各種各樣與工作職責相關的場景,促進學員查找相關法律法規并提出對策,拓展學員的食品安全管理理論知識,強化學員的食品安全管理實踐技能,注重提高學員綜合素質。沙盤模擬教學模式把理論與實踐知識進行融合,突出角色扮演與崗位體驗,使學員在親身參與、親自體驗中把課本知識轉化成職場技能[1]。
1基于沙盤模擬的食品安全管理課程教學模式設計的重要意義
在應用型本科高校,食品安全與質量管理既可以是一門課程,也可以是代表幾門密切相關的課程。食品安全管理是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質量與安全2個本科專業的核心課程之一,具有較強的理論性和實踐性,在人才培養方案中的課程名稱可以為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學、食品質量安全管理學、食品衛生學、食品毒理學、食品標準與法規等。在應用型本科高校,該課程的學時分配通常設置為理論課占2/3,實踐課占1/3,傳統的實踐課教學內容和方式是開設微生物檢驗、農藥殘留檢驗、重金屬檢測等實驗操作訓練。但這類實驗內容又與食品微生物檢驗學、食品分析實驗、食品生物化學實驗等課程的教學內容相重復,造成食品安全與質量管理的實踐課程因與之前學習的實驗內容相重復而被取消,全部改成理論課[2]。這就違背了應用型高校人才培養方案中課程設置理論兼顧實踐的學時分配,無法體現應用型高校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上的課程與學時設置特色,很難培養出真正合格的應用型人才。食品安全管理課程對于教學的實踐性有較高要求,因此在開展教學模式改革時需要結合人才培養的目標進行設計。而沙盤模擬則能在很大程度上解決食品安全與質量管理課程教學模式缺乏實踐性的問題,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中的內容、方法、條件等方面同質化的局限,拓寬了實踐教學的形式,提高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動手能力,這種集體驗性、實踐性、挑戰性于一體的教學方法為應對工作職場復雜多變的場景打下牢固理論和實踐基礎,使實踐教學課堂更具吸引力、趣味性、探索性和挑戰性,進而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基于沙盤模擬的應用型高校食品安全與質量管理課程教學模式培養出的學生將更能夠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對復合應用型人才的需求。
2應用型專業食品安全管理課程教學目標
食品安全管理課程是食品專業的必修課,該課程以食品微生物學、食品分析、食品化學、生物化學、食品添加劑、食品標準與法規等課程為基礎,課程內容有相近和交叉之處,這就需要統籌把握好各門課程的核心內容,抓住各自的重點和精髓,避免授課內容的重復。該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對農產品和食品的原料生產、貯藏、運輸、加工、銷售及消費等環節可能涉及的各種安全因素進行系統和詳細的分析,提出相應的控制措施和解決辦法,并系統論述食品的安全生產規范與現代安全控制體系及其應用、中國食品安全市場監管體制機制、食品安全標準與法規、轉基因食品安全性等,使學生全面了解和熟練掌握影響食品安全的因素及其控制方法。學生經過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融會貫通,既夯實未來職業發展基礎,又促使其建立食品安全管理的理念與思路,熟練掌握食品安全管理的方法和技能[3]。
3基于沙盤模擬的食品安全管理課程教學模式設計
【摘要】《食品安全專題》是食品學科研究生教育的一門重要學習課程,旨在培養研究生從事食品科學研究的興趣和提高研究生獨立思考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本文從教學目標、教學內容體系和結構、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學效果評價方式四個方面對食品安全專題課程教學改革進行探索,以期達到培養研究生綜合創新能力的目的。
【關鍵詞】食品安全專題;課程體系;教學模式;研究生教育
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今年,黨中央、國務院《“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國發〔2019〕13號《國務院關于實施健康中國行動的意見》,指出了健康中國建設的目標和任務,明確提出食品安全不僅關系著廣大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而且影響著社會的和諧穩定和經濟的健康發展。食品工業是河南省第一大支柱產業[1-2]。食品生產涉及種植、養殖、收儲、加工、物流和銷售等復雜環節,安全風險控制點多,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安全問題,都會危害人們的身體健康,影響食品工業的健康發展。因此,開設并發展食品安全專題相關課程,對于培養食品安全高水平專業技術人才、保障食品產業可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進一步凝練課程特色。緊密結合河南省產業需求和我校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突出課程特色。建立“基于產出”和“目標導向”式的教學模式和評價體系。為食品安全專題課程制定清晰的目標,對期望研究生所達到能力提供標準和評價,為學習者提供及時和詳細的反饋,使“學習目標”具體化,對學生的學習效果精準評價。
1課程發展歷程與現狀分析
鄭州輕工業大學于2000年開設食品科學碩士點,并于同年開始招生。2008年,隨著國家和老百姓對食品安全的日益重視,我校在研究生中開設《食品安全進展》選修課程。2011年起,《食品安全進展》成為食品科學與工程、食品工程專業必修學位課。初建期從事食品安全相關課題的教師較少,隨著師資隊伍的加強,科研方向逐漸增多,研究也逐步深入。為了使研究生充分了解食品安全最新的研究方向,2017年起,《食品安全進展》課程更名為《食品安全專題》。目前,該課程開展過程中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1)研究生課程教材建設相對滯后。近年來國家對本科生課程教材建設工作關注相對較多,然而,在研究生課程教材建設方面幾乎沒有實質性舉措。其原因可能是因為一方面各個院校研究生的培養類型、培養層次及培養目標不同。另一方面,各院校有各自的研究特色,教師在課程教學過程中,每年都會增加大量的最新研究成果,因而無法制定統一的課程教材[4]。(2)課程內容缺乏前沿性,難以反映專業領域最新的科研進展。在教學方面,由于院校師資力量的限制,研究生與本科生課程之間存在著課程重復、缺乏層級性等問題。碩士研究生課程內容難以涵蓋當前相關學科領域的熱點、難點問題以及跨學科領域的前沿內容。(3)教學手段相對單一。在研究生教學過程中仍然以知識傳授為主,繼承性有余而開拓性不足,學生表現為多認同性,缺乏師生互動,難以提高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4)不同類型研究生課程針對性不強,內容趨同。在學術型碩士研究生和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培養中,課程在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上體現不出差異。
2課程教學目標改革
1在有機化學教學過程中滲透食品安全知識
所謂滲透,就是在進行相關課程教學時,對教學中涉及有關食品安全知識的內容進行及時的、適當的知識加深、更新以及思維拓展.通過畫龍點睛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改革,既可以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食品安全教育,又不對緊張的教學時間安排造成新的沖擊.在有機化學教學中滲透食品安全知識,強化學生的食品安全意識,我們開展了以下工作.
1.1有機物對食品的污染
食品的化學污染有可能成為21世紀最嚴重的食品污染問題,如農藥、添加劑、包裝材料等都是食品安全的重大隱患.教學過程可以根據相關內容,有針對性地滲透有機物對食品造成的污染,并告訴學生化學污染對食品安全的危害.比如,在講烯烴的化學性質———聚合反應時,可以插入包裝材料聚丙烯、聚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等內容及其對食品安全的影響.作為包裝材料,聚乙烯、聚丙烯比較安全,而聚氯乙烯單體———氯乙烯不僅具有麻醉作用,還具有致癌、致畸作用,以此說明如果食品包裝材料選用不當,會造成食品污染,對人體健康產生危害.再比如,有些不法商人為了提高食品的色澤,吸引消費者,在食品中添加蘇丹紅.可以此例引出偶氮化合物的學習,并介紹一些天然食用色素如辣椒紅素等.在有機化學中,類似的例子很多,通過這些貼近生活的教學內容,使學生明白有機化學與食品安全息息相關,起到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習興趣、增強學生食品安全意識的效果
.1.2食品污染的危害性
食品安全事件每天都在發生,它所形成的困惑已經將人類包圍.然而,人們卻忽視它的存在,并且將這種威脅置之度外,這與人們的錯誤觀念和出于經濟利益的考慮以及對食品污染危害的認識有關.因此,一定要讓學生認識到食品污染對人類造成的危害,只有這樣才能增強學生對食品安全的防范,從而增加他們的憂患意識,消除食品污染帶來的隱患.曾經震驚世界的日本公害事件“水俁病”,原因就是汞在水體中通過食物鏈逐漸富集,最后危及到人們的健康.把這個事件與乙炔水合反應結合起來,一方面加深學生對乙炔水合反應的學習,另一方面使學生充分認識到食品污染對人類造成的嚴重危害.例如,2006年9月,上海300多人因食用豬肉、豬內臟,出現肌肉震顫、頭暈、嘔吐、心悸等中毒癥狀,后被上海市食品藥品監管部門確認為瘦肉精中毒.如果在胺類化合物的學習中插入瘦肉精事件這一生活實例,講述食品污染給人類生存帶來的危害,更容易增強學生的食品憂患意識和食品安全防范意識.
為進一步普及食品安全知識,教育中小學生自覺參與食品安全宣傳工作,增強中小學生飲食安全的自我保護意識,以“小手拉大手”的形式帶動家庭和社會共同關心食品安全,營造良好的食品安全消費環境,特制定本實施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全面提高全縣中小學生食品安全意識和學校食品安全保障水平為目標,深入開展中小學生食品安全知識教育,培養新一代成熟的食品安全消費群體,帶動社會平安和諧。
二、教育對象
全縣在校中小學生和教職員工
三、教育內容
安全管理探析1
摘要:微生物教學實驗室是高校本科實驗教學的主要陣地,而微生物教學實驗室的安全問題卻日趨嚴重。基于微生物教學實驗室的特點,通過分析微生物教學實驗室的師生安全意識、實驗材料、危險化學品及安全設施等現狀,從制度、安全意識及安全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具體的對策,以加強實驗室安全管理,減少安全隱患,提高實驗室的安全管理水平。
關鍵詞:微生物;實驗教學;安全管理
微生物實驗是多數高校所開設的本科基礎實驗課程,涉及醫學、環境、食品、農林等多個專業的學生。由于學生掌握的實驗安全知識較少、安全意識薄弱,加上微生物實驗材料的特殊性,因此,微生物實驗室存在的安全隱患都有可能導致安全事故,造成難以估量的損失。近年來,實驗室安全事故時有發生,這為實驗室安全管理敲響了警鐘。如何做好教學實驗室安全管理工作是各高校面臨的重要挑戰[1]。本文通過分析微生物教學實驗室安全管理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對微生物教學實驗室安全管理進行了探討。
1微生物教學實驗室安全管理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1重視程度不夠安全意識薄弱目前很多高校把教學和科研工作作為學校發展的重點工作,卻對本科實驗室安全工作重視程度不夠。例如,安全方面投入經費較少、安全教育宣傳不深入、安全設施不規范、消防配套設施不足等存在許多有待完善的地方。實驗人員及實驗指導教師對實驗室存在的安全問題認識不到位,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2]。學生多數未接受實驗室安全類培訓,對微生物教學實驗室安全認識不足,認為微生物教學實驗室是無致病性或者致病性不強的教學場所[3]。在實驗開始前,實驗指導教師只是簡單介紹注意事項,造成學生對實驗室存在的安全隱患認識不到位,缺少自我安全防護意識。例如,有的學生在實驗室用餐飲水,在實驗過程中嬉戲打鬧;實驗臺面物品擺放混亂,實驗儀器和試劑胡亂擺放;實驗過程中及實驗結束后,隨意將廢棄物倒入水池。這些都留下許多安全隱患,增加了實驗室安全管理難度。